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看到介绍,以为是《谁先爱上他的》那种桥段,但是毕竟是大陆作品,虽然预想有些俗套,但是觉得基于进步意义还是要看下去。
母亲受到的煎熬从来不是从发现父亲是男同开始,这种相互折磨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母亲和父亲是两种人,都经由女儿的口中说出,“断了爱欲的”和“最终无法抗拒召唤的”。
在这段关系中母亲并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者怨妇的形象,而是一个与自己不断作斗争者,父亲和母亲就像是同一类人的两面,即传统的被迫服从者和心悦诚服者,前者的越轨必然引起后者的强烈抵制,因为这种爱欲始终隐藏于后者心中,若不加以抵抗必然宣泄而出,这也和母亲的形象相似。
母亲遇到困境,第一时间是怪罪于外界,或是女儿与自己相克,或是丈夫天生疾病,而无法直视自己隐秘的内心,这也是母亲追寻邪教信仰以及和女儿长期关系不佳的根源所在。
同样,母亲呈现出强烈的偏执倾向,强求他人顺应自己的习惯,成为与自己一样的臣服者。
在整部电影中,父亲和母亲的矛盾并不非主线,更多像是一个契机。
而暗线中,母亲实则是在与自己斗争,女儿则是这一切的叙述者。
不知母亲在雪中看到年轻时的合照,会不会有些许唤起内心的渴望,至少,她将父亲问她的那个问题说出了口,即使她面对女儿的追问仍然沉默了,她也已经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狂舞中,一切落幕,无论最后母亲是否离开了那个残破的家,她也已经用尽一生去正视自己。
不管形婚还是痴迷于宗教,都是对对现实生活的逃避或者是不满,形婚可以逃避亲朋好友的口舌,不敢正视自己,也是对未来的恐惧,总之是自己精神不够强大,没勇气去寻找自己的路随大流也许是认知里轻松的路。
这是自己以前的想法,现在自己住后,感觉有掌控感,也不会听到所谓父母的为你好,还有宗教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也是逃避人生的表现,经文上还有所谓的生为男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还有各种恐吓不孝顺,会下地狱,我觉得好的信仰就是让人友善,心情平和的,不会这样让人不舒服。
时代的悲剧是否能带过所有因果人终究还是自己决定了所有命运多余的同情叹息也没有任何意义愿意被善意捞起的人就坦坦荡荡往前走一直选择下潜的人也只能把路继续走完阳光和彩虹能被挂在更高更显眼的地方但却放不进一个闭眼沉入海底的人心里徒劳有意义 遗憾特别多(其实看完是有点呆滞的。。
不知道和成本小有没有直接关系,正好今天看了几个大宇关于性少数话题的街头采访,脑壳有点活跃Ps看大家说几个话剧场景生硬,我的观感还是很有趣啦特别合衬(我没说剧组穷我不是
本届柏林电影节话题性十足,先是易烊千玺、周冬雨主演的《少年的你》由于技术原因退出电影节,后又有张艺谋《一秒钟》因同样的原因也退出了柏林展映。
而由王小帅执导,王景春、咏梅、王源等出演的《地久天长》则备受瞩目,王景春和咏梅两位主演斩获柏林影帝影后。
还有一部影片作为唯一的华语片入围了最佳长片处女作提名,在泰迪熊奖爆冷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它就是由中国导演相梓执导的同妻题材电影《再见,南屏晚钟》。
泰迪熊奖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中各个单元反映男女同性恋题材的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虽然不被主流媒体所认可,但在同性题材领域,却毫无疑问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奖项,说是最高荣誉也不为过。
泰迪熊奖和美国同性恋运动史有关,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末期,美国第一代的同性恋运动者们希望通过一种方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同性恋。
他们采用的方法就是让泰迪熊成为每个人佩戴的一个物品。
大家在背包上挂上一个泰迪熊,用这种方法让其他同性恋群体的人知道,他们并不孤独。
泰迪熊在那一轮浪潮里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再见,南屏晚钟》讲述的是一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女儿长年在国外生活,在怀孕之后和美国丈夫回国待产,可是在这个家之中,女儿却只感觉到压抑别扭。
一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一个沉默阴沉的父亲,这个家有每个人心知肚明的“秘密”,却偏偏用遮羞布盖着,如履薄冰的凑合过日子。
原来,父亲出过轨,还被母亲抓到过,而且,父亲出轨的对象还是个男人。
同妻题材在之前的《谁先爱上他的》中就有表现过,同样是抓狂神经质的女性,在没有爱少有性的婚姻中受尽了折磨,女人总是得到越多的爱才会越可爱的,有一个同性恋的骗婚丈夫无异于给一个妻子判了无期监禁,身心俱受折磨。
在《谁先爱上他的》中,宋正远在生命走入倒计时之时还是选择了勇敢走出了柜子,他和妻子摊牌,选择和自己所爱的男人一起度过短暂的余生,颇有烟花的绚烂浪漫之感。
然而,《再见,南屏晚钟》展现得更是残酷的现实。
在中国的社会氛围之下,在传统思想的禁锢之下,那一座柜子牢不可破,不仅里面的人不敢出来,外面还有专门把守的人死死顶着柜门,以示社会的“正常”秩序不能遭到破坏。
于是,在婚姻的牢笼中,不仅困着两个人,还有家人,家族……电影采用插叙的多条叙事线,让人慢慢深入了解这个家庭的悲剧根源。
不仅在于父亲是同性恋,也在于死死拉扯着对方不愿意离婚,将问题掩盖下去,好像不提不见就是不存在,但实际上却祸害了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导演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文化是我的根,我更关注中国人的生活,因为我本身就是中国人。
我想反映的是中国的社会问题,我觉得作为一个电影人,不能光顾着挣钱,也应该反映社会问题,就是有责任在的。
”这是我们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大家要面子,习惯了粉饰太平,却没有人轻易愿意打破天窗说亮话,磨磨唧唧,撕撕扯扯,最后熬得所有人都不痛快,但若是别人问上一句,还得笑着回答我们好着呢!
这是毛病。
国内的审查制度严格,被问到这部电影如何立项过的审,导演利用定向思维设了个文字陷阱,她在送审的提纲上只写了“本片讲述了父亲的情人”,审核员下意识地认为父亲的情人自然是女性,所以电影过审非常顺利。
因为没有投资人愿意冒险投资这样必然被“毙”掉的电影,相梓自掏腰包,还借了不少外债,主演们也拿了很少的片酬来拍这部电影,为的是总要有人为少数人发出声音,燃烧自己的光,总能照亮方寸之地。
导演还说:“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被问到关于内地院线审查能否上映的问题时,她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初心,她拍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为了迎合市场。
我们看到国内电影人的努力,总有人关心社会现实,为少数人群奔走发声,这是勇气,也是希望,我们总能看到更开放、包容、光明的未来。
影片:《再见 南屏晚钟》导演:相梓影片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下制约着的两代人的故事,更像是一出在传统儒家礼教思想统治下的家庭悲剧。
本是Lesbian和Gay的母亲和父亲因为传统思想的禁锢,企图用婚姻来掩饰自己“非正常人”的一面,结果却带来多年婚姻与家庭的不幸。
像是女儿筱萸在戏中所说:“有的人掩藏了一辈子,有的人掩藏到一半藏不下去了”,母亲的坚持与父亲的半途而废和传统观念的禁锢俨然使他们都成为悲剧性的人物,从而造就了家庭的悲剧。
中正规整的封闭式构图给人压抑感,在完全中式布局的家庭环境和“佛教”的氛围中给予观众的却是畸形“家庭”观念的沉溺。
几乎一场一镜的固定长镜头加之全景呈现使影片更有冷静客观感,但是又符合影片的节奏感。
父亲角色是一种在场的缺席,分解了家庭结构,使传统意义上的家变成一种空洞的存在,女儿老公角色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缺席,他的功能更像是一个“救世主”的存在,中式家庭悲剧无法通过自身解决,只能通过一个外来文明的外国人和女儿构成新的家庭,从而在新的家庭中产生新的思想挽救家庭悲剧。
对于这场家庭悲剧导演没有给出解决方案,结局选择了使母亲在保持家的“完整性”的前提下退让一步,“家”始终是中国人不能触碰的底线,最后新生命的降临是一个新家庭的诞生,也是拥有新思想观念家庭的新生,应该可以避免悲剧重复。
x盘里看完《再见 南屏晚钟》后,第一感觉是电影好尬。
无法上国内院线是肯定的,题材太硬核了,大学教授身份的gay父亲,有蕾丝倾向的医院员工身份的母亲,还有和父亲有恋爱关系的学长(这是大学师生搞基啊),甚至后半段女主举报邪教警察的推诿和不作为,这样的题材能上映才怪呢!电影完全靠娜仁花老师的演技在撑,如果不是娜仁花老师演母亲这个角色,《再见 南屏晚钟》这个电影早崩了。
因为电影里母亲这个角色是割裂的,明明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和刘姨互生情愫,可她在选择结婚认命和发现自己丈夫是个gay后,开始陷入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喊丈夫的情人马越和其妻子儿子来家里包饺子,撺掇女儿和自己一起学邪教让丈夫正常,怪婆婆没有把丈夫生正常点,要求丈夫女儿洋女婿和自己吃素......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让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分裂和癫狂的。
而作为第一女主的女儿,是这个片子中最理想的存在。
她理性到可怕,为了躲避分裂的家庭找个外国丈夫避走他乡,支持父母离婚,让母亲学父亲那样找寻一个男朋友,发现母亲学邪教后报警,察觉学长手机号码尾数和父亲一致后,开门见山的问学长和父亲的关系。
女儿这个角色一点都不接地气,她更像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上帝,让观者无法共情入戏。
至于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父亲,就像是女儿口中那样,因为时代的不同,他躲进婚姻中寻求保护,但是他又无法割舍自己的爱欲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还在无法做到离婚的情况下招惹自己的学生。
反倒是那个和拉拉结婚的学长,倒是活的真实和透彻,他明白自己老师(女主父亲)无法为了自己离婚,所以他选择和已经做了试管婴儿的一对拉拉其中一位结婚,这样他可以在中国给孩子一个身份,也可以用婚姻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最好的是那几次舞台剧的戏,尤其是那段坐在椅子上模仿开车和撞车的戏,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
其实我最想知道那段母女坐在沙发上,母亲说起当年结婚父亲问她和刘姨关系的戏的答案,不过从女儿一直没有拉上母亲的手,应该是没有答案。
最后想说,《再见 南屏晚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已经非常不错了,看得出来相梓有模仿李安在讲故事,不过电影拍的太平庸,反倒是凭着导演宁愿国内无法上线也一刀不剪辑反抗总局的硬核营销,让电影倒是获得了许多独立影评人的关注后出圈,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吧。
太难受了 浪费我时间想去微博骂导演还找不到她微博当初喊着 不反对线上资源 但一定要看未删减版 打死都不删减 就算放弃内地资源在纽约电影学院 是学怎么定盒饭了吗自以为 拍个同性恋的主题 就能为你这个烂片挽回一点评价吗 女主他妈之前的感情纠结在这个家庭里一点都没有反映出来 剧情发展到最后了 强硬做个ending 她妈“其实我也是同性恋 ”的话语表达合理吗?
里面 爹妈角色都是 标签化形象 整个一二次纸片人飘在画面里面 没有一点对 他们角色的深入思考 刻画 ,你既然拍了这个同性题材 你是不是要观众对里面的人物情感纠葛产生共鸣,不然你制造这么多氛围表达是干吗?
凑时长吗?
她爸那个同性恋我都持着怀疑态度看到最后,全靠剧情故事拼凑 。
and 她妈的同性倾向 另一个时代剧情里我们后面都看出来了 一个潜在女性恋 在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时 这中间会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 多好的包袱 你拍啊 导演没有 导演只让她妈一个劲儿的骂他爹变态🙂 ps 开头 女儿回国在饭桌上吃饭那个戏 灯光太诡异 配上那个丑的要死的场景美术 我还以为是个恐怖片。
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差距也展现的不完全 摄影一塌糊涂 灯光一塌糊涂 演员演技太尴尬 用力想拍生活感也没有拍出来(你他妈动不动固定➕对称镜头 鬼能给你拍出生活感) 可别逼逼是中国同恋情家庭剧了 你能不能去观察一下同性的生活 他们的想法 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wtf 刚看到 有人拿这垃圾片 对比 李安 三部曲????????
心里是有什么疾病吗?
还有说 什么 拍出平静湖水下波涛汹涌的感觉 你就看 所有饭桌上的戏 那演员一个个都跟面瘫似的 哪波涛汹涌了???
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只有味道的空壳。
我试着想象这个概念的形成:首先我要有好多童年的回忆去架构它,然后又有好多现在的感悟去解构它。
但我不喜欢回忆,也不想去感悟,这些都让我紧张。
我想起小时候躲在衣柜里,衣柜有木头和肥皂香料的味道,我听见脚步声,从丝质的裙子往黑色外套上靠,把自己藏起来,又把门缝推得更开,希望被找到。
现在我知道这是弗洛伊德说的“去/来”游戏,如果这是一个电影,当我看到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这个回忆的画面就停止了,再也不会播放,我去重新摆弄一下投影,或者把碟片拿出来再放进去,然后我知道一切都结束了。
当我知道一个概念,我就吞掉了很多经历。
反过来讲我可以把很多经历隐没在某些概念里,总结。
如果不再总结,而去体会一切,我和我的母亲就会发疯,会回到十年前的某个分岔点的反面。
总之我们都学会了总结。
但有的总结是用来翻开的,有的总结是方便抹去的。
母亲是玻璃房间前的眼睛、犯错装睡时枕头后的人影、厕所门口的计时器,手机和书包的放大镜,是指令和违背指令的惩罚,是昨天今天还有明天未知的遭遇,是小学语文课本和电视机上的牺牲,是无私奉献和限定条件,是侮辱和爱,是愧疚和爱,是恐惧和爱。
父亲是一个词语,这个词的传统含义只有文字的延展,没有现实的延展,好像我不认识茱萸但在字典里见过,父亲是母亲的影子,影子的痕迹。
父亲和母亲是家,家是我18岁前逃不掉的陷阱,18岁后自己跳进去的坟墓,是永远在修补却又无法修补的裂缝,是只有味道的空壳。
味道是不愿看见一切后的反刍。
在看《南屏晚钟》的时候,我又想起我的母亲,我们的起点是她的伤害和我的伤害。
父亲是一个空的符号。
我看见母亲想到过去种种,但她现在衰老并且温和,我为我想到的怨恨,又为我的想到愧疚。
我的家不寄托在这样的回忆里。
我的家在我虚构的梦里。
梦是我幸福瞬间的假定,假定我在外婆小区的屋顶上玩耍、在更幼年的时候和母亲在床上拥抱、在江边捡平滑的鹅卵石打水漂、在家里没人的晚上用老电脑偷偷看我第一次看的动画《Angel Beats》,在春节放烟花和爆竹,在睡不着的晚上起来看星星。
假定我的回忆里只有这个而没有那个,假定是没有延续的延续。
但我总是做噩梦,在梦中我也回不到故土。
我永远的乡愁。
这个反转好牛,同妻变形婚,这个妈妈说的那些话感觉在成长过程中,传统强势的大人让我想到一亲戚,她家庭氛围跟这家情况类似,都是凑合过日子时不时会爆发争吵。
这些大人说过很多遍,习以为常的话语却让人好烦躁,甚至我中间觉得女儿和妈妈沟通方式太硬了,依着他妈软着来会不会好一点?
其实是不会的,妈妈压力太大了导致她无法接收外界不一样的声音,当初决定凑合结婚这一步就错了,她却不能承担责任,只能说服自己欺骗自己是对的,总想着拉回世俗上的正轨。
有一个细节丈夫偷情她本来听到之后想装作若无其事,但还是选择捉奸,他享受着丈夫的亏欠越发变本加厉,放不过别人也不放过自己,一步步走向疯狂信邪叫... 女儿从小到大受到了很多伤害,小时候无法解决父母关系矛盾,庆幸的是女儿坚韧的长大了,冷静理智客观但还是会被妈妈咒骂哭,她对妈妈是有感情的,当妈妈坦白与刘姨的关系她那只想要安慰的手。
影片最后如何也不知道他妈妈还信教吗,应该放下了吧,爸爸和爱人在一起了吗,女儿有了新生儿是新的希望吧,都过好自己的生活吧。
一.电影《再见,南屏晚钟》是在大陆非常少见的“同妻”题材,对岸台湾已经拍过一些优秀的该题材的电影,但给人的感受是,虽然电影很真实,但总觉得还是与我们有些距离。
《再见,南屏晚钟》将这种距离感缩小了很多,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大陆的同妻故事,没有加上科幻、惊悚或者喜剧的元素,它赤裸裸地将一位几乎疯癫的同妻搬上银幕。
二.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李久梅坚信“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不然会被人说三道四。
于是她不顾闺蜜的劝阻,嫁给了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感情的男人黄涛。
李久梅第一次发现黄涛与其他男人在房间里做苟且之事的时候,镜头是这样描述的:她将门踹开,小伙子提上裤子仓皇而逃,李久梅拿起抱枕歇斯底里地砸向丈夫,一边砸一边问他要不要脸。
在踹门之前,她还是犹豫了一下的,她大概知道两个男人在屋里做什么,但又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她准备离开。
走了两步,她又立马掉头回来,攒足了力把门踹开——丈夫出轨的人是一个男人,无论如何她也咽不下这口气。
发现丈夫出轨之后,她没有提出离婚,而是组织了一场家庭聚会,把丈夫出轨的那个小伙子还有他的老婆、孩子都叫过来,以吃饭的名义,企图把这件事说清楚。
她的意图很明显,希望能够敲醒丈夫和那个小伙子,不要再做这种事。
她秉承了传统的婚姻破裂解决方案:出了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她也许认为这只是丈夫一时兴起,或者只是因为丈夫受到了别人的诱惑,只要把事情说开了,一切就都能回到正轨。
可是,性取向是很难改变的,断了他的一个情人,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不会罢休。
黄涛与男学生暧昧不清也被李久梅抓到证据。
即便是这样,她也只是嘴上说离婚,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李久梅认为丈夫生病了,需要她陪伴着一起治疗,只要她足够用心,总有一天她可以治好丈夫。
甚至,她以为丈夫嫌弃她是因为她把第一个男孩子流产掉了,只生了一个女儿。
因此母女关系一直很恶劣。
她将夫妻关系的破裂怪罪在女儿身上,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经常用刺耳难听的话“教训”她。
既想让她做夫妻关系的粘合剂,又不想让女儿太靠近丈夫,因为担心她有恋父情节。
可见李久梅的精神状态已经很差了,她忧心丈夫出轨,忧心女儿跟自己不亲近,什么事都向着父亲,在这个家里,她孤立无援。
虽然电影没有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李久梅必然是寝食难安,却又无人诉说——如何向亲朋好友诉说自己的丈夫喜欢男人?
这种痛苦、压抑、无奈和绝望,应该是每时每刻都在折磨她。
三.于是邪教登场。
人在万般无奈的时候,往往会病急乱投医,尤其是在面对这种心灵危机的时刻,任何说可以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人都可以取得她完全的信任。
在熟人的介绍下,李久梅开始迷信赵老师的“宗教”。
生病了不看医生要做法、卖收音机给信众、捐钱“做功德”,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邪教。
但李久梅相信,只要她够虔诚,多念经、多祈祷、多“做功德”,有朝一日可以面见赵老师,得到“开释”,丈夫就会好过来。
从国外回来的女儿黄晓萸一直劝说母亲离婚,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在现代文明中长大的黄晓萸不理解,为什么母亲这么痛苦还不选择离婚,为什么要跟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耗着。
是啊,为什么呀?
早点离婚不就解脱了吗?
但是在李久梅看来,离婚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情,爱情在婚姻里不重要,只要能搭伙过日子就行了,离了婚她也许无法再找到一个合适的伴侣重新开始接下来的生活。
于是耗着,给自己找许多的借口:孩子、家庭、面子。
我们身边的李久梅其实挺多的,在漫长的婚姻生活中互相折磨,怎么也不肯解脱,最后也变得疯疯癫癫,孩子也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四.从清纯的少女变成一个戾气十足、精神恍惚的中年妇女,传统的糟粕思想捆住了李久梅,骗婚的黄涛拿起刀一遍又一遍地伤害她,在现代社会成长起来的女儿黄晓萸往她的伤口上撒盐,趁机而入的“赵老师”们贪婪地吸食她的血液。
无辜、可怜的李久梅,在黑暗的背景中缓缓地熄灭了一盏孤独的灯,舞台剧结束,仿佛预示她的精神彻底死亡。
如果黄涛尊重自己的性取向,一开始就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不会有李久梅的悲剧;如果李久梅撇开不相干的人怎么看、多问问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就不会糊里糊涂地随便找个人结婚。
说到底,做真实的自己对一些人来说还是太过艰难,而不能做真实的自己,有时候是太多悲剧的根源。
13分钟 妈妈是怎么发现他们的 爸爸在小提琴房间藏了啥“亲爱的。你不该让你妈妈这么伤害你”南屏晚钟 好美的四个字50分提到请菩萨,正好昨天看完《苍穹之昴》,有提菩萨只能“请”,不能“买”这事。台词还是蛮考究的虽然是同妻问题 很现实。但就是差点意思 没有感染力一个人相信邪教加入邪教,或许不是因为她真信,她缺乏倾诉的对象,缺乏一个接纳的群体。邪教的人,绞尽脑汁拉你入局,听你的苦还给你解法,给人盼头给人路,你觉得丈夫有病,邪教说,对,他那是病,我这有方法治。于是,她有了同路人,有了靠山,有了可以骗着她把日子过下去的人。拉人出邪教,或许不是证明邪教的假,而是跟邪教一样,陪她听她不嫌她——虽然她的倾诉很难听,如果能像最后一幕好好交谈说点真心话,不引得她谩骂咒怨,就好了。沟通 重要
她妈是直的,说她是拉拉不合理,而且不要再用丑化同妻的戏码减弱骗婚gay的罪恶感。再也不想看lgbt题材的电影了,无聊。
挺逗的。中国百万同妻的出路在女德班。
我都不知道怎么看下去的……题材现实,对话现实,以至于我一直翻白眼
一部电影好不好真的看个开头就知道了,真的好烂好烂,分分钟想离场。镜头都不动的,有那么懒吗??
纳仁花的表演过于真实,以至于产生了令人不适的感受。因为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选择从美国回国生子并回归这样的原生家庭以至于一度想打两分(同时以四倍速快进了一段),但最后还是违背了打分规则给了三星。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立意和故事其实都是很好的,只是拍摄手法、影片剪辑、演员演技都有些稚嫩
对中式家庭矛盾的探讨犀利大胆,但故事越讲越偏离大众现实,把母亲角色设定得过于偏激,剧场段落突兀,都是阻碍一般人感同身受的因素。7/10
一开始就在想人家去约会,女舍友有什么不开心的,切西瓜跟剁人头似的。出于职业病,还以为母亲是女同性恋,被迫出门营业呢,结果看到最后我的三观同时被震碎了两次。我还是挺喜欢母亲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按照这个人物自己的个性发展,主题的力道再集中一点会更好。
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吧……但还挺针针见血的。深柜女同做了同妻又信了邪教的一生。亲子关系表现得也很真实。还有其他小的细节也很值得品。舞台感强不能算不好吧。总之不负期待。
不是传统意义的“lgbt片”,影片包裹着坚硬的西式内核:家庭伦理中的暴力和控制。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但都不能说清自由是什么。母亲的行为难以自洽,婚前模棱两可,婚后锱铢必较,导演用“追求体面”和蕾丝情愫分别作注脚,却一并封堵了连同女儿和父亲三个角色的解读空间。影像的思辨性依附文本并不是好事,它的生命力是设计过的。我非常欣赏导演在微博上的坦诚,于是我也非常坦诚地打两星。如果下部作品能在这般洞察力上再作打磨,值得期待。
经历自身困扰、家庭丑闻、时代变迁和深思熟虑,她终于张开双臂选择了邪教的怀抱。内里各种抓马和问题不断叠加,小剧场和假如这是一场戏已经显得刻意做作,表面上却仍然是总是家人坐在一起准备食物或吃饭,尴尬对话、回避问题,真的触碰到时又无法真正沟通处理,确实很Chinese就是了。
给不按自己性取向选择家庭生活的人一个恶狠狠的诅咒,出字幕才意识到妈妈是娜仁花演的,很厉害又恨又怕,虽然开头有伏笔但结尾的转变难免强行和破坏了之前人物的塑造。女儿成年的演员也出现在影院很耐看,与小时候声画同框和舞台化超现实的场景觉得用的还不错,三段时间线的剪辑也不突兀,就是处女作要塞进去的内容是有点儿多了,两代人的冲突和成长中遭受的怨气让人绝望。片尾曲和库布里克的遗作一样都是用的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联想到xiejiao和神秘的夫妻关系,对国产题材来说确实有些《大开眼戒》。法国文化中心。
虽然”恐同即深柜“有点硬凹给妈妈,但妈妈说的每句话我都认真笑了~
故事没毛病,演员演技和选择上,还有拍摄手法都很差,调色和灯光也非常直白,演员没有演技,近景极少,这种片子拍的太差
反婚反育反协叫,原生同妻瞎胡闹。果然恐同必深柜,几处话剧感很强的意识流镜头有点创意,可惜对白和表演都过于直白,如果换作英语中字,这个国产彩虹片会流畅许多。有个猜想:相对于gay的执着,上一代的les是不是更忽视自己的取向?
感动,中国依然有这样的电影人,还有人愿意拍这样的电影。看到了真诚,每一场戏都是真诚的。看到了制作人是真正想表达给观众,并且真正指出了问题,这才是真的电影,好的电影。讽刺的是这样的电影自立项时就注定通不过审查,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是未来还要等多久呢?
男同和女同结为伴侣,相互折磨一生的故事,是这个社会的偏见,造成了这种现象。这个年头,想真正做自己,太难了,
害,冲着LGBTQ来的,结果还是父权思维下的那一套,只不过之前是儿子要成为父亲所以必须弑父,现在换成女儿而已,女儿崇拜的人依然是父亲,而想要改变也只能是“成为父亲”,化身为父亲的形象去大义凛然说那套大道理,对母亲之所以成为母亲是丝毫没有怜悯的。当然,最匪夷所思的要数母亲是深柜这个翻转,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一拍脑门写出来的人物。就像随口转述了一个身边发生的事,管它真假,先让人啧啧称奇再说。不要再说太像话剧了,话剧风评被害。但我猜测导演应该导过小剧场话剧,不是因为片子里出现了莎士比亚,而是因为我想到以前有小剧场导演拍电影短片,但不懂电影叙事也不会架机位,就说只需要架一个固定机位,重点是镜头内调度,这样显得高级。如果有需要割裂现实的场景,就用舞台表现,这样显得先锋。哈哈,是不是跟这个片子很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