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被剧情和演技代入进去了,看完之后很久没有缓过来,剧情很紧凑,演技很细腻,是一部很值得看的电影,面对病痛的态度,和父母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电影里的表达很值得学习。
电影中没有特别煽情的剧情,但是很多细节和台词都非常戳心,是很生活的剧情,很温暖又很真实。
面对不可避免的分别,我们要好好说再见
《好好说再见》是部值得二刷三刷的好电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层面的创新,更在于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讨论生死议题的公共空间。
当应诺在安宁病房拔掉呼吸机时的微笑定格在银幕上,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角色的生命谢幕,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死亡不是终点,如何告别才是生命留给我们的最后课题。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电影既是对宁波地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礼赞。
正如影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匾额所揭示的,唯有珍惜当下,方能在告别时不留遗憾。
死亡,是一场长长的休息。
“死的东西是不是死的,只有活的才会死。
”在很多人的心里,死亡都是一件难以面对的事情,对于应老头也是如此。
因此他在师傅老林离世时,宁愿为他死后的打点一切,也不愿意去安宁病房见最后一面。
但如果即将离去的人是你的亲人呢?
难道也是如此吗?
死亡是很可怕,但也无法避免。
因为去拿舞鞋,应老头错过了见老婆的最后一面,难道还要错过与女儿的告别吗?
“人生不过是从这里,躺到那里。
”在电影中,因为老林面对死亡的阔达,点醒了应诺,点醒了应老头,相信也点醒了这看这部电影的每一个人。
从不接受,难以相信,到接受,最后释怀,需要时间的洗礼。
“生命是个过程,我们都要说再见的。
”先是应诺,然后应老头,最后丢丢,电影将每个人经历这个过程的画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台词都引人深思,富有哲理。
好的电影来源于生活,也印证生活的点滴。
既然死亡终将到来,事已至此,不如享受余生,活在当下,好好说再见吧!
好好说再见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家庭 / 张弛 王崑琳 / 钟欣潼 林栋甫
好好说再见 (2025)暂无评分2025 / 中国大陆 / 家庭 / 张弛 王崑琳 / 钟欣潼 林栋甫
看完好好说再见,发现对死亡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边看一边哭,也懂得了要更珍惜身边的人。
整部电影好多细节,值得慢慢推敲。
应诺在人生最后坦然面对死亡,把握与家人的时光,好好地告别。
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的生活下去。
平时不敢直面死亡的话题,但其实我们还得释然。
感谢导演让阿娇用原声台词,非常期待你们的下一次合作,祝《好好说再见》票房大卖!!
(本文已于公众号“驶向我们的盛夏”发表 本人是原创作者)还没看完它我已非常笃定:《好好说再见》至少将是我2025年年度TOP3的#电影 。
这部小而精的作品,有着很饱满的主题、很鲜活的细节、很灵动的镜头语言。
本片豆瓣简介的最后一句话是:在聚焦安宁疗护中,应诺与家人开启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
然而事实上我从电影中解读出来的主题是远远大于此的。
它在实现“聚焦安宁疗护”、保证深度的同时亦拓展了广度:亲情、爱情(甚至有好几组)、友情、老年人处境、邻里关系、死亡教育、代际矛盾、遗憾、告别、破我执……这些都是观影过程中我的脑袋里蹦出来过的关键词。
应大海和花阿姨的故事线让我想到《我爱你!
》;亲情线,我想到《我的姐姐》(所以《好好说再见》有可能去角逐一下华表奖吗👀);关于遗憾和破我执,我想到《情书》《岸边之旅》;死亡教育混合亲情,《人生大事》。
当然这些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交融的部分。
比如谈到安宁疗护、死亡教育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场告别,告别就必然会有多多少少的遗憾。
更不用说“安宁疗护”作为一种“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的医疗服务模式,被包括应大海在内的许多人冠以“放弃”的标签,继而产生对此的强烈抗拒。
人对生命是有执念的,否则《岸边之旅》也不会设定男主优介死而复生和妻子踏上旅程的桥段。
这种执念叠加亲情便更加厚重——我看《情书》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青涩的暗恋,倒是女藤井树、其父、其祖父之间的故事线:祖父因儿子肺炎死去而自责悔恨、女藤井树因失去父亲而痛苦、祖父背着重病的博子在雪天跑到医院……因为亲人的离去而出现的裂痕、刻下的伤疤实在太多。
所以说,本片中应诺起初对于“顶楼”的安宁疗护的恐惧、应大海对应诺选择安宁疗护的不肯接受,都是人性最真实的表现。
毕竟母亲胡美华的早逝让两人都无法释怀,毕竟应诺还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又有个年仅五岁的女儿,毕竟安宁疗护不以延长生命为唯一目标……我们对生命抱有如此强烈的执念,可是生命又是如此无常,告别本就是种不可回避、不可逆转的必然。
这对矛盾,何解?
本片给了一种答案:用爱填满尚能相伴的时光。
父亲应大海和女儿丢丢对应诺的爱,让她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而应诺对女儿丢丢的爱,让她过早结束的生命以另一方式延续,陪伴丢丢未来的成长之旅——那些提早设计好的蛋糕,会在丢丢的每个重要时刻告诉她:虽然妈妈已经不在,可是妈妈的爱,一直都在。
好电影永远是注重细节的,因为细节可以建构起一种实感,足以唤起观众共鸣的实感。
导演张弛说,这部电影是他对家乡的深情告白,也是对亲情的温暖致敬。
你看,所有的深情就是蕴藏着种种细节里:关于宁波,有老人们拉家常时的宁波话、有被打造成甬式松弛感象征的“嗦搭嘎”(意为:没什么大不了的)、甚至有让宁波观众深感亲切以至于忍俊不禁的摇篮曲和童谣……那些香樟树、那些老房子、那些邻里相处模式都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关于亲情,有父女多年心结未解的尴尬瞬间、有五岁女儿为救母亲在好朋友带领下去灵桥许愿的虔诚、有父亲面对失去妻子又将失去女儿时对老天爷的控诉(林栋甫老师那段演技超绝!!!
)……不仅是主角,哪怕是一闪而过求着医生救救自己母亲的配角,也是现实中不少个体的缩影。
以及关于生命,有应诺和医生一起打理的植物、有她和病友一起去天台晒的太阳、有老友们为那个“北方佬”老林准备的雕在墓碑上的萨克斯风……而某些精巧的镜头更是优化了整部电影的表达。
应诺第一次去看老林时,她在电梯里的镜头是用监控录像俯拍的方式呈现的。
她一个人抱着蛋糕呆在电梯的一角,等待电梯来到所谓令人恐惧的顶楼——安宁疗护病房。
这种呈现方式酝酿出一种压抑感,后续她被吓得扔了蛋糕就逃走的情节就更自然。
还有老林最后留下的视频,吹完萨克斯“啪”地一下黑屏、转场。
某种意义上是对老林自在潇洒、看淡生死的形象的完美收束:拜拜这个世界,我走啦!
老林的存在,对应诺从畏惧到能够直面死亡的成长过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熟悉我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我评价书影音作品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真实”,当然艺术创作是避免不了加工的,可是加工后的产物若成了悬浮的、空洞的、让人无法走进去的工业废料,那么这种加工无疑是失败的。
好在《好好说再见》的主创们用很棒的演技、很动人的故事、很精巧的设计完成了对主题的呈现,他们的加工是一种打磨与塑造,让应该被看到被感受被思考的东西更加熠熠生辉。
彩蛋彩蛋🥚🥚🥚最后教大家几句宁波话吧🦀🦀 这是“哈”(第二声)🦐🦐 这是“嚯”(应该也是第二声)——一个我小时候从宁波电视台学来的梗,主持人阿伟说是学费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里的“哈”“嚯”就能学会这两种宁波美食的方言表达🤓P.S.阿娇真的好美!!!!!!!
聊一些演后谈环节没来得及和主创交流的内容。
影片聚焦临终关怀主题,张导选择了大象作为核心意象,大象滑梯作为重要场景频现,隐喻人物内心选择。
电影借女主阿诺之口提及,大象临终前会主动离开象群,独自寻一处地方,挖掘洞穴,静候死亡。
阿诺得知自己命不久矣时,也选择了类似大象的方式,放弃与死神作无谓抗争,渴望在安宁之地度过生命最后时光,平静地与世界告别——这也正是电影《好好说再见》的核心内涵。
演后谈环节,我曾期待张导进一步阐释大象意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隐喻——或许有更丰富的解读空间,而不只是承担一种死亡观照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大象作为典型群居动物,家族观念浓厚,群象会集体抚养幼象,表现出和人类极为相似的家族情感纽带,这是很好的素材。
片中阿诺临终托孤、在生命最后时刻不断回忆因病离世的母亲,都可与象群故事产生互文。
电影中,阿诺因何独自出国、因何与父亲有着若有若无的距离,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叙事空白。
(这可能与阿诺母亲的死亡有关)如果后续想扩大故事的体量,对阿诺家庭关系和人生际遇展开更深入的探讨,影片可借由死亡之窥探,进一步挖掘亲情主题对个体生命生与死的纠缠。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目前电影似乎只通过不断闪现大象滑梯这一物象来隐喻人物的内心选择。
或许可通过增加阿诺与女儿的互动情节,如在睡前故事融入大象临终的内容,既能用“寓言”形式深化大象意象的隐喻意义,也能让阿诺与女儿的告别更具情感张力(感觉电影里她俩并没有好好告别),使主题阐发更深刻、更诗意、更有想象空间。
不得不提,阿娇此次表演堪称颠覆,曾以美貌出圈的她全然抛下形象包袱,完美诠释出形容枯槁、眼神绝望暗淡的“将死之人”之心境。
她的表演非常接地气,真实,生活化——我认为这就是好的演技。
阿诺直面死亡,平静而勇敢,这是一种“坚韧”。
阿娇本人在娱乐圈历经大风大浪,如今有此出演,在我心里她俩同属“坚韧”女性。
因此台下的我也曾想问,阿娇接演这部电影,除了希望宣传安宁疗养这种临终关怀外,她自己对生死如今又有着怎样的体悟?
这个问题很私人也很大,不太好提问,但她在片中的沉浸式表演,确实让我对她目前的生命观产生了好奇。
衷心希望娇有更好的发展。
影片舒缓平和的叙事风格,传递出主创团队对生命温柔以待的态度,有不同于商业片的喧闹与张扬,这是很好的创作心态。
这类饱含人文关怀的作品,也值得更多鼓励与支持。
2025年6月28日路演晚场,CGV深圳卓悦中心7号厅
❤阿娇的破壁演技:从偶像标签到生命痛感的精准传递 钟欣潼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具突破性的表演,彻底粉碎“花瓶”质疑: - **身体语言的教科书**:为贴近角色,她剪发素颜、增重5公斤,更精准控制生理性表演——得知病情时瞳孔0.5秒失焦,忍痛时仅右嘴角抽搐0.3秒,临终眨眼频率从每分钟12次升至28次。
这种基于表演心理学的细节,让病痛超越戏剧渲染成为可感经验。
- **三重身份的层次递进**:作为母亲,她强撑微笑为女儿录制18岁生日祝福;作为女儿,厨房分食汤圆时与父亲相顾无言的泪光暗涌;作为绝症患者,深夜阳台蜷缩的沉默哭泣。
**三种身份交织出“脆弱中的坚韧”,让母爱在死亡映照下愈发灼目**。
- **探访现实的共情根基**:开拍前她深入安宁疗护医院观察患者状态:“化完妆瞬间,我真正成了癌症病人。
”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她在超市眩晕扶货架又强装镇定的片段,成为全片最揪心的镜头之一。
影片以宁波地域美学构建了一套生命隐喻系统: - **冷暖交织的视觉生命史**:现实以青灰、米白冷调主导(医院白墙、老屋砖瓦),回忆则饱和暖黄(母亲碎花裙、童年全家福)。
随着亲情和解,冷调中渐渗红围巾、蜡笔画等暖色元素,暗示“从寒冰到春水”的情感解冻。
- **环境音叙事取代配乐**:梅雨声、座钟滴答、麻将碰撞构成“生活交响曲”。
最创新的是应诺病情加重时的**消音耳鸣设计——观众被迫共享她的感官剥离**,比台词更刺骨地传递绝症体验。
- **蛋糕意象的多重解构**:从开篇因“不吉利”祝福语被砸的生日蛋糕,到临终为女儿设计未来人生六阶段的翻糖蛋糕。
甜点既是应诺职业身份的载体,更隐喻安宁疗护的核心:修复关系(父女和解)、实现遗愿(母爱延续)、接纳终点(向死而生)。
---《好好说再见》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槐花雨般的轻柔力道,滴穿了中国式死亡的心理冻土。
当阿娇在片中对女儿说“**当你看到树在摇、风在吹、江水在流动,那就是我回来看你**”,镜头掠过宁波巷弄的油纸伞与暖绿光影,我们终于懂得:**告别的勇气不是终结的句点,而是让生命在尊严中折射永恒的爱之光谱**。
很久没看电影了,这次专门去看了它,老演员的演技不是盖的,情节也很动人,一个值得看的电影!
电影关于守护安宁,想想自己老了是不是也能这样体面的跟大家说再见,能这样看着大家的笑容。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惧死亡!
当我们勇敢的面对自己,面对生死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电影里林栋甫,钟欣潼还有小丢丢的演技还是在线的。
在生命的终章里,奏响人性的尊严!
很多年前,我也是在上海电影节看过一部法国电影叫《最后一课》讲的是一位过了90岁的奶奶,在生日当天在全家的庆生派对上宣布要安乐死,子女孙子们从不解生气拒绝,到最后协助奶奶安乐死的故事。
这么多年仍然牢记于心。
没想到今天在SIFF 看的第三部电影《好好说再见》,让我又想起了这部电影。
可有别于为了尊严的活,才安然赴死。
这次女主“不是我想死的”,却不得不面对死亡,不得不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年迈的老父亲的故事。
从始至终女主都在写一封信,看上去写给父亲的托付信,其实是写给自己的遗书。
整部电影前半部分是女主的视角,焦虑自己的病情,害怕死亡,担心父亲不能好好地照顾五岁的女儿。
而后半部分更多的是祖孙视角,当妈妈进入到安宁疗护病房,祖孙俩如何接受这个事情。
就像是台词说的“未来的生活,就是丢丢(女儿)离我越来越远,离你(父亲)越来越近”。
而遗书的最后,是对自己的安慰,没什么大不了(宁波话,嗦搭嘎)。
如果通常的遗书是充满不甘、悔恨的话,那么这封写给自己的遗书的温暖的、充满生机的。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复古、温暖还柔顺,如沐春风。
我也喜欢这部电影的转场空镜镜头,都是从绿色的树叶或者波光粼粼的江面开始。
当然,我觉得有些转场太快了,应该再给几秒情绪升华的时间,而不是戛然而止,比如机场那场戏。
这部电影线索反复出现的地方很多,细节很多,出租车、写信、蛋糕、顶楼、跳舞、发零食、睡前讲故事,以及大象滑梯等等,等等会重复出现大家可以看到每一次的变化。
最后说表演,林栋甫老师浓墨重彩,丢丢小朋友轻盈灵动。
最最后说说阿娇的表演,真的感谢她选择出演这部作品,因为这是“很拿得出手”的作品。
前半段很多的内心戏,每个镜头都美得动人,也有跟其他人不是一个图层的“外星人(戏中台词)”感。
这个时候的女主,无论是口音还是行为,都跟这个小区的人格格不入。
这种疏离又破碎的感觉,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观众“她想逃离这里,不想死在这里”。
后半部分,女主决定“死在这里”之后,也达成了父亲的真正和解,她不再是故乡的过客,而是小区里的一员。
这时候口音、外貌也神奇般的融合了,有种落叶归根之感。
最最最后,如果一句话介绍这部电影:好好说再见不仅是跟父亲说再见、跟女儿说再见,更是跟自己说再见,这是一封写给自己的遗书。
如果只是用“好哭”来评价一部电影,那真的要鸣不平。
亲自到路演现场观看,很多观众提及到题材敏感不敢观看等问题,确实容易让这部成为炮灰。
生死教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先说感受,再评价。
阿娇演的应诺,是绝症单亲妈妈,在电影里是被时间困住的人,让人无力。
在现实里却是住在青春里的人,给人力量。
当年还在TVB劲歌金曲听着《风筝与风》的画面都还清晰可见,现在继《前度》之后,又多了一部各方面都佳的电影。
一起成长的感觉让人充满希望。
整个电影有大量以窗为前景的画面,很大窗外拍窗内的景,而窗内的绝症母亲,频频的生理疼痛,跟多年未见的父亲如何交集,如何安排女儿的发展,每件事都把她困住了,身体困在医院里,生命困在时间里,她多想盼着女儿快点长大,听懂她的叮嘱,可是时间逼着她离开。
《好好说再见》,我觉得重点是“好好说”,毕竟“再见”已经是终点了,终点之前还有很多应该“好好说”的事情,比如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相处等。
这个题材可能没不只是生死这么极端的方式,就是对生活态度多一个好好生活的理由吧。
关于电影首先是摄影美学很到位。
很多以“窗”为前景,蛋糕店的窗口,医院的窗口,家里的窗口,是第三视角的角度,大家都觉得生死离自己很远,所以这种角度就让人觉得自己是旁观者,在看一些离自己很远的故事,很有意境。
第二是情境设计。
前半段应诺打算参赛之前,造型都是淡色,白色毛衫为主,确认绝症之后,每天换着花色上衣,粉色毛衫,蓝色毛衫,就是脸色越来越“病症”。
就是脸色越来越差,才想在外形上弥补,我觉得人物心理分析到位。
Anyway,好好说再见之前,至少学会了好好过今天。
张弛导演塑造了一个极具反差感的小女孩丢丢,从他一开始出场的令人烦躁,到最后让人心疼妈妈的死亡,让他瞬间长大,别让他拥有了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成熟。这部片子也不是纯煽情,他是把泪水和欢笑结合在一起。人生本就很复杂,并不总是苦难,也不总是欢乐,喜忧参半。
影片的高明在于对“治愈”的颠覆。它拒绝重生童话,而是让人坦然接受死亡结局。当监控镜头俯拍应诺蜷缩在安宁病房电梯的角落,当病友老林的告别视频突然黑屏(“啪,我走啦!”),死亡被还原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命的对立面。应诺教父亲扫码付款、为女儿录生日祝福的身影,早已给出答案:治愈并非战胜死亡,而是让爱在记忆中延续呼吸。
全片的看点就是阿娇,女娲毕设在大荧幕上那么好看,演得又好。这次是演员娇,克制、内敛、细腻。
千言万语道不尽离别,导演镜头语言表达太好了,纯粹又浓烈,中间父亲的独白那里哭得泣不成声,这是中国人才懂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愁,一开心有点担心阿娇的演技,看到后面完全放心了,完完全全撑住了浓厚的表演,期待上映后大众的反映,这绝对是一部四星的佳片!
诚意之作,能看出年轻团队的用心。在焦虑浮躁被短剧节奏充斥的盛夏,看这样一部镜头清新自然的作品很适宜。全片平和隐忍,没有哭天抢地怨天尤人的哀恸,告诉观众生死是大事,亦是必须经历的平常。女主很入戏,很有天赋。
人物表现的完全和濒临死亡的人两码事
挺质朴,挺动人,尊重生命的自然凋零。阿娇和演老爸的演员演得都很好,有泪目之处。
虽然其实剧情能猜得到 但是就是!眼睛袅袅惹😭😭😭😭真的很好哭!对于死亡,女主和外公从最开始的逃避,到最后的接受,其实讲的蛮好的。死亡是可怕的,但是也要面对,要好好说再见的。
能在大银幕看到阿gil都已满足,很美
阿娇演过最好的电影。剧情虽然很俗套但感人
电影已经在尽量的拍摄得很克制,沉重的话题,自然地铺开,简单的人物关系,却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必经过程。也许还年轻。“我怕死,怕死能不死吗?”“今后丢丢要离我远一点,离你近一点”“能晒会阳光,真好”。和亲人说再见,和自己说再见。生命的终点,是一个越来越清减的过程,回到了一无所有、无牵无挂的状态,因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最后的一幕,应大海把应诺带回社区切蛋糕的时候,我在电影院人都哭傻了。“好好说再见”
要命了,太致郁了。
既然年龄大了,有些电影就要避开,否则会哭死
文艺创作,诚者无敌。本届上影节看的最后一部片,也是最好的一部。
上影 普通电影 看得出诚意 但是故事太老套了
故事完整,镜头、配乐完美,阿娇好美,外公演技炸裂,作为粉丝无法客观评价,但还是很推荐大家去看一下
支持张弛哈哈 早日再拍个悬疑科幻啥的
编导如果没本事把社会议题落地化的话不如去拍纪录片,写出这么抽象的剧情和台词自己不会笑吗
……好可恶的配音……好烦躁的小孩……啊啊啊看的头疼
阿娇如果说宁波话就好了,港普应该是最大的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