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电影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么大的洪水,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也没有持续不断的大雨,就算南北极的冰全部融化,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水啊。
正常的洪水,都是从河流的上游流向下游,水平面只会越来越低。
但电影里的洪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水的流向明明是越来越高的,水流终点不是大海也不是河口,而是这个世界的最高点——高塔山峰。
影片的最初,一个镜头是树梢上悬挂着一艘木船。
而最后的彩蛋里,巨鲸重新回到了深海。
洪水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它是循环的。
所以,这不是河流,而是潮汐。
潮汐来自天体引力。
比如地球上的潮汐,就是跟着月亮和太阳走的。
天文大潮就是太阳、月亮和地球排成一条线时出现的最高水位。
星球的这一面涨潮的时候,就会有其他地方落潮。
水是从其他地方被天体吸引过来的。
跟降雨无关,跟河流无关。
这就是大洪水的来源。
2但猫猫住的木屋,显然是第一次被洪水淹没。
整洁的被单、桌上的画纸,都明确了这一点。
所以,洪水的水位是越来越高的。
以往的潮汐水位没有那么高,还没有淹没猫猫家。
但人类已经走了。
因为他们预测到了这一点,家园将被淹没,而他们没有任何办法。
所以人们纷纷离开家园,留下空无一人的城市。
他们去了哪里?
就是那座高塔山峰。
山下的海里,满满的都是残破的木船。
这些船当然不可能都是带着动物过来的,最初都是载着人的。
人们在山峰之下弃船,登上山峰,然后消失。
他们的去向,跟升天的蛇鹫是一样的。
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怎么就升天了?
3蛇鹫升天之时,有一个特殊的意象:地面上的水浮了起来,变成了悬在空中的水滴。
水什么时候会悬浮?
失重的时候。
也就是说,在山峰顶上的某个点,成为了引力平衡的拉格朗日点。
在拉格朗日点上,地球引力和天体引力刚好相等,物体就会悬浮起来。
在拉格朗日点以下的物体,就会坠回地面;拉格朗日点以上,物体就会被拉向天体。
所以蛇鹫和猫猫,分别去向了不同的终点。
所以,答案就很清楚了:有一个巨大的天体,就悬在高塔山峰的顶上。
那里阴云密布,盖住了天上的一切;但当乌云散去,你就会看到一个占据了半个天空的巨大行星。
是巨行星而不是恒星,因为它没有发光。
但巨行星并不是一直在那里的,因为地球上有涨潮和退潮。
地球是围绕着这个巨行星公转的,当到达近星点的时候,就是大潮,拉格朗日点出现在山峰顶上;当离开近星点的时候,潮水退去。
所以,完整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个巨行星捕获了地球,地球离巨行星越来越近,导致潮汐越来越大。
潮汐迟早会破坏所有文明,而人类无法对抗这一点,因此他们选择了移民。
人们造船,然后去高塔山峰。
在那里,他们趁着地球近星点时越过拉格朗日点,进入巨行星的引力场,而后到对面生活。
相信他们在那边能活得更好吧。
仿佛一群演员穿着皮套在假装动物,就一部没有对白的作品来说,我作为观众就会假定你有野心,但以最终的成品看来,或许就一开始是有野心的,过多的拟人化和不多的真实动物反应,在这段旅程中将动物们那不被人理解部分的神秘感消磨殆尽。
音画更是糟糕,感觉全程只在LR两个声道做混音;画面上从头至尾可能只有风格一致的画面和帧率不变的稳定品控值得夸奖了,即使不去找诸如穿模、阴影一致性的瑕疵,画面完全没有动态模糊的感觉,但却又有大量跟随、摇晃、快速移动的镜头,整个画面直接就闪烁起来了,肮脏凌乱。
关于各种动物的姿态,要放吉卜力那估计是直接被骂出工作室的水平。
估计还是拟人化的方向拖了后腿,狗从水里翻到船上竟然是用前腿一次撑上的,猫你说爪子勾住木板直接上去这没问题,但狗的指甲认真的?
猫猫这边,开头那几分钟里的受惊吓然后低身压耳的画面,是出现在猫猫看见某物,而非感觉或听见某物之后,就是事件发生-声音也出现了-猫猫回头-看见发声物体-受惊,太敷衍了。
拉脱维亚动画《漂流》(flow)在第77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亮相。
该片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是生于1994年的年轻动画作者,首部动画长片《离开》曾在2019年入围安纳西国际动画节,并斩获长片动画单元最佳故事片大奖。
第二部长片又一举入围戛纳,并即将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
导筒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专访了兹巴洛迪斯。
经本人确认,《漂流》即将在不久后有机会与中国观众见面。
采访:蓝詹、舌在足矣撰文:蓝詹采访正文:导筒:我对你在昨天首映式上说的那句话印象深刻,你说你有点“被迫”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因为之前你一直都是独自工作。
这次与团队合作的感觉如何?
兹巴洛迪斯:(笑)我会说也许“被迫”这个词不太合适,但这是我自己的决定。
不过确实如此,这次与团队合作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体验。
因为我第一个电影是独自完成的,而这次是与一个超过50人的庞大团队合作,是三国联合制作。
我会说,在大团队中工作更困难,因为这是一种巨大的责任。
但电影因此变得更好,我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
我从所有合作过的人那里学到了很多。
这是一个由非常了不起的艺术家组成的优秀团队。
电影讲述的正是这种经历,是关于一个习惯于非常独立和自给自足的角色,现在必须在团队中工作,并学会如何接受他人。
导筒:你的意识是不是这个故事情节实际上反映了你自己?
你就是那只猫?
兹巴洛迪斯:是的,我会这么说。
这次是相当有意的。
在我之前的电影中,并不是这样。
我一开始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它有多么个人化,这一点是我后来才发现的。
但这次从一开始就是这样设计的,它是基于我自己的经历。
但我也会说,我同样能够与其他动物产生共鸣,因为没有真正的反派角色,只有自然界的冲突,这些冲突存在于彼此之间,他们不会做坏事。
所以我不仅与猫产生共鸣,也与狗、鸟和其他动物产生共鸣。
导筒:我对动物很感兴趣,你是如何选择这一组动物的?
它们非常特别,猫、狗、水豚、狐猴和鸟。
选择这些特定动物,背后有什么原因吗?
它们对你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兹巴洛迪斯:一切都源于“个人与社会”这个主题,以及我们是想融入还是保持独立。
猫是一个独立的角色,然后学会了如何合作。
我们还有一只狗,起初像一个追随者,总是需要有人告诉它该做什么,它从不做自己的决定,最终狗学会了独立思考。
所以猫和狗截然相反的旅程。
其他动物也是如此。
我们看到狐猴和鸟,它们想要融入,但方式各不相同。
鸟想要和其他鸟在一起,狐猴也是如此。
这些表现形式不同,我们后来才发现原因。
唯一一个没有太大变化的角色是水豚,它总是保持不变。
我选择水豚是因为它们与许多动物相处融洽,甚至与一些它的捕食者也能和睦相处。
所以我想要一个愿意在这些动物之间保持和平的角色,想要总是帮助每个人,可以调节冲突。
导筒:你提到动物团队在合作,他们之间也没有谁在发号施令。
这是否也是你所在的团队的工作方式?
尽管你是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应该下达一些命令。
在这个团队中,有谁是绝对高于其他人的吗?
兹巴洛迪斯:对我来说,重要的是创建一个清晰的方向,并且非常明确我的意图。
我确实对一切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计划,但我也希望团队能有一定的自由去表达自己。
我的制片人描述这个过程是非常有机的,与其他一些动画电影相比,因为有时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非常严格和紧密控制,这会显得有些僵硬,我认为这几乎没有任何自发性或松弛感。
所以,团队的投入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这是一个来回的过程。
有人提出了一个想法,并不是我最初的设想,但我可以根据这个新想法调整镜头。
我听到一个声音,可能会给我带来新的视觉创意,音乐可能会影响剪辑的节奏。
因此,重要的是一切都能互相影响,所有部分共同作用,不是说我们完成一部分然后再开始下一部分。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影片中做到独特和更加精准,并提出一些在其他动画电影中可能看不到的新创意。
导筒:你提到了音乐。
之前你是自己制作音乐的。
这次你有Rihards Zalupe来做音乐,能谈谈这个发展过程以及你们之间的合作吗?
兹巴洛迪斯:对我来说,不使用任何临时配乐非常重要,因为那样我觉得作曲家会受到很大限制,最终的音乐对我来说也不够精彩,有时感觉像是复制品中的复制品。
但是,在早期就有一些音乐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剧本完成之前,我制作了一个庞大的主题库。
我在制作这些音乐时,并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场景,只是根据一些情感来创作。
然后在剪辑时,我会看哪些音乐适合哪个场景,尝试移动音乐看看是否有效,这让我可以按照音乐的节奏进行剪辑。
我也可以根据剪辑来改变音乐,反之亦然,根据音乐调整画面。
所以我用自己的配乐创建了这个动画分镜。
但我并不是真正的专业音乐家,我只有在制作《离开》时才开始做音乐。
我不演奏任何乐器,只是通过电子方式制作音乐。
所以我觉得需要一个专业人士来让音乐听起来更加有机、精致且有深度。
于是我与Rihards合作,他是一位专业作曲家。
我选择他是因为他特别擅长打击乐,他使用了许多打击乐器,如马林巴琴和木琴,而且他在电影中亲自演奏所有这些乐器。
他还拥有电子音乐和管弦乐的经验。
我们需要将电子音乐、管弦乐和打击乐这三种通常不会一起使用的元素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技能组合。
幸运的是,Rihards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音乐效果非常好。
音乐在这部电影中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对白,音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影片的发展。
Rihards还做了一件事,就是让我的那些主题更加统一。
我可能在某个场景中使用了狗或猫的主题,但没有在后面的场景中再现。
所以我们确保这些主题在整部电影中更加连贯,让我们有一种主题在发展和运动的感觉。
它们起初可能不太明确,但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变得清晰完整。
对我来说,听到我在电脑上电子制作的主题,然后再由管弦乐团演奏出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
导筒:我想问一下关于风景的问题。
因为你说过音乐主要是由你的情感驱动的,你没有考虑把音乐和风景、景观融合在一起。
那么,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变化也是由你的情感驱动的吗?
比如你决定在哪里放置树木、悬崖或山脉?
你是如何决定这些自然元素的位置的?
兹巴洛迪斯:是的。
动画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创造一切,所以我们设定的地方并不是真实的地方,不是我们的世界,但我们从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方汲取了很多影响,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些全新的东西。
这一切都从角色和情感开始。
我会有一个场景需要传达猫的恐惧或好奇心,然后从这一点出发,创造出相应的环境。
例如,在影片的早期,我们看到一些猫的雕像。
我没有先想出一个巨大的背景故事再去设置这个场景,而是从猫淹水的画面开始,因为洪水在上涨。
所以,我从雕像慢慢被水淹没的画面开始,然后再想出为什么这些雕像会在那里的原因。
于是我创造了这只猫居住的房子,并加了一些参考,可能那里住着一个雕塑家。
所以我从画面开始,然后再构思出背景故事。
导筒:除了你刚才提到的风景外,显然这个世界主要是由动物主导的,但我们确实在影片中看到了一些关于人类文明的遗迹。
这些遗迹背后的灵感是什么?
兹巴洛迪斯:影片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一艘船上进行的,所以重要的是不要让它感觉重复或压抑,因为船总是在移动,每个场景都在不同的地方。
我想要传达一种运动感和环境的多样性。
我们看到许多不同的森林、城市、寺庙和雕塑。
因此,传达这种感觉是很重要的。
虽然场景设定在水中,但重要的是要展现事物的规模,而不是让它显得平淡无奇。
如果只是像大海那样,就没有太多探索的方式。
但看到那些不应该在水下的地方出现,就会相当有趣,我们看到这些被淹没的城市,看到鱼在城市中游动。
这种景象很奇怪,我想要展示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场景,这是新的和令人兴奋的。
导筒:我们注意到动物的行为,比如猫的行为,它们是如此真实和自然。
你花了多少时间观察这些动物,捕捉它们的动作,并将它们呈现在这部电影中?
兹巴洛迪斯:动画师确实参考了很多真实动物的视频,因为通常在动画电影中,动画师会自己扮演角色,模拟出场景,但这次没有这样做。
我们为每一个细节都使用了真实的参考,甚至是一些微小的动作,比如侧目或眨眼等。
幸运的是,在网上有很多不同动物的参考资料库,特别是猫和狗,这是很好的工具。
音效也是如此,我们没有使用任何人类的声音,而是全部使用了真实的动物声音,甚至是猫的声音也不能随意混合,因为它们的声音非常独特。
对于动作,我们重视自然感觉。
此外,大部分时间它们的行为都不像人类,而更像动物,保持简单的核心,然后在其上添加层次,所以动作和行为是相当简单、直接、清晰的,但一旦深入挖掘,你会发现其中有许多更深层次的含义。
导筒:我们很喜欢《离开》,也很喜欢《漂流》。
从《离开》到《漂流》,你经历了从个人创作者到团队合作的改变,是否有一些你最初想在《离开》中做的事情,但由于预算限制等各种限制而未能实现,但在《漂流》中实现了?
另外我们也想知道是否有一些你尚未完成但正在计划实现的打算,也许会在第三部长片里付诸行动?
兹巴洛迪斯:《离开》的设计是围绕我当时的限制展开的,因为我必须自己完成一切。
所以故事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着容易动画化的事物展开的。
例如,角色骑摩托车,这样做起来非常容易动画化,只需坐在那里,不需要逐步动画化每一个动作。
所以它确实是以这种方式设计的。
但是对于《漂流》,我认为会有一个大团队,所以我没有考虑要不要选择更简单的场景。
也许我希望我当时考虑了,因为我实际上不得不解决很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在想,为什么我没有想到一些更简单的事情呢?
对于我下一个项目,我想尝试一些对话。
量不多,但我对此很感兴趣。
导筒:动物之间的对话还是人类之间的?
兹巴洛迪斯:人类。
但它仍然会以视觉为主导,并不会是非常多对话的电影。
我仍然更感兴趣的是摄影工作和视觉效果。
注:文中本片剧照来自戛纳电影节官网
绝对是藏在本届戛纳一种关注里的瑰宝。
故事简单粗暴,世界终结,人类毁灭,文明倾覆,一只黑猫和一群生灵寻找彼岸。
从电影第一镜开始——一双映在水洼里浑圆如MINI前灯似的眼睛——心就化了,彻底沦陷在一只《少年猫的奇幻漂流》里。
装在诺亚方舟故事里的吸猫大片,猫儿带领观众经历它的九死一生,深入但丁神曲一样的史诗壮游之中——躲避鹿群的怒蹄、经历海啸吞没森林,扬帆穿越废都,桅杆刮下它金色的碎屑、直到在透纳油画的怒海危涛之中颠扑不破,沿途收留在大水中逃生的各种小动物,从相互争执对立到互相信赖依存,电影的最后一镜是一排浑圆的大小眼睛映在水洼里,它们默默陪伴着搁浅的鲸鱼。
拉脱维亚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骨灰级铲屎官的身份败露无遗,真是曾把自己化在毛朋友身上过才可以把它们刻划得如此生猫活狗,尽管只有动物,却充满人性。
幸运的是,团队没有足够的预算来升级动物皮毛肌理,因此它们保留了CGI线框模型创建时手绘形象,没有照相写实,却留下了创作时的体温,幸运的还有,电影没有让动物们进化出对白,它们用吠叫啼鸣传递心流,犹如传达神谕。
在《猫猫的奇幻漂流》获得第82届金球奖的时候,我就已经关注这部电影了,只不过当时这部电影还比较小众,并且没有引入国内。
如今,终于在国内院线可以看到了!
你会去看吗?
神奇的是,以往的动画长片都是将主人公拟人化,然而,这部动画片虽然也是从小动物的视角切入,全片却没有一句台词。
好在,故事简单,就算不用言语的表达也能体会到导演所体现出来的内涵。
这部动画电影并不似《猫和老鼠》一样是给儿童观看的动画片,反而在这短短一个半小时内探讨了人性、人类命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很多主题。
那么既然没有台词,看的时候会不会无聊呢?
自电影2024年5月在戛纳亮相后,该片先后在9个国家上映,都收获了广泛的好评。
豆瓣评分8.4,明天也会在国内上映,3月还会登陆日本,可见,这部动画的国际视野以及全球化视角。
01以动物喻人电影中,每个动物角色都具有独特的性格和象征意义,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社会中不同性格和价值观的人群。
黑猫是影片的主角,它小心谨慎、独立自主,面对困难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它的旅程不仅是对生存的探索,更是对自我成长的追求。
黑猫从孤独的个体逐渐融入集体,学会了信任和合作,象征着那些在困境中不断成长、学会与他人协作的人。
白鹭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守护者形象,它对黑猫的保护甚至违背了族群的意愿,最终被逐出群体。
白鹭代表了那些拥有坚定信仰和强烈是非观念的人类,他们不惜牺牲自我,也要守护内心认定的真理。
狐猴是典型的贪婪者,它对闪闪发光的物品(如镜子、玻璃瓶)有着强烈的占有欲,甚至在洪水面前也难以割舍。
然而,随着旅程的推进,狐猴逐渐觉醒,最终选择放弃物质财富,与伙伴们共同前行。
它象征着那些从自私和贪婪中觉醒,最终回归集体的人。
卡皮巴拉以温厚善良著称,它帮助收集食物、搬家,甚至在危急时刻为他人提供庇护。
它代表了那些无私奉献、与世无争的人类,他们的善良和包容是团队的温暖所在。
黄狗最初是群体中的一员,奉行打砸抢的丛林法则,但随着与黑猫的互动,它逐渐学会了信任和合作。
它代表了那些能够脱离野蛮群体,选择善良与合作的人类。
还有鲸鱼,它一直默默帮助着这些动物们,但最终因搁浅而陷入困境。
它的善良和无私不求回报,象征着那些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好人”,而鲸鱼最终的回归也体现了“好人有好报”的寓意。
虽然动物们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却通过它们的行动展现了各自的性格和象征意义,而人类世界大部分都是由这几种人构成的。
最终,他们漂流到一座人类遗迹,好像是在寻找人类的本源,也为整部影片带来了神秘色彩。
02人类遗迹由于洪水的到来,动物们前往了一个末日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了人类的遗迹,但人类已经消失,只剩下自然和动物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
动物们乘坐帆船,在海上漂流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这个设定其实有点像动物版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实际上,两部电影表达的意思也有点相似,都是隐喻了灾后重生的希望,呼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引入了“诺亚方舟”的概念。
少年派和孟加拉虎乘坐的船以及黑猫和朋友们的帆船都是“诺亚方舟”的具象化,而他们又都是经历了和同伴从冲突到合作的转变,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在灾难面前,所有生命体都是拴在一条绳上的蚂蚱,只有合作才能共生。
洪水在影片中既是灾难的象征,也是重生的契机。
动物们在洪水的洗礼中学会了适应和成长,而洪水退去后的新世界则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重生。
影片中的人类遗迹被洪水淹没,暗示了人类文明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动物们在人类消失后的世界中自由生存,象征着自然的恢复和生命的韧性。
其中有一个镜头又恐怖又骇人,就是人类的一只手伸出水面,似乎在向上生长,此人是生是死一笔带过,但巧妙交代了这片洪水下面曾经是怎样的文明。
凡是这种生态风格的动画片常常在说“生命的循环”,《狮子王》也是如此,小狮子和朋友们一直在寻找一片生命方舟,而这好像也是“诺亚方舟”的隐喻。
这些年,西方国家一直有人类生存的危机,2012世界末日的预告犹在耳畔,欧美的动画作品、影视作品也总是在拍摄生化危机等隐喻末世的题材。
但这也能理解,尤其是拉脱维亚这样的小国,更是具有生存危机。
那么通过这部电影,导演也是希望表达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03治愈画风这部电影由拉脱维亚、法国和比利时联合制作,制作团队约50人,其中大部分工作在拉脱维亚完成,包括前期制作、设计、建模、音乐创作等。
角色动画和表演部分则由法国和比利时的动画师完成。
影片的制作历时约五年半,预算约350万欧元,主要使用开源软件Blender制作。
整部动画的画风是很有意境的,既有手绘动画的治愈感,也有立体动画的真实感。
不难发现,这种风格让动物们的皮毛呈现出类似印象派笔触的抽象风格,既有现实主义的细节,又带有强烈的情感表达。
画面的色彩也很丰富,整体的感觉就是非常治愈,尤其是从一个猫的视角出发,把黑猫的害怕、好奇直到后面变得越来越勇敢的过程刻画了出来。
无论是海底,还是丛林,亦或是黑猫被白鹭叼到了天空上,每一处细节都刻画得很具有美感。
虽然没有一句台词,但是动物们的喜怒哀乐观众全都能get到。
《猫猫的奇幻漂流》是和《哪吒2》截然不同的两种动画影片,但都是好作品。
《猫猫的奇幻漂流》的导演金兹·兹巴洛迪斯也不过30岁,1994年生人,如此年轻又有想法,是真的未来可期。
梗姐好奇,又搜索了他之前的动画作品,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是,质量并不如这一部质量高。
根据最新消息,金兹·兹巴洛迪斯目前正在筹备他的下一部作品,有所不同,他计划在新电影中加入对白,这将是他首次尝试制作有对白的动画电影。
总之,他的创作思路是逐渐成熟和进步的,期待他的下一部大作吧!
透纳非常擅长描绘自然景观,特别是海,特别是愤怒的海。
同时他也非常喜欢描述同一主题,那便是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脆弱又渺小。
苦苦挣扎的人们和已经注定无法挽回的悲剧结局。
天地不仁以上为Tate Britain拍摄———————————————————————————————————————————以下为浦东美术馆透纳特展
拍糊的版画,原作见P2
拉脱维亚动画片。
虽然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但个人没有get到。
建模粗糙,有些色块太明显。
造型也不突出,主角小黑猫挺丑的,反倒是卡皮巴拉蠢萌蠢萌的挺可爱,黄色狗狗也可爱。
剧情平淡,故事性不强,也有一些画面留有印象,比如在洪水中跃起的鲸鱼,洪水中的人类建筑。
讲述洪水肆虐大地,小黑猫爬上一艘帆船,和船上其他几只小动物相处,由刚开始心存戒备到后来互帮互助。
如果深入挖掘的话,每种小动物可以代表一种品行的人类,里面还有克服族群本性、帮助其他族群的神性。
总之,象征性大于故事性,个人觉得这部一般。
1. 孟买猫虽然名字是孟买猫,但和印度其实没有半点关系!孟买猫 (Bengal Cat)是由 美国繁殖家 于20世纪60年代通过 豹猫与家猫杂交 培育而成的稀有品种,以其独特的 重点色毛发 和 野性气质 闻名。
2. 白鹭黄色的大长腿十分优雅白鹭(学名:Ardea alba)是全球分布广泛的涉禽,属于鹭科(Ardeidae),被誉为“湿地生态系统的精灵”。
它们以优雅的姿态、洁白的羽毛和独特的捕猎习性闻名,广泛栖息于亚洲、非洲、欧洲及美洲的湿地、河流、湖泊及沼泽地带
3. 拉布拉多犬热情的拉布拉多犬,俗称舔狗
4. 水豚(卡皮巴拉)水豚,又称卡皮巴拉,情绪十分稳定,随地大小睡。
水豚是全球最大的啮齿动物,成年个体体重可达70公斤,主要分布于南美洲湿地与河流附近。
它们以草本植物为食,擅长游泳,常群居生活,性格温顺友善。
5. 狐猴收集癖的狐猴狐猴是马达加斯加特有的灵长类动物,以橙色大眼、灰色毛发及长尾为特征。
昼伏夜出,栖息于森林与岩石区,擅长攀爬树木。
作为生态关键物种,它们通过食用果实传播种子,并捕食昆虫维持生态平衡。
图中狐猴立于建筑屋顶,阳光下的灰色毛发与蓝天背景形成对比,灵动的身姿与明亮眼眸凸显其夜间活动者的独特魅力,展现了马达加斯加生物多样性的鲜活样本。
6. 拉布拉多的小兄弟们恶犬汪汪队:柴犬、黑熊犬、比特犬
恩,直接的观感上,我个人打2分。
一星因为我是猫奴(养了十几年的猫了,家里四只)、一星给画风和调色。
其他真的没有了。
我周日去看的,放映厅里就我和妻子2个人。
之所以去看,是因为之前有不少UP推荐,说预定了今年的奥斯卡,拿奖无数什么什么的,又和去年的“机器人之梦”对比....我的期待值一下就拉满了,去年年末看了预告片,当时也觉得画风也不错,便向老婆也安利了,于是两个人满怀期待的去看了。
结果,恩,寡淡如水。
中途我都能听到了自己轻微的打鼾声,于是赶紧坐直了,打起精神强撑着看,我妻子还对我这样”不专业“的态度有点不满,结果她自己在影片结尾1/4处也睡着了......剧情真的很平,太平了。
情节没有什么起伏和曲折,主题上,与我而言,也不算很治愈,而且所谓的神性和哲学,我的理解力有限,并不能共情,整个故事和现实生活代入的部分太少了。
剧情用几句话就能概括:人类灭绝的世界,发了大洪水,一只黑猫、狗、水豚、蛇鹫和狐猴挤上了一条船,之后水退了,就没了。
有没有生死情谊?
有没有误会和解?
有没有核心冲突?
没有。
拉布拉多和同伴的线、狐猴和同伴的线都很一般,卡皮巴拉存在感也很弱,蛇鹫的飞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每一个角色,都没有深刻的记忆点和成长弧,从头到尾都很平。
人类灭绝了是大背景,但也就只是个背景而已,对剧情和主题没有任何影响……也没有任何交代人类为什么消失?
人类消失和动物命运有什么关系?
没说,都没说。
是的,自行脑补或过度解读都行。
看完电影后,我和妻子从座位上站起身来,都没有说话,也没有兴高采烈的讨论剧情,可能都是怕对方尴尬:我拼命的安利下,但结果居然是这样,她可能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才不会让我扫兴,总之,这是我们少有的,看完电影后,一丁点也不讨论的情况。
但是,豆瓣上,我的天,这么高的分,8.4呢。
几乎没有评论在批评这部电影的,大家都在感受着无与伦比的治愈、哲思、熏陶和净化。
我们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
这么高的分,真的不是国王的新衣吗?
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品味过于低下了,吃不了这么精美的食物。
可能这个故事和剧情,真的离我和我的生活比较远吧,无法深刻的共情。
8.4分真的有必要吗?
WALL-E也好、机器人之梦也好、SOUL也好,飞屋也好,都是我认为超级棒的动画长片,能把我这个大男人看哭的那种,我不媚好莱坞,但这些皮克斯的动画,很多还是能打动我的,至于这部嘛,至少我不会给8.4分,可能5分左右吧。
这是我个人的感受,是主观的。
评论区里,有人说我审美不行。
那么,我问一下:美好的东西,是否有标准?
什么叫审美?
是艺术风格?
视觉表现?
情绪捕捉?
还是?
美的、好的,没有标准。
唯有能够打动你心灵的东西,才是美的,美是个人的,是主观的,并不是完全统一。
我自己觉得这个片子一般,也只是只代表我个人,因为构成每个人“心灵触感”的因素是完全不一样的,和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性格、家庭、价值观等等息息相关,你认为这个片子好,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现在的经历和思绪和影片里呈现的一致,而我,则没有。
内心从看的第一秒吐槽到最后一秒想着奥斯卡什么什么的还是动画片评分也不错就坐下来看完了,评价就好像是在看本科生的课程大作业建模是最让人绷不住的。
那些猫猫狗狗的建模,搞不好是用MATLAB画的,能够在里面看得到面网格,还有那种渲染上色出错的问题也能看得出来;而且那么大只鲸鱼落到水里面,砸起来的水花就那么一点。
建模约等于十年前的给他爱5。
此外完全没有故事情节,配乐也基本上等于没有。
动物的行为也非常诡异,根本就是人的刻板印象。
小的情节走向极其幼稚,看到一幕,你就能猜到10秒钟之内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说,你看到几条狗在争镜子,你就知道镜子一定会碎掉,看到猫咪离开很伤心,就知道那个浣熊还是什么东西,一定会追上来。
但是角色的动机和行为莫名其妙,我到现在都想不明白,为什么那只鸟莫名其妙的要救那只猫,甚至是最后付出了翅膀被折断一只的代价。
配音方面,从头到尾动物可能就是那种录了几十个配音,然后搁那儿挨个播放。
举几个特别明显的失误的例子,发洪水的时候,水不应该是那么清澈的;猫咪也不会在没有人的时候发出撒娇的喵喵声。
能感觉得到,这个电影其实是想要某种程度上致敬李安的少年派,然后大洪水呢说不定也有什么诺亚方舟之类的意象。
但是电影就是烂电影,画面也不好,配乐也不行,故事也没讲好。
奥斯卡奖能颁给这种电影,我觉得他明年颁给什么初中生用PPT或者flash做的动画都不无可能。
这无聊玩意儿还能得奥斯卡呢。🥱 看得我快睡着了。
把主角从人换成动物的朝圣公路片
西方人的诺亚方舟情结,动物拟人化,唯有狗还是很狗,拉布拉多多好啊!比起动物的隐喻,让我更感兴趣的是片中那些淹没的文明。同是没有对白的动画片,还是喜欢去年的机器人。看这部电影一开始想到的是纪录片人类消失后,后面又想起诺亚方舟的考古发掘,中间看困了。
实在太原神衍生大电影了,太多元素都是原神里有的:猫咪神社,狗、鹿、鹤,庆云顶,遗迹几种建筑的设计,乃至于马斯克礁式升空传送点…最后看到树林里的鲸,色彩和形象设计那分明就是特瓦林啊,连眨眼特写都搬运……虽然原神已经是缝合集大成了,再搬到电影里缝一遍,美术精细度也就这样,实在太尴尬了
画面好,像游戏,后面也太闷了,完全没有剧作?
像游戏画面,以为是纯粹的小动物片,但偶尔展现出的人性又违和又刻意,get不到
想不到一部电影给我看的晕3D了,建模太粗糙,光影也很奇怪,就像玩低画质低帧数游戏一样。去厕所呕了一下才舒服。大洪水元素的寓言故事,由于没有人类,那就注定了动物拟人化,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动物本身的拟人化行为就代表着本质上还是一群不同人类的在面对灾难时的各种面貌,换成真人没太多不同。
深海恐惧请慎选,几度觉得喘不上来气儿了🙈
+. 有时候摄影机尝试着被环境撼动,另一些时候却以异常的平稳状态运行,在关于自然的影像中这是匪夷所思的逻辑。
导演真是精神东方人。白鸟和鲸鱼的设定好庄子啊。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白鸟羽化补天,一鲸落万物生。
人类还能拍出这样的片儿,说明也许还有救。
彩蛋最后还是给咱们大鲸鱼一个好结局了…不然我可得难受死😣
猫猫辛辛苦苦捉鱼给大家吃,结果总有一些狗没有边界感….
水豚船长好稳,画风是模拟人生里面的猫猫狗狗!潮汐没有规律像太阳没有规律的三体世界,人类痕迹渐渐消失,鲸落之后万物得生。
说真的很一般 有种stray的感觉 虽然一个人都没 但这些动物除了那几个狗狗都太像人 人虽然从没出现 但用的船和动物感觉无处不在 最后的结局更是想说点自然的话题又没说好的感觉 认为不具备讲默片的能力
五年前曾有幸选了Gints的长片首作Away在纽约首映,如今在戛纳的德彪西大厅看他的第二部作品,真是非常欣慰。尽管相比前作一个人搞定所有要肉眼可见的有钱、有人了很多,但依然保留了无对白风格,而以极具想象力与风格化的画面来展现这么一个独特版本的“大洪水与方舟”,配乐也是一如既往的出彩
全程内心都是:猫猫小心!猫猫快跑!猫猫你没事吧?猫猫的小鱼干!猫猫,猫猫…好可爱的一群小伙伴啊,好心肠的卡皮巴拉,友好的小憨狗,贪财的狐猴,高冷的鹭鹭…镜头很丰富,运镜很流畅,有种佛性,隐隐在洗涤
33.9,包场。正是我所期待的动物动画片,动物不会说人话穿衣服,去性别化二元对立,甚至没有一个人类!!简直绝美!绝美!!绝美!低成本小团队制作的画风似真若幻,非复刻现实,天柱仿佛不周山,巨鲸似鲲,蛇鷲飞升,循此苦旅,以达天际,好奇动物对白动物观众能不能听懂,反正水豚肯定听不懂因为配的骆驼声,幸好囤了很久资源也没看,终于等到大银幕,
老实讲不太喜欢拍动物硬要拟人和加隐喻的,关键是你故事讲明白了吗?其他动物不太懂,猫和狗的好多反应和动作设计感觉是凭着对这两种最常见宠物的刻板印象。卡皮巴拉除了是网红萌物,选择它作为主角的原因是什么?全片充斥刻意讨好和白人那种自以为深刻的单薄寓言,画面更是粗糙得像10年前的游戏CG。
很好,奥斯卡用动画片主动交纳了猫税。只有我觉得白鹭的飞升,其实象征了死亡吗?她用翅膀奋力推开了猫猫,将之推出了灵魂上传的程式,使其意识苏醒,跌回了三维空间?暗喻她最后又一次救了猫猫?社恐又勇敢的猫猫当然很好,快乐小狗毫不设防、毫无保留的友爱与忠诚,也同样可贵。反正我已经在精神上大步流星提前奔小康,实现了两猫四狗的人生。然后永远敬佩着、向往着白鸟的高洁自由,与鲲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