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长大》前几集节奏非常紧不拖拉,反映出很多个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话题。
关于爸爸妈妈挣钱还是陪孩子,其实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努力工作压力大不说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那是必然的,想要多陪伴孩子那么就薪资少点,当然了那种家底比好好的另说,这始终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在职场上处处小心,人际交往等等为的也是混得开方便路数能为下一代带来便捷,所以不管陪得多还是选择多赚钱都是爸爸妈妈付出的不同方式。
讲了好几个家庭的故事,但是太散了,一会儿切这家的镜头,一会儿切那家的镜头,没有哪一家父母的人设是非常明确的,演员的表演也很浮夸,里面的每一对夫妻都没有cp感,真的是每一对!
李宗翰和颖儿那对最奇葩,丈夫瞧不起妻子,妻子又必须依附丈夫,非常畸形的关系,但是这两人的相处模式为什么是这样的?
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没有做好铺垫,人设非常生硬,看上去非常不可信。
而且,一个唯唯诺诺、能力不强的妈妈,一个目中无人、眼高于顶的爸爸,真的能给孩子带来良好的基因和教育吗?
胡可那对也很奇怪,有一个高四复读的大女儿,还有一个跟大女儿看上去年龄差不多的老公,这演员是怎么选的请问?
刘涛那对也很窒息,同时兼顾工作和教育已经很辛苦了,还要面对一个永远跟他唱反调的老公!
同样是说教育焦虑,感觉是硬坳的焦虑,冲突也很生硬,感觉好像是演到这里该有一个冲突了,就硬塞一个,而不是根据剧情的推进和人物的成长,自然到来的冲突和高潮,我作为观众入不了戏。
整个剧的画面质感也一般。
同期和小舍得对比,就好像当初的少年派和小欢喜,同期上映,讲的相同的高考话题,甚至连主角妈妈在主角高考前怀二胎的桥段都一样,但少年派就是跟小欢喜差一口气。
这部剧也一样,不如小舍得。
小时候,看很多事情,只会关注到表面的矛盾。
而今,看的久了,归根结底,只有两层矛盾,精神与物质。
四组家庭,或者千千万万复杂的家庭,各种的矛盾归结不过如此。
从新月家说起,外表光鲜亮丽的两个人,其实内在也是一个小市民的形象,会担忧害怕自己在外人面前露怯丢脸。
这打破人们对精英阶层的认识,你以为他们都是阳春白雪的君子,养尊处优的大小姐么?
实际上呢,不过是以赚钱来弥补精神空虚和自尊不足。
顾家伟是自卑的,你要问为什么当他提到妻子当年骗他自己的家庭背景后依然会和她结婚,虽然会时常打压妻子。
这当然好,家境,成为他拿捏妻子的软肋,趾高气昂的资本。
但他不是坏人,因为除了人们对大猪蹄子的各种认知以外,他似乎没有别的什么缺点。
一个人认识不到自己的各种缺点,在一种莫须有的光环之中自我膨胀,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指导家人,典型的,将工作和家庭没有完全切分开来。
我们问,你追求的幸福是什么呢?
好似很多人都会觉得看起来和谐美满的家庭是最踏实的状态。
但日子是一直在过,一直在往前走,我们能看到的很多东西,都会在变化,如何去迎接和包容变化,才是我们需要和可以面对的,而不是去粉饰太平。
看起来矛盾尖锐的三个人家,其实都暗含了同一个理念,阶级差异和爱的关联如何去互动的关系。
看似不同,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区别只在于家庭资金的充足,不可否认,钱确实在解决很多家庭矛盾的过程中给与了充足的支持,但同时,也成为一种阻碍和障碍。
化解这种障碍的,大概就是爱了吧。
以前向往纯粹的爱情,年纪大了明白爱情似乎没有那么纯粹。
回想年少时分的事情,也总是感觉很多事情仿佛不曾那么美好了。
幸福大约就是一地鸡毛的吧,摆脱不了琐碎的事情
好像一旦生活习惯养成,就很难改变了。
林芸芸自己过惯了有钱人的日子,现在就这样理所当然的指使别人,就有点无语了。
. 工作和家庭对于女性来说,可以看出很难平衡,要想家庭和谐,看到停电林芸芸和沈梓浩摸手两个人尴尬的表情那里,我简直笑喷了!
太好笑了!
最大的感受就是为苏醒打抱不平 为什么有了孩子之后女人就要放弃事业 做家庭主妇 真的很不公平
最近一直在追这部电视剧,母亲是人生的第一位导师!
以四个家庭为切入点,讲述了升学之际,四个不同的家庭所面临的育儿故事,直面“家有萌娃”的新手父母们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成长故事,还对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展开了深刻的探讨,父母“硬核”成长指南呼之欲出。
用温暖现实主义讲述家庭教育中的智慧,为家长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育方法和焦虑情绪的纾解通道,给予观众深刻且有意义的教育思考和价值引导 。
电视剧很多在描述家长带孩子上辅导班情况,也印证了现实生活中,每到周末,家长排排坐培训机构门口的情况。
商场最早都是卖首饰,衣服,日用品,后来随着网上购物的兴起,餐饮增多,衣服减少,现在商场很多被教育机构占领,才艺也是各显神通。
可见大家的消费习惯也在改变,目前,教育培训是商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越看越不喜欢刘涛这个角色,一方面又想当女强人,另一方面又对孩子揠苗助长。
孩子养成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她教孩子就各种恨不得一蹴而就。
后来抢阿姨也很尬,为啥你觉得阿姨可以代替自己陪孩子?
苏醒的强势带着非常多的主观和霸道,为啥新月成绩好就不能跟她抢阿姨了?
这都是什么逻辑?
她对“王柏川”也挺双标的…当然这些不吐槽了。
其实这几个家长,真的还不如《三十而已》的顾家。
虽然顾家有点过于完美,但她对孩子的教育是一直持续的,一直在平衡事业家庭与孩子。
相比之下,苏醒差的太远了。
前两天,我为《陪你一起长大》写了篇分析文,题目是“你的婚姻,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
文中提出观点,婚姻决定后半生的生活质量,也决定了孩子前半生的起跑线。
文中强调婚姻的重大意义——选择婚姻,就是在给自己和孩子选命运。
《陪你一起长大》中的四个家庭中,每一家的婚姻质量都不一样。
苏醒与奚彬基本实现男女平等,是比较完美的一家子。
林芸芸嫁给土豪,利用美貌实现阶层跨越,婚姻质量差,但也算求仁得仁,过上了喜忧参半却能让人羡慕的富太生活。
沈晓燕为了房子嫁给好吃懒做的上海土著李翔,婚姻让她痛苦,最终选择离婚。
同样离婚,过得一地鸡毛的,还有何景华。
1.何景华的择偶眼光何景华的底牌很不错:上海土著,父母有钱——其名下至少有两套房。
同样是离婚,何景华的择偶眼光比沈晓燕差太多。
且看沈晓燕的账面实力。
出身差,非上海土著,没有林芸芸的美貌,两人却有同样的生存焦虑:利用婚姻实现阶层跨越。
沈晓燕的婚姻惨遭失败,一人打两份工赚钱养娃。
她为自己的婚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悲惨的是,因为没有学区房,沈晓燕还要与李翔住在一起。
正因为没有学区房,她甚至没有拿到李非凡的抚养权。
何景华的牌比沈晓燕好太多。
上海土著,有钱,何景华的婚姻市场价值全面吊打沈晓燕。
这就意味着,她的选择自由度更高,人生容错率更高。
当何景华的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她能嫁给蒋博这样的年下男,过上一儿一女的中产阶级生活。
何景华不止一次羡慕林芸芸有位很有钱的老公。
这话还有弦外之音,蒋博不能赚钱。
我分析过,何景华家的资产低于苏醒家,但也很不错。
他们家代步车也是凯迪拉克XT4,价位三十万左右。
何景华的糟糕就是,即便她有重新洗牌的资本,找到蒋博这样的男人,确实属于下嫁了。
因为蒋博的遗传基因并不优良。
蒋思远是他们婚后的结晶,人生理想就是天天生病,在家打游戏。
何景华吐槽蒋博对孩子的教育不用心,“但凡让他教小孩,他就躲在卫生间玩手机”。
这不是莫须有的罪名。
何景华给蒋思远买的练习册,蒋博拿来当桌垫,美其名曰,“废物利用”。
蒋思远答不对题,蒋博抱着儿子说,“这是不是猪脑子啊”。
蒋思远表现不好,蒋博就取消他在周末去游乐园的承诺。
紫宁也看不过去了,直接吼蒋博,“就事论事,这样对待蒋思远,他永远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
知人善任才是聪明人,很明显何景华不是这类人。
她的错误就是她没有意识到蒋博的能力,依旧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给蒋博。
蒋博的父亲角色,是失败的。
何景华是家境不错的城市女,蒋博是学历不高的农村男。
蒋思远和紫宁都是不省心的娃,何景华认为娃的外公外婆隔代宠,造成孩子无法无天。
这里面的情感逻辑是,外公外婆的个人意志大于何景华蒋博的个人意志。
乍一看,决定外公外婆权威的是长辈身份,事实上,真正原因是他们更有钱。
何景华吐槽蒋博总是墙头草,他不敢反对岳父岳母宠蒋思远,因为他没有反抗的底气。
她终究是小女人。
蒋博没有资本,也没有能力在何家拿到话语权。
孩子不省心,何景华与父母斗嘴,蒋博当和事佬,希望息事宁人。
何景华的父亲直接怼蒋博,“我们家的事,你不要插嘴”。
可见老爷子根本不把蒋博当盘菜。
另一方面,何景华对蒋博的和事佬做派很愤怒,直接吐槽蒋博,“马屁精,两面派”。
何景华似乎不了解蒋博的生存焦虑。
2.蒋博的如意算盘我毫不怀疑蒋博对何景华百依百顺。
但百依百顺不能保证婚姻幸福。
她们俩的结合或许是因为爱情,但爱情终究没有解决他们因为阶层不同带来的巨大差异。
同样是结婚,蒋博和沈晓燕、林芸芸算得上一路人,他们都希望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
蒋博和林芸芸一样,都懂得向另一半伏低做小。
蒋博被视为软饭男,林芸芸则被人羡慕,可见男女有别。
蒋博赚钱少,没有体面且正式的工作,经济基础决定了他的家庭地位。
蒋思远不把他当回事,紫宁不承认他的社会地位,岳父岳母认为他是软饭男,气头上的何景华会骂他“两面派,马屁精”。
蒋博难过的时候,就会独自一人喝酒撸串,排解苦闷。
只要蒋博买不起房,挣不到大钱,他就永远活在软饭男的阴影之中。
蒋博不是何景华最好的选择,何景华却是蒋博最好的选择。
因为他有个非常大的生存焦虑——摆脱贫困。
论出身,蒋博是农村人,资源背景匮乏。
论学历,他只是大专毕业生,没有核心技能,无法成为像苏醒那样的行业大神。
蒋博娶有婚史的何景华,可以看出他是抄底成功的狠角色。
他的岳父岳母担心蒋博图谋不轨,直接声明他们名下的房子只会给蒋思远。
蒋思远有学渣体质,培训班都不敢要的神兽。
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光明的未来。
因为何家的家境很不错。
在剧中,蒋思远对架子鼓兴趣盎然,蒋家有财力培养儿子的艺术天赋。
如果蒋博找个家境一般的姑娘结婚,蒋思远这种学渣体质的孩子,选择更少,成才的几率更低。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曾说过,“贫穷会导致令人难以容忍的人才浪费 ,他不仅仅意味着缺钱,也会让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这话很好理解,孩子的资质相同,家境好的孩子就是比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沈晓燕那样的运气,家境一般,却能有李非凡这种天赋型选手 。
沈晓燕本人也承认,如果给李非凡更好的教育条件,他会更加厉害。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蒋博婚姻的意义。
总有些人相信后天努力,忽视贫穷对人的影响。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阿比吉特·巴纳吉和艾丝特·迪弗洛。
两人曾花费15年研究贫困问题,他们写了一本值得推荐给每一位读者的书《贫穷的本质》。
两位经济学家从营养学中发现,贫穷陷阱真的存在。
“营养充足可能会为两类人带来更多的好处,即未出生的婴儿和幼儿,因为他们还不能自主选择食物。
实际上,父母收入与其子女未来收入之间,可能也存在着一种S形曲线关系。
这与子女在童年期间的营养摄入有关。
这是因为,如果孩子在子宫内或童年早期吸收了充足的营养,那么他/她以后每年都会挣到更多的钱;经过一生的积累,这个孩子就会受益匪浅。
”
同样是一日三餐,林芸芸家会给新月配备各种营养餐,沈晓燕家就没有这种物质基础。
娶了何景华的蒋博,个人过得憋屈,后代却不会像他一样过农村人的苦日子。
对蒋博来说,这也让他甘愿忍受软饭男的指责。
3.下嫁,不值得赞美何景华与蒋博的婚姻关系都是各取所需。
如果何景华第一次婚姻没有失败,她很难嫁给蒋博这种经济能力差的农村男。
如果蒋博经济基础好,有发家致富的核心技能,他也很难接受有婚史的何景华。
我不否认爱情的力量,但婚姻比爱情复杂太多。
何景华的父母始终瞧不上蒋博,牢牢把控蒋思远。
儿女教育问题成为何景华蒋博的难题,本质上就是他们因为阶层不同造成的困境。
爱情和婚姻不是同一种语言系统,对此,张爱玲曾在《第一炉香》中有过妙语。
她听说过,有一个人逛了庐山回来,带了七八只坛子,里面装满了庐山驰名天下的白云,预备随时放一点出来点缀他的花园。
为了爱而结婚的人,不是和把云装在坛子里的人一样的傻么!
何景华与蒋博的错误,就是他们的爱无力解决婚姻关系出现的困境。
这也意味着,何景华利用下嫁解决婚姻问题是失败的选择。
《流金岁月》中,朱锁锁告诫蒋南孙,女人不能下嫁。
朱锁锁说得对。
蒋南孙和蒋爸撕破脸,住在章安仁那边。
章安仁没有为蒋南孙添置必备的家电,美其名曰,凑活一下。
朱锁锁倾家荡产给蒋南孙添置家电,告诉章安仁,蒋公主是不能凑活的。
章安仁没有给蒋南孙添置家电,也有一个隐形逻辑:我能凑活过日子,蒋南孙凭什么不可以?
蒋南孙没有意识到这个隐形逻辑的可怕,但朱锁锁明白。
因此她会告诫蒋南孙,女孩不能下嫁。
但凡章安仁强悍,他也要懂得站在蒋南孙的角度上思考问题,而不是总让蒋南孙一味迁就他。
请注意,我并不是一味在为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唱赞歌。
我要说的是,如果两个人的阶层相差很大,他们在婚后没有经济能力和心理素质解决因为阶层不同而出现的各种问题,那么他们的婚姻很难幸福。
何景华和蒋博的婚姻,值得大多数观众深思。
欲戴王冠,得先衡量自己能不能承受王冠的重量吧。
近年来,中国人口负增长的话题频频登上热搜头条,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人口的生育率的曲线呈现断崖式下跌——许多老一辈不禁发问:现在年轻人都不喜欢小孩了吗?
其实年轻人也觉得很冤,正因为他们喜欢小孩,所以才不生小孩,因为一旦孩子出生,在当下的中国环境里,就势必躲不过三座大山——教育、房子还有医疗,而在这其中,房子和教育几乎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如果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光明的未来,我们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出生呢?
这个想法已经逐渐在90后一代中占据了主流。
2021年3月28日开播的《陪你一起长大》,就是一部聚焦于当下幼升小的育儿难题的国产剧,它把学区房这“血淋淋”的社会现实摆在了荧幕面前,它通过四对年轻夫妇的育儿方式,来探讨当今幼儿教育难题。
这部由刘涛、颖儿、胡可、陶昕然、李光洁、李宗翰等主演的电视剧,开播三天,一路走红,连续三天拿下卫视收视第一的成绩,可以说成为了四月国产剧的开门红。
而刘涛也终于在《大宋宫词》的口碑滑铁卢之后,扬眉吐气了一口,重新当回了“国民媳妇”,一展收视率女王的雄风。
故事的争端,开始于一场学区房风波,原本小区对口的市重点公立小学因为学区划分,政策变动的问题,被换成了一所新成立的小学,身处小区的新手父母们因为这次变动,开始焦虑。
在《陪你一起长大》的剧本里,编剧主要描写了4对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夫妻在面对同样的学区变动问题时,他们所采取的的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对夫妻:“职业女强人”刘涛&“佛系乐观男”李光洁对于职场女性,尤其对于那些事业有成的职场女性来说,她们总会面对一个抉择——是要家庭,还是要事业?
在剧里,苏醒(刘涛 饰)就面临着这种问题。
在工作上,她是公司里的王牌设计师,但因为在工作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对孩子的关心并不够,并且因为结婚育子,上班时还被老板排挤,认为女人一旦结婚生子就对事业不上心。
工作上的事可以用能力和成绩来解决,但孩子上学的事,对于苏醒来说才是最为烦心的。
而苏醒的丈夫奚彬(李光洁 饰)则跟老婆是截然相反的性格,在苏醒和小区居民去业委会申诉学区房失败回来的路上,苏醒说:“既然当初我们选择放弃丁克,要了这个孩子,就要给他最好的学习环境。
”奚彬沉默了一会儿,问道:“那什么是最好的?
学校名气大吗?
升学率高吗?
最好的标准又是什么?
我只要我的孩子能健康成长,积极向上,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够了。
”
在剧里,苏醒和奚彬都是高学历出生的学霸,但是两个人的育儿思路却大相径庭——苏醒作为一个在职场摸爬滚打走上领导位置的高学历女人,她深刻的意识到只有学历才能跨越阶级,只有知识才能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但是奚彬也正因为学历高,才明白学历不代表一切,如果过早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只会让他留下一个痛苦的童年。
这对夫妻的两个观点我真的不知道谁对谁错,但他们都只有一个初心——为了让孩子过得更好。
第二对夫妻:“全职太太“颖儿&”直男癌晚期“李宗翰相比于第一对和睦的夫妻关系,第二对夫妻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主仆”。
林芸芸(颖儿 饰)是小区里有名的阔太太,身边人都艳羡她的生活——小别墅住着,奢侈品带着,豪车开着,每天带带娃,一点烦恼也没有。
但林芸芸真正的苦,谁又能知道呢?
因为经济能力差异过大,她在家里没有任何话语权。
虽然不用工作,但是她却要每天擦地洗衣服,早中晚三顿都要做好一桌子饭菜,最重要的是,她的丈夫顾家伟(李宗翰 饰)极度大男子主义,认为女人烧饭洗衣做菜是天经地义,毫无体谅之心。
在带孩子的问题上,林芸芸一句话也不敢多说,老公说一,那就没二,而顾佳伟对于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要求——在学校什么都得第一名。
“一张好看的履历表,才是通往名校的敲门砖。
”为了完成这个硬性指标,林芸芸每天要督促女儿学法语、弹钢琴,一分一秒的时间不敢浪费。
可以说,在前期播放的集数来看,这是一对夫妻的关系是畸形。
虽然女儿新月的成长环境在4对夫妻当中最优越,但是在我看来,她却是最痛苦的那一个——为了成为父亲理想中的女儿,每天的行程排的满满当当,没有任何玩乐的时间,顾家伟作为父亲只关心女儿的成绩,却不关心女儿的身心健康,而妈妈作为一名“工具人”,一切听从老公的指挥调度,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在写到第一对夫妻苏醒和奚彬的时候,我说过我无法判断他们的育儿理念是对是错,但是,这第二对夫妻的教育方式,一定是错误的。
第三对夫妻:“农村母亲”陶昕然&“无赖父亲”张瑞涵第一对夫妻是中产阶级,第二对夫妻是上流阶级,那么第三对夫妻,则是底层人民。
沈晓燕(陶昕然 饰)早早与李翔(张瑞涵 饰)离婚,但是儿子却被判给了好吃懒做的李翔,原因是李翔有着本地户口和学区房。
我整部剧最讨厌的人,是李翔——没有正经工作,抽烟、喝酒、赌博等所有恶习一个不落,甚至还臭不要脸的靠前妻的工资来吃喝玩乐。
为了儿子,沈晓燕忍气吞声和前夫住在同一屋檐下,每天在超市辛苦工作赚钱,但是一回家,那无赖的丈夫仗着房子是自己的,张口闭口就要钱,晚上没事还会偷偷溜到晓燕的房间揩油。
对于这种绝望的生活现状,晓燕唯一欣慰的,就是有一个“别人家的儿子”李非凡——他打小就懂事,学什么都比别人快,从不会让自己操心。
这部剧真的是把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于晓燕来说,她没有苏醒的学识,没有林芸芸的财力,她唯一能让儿子尽到好学校的方法只有一个——闹。
去学校闹,去教育局闹,去校长办公室闹。
但这种被人当枪使的方法,最终也只会适得其反。
第四对夫妻:“百事通”胡可&“美妆博主”贾景晖可能大家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不管是小初高同学聚会,还是小区里的业主委员会,总会有那么一个人他对所有人的八卦新闻了如指掌。
何景华(胡可 饰)就是这么一位“妈圈百事通”。
身为小区的一员,在得到学区更换的那一刻,何景华就把小区里所有的适龄升学儿童家长召集到了一块儿,组建了一个讨论群互通小道消息,了解政策进展。
何景华和丈夫蒋博(贾景晖 饰)是重组家庭,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夫妇和孩子的关系都不算特别融洽,儿子女儿也都尤为叛逆。
何景华虽然人前八面玲珑,但是在面对儿子和女儿的时候,她却毫无办法。
在面对更换学区的通告,何景华策略是选择“走后门”,她通过小道消息打听到重点小学有推优名额,所以她抓紧时间让儿子学习艺术和英语。
何景华千辛万苦托爷爷告奶奶找到的名校辅导老师,本想让儿子在老师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但是当老师问孩子最喜欢做什么,儿子却把妈妈之前嘱咐全都抛在脑后,说:“打游戏,看电视,吃冰激凌。
”
回到家,胡可本想教训儿子,却让溺爱的外公外婆给拦了下来。
作为重组家庭,胡可的父母看不上没有正经工作,还是大专学历蒋博,认为他每天在家里直播就是游手好闲。
从白领精英的苏醒,豪门阔太的林芸芸,再到小市民何景华和打工人沈晓燕,这部剧通过四对不同生活状态的夫妻展现了4种不同的育儿方式和育儿理念,似乎每对年轻父母,都能在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种接地气、生活化并且全员演技没有特别拉跨的上星剧,收视率连续三天第一可谓实至名归。
最后。
在这部剧的下面,有人说,这种电视剧是在贩卖焦虑,但这难道不是现实吗?
对于人口红利已经末期的中国来说,《陪你一起长大》用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方式展现当代社会的教育内卷愈来愈重。
什么是内卷?
就是一群人去争夺一块蛋糕,这人越多,争夺程度就越激烈,蛋糕不变,当每个人都付出更多成本去争夺蛋糕,内卷就更严重。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么对于一个有着有限招生资源的好学校来说,它不可能顾及所有人的孩子,所以这就需要孩子和孩子之间相互竞争,而孩子的竞争,就是父母的竞争。
不是这部剧在贩卖焦虑,而是现实本身就已经足够焦虑。
作者:十四十四公众号:十四十四
看完感触很深 里面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有自己孩子的影子 好真实 家长也像自己的一面镜子 追着剧就像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自己和孩子 发现其实很多时候 我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沟通 忽然警醒!
其中苏醒家更是感触良多 自己的情商和苏醒一样 讲话做事都直来直去的 经常伤害到人而不自知 看到苏醒教奚望做作业时奔溃的样子 就仿佛看到自己 但是苏醒有一个很好的地方 就是执行力强 但凡觉得自己犯错误了 就会自省 马上改正 这点真的需要好好学习一下 加油吧 但愿我也能好好进化 成为更好的妈妈!
唉,编剧为了吸睛,把社会一些现象过于放大化,不真实,除贩卖焦虑外,毫无价值,怎么拿到的批文。桥段无趣、台词苍白,涛姐怎么挑的剧本,涛姐走下坡路咯。快播完了,还没开分,可见🙁
广电总局真的不要管一管吗?祖国的花朵太可怜了吧…这种烂片只会让家长焦虑愈发严重!
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眼里孙子孙女真实就是宝贝大疙瘩,打不得骂不得,重话都不舍得说一句。
很真实
合家欢大结局~😬
一线城市中产幼升小育儿战,人设都有点悬浮,看得人焦虑加无限恐婚恐育,对比之下,小欢喜就比较接地气
挺没意思的,把一堆问题堆砌到一起,好像一部为了蹭热度强行拼凑的剧,没有什么温暖和温度。演技也就一般,没有什么可期待的。强行拼盘,不好看。
白瞎了这阵容 巨出戏巨尬 本来很期待起跑线的 但真心不接地气
主角们的演技不错,剧本还可以,当下社会现状,贩卖焦虑……
三个家庭各有各的烦恼,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赢在幼儿园升小学的起跑线上,但是好多矛盾有点扩大了,贩卖焦虑。
虽然贩卖焦虑,但是不得不说挺现实的,生活中的教育都已经内卷到了幼儿园,我小儿子的同学的家长各种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很明显的配音,话题并不算是新颖,在家里拍的戏搭建的场景看的比较假,比如窗外的风景不真,不如小欢喜。
刘涛、颖儿、胡可、陶昕然,通过女性视角展现教育,这个算是女性群像下的新命题吧,女性作为妈妈的这个身份的辛苦应该被看见,大声喊妈妈值得
超级好看的!!!!!!赤裸裸的抨击了现在现实的“鸡娃”,说什么教育要从小抓起,呸,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最重要!!!!别让课外辅导抑制了孩子!!!!超级现实了,妈的,电视剧里面的这些妈妈为孩子呕心沥血,我真想把我妹扔出去(开玩笑)😁,反正就是超级好看好看好看!!!推荐
林芸芸好爱面子,搁何景华那儿花式打听重新划片后的问题,把我笑拉了
刘涛选剧的眼光和蒋欣真的不是一个级别。。。
涛姐演的挺好的,大家都不错,就是这剧情太理想主义了
为了凑各种热点,却缺乏真情实感。
弃啦 大乱炖
有种只是焦虑堆积的感觉,想表达和反映目前的现实问题,但是没兜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