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跟“星运里的错”真的完全没关系,星错说的是爱情和生命,这部说的是小青年们的成长,真的要来个总结就是片名:我和厄尔和将死的女孩,没别的了。
就算这个把它和星错联系起来的癌症其实也纯粹只是一个标签,一个引子而已,癌症和死亡本身并不是本片重点。
这是一个或者几个美国小青年的故事,他们在青春期敏感又叛逆,傲娇又幼稚,处在三观建立中的小人类如何在群居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又建设好自己真的是个很大的课题,处在同样阶段的天朝小青年们基本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没劲,所以我们拍出来的青春电影真一个无病呻吟,根本没什么好吟的,略过。
Greg这个略傲娇的有智商青年,通过和一个得了晚期癌症将不久于人士的女孩的交流过程中完成了这个成长过程。
Greg的傲娇点应该是导演的小心机,让影迷们会心一笑,这些逗逼改编片名和桥段真的笑死我了,虽然我没有全部看过,但是作为一个初期影迷已经可以找到一点笑点,所以各个层面的影迷多少都可以有点共鸣而开心开心呗。
(2015/11/4)《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2015)看片前只聽聞這部片在日舞影展受到矚目,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觀賞這部片確實是頗為享受,尤其是在國賓長春A廳觀賞,影片極盡花俏的鏡頭調度效果十足,假若日後這部片有機會上院線大概沒什麼機會在這麼大的戲院放映吧。
導演Alfonso Gomez-rejon拍電視起家,這部作家Jesse Andrews將自己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描寫一位高中男孩成長的電影,在影像上立即讓人想到魏斯安德森的作品,調度上有別於安德森對構圖的偏執,而是在鏡頭角度和運動上用盡能事,其中戀物與經典參照則不遑多讓。
青春期孤僻少男的心事則讓人聯想到《都是愛情惹的禍》(Rushmore - 1998)的搞怪幽默。
電影其實沒有走上孤獨叛逆的路,穩當地待在少男尋求自我定位和陪伴絕症少女的通俗戲碼,劇本努力地讓劇中角色相處的橋段與對白不落俗套與政治正確,甚至主角的旁白有點後設地一再聲稱這不是觀眾想像如《生命中的美好缺撼》(The Fault in Our Star - 2014)那樣的電影,但卻同樣地牽動通俗劇觀眾的笑聲與淚腺。
於我而言臨門一角或許是主角和他的好友正是電影宅,家裏收藏了一堆CC版DVD,甚至他們自己也惡搞似地自拍經典電影的仿作短片。
看主角模仿荷索的德國腔,或是電影直接引用《四百擊》的配樂和《路上行舟》《天譴》的畫面,還有一堆沒法直接認出來的引用,更不用說那一堆搞笑仿作各路影史經典的短片,真是充滿了影迷之間的默契共鳴。
迷影的魔幻也在情節高潮處扮演了難以言說的角色。
在歡樂的兩小時後冷靜下來想想,其實也感到片名中除了Me之外,主角的非裔好友Earl在影片中角色的定位並不明確,至於Dying Girl也有點像是成就主角成長的悲劇配角。
這是青春羅曼史電影隨時代的更新同時披上了迷影的外衣,骨子裏雖然沒有太新鮮的創意但樂趣與誠意十足。
1喜欢片中神神叨叨的开场,一段神神叨叨的定格动画既是男主内心反应也给本片定了个喜剧的调性。
2片名是将死的女孩, 男主也几次提到他的无聊的电影杀掉了一个女孩,但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反而让我一直抱有喜剧结尾的期待,似乎假装不在乎,不避讳,反而是调剂内心中更沉重的悲伤,女主真的离去的时候那份触动并不因为玩笑而削弱。
3 片中刻意的致敬经典让人印象深刻,也是笑点容易集中的地方,相信这类手法比较容易让电影爱好者感受到共鸣。
和其他电影里面自作聪明的致敬亦或模仿抄袭相比, 这种蠢萌的感觉让人愈加印象深刻。
4 女孩死前看的视频,搁平时可能我们看不下去,意识流的东西需要意识共鸣的时刻。
医生护士母亲冲进来抢救的时候, 投影仪绚烂的光映照在女孩的头上,墙上,男孩的脸上,女孩睁大的双眼未曾转移视线(有看了母亲一眼),也未曾闭上过。
那份渴望和贪婪让人动容,弥留之际最后汲取的是什么,电影?
生命?
活力?
男主站在对面措手无措,影像投在脸上,似乎也成了女孩最后捕捉的画面,但女孩对这一切是不舍还是释然,我也分不太清楚,但复杂的情绪和绚丽的画面让我在那一刻会忘了去思考具体的感受,只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猛地扑了过来,那繁杂难以名状的影像画面,虽讲不清实际意义,但在这一刻,配合这弥漫的音乐, 淡淡的哀伤和对美好事物的贪恋都印在我的脑中。
镜头多次在女孩面部和女孩主观之间对切, 最初女孩相对近景,顺带交代医务人员的救助,母亲的抚摸, 女孩的视角, 施正面的墙,影像和无措并且悲伤的男主。
再之后是多次的女孩面部特写,睁大的双眼和影像的递进, 音乐节奏也变得急促, 配合滴滴作响的脉搏的声音,给我一种女孩的快不行了,这最后一刻对美好的渴望和吸纳极其强烈。
再之后男主被推出门外, 旁白交代女孩最终还是死了。
切回房间内, 镜头离得更近了, 护士母亲的存在都被消弱了,医疗工具的声音也消弱了,但音乐和影像更强烈了,已经看不出是投影在墙上了,看到的只是强烈的色彩,和颤动的元素,一切都推进的更加极致简单。
女孩此刻可能不再是对生的期待,可能只是电影和感情给人带来的单纯的美好。
我很喜欢这一段,虽然平时极其反感莫名的艺术作品也并无耐心一直看着无法感动深受的影像作品。
但在这个电影里,这一段很有感染力。
5 影片情感的最高潮。
之前男孩的历史老师那里埋过伏笔,老师在自己的爸爸死去之后才了解自己的爸爸,这里也是男孩在女孩死去之后才更加的进入女孩的世界,让我回想起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找寻逝去的人的过去和生活细节是挺打动人的。
女孩房间的墙纸, 书籍,书角,这些细节藏得很好之前从来没提到过,但这里面涵盖的内容,剪纸,松鼠却全都是女孩生前有提及的, 在女孩死去后,一点一点被挖掘出来, 让男孩置身其中,这些构成了女孩的精神世界,也代表着女孩虽然死去,但她并未离开。
那份无法再造的美丽并不逊于男孩为女孩拍的电影。
女孩在男孩的电影里死去,男孩在女孩创造的世界里落泪。
他们之间未必是爱情,但他们为对方创作了最美丽的东西。
仅作记录,个人观点 12月8号看的
表达:小电影、花栗鼠的独立化表达很有趣,清新偏暖的配色、文艺不失快捷的节奏;内核:男主的电影、女主的手作。
总之,少年文青元素爆棚。
电影最后出现了很多手作,关于书的,关于墙纸的,关于连环画的,关于窗户的,我最爱的是那本掏空了的书。
有些东西被毁坏,有些东西因此留下来。
我也想做一本,不过不知道该挑哪本书。
讲真,不想当编剧的影迷不是好导演。
一直以来我都坚信,热爱电影的孩子一定都特善良,因为他们的内心保持着一片净土。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这是一部蛮有趣的青春电影,一开始两段定格动画就抓住了我的眼球,男主这样的怪咖在学校里基本是个隐形人,他有自己的爱好,就是看电影以及自制小电影,影迷当成这样真实很幸运的,当然,一个人成不了事儿,他有自己的好基友Earl,两个人搭档拍出了四十二部致敬经典电影的小电影,男主还自己动手拍摄定格动画,这也太牛X了,然后我真的灰常喜欢里面那些自制的电影海报,都很有趣也很用心思。
《老年凯恩》(Senior Citizen Cane)《大开屁界》(Eyes wide butt)《罗斯玛丽的萝卜》(RoseMary baby carrots)《四百兄》(the 400 Bros)《诺斯鼻拉图2》(Nose ferret2)《吃货八部半》(ate 8 1/2)《狗屎男》(The turd man)《疯狂之鞋》(The rad shoes)《刨析汉堡》(Anatomy Burger)《迷路记》(vere’d he go?
)《袜条橙》(A Sockwork Orange)….(P.s.难为字幕组了,但出来的效果超好),有很多致敬新浪潮的电影,希区柯克、特吕弗、库布里克,都是骨灰级影迷耳熟能详的经典。
说到从影迷当上导演的就不得不提昆汀了,先不说利益,如果不是爱好驱使,坚定的走上拍电影的道路的动力何来?
Greg和Earl可谓做到了高逼格的影迷的阶段,把爱好发扬光大,虽然有恶搞、戏仿、吐糟,但再现电影经典桥段却丝毫不会马虎,分镜头、场景、角度都要致敬。
要知道定格动画是很耗费时间精力的,不过不妨碍Greg的热情,手机支起来,布置一次场景拍一张照片,然后再让照片动起来,就成了动画。
片子里几段黏土定格动画的乱入还是很有趣的,也是剧中人物心理写照。
每次女主闺蜜出场,男主就自动脑补一段黏土动画。
内心被践踏的不要不要的,也许作为一个习惯了戏仿经典作品的“导演”,要自主创作一部作品还是很困难的,如果做不好,那是多没面的事儿哎。
电影中Greg的成长和遇到Rachel密不可分,如果这个夏天,他们没有遇到,未来的路肯定会不同。
在Rachel的鼓励下,他将成为一名大学生,接受更多的教育,做更好的自己。
可惜的是在Rachel看过他拍摄的电影之后的十个小时后去世了。
多好的姑娘啊,积极乐观,同样的讲绝症的,很多电影就狗血了,绝对没有这部电影的女主坚强乐观。
最后,Greg将自己为Rachel拍摄的短片封好,并附注:“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最后死了。
” 开始觉得男主脑洞够大,看到结尾才知道女主不输男主。
那些书本里的秘密,精细的纸雕,小小的三只坐在阶梯上吃冰棍,男主才意识到原来在人死后,真的还可以得知很多很多关于TA的秘密。
当然在一开始,男主在旁边也否认女主会挂掉的结局,因为就算是她的肉体消亡了,灵魂和爱也与他同在。
壁纸上那只小松鼠,一直努力在奋进!
就是这样一部青春电影,有蠢蠢欲动的爱恋,有基情般的友情,还有催泪杀器白血病,但一点也不落俗。
自然而然的让你get到笑点泪点,就算结局没那么圆满,你也一定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我刚刚咨询了医生”“他说你需要一种叫Greg的特效药”Greg和Rachel的缘分从前这句话开始。
电影最后 伴随着Rachel温柔的声音,透过窗户上手绘的银色阶梯,微风中的Greg拿着书和枕头渐行渐远。
阳光明媚,绿色葱茏。
脑中不禁浮现出《这个杀手不太冷》里Leon和Mathilda拿着花盆和面包的经典画面。
身上一阵酥麻,不沉重,不心痛,不压抑,不纠结,反而一片释然。
轻松无比。
Greg那时的感受也应如此吧。
电影似乎一开始就注定要将小清新进行到底。
如片名般简洁: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这是两个迷影少年和一位癌症少女的故事,青少年绝症题材。
其实于我而言,不知从何时开始似乎对这种青春类型电影有些许抵触,大约是相似的情节看得太多太多,想要不落俗套都难 ,何谈惊喜。
对,就是惊喜 。
可一定要声明的是:这应该算是一部极小众的电影 ,谈不上有什么剧情,迷影元素和剧情也融合得不太好,实在称不上是奥斯卡标准化的好电影。
比如若是让我父亲大人去看,他肯定是要无聊地睡着的。
没有诺兰大神的Inception和Interstellar那么多的情节起伏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不像阿甘正传和霸王别姬讲述着一生的情怀与故事。
我好怕你们带着太大的期望去看它 ,然后抱着满满的失望离开。
可是 这青春片太对我胃口!
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无以名状的快乐与悲伤,故事温和的基调并不会让你大喜,也不会让你大悲,就是一股淡淡的记忆深刻,让你回味,让你怀念。
这些小小的感觉 ,让我无法抽离,再次勾起《one day》曾经给过的感觉,于是终于还是决定坐下写下一些感受。
我想写给小众的你们。
写给向往文艺的你们。
写给小清新的你们。
爱死了这种粉黄绿蓝调出来的色彩,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味道,粘土定格画面乱入文艺到极致,恶搞电影海报可爱的不要不要的,男主低沉温柔的旁白好烧耳,女主大男子主义中夹杂着妩媚。
这些无关剧情的画面细节着实打动了我。
说说迷影部分吧,这是电影最大的亮点,不过同时也被认为脱离了主题。
可其实,任性一点说,三个主人公对电影共同的热爱又何尝不是导演隐藏内心的主题呢?
像我这样业余的电影爱好者,看到里面的自制小电影都会会心一笑,无法想象那些资深影迷那么那么激动的心情。
电影里面的致敬经典太多太多 ,便不一一列举了。
详见: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827807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4325923/questions/58570/?from=subject导演Alfonso Gomez-Rejon,用他的电影长篇处女作,为我们用最轻松,最欢乐的方式,从内到外展现了几个北美高中生的日常和内心世界。
很真实,很亲民。
欣赏导演,是对电影多么的热爱才会以一部电影作品来致敬经典。
羡慕导演,完美地诠释了拍电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感叹Rachel,在生命的最后两小时看着拍给自己的红色绽放电影, 安静离开。
很多人觉得,“前半段太讨巧了,后半段想收也收不回来了”。
其实若是单纯把后半段拿来给我看,仍是会感动。
电影90%的部分以Greg的视角去讲述故事,当Greg再次回到她房间时,看到书里精美的书雕,墙纸上手绘的松鼠,玻璃上的银色阶梯,那么那么多的小细节时,他哭了。
电影终于还是以Rachel的视角做了Ending。
只是当Greg发现Rachel的可爱时,她已离开。
最后借用闺蜜的一句话:男女主角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一点深得我心。
We see people come. We see people go.This particular timing is extra special.现在越发觉得人生中很多事情都是无法解释的,暧昧得就像timing这个词语,找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原因。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发生了,结束了就结束了,有就是不听劝拼死拼活疯了一样也要去做的,有一万个不愿意因为无法忍受一直nagging的老妈而不得不做的,有找不出什么原因就恰好发生了的,也有犹豫纠结得不行然后选择放弃不放弃或被放弃的。
人生中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也会让我们遇到不同的人。
有的人,你以为ta是这样的,其实ta是这样的,有的人比较容易读得懂,有的人好像不太能读得懂。
从一开始就挺喜欢Rachel的,说话不拖沓,就冷冷地看着Greg扯一堆淡,然后一个“哦”或者“no",挺性冷淡的。
这样的女孩大概就是属于不太读得懂的吧,因为她不会刻意地把话题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就你问了我就说,不问我也没必要硬聊这种。
这样的女孩子搭配一个能扯淡的善良可爱的男孩子其实挺好,可是要在一起了就无聊了,所以“打死也不谈恋爱”这个设定还挺神来之笔的。
这么一想,其实谈恋爱挺无聊的。
因为一旦那样,你在哪里,做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受到一个场的干扰,就没办法全身心投入。
就比如,三个人在the corner前面的大台阶上坐着吃冰棍,其中两个还磕了药,爱死了这场戏。
还有,在家里的床上躺着看电影,一个人伸出手,另一个放一个爆米花在她手上,舒服的恰到好处。
Greg其实是有尴尬症的,他之所以在学校里那么累,就是一直在避免尴尬,保持和所有人之间的balance,所以他才那么能扯淡,因为他觉得沉默尴尬。
他知道什么样的话会伤人,知道听见这种话怎么抖包袱会break the ice。
可是Rachel说她觉得沉默还OK,所以两个人在一起待着,不说话也不尴尬,这样就特别好。
这一阵子其实长大了蛮多的,长大也就是一瞬间的事吧,就一下子实现了自我定位的感觉,知道什么事情我可能这一辈子都做不来,什么事情我居然也可以做,被自己的底线吓了一大跳。
也知道了什么样的人我和ta待着舒服,就多和这样的人待着。
什么样的自己是可爱的,什么样的是不可爱的,有的时候让自己太累的事情就不勉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想热烈地活着,并不是所有的陪伴都温暖。
但是一旦选择了要去陪伴一个人,所有的付出都变成了吃饭睡觉一样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会计较得失这些无聊的东西。
Greg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屌丝,但是其实他真的做了蛮多蛮屌的事情,拍了42部在他看来sucks的电影,然后特别走心地拍了想看起来不那么sucks的一部,送给了Rachel,在她临死之前的10小时看完的,热泪盈眶。
就像那一个需要托付的名叫Francesca的有着长绒绒的粉色的pillow,挂满一面墙的剪刀和挖出等高线三个小人坐在上面吃冰棍的空心书,画在房间壁纸上的跳个不停的一只只小松鼠,五颜六色的帽子和粉色假发,这样熟悉又陌生。
或许一个人,你以为你足够了解她的喜悲,你以为她很无趣很抑郁,可是当她离开你,你会发现其实你从未真正了解过她,过去都是假的,还是真的,说不明白。
片子很好看,属于我最喜欢的瞎扯淡又有耐看的细节的类型,只是可惜,我的senior year也已经一去不返了。
12年的时候,我突然喜欢上了足球。
然后隔三差五地定闹钟,半夜睡眼朦胧地爬起来看直播,早上再顶着昏昏沉沉的脑袋去上课。
这样的疯狂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终于有一天,我受不了了,因为实在是太孤独了。
身边连一个对足球感兴趣的都没有,看到精彩的比赛,有趣的八卦都无从分享,那种满腹经纶无处倾泻的感觉实在是太糟糕,于是我死乞白赖地把一个朋友拉进了足球圈。
一开始他只是每天看看比赛集锦,然后作为一个男生,他又开始玩起了实况足球。
再然后,他对我说波霸真TM牛啊,我才意识到自己和他之间的差距已经这么远了。
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波霸是谁。
他:“莱万好屌!
”我:“喔,我只看西甲。
”他:“我罗又跳水。
”我:“喔,我只看巴萨。
”······这三年里他已经对各个联赛的球队都如数家珍,而我好像也就明白了越位的标准。
我那些自以为是的知识终于又一次失去了用武之地。
这是我经常会经历的一种感觉。
看似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当真刀实枪地摆出来时,高低立下可见。
就好像我看这类片子时的感觉,自以为看了很多电影,可是却无法立刻说出里面恶搞的片名。
甚至有些看了解释也一知半解。
看到Greg和earl无视他人嘲笑的目光,创作了42部恶搞经典电影的小cult短片,简直是对我这样的伪影迷的嘲笑。
一直想着说要自己拍小短片,可是却迟迟没有动静。
其实有很多事想做,却一直以各种各样的借口避开了,这也是我这种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的悲哀吧。
你可以想象在广阔有点无聊的犹他州,圣丹斯电影节,跃跃欲试,蹭饭换名片,一水的filmmaker。
当他们看见主人公Greg,高个,绿外套,满屋子电影海报,逛老音像店,和co worker Earl至今合作愉快,成片41部,向大师们立正稍息看齐,严肃而狂热,还有他蹩脚的社交技能,伪装背后的孤独与雄心,自嘲与自嗨之间,这样的男孩好奇怪。
所以所有在场的电影人都笑了,像看着过去的自己,可真想过去给他一巴掌啊。
但结局却是该片被Fox Searchlight $12 million买下,圣丹斯电影节最高纪录。
对我们喜欢并觉之伟大的东西,我们总会有点羞涩保留,但一定会在最后出张大牌。
即使你很快会明白,读过很多书,看过很多电影,喜欢过很多人,他们却没有一点帮助。
多的是青春片,多的是白血病,多的是打打杀杀之余接个吻。
所以微小却重重一击的东西最迷人。
广角,横切,推进的镜头,嗨了之后眼前放大的彩色小冰棍,性感姑娘往你心上一踩的痛感和享受。
单亲家庭,数松鼠的小女孩。
目睹你推开门,走进来一百次的样子,还以笑脸。
道歉的北极熊。
飞奔而来,他帮你打架。
一起在老师办公室看老片,两个严肃的老灵魂。
哪里来的青春,倒像是老气横秋的三个伙伴,决定有一个人先死,剩下的人尝尝失去的滋味。
Brian Eno的音乐,导演缓慢推进的情绪,把所有细节都归纳到一处,等待最后的爆发。
消散过后,在余温之中,按图索骥,你终会找到答案,每个人都有他的灵魂。
纵使是孤岛,我们也是彼此分享海洋的孤岛。
你遁入森林,我逃往北极,而他留下来吹空调,吃越南米粉。
你休想再用漠不关心与自厌来掩饰自己的善良,以及对那愚蠢真心的恐慌。
你只是一个年轻人。
__________________说一些我喜欢的小细节 1)影片中Greg的家就是编剧 Jesse Andrews 童年的家。
2)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问要不要出来呀。
3)Greg打开Rachel留给他那本被carved的书,可以看见黑体加粗的字样,Parks/recreation,是里面爸爸的扮演者 Nick Offerman 2009年出演的一部电视剧。
4)花臂历史老师说的Ding-a-dong,确实有这么一首歌曲,1975年还得了奖。
感谢网友 kanseo 更正,荷兰歌曲。
5)同学采访的片段,效仿伍迪艾伦screen tests风格。
6)定格动画致敬 Charles和Ray Eames7)电影里拍到的21部戏仿小片,由Edward Bursch和Nathan O. Marsh 两个导演完成,用的16mm Bolex和iPhone 想象一下,得空就要去拍小电影,拿上器材揪起两演员就跑到另一个场地,拍完了还得器材和人送回来继续on set,没演员的时候就得自己剪手工,定格动画。
萌。
8)真的don’t give a shit about 《The Fault in Our Stars》(Earl式白眼)但同片导演的Stuck in Love 推荐 甜慢闷9)导演Gomez-Rejon当了二十多年的PA 曾是Martin Scorsese的个人助理,两个人关系很好,坐在沙发上两个人一起看电影那种哦。
斯科塞斯对他的影响何止是深刻,电影里拍到的小片,Gomez-Rejon热血沸腾的自己列了一大堆名单,他想让斯科塞斯也成为Greg成长的一部分,参考影片中 Grumpy Cul-de-sacs (Mean Streets) 10)此片献给导演的父亲,他的父亲在这个项目启动前去世了。
:( 11)女主真的剃了头。
:)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中譯: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絕對不是又一部「有關癌末病人的悲情電影」。
他是我本年度最喜歡的電影,沒有意外的話,這部電影將和Mad Max: Fury Road 名列我個人今年的排行榜冠軍。
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用了Explosion in the Sky樂團的Remember Me As A Time of Day,還有Brian Eno的樂曲 The Big Ship和Always Returning ,這些傳哲每天都要在車上按時播放的post-rock music。
(前幾天傳哲喝了咖啡睡不著,我們還一起在床上聽了一首長達19分鐘的後搖音樂,對樂迷來說這種長度可能很普通,但我覺得這些音樂人根本身兼DJ。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這個故事既尖銳又溫柔,充滿厭世的情懷但最後卻讓你感受生命的美妙;讓你歪著眉毛大笑,又讓你抑制不住的湧出眼淚。
其實我一直不敢重看這部電影,因為他是那種不管看多少遍,還是會獲得新東西的電影。
我很想保留住第一次看完電影時好像心底很深很深的一塊土地第一次被光線照到的顫抖,實在不想輕易地被看第二遍(時獲得的新東西)給干擾了。
真不愧在日舞影展一舉拿下評審大獎和觀眾票選獎,更被IMDB選為本年度十大電影之一啊。
男主角Greg是美國匹茲堡市的高三生,被媽媽逼著關心一名罹患血癌的女同學Rachel。
Greg的高中生活就是盡可能地和所有同學、以及他們所屬的團體保持一種安全關係,他靈活的隱身在所有團體之間,可有可無。
Greg從來不在學校的餐廳吃午餐,因為餐廳被各個團體瓜分、佔領,沒有他的一席之地。
(天底下的國高中生活都是這樣的吧,各種小團體的兼容排擠。
)Greg則是最常和Earl混在一起,他們兩個從小一起長大,有同樣的興趣:看經典的外語老片,並且翻拍惡搞這些電影。
Greg似乎看透了他的世界,有著那麼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厭世,更多的是嫌惡自己。
帶著對世界的無奈或者說困惑,Greg的視角幾乎完全以自己為中心,他經常意識到自己,他最常說的不是 “What does that even mean?” 就是 “What would I suppose to do/say?” 。
他對自己的洞察就以下這個例子最令人讚嘆。
他形容學校裡大正妹和自己關係,就像是:一隻巨大的麋鹿偶然在森林中閒晃時踩扁了一隻小小的花栗鼠,毫不自覺。
(太棒的形容了對嗎,好想跟Greg玩Dixit(妙語說書人)這個桌遊!
)Greg之所以不屬於任何團體,一方面是因為他不願意被這些分類定義,他不想要當「好學生」,不想要只是 “boring Jewish-senior girl subgroup 2-A”。
更深一層的,他似乎不想要「被擁有」(be owned),他甚至不願意稱Earl為他的「朋友」,僅以「同事」稱呼他。
(Earl對於這一點有相當精闢的見解。
)Greg與人相處的關係只要淡淡地就好,不要太深入、不要太依賴。
他的交友理論可以說是:不求付出、不求回報,只要不受傷害就好,希望藉此為自己包裹上一層厚厚的安全防護罩。
但是Rachel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他的出現以一種必然受傷害的——「致死的友誼」(Doomed friendship)迫使Greg面對自己,重新理解自己該如何看待關愛自己之人。
每一次看美國電影,還是會對美國的文化感到驚喜——美國高中生活到底有多麼可怕難熬、美國青少年(teenager)的生活究竟有多麼痛苦,讓他們往往掙扎著求生存、美國白人還能有多異質,美國的種族分割還能有多明顯。
首先,Greg爸爸的設定讓我大笑不已:一個拿到終身職的社會學教授。
他整個形象超怪、超詭異、又很喜感。
是啊,應該也只有歐美的社會學教授可以穿著睡袍、抱著貓咪「經常待在家,無所事事」,還能夠經常料理各國食材,專看各種(對美國來說相對)偏遠地區的紀錄片或電影。
Greg的歷史老師Mr. MacCarthy的形象也相當符合美國人會說的那種「高中時代影響我最深的老師」:酷酷的、很壯,喜歡什麼新奇的越南料理 (pho,湯麵),小時候應該很會打架,上課時會問學生很熱血的問題,總是講一些很有人生哲理的話。
所以當他們懷疑他的麵裡夾帶大麻的時候,簡直超合理XDD電影中對故事中的兩名成年女性的琢磨不多,一直到電影的最後他們才見面擁抱。
媽媽們對青少年的放手不管,對我來說也算是很神奇了,Greg媽竟然到學期末才知道自己的兒子成績單XD,Rachel媽沒事就狂喝兩杯和正大光明的親女兒的同學也很美國人啊哈哈哈哈哪一個典型台灣媽媽會這樣?
(順便補充:有一個鏡頭很有趣~~~是Greg被媽媽逼著打電話給Rachel, 鏡頭從大門轉到廚房在轉到客廳,客廳裡電視上的TaxiDriver電影情結和Greg一樣都在打電話。
電話講完後鏡頭繼續跟著Greg和媽媽兩人一邊吵架一邊上樓,一鏡到底。
下一幕就是Greg慘敗乖乖的去Rachel家XDD)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電影把我攫獲的時刻:1. 電影的開頭Greg正在寫一封信,他引用了經典中的經典,也就是狄更斯雙城記的開頭:it’s the best of times, and it’s the worst of times.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接著他要開始敘述什麼時最好的時代,而他所想像出的「最好的時代/時刻」( the best of times)竟然是,一個人在大啖免費而且源源不絕的越南美食,而且幫他送菜的快遞是pussy riot(俄羅斯因為反普丁而被關押過的女權搖滾天團)裡面的超級正妹,而她還坐在飯廳的角落裡演奏豎琴。?????
等一下,什麼?
這是Greg口中描述的「最棒的時刻」?
這遠遠超乎我的預期(理解)了啊!
這如果不是太會嘴砲就是太會說故事了吧!
誰的「最棒的時刻」會是這種畫面哈哈哈哈?
Pussy Riot的正妹外送越南美食:The best of times!2. Greg和Earl製作的惡搞電影。
翻拍經典的電影,但是把他們搞爛!
就像我們高中的時候都看過或是塗鴉過國文課本上的古人作者大頭貼不是嗎?
如果你有看過其中任何一部老電影的話,肯定會放聲哈哈大笑。
不管是The 400 Bros (改自The 400 Blows)或是Brew Vervet (改自Blue Velvet)......我暑假才剛看了希區考克的驚悚大片Vertigo (迷魂記),看到他們把片名改成Vere’d He Go? (他要去哪兒?
)配上旋轉的紅色圓圈圈和Earl大頭貼,這些經典畫面的改編不是惡搞而是致敬啊!
而這些線索全都展現出作者對電影的熱愛。
電影就像是幫助Greg思考一樣,他在牆壁上聽見金剛狼對他的警告;在不知道該和Rachel說什麼的時候,他開始講他的電影;他如此評論電影: “[these films are] weird and violent like us or often confusing and meaningless like life”「我們喜歡這些電影,或許是因為他們和我們人類一樣又詭異又暴力;和人生一樣,既奇怪又無意義。
」。
然而,我們這些「成熟的」觀眾當然知道,電影和人生並不是毫無意義的。
3. 電影中俯拾即是慧黠的對白,還有很多很文藝的白爛梗,例如:他說 “My mom is so annoying. She’s like the LeBron James of nagging.” 怎麼會在這邊順便婊一下LeBron James啦XDD又例如,Rachel問Greg伸出拳頭是什麼意思?
「難道是致意黑人權力(Black Power Salute)的手勢?
」「噢不是,我想要和你擊個拳(掌)」又例如,身為高中生,Greg模仿的是Werner Herzog(德國名導韋納荷索)的德式英語口音!?!?
這文藝等級太高了吧!
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 是一部暢銷小說改編的成長電影(暫時先不管我個人有多不喜歡這個分類),談面對死亡、面對友情、面對無可救藥的舒適圈。
這部電影做得精緻但不矯情,溫柔但不濫情,基本上老少咸宜,闔家觀賞可。
噢,還有,受過傷的人就不用再逃避寂寞和自恃了,因為你也成了有傷疤的人。
或者說這個「致命友誼」的傷痕為Greg印上一個記號,這個記號是彼此相處過的人才擁有的,生命的豐富在你願意勇敢與他人連結過後,會更清晰,會越發向你敞開。
對自己溫柔一點,別再這麼自我中心了。
因为有原著。叙事很有趣。精英范儿信息很密集。有青春期的愤怒劲儿但是其实剧里每个人都有趣特别。算是微小里藏真知的典范之一。迷影电影。有点像带着剪刀奔跑。这一番青春真是值得电影纪录啊。
不行了,实在看不下去了!
以为迷影只是元素,最后才意识到情节才是辅助迷影情结的枝蔓,这就有些矫情了。行将死去的一切,形式上与情绪上对新浪潮的重置,解构自赏世界之后才惊觉与现实世界的疏离。
电影部分和小清新创意部分都很赞,整体故事一般
自述是操纵叙事的捷径,个性是设计风格的工具。太多操纵和设计留不住真情实感,以至憋足劲的情感暴发更像是冷场。此外把匹兹堡拍出糖果色是什么意思-05/07/15 at Regal Union Square Stadium 14 (adv)
影迷们,都2015年了,这种每分钟都想让观众惊叹“他跟我一样好爱电影”的迷影片你们还没看够吗?何来的自信觉得自己so special so real?自觉的不普通可是最平凡的一种哦~
神烦这种自以为文艺特别的电影
极其无聊
和那朵花一样矫情:别人死了感动我
矫情而取巧,放进黑名单是对的。
我觉得这部影片并无多大感人之处,平淡无奇,何以得豆瓣高分的
不看导演年纪的话,你会以为这是一个聪明且活力无限的年轻电影痴迷者拍出的电影,尤其那些剧中剧致敬了那么多影片,只是主叙事还是非常主流化。
本片改编自杰西·安德鲁斯的同名小说,影片剧本曾被誉为2012年的剧本黑名单
情感上的自然和形式上的设计混在一起,感觉有点尴尬不适,但青春无非就是这样一点点的矫情和一点点真心。前一半过于卖聪明有点失控了,在后程缺乏有力呼应的情况下就完全散掉收不住,而落回了廉价煽情模式,专注搞迷影致敬多好!选的大量Brian Eno和《对话》钢琴主题是全片最大亮点。
正好最近刚看了《再见绘梨》,想不到东西方竟有如此惺惺相惜的作品。野生韦斯·安德森×大量迷影元素,调调很喜欢。
完全没看懂,无味
青春片重在人物,而不在故事,故事几乎不可能不入俗套。这部电影的故事也尽是俗套,但情感真,角色赢得我了。男主的自我否定,对电影的迷恋,通过与周遭世界隔开一段距离的方式自我保护,仿佛看到了自己,太理解。看到最后才发现,好久都没有这样好好的被感动一回了
无聊
这是一部死在开篇5分钟的电影,2015年还能这样开篇真是服了。
42部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