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系列影视剧,因为有强大的原著粉作为基础,因此每一部推出的时候热度都很高。
如今《鬼吹灯》系列已经出了四部,这些男演员中,谁是你心中的胡八一?
赵又廷 鬼吹灯之九层妖塔九层妖塔应该算是鬼吹灯系列中口碑最扑街的一部,应该也是赵又廷从影生涯中被黑得最惨的一次吧?
其实真的不能怪赵又廷,主要是改动太大,已经完全脱离了原著,观众有情绪也是在所难免的。
陈坤 鬼吹灯之寻龙诀这些年陈坤的作品很多,质量也都比较高,胡八一并不算他多么经典的角色,不过真的很帅啊!
虽然这个版本的胡八一造型有点邋遢,但仍然藏不住陈坤的盛世美颜啊!
靳东 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靳东大概是这几个版本中最符合观众口味的胡八一了,不论是神态、表情、动作、声音都相当符合原著中胡八一的形象。
该剧也是目前为止口碑最高的一部。
不过,原著党的票选中,刘烨的呼声其实一直是最高的
阮经天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阮经天和以上三者不同,他饰演的是青年时期的胡八一。
但他的台湾腔配音,一直被观众诟病。
能否逆转口碑,还要看后续剧集中的表现了。
其实我本人挺反感《鬼吹灯》分开卖版权,因为都是分开拍摄,也没有说明先后顺序,这样会导致没看过《鬼吹灯》原著的观众对胡八一的形象很模糊。
我个人感觉,青年时期的胡八一和中年时期,状态差别还是很大的。
不算原著党,至今还只看了四部,所以还是不多说了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才是你心中的胡八一呢?
作者:郭北北 图片来源:网络爱娱乐,爱追剧,爱生活。
我是郭北北,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郭北北”
当成革命小将的青春冒险物语看,这部剧还挺有趣。
缺点:1,女主过多,感情戏过多,多集注水。
很多地方只能快进2倍跳过。
2,鬼吹灯系列最有趣的一个地方是各本小说里的故事互相承接,互埋伏线。
小说结尾引出了陈瞎子的身份是很巧的构思。
剧里却删了。
3,最后一集居然没对老羊皮的诡异殉葬方式做解释。
4,关东军堡垒里,我想看的是蚺而不是蜥蜴 。
13到15集的打斗场面只能说一般。
优点:1,魔改让敲山老汉成为主boss其实挺妙的。
将小说里本来关系不紧密的两个故事捆在一起设了一个大局。
同时敲山老汉前期对胡八一的利用也在促成他成长为摸金校尉,多多少少展现出了他的一些成长心路2,第二集多加了一次下黄皮子坟。
五氧化二磷那段笑死 3,由抓到假扮的人熊引出胡八一找金矿的这段改编也算环环相扣。
另外剧里加了搞笑三人组去找金矿这段,被许多观众吐槽。
我觉得合理加入与胡八一一行构成对比很OK,问题是出在围绕这三人的狗血尴尬段子太多4,胡八一通过开枪催生龙气进入黄大仙庙比较有脑洞 5,引入两个白皮子为了复仇,跟着胡八一来到内蒙草原的情节。
编剧这么改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进一步串联两个故事,也增加了后面发生的一系列稀奇古怪的事的合理性6,17集大战尸参的场面很精彩 ,超出预期
7,关东军堡垒里幽暗惊悚的环境刻画不错,有盗墓冒险氛围
关东军要塞
发现有毒雾气
遇难苏联科学家遗骸
大鲜卑女巫
大鲜卑女巫
类似食人草的尸参
终极boss 传说能召魂的青铜匣子
埋葬大量干尸的龟息之地
无目龙符,这里挖了坑,此物肯定还有下文8,电影质感,画面唯美。
大兴安岭雪景和内蒙古草原真是美如画。
当风光片看也值了
看了6集,首先我要夸的是相比《精觉古城》,这一部的确做到了电影级别的画面,村子,密林,黄皮子墓可以看出场景都布置的相当精致,至于特效比前一部来说的确强大不少,但是目前出现的三只黄皮子我还是很想呵呵,至于道具,只想吐槽那个类似地震仪的见鬼罗盘,炫技么?
还有没记错的话知青时代胡八一根本没用过罗盘好么!
全剧20集,目前已经6集了,然而主角还没正式进入大仙庙,剧情拖沓,莫名其妙多出来的角色看着也是老火,原著活在燕子嘴里解放前就被换命的徐二黑不仅没死,还出来跟主角抢女人抢猎物抢家传书,不仅是家传盗墓传人,还随便就能看懂让主角一辈子都没弄明白的书,哦,还有燕子也能看懂了,信不信死在他手里的二十多只黄皮子死不瞑目的看着他啊,简直是个戏精,三人组插科打诨装疯卖傻没看出笑点,只觉得傻 逼,科科而书里一笔带过的酱油角色敲山老汉和孙女画眉,一个成了引导胡八一走上摸金之路了解自家祖传手艺的人生导师,一个成了陪主角摸金下斗升级打怪打情骂俏的救命后宫之一,请问把我原著绝对女主思甜小姐姐放在哪里?
据说这是为了剧情连贯性,科科还有咋咋呼呼争风吃醋傻白甜的燕子,贪生怕死胆小如鼠比胡八一还瘦的胖子,偷看女人洗澡操着一口台湾腔撩妹油腻的胡司令,大变活人的人熊,看预告,后续燕子要去蒙古,画眉也要去,再加上胖子,看来导演拍的不是摸金下斗,而是乡村五角恋,导演还强行解释这是为了表现主角一行的青春热血,不好意思哦青春和热血都不背这个锅好么!
简直要把我气笑了,至于演技,不好意思不想吐槽了,浪费我的45块开会员听说还有三部也签在管导手里,其中就有我最喜欢的《怒晴湘西》,如此看来我最爱的鹧鸪哨和红姑娘大概也逃不开这种命运,真是太踏马惊喜了。
其实《精觉古城》拍的就未必尽如人意了,但是人家除了结局烂尾之外最起码做到了尊重原著啊,咱们老老实实不作妖按照原著不瞎改编拍出来不好么!
何必这样出来招骂呢?
豆瓣为啥不能打负分呢,其实一星我都不想给,不为别的,就为了我喜欢的思甜小姐姐
电影《老炮儿》的导演拍了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
转载南都全娱乐
多年前,导演管虎曾经很清晰地把电视剧和电影分成两件事:一个是干活,一个是做事。
似乎做事比干活更加精致和高级。
而如今他拍了网剧,也再度回答了这个问题。
这一回,他依旧把剧和电影比作两件事:但是一个是吃饭,一个是品红酒。
品红酒有逼格,但人不能一直在品红酒。
管虎导演在电视圈和电影圈来回穿梭,最早被定位为文艺片导演,但突然从电影圈扎进了电视圈,在电视剧圈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又折回了电影圈,这回,他再次出人意料地拍摄了他的首部网剧《鬼吹灯之黄皮子坟》。
管虎说,每一次改变总是会被人瞧不起,但“如果你不去拥抱它、了解它、深入它,你可能就站不到时代前沿了”,不管是品酒还是吃饭,“首先,这事儿自己得喜欢”。
《鬼吹灯之黄皮子坟》7月21日即将在腾讯视频全网独播,南都记者提前看了6集。
为什么导演拍出了写实版的《鬼吹灯》?
对原著有哪些保留、哪些改动?
为什么王胖子又瘦又帅?
为什么胡八一有台湾腔?
永远被人批评的特效该如何实现?
气势磅礴的场面是实景拍摄吗?
这些问题,导演管虎都跟我们聊了。
[7.21独播]《鬼吹灯之黄皮子坟》阮经天徐璐探秘地底世界 1做电影的瞧不上网剧?
“我不需要‘干活’了,所以只追逐乐趣管虎对网剧最初的兴趣来源于国外的季播剧,而《鬼吹灯》系列“恰好就有点儿这种季播剧的意思”,所以“特别感兴趣”。
管虎说,“当年,在电影不是特别景气的时候,电视剧发展势头很好,我去拍了电视剧,但在当时,拍电影的去拍电视剧是被人瞧不起的。
后来,电影好了以后,我回来做电视电影(专门为电视播放而拍摄的电影),结果又被电视界瞧不起。
再后来,我做电影的时候又突然发现了一种叫网剧的东西……我是一个性格多变的人,如果我喜欢做这个事情,就会觉得挺有意思的。
”虽然每一次选择都被另一个圈子里的人“瞧不起”,但他的选择似乎都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意味。
Q&A南都:在你心目中,电视剧和电影是怎样的定位?
管虎:我的经验来源于电视剧,虽然曾被瞧不起,但它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
比如,拍电视剧时积累的演员资源、美术资源、拍摄手段,后面拍电影的时候都用上了。
而这次拍网剧,我相信也会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电视剧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严格的说,它能让你保持一种敏感度,让你在不停地在创作,其实,我到今天也没停下来,一直还在做,只不过我有点像监制的状态。
电视剧与电影对我而言,有点像生活中的吃饭和品红酒。
电影,有点儿品味红酒的那股劲儿,但是饭你还得吃。
南都:早年间,你曾说过电影是做事儿,电视剧是干活,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管虎:几年以前确实会这么想,当一个人穷的不行的时候,肯定需要挣钱,但当解决了物质追求,要的就是精神追求了。
目前对我来讲,我不需要干活了,我吃的也挺好,穿的也挺好,不需要干活挣钱了。
所以现在,我就只有一个选择——全是从乐趣出发了。
南都:你怎么看待国内的网剧市场?
管虎:它就跟咱们去年电影市场一样,热钱纷纷进来,再纷纷离开。
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过程,一切才刚刚开始,网剧的发展过程最终会水落石出。
我们也在探求什么才是成熟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乐观,我觉得网剧会越来越好,市场特别繁荣昌盛。
2这是写实版《鬼吹灯》?
“写实的冒险青春片很多人提起《鬼吹灯》,脑子里首先蹦出的是“天马行空”“志怪奇谈”这样的字眼,但导演管虎用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形容词——写实。
《鬼吹灯》写实???
是这样写实的么?
↓
管虎这样评价《鬼吹灯之黄皮子坟》——“接近乡村野史,像是真的发生过一样”,最吸引他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是讲述人物成长的冒险青春。
他的定位:“这是一部青春片。
”而因为喜欢这种冒险青春,所以“上赶着就来了”。
Q&A南都:出品方怎么说服你拍《鬼吹灯》的?
管虎:好像没有人说服我。
最早,刚出现网剧这种形式的时候,有人找过我,我特排斥,我说不做,看不上那东西。
后来就有人埋怨我,你看你当时没做吧,现在那部网剧怎样怎样了,我脑袋里就留意了那部网剧的播放情况,心想原来是这样一种的形式。
这样对网剧有了初步的概念。
至于《鬼吹灯》,我几年前就注意了,我就想,要是《鬼吹灯》来找我,会是怎么样的?
当他们来找我的时候,我说,“好,就试试”,顺着这个方向走走看,没准还挺有意思,就这么一步一步的,没有谁来说服我,我们自己“上赶着就来了”。
其实是因为喜欢,要不然就不做了。
当时说要拍《鬼吹灯》的时候,大伙都很吃惊,但是我是深思熟虑了的。
南都:看《鬼吹灯》的原著是什么感觉?
管虎:人都是慢慢变的,刚开始我对网络小说,也多多少少会有点排斥的心态。
但进去之后发现,它跟我们常规的文学作品是不一样的。
这么多人喜欢它,到底是为什么呢?
就开始琢磨这个事儿,后来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点,就决定做。
南都:喜欢它哪个点?
管虎:其实《黄皮子坟》它特别写实,接近乡村野史,就跟真的发生过一样,这种乡村野史感就特能吸引我。
故事本身有一种青春冒险的色彩,它有青春片的色彩,又有冒险主义精神。
那些东西非常吸引人。
南都:能不能理解为你喜欢那个年代的青春感?
管虎:它跟年代没关系,人身体里就应该有这样的东西。
青春有很多种,这种就叫冒险青春,先不管它是不是探险,故事本身是有色彩的,我们生活中实现不了的,但在那个环境里它实现了。
我跟所有人说,咱们得让大家觉得他们可爱,让观众觉得他们可爱,它不光是胡八一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个可爱劲儿其实就是从男孩儿到男人的成长过程。
3改编多吗?
“不要只是尊崇,也要引领原著党是观众中最难讨好的群体,而拥有众多“灯丝”的《鬼吹灯》必然会面对原著与改编的矛盾,稍有不慎就会被原著党的唾沫星子淹死。
记者问管虎会不会有压力,他回答:“做任何事都会有压力、都会担心,但结果只有一个,你还要是抬起头来做。
你看我每拍一部戏都有一堆骂的,这很正常,有什么关系呢?
做好自己的事情,其它的跟创作者没有关系。
”对于创作者来说,如果顾虑太多就会束缚了手脚,很显然,管虎不想让自己的手脚被束缚。
他说:“既然是管虎来做,就不要天天嚷嚷着、玩命的讲尊崇,咱们是不是也可以稍微尝试着引领一下?
它是一个系列剧,不是一锤子买卖,从《黄皮子坟》开始,我们能不能让它逐步落地?
我想要写实,拍出来要像真实发生过的那样,不想太虚化、太天马行空,先不管天马行空是好是坏,那个东西至少不太合适我。
”
Q&A南都:原著改编成影视剧,哪些是一定要动的,哪些是一定要保留的?
管虎:安身立命之本是人物,中国电影缺的是人物。
不是故事讲得不好,而是缺人物的树立。
你现在能记住的好电影,全是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节差不多都快忘光了,但你会记得人。
中国电视剧也缺这个,我希望把人物先做好,用各种手段去梳理、塑造人物。
到拍第二部,第三部的时候,再看能否把电影感放进去,但这也是塑造人物的一部分。
别的我觉得不需要改动,原著情节好,我们得尊重人家。
南都:刚刚你讲到落地跟天马行空的问题,你会觉得让它落地、有真实感会更高级一些吗?
管虎:谈不上高级不高级,所谓的“落地”并不是拒绝天马行空,而恰恰相反,是让你更容易接受天马行空。
让观众逐步进入到那样一个迷幻的世界,相信它是真的,我觉得这是需要引领的,需要影像的魅力。
文字可能几句话就描述了,但影像需要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你拍出来的东西首先你得自己先信了,能说服自己,才能让别人相信。
南都:很多人会觉得,当文字影视化的时候,很多想象力实现不了。
管虎:很多东西你无法实现,但却要去实现,乐趣不就是在实现的过程中吗?
这两年,我可以去拍很多有把握的戏,但我更愿意选择一个没有把握的戏。
当你没有把握、没有做过这个事儿的时候,就会去设想,这样可能吗?
告诉自己,它一定可能、一定能做到,就看在实现的过程中怎样去保留。
这个探索的过程就是乐趣,这不是好事儿吗?
南都:你觉得你对原著的改编大吗?
管虎:这个得别人说,不能我说。
我们的原则是尽量不要动,还是尊重它,不会改编太多。
南都:在《黄皮子坟》里,我们看到了很多轻松搞笑的戏份,这是刻意加进去的吗?
管虎:没有刻意,任何事儿都得有喜感,喜感是故事里面比较高级的东西,不是喜剧是喜感,似有似无的,他们逗的那个劲儿,是我们需要保持的。
4胡八一有台湾腔?
“原音比配音更生动,贴合人物是第一位的《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中,胡八一是靳东,但到了《黄皮子坟》中,胡八一是阮经天——一个更加年轻的胡八一。
阮经天是管虎挑的,他一直很敢用年轻演员。
Q&A南都:阮经天那样一张洋气的脸,配上那个年代的台词,你不担心观众会出戏吗?
管虎:不会,他天生有一种魅力,我们一群人坐在一块,所有人都会注意到他。
他是一个冒险精神极佳的人,会去玩很多很危险的运动,真的就是胡八一的那种感觉。
关于配音的问题,我曾经尝试过给小天配北京话,但是不行,听着太难受,它让人不够生动。
我们尝试过配音,但后来发现,他自己的声音更贴合这个人物。
所以,我还是选择了人物第一。
人物的塑造,口音不是最重要的,我也不想给他负担,所以我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小说中,胡八一本身就有福建的背景色彩,我们这么安慰自己,也希望将来观众能接受他的口音。
南都:这次拍出来的阮经天,我们有点诧异,印象中很帅的男孩儿往糙里整了。
管虎:也没成心往糙里走,只是那个年代的人物就应该是那样的形象。
他也不叫糙,经历了磨砺,就应该是那个样子,所有东西都是人物第一,不管你之前是什么样子。
南都:没有想过要去做一个很帅的胡八一?
管虎:如果是人物需要一个特帅的,我也会做。
但是,在这个部分是不应该的。
南都:但是王胖子很帅,而且还不胖。
管虎:很多人小时候都叫“二胖”,实际上长大后一点都不胖,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我希望的效果是——“哎呦,这次王胖子是这样的,有点意思啊”,这样的话题讨论可能吸引力更大,因为有新鲜感。
南都:拍完之后,你觉得阮经天完成了你心目中的胡八一吗?
管虎:他没拍完我就觉得他是了,在现场大家都叫他老胡,我觉得他具有小领袖的气质,也有非常强烈的冒险感,其实刚开始我不太相信他有那个睿智,但他反而演出来了。
南都:《黄皮子坟》启用了很多新人演员,你怎么调教年轻演员?
管虎:说到调教,一些演员都要感谢我,他们会觉得我是对的。
我对演员的要求是,在片场,首先你把手机拿走,别在现场看手机,在片场哪有时间看手机,天天问题都提不过来呢。
这些演员我要把他们往专业化上带,我让他们回去都要做功课,比如揣摩角色的时候,我让他们都写出来,让他们揣摩自己演的这个角色是什么星座、什么血型,为什么会做这件事儿。
后来这些演员都特别感谢我,终于知道拍戏是这样拍的了。
我们觉得这件事儿是非常功德的事儿,对演员的后续发展有好处,而这些演员后来也挺努力的。
结果好是第一位的。
5故事结构反常规?
“好作品不会赶节奏,相信观众能接受《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中有大量有年代感的台词,现在的年轻观众能接受那个年代的台词吗?
剧情用了大量的铺垫,观众能接受这种叙事节奏吗?
如果前四集节奏不够快,会不会担心观众就此弃剧?
这些问题管虎也一一作答。
Q&A南都:这个片子有很多有年代感的台词,你会不会担心年轻的观众不能理解那时为什么那样说话?
管虎: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样太好了,终于有一个能引起他们不理解的、能琢磨的事儿了。
这是好事儿,为什么成坏事儿了呢?
所以我不仅没有担心,我还反而希望有更多、更强烈的有年代感的东西出来。
但也建立在一个前提上,观众爱看这个剧,才会去琢磨那些台词,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就全是扯淡了。
南都:现在的电视剧经过市场洗礼之后,创作者一定要把剧情最精彩、最好看的地方放到前几集,前面几集节奏往往很快,但是《黄皮子坟》不一样,它有非常足的铺垫,要看到后半段才会有一个集中的爆发,但是这对普通观众的耐性是一种挑战。
管虎:《老炮儿》在剧本剪辑阶段,所有人都提到了这点。
我还是认为,人物最重要,扎扎实实做前期人物和前面的段落,后面的完整性才会更好,就跟《权力的游戏》一样,先立的是人物而不是情节。
我一直认为,好作品不是这样赶节奏的。
我特别相信观众,即便今天很多观众接受不了,但是到了后面,大部分观众就有感觉了。
6特效“五毛”还是“一块”?
“全中国的导演没有一个人会对特效满意国产剧一直被诟病特效“五毛”,而当特效流程化操作之后,还会不会“五毛”?
管虎导演的特效管理一直是比较好的,所有特效在现场拍摄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大致的小样,现场进行瞬间合成。
管虎的经验是:“特效要从一开始就开始做,从建模开始,很多特效在拍摄过程中就要做完了,拍完以后只剩下修。
特效实现的过程要从一开始就想好,如果全部拍完才开始做,肯定会糙,时间也就来不及了。
”但即便是这样,他依然认为,特效是一个无止境的东西,全中国任何一个导演,没有一个人会对特效满意。
Q&A南都:成片的特效效果,你满意吗?
管虎:特效这事,你问全中国任何一个导演,没人会满意,也永远不会满意。
它就跟跳高似的,跳的最高的人也会失败,但是他已经是跳的最高的了。
它是一个无止境的东西,永远有问题,所以我没有满意,我对特效从来就没有满意过。
其实,特效也不是最重要的,做特效,是因为它对人物有帮助。
南都:《黄皮子坟》里有很多气势磅礴的场景,是不是大部分都是实地拍摄?
管虎:大部分是,但是也有特效。
为了拍一场戏,我们还租过几百亩的草场。
南都:在片子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大场面,甚至有上百匹马往一个方向跑,跑到那个栅栏里面,怎么实现这种场景的?
管虎:最难的不是实现,而是真实操作中它很危险,从摄影师到副导演都有生命危险,那么多马冲过来,踩到人就麻烦了。
你只能依靠当地牧民的经验,你只能去相信他们,那些马都是他们自己养的,基本习性他们是能掌握的,他们说行就行,不行就不行。
我拍动物戏拍的特别多,当初《斗牛》就是拍牛。
任何事情、即便是最难的事情,你只要钻研进去了、专心去做,其实就没那么难了。
我们现在每天都在告诫所有人,专注下来做这一件事儿就没那么难了,扎进去就行。
南都:拍《鬼吹灯之黄皮子坟》,你会用做电影的思维去拍摄它吗,还是会刻意做出改变?
管虎:我是一个多变的人,我敢这么做,肯定不能拿电影去套,拿电影套这事儿就拍不下来了,我还是在找一种方法,介乎于电视剧和电影制作之间的东西。
比如一些特别大的场面和实景拍摄,有时候也会想,咱别白弄了,弄完在小屏幕上别人也看不出来,但是最终还是一拍脑门,“不行,还是得弄”。
南都:有人说,在拍摄过程中你是一个不太会妥协的导演,在拍摄难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别人或许说换一种方式,放弃一些东西,但是你不会?
管虎:我现在的快乐来源于这么多年的折腾,我基本上有一个成熟的团队了,都是多年合作的。
我觉得特别幸运,他们在我身边、了解我。
其实,我没有妥协,但也没有勇敢,我就这么一个生活方式,所以大家司空见惯了。
没有说我非得坚持,该达到的标准一定要达到,不达到就不行,这是肯定的,这所有人都知道。
关灯拆电影,偶尔拆网剧齐泽克曾提出一个鉴赏观点:一部恐怖片的好坏,就看把恐怖要素移除后,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除去逼真的特效、电影的画质、惊悚的配乐,《鬼吹灯之黄皮子坟》前六集讲的很可能是——鬼吹灯之“咱们屯里的人”。
屯里大妈一把岁数了还梳俩少女麻花辫发出瘆人笑声,贡献了全屯最惊悚表情包;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居然需要外来知青来解密黄鼠狼偷鸡这种千古老梗;屯里好吃懒做的小混混在原著中是个死人在剧中却双商下线活过六集,还成了全屯KOL,发动人民群众污蔑知青。
这些二人转风的角色不是主角,但他们是主角的背景板,他们小品化的言行、标签化的人设,使整个剧呈现出一种割裂的气质:一边营造历史厚重感和惊悚氛围,一边用浮夸的轻喜剧消解;一边用实景塑造原著苍凉萧瑟的底色,一边用插科打诨调剂。
这种割裂让观众不得不在两种画风间来回脑震荡:这还是那个拍出《杀生》、《斗牛》、把四川和山东农民的土腥味儿刻画得入木三分的管虎吗?
吹:镜头依旧管虎平心而论,《黄皮子坟》镜头语言保持了管虎的一贯高度,并未因是网剧而放弃电影化叙事,具有浓郁的管虎风格。
比如倒叙开头。
第一集从一张照片闪回到当年的知青岁月,这是管虎的常用手法,《杀生》、《斗牛》无一不是倒叙开场。
比如动物主观视角的运用。
《黄皮子坟》多次出现黄鼠狼的“惊鸿一瞥”,第一集偷鸡就出现了黄鼠狼的主观视角,观众通过变形的画面,跟黄鼠狼一起匍匐前行,扒鸡窝,进入黄鼠狼视阈下的世界。
这种镜头语言相当于拟人,管虎已运用的炉火纯青。
《斗牛》中也运用了牛的主观视角,片名打出后,第一个镜头就是一个变形镜头,通过牛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圈围观的吃瓜群众;第二次是在黄渤扛着炸弹想与鬼子同归于尽被炸晕后,从牛的视角看去出现了黄渤变形的躯体。
比如魔幻现实主义的延续。
第3集中胡八一等受黄鼠狼的“尿毒症”迷惑出现幻觉自相打斗,一方面延续了管虎擅长的魔幻现实主义,一方面很好地处理了盗墓历险题材中超自然现象的解释。
比如长镜头的运用。
《黄皮子坟》进入知青年代的第一镜就是一个长镜头,镜头跟随村支书背影向屯子纵深推进:大红条幅、各种标语次第入画,时代质感扑面而来,只消一个镜头就交代了故事环境,干净利落。
最后一个转镜,引出了跟在身后的胡八一、王凯旋。
管虎在《老炮儿》开头同样是用几个长镜头让我们跟六爷在胡同里转了一圈,交待了老北京的胡同风貌。
镜头语言让我们找回了熟悉的管虎,可这次他让镜头好好说话,却没能让角色同样好好说话。
黑:主要角色失神先说主角。
按说连吴亦凡、李易峰都能调教的管虎不会hold不住阮经天、刘潮。
问题出在角色贴合度。
相比浮夸的支线角色,胡八一、王凯旋两个主角的塑造好很多,毛选金句张口就来,提到革命建设不是昂首挺胸就是高抬臂膀,但代入感并没有预期的强烈。
同是知青题材,《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开头陈坤饰演的知青为挽救小提琴不被当做走资派玩具烧掉,情急之下说出“莫扎特永远想念毛主席”,这种不经意间冒出的时代符号提示着历史洪流的存在。
相比之下胡、王二人的语录显得刻意,用力过猛反显拙。
当然这可能因为原著小说的局限,但本剧类型定位是“剧情、悬疑”,既然“剧情”第一,不妨在剧情打磨上多下些力。
王凯旋的问题是油滑过度,在“贫得可爱”和“贱得讨厌”间分寸失衡,毛选语录念成了freestyle,消解了部分惊悚气氛和时代质感,折损了部分革命话语的政治色彩。
胡八一则是文化基因违和,虽说为克服台湾腔学了不少儿化音,为角色确实下了苦功,但还是被网友诟病,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文化基因认同。
原著中胡八一确实福建籍贯,但这只是文字表述,真的影像化为一个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人,台湾腔念毛选在国人的审美印记中恐怕还是接受无能,更何况台湾口音有着演变历程,今天的台湾腔≠六七十年代的福建口音。
所以网友们会一边表示可以接受福建口音,一边又无厘头不满阮的表演,这不是对阮苛刻,而是对一个台湾小鲜肉版知青难有文化认同。
在这点上,欧豪之于叶挺恐怕也是同理。
再看演技,阮在本剧中角色完成度较高,在很努力的进入胡八一,但没有在《艋舺》、《军中乐园》中出彩,因为这两部是符合他文化基因的人设,而对知青这个角色,缺乏文化体验和情感认同,对于体验派演员来说,代入感自然打折。
吹:配角调教出彩再说配角。
除去一干浮夸骇人的中年妇女,屯里还是有正常人设的。
亮点一:燕子。
一开口就充斥着东北大碴子味和萌萌的“中二”因子。
这完全归功于管虎调教演员的功力,你能想象这个东北大妞的“前半生”是“二次元少女”、“电竞女神”?
亮点二:瞎婆婆瞎婆婆的设置非常符合乡土悬疑的套路,与其它二人转画风的大妈不同,瞎婆婆造型淳朴,表演细腻不浮夸,更重要的是,你能想象出她就是管虎的妈?
老爸客串电影(《老炮儿》),老妈客串超级网剧,全家都是老戏骨,难怪管虎“举贤不避亲”。
只是瞎婆婆,您老别只顾着瞧病,有空也去供销社看看您儿媳。
随着剧情发展,“咱们屯里的人”陆续领了盒饭,胡八一、王凯旋也离开东北魔性小镇,奔赴大草原,面基丁思甜。
离开乡村爱情风的浮夸,从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老羊皮策马扬鞭那刻起,整个画面都燃起来,相信不少观众也在这一刻对这部剧重新燃起期待。
吹:实拍大场景牛叉毕竟不用特效,选择实景拍摄万马奔腾的场面,不要说网剧,在电影中都是大手笔。
拍动物戏难,难在不确定因素太多,当初拍《斗牛》,看似荷兰奶牛只有一头,但实拍时管虎一共动用7头体重均在1700斤的奶牛,根据状态选择哪头来拍摄,还要求黄渤和7头牛分别“培养感情”。
到了《黄皮子坟》,为拍好草原的戏份,管虎团队租下了几百亩草场。
在拍摄马受惊,上千匹马同时向一个方向奔跑时,管虎曾说从摄像到导演都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工作,因为那么多马冲过来,踩到人是相当危险的。
而拍摄时只能相信当地牧民,所能依靠的只有当地牧民的经验。
从最终呈现出的大气磅礴来看,管虎完成的相当惊艳。
尽管是网剧,但视效丝毫不输工业化大片《寻龙诀》,终于让灯丝们找到一点点系列感,愿意情感代入,愿意相信这就是《寻龙诀》中丁思甜当年插队的那个壮阔草原。
相比《寻龙诀》绿油油的草场,《黄皮子坟》中深秋草原的色调更美,整个草原都是金灿灿的。
从大雪封山一片白茫茫的东北来到金色的大草原,强烈的反差不禁使胡八一一行人亢奋起来,高唱《国际歌》,与《寻龙诀》中黄渤版故地重游时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一样,昭示时代背景,又凸显人物心情。
草原、森林、雪山、荒漠,管虎对大场面的驾驭能力使《黄皮子坟》充满了电影质感,弥补了《精绝古城》雪山和沙漠场面的冲击力不足。
后半程展望:更多荷尔蒙管虎的《黄皮子坟》从镜头到美工都有很好的皮相。
后续只要抓住青春期过剩的、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就可以把故事讲圆。
毕竟天下霸唱在《黄皮子坟》第九章写到:“这样的事情也只有插队知青会做出来,动机也并非完全是因为贪嘴,更主要原因是闲的难受。
”一语点出在那个没有wifi、没有王者农药的闭塞年代,知青抓黄鼠狼、斗人熊、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的全部奥义——闲!
没有哪个青春剧不是荷尔蒙过剩的,从前六集屯里的情节看,管虎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未找到荷尔蒙的正确打开方式。
他把方式定位成撩妹,以为这样可以讨好年轻受众,却像《人民的名义》设置的郑胜利一样适得其反,为讨好年轻受众而生,却死于年轻受众的吐槽中。
这也可以看出创作层面的代际矛盾。
而来到草原后,环境变得开阔,形势也更错综复杂,比撩妹更时间紧任务重的重头戏都蓄势待发,胡八一、王凯旋能否随着角色成长与人物贴合度逐步提升,能否在后续情节中吊起观众胃口,参照管虎讲故事和调教演员的功力,我们有理由期待。
作者:豌豆公众号:光影隐秘如谜(drunkpea007)
送《鲛珠传》电影票啦
是原著粉,但没看过后四卷。
所以只说这剧。
一颗星给尚可的场景特效(包括合成的黄皮子)和服化道,一颗星给几位颇有味道一看就是戏骨的配角们,梁静简直就是影后!
几位主演,不仅是小天,所有人都觉得有儿化音和“俺”字就是北方土话了吗?
对,我都不求老东北话,就说北方话。
全程台谱+科班台词(俺从东北那nà嘎gā大dà来lái的dè...燕子你台词课谁教的?
余秋雨吗?
)。
好友给我发来一张图,主创解释小天的口音,不知道管导真的这么说了还是怎样,说原著胡八一是福建人,有口音无所谓。
无所谓么?
闽南语系能跟粤语系一样吗?
管导是有多不在意口音这件事?
上次在六爷儿子身上打脸打不够疼吗?
至于剧情,没看过第五本确实不知道在讲啥。
拖沓,跳戏,真是头一次觉得作为正版鬼吹灯周边,彻底别跟寻龙诀比了,精绝古城它也够不着,估计只比牧野诡事强点有限,九层妖塔至少有个外星概念(好吧虽然也不怎样)。
P.S,有一句话说的没错,“脑洞时间更加精彩”,确实比正剧好看。
P.S.S,所有盗墓剧都有个王胖子,这角色我只服刘天佐版(只有这个角色,作为稻米,市面上所有盗笔IP剧我骂都懒得骂)。
怎么说呢,我还以为会有个六七分没问题。
我看到的时候只有5.4(●—●)。
看了一下低分评价主要有这样几点1.剧情拖沓,废话太多,怎么一直不下斗?
(我部分认可,中前部分进展不太快,但是下不下斗这跟书里的情节进展相似,本身就是如此,没什么可撕的)2.口音问题(除了一开始我听着有点奇怪,后来我觉得也可以接受,如果真的给阮经天配一个北京口音我看着可能更违和吧)3.胖子不胖,不是靳东主演(......不评价。
不过这里的胖子略怂)4.特效假(我觉得还好吧,黄皮子比起很多卫视剧都要逼真很多,13集之后的锦鳞蚺,15集左右的大人参,18的开铜匣子部分特效都还可以)我对《黄皮子坟》的评价在同类型片子里估计能打四星★★★★,构图很美,特效不渣,剧情比较遵循原著。
终于看到盗墓要通过那种狭长的地道,而不是堪比皇宫的吊顶。
十六字风水秘术说的也是一套一套的比较唬人。
对原著剧情有增强有减弱(那三兄弟演技可以,不过没什么意思。
画眉这个角色增加了比重,不过我觉得塑造的不算太好),那些革命话语结合时代现在来看还挺是有趣味的,虽然剧情进展有点慢,但瑕不掩瑜。
比起上交给国家的牛头和牧野诡事还是好多了的。
本来没想要评价的,不过看到评分太低,所以想说说我的观点。
胡八一一口港台腔,京腔不是京腔,东北话不是东北话,听着就别扭,除了念口诀就是逞英雄耍帅,胖子的人设就是一话唠加二逼,看过其他几部的简直没法看这个胖子,画眉一直装狠人,一整就瞪个眼珠子,敲山大爷装神弄鬼,也不是个好好东西,燕子一口盗版东北话,还净犯花痴,就丁思甜一个正常人。
那个时候就有你睡我我睡你,编剧和台词也是牛逼了。
比垃圾桶垃圾还臭!
演员更臭!
麻烦把这个作品下架,雪藏吧!
别放这里祸国殃民!
叛党卖国了!
每个人都看到这个评论,强制自动抵制这类的电视剧了,真的,尤其演员!
全部一颗星吧!
下架算了,尤其是胡八一,简直是比大便还臭,还难看?
导演上上心吧!
别祸害观众了!
这样的男一千万别放出来!
那里来,滚回哪里去-,最好别出来,男一自己挖土把自己埋了吧,这样差不多黄皮子坟了!
主角居然是台湾腔,是在演偶像剧吗,而且还烫头,那个时候这么穷,还有钱烫头?
而且还到处撩妹子,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言情剧,胖子也扯淡,一点不胖,弱的1逼,胖子不是很厉害吗,还有那三个女的,遇到危险只会喊胡八一,你妈不能去帮忙吗,等死吗,那个画眉,鼻孔那么大,不能换个演员吗,5.2分都打高了,应该打3分,几个主角,居然还没有画眉爹演技好,真他妈的扯淡,拜托用点心吧。
不要拍烂剧了,好歹演员符合一下原著吧,操蛋。
配乐特别带感,每次那个喇叭一吹那个邪乎劲儿。胖子从来没有这么帅过。
1. 其实保持前三集的水准,不至于不及格。为了凑20集,为了拍盗墓青春片,把核心的节奏感弄散了。2. 不觉得台湾腔有什么特别突兀的地方,倒是徐璐的脸看不下去,甜美派装狠,有点失败。3. 镜头感是网剧中难得一见得舒服,台词也是精校过的,这个剧本可惜了。
优缺点明显,整体定位成青春片跑偏,人设崩塌狗血戏太多,亮点只有镜头配乐和某些场景特效--让明星穿掉档大棉裤这种态度值得鼓励但弥补不了更多的缺点,钱没少造效果没河神好
编剧的野心和导演的智商都比较感人!
行。但是鱼眼镜头以及类似唢呐风笛的配乐确实瘆人啊。丁思甜为何没死?配角倒是都非常出彩。
闲得无聊可以凑合看,但确实不是那个味
前几集还可以,脑洞够大,只是后面剧情太薄弱了!话说摄影挺喜欢的,果然管虎还是厉害的!
陈坤版胡八一集灵气,市井,勇武于一身,为最佳版本;靳东版则凸显博学,脑子快,并以严肃的外表和谈吐反衬出幽默感。这二人饰演的胡八一可谓从两种角度诠释胡八一。阮经天这种干干净净的小哥,一没流寇范儿,二没博学范儿,三没嘴皮子范儿,与胡八一八竿子打不着。剧还是制作精良的,我要拉分
电影感很强,但是有点拖沓
质感赞,年代感赞,模拟黄皮子眼睛的镜头赞。只是这版王胖子颜值暴涨,如此清瘦略感不习惯
节奏是大问题,但最严重的是一方面极力否定书中志怪诡异的情节,另一方面却不得不保留。所以就呈现出现在这种奇怪的组合,强行给龙套加戏变主角,删改重要情节,节奏时快时慢,结局来的唐突又全盘保留书里面的诡异情节却把最精彩的鬼衙门全部略去。最后只证明一件事,管虎不适合拍鬼吹灯这种题材。
你敢相信,这剧中频率最高的台词居然是人名“胡八一”?就是那种动不动就喊爹的既视感。两倍速+快进熬到13集,正是紧张刺激的时候,但不好意思,真看不下去了。
没一条对味儿的。不仅这里给一星,还想回去给孔笙和老干部的精绝古城改成五星
你们纠结台湾腔的人别忘了原作里胡八一就是特么福建人 这已经是几部鬼吹灯里面拍的最好的了 不说了 说多想骂人
特效跟上了.场面也有了.也比较贴切原著.但是突然演员全都换了.这个真的很不舒服.
看得出来花了点钱,能坚持看完多亏了小天。( 瘦人就不能叫胖子么谁规定的(๑‾᷅^‾᷅๑)
管虎回归电视剧就拍成这样,令人失望。演员的表演不可信,剧情的逻辑各种奇怪,台词也不够讲究。看在制作水准的份上,给个及格分。
当然不如书精彩
看了两集接着看,毕竟还想看看能整出什么幺蛾子,说实话,找阮经天演胡八一失败,胖子简直是失败的失败,胖子不胖也能忍,但是王凯旋是贪婪胆大,但是心细有勇气,为人仗义,而这个版本,完全是个隔壁王寡妇家的傻儿子。看了最新的13-15,直接降为一星,太垃圾了,垃圾死了。
剧情有点拖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