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豆瓣影评很差,但冲着何润东看的,场景有点假,但可能我是大姐,我感受到大哥对小弟那种爱与牺牲,很感动啊。
还有何润东在我心中一直是王子,现在扮演这种枭雄也很到位啊。
他的眼神声线邪笑等等都很好。
还有这部戏让我最感悟的是音乐,你会觉得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好人还是坏人,有钱人还是穷人,都需要音乐,音乐可以带给人力量带给人净化,这部片有点了这个点,但渲染得太弱,音乐会场面太短,没有感化人的详写。
但战地记者那段我还是挺感动的,一个用生命报道的记者,最后拿起枪支战斗,最后胶卷洒落一地的镜头让我很感动。
继续提就是场景太假了,这个真心不喜欢。
最开始看了预告片,对于这种预告片很霸气的电影我还是蛮喜欢的。
于是心心念念终于等到上映了买票去了。
整个电影院就两个人看。
真爽,可以边看边吐槽。
最开始的大尺度错过了,wc耽搁了。
然后看了之后发现是黑白片,有点排斥但是同时有点赞同这种敢于突破常规的做法。
对于战争片印象深刻的就是集结号,当时还是看哭了蛮多人。
于是全程就在默默地想集结号,可能是我不懂艺术吧。
不懂为什么吃个霸王餐就要被送到那种地方去坐牢还是充军?
,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坐不住了,与其说这是电影,还不如说是舞台剧,可是弄个3d是为何,导演你知道吗,我买的是全票。
可能我是真的不懂艺术吧,烽火连天的时候还要护送九个人?
去办演出,为了这九个人还要牺牲那么多人,明明都说了危险还要逗留。
还有不明白何润东明明就死了,就算被救活了吧,绷带上面有血吧,和他弟弟打架的时候不会扯开伤口么?
流了那么多血是怎么救活的。
需要一个专业人士解答下😂弟弟在救三个姑娘的时候,傻逼似地让她们跑,能不被打死么,为什么不能像救那个抱小孩子那个姑娘一样穿上老百姓的衣服,这不是明明去找死么?
还有。
作为一个亲弟弟,就不能好好地和哥哥沟通下么,动不动就拿枪。
这不是战争片,这是艺术片,不懂意义何在的艺术片。
讲真,这是我有史以来看过最坑的一部电影。
一分给敢于突破常规的黑白片,但是不推荐效仿,看着很累。
还有就是音乐效果,音乐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还是可以,战争里面也需要温柔,兄弟之前在面对正义的时候只能退步,爱护生命,小狗和婴儿是一个亮点,在战争面前一切都很苍白,瞬间化为乌有。
只是借助这个剧情表达有点牵强。
还有点狗血。
《钢刀》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反而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兄弟情谊。
在面对国家大势之时,因为立场不同而面临忠义难两全的考验与挑战,赤裸裸的肉搏,掩饰不住兄弟俩割舍不断的亲情,最终让观者心生唏嘘。
在历史面前,人如蝼蚁,在战争电影里,英雄一勇可直捣光明。
如此战争片,只能说豪而无味,惨而无味,以至在过去,无论苏联、好莱坞还是八一厂,多么完美的电影工业,多么大牌的一线明星,对于非军事爱好者,这些东西形同嚼蜡。
如果《钢刀》大卖,着实要感谢它的手法之鼻祖,帮助它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
这个人于今日的美剧、游戏、文学甚至网剧世界,就像佛罗伦萨之于欧洲——即是几百年前文艺复兴找回罗马与希腊思维的第一块石砖,也是当今欧洲经济衰退过程中一个躺着赚钱的奇迹。
这个堪比佛罗伦萨的人给出了《钢刀》以及很多热销大部头作品(诸如网剧《纸牌屋》和美剧《权利的游戏》)之核心框架:真实的战争里根本没有头带英雄贴纸的军官,只有昨天还拿着刀削苹果,今天即将无可避免地卷入犯罪的人们,在这种宗教都无法解释的绝对地狱里,人们只能像家畜(原文为dog)一样,毫无意义且悲惨地死去。
战争片的核心一定是在被动且原始的犯罪上。
这就是为什么,《钢刀》中,王炳生和陈铁金明明有盒子枪和德国炮,可以文明谈判,却要用钢刀对决。
这个简明的结构换来了千禧年后数以百万亿的票房、码洋以及游戏的销售业绩,并让因地理位置而世代远离大型征战的东亚人从中理解了,战争的尾调并不止是残忍,究竟什么才可以称之为不可下咽的滋味。
这是刺激很多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和兵哥哥崇拜者对于反战与和平产生真正情怀的那杯试喝酒。
而这位头脑灵光的先人并不是垮掉一代的小说家海明威,而是记者海明威。
请暂且无视那些充满了煎熬与迷茫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们,这些与我们要看到的《钢刀》内容无关。
众多战地记者和战争题材的制作人以两件事作为己任:旁观战争巨头谁对谁非,以还原相对客观的历史场景;旁观乱葬岗的拾荒者如何悲凉,以勾起人们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东西方会因其所处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对战争产生不同的描绘。
有人在其中找到洪流般的理想,有人在其中哀叹生灵之脆弱。
这两件事其实和战争体验并没有太深刻的关系,最终在电影这个平台上以票房露底的形式遭到了罢黜: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很难从炸断的大腿中想象到理想与残酷。
能够使人被打动的必是:你必须拿起刀砍掉别人甚至自己的腿。
战争是一场选择。
海明威变成垮掉一代之前就是这样“做”的。
他参加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又不是军人,于是写下很多超越记者视角的战争报道。
这些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汇成了1935年出版的Notes on the Next War:serious of top letters。
“在现代战争中,你只能像牲畜一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就是其中著名的战地对话一则。
(感兴趣的人可以在FP Poster上面搜到关于书的介绍,无需翻墙)。
进入21世纪后,诸多设计师将这句话运用在游戏的台词和场景的设置里,前有Activision Blizzard家的镇宅宝《使命召唤》系列,后有目前正在00后世界里大卖着、以南斯拉夫战争为背景的策略游戏This War of Mine。
它们因继承了海明威的介入式战争道德视角(这一点在游戏中更加容易体会)而暴力得彻头彻尾,它们因还原战争中的真实选择而不是单纯渲染暴力而轻松地通过各国审查,它们让过往的大道理臣服于同一个罐头无论先喂生病的战士还是先给生病的孩子都是犯罪,从而让盲目真理在真实的战场上无言以对,《钢刀》就是这样一个流派的产物。
(长肉组转载:脱离地板的文字都是白编)
忍着浑身鸡皮疙瘩坚持到最后,想知道一部上映电影究竟能有多么烂俗。
这次观影又一次遗憾地刷新了我对电影下限的认知。
1.音乐,从片头第一个制片人的名字出现开始,007式的画面和音乐就开始让我反感,进而演变成恶心想吐。
我可以闭上眼,无奈不能关上耳朵。
很怀疑制片方是否有最基本的乐理常识,哪怕是有一点正常的知觉,就绝不会在国共内战中配用类似黑客帝国式的美声曲调,将西方音乐强行搬上祖国大荧幕,大兴陕北老妇卖萌撒娇之能事,最终成功导致哥哥的惨死有了一种破涕为笑的讽刺剧色彩。
2.画面,坐在我旁边的哥们说电影的画质不错,我可以倒立在粪坑上发誓,他一定没有看过罪恶之城。
这部电影在画面上是胆大妄为地彻彻底底地抄袭。
如果说罪恶之城让人耳目一新,那么这部钢刀就是让人耳目生烟。
黑白画面中大肆渲染鲜血的红,旗帜的红,女人靓丽衣服的红,自认为有了罪恶之城的后现代暴力美感又有了辛德勒的名单结局里的乱世深沉之美,孰不知自己是东不成西不就。
罪恶之城的画面是清晰分明的,血是血,泪是泪。
但山寨到这部戏中,导演的功力与境界显然差了不少,美图秀秀一番后,便用烟雨云雾来遮盖瑕疵,故意将全片弄得乌七八黑、滥用深沉,让人看了生臊不安。
3.剧情,剧情毫无疑问地显示出导演拍摄全片时心态爆炸的过程。
兄弟情中套用国共矛盾与感情纠葛,听起来和裤裆藏炸弹徒手撕鬼子的剧情相差无几。
没错,于是导演索性另辟蹊径,来个“城毁人亡兄弟死,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什么手足战友女人,甚至狗,全部实行三光政策,仿佛让人看到导演偷鸡不成恼羞成怒的丑态。
过度追求情节的曲折,于是换来个歪七扭八的酸麻花,让人满头雾水。
结尾时兄弟赤膊相杀更是笑点连连,最后让一个小孩儿,从后面一枪打死了赤裸纠缠在地上的两个男人中的一个,仿佛在说,520快乐,再见。
4.演员,恕我无知,全片只认识一个演员何润东,和基米洛克比起来我也不想说什么了。
但是必须喷一下片头里卖肉的洋女人,难道是在模仿伊娃格林?
天哪,崩坏了我!不清楚这部电影是怎么审核通过的,让我这个阅影千万的老司机托着下巴质疑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导演声称这部电影用了五年时间才完成,你麻痹的是不是花了四年半时间来睡觉?
以为观众是白痴,孰不知白痴了自己。。
看看韩国电影近些年的发展,反观中国电影,跟着档期走,纵容观众恶趣味,不是洗钱内幕就是假票房丑闻,真正走心的片子凤毛麟角。
最后四个字来总结这部影片再贴切不过:垃圾电影,骗人上当,谋财害命。
ps:好在我从电影开始20分钟后就开始写影评,电影结束正好写完,并没有耽误我更多的时间,这也算是种安慰吧,呵呵。
该片显然非主旋律电影,亲情被现实撕裂得粉碎,不同的信仰铸就不同的人生,导演阿甘切入这样的命题,剑走偏锋主打解剖亲情,让观众看的不仅仅是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看的更是虐心兄弟情。
影片几乎都是黑白色,除了喷涌的鲜血和大刀上红色穗子。
如此而为,显然可以在美术上省去不少工作,同时减少影片的暴力血腥感,窃以为黑白色调还可以表明电影对逝去峥嵘岁月的缅怀和致敬。
影片有不少肉搏和厮杀的战争场面,但与以往的战争题材影片的风格背道而驰,可能其他人任导演,会把观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战场惨不忍睹的场面上,就像《勇敢的心》,我们看到的是落地的脑袋,喷洒的热血和尸首横陈,但《钢刀》在这些噱头上并没有大做文章,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两兄弟的相爱相杀。
听说整部戏都是在摄影棚拍摄,难怪,我们看到的犹如一幕幕舞台剧,没有更多的真实背景出现。
当然影片的一些外景并没有因为不是真实境地而显得不够写实,相反这样更能够将焦点集中在角色的互动上。
兄弟情是影片宣泄的主旨,在命运多舛的历史时期,两兄弟阴差阳错的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这种现象并不少。
哥哥九死一生活着就是为了弟弟,而弟弟却似乎忠于自己的信仰要多过对亲情的呵护。
战场上没有兄弟,这并不是托辞,而是一种真实的状况。
影片没有回避这种针锋相对,当然影片也正视了因为不同信仰兄弟俩互相牵挂和纠结的情感。
毫无疑问影片以悲剧为结局,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这是一部关于信仰和亲情互撕的虐心大戏,何润东演绎的哥哥粗鲁野蛮,而李东学演绎的弟弟却是忠于信仰,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会轻易为亲情而投降。
如此道不同不相谋并没有阻止兄弟两分道扬镳,但他们却一直不离不弃,直至生死存亡。
有人说该片叙事风格和《罪恶之城》比较神似,当然《钢刀》显然表达的并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段历史,导演也没有对这段历史进行思辨,而是以俩兄弟的情感为纽带,表达的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
兄弟相见分外眼红,是死是留,是去是从,这是个很复杂的难题。
记得看过一部类似的主旋律电视剧《人间正道是沧桑》,该剧表现的也是家族兄弟由于不同的信仰踏上背道而驰的人生道路。
戏剧的冲突来源于角色之间的矛盾加剧,终于上演了一场撕心裂肺亲情破碎的悲剧。
影片雄性荷尔蒙爆棚,何润东和李东学两个大男人通过对角色的精准诠释,让观众为他们虐心的情感唏嘘不已。
在这场势均力敌的亲情与信仰的较量中,亲情最终凸显出迷人的光环,失去谁,对于存在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痛彻心扉。
男人戏份为主的《钢刀》少了缠绵悱恻的细腻情感描写,当然更莫过于是表现两派军人的戏份,所以这种阳刚十足的戏,导演为了升华主旨,安排了李东学演绎的弟弟弹奏钢琴的戏份,这种表达又弥漫着战地浪漫的情调,同时丰富了弟弟的性格特征。
看到如此虐心的兄弟厮杀的电影,浑身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
文/黄鑫亮倘若问“兄弟情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答案显而易见不言而明,但是“兄弟情”也面临着诸如“帅哥”和“女神”这样的称谓变异,问的不是称兄道弟而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兄弟们。
早至《诗经》里就有“兄弟阋墙”,三国里有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相煎何太急”,近代会将兄弟之间的亲密形容成“打虎亲兄弟”,但也有各自成家之后的边界“亲兄弟,明算账”,兄弟是比恋人更难揣测的一种关系。
阿甘导演颇有实验的将这把《钢刀》插向了多年后久别重逢但分属不同阵营的相依为命的异姓兄弟之间,或许能让更多口口声声说着兄弟遍天下的人们领略一番“兄弟”这个词的锋锐。
《钢刀》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乱世之间兄弟被兵荒马乱冲散零落,经过时间的煎熬之后再度相逢已是兵戎相见,这就是兄弟与恋人的显著不同,同样的桥段会多次发生于恋人之间,但只有你未嫁我未娶,恋人久别重逢只会越爱越深,相比之下朝夕相处的恋人免不了鸡飞狗跳。
拍摄这部影片从技术层面阿甘导演有不少创新和想法,但他更多的巧思仍然是落脚于内容里,于战争的残忍里倾泻出两个纯爷们不为人所知的细腻内心,钢刀劈砍之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这就是一个战争大时代里赋予他们的唯一手段。
从演员阵容来看,由这两个“东”字辈演员何润东和李东学来饰演这对亲兄弟是再适合不过了,以往两人是观众眼里的型男,西装革履、风流倜傥,而到了《钢刀》里两人最鲜艳的色彩徒留一抹抹鲜血,触目惊心之间让两人的戏路得到了一次有力的拓展,这也是两人这么倾心倾力投入其间的原因,本就有一身肌肉,战场才是检验肌肉最好的擂台。
如大地般起伏不平的肌肤,如鹰隼般凌厉的双眼,如裂谷一样的脸上刀疤,顶天立地之间,看这两个迸发着荷尔蒙的男人之间的原始一战。
想必不少女观众会找回被花美男淹没后的那种真男人的情怀。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影片充满着漫画风,人物以素描漫画形式出现,不仅能征服更多年轻和二次元观众的内心,素描所勾勒出来的极简风也颇符合外型粗线条的这两个男人,同时给两人正式决斗之时进行了预热,就是那么燃,将影片里亲兄弟内心燃烧的火球扑出银幕,让观众跟着他们一起燃,这是偏酥软偏娘的银幕的一次另类体验。
战火硝烟沾染他们的脸庞,但他们仍然记着彼此的模样,只是身份迥异,马家军钢刀连连长王炳生,红军连长陈铁金,放荡不羁和信仰坚定的他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或许他们最好的归属就是不再相见,不见能够延绵两人记忆里的兄弟情,见了必将撕碎这份情添上新仇,此时两人说再多才是真正的折磨,不如到战场上畅快淋漓,用纯爷们的手段来解决。
正像大多数的兄弟情会夹杂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恋,这两位铮铮铁汉亦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他是一个战地女钢琴师,厮杀之间的战场上她仍然有着高尚的理想,她也是这两个纯爷们的理想,能够这么说,这两个兄弟爱上这位艺术家,就是想找到以往和平的出口,回到过往,而出口却只容许一个人过,大家争着挤出去或许谁也逃不出。
但即使没有战争,谁又能保证兄弟之间不会分道扬镳或是逐渐清淡。
《钢刀》能让大家看清究竟什么是兄弟,介于血与水之间的那份粘稠,就是兄弟之间的重量和温度,不宜夸大,不容扭曲,恋人之间分了就失去爱情,兄弟之间由于种种因素暂时分了那份兄弟情长存心间,即使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客观事实证明,便宜莫贪这句古人教训,是真的没错的!
我特么就贪了个9.9,结果我现在想捅自己99刀的心情都有了好吧,我还是要客观一点描述一下的,哪怕烂,我也尽量克制自己的一切主观情绪,尽量客观描述一下,反正,雷我已经踩了,我总不想后面的亲们继续踩上去故事:一星弱炸了!
平心而论,整个故事情节感觉非常虚。
后面的兄弟白刃战应该是前面的铺垫的结果吧?
按照常规路子,就是说,之前的感觉越深,后面兄弟互砍的时候心不就越疼了?
<图片1>然而,前面的铺垫完全像打水猪肉一样。
虽然哥为了保护弟弟而入狱,虽说后面充军了哥想让弟先走结果走不了,但是我明显感觉不到兄弟情啊?
你拍个GV你也得用点力吧?
你现在这样算几个意思?
最简单一句,在这个小影厅里,40人左右,然后有十几个人在途中哈哈哈大笑,真的,尤其何润东最后bug回来的时候,大家简直笑抽了。。。
那大家可以理解一下导演的剧力了?
还有女艺术家们,我真心没认出她们,结果多数都挂了。
分分钟出戏系列,战争期间你还带那么多东西是想争取当靶子来着?
能接地气一点不?
特效:一星五毛系列不解释,谁看谁知道道具:二星为什么我要专门提到道具呢?
就是这是一个战争片吖。
我知道好多都是导演后期加CG的,但麻烦你道具能用真一点吗?
那重机枪拿着像豆腐一样就冲上去了,还边跑边射几个意思?
要不上知乎先看看?
还有后面手撕鬼子系列,重机枪射下类似零式战机,这又几个意思?
能不能认真点?
演技:三星算是何润东出道以来最大突破了吧。
不再是奶油小生类型了,这次看得出是很用心去演也很仔细深读过剧本。
但是问题就在于本子都有问题,那么他浮夸的演技就变得为浮夸而浮夸了,并不是建立在符合角色本身内核上。
何润东如果接多几个好的剧本,整体演技水平应该可以有质的飞跃的。
整体结论:四不像导演想来点B格嘛,就来了个黑白的风格,如果故事是好的,那整个风格可以生色不少。
然而,你整个故事都是那么的软弱无力啊,这就是根基。
基础出问题了,还能建上去4/5楼以上上层建筑?
B格之外感觉导演是想来点太极旗飘扬的,比较这个感情深如亲兄弟最后互砍,中间觉得这个不大给力又补了点手撕鬼子,然后呢又来点类疑似拯救大兵瑞恩的救人质挪地情节,最最有发挥的最后李东学弹钢琴那段,为什么不顺便借(chao)鉴(xi)吴宇森呢?
白鸽!
不符合战场你来个巴赫的air都好啊,然后这边不断炸那边不断专心演奏完为止,哪怕周杰伦的《不能说的秘密》都好啊。
结果,就真的四不像了,最后能挽回的机会都木有了。
我的感觉就是——何润东最后中的那一刀,那个复杂啊。。。。
是这样的,我今天看了一部个人认为此生最烂的电影。
要不是我想搞清楚前面的情侣到底在电影院干什么,我绝对不会把这个电影熬 完的。
一句话,我今天是尼玛吃了狗粮也吃了狗屎。
单身狗们,拜托对自己好一点。
不要像我一样因为票价便宜而委屈自己。
答应我,能走多远走多远好吗?
如果真的想看,可以等网络上有了再看好吗?
我发誓,我真的不知道这tm是部抗战片,我完全就是冲着便宜去的。
话说回来,个人感觉是以抗战为背景,但是打来打去不知道打了个啥。
背景太抽象了。
另外,导演啊,1800个特效镜头报假了吧。
完全就是加了后期的舞台剧啊!!!
就像是没做好的动画啊!!!
走点心好不好啊!!!
强行煽情的音乐是个什么鬼啊!!!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演戏叫演戏啊!!!
在看到最后的时候,如我短评所言。
这要是部GV评价绝对比现在好啊!!!
打不死是个什么鬼啊抽插完了还能玩弄坚硬的砖头是个什么鬼啊!!!
最后那小鬼开枪我还以为是那群女的又复活了啊!!!
最后,吓到我了。
赔钱好吗。
世界本来不公平,而人们却在追寻公平。
每个人预设了立场,在这个立场下是否做什么都是对的? 战争充满荒谬和残酷,扭曲人性,兄弟父子也要被迫反目,对战争的反思,直面战争的残酷是为了更长久的和平。
镜头快慢节奏的变换,忽而雄壮有力,炮火横飞,忽而舒缓悲情,火光中玫瑰色的血漫延,好像一部恢宏华丽史诗的局部特写,伴着优美纯净旋律的血色浪漫,奏响一曲悲歌,也许是整部剧唯一一抹柔性的色彩。
陈铁金他为了很多个兄弟,为了信仰,不能认这一个兄弟,而哥哥对弟弟是真心的好,他可以宁可我负天下人,却绝对对得起这个弟弟,好揪心,看得我一直很纠结。
我喜欢钢刀,因为它能让我思考,这部电影的深度在于对人性的探讨,买了票打算再带父母去看。
亲情亦或信仰,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不身在其中,不到最后一刻也许并不知道心底的答案。
陈铁金是真正的硬汉,李东学演技爆发,雄性荷尔蒙爆棚,肌肉圆寸硬汉一身正气彻底颠覆以往温文尔雅的形象。
何润东也演技精彩,一身的匪气演绎得入木三分,混合着深情,两种特质奇怪地混合在一起,表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整部片子对战争的残酷性表现得很彻底,一点点希望都被粉碎了,伴随着人性的纠葛。
染血的菩萨,滚落一地的胶卷,冲出来救主被杀死的狗。
滚落战场的锅,被毁的彻彻底底……影片风格很独特,视听效果非常震撼。
3D电影特殊的风格,影院里才能感受到这种效果。
要说遗憾,有一点我觉得是整个大的历史背景交待得比较模糊,可能因为被剪了不少。
那段西路军真实的历史,一些战役因指挥失误全军覆没,那些战士牺牲的悲壮,历史上的真实战役不能被清楚地表现。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最揪心的仍然是这兄弟情。
情到深处,只能刀刃相见,刀刀见血。
第一个戳中我的泪点的是,哥哥走出牢房后与弟弟在饭店吃饭,喝别人的酒,说给哥弹个曲子,弟弟在弹着钢琴,哥哥回忆起当初怎么代替弟弟去坐牢,十年怎样度过的?眼眶湿润了,我眼眶也湿润了。
因为一顿饭就被抓去做壮丁,那是个怎样的世界。
哥哥做了再多的坏事,对这个弟弟是真心好的,几次救他,不惜杀了自己的兵,可他只是对这一个人好。
那一句,弟弟,数到三,跟哥回家,真是让我泪奔。
如果不是对这个弟弟有感情……坏人还不如坏得彻底点,这么让人揪心恨不起来。
可是抛开信仰不谈,对一个人好,难道就可以惘顾所有他在意的人的性命吗。
毁掉所有他想保护的人,把他变成一个孤魂野鬼是真的对他好吗。
不知道那五年发生了什么,把一个小萌哥变成了硬汉。
相比之下弟弟对哥哥就显得冷酷得多,可是如果想到十六,鲁班,炊事员,还有那些女人,女钢琴家,一个个消逝的生命,就会难以原谅哥哥。
哥哥只有这一个兄弟想要保护,可弟弟却有那么多个兄弟,生死之交,还有他要保护的女人。
结束一条生命仅需一颗子弹,那个鲜活的有共同信仰有欢笑泪水的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她们为什么一定要去高城送死?谁是指挥员,出来谈谈。
战火中的女艺术家,炮声中的音乐是这个残酷世界里最美丽的风景,打仗就是摧残美的。
李东学的硬汉眼神冷咧如冰,凌厉如刀,坚硬如钢。
好演员才能塑造得这么彻底,完全不记得他以前演过的角色。
兄弟对决那场,像何润东所说,我也是真的觉得他要杀了哥哥。
最后那场戏也是最精彩的,红的血,黑的尘烟,白刃相见,刀光,肌肉,意志,冷笑,炮灰,死亡,渗透着爱如泪水,生命的对决。
弟弟的每一拳都是一个消逝的生命,打在哥哥身上,偿还着他的痛与恨,那些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他同甘共苦过,为他两肋插刀过,还有让他心存憧憬情窦初开的女钢琴家。
哥哥就把他们像草芥一样无情剥夺了,也许他有他的立场,就是为了要赢,何必管那么多,但这个弟弟仍是他不肯牺牲的,听哥的话,别去高城,心酸。
可是生死对决,想起哥哥为他坐牢,不惜变疯狗,为了他落下满身伤疤,他带着他吃饱饭,让他弹琴,让他拥有他不曾拥有过的音乐拥有过的美好,是什么样的世道要让兄弟反目,他为了他活,把他踢下车,让他逃跑,他说跟着哥回家,最后铁金的那一声哥真是叫的撕心裂肺,眼泪止不住地流下。
不停的自问,如果是我,该怎样抉择?后记:为了做个对比,特地又去看了罪恶之城,个人的观点,形似而神不似。
罪恶之城的主题英雄救美,个人英雄主义,反抗权威,男人的情结,性与暴力。
与钢刀在内容,题材,情感的类型上很不同,没有钢刀那种虽悲情但理想主义的诗意浪漫。
也许这个时代相信理想信仰的人很少了,看似很可笑,但在那个国仇家恨,山河破碎的年代,有些人性是闪烁着理想的光芒的,虽然那一支红军与军阀战役最终牺牲的惨烈,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故事被淹没在时间里无人记得无人提起,不过理想是内心的东西,也许本就不需要被人认同。
而那些悲壮凄美仍是感人至深的……
高反差的黑白画面透出冷峻又诡谲的魅力,比较特别的目标施加夺目的红色,镜头里遍布漫画式夸张的透视关系,爆裂枪火和血腥肉搏被CG特效制造出吸睛效果。
阿甘执导的《钢刀》是部风格化极强的电影。
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机设、线条光影营造出的速度感,给你劲爽的观影体验。
影片不但在视觉上给人非同一般感官刺激,那可悲、可叹、可哀、可悯的兄弟情,或许会令你陷入深思之中。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这句语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的民歌,有力地揭明兄弟阋墙乃人世的悲剧。
《钢刀》中的两兄弟虽不是为名为利为权而斗,但有关信仰的主义之争,却导致了手足相残。
片中的陈铁金与王炳生尽管不是一奶同胞,但这对没有血缘的异性兄弟的相爱相杀,足以叫人唏嘘喟叹。
而片子利用一对兄弟的决然对立的人设,加以显露战争的特殊性、复杂性、残酷性,唤醒人们来珍视和平的可贵。
故事的情节构架和对抗、冲突的叙事技巧上,运用多向度的发散情节,营造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电影开始阶段,简洁有力地交代了一对异性手足的兄弟情深。
擦鞋为生的陈铁金迎接出狱的兄长王炳生。
久违的他们肆意欢闹,一副兄友弟恭的温暖景象。
可是匆匆相聚又匆匆离别,彼此的命运都因意外而改写。
而镜头一转便是十载时光。
陈铁金已是骁勇善战的红军连长,王炳生成了凶狠彪悍的马家军钢刀连连长。
一对失散多年的兄弟竟然在战场重逢,置身黄沙漫漫、人迹罕至的河西走廊,分属敌对阵营的他们彻底反目,本是亲密无间的骨肉成为挥戈相向的敌人。
一次次的心理交锋、言语对撞、肉体相搏,势不两立的立场冲突,骤变成誓不两立的反目成仇,而亲情裂成锋利的碎片,互相扎向对方的身心。
这部影片不仅有反战的宏大主题内涵,其商业观赏性也非常强烈。
激战场面扣人心弦,空袭、爆炸、枪战、近身肉搏,战争片所含有的元素和卖点被一一呈现。
作为片中的双核,两兄弟关系的演变,始终引领剧情纵深展开。
哥哥维护亲情的不舍与弟弟捍卫信仰的绝情,形成鲜明的对照,叫人看到命运之搏击、灵魂之对峙,以及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与煎熬。
骨肉相残的沧凉悲苦,宿命对决中摆荡不息的无奈孤寂,在镜头下竟如此动人心魄。
那宏大壮观的战争场面、华丽血腥的枪战动作,被迅猛凌厉的剪辑得绝对快、准、狠。
王炳生与陈金生之间不管是单打独斗,还是他们各率己方战士的浴血拼杀,都散发着让人荷尔蒙上升的爽快打击感。
而从暴力指数来看,本片恐怕是创了本年度华语电影的记录,枪击、鲜血、痛打等极端血腥场景比比皆是,极为震撼眼球。
从广视角看,《钢刀》通过表现兄弟反目的骨肉相残,来反衬国际环境下国共两党的复杂关系。
但从细节看,又是在信仰与亲情错综纠缠中,人性和爱欲相互牵扯下,显露战争的惨烈与冷酷。
影片做到了影像故事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人物性格化,形成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惊骇的真实感。
能将保持高强度的娱乐性和目标明确的画面刺激融合的如此痛快,这部风格化的电影足够给观众带来深刻的特别体验。
确实没看过罪恶之城…客观的说能给一半的分,520这一天竟然看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抗战片,黑白红这种尝试很大胆,想要立意深却表达不出来,这好像是近几年中国电影的通病。剧情基本没有,看着也窝火,怎么我党优秀青年都变成白眼狼了。
阿甘正常发挥。
MAN
画面色彩比较新颖。
你当大家都是傻没看过罪恶之城?
没太懂
剧情实在很呵呵
虽然佩服导演的大胆尝试,无奈剧情凌乱,特效有些粗糙,可惜了众位演员的辛苦付出,影片中最大亮点是何润东的突破和演技
不说抄袭那么难听,这模仿罪恶都市模仿的也不像啊
比起柔弱小鲜肉,我果然还是更喜欢肌肉猛男→_→
兄弟情大于天!
男主角是我男神!!
喜欢钢刀这样的片呢,袭击的非常震撼
这样刺激又有激情的电影,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热血青年看哦
惨烈的兄弟情,拍摄手法新颖,就是故事太简单了,那个共党小伙儿真不是个东西
在兄弟情意里,没有所谓的是非曲直、善恶对错,两个人一起经历过那么多,早就已经超越了生死。
几次都想快进,却没法快进,最后硬是逼我完完整整地给看完了。虽然用了类似罪恶之城的黑白色调,但是这片的色调有自己的特点,好,很好,兄弟情深啊。
题材非常好,战争、激战、兄弟情谊和反目等元素,比起好莱坞甚至韩国,中国很缺这类电影。但讲故事的水平太次,背景交代不清看着也很累。
为了拍这个电影何润东向我们展示了光头也可以很时尚,大写的服气!
何润东表演是卖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