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

延边少年,On the Border

主演:李振铭,崔瑜娜,彭飞,刚延明,魏书钧,高阳,赵力华,许清,王春飞,夏海涛,娄振,王大印,冷雪飞,付吉婷,李艳菊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朝鲜语年份:2018

《延边少年》剧照

《延边少年》长篇影评

 1 ) 记忆中的少年是你

当我一看到这部片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了记忆里的延边。

大二的时候跟朋友一起去过延边,不知为何每每提到这个地方大面积的公路和寂静的田野依稀就在眼前。

《延边少年》从全球众多短片中脱颖,也许是大家看腻了商业快餐,想要去平常清淡小菜,亦或是少年的烦恼勾起了当年豆蔻年少的我们。

片中的少年有着一颗坚持不懈的心他渴望离开延边去到韩国。

片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无不打动人心的真实,是啊,我们都渴望过出逃,都有过想要逃离现实的时候,少年何尝不是想要逃出自己所处的地方,短片中的少年去往韩国,为了自己的“旅程”,为了逃离自己面对的现状,他离开村庄去往城市找自己的父亲。

少年一路骑行的路上,经历的是苦楚、是成长、是欢喜,就像出外打拼的人,在奋斗的路上,太多的苦难在阻碍着前进的道路,但会以此放弃吗?

不,既然已经选择出来,那就应该做好了心理准备来迎接这一切,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的前进。

延边少年》,仅仅15分钟,它真正做到了讲好一个故事,没有冗长的话语,简洁明了的表达了所有的观点想法。

15分钟的影片,却将一个少年的内心完美地展示给了观众,仅仅15分钟便抓住了观影者的心,使之产生共鸣,都有想追寻的远方,有人像少年一样鼓起了勇气去追寻,有人却选择了放弃,安于现状。

我认为,影片值得我们深思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小山村的现状:年轻人都选择出外打拼,独留下老人和小孩,小山村彻底地失去了改变现状的机会。

太多人都在试图改变贫困山村的这种现状,但是这种情况依然还是存在,为了生计、为了家庭、为了自己,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离开自己的家,独自去打拼,去承受孤独与苦难。

少年的烦恼,或许也正是当今大多数人所经历的烦恼,少年的经历,又有多少人正在经历呢。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和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迷茫和不安,但时间依旧在往前走,即使再迷惘、再不安,也请挺起胸膛往前冲。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2 ) 《延边少年》:边境上少年的梦想与迷茫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

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

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

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

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

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

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3 ) 延边少年

这部影片时长非常短,只有十五分钟左右。

但是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和真情实感。

正所谓做减法永远比做加法要来的困难,导演把他想要描述的故事完完整整都浓缩在了这短短的十五分之内。

他在影片中刻画了一个年轻气盛,不安于现状,有着宏伟志向的少年的形象,不禁让观众产生了共鸣。

故事发生在一个偏远的山村,这个山村就和我们身边那些贫穷的小山村一样,充斥着大量的留守儿童,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故事的主角出生在这个小小的村子,他渴望离开狭窄的山村飞往大城市,向往着遥远的韩国。

他为了找自己父亲要去往韩国的旅费而出发离开,在这个过程中他显的非常的无助又无能为力,他孤独的游走在大街小巷,直到遇见了一名美甲店里的少女。

这名少女就此与这位少年开始同行,同样向往韩国的他们形影不离,互相取暖,他们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共鸣。

不安分的少年少女,无法简单的形容他们之间的感情,两个孤独的人聚在了一起,便不再孤独。

少年的这些经历不禁让我想起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部片子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我们的现实生活的缩影么?

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里,都有那么一两段不肯安于现状,雄姿英发的回忆。

我们为了飞得更高,走的更远,背井离乡,谋求发展和前途。

比任何人都要努力的我们独自在外打拼,没有人关心我们的遭遇,因为我们身边有无数个这样的你我。

然而现实始终残酷,坚持理想的人直到现在还有多少一直坚持初心的呢?

有多少人在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挫折以后选择了妥协,最终成为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冰冷的现实就是会这样冷不防的给人当头一棒,可是我始终相信,坚持本心,不断的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前行,是我这一生中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情。

纵使会有迷惘、会有不安,甚至始终在人生的岔路口上踌躇不决,我也坚信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将成为我不可磨灭的珍贵回忆。

我很想知道,在结尾,这名少年骑着摩托车疾驰在公路上,此时此刻的他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憧憬?

也许这个回答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太一样,人生本来就不止一个答案。

 4 ) 延边少年 却走不出那边界

白雪,雾霭,大山,老年人的说笑声。

小胖坐在驶向开往远方,远离延边的车上,脸上挂着憨厚的笑容环顾着四周。

而不远处,还有个痴痴望着他的少年,看着他的车走远,却只能无奈的转过头来,悻悻地踢着脚下的雪球,回到了自己破旧的房屋,骑上自己快要报废的摩托,也去寻找着,可以离开这里的希望。

影片中的主人公,也就是花铭兴,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爸爸,因为他认为,爸爸是可以让自己离开这个小地方,去到韩国的希望。

不管是老年人那句“在韩国挣钱挣狠了”,还是同伴的离开,无不都刺激着他愈发想要离开的欲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花铭兴却意外结识了美甲店的小妹。

华灯初上,二人到了游戏厅,到了游乐园,双目对视,暗暗地情愫渐渐藏不住。

尤其是当两人一起诉说想要去韩国的梦想时,无疑两个青春懵懂的心产生了碰撞。

而当白昼来临,仿佛夜晚的一切都是一个梦。

小妹温柔的韩文歌,大摆锤吱呀吱呀的摩擦声,被白天马路上的嘈杂的轰鸣声,此起彼伏的汽笛声取而代之。

当花铭兴再回到美甲店骑他的摩托车时,小妹在美甲店门口喊着铿锵有力又略显滑稽的口号。

这还是昨天那个在游戏厅里开怀大笑,在大摆锤上唱好听的韩文歌,说着自己也要去韩国,哪怕去整容也好的可爱女孩吗?

仿佛这一切,都预示着梦,该醒了。

花铭兴终于在第二天早上找到了自己的爸爸,可一切的美好愿景都被爸爸一句“五万,爸爸给你找一个汉族学校”硬生生憋了回来。

爸爸简单出场后,我甚至没看清他的容颜,这个少年就以“有事”为借口走开了,或许少年知道,本身希望就很渺茫吧。

最后,他骑着即将报废的摩托车,孤注一掷一般,从光明的大路,驶向了长长的黑暗。

然而镜头再次变亮时,听到的却是边境保安的那句“这边上级不让过了,回去吧”这句让人心寒的话。

少年又默默骑着摩托车,回到了最初的地方。

从最后马路上的那段对话上我们可以知道,少年是想到朝鲜,再从朝鲜去到韩国。

然而谁曾得知,连去往朝鲜的路都不是一帆风顺。

延边少年,却走不出那边界。

将视角转向现实生活,所有那些小小村落里的少年,又何尝不和花铭兴一样,有着飞出牢笼的梦呢。

只可惜现实往往不尽人意。

有可能你的主人,根本不为你打开笼子的门;有可能你刚刚飞出牢笼,就被现实打败,做了折翼的小鸟。

但我想说的是,即便结局并不总是如愿以偿,但我们,一定要有梦,有挣脱束缚的勇气,有逃离拘禁的魄力。

就像花铭兴那样,哪怕只有一辆即将报废的摩托车,哪怕最后被驳回原路,但至少不曾后悔过。

我不知道,延边少年最终的结局会是怎样。

但我好希望现在逃不出那边界的他,终于一天能冲出边界,我们也一样。

 5 ) 勇往直前的《延边少年》

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中,由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导演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的唯一收获。

是什么让《延边少年》在众多短片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好评?

是少年对未来的希冀与迷茫,还是那种明知困难重重却还要挺起胸膛向前去的精神?

无论哪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本片的真实。

多数人在面临生活的不如意时,都想要逃避现实,剧中少年何尝不是?

看到自己的朋友小胖笑着去往自己理想的地方——韩国,少年内心五味杂陈,开启了自己的旅途,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向父亲索要路费。

该短片的前后对比非常的强烈,让人产生共鸣。

片头,小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少年脸上的愁容与无奈和回家时的寞落形成鲜明对比。

回家后的少年,摆弄着脚下的足球,随着一记抽射,鼓起勇气,决定骑车到城里找父亲要钱去韩国。

信心满满的少年来到父亲的店铺,却发现父亲不在,心里有些失落,与刚来时的信心满满形成对比。

在去美甲店找父亲时,结识了也想要去韩国的女店员。

他们想要骑车走,车却打不着;在游戏厅里打电动,游戏机却坏了;在游乐场里玩海盗船,却停电了。

好像生活处处与他们作对一样,预示着理想终归是理想,想要实现实在是太难。

此时少年已神情暗淡,不像早上刚来时那样对未来充满着希冀。

两人坐在海盗船上,女生唱着韩国歌,少年则静静的听着,像是在想象着自己在韩国的场景。

第二天,女店员照旧去上班,在店门口喊着响亮的口号,仿佛昨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少年复杂的看了一眼,回到父亲的店铺。

寻找了一天的父亲在昨天喝多了,被人送了回来。

少年不怎么自然的、羞涩的用韩语对父亲说自己想去韩国,并说小胖只花了2000块就去了韩国,心里满满的都是期待。

但父亲的一句“我花5万,给你找汉族学校”,一下子浇醒了少年的美梦。

少年没有多说,拒绝了父亲的挽留,转身骑车走向边境,准备“离家出走”。

走到边境时,却被告知边境封锁,不予通行,少年不舍的同时也是不甘的看了看韩国的方向,掉转车头回去了,影片也到此结束。

片中,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但女店员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向困难低头,在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像是无事发生。

但少年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前方的路苦难重重、艰难险阻,还是挺起胸膛,勇往直前,这正是这个短片打动我们的地方。

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不安,但时间不等人,即使再迷茫、再不安,也要挺起胸膛,大胆走去,不留遗憾。

 6 ) 逃离现状,不畏将来的少年序曲 ——《延边少年》影评

《延边少年》这一十五分钟的影片讲述了生活在延边一村庄的朝鲜族少年萌生出了想要离开村庄去往韩国的想法,于是到城市里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对逃离当下现实的渴望,其实几乎扎根于许多人的心中,夹杂着迷茫与坚定,总有人选择毅然前行。

影片的主线是少年寻找父亲的过程,而另外一条分支,是在其过程中与在美甲店工作的女孩一个晚上的相处。

从前者说起,影片给予观众最大的共鸣便是少年对现实产生的一种反叛心理。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过这样的时刻,无论最后是选择了自己所向往的方向还是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人生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洪流的冲刷而慢慢改变。

对于村庄的萧条和冷清,影片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从名为花铭兴的少年看了几眼讲着朝鲜语在树下打麻将的老人,到回到屋外的那片空地踢球,屋内电视机闪烁着已经没有了画面,这些现实扑面而来的衰败感,为少年的离开打下了情感基础。

于是他到城里找父亲要旅费。

影片临近结尾时,他终于见到了父亲,向父亲提出去韩国的想法,父亲抛出了一个疑问“你去韩国踢球吗?

”,他所接的话避开了这个问题,最后父亲毅然说道:“五万,爸给你找一汉族学校。

”于是少年满足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

我们无从得知他想去韩国的原因,或许仅仅想逃离这个村庄,或许是渴望在别的地方获得其他机会。

但是他鼓起勇气去追求的选择,恰恰是平凡的他身上的一个闪光点。

我们可以想象离开由灰调构成的村庄与城市,离开熟悉而麻木的脸庞与踏足于家乡的直接联结,他也许即将面对的是陌生的不安与从小家走向大世界的未知的荒诞,但是对于少年的憧憬来说,似乎一切都不足为谈。

而与女孩的相处中,影片里有一个画面令人印象尤为深刻。

女孩坐在停电海盗船上,少年推动着沉重的海盗船,齿轮的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像是小生命对生活现状细微的诉说着不满。

然后他坐上了缓慢摇摆着的海盗船,巧合的是,船上的两人都想着要离开,而不同的是,女孩第二天一早又回到了美甲店在门口和其他员工一起高喊着麻木的口号,而他,真的选择了遵从内心地离开。

女孩逃离的想法像是伴随着陈旧机械摩擦发出的规律而尖锐的声音中的温柔的歌声,它终究会消逝在灯火阑珊的城市的夜里。

“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少年的人生本是单调而程式化的,但是终将会发生一些改变,来自于他勇敢地去闯,去实践自己反叛现实生活的心绪,而这些改变,会让他人生平淡的序曲,多了许多跳跃的音符。

 7 )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说在前言,这部短片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那便是本片的创作灵感,本片导演魏书钧,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剩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在亭子里打麻将,时不时说几句朝鲜语,这便是影片一开头的景象。

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那么作为还未长大,片中男主人公这样“毛还没有长全”的少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甘愿在村子里一直待下去嘛?

便是导演魏书钧的创作灵感。

影片一开始就回答了心中的问题,亭子中的老人在聊天:“哈哈,你是在韩国挣钱挣太猛了吧?

”,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原来都去了大城市打拼挣钱了,看到这种景象的少年花铭兴,决定去城市里问爸爸要去韩国的旅费,这便进入了导演的另一层意思,“问爸爸要钱‘’为了去韩国挣钱,其实“问爸爸要钱”这一段已经进入了少年人挣钱的第一步,离开小村庄,向城市进发,一路上独自一人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来到城市,找不到爸爸,摩托车打不着火,遇到的困难像极了每一位不甘平凡,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们看不到奇怪,反而感同身受,毛没长齐的小伙子学会了抽烟,被叔叔打到了头以后的反抗,都是我们曾经叛逆期的影子,导演将小伙子的特质通过短短两个残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花铭兴在“奋斗的路上”也出现了少年人的代表感情,爱情。

朦胧的感情让花铭兴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带你坐一次“海盗船”,我们谈心,发现我们有同样的梦想,我们都不甘平凡,都抱着去韩国的梦想,我们或许真的是能够走在一起的伴侣吧,但梦醒来,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样,女孩放下了曾经说下的梦想,再次回到了现实,花铭兴看着女孩想起昨天晚上的故事,那么美好,那么怀念,却不再上前打扰。

在之后,少年人的花铭兴受到了挫折,他的爸爸对于他想去韩国的想法不屑一顾,而花铭兴怎么能就这样甘心放弃,不再需要爸爸的帮助,一个人,一辆车就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出发,可现实再一次将这个少年的梦想灭杀,中朝边境不再允许车辆通行。

年轻人望着前方,梦想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他会放弃嘛?

不会,我们看不到少年花铭兴的绝望,说明这件事一定在花铭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再次向梦想进发。

之所以说这部短片是少年人的情感佳作,因为导演仅用了15分钟,将少年人几乎所有的情感汇聚起来,叛逆、不甘平凡、渴望长大、对异性朦胧的感情、不愿意向现实低头,这种种感情都让经历过青春期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就像花铭兴一样,谁不曾像他一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

 8 ) 《延边少年》—父权消解下的迷茫探寻

纵观全片,这位延边少年似乎一直在做一件事:寻找他的父亲,并且说服他资助自己去韩国。

但是其父一直到接近结尾的地方才出现,并以一种武断的姿态直接否定了这个少年的天真想法。

最后少年独自前往边境,想自己寻找出路,不料现实的变故只得让他折返,留下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从“寻父”这一主题来说,父亲一直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不管是少年在情感萌动之时还是追寻梦想之时,父亲似乎只是延边夜色一般模糊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积极意象出现。

从结尾少年的反叛行为也可以看出,他自身是渴望反抗这种父权,或者是在一个父权消解的、类似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下,努力在茫然中寻找自己的出路。

影片的摄影、灯光、选景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剧性的氛围。

影片的现实主义笔触,使观众可以更多地去思考现实社会并且带入体会,从而理解一种权威消解所带来的现实性困境。

影片开场即展现了一种有趣的边境特色景象: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聚在湖边时,都是用韩语在交流。

在固有观念中,韩语即代表韩国人说的话,但实际情况下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以及整个朝鲜半岛,朝鲜族只是少数民族,朝鲜语也并不是单纯的外国文化。

这种与刻板印象相悖的情景还体现在延边小镇的街景上,朝鲜语和中文招牌并立,现实感极强的场景强化了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矛盾。

我们似乎可以就此理解为何这位少年的梦想是去韩国,而不是去北上广一线城市:边城的特色文化导致了一种文化矛盾,而受这种文化矛盾影响的人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真正归属,从而获得一种单纯的身份认可。

这种矛盾在影片中可以找到一个镜头例证:少年骑摩托行驶在开阔的马路上,道路两旁是对立的中韩两种语言写的政治标语,而少年正处于这种对立之中。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把政治权威理解成一种父权式的存在,父权在对立之中处于被挑战的状态,就此可以理解少年内心困境的其中一种原因。

少年在寻父过程中遇到了陌生的美甲店姐姐,两人互动到一定阶段后互生情愫,但两人始终是处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人,这为后来两人的分离埋下伏笔。

影片通过“玻璃窗”的隔离来展现这种对立,一处出现在少年在店外等待姐姐下班,此时少年在窗外,同时镜头模拟室内玻璃上的温暖潮气,以模糊感来展现少年此时的迷茫。

霓虹灯式的闪烁映照在他的脸上,生动地反映了他内心的情愫萌动。

另一处体现在两人在游戏厅时,姐姐在玻璃窗外补妆,少年坐在店内。

下一秒可以看到两人之间的隔阂短暂消除了--两人以一个极为亲密的距离进行着游戏。

而两人身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在此时埋下伏笔:游戏很快就坏了,店外玻璃窗贴的标语是“小朋友和大人都可体验”,可以看到此处意象暗指年龄的差异是两人对立的表现之一。

两人在废旧游乐场的对话达到全片情感高潮,此时少年深刻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姐姐有着一个相比较之下更为清晰的目标(整容当女团成员),而且更有实力(会唱歌),并且在矛盾之中有一个自己十分认可的归属--从洗脚店早上高喊一种类似“政治动员”的口号可以看出这一点。

而少年作为一个还深处矛盾之中,并且缺少父权的帮助和指引的角色,自然无法和姐姐这样的人物共同相处下去。

以某种烂俗文学的比喻来说,这是“成熟和幼稚的对立”。

此刻矛盾由外向内发展,少年深刻认识到了自己深处的矛盾。

这段长镜头由跟拍少年转为固定镜头,少年不断出画入画,人物内心的摇摆和不安深刻体现。

影片结尾少年独自上路,朝鲜核试验这样现实新闻的加入陡然增加了全片的纪实感,我们可以看到少年独自寻求反抗的尝试在现实矛盾下还是失败了。

少年始终还是无法思考清楚自己该去向哪里,现实的困境又加深他的迷茫,导致他就像影片开头踢出去的那个足球一样,没有飞向一个球门,一个目标,而是落在废墟角落的不知名处。

枯草和白雪之中,少年掉头驶向未知,此时响起了铿锵的旋律《林冲夜奔》。

这首音乐似乎暗示着人物未来的命运,林冲受高俅迫害后即将奔上梁山,少年也下定决心要在矛盾中固执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出路。

父权消解下,每个人的身份认知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动摇,然而问题不在于动摇,而在于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去承认矛盾并且去解决。

探寻的过程是痛苦的迷茫的,但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答案在自己手中,答案在自己脚下。

像少年一样去独自追寻答案,这才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9 ) 从交通工具探讨延边少年

电影《延边少年》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沉的故事。

我在此从交通工具出发,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交通工具是承载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一意象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影片中出现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小胖的小车、电玩城的赛车、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以及主人公花铭兴的摩托车。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延边少年》讲述的故事。

一、 朋友小胖的小车故事发生在延边的冬天,寒冷而萧瑟,令人寒颤。

影片一开头,是少年花铭兴目送朋友小胖离开的场景,小胖要去哪里呢?

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打牌的成年人们用韩语谈话便是间接的回答——小胖要去韩国了。

这时我们得注意小胖搭乘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

这跟花铭兴快要报废的摩托车相比则是非常先进的。

这一辆小车暗示着想去韩国的理想达成,然而,这对向往去韩国的花铭兴来说,着实会令他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嫉妒。

之后,花铭兴自己一个人踢着球离开。

二、 电玩城的赛车花铭兴与美甲会馆的女孩儿一起在电玩城玩赛车,玩赛车是一项充满了刺激与挑战的游戏。

但是玩赛车对这两位年轻人来说,却象征着前往理想的远方。

当赛车出故障时,店员建议他们换一项游戏,他们的脸上竟然满是无奈、不舍,甚至是哀伤,这是幻想破灭的哀伤。

也许,他们在竞速时就在畅想到边境之外,那个发达的国家去,赛车带给他们的愉悦是极其短暂的,麻痹内心而又充满是谎言。

三、停滞的海盗船花铭兴与女孩儿共同在海盗船谈论自己对韩国的向往,但是,海盗船也跟电玩城里的赛车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充满了幻想的“交通工具”。

他们在黑夜里诉说自己的理想,浓浓的夜色、寒冷的空气、缓缓摇晃着的海盗船、女孩儿柔和的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浪漫也是搭配了幻想的。

这两位年轻人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泡泡里,当背景音乐还停留在女孩儿用韩语唱着“我的眼神也在诉说”时,天已经亮了,泡泡破灭,少年重新回到现实。

女孩儿也回到美甲会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四、花铭兴的摩托车这一辆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然而却非常重要,是这辆摩托车将影片的各个情节串联起来。

花铭兴乘坐这摩托车找父亲、遇到美甲会馆的女孩儿、碰到边境封路都是依仗摩托车。

摩托车最开始出现时,观众们看不见它,只能听到摩托车反复的启动声,嘈杂而又紧张。

而镜头聚焦在花铭兴家里的电视上,这台电视仿佛也像摩托车一样有点毛病,屏幕是“混乱”的。

此时,少年的心境也是混乱的,因为他准备去跟父亲坦白自己的心声,将内心的想法摊开出来。

尽管他对韩国有向往,但是他对这条路是非常迷惘的。

花铭兴骑着摩托车去父亲的店里,途经路上,有两排蓝底白字的宣传语特别显眼。

花铭兴的左边是韩文,右边是中文。

而城里的店铺里也是用中韩互译打着广告。

两国的语言将花铭兴笼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而作为延边少年的花铭兴,他本身就向往着那个以韩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韩国。

然而,他的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这正是象征着现实的窘迫与无奈。

第二天一早,他在店里找到了父亲。

他跟父亲隔着店铺的玻璃门,父亲被锁在店铺里,花铭兴站在冰冷的雪天里,里与外,构成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这对父子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

当花铭兴解开门锁,本可以跟父亲有更亲近的接触时,他却放弃了努力,向现实妥协。

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转向冰冷的雪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父亲。

影片的最后,是花铭兴骑着摩托车遇上边境封路的场景。

边境封路的原因是什么?

路人猜测是朝鲜又在核试验了。

前方是朝鲜,后方是延边,花铭兴最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转身离开了边境。

这个场景实在耐人寻味,花铭兴的抉择偏向的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与他对立的,则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身为延边少年,无论是向往的韩国,还是边境前方的朝鲜,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我们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而在中国最邻近朝鲜半岛的延边人民,又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对待朝鲜半岛呢?

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向往那边的发达,又惧怕那边的动荡。

延边少年的妥协既是对自身理想的质疑,也紧系着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延边少年》在此探讨了延边人民如何对待朝鲜半岛的问题,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正映射在延边少年的迷惘当中。

 10 ) 徘徊少年——《延边少年》影评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延边少年》短评

其实,可能是想拍成一个公路片?

9分钟前
  • 毕兹卡
  • 还行

对我🈚️吸引力。

14分钟前
  • 熊嘴兽✨
  • 还行

就还好吧,虽然有很多对照,但本质上还是情绪压倒了一切,以至于有点没头尾,像是被截断的一节日常生活。

16分钟前
  • 匣中猫
  • 还行

-

20分钟前
  • blood orange
  • 推荐

迷之低分,感觉比《野马分鬃》还好看~

25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戛纳嫡系?一塌糊涂!

30分钟前
  • 微暗的火
  • 很差

技巧不错,故事空洞

31分钟前
  • 我是土豆
  • 还行

听说我魏哥本来打算拍个机车穿过中朝边境的镜头?6

34分钟前
  • 饱饱巴适
  • 较差

演员的问题比较大

36分钟前
  • 白熊
  • 较差

4/10

40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准确表达出了少年内心对外面世界(异性、他乡)的萌动,这绝对是成长最迷人之处。

45分钟前
  • 萨布齐恩
  • 推荐

①朝鲜族少年想去韩国,于是找父亲要钱(中途还和一个小姐姐有过短暂的暧昧),结果被拒,于是他决定一人去韩国看看,然而终因朝鲜核试验导致的封锁边境而暂时放弃。②与女孩夜晚坐在摇晃的海盗船上暧昧那段拍的不错;剪辑上多次出现的男主骑摩托在路上的片段渲染了男主的迷茫与追寻。③作为写意电影,整体气质不够连贯统一,太散。而且有些本该写一下男主心理状态的地方却草草带过(如男主与父亲告别那段)。

48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还行

魏书钧的短片,导演扮演了一位摩托车修理店的修理工。少年的迷茫,青春期的懵懂无知,被15分钟的短片表现得含蓄微妙。

52分钟前
  • 句句
  • 推荐

突然看到湖北宜昌,没有太多感受。

56分钟前
  • 细混子
  • 还行

元子推荐。

1小时前
  • Amanhasnoname
  • 推荐

5.0

1小时前
  • 后夕阳
  • 较差

开头看到英文片名有点意思,中英文加起来就完整了,边境线上的延边少年?开头一群老太太的对话,还有一辆写着韩国签证广告牌的车,是90年代延边的韩国务工潮真实写照。女演员唱歌那段还挺动人的,唱的很好听,很会选歌。少年和父亲有段简单的朝鲜语对话,太不标准了有点出戏,其他人的延边方言还算标准听着很亲切。最后少年想过边境那是要去北朝鲜呀?不是韩国吗?没懂,但可能不重要。作为延边人,个人觉得电影呈现的在特定时代背景(像90年代中后期)下,在延边这个特殊的中朝文化交织的地域环境和韩国打工热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正处叛逆期的少年,想冲出去寻求新生活的形象还是很真实的,确实有延边少年的独特气质在的,还原度和贴合度90%。剧本的创作者应该是自己就是延边少年吧,很难相信是出自没有真实经历的人,导演的呈现能力也很强。

1小时前
  • 小小鸵儿
  • 推荐

太像王小帅作品了,符号堆砌能力一流。

1小时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延边少年之烦恼,无所事事,心血来潮,南柯一梦,撞北墙而回头,前路未卜,天空灰暗

1小时前
  • 简慢
  • 推荐

觉着这片没啥问题呀,为啥分这么低。调子就是粗粝的诗意那种嘛

1小时前
  • 5:55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