醉乡民谣

Inside Llewyn Davis,知音梦里行(港),关于勒维恩·戴维斯,醉乡蓝调

主演:奥斯卡·伊萨克,凯瑞·穆里根,约翰·古德曼,加内特·赫德兰,F·默里·亚伯拉罕,贾斯汀·汀布莱克,斯塔克·桑德斯,亚当·德赖弗,伊桑·菲利普斯,罗宾·巴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醉乡民谣》剧照

醉乡民谣 剧照 NO.1醉乡民谣 剧照 NO.2醉乡民谣 剧照 NO.3醉乡民谣 剧照 NO.4醉乡民谣 剧照 NO.5醉乡民谣 剧照 NO.6醉乡民谣 剧照 NO.13醉乡民谣 剧照 NO.14醉乡民谣 剧照 NO.15醉乡民谣 剧照 NO.16醉乡民谣 剧照 NO.17醉乡民谣 剧照 NO.18醉乡民谣 剧照 NO.19醉乡民谣 剧照 NO.20

《醉乡民谣》剧情介绍

醉乡民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六十年代的美国,勒维恩(奥斯卡·伊萨克 Oscar Isaac 饰)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民谣歌手,生活困顿的他无家可归亦没有固定的工作,每晚得靠朋友们的救济才得以寻得安身之处。可是,尽管陷入了窘境,但固执的勒维恩却不愿意了顺应大众的喜好而做出无奈的改变,也正因为此,他和交往多年的好友简(凯瑞·穆丽根 Carey Mulligan 饰)和吉姆(贾斯汀·丁伯莱克 Justin Timberlake 饰)之间的关系也跌落到了冰点,更让勒维恩感到烦心的是,简的腹中竟然怀上了自己的孩子。 之后,勒维恩前往芝加哥企图找到一份工作,却在面试之后惨遭拒绝,之后,一无所获的他回到了格林尼治村,继续回到曾经兼职的小酒馆打工。熟悉的场景,熟悉的音乐,熟悉的氛围,勒维恩经历了许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妻子的资格境界的彼方TV未放送话参工传奇流金岁月榴花正红6分钟到午夜九幽寻宝录叶村晶:世界上最不幸的侦探致命布局毒鲨利维坦飞哥大英雄2之飞哥战队熟女杀人事件屏声敛息保姆三分野拥抱星星的月亮暗流蒂法有麻烦了亿婚风吹云动星不动塞巴斯蒂·曼尼斯卡科:是我的问题吗?罪恶监狱剧院Prince的王子街角少年第二季血战迷魂岭背叛哥本哈根吉尔莫女孩第五季锁龙井

《醉乡民谣》长篇影评

 1 ) 切入(clipping)被纽约地面二分(bipartite)之ground floor

有一些地方足够蹊跷以至于让我怀疑这部电影之原始意图。

(一如巴顿芬克)同样是艺术家,民谣歌手相比剧作家的所谓“创新性”必定低上一头;或许导致其构建的虚拟世界复杂度不同。

但当然,虚拟世界的滤镜、情节、结构也会有相应之改变。

科恩兄弟剧中的人物均非常脸谱化,使其更偏向于戏剧而非现实。

而《醉乡民谣》此一戏剧的间离感较巴顿弱化了很多。

在这一进程中,人物的丰富程度及音乐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的超现实画面均被音乐所占据:民谣古典到爵士。

(音乐的剪切无疑是分析它的最好抓手,如同分析巴顿之超现实意象)。

仅剩下的一些“超现实”强度也不大,更应该被说为“现实本身之无意识”,例如杵着双拐在厕所突然睡倒的爵士胖子……说到这里,突然想到,从film noir,希区柯克,再到科恩兄弟(考夫曼或许不在此序列),以及芬奇;他们呈现了一个总会在某一时刻略微“切入”(后室术语 clipping)异世界的现实。

《德州巴黎》无疑意识到并同时拒绝对这一“切入”之运用。

当然我们也能联想到与其相对应的“切出”(no-clippibg)的最好范例——《楚门的世界》利用后室及各种“核”去分析此类影片(大量出现于21世纪交界点),或许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但,这部电影为何不够“好”(对于理论家而言)?

为何没有吸引足够多的分析?

我想可能是因为其本身足够“天真无邪”,并没有让观众看完后有一种“隐隐作怪”之感。

略显cliche的情节、对话以及节奏;占据了它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

而其各方面完成度都极高,便让大多数理论家们认为他仅仅是一部《绿皮书》。

但当然,我说了这么多,意味着它一定蕴涵着足够多能被诠释的潜力,不弱于甚至更有趣于《巴顿芬克》。

(毕竟后者研究应该已经汗牛充栋,我没赶上)

 2 ) 漫长的告别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告别的电影。

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

没错,电影里的所有歌曲,除了那首令人忍俊不禁的《拜托啦,肯尼迪先生》是设定在60年代初之外,其他歌似乎不论放在当时还是今天,都是令人醉心的富有诗意的小品。

整张原声带先于电影很久就发行了,单独听也绝对是非常上乘的民谣唱片。

虽然故事只是发生在三五天的时间里,但发生的各种破事真是把整个100分钟塞得满满当当,难怪勒维恩要说感觉已经过去好久了。

科恩兄弟的这部剧作是很打破常规的,编剧老师一定会跳出来说,你们这个人物怎么从头到尾都没变,这怎么行?!

我仿佛看见兄弟俩挥挥手,说,噢是这样么?

于是故意还拍了“一模一样”(镜头方面略有不同,台词一样)的头尾两段,让本就困顿的主人公更加陷入停滞不前的这一段人生。

大家都说这部电影是科恩兄弟目前为止最“温柔”的一部,所以这一头一尾相对有点突然的暴力外加雪夜开车的类似幻觉,是导演的“签名”。

相比其歌词的细腻,勒维恩在生活中真是个不折不扣的粗人。

隔三差五在上西区哥大教授朋友家借宿,夫妇俩把他当艺术家看待,不仅提供沙发,还有可口的晚宴——到头来,勒维恩不仅在饭桌上发火,还把人猫弄丢了。

而在格林威治村,同是民谣歌手但显然混得好很多的吉姆和珍小两口也是长期的沙发提供者,结果勒维恩爱上了珍(?

),还弄到她怀孕得偷偷堕胎。

当然勒维恩显然这事儿做了不止这一回,自己还有个从没见过面的两岁孩子,他开车经过那小镇,也只是犹豫了半秒。

最后总归家人是归宿,勒维恩的姐姐住在皇后区,总是收留他,结果勒维恩觉得“你们这些娱乐业以外的人都只是在‘刷存在感’”。

但他真的是个烂人吗?

他有什么选择呢?

放在普通人,你和我身上,遇见这些糟烂事总会喷出句“去你的吧,老子不干了”然后甩袖子走人。

而勒维恩连说声再见潇洒离去的权利都没有,好不容易真的觉得累了,想放弃民谣至少是一阵子,出海去换个生活方式,结果海员证竟然丢了。

几天下来,想来个了结的事一件都没做成,真是场漫长的告别。

勒维恩在片子里说了唯一一句“我爱你”就是给珍的。

他对珍的感情,我想并不是一夜不小心大肚那么简单。

但两个人对艺术和生活有着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注定无法在一起生活,更何况珍已经和吉姆在一起,事业稳定。

勒维恩或许本来想,我就默默地在她身边注视她,也是不错;结果发现,连自己一向鄙视的腹黑又功利的咖啡馆老板都上过珍,难怪大大咧咧的勒维恩一下就情绪失控。

卢瑟的旅行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真是直接让我想到去年我非常喜欢的另一部电影《弗兰西斯·哈》。

弗兰收到张新的信用卡于是冲动之下飞去巴黎过周末,没想到倒时差加安眠药让她整个睡过去了一半,友人电话也从来打不通,只能看了部《穿靴子的猫》之后悻悻地回到纽约,欠下一屁股债。

勒维恩搭便车去芝加哥结果路上司机竟然被警察抓走,好不容易到了之后深情来了一曲结果演出行老板只有一句“你这挣不了钱”。

音乐搭档麦克的自杀是勒维恩另一件放不下也不愿触及的事。

那首和他合唱的《如果我有翅膀》就成了情绪激发的关键,第一次是勒维恩在教授家找到唱片,开始放这首歌的时候,镜头里的他抱着不小心溜出来的猫乘着快车地铁飞速穿过上西区和中城,来到他的家——格林威治村。

60年代是民谣歌手风起云涌的年代,那时的歌曲不仅是音乐的成就更是历史的见证,时间的故事在歌词中讲述,可以说很多歌手都是诗人。

但也是这种背景下,太多的人想在歌坛跃跃欲试,而十个里面或许就有九个像勒维恩这样,有才华,但不顶尖;有抱负,但不坚定。

所以生活就像冬天的寒风,狠狠地给他们扇着耳光,麦克或许就是无力承受梦想被蹂躏的痛苦,一跃跳下了华盛顿桥。

而就自杀这件事,竟然还遭人吐槽。

(John Goodman真是太坏了。

)到了第二次,是勒维恩第一次情绪爆发,在教授家餐桌上。

餐桌众人坚持要他来一曲娱乐娱乐大家,而唱着这首歌的勒维恩终于是忍受不了了——自己事业不顺,搭档自杀,结果其他人还不尊重自己的职业,把他的歌当餐桌娱乐节目。

更何况触到麦克这根敏感神经(谁知道他怎么选了这首来唱),自然是受不了了。

而最后一次,是勒维恩折腾一大圈之后最终不得不回到煤气灯咖啡馆,常规曲目之后(从这之前一些其实就跟开头一模一样了),加上了单人版的这一首。

勒维恩比影片中其他任何歌都要唱得用力,唱得动情,不知道是不是这一曲结束之后,他可以放下对珍的感情,放下对麦克心中的阴霾呢。

而更甚,这首歌也可以是他对民谣音乐的告别——或许这之后,勒维恩会补办海员证,出海远行,不再回到咖啡馆和格林威治村。

当也有可能的是,勒维恩会继续有一阵没一阵地写下去、唱下去,几年、十几年之后,变成不朽的传奇。

电影到这里,完全地留白了,给观众自己引申的空间。

如果从音乐行业延伸开,到电影业,相信对这个行业体制的不满和讽刺,才是科恩兄弟真正想说的。

纽约电影节上,兄弟俩提到,自己现在能想拍何种题材的片子都有人支持,感到非常幸运。

的确,他们是美国独立电影的旗帜人物,拿下过金棕榈、奥斯卡,也有票房过亿的电影,可以说已是行业的佼佼者,自然各种资源信手拈来,不愁投资——而这是多少挣扎中的独立电影人想都不敢想的。

他们之中不乏才华横溢年轻有冲劲的创作者,却被现在电影行业这种名人至上金钱第一的规则紧紧压住,很可能最终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

而同时,他们对60年代那个新人辈出瞬息万变又才气四溢的格林威治村充满向往,影片中干净迷蒙的街道,简单却温馨的几间公寓,清贫却善良单纯的人们,都是他们对当时那小小的一片街坊的憧憬和想象。

(Adam Driver说他家是个垃圾窟结果进去一看,好得很嘛。

)华盛顿广场还是那个华盛顿广场,而现在的它已经被星巴克和麦当劳包围,烟雾缭绕的煤气灯咖啡馆或许早已消失在几十年时间的洪流里,但那些歌,那些人,我们可以用电影留下来。

最后是鲍勃迪伦的Farewell,那一天他从煤气灯下走出来,成为时代的声音。

无需多言,their music speaks. Oh it’s fare thee well my darlin’ true(就此作别了,亲爱的)I’m leavin’ in the first hour of the morn(天一亮,我就要出发)I’m bound off for the bay of Mexico(朝着墨西哥去)Or maybe the coast of Californ(或者加州的海岸)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Oh the weather is against me and the wind blows hard(连天气都与我作对,狂风呼啸)And the rain she’s a-turnin’ into hail(雨水肆虐不留情面)I still might strike it lucky on a highway goin’ west(我或许还能幸运地搭上高速路西去的车辆)Though I’m travelin’ on a path beaten trail(虽然现在我在破败的小道前行)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所以就此作别了,我最亲爱的)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我们会在以后的某一天某一时重逢)It ain’t the leavin’(这不是永别)That’s a-grievin’ me(虽悲伤如我)But my true love who’s bound to stay behind(但我的爱人会在原地等待) (另外,标题借用奥特曼的电影啦,其实两部片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

 3 ) 都起来 不许装

拒绝小丑式李姐万岁影评,从我做起他真的是个烂人吗?

是。

全片看完你就会发现穆丽根公园开喷那段是全片唯二高光之一。

(另一个是小巷子里被正义大叔暴揍)CM和JT唱的五百里先往后稍稍。

他有什么选择呢?

作为一个60年代美国大城市白人男性,享受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群体红利还想选择啥?

啥臭鱼烂虾都能选择当猫王的权力?

没出成海赖工会让他会员过期,赖他姐太勤快按他说的把箱子扔了,赖大胖子不给他退款,赖天赖地赖政府,我看他应该赖他妈 不该把他生出来。

真正无辜的是被他当众羞辱的俩老太太,和那两只猫。

他们招谁惹谁了摊上这么个忘恩负义的scum bag?

有脾气可以,问题是您才华配得上吗?

而且啥才华不才华,不过是给你捧场的人牛批罢了。

正是那批观众掌握了当今世界绝对的资本和话语权,才让这些他们消费的文艺作品产生天量溢价。

接近权力让一些人误以为他们拥有权力,刨除这些溢价,实际上他们并没比那些唱河南梆子的,敲凤阳花鼓的人民艺术家有才到哪去。

下木红宝书诚不我欺。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落魄的屌丝艺术家混成那损色是不敢有脾气的,有脾气的早饿死或者做肥皂了,然而60年代美国冠绝寰宇的工商业产值和横行除中苏以外五洲四海的绝对军力给了猪脚无与伦比的蜜汁优越感。

然后他反手就拿着这优越感嘲讽海员职员军人等圈外人仅仅是活着/被洗脑的杀人机器而已?

山巅之城,一叶知秋。

一部拍给北美+英联邦baby boom一代的怀旧挽歌居然能让那么多东亚发展中国家的伪中产精神布尔乔亚们品出共鸣挖出内涵也是令人大开眼界,可能科恩哥俩自己都没品出这么些层来。

之前咋没听说国内那么多垮掉一代乐迷呢?

黑胶没有也就算了,手机歌单可以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吗?

希望50年以后某个00后拍出来的主题为10年代北京某失败练习生的文艺作品也能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获奖无数。

中国电影加油,中国军工更要加油!

最后隔空回复一下很多遗憾这片为啥没在国内上映的铁憨们:

 4 )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前言这个回顾系列的第一部电影很难选。

这必须是一部经典的电影,虽然“经典”通常需要时间的沉淀,但我不想一上来就追溯到1950年代;这必须是一部特别的电影,然而太小众又会很容易失去它的声音;这必须是一部特别打动我的电影,但更重要的是它能打动更多不同的人的内心。

我后来把选择范围缩小到我们正在经历的后2000年代。

尽管只有15年的跨度,我脑海里依然留下了很多不同影片的深刻印象。

这里面有大卫·林奇《穆赫兰道》的梦幻,索菲亚·科波拉《迷失东京》的细腻,凯瑟琳·毕格罗《拆弹部队》的人性,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血色将至》的黑暗,查理·考夫曼《纽约提喻法》的野心,泰伦斯·马力克《生命之树》的宏伟,和许多其他无法用我简陋的语言比拟的伟大电影。

最后我选择了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

对于科恩兄弟而言,这部电影很反常,却又打满了他们的烙印。

我选择它,不仅仅是因为那梦境般的摄影,以及那张值得珍藏的原声专辑。

我选择它,是在于它难能可贵的可重看性。

我依然清晰记得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它是电影节的闭幕影片,饰演主角的奥斯卡·艾萨克也在场,播放完毕后他还跟观众互动,解答各种问题。

之后的两年里,我大概重复观看了七八遍,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这不是因为它有错综复杂的谜题留给观众解决,而是因为随着心情和生活处境的不同,我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总是不尽相同。

对我来说,这也是伟大电影的一大标志。

《醉乡民谣》在2016年1月19日被选入了美国的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

在写这一篇回顾之前,我籍此又重新看了两遍,依然感觉意犹未尽。

要称《醉乡民谣》伟大虽为时尚早,但在我心目中它毫无疑问是2010年代以来最好的作品之一。

毕竟能入选标准收藏的影片,都是“重要的经典与当代电影”。

如果你看过,我希望你能与我一起回顾这一部忧伤却不乏幽默,简单而不失深度的电影,并告诉我你对这部电影的想法。

如果你没看过,那我必须恭喜你,因为你将会欣赏到一部难得的佳作呢。

---严肃回顾#1:《醉乡民谣》 --- 科恩兄弟的民谣,平凡人的奥德赛

基调一直是科恩兄弟的电影中最突出的标记,他们给每一部电影建立基调时都从不含糊。

这些基调可以建立在某个特定的道具上,也可以在某个角色的对白里。

但无论要建立的是哪种基调,是《冰雪暴》里荒谬而让人毛骨悚然的惊悚,还是《谋杀绿脚趾》让人忍俊不禁的诙谐,他们总能让观众们轻易地在一开始就抓住这些基调所要传达的信息,明白这对搭档在接下来两小时为我们准备的是什么。

所以当我后来知道《Inside Llewyn Davis》这个名字被译作《醉乡民谣》的时候,尽管它对电影内容的描述无比贴切,尽管它既言简意赅又意味深刻,我却觉得它失去了科恩兄弟赋予它最直观的意义。

《走进卢维恩·戴维斯》,这最直白的翻译,正如这部电影一样,不带任何浪漫色彩。

但当观众没有任何事先了解地走进电影院时,这个包含主角名字的题目却布满了科恩兄弟留下的线索和基调,带领着观众一步一步地深入剧情。

作为民谣乐手的卢维恩没少花时间给观众们解释这个威尔士裔的名字怎么念,而电影里也没少给他的这个名字开玩笑。

卢维恩·戴维斯,作为我们主角的名字,可以说是一个绕口的名字,而这似乎也预示着观众们将要陪伴他经历一段艰难的时光。

<图片2>《醉乡民谣》故事围绕着1960年代纽约曼哈顿格林威治村众多民谣歌手中的其中一员,卢维恩·戴维斯来展开(由极具天赋的奥斯卡·艾萨克饰演,可以说他从此走上了巨星之路)。

卢维恩靠卖唱为生,但由于合唱同伴迈克意外离世,经纪人又没有给他的个人专辑给予充分支持,他的生活陷入了苦境。

而且,卢维恩平时做事不可靠,待人也并不友善:他弄丢了朋友的猫,上了吉姆(贾斯汀·汀布莱克饰)的老婆瑾(凯瑞·穆里根饰)还令她意外怀孕,所以他的朋友们都不太愿意帮助他。

在这段与卢维恩相处的有限时间里,我们还会陪他踏上去往芝加哥的漫长旅程,只为尝试打开成功的大门做最后一搏,不过这一趟没有任何退路的苦旅或许已经太晚了。

电影开篇的其中一幕,卢维恩在电话里说道“Llewyn has the cat (猫在卢维恩这儿)”,然而另外一头却听错了以为他在说”Llewyn is the cat (卢维恩是只猫)”。

对于这只贯穿整部电影的猫的寓意,各路评论众说纷纭,也有人认为卢维恩的确就是这只猫。

科恩兄弟给我们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把这只猫命名为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中主角的拉丁译名,预示着这位与猫形影不离甚至被误认为是猫的主角,将要踏上一场奥德赛般的旅程。

不同的是奥德赛在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漫长征途后成功凯旋,而等待卢维恩的却是一场注定失败的灭亡。

<图片3>科恩兄弟的电影列表里包含了几乎所有的类型,喜剧、西部剧、惊悚剧等等。

但如果要把它们分类,我们似乎能发现它们都离不开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以巅峰作《老无所依》和处女作《血迷宫》为代表的电影。

在这些电影里面,科恩兄弟总能在穿插各种荒谬情景的同时,一边制造精神紧绷的气氛,一边表达人性,有时甚至能把主题升华到哲理层面的讨论。

第二种则是以《谋杀绿脚趾》为代表的电影,也就是整部电影虽然充斥着各种离奇古怪的事件,但到最后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他们的《阅后即焚》结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特点。

《醉乡民谣》偏向于第二种。

科恩兄弟把卢维恩表演后被揍的桥段重复地放在了电影的开头与结尾,而之前一周所发生的事情则被放置在电影中间。

一方面,它就像一首民谣,没有特别的故事,虽然结尾与开头相同,但结束的时候却让我们从歌词中收获了更多。

另一方面,这种设置让观众意识到卢维恩的生命如同首尾相接的环状,就像一个死循环没有出口。

诚然,他后来终于醒悟过来,不再让猫逃离公寓,明白他不可能成为巨星,但由于他性格上的不谙世事以及艺术上的不肯妥协,他终究会不断犯着同样的错误,重复着同样的命运。

卢维恩是一个可怜的人,他身边围绕着各种在他眼中低俗得不可理喻的表演者,他们却一个接一个地获得成功,这显得尤其讽刺。

但正如我们常说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他的不幸,大多是因为他目光短浅而又刚愎自用,所以他的才华尽管非常耀眼,却没办法获得观众们的同情。

科恩兄弟在电影中喜欢折磨主角并不新鲜,因为他们沉醉于描写各种生命中的失败者,各种窝囊废,各种过时的人。

他们笔下的主角们大多都只是受到了肉体上的折磨,但在《醉乡民谣》中,仅仅是观众跟卢维恩一起的这几天里,他却受尽了惨无人道的精神折磨。

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卢维恩的唱伴迈克要自杀,但这件事却阴魂不散地在电影中被不同人提起,不断地审问他的心灵。

正当他要安排瑾去堕胎时,却意外得知前女友偷偷地生下了他们的孩子,离开卢维恩独自生活。

他被窘迫的生活所困扰,他更被萦绕的过往所折磨。

甚至连电影中的摄影也在折磨着卢维恩。

《醉乡民谣》没有《老无所依》里开阔的西部场景,却有着让人印象深刻的噩梦般的光影效果。

卢维恩在酒吧里的每一场独奏,灯光下空气中的尘埃都给他的表演增加了许多厚重感。

但画面中最突出的,必须是贯串电影那忧伤的色调,喑哑的画面饱和度就像卢维恩的生活色彩一样被吸干殆尽。

作为电影主题的音乐当然也不甘落后,他在电影开场中唱的第一首歌,主题不必分说,正是意味深长的上吊自杀。

虽然卢维恩深情的表演得到满场欢呼,但能在这个繁杂世界中大卖的歌曲总是那些他所不屑的低俗歌曲。

他不屑于这些朗朗上口的歌曲,他更不屑于能跟观众有所共鸣,他从不在艺术上妥协。

他的这种不屑和不妥协,犹如黑色幽默一般充斥着电影,让观众啼笑皆非。

电影里还有其他巧妙而幽默的瞬间,但正当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的时候,科恩兄弟却一如既往地慢慢地反问我们,你真的能继续笑下去吗?

颠覆观众的期待,这同样是科恩的惯用伎俩。

当卢维恩为了他的职业生涯作最后一搏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奥德赛时,观众们肯定没有意识到这将是整部电影的高潮,因为它竟然被提前到电影的中间上演。

我们伴随卢维恩穿越风雪终于到达了知名经纪人的面前,他终于得到了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中表现自己的机会。

但当我们听到他唱的既不是之前在录影棚里唱的新奇古怪的曲目,也不是观众容易朗朗上口的歌谣,而是关于生死、关于不放弃艺术理念的The Death of Queen Jane(《简皇后之死》)的时候,多少人像我一样在心里为之欢呼?

我们跟卢维恩一起经历太多了,我们投放了太多感情在他身上了,因此我们期待他终于要用他简朴真挚的歌声打动专业经纪人了,我们甚至肯定这就是他走向巨星的第一步。

好莱坞的音乐电影难道不都是这样吗?

“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here.(这卖不了多少钱)”经纪人直截了当地回答。

这句让观众们心碎的结案陈词,卢维恩却反常地没做太多挣扎,甚至拒绝了加入合唱团体的邀请。

电影分配给芝加哥的这一段剧情仅仅十分钟,而我们无从得知卢维恩在咖啡厅里做了多久思想挣扎才鼓起勇气去见经纪人。

但我们知道,在一段两分钟的演出后,他明白了通往巨星的大门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后面发生的,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卢维恩再次走入决策错误继而被残酷惩罚的巨大循环中。

最讽刺的莫过于电影最后的演出前,瑾告诉卢维恩台下有纽约时报的乐评家,这可能是他取得名声的大好机会,但在卢维恩完美的表演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瘦弱的身影,他就是卢维恩不能理解却将要统治流行音乐界的鲍勃·迪伦。

是的,在民谣的历史上,纽约时报没有给卢维恩(或者他的原型大卫·范·隆克)任何掌声,但他们却盛赞了鲍勃·迪伦的表演。

迪伦在一个月后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从此走上巨星的道路。

<图片6>回想起来,卢维恩在路上遇到一直揶揄他的话痨老爵士乐手(约翰·古德曼饰)和他沉默寡言的司机(加内特·赫德兰饰),有一点《等待戈多》里的波卓和幸运儿的意味。

而《等待戈多》的主旨,正是机械的生活,以及生命无休止的循环,这似乎也是《醉乡民谣》最想要表达的观点。

或许并不只这样,在我看来,《醉乡民谣》还像是对艺术界,甚至是对我们平凡生活的评论。

对于艺术家来说,通往巨星的路上必须取悦观众,在艺术上有所妥协。

试图取得成功的同时一意孤行坚持个人理念的艺术家在各个领域中数不胜数,卢维恩只是他们之中的一个。

我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听到这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的名字,但《醉乡民谣》给了我们跟卢维恩呆在一起一周的机会。

在电影发生的一切之后,像千千万万其他无名的艺术家一样,卢维恩只会继续他平凡的艺术生涯,继续着他一辈子都无法被大家认识的死循环。

但同样在这一周里,我们被他的才华而震撼,为他的不幸而惋惜,为他的固执而不甘。

是的,这些平凡艺术家们永远都不会像贾斯汀·比伯一样出名,但他们却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甚至因为拒绝妥协而显得更加重要。

即便是我们这种平凡的人,在乏味的生活中也会有特立独行不肯妥协的时候,我们也会为了完成我们的梦想而不顾一切踏上征途。

而我们唯一希冀的,不过是在征途的最后能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图片7>从有趣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电影生涯的自我注释。

作为风格独特的电影人,他们从来没有为了得到更高的票房而牺牲自己的创作灵魂,但观众们却为他们的几乎所有作品而疯狂。

这种既得到票房支持,又让影评们喜爱的作品,实在是寥寥无几,科恩兄弟却总能完成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醉乡民谣》就像科恩兄弟写给其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幸运的电影人的一封情书,向这些无名者表达敬重,为这些不肯妥协的艺术家打气。

从阴郁的角度看,《醉乡民谣》似乎是科恩兄弟对他们兄弟之间关系的设想。

电影中最动听的歌曲,我认为是卢维恩与他去世的唱伴迈克所合唱的Fare Thee Well(《别离》)。

卢维恩虽然很有才华,但毕竟不是成为独唱巨星的料子,他需要跟别人合作才能绽放出光芒。

与迈克的合作就像是他的全部一样,从各个方面定义着他。

因此《醉乡民谣》对科恩兄弟来说,可能是一部比想象中更私人化的电影。

这或许是他们在紧张地设想着失去对方的结果,毕竟他们比电影界里的所有人都明白跟身边这位搭档合作有多重要。

在这个漫天风雪的纽约里,卢维恩连一件大衣都没有。

仿佛迈克就是他的大衣一样,失去了他,卢维恩也失去了对外面这个残酷冷峻的纽约的保护。

不像科恩兄弟,他们和谐地在一起制作、编写、导演、剪辑,为我们创造出《醉乡民谣》这样美丽的作品。

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一厢情愿的解读罢了。

试图去解开他们电影的所有谜题从来都不是件好事。

毕竟他们是科恩兄弟,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呢。

 5 ) 民谣里没有醉乡的浪漫

影片结尾,当远景中的鲍勃.迪伦吹着口琴唱起《再见》( Farewell),Wendy和我异口同声:“这不就是我们沙发客的故事?

”我是在闲逛到鹿特丹时,从沙发客网站Couchsurfing上认识的Wendy,一位平日在库尔德地区研究民间音乐的荷兰人类学家。

相比我们这些拘谨礼貌的陌生沙发客,《醉乡民谣》的主人公 Llewyn Davis可谓是支有人爱有人厌的流浪猫。

在电影故事时间的一周内,他不断从熟人的沙发滚到陌生人的沙发上,身边甚至没有可供其谋生的吉他,而只有一支帮人照料又随时溜走的猫咪。

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的状态实在糟透了,搞大朋友老婆肚子的事实也实在窘透了,就连家乡纽约和希望之地芝加哥的天气都和他作对,一场大雪后,廉价鞋子泡满脏水的感觉实在狼狈透了。

好不容易来了个配唱机会,走进录音棚弹了一曲《求求你,肯尼迪先生》,“这是谁写的烂歌?

”身边主唱尴尬道:“我写的……”那么,今晚方便去你那住一晚吗?

Llewyn Davis,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失败文青。

如果你曾有过摇青岁月,他就是你在鼓楼东大街吃烧烤时,凑上来蹭一碗面喝一瓶啤酒后匆匆赶末班车的“好哥们”;就是你在五羊新村出租屋里沏茶招待一番后,临别时顺走一包烟一根吉他背带的“好兄弟”;甚至可能就是曾经屌丝或者继续屌丝着的你。

可别指望好心的好莱坞能给他一个命运大翻转,科恩兄弟笔下的人物鲜少给你荡气回肠的童话。

《老无所依》里老警长唠叨着自己的过去,不再关心逍遥法外的杀人狂魔;《大地惊雷》里的老牛仔抱着小女孩瘫倒在荒原上,绝望呻吟出“我老了”;《醉乡民谣》的Llewyn Davis未老先衰,跟着几乎老死在加油站厕所的经纪人和一言不发的诗人司机,白跑了一趟作为救命稻草的芝加哥,又空着口袋回到植物人老爸的病房前,弹唱一曲后,老爸有了反应,却居然只是尿裤子。

电影英文原名《 Inside Llewyn Davis》压根没去暗示什么“醉乡”的浪漫,而只有毫无命运大扭转奇迹的残酷现实,总得有些人实现不了美国梦吧。

就连电影中最动听的那曲、来自故事原型Dave Van Ronk的民谣《吊死我吧》(Hang me oh Hang me)也没一丁点小清新的温暖气息。

19世纪的黑色英国叙事民谣扼杀了1950年代的美国牛奶砂糖猫王式歌谣,却没有让Van Ronk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反战、叛逆的“好时代”却让影片结尾初次登台的鲍勃.迪伦赶上了。

而作为其老师的Van Ronk却以Llewyn Davis的身份,被科恩兄弟假设在酒吧外被他人打倒在地。

去年3月在纽约时,我曾拜访过这家名字更换了多次的酒吧,台上的乐队操着班卓琴唱着热闹的美国乡谣,兴奋的主唱站到架子鼓上高呼:“我实在热爱自己,每个早晨都要念着自己名字打飞机”,或许又是一位怀才不遇的Llewyn Davis

 6 ) 重返Llewyn Davis

写在前面:七年前我第一次看《醉乡民谣》,对60年代一知半解,对音乐更加一知半解。

我不知道的是这部电影想要讲述的也许不是音乐也不是60年代。

在这七年里,我只留下了烂熟于心的原声带,而忘记了这个故事。

然而当我再一次回到这个故事里,当我回到Llewyn Davis的残酷片段里,我发现我其实从没有忘记过Llewyn Davis。

那个无家可归的人在我的生活里来来去去,带着无边的疲惫,却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拒绝妥协,仿佛这才是他活着的唯一方式。

我不清楚是否只有在绝望和悲苦之中才有灵光闪烁,但那些被灵光眷顾的人,却逃无可逃地、前赴后继地跳入自我折磨的深渊。

也许科恩兄弟也为他们扼腕呢?

《醉乡民谣》的故事关乎于无止尽的重复,寻找和回归。

科恩兄弟在一个个细节中安插了这种重复的宿命性:头尾呼应的场景,反复出现的猫(以及猫的名字叫做尤利西斯),注定无果的芝加哥之旅。

但这不是全部。

Llewyn在这其中是一个反英雄,一名失败的骑士,他的失败并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无疾而终。

我们很容易把Llewyn归类为loser,借此来和他撇清关系。

同理,他是音乐家,是郁郁不得志的疯子,是渣男,这让我们在凝视他、观摩他的人生时拥有了一段安全距离。

但也许我们可以离他更近一点,或者说我们理应离他更近一点。

“Llewyn is the cat”Gorfeins教授家的猫叫做尤利西斯:尤利西斯是从特洛伊重返王位的英雄奥德赛,同时也是詹姆斯·乔伊斯经典之作的标题。

尤利西斯是一个点题的符号:自从猫跟着Llewyn跑出了教授家门,一人一猫就同时踏上了奥德赛式的归程,然而这旅程的背景却仿佛更像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混乱,日常,晦暗。

时间向前推移,人和猫却都想着回到原点。

科恩兄弟想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人和猫之间的平行关系:在Llewyn给教授办公室打的那通电话里,Llewyn说猫在他这里(Llewyn has the cat),而教授助理以为他说的是Llewyn是猫的名字(Llewyn is the cat)。

我们很自然地开始将Llewyn与猫作比较。

但猫从Jean公寓的窗户里逃走的那一刻,他们的命运开始分岔,猫既成为了Llewyn人生经历的参照系,也成为了Llewyn挥之不去的羁绊。

在这里,小猫尤利西斯才是真正的英雄,他成功回到了家中,完成了自己的征程,重拾了自己的雍容。

猫在作品结尾的成功(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closure)成了对Llewyn命运的一笔辛辣讽刺。

Llewyn在寻找什么,他要回到哪里?

如果说他有过什么是可以和小猫希望回溯的幸福相比较的,也许是他和搭档Mike的二重唱生涯,那段被写进唱片里的琴瑟和鸣的日子。

然而就算是这段时光也随着Mike的陨落而破碎了:那是Llewyn再也无法抵达的原点,一个绝无仅有的闪光时刻。

Llewyn的追溯因此是无因也无果的。

他无可避免地变成了一张“坏掉的唱片”:他是千千万万个被囚禁在了时间里的人。

但不仅如此,Llewyn的矛盾同时也是理想主义者常有的矛盾,是妥协与硬撑的矛盾。

60年代初,迪伦还没有成为巨星,民谣正在它风靡世界的前夜,才华只值5美金,也许不到。

在一个艺术无利可图的年代,将真心作为事业的艺术家绝大多数都成为了殉道者。

Llewyn不知道自己也是这样的人吗?

他心知肚明,不然在号角之门被Bud Grossman拒绝的时候,他不会不做一点挣扎。

Grossman说他“无利可图”是一句诚实的评论,请注意,他说的并不是Llewyn一文不值。

有才华的人ego比天大,总得有在地上帮他们善后的人,而善后需要钱。

Bud Grossman拒绝了他,但Llewyn同样拒绝了Grossman给他的选项,一套能让他继续在圈子里生存的游戏规则,他选择了与(他认为的)坏品味和资本死磕。

这又是一场无因也无果的战斗,一场早已注定的失败,而他义无反顾地向着这场失败前去。

从这个意义上说,Llewyn是小猫的反面。

破碎的镜子在电影里,没有一首配乐是随意放置的。

《Five Hundred Miles》里,Llewyn坐在台下,刚刚得知Jean怀孕的消息,两人的眼里说不清是悔恨、愠怒还是柔情。

《Please Mr. Kennedy》,这首歌的录制或许可以让Llewyn衣食无忧,歌词的政治讽刺里却写满了Llewyn与成功成名之间矛盾的关系,他的强颜欢笑背后又是他再次阴差阳错地与成功错肩。

《The Shoals of Herring》,他献给离开甲板很久的海员父亲;如今疲倦的自己也像从凶猛的大海上捕鱼归来,他似乎理解了父亲。

我想重点提到的是《The Death of Queen Jane》和《Fare Thee Well》。

《The Death of Queen Jane》,Llewyn有意选择这首歌给Bud Grossman试音,如同他一贯的做派,这不出于任何商业考量,大概也不出于任何追逐成功的动机。

歌曲中的简王后是英王亨利八世的第三任配偶,爱德华六世的母亲,封为王后前曾是亨利八世的女侍。

生产过程中, 简王后难产,至少花了两天三夜的时间才生下爱德华王子,在产房中待产的时间则更久。

在爱德华王子出生12天后,简王后就因产褥热逝世。

简王后所诞下的爱德华王子是亨利八世的第一个儿子,后来也自然继承了王位。

电影版本的歌词中大致描述了简王后难产期间请求亨利八世剖腹取出新生儿,被国王拒绝,最终在生产后死亡的故事。

我很难想像演唱时的Llewyn想到的是什么,是Jean肚子里还没打掉的孩子,是在阿克隆的Diane独自抚养的那个已经两岁的私生子,还是他宛如自己孩子的音乐作品——以及最终被弃如敝履的创作者他本人。

而结果也不言自明,他最终仅仅证明了自己和自己决不妥协的价值观不被娱乐业接受,也证明了自己只是那些女孩们的一个噩梦。

而《Fare Thee Well (Dink’s Song)》,同样是一首经典且流传甚广的美国歌谣(ballad),本身描述的是一名南方黑人女性对远去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这首歌被一众民谣巨星翻唱过,电影里的独唱版本基本借用了Dave von Ronk的编排,也是科恩兄弟对von Ronk音乐的众多致敬之一*。

von Ronk的版本带有更强的布鲁斯风格,以及他一般不具备的,清澈的高音音色。

Oscar Isaac从von Ronk的版本中继承了他的激情,和某种可以暂且称之为“离愁”的东西。

《Fare Thee Well》是Llewyn和前搭档Mike的保留曲目,对于Llewyn来说,Mike的一部分被装进了这首歌里,那是Mike的悼歌,也是他的纪念碑。

这并不是什么情人之间互诉衷肠的戏码,但又何尝不是呢?

Llewyn和Mike相伴相生,在音乐上、显然也在精神上心有灵犀,谁又能说双生子一样的两人,没有纠缠交错的爱慕与激情呢?

Mike的离开拆毁了Llewyn和现实世界之间的最后一块幕墙;他曾经借Mike看到自己,审视自己,如今这块镜子破碎了。

当然,我们不知道Mike其人如何,也不清楚Llewyn和他之间究竟有何种过往,但如果仅仅把Llewyn的失败归于他本人的脆弱和神经质,实在是一个太容易、太不言自明的解释。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这些歌曲和电影情节的互文,最后大概都是为了表达Llewyn的世界里不能被事件或语言表述的某些部分。

这些歌曲都是镜子的某块碎片。

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Dave von Ronk是Llewyn Davis这个人物的灵感来源,他的故事也的确比Llewyn要丰富许多。

作为50、60年代格林威治民谣复兴的领军人物,von Ronk的风格融会贯通,布鲁斯、蓝草、爵士、民歌、福音几乎无所不包,可以说他对黑人音乐的理解和阐释在同时代的其他歌手当中很难有人能出其右。

他的前妻兼经纪人Terri Thal回忆说,他直到最后一刻还在病床上进行创作。

von Ronk曾提携、启发迪伦的创作,但他本人的影响力很长一段时间只停留在圈内人和一些铁杆乐迷当中。

von Ronk在踏足音乐圈之前也曾是一名海员,电影中Llewyn的经历和这一点吻合。

他一度加入美国的第四国际组织,在1974年参与过智利总统阿连德遇刺的纪念音乐会。

值得一提的是,他是1969年“石墙”事件中被捕的13人之一,但他甚至都不是专程去参加抗议的:他只不过碰巧在附近吃饭,碰巧看到了游行队伍,参与了游行,又碰巧被警察抓住了。

他的影子在风云变幻的20年代后半叶穿梭而过。

von Ronk前妻Terri Thal在《醉乡民谣》上映后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指责电影没有正确描绘当时格林威治的音乐场景,Llewyn Davis这个角色也完全无法代表von Ronk。

von Ronk是美国民谣音乐中承前启后的角色,被格林威治的音乐人们称为“麦克都格街的市长(The Mayor of MacDougal Street)”——他终其一生都在给予艺术家们支持。

这样看来,Llewyn当然不是von Ronk的化身,而是某种不准确的、对von Ronk人生一部分的重新想像。

尽管Terri Thal对电影有诸多不满,但她文章中的一句评论十分准确:“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躲避‘成功’的人,或者说被‘成功’躲避的人(...the movie portrayed someone who eluded success — or whom success eluded)。

”我不愿意将Llewyn当作一个失败者,我更愿意将他当作一个“被成功躲避的人”,而在电影里的未来,他如今咽下的苦果会有某种解药。

我还将不断地回到Llewyn Davis,我不能否认他矛盾的身上有难以言说的美感。

*电影里Llewyn在号角之门等待Bud Grossman时练习的曲子是Dave von Ronk的《Cocaine Blues》,影片头尾的《Hang me, Oh Hang me》,片尾曲《Green, Green Rocky Road》同样来自Dave von Ronk. Llewyn的solo唱片《Inside Llewyn Davis》,名字和封面设计也完全照搬Dave von Ronk的《Inside Dave von Ronk》。

 7 ) 你不曾想过梦想是如此艰难

科恩兄弟的新作《醉乡民谣》,主角又是关于死在生活里的人,这样的角色在科恩的电影里层出不穷,在满足科恩的常规元素”地域美学“”存在主义命题“”边缘人视角“外,又能玩出怎样的新意呢。

首先,依附于民谣这个话题,和人物的关系紧紧关联起来,在电影里,100多分钟的时长塞进了戴维斯的3天多的生活时间,在此之中不仅有许多琐碎的事件,还有许多动听的民谣,大部分来自戴维斯的歌唱,用他的话来说”我是个靠嘴吃饭的家伙“而这些民谣分布在电影的各个角落里,对仗着戴维斯的生活现状,找不到唱歌的地方,穷困潦倒,合伙搭档跳楼,和父亲的关系紧张,以及最后的告别歌曲,实际上,歌曲对应的观众是从”见观众“”见家人“”见自己“而循环渐进的,歌曲有了指向,但戴维斯的生活还是困在了一个圈子里,日复一日的。

在前半段进项困境的描述之时,科恩兄弟总用着非常狭窄的构图把戴维斯框在楼梯总,窗户总,和门前,这不仅在于展现了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志狭小,同时还预示着戴维斯将无处可去,他不够坚强至摧毁墙壁,打消隔阂,他也没有具有才华至把所有观众都能打动,的确,戴维斯是非常卓越的歌手,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用效果说话,正如老板所言”我在你的歌曲里听不到任何钱途“,所以能预见的是,戴维斯的生活仍将继续下去,或称为海员,或继续混迹于酒吧,说到底都是苟且偷生,仗着梦想叫嚣着的话语总会被人耻笑成不切实际,而且戴维斯却是如此的懦弱。

所以,电影展示了他三天的生活,其实已经把有关戴维斯的一切告诉给了观众,没有再次重复的必要,重复一次是感动,重复两次是麻木,重复三次是无聊。

这同时也可以被称之为用声音诉说的电影,我相信歌词什么的都是精选的,它残酷,但又带有一丝温柔,自然音效也成为了切割画面的逗号,基本上都以一个昭示环境的重音效来进行文本逗号的替代,具体上说就是在地铁的嘈杂,车门房门的闭合上,昭示着戴维斯的介入和离开,言外之意就是你不属于这里,契合着戴维斯抵触的心态,同时,特例在于往返芝加哥的减速路障上,并不仅仅昭示着去而复返,还表达了戴维斯颗粒无收的现状,傍晚夕阳和深夜大雪的天气也描述了戴维斯的心情,希望和绝望。

实际上,这画面的景别运用上,电影开头和结尾两段相同的酒吧表演已经预示着故事的循环,但是他们有细微差别,在开头的剪辑上,基本是按照”特写“”中景“”特写“这样的顺序,进行组合;而结尾确是”中景“”特写“”中景“这样的顺序来进行组合,相同的在于结尾都是一个观众的主观视线,当然,观众是隐匿于黑暗之中的,这样细微的差别让人感觉开头和结尾及其的相似但却有种细微的差别,又说不上来,这不再是这样的动机:你去了解某个故事,然后再回头过来看这样的事件,会有不同的感想。

事实上,他们的确是有差别的,叙事是循环的,但细节却不是,这意味着也许戴维斯的生活是一个死循环,但对于戴维斯来说,他总能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学到些什么,并懂得了些什么,不会再让尤利西斯跑出来,也许不会再次浮于其表,不会暴躁对人,也许会让观众读懂”戴维斯的心“,那些细微的改变都能让人看到希望,要不然,怎么会被称之为科恩兄弟最温柔的电影呢。

毕竟,在电影结尾的两首歌曲,戴维斯唱给的不是观众,是给”自己“。

有人说尤利西斯就是戴维斯,困在一个困境里总是逃不出去,但猫已然找到了回家的路,那THE GASLIGHT COFFEE又是戴维斯真正的家么,我看未必,戴维斯那广阔的心是装不下狭小的咖啡店的,他总要明白,养家糊口并不丢脸,野心勃勃的去,灰头灰脸的回来才是他的真实现状,而被”拐卖“后一心想回家的尤利西斯,才不是什么戴维斯呢,尤利西斯和戴维斯,可不成为互文关系,而是对比关系。

 8 ) 有人永远错过火车

关于纽约格林威治村六十年代除了迪伦以外为大众遗忘的小音乐人,去年有一部纪录片问世,片名就叫《格林威治村》,首映来的都是一朵朵银发,女导演上台来辛苦谈,说缺钱差点要不拍了,好巧不巧有一天走在切尔西,地上飘来一张迪伦旧唱片封面,深以为是天意安排。

本来纪录片就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女导演的心路和她片中那些遗珠倒是相当契合,都处在最多“几近成名”的半红不紫的状态。

而科恩兄弟显然和他们写的那一群卢瑟大相径庭。

他们“出名趁早”,红遍大西洋两岸,主流cult界通吃。

因此有影评人说科恩兄弟提醒我们人是那么自私渺小百无一用,不过拆穿这一系列人性弱点的艺术品,像音乐电影诗歌倒是可以臻于完美。

电影用了Dane Van Ronk的音乐,封面《inside Dane Van Rock》上的那只猫,不过整个故事和他没有关系。

这一点Dane的遗孀也为之背书。

凯瑞·穆里根的老公Marcus Mumford唱了卢恩的前搭档马丁的部分,她也一展歌喉。

和贾斯汀唱了hedy west的五百英里,重演的不是hedy没心没肺的轻快原版,而是Mary paul and peter的慢板抒情风。

拉丁裔美男奥斯卡·伊萨克扮威尔士血统的男主角。

尽管胡子拉杂,劈头盖脸就被爵士痴肥瘾君子戳穿“你叫pablo?

”算是开了casting director一个玩笑。

科恩兄弟的御用John Goodman凭这少数几场车内戏足以得个男配了。

卢恩这个“人畜勿近”的零余人渣(穆里根演的被他搞大肚子的Jean说他是“点石成金的迈达斯国王的蠢弟弟”,说经他手碰过都变成屎,tvb里常说的“不死也没用”)只会给人给猫惹麻烦,几分钟之内就耗尽好心人的耐心。

连忽然义气上头想在言语上保护自杀的前搭档,最后也只会像阿Q一样欺软怕硬。

只有谈起吉他唱起歌才会散放出光晕。

一首讲鲱鱼的小调唱哭了他爹,最后最憎他的jean也希望能在气灯咖啡馆唱歌给大家听,间接劝他别放弃,没有音乐的他什么也不是。

但是芝加哥的经纪人告诉他他的歌不会卖。

“他在大家都想听恶魔之声的年代还在发出天使的歌声”。

卢恩也知道的,娱乐业不论天资讲的是时势潮流。

《唐顿庄园》的编剧在解释为什么总不让二小姐得遇良人的时候说“有些人永远错过火车。

”卢恩在后巷被寻仇的时候,年轻的“恶魔之声”迪伦悄悄登场。

用更粗糙的嗓音唱出他这一代的心曲,和前一代一样,也是唱告别告别,我要上路,去各种有名字没名字的远方,心爱的人儿留在身后。

 9 ) 如果生活本来如此,就请你不要悲哀了

电影演到最后,和开头的场景如出一辙——“演出-收工-挨揍”,不禁让我怀疑这里是不是暗藏玄机,因为这电影的导演可是以“藏得深”著称的科恩兄弟。

但一时间没能想明白。

直到昨天,因为降温结冰,而我走路一向蹦蹦跳跳漫不经心,刚出门就滑了一跤。

想起去年也是在十二月下雨路滑,出门当场摔倒在家门口的瓷砖地上。

这场面如此相似,让我感觉自己过了一年好像一点儿都没长心。

突然意识到,电影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不正是Llewyn Davis止步不前的事业和人生的缩影么。

看电影之前没搞清楚Llewyn Davis是谁。

因为是提前场,去了很多工作人员和当地影评人。

通过工作人员了解到,Llewyn Davis的原型叫Dave Van Ronk,是美国六十年代原声民谣复兴的重要人物,他活跃时期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但启发并帮助了一批同时期的民谣歌手,其中包括著名的Bob Dylan和Joni Mitchell。

这听起来耳熟,又是一个不得志艺术家的故事,这种题材拿到大部分导演(尤其是混好莱坞的)手里,都或多或少会沾染上一种理想主义被命运践踏的悲壮感,比如去年大热的Searching for Suger Man,以及Anvil! The Story of Anvil。

然而这是科恩兄弟的电影,虽然没有Fargo那样让他们赖以成名的cult情结,但依然是一贯的冷静克制,我甚至可以想象他俩在镜头后面哂笑的样子,仿佛没有一点情感和同情心,就那么看着一切被主人公触发,然后告诉你这就是人生。

Llewyn Davis是穷困潦倒的民谣歌手,流窜于朋友家,为一件毛衣的钱和前搭档撕破脸;他天生具有讨人嫌的本事,能让和睦的朋友聚会气氛僵化,能让贤惠的朋友妻一秒变泼妇;他有天赋,但又不具备出名的条件,别的民谣艺人有好家庭三人组,好基友三人组,还有治愈系大妈,演出多么温馨感人,而他孑然一身一把吉他,唱得全是心碎之歌,他都要把自己唱哭了,在芝加哥试场时,也不过换来老板冷冷的一句“我可没听出任何商机啊”。

Davis的脾气,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事业的发展,可也就是他这样的人才能温馨组合大行其道的时候坚持他惨淡的独唱,如果不是那股子轴劲儿,他早就放弃了,也就不会有启发了Bob Dylan的后话。

但科恩兄弟,真的没有任何要赞美Davis的意思,他大部分时间表现得都很混帐;你看不出他到底是怀才不遇还是天赋不足,也看不出他目标有多坚定,从芝加哥回来,他一脸狂躁地说受够了,不干了,结果转眼又回到酒吧唱歌,他似乎只是没想好要干点什么而已。

但想到哪干到哪,也算一种选择不是么, Davis的人生,在影片最后因为这个选择而陷入了“演出-收工-挨揍”的循环。

但说Inside Llewyn Davis是一部冷酷的电影,又似乎辜负了科恩兄弟。

他们的确没有良心泛滥到把电影拍成达人秀那样的励志大片,但依然为主角送上了不易觉察的科恩式关怀。

比如那只名叫Ulysses的走丢又回家的猫,比如从芝加哥回程时遇到的那个睡得死死的泽西小哥,又比如恨 他入骨,又忍不住要关心他的朋友们,都像雪夜的一束火星,有它在还是冷,但没有它的话可就连路都看不见了。

这部影片和其他科恩电影一样,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细节。

其中有一个是,Davis开夜车时,突然看到前方出现一只猫,他急刹车后不确定是不是撞上了它。

下车去看,发现车上沾了些许血迹。

于是他又试图寻找猫的尸体,发现猫一瘸一拐地往森林里走去。

那一瞬间他的表情,说不清是欣慰,惋惜,还是痛心。

这只瘸了腿的猫,不正像是Llewyn Davis自己么,前路黑暗,踽踽独行,每一步都艰难而痛苦。

更关键的,你根本不知道他干吗这么伤痕累累了还要往前走。

可他就是这么往前走了。

 10 ) 另一天,另一时

“2016诺奖奖给了灵魂,而非修辞和观念。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1时,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揭晓的一刻,远在网络彼端的人们大为哗然。

震惊之余,各家嗅觉灵敏的媒体纷纷将镜头对准民谣圈和迪伦本人,炮制出铺天盖地的解读热。

随着近日来本人拒领诺奖的传闻流出,话题持续发酵,温度不减。

看客乐了,文艺界炸了,学术圈怒了。

坊间一连数日言论激荡,将此番诺奖爆冷的结果视作其放弃精英传统,向大众妥协的转型趋势。

毋庸置疑,迪伦在美国乃至西方的音乐地位早已名垂史册,远非登几次格莱美和拿个终身成就奖可以计算出的。

相比之下,民谣大师此前在中国享有的待遇,用“不温不火”来形容毫不为过。

2011年,他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开个唱,万人场馆内仅容下不足4000名观众。

五年后的今天,他再度置身舞台中央,重新披上万丈光环,直叫人叹服命运扭转的力量。

生活本无常,如同民谣从小众群体分离出来,投身于市场的怀抱,国人对诺奖的热情参与是否也只是一种假象?

看似再丰富的观点视角,都掩盖不了跟风者的本质。

兴趣冲淡后,人群照旧散开,回到各自平静的生活轨道上。

2013年底,科恩兄弟推出了一部风格迥异于此前的作品。

在这部讲述音乐与人生的电影里,寒冬飞雪,夜色稀疏,共同构成了主人公经历中灰暗的底色。

和今天的民谣歌手动辄被捧上神坛不同,成名在当时只是极少数人的出路,更多名不见经传的歌手,纵使才华出众,也拿不到主流唱片公司的合约,勒维恩·戴维斯便是这类怀才不遇的代表。

他被功利的主流社会抛至边缘,路途风雨飘摇,同时又蕴含着真切动人的力量,如拨弦时阵阵扫落的旋律,填不满梦想与现实的沟壑,却不经意地于荆棘丛中注入温柔,为长夜投下光亮。

身为美国独立电影界的代表人物,科恩兄弟长期凭借暴力滋生而又不失深度的剧本为人熟知。

与其手法冷酷的犯罪系列相比,《醉乡民谣》虽同样着眼于命运的颠簸与不可预知,却避开了彻头彻尾的悲观立场。

影片始终保持着哀而不伤的基调,摒弃跌宕起伏的叙事,于延伸的平面上讲述着主人公勒维恩·戴维斯短短几天内经历的一切。

当四处碰壁的人生遇上自嘲式的幽默,与其说电影向观众展示的是梦想逐步走向幻灭的过程,不如说正是其中对失败者形象的真实刻画,为存在主义和宿命论的冰冷对峙提供了另一种和解的可能。

1960年代的纽约,反派文化盛行。

提到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文化类型,就不得不提到它旗帜鲜明的集中营——格林威治村。

这里曾诞生出许多和戴维斯一样热爱音乐的流浪诗人,更成为大批激进分子、前卫艺术家成长的摇篮。

以特殊的文化社区为背景设定,使得本片不单局限于用第一人称写就的传记片,而更像是对时代群像的记录与缅怀。

不同身份的人物面孔在片中随机登场,组成一张积满灰尘的老唱片,封套上烙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当表演者低沉厚重的嗓音响起,模糊的记忆瞬间苏醒,将人们拉回那个诗与梦交织的时代。

纽约灰蒙蒙的天空下,一个落魄潦倒的民谣歌手挣扎在城市底层,睡遍友人家的沙发,还搞大了朋友老婆的肚子,生活放任自流,居无定所。

勒维恩身上格格不入的特质,仿佛那个年代叛逆精神的缩影。

在接连经历战争破坏与经济凋零后,美国一夜间跌入漫长的寒冬,大量年轻人退至包容度极高的艺术天地,发泄对现实的种种不满怨怼。

在他们身上,自由与压抑,活力与颓丧,数对矛盾词组共同营造出强烈的虚无主义倾向。

他们用天真对抗世俗,尽管最后无疾而终,却凭借独特的价值追求,成为后世仰望的精神领袖。

梦想家们为改变现状所作的努力往往是没有意义的。

从纽约到芝加哥,从芝加哥到纽约,往返于两地间的勒维恩,犹如穿行在昏暗的迷宫中,生活的洋面上一片海雾茫茫。

昔日音乐搭档自杀的阴影常年盘踞心头,同样对他的选择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他目睹民谣窘迫的处境,却不愿让步于现实;在教授家里大发雷霆,拒绝餐桌上献唱的提议;宁可回到冷清的咖啡馆单独表演,也不愿给别人当和声。

令人尤为动容的是,这样一个浑身瑕疵的人,每每站在选项交叉的路口前,对艺术原则的捍卫是如此坚定,这份坚定足以抵挡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淬炼出顽强的生存意志。

开夜车回纽约的路上,戴维斯不慎撞伤一只猫。

下车察看,发现车上沾了些血迹,四下环顾时,看见那只猫一瘸一拐地钻进丛林深处,某种难以言说的神情凝固在他脸上。

或许,他从受伤的猫身上看到了相似的命运,纵使遍体鳞伤,仍要艰难前行。

无数受挫的经历告诫我们,珍贵的感悟必然源于痛苦,如《返老还童》中所说,你可以像一条疯狗对周遭的一切愤愤不平,可以诅咒命运,破口大骂,但到头来还是得放手。

出海计划破产的勒维恩最终同样选择了放手,回到煤气灯下的咖啡馆,告别疯狂,回归平淡。

从重新编曲的《Five Hundred Miles》,到创意非凡的《Please Mr.Kennedy》,一首首悦耳的民谣串联起旧时代的浪漫光景,也与低潮中的人生段落互为映衬。

首尾相接的环状结构,作为科恩兄弟一贯的表现形式,在片中象征着陷入死胡同无力反抗的人生结局,仿佛主角即是在没有结果的等待中度过一生。

这样周而复始的旅途是否毫无意义?

导演没有直接给出他们的答案。

对普通人而言,失败抑或成功并非鉴定的关键。

哪怕命途再不近人情,只要有人磕磕绊绊又理想满怀地活着,生活就不会太糟。

说回民谣自身,当它饱满的生命力沿袭至今,应当收获怎样的定义与关注?

当麻油叶红遍大江南北,当好声音的冠军奖杯两度被民谣歌手捧起,当迪伦意外受到瑞典文学院的青睐,我们感慨民谣的春天终于姗姗来迟。

可繁荣被放大的同时,背后只是一堆几无章法可循的标签。

人们乐此不疲地憧憬着被符号化的理想国,将民谣钉死在一张货币与词汇堆砌成的温床上。

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受缚于市场规则,妥协于审美浅俗的听众,个人特色被严格的工业标准侵蚀。

“I don't see a lot of money in it.”面对勒维恩深情款款的演唱,唱片行老板不留情面地予以否定,恰巧证实了受众至上的黄金法则。

而传播范围越广的作品,往往越难保留自身纯粹的主张与个性。

诚然,作为众多音乐流派里独具特色的分支,民谣的生存境况并非我们想的那么简单。

勒维恩结束表演时说,既不新鲜,也不会过时,这就是民谣。

它以生活为土壤,以情感为养料,在自给的园地里低调发展。

社交媒体异常发达的今天,一批民谣歌手搭上了信息传播的顺风车,曝光率与日俱增,却也导致浮夸炒作与兑水鸡汤频频跃入视线。

而真正发自灵魂深处,与符号、修辞无关的声音,是不该被雪藏的。

我所理解的民谣——一种不强说哀愁,真正历经岁月沉淀的情怀,就像勒维恩在咖啡馆里每一次的动情演出,就像他在病房里对着年迈的父亲弹唱,歌声中有种让人安静的力量,有着读不完的故事。

那不单是民谣,更是所有诗性创作共同的灵魂所在。

而鲍勃迪伦伟大的身影直至电影末尾才隐约浮现:衣领上别着口琴,腼腆地登上台,用略带沙哑的声线作为开场白,同是在这个狭小的煤气灯咖啡馆里,悄然掀开了民谣史上崭新的一页。

遗憾的是,那股对于音乐和生活发自肺腑的热爱,那颗为梦想虔诚付出的赤子之心,在商业气息浸染的当下已再难寻获。

好在音乐拥有如此神奇的韵脚,那些引人怀念的美梦,那些善良的人或事,我们可以用歌声来铭记。

So it’s fare thee well my own true love We’ll meet another day, another time.生活难免困顿失意,但终会有一条音符洒落的河流从山谷流出,澄明如镜,自在哼唱,在另一天,另一时。

《醉乡民谣》短评

大清早电影节的氛围特别好,不能说男主这样的卢瑟多么值得同情,却一点也恨不起来他的无助 ps:流浪喵太萌了

5分钟前
  • Liberating
  • 力荐

男猪脚是个混球。还原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充满了机遇和挫折的年代。片尾是鲍勃迪伦的歌声,好像唤醒了混球糟糕的境遇。小猫似乎被训练过一样配合,自然出境,3只猫(真与假),各分秋色。民谣我一向听不来,说起这个我是在唱了《答案在风中飘荡》许久后才知道鲍比迪伦的地位。

7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还行

这么装逼也没有逼起来什么,替窝囊的男主感到各种不舒服,导演给每个演员的脸都美图秀秀加柔化了么

11分钟前
  • ichi
  • 较差

要他表演方式欠妥,至于发那么大的脾气吗?

13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amp;#34;We try; You sleep on the couch.&amp;#34;mediocre music. mediocre life.

17分钟前
  • 鬼武者
  • 很差

Life of a loser who deserves it 看不出意义何在。Mulligan依旧面瘫好在戏份不多,打分都给优美的folk song和那只叫尤利西斯的猫

21分钟前
  • 三七
  • 还行

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做了无数关于它的梦。

2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很幽默。

27分钟前
  • 不懈不戒
  • 还行

科恩·真·文艺·兄弟,民谣配乐极赞,全片上下充斥着一股蛋蛋的忧桑。文艺青年也是要生存的,完全脱离物质基础玩文艺。不是耍流氓,就是被人揍。艺术家有了钱,腰杆才能硬!以后看到谁再嘲讽文艺青年,就是一叠钞票往丫脸上砸去。

30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推荐

5 hundred miles

33分钟前
  • 高等游民
  • 还行

搞文艺的最后都得被文艺搞死。歌挺好听,绞死我跟鲱鱼。为什么又有穆里根那个死贱人

36分钟前
  • Summerpie
  • 还行

不太像科恩的片子,有点贾木许。

37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较差

喜欢乡村音乐never new and never get older。看到穆里根和汀布莱克登台真像夫唱妇随。主角很衰很合适。科恩作品。

41分钟前
  • vivien
  • 还行

拍个这样的片应该不难

44分钟前
  • idioT
  • 较差

音乐好棒!

47分钟前
  • 然潘
  • 推荐

#重看#首尾循环对应尤利西斯的回归,某种程度上此猫就是Llewyn Davis化身吧,一场尤利西斯的漂泊旅程告一段落,而人生却永无止境永无出口,他注定要在这场写着失败指向的路上且行且踯躅。路上邂逅种种正是无常人生写照,生活的荒诞和命运的不解之谜,而我们是否有机会有资格窥见幸福的存在。情怀甚烈,60年代迷幻激进的味道在蓝色烟霭夜幕和清冷惨淡的纽约冬天里发酵挥发,辉煌年代里无数前赴后继的失败者们书写着盛名时期的泡沫;眼角瞥见的Dylan身影会是明天的自己吗。原声委实优美,如烟草般醇厚浓郁,略涩略呛,是为风骨,亦是人生苦涩基调。“道一声珍重”唱得我满眼是泪,漫长的告别总是如此艰难。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撸瑟儿的故事。即使歌唱得再好听,依旧是个失败者。可这就是生活不是么。画面色调很素很喜欢。环状结构很有意思。那只抢镜的猫也让人莞尔一笑。男主角在酒吧外被揍得趴在地上的时候,一个叫鲍勃迪伦的歌手正在酒吧里演唱……绝妙。四星半//20141227资料馆大银幕二刷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科恩反类型佳作,在大神面前深情一弹,结果两秒不到,大神说也就那样吧,哈哈哈真·反高潮。柔光女神啊,尤其在骂人的时候。太美了。酒吧solo非超好听,一个民谣歌手的失意人生。不想在分辨开头结尾大人片段了,太难懂。

59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不是很喜欢这种loser丧片

1小时前
  • 豆友cc姐
  • 较差

醉乡民谣 / Inside Llewyn Davis2012-03-23巧合?整整两年。

1小时前
  • fl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