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电视剧怎么都那么好看。
记得这部戏是我小学时候看的,记忆里它很热闹,不过记住的也只有大雨给卡车司机送饭、大雨被骗、大雨吃了一堆圣代(对,那时候还不叫“新地”)、老妈妈走丢、大民家的树。
等我岁数到看剧不只是看热闹的时候,才看懂了热闹背后的况味,啊,生活,仅管得三头六臂左右开弓,麻烦事情还是按住葫芦起了瓢,那咋整,生活该继续还得继续。
很高级了,人物很真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可爱和可恨。
原来中国曾经也有制作走心的电视剧,不论精致,单是走心就足够可爱了。
小柯的片头片尾曲很好听,片中欢快的那个配乐,好像《皇后大道东》的旋律。
为现在的小朋友遗憾,你们有好看的国产电视剧吗?
生活就是如此的真实,总是要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更要有勇气承受突如其来的命运的捉弄。
生活本没有那么多的诗意,人生有太多的无奈,但也有真诚和忍耐,也有支撑我们生存的温情。
多些坦然,多些安然,多些淡然,实实在在的过着小日子,只要心不死,还有些期待就已足够。
这部根据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刘恒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冷静、素朴和真诚的姿态关照琐屑的平凡人生,很好地为我们还原的生活的本真状态,它是那样地贴近我们平凡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电视剧里,朱媛媛更是把平凡而伟大的云芳的形象演绎地如此地完美。
云芳本应嫁给一个更优秀的男人的,可惜被狠心的男人徐万君给蹬了后,在大民的软磨硬泡下,终于嫁给了这个贫嘴张大民。
婚后的生活很艰辛,云芳由邻家姑娘成功转型为贤妻良母。
房子问题,邻里关系,孩子的上学问题,弟弟妹妹的事,这些都需要作为大儿媳的云芳来处理,甚至在大民将矛盾激化后,还要云芳来协调。
云芳也是女人,她很累,可是作为大民的妻子,小树的母亲,婆婆的大儿媳,弟妹们的大嫂,云芳就没有为自己真正的活过一次。
甚至新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安安稳稳地享受过一次夫妻之爱。
与大军夫妇同住一屋,别人也是才结婚,晚上声音大了,大民使劲碰云芳,说我们也弄点声音吧。
云芳流泪了。
就是这样的日子,云芳没有怨天尤人,云芳没有灰心泄气。
会计干得好好的,却因为学历不够而被调到车间当检验工,伤心欲绝的云芳发誓要参加自学高考上大学。
而这时,大民也光荣下岗了,大雪去了,大军的生意亏了,大雨忙着养猪生孩子,婆婆老年痴呆了……所有的事都凑在了一起,云芳任劳任怨,自己却只能用晚上临睡前的一点时间学习。
自学考试没有通过,大民说没考好不赖你。
云芳努力地支持着这个家,她总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了太多的体贴安慰。
婆媳关系向来难处,可面对如此完美的儿媳,婆婆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正是因为有了云芳,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才变得如此的幸福。
而,云芳幸福吗?
如果幸福是满意的工作惬意的假期,如果幸福是凡事一帆风顺逢凶化吉,那么,云芳过得日子太辛酸。
但是,真正的生活的烦恼和幸福,用同是新写实派代表作家的池莉的话来说却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正是当今之世我们在贫穷落后之中要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民族性格。
”云芳的小叔子大国,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什么都看不起,认为自己家里的所有人都是世俗无比的小市民,但他却美美地称赞了大嫂,说云芳美丽、温柔、善良、知性,娶老婆就是要娶大嫂这样的。
云芳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戏的最后,云芳和大民在屋顶看鸽子飞过蓝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期待……云芳也是幸福的女人。
PS.这部剧的台词诙谐幽默,忍俊不禁之余又让人哀婉叹息。
贴一节台词欣赏一下:爸,人为什么会死呢?
我也不太懂,问你妈。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有时候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真的,不信问你爸。
爸,人活着没意思怎么办?
没意思,也得活着。
别找死!
爸,为什么?
我说不大清楚,我跟你打个比方吧。
有人枪毙你,没辙了,你再死,死就死了。
没人枪毙你,你就活着,好好活着。
儿子,你懂了吗?
OK!
爸爸你真棒!
我懂啦!
云芳,你懂了么?
没懂!
那我再揉碎了给你说一遍……就你懂?
德行!
我也是刚刚弄明白的。
都是天才闹的!
守着个天才,长学问了。
现在的电视剧,早已见不到真正的穷人,大火的《小欢喜》里面没有一个穷人。
标榜中产似乎才是电视界的正确,穷人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蟑螂,关门时候活跃在各个角落,电视一开,“刷”的躲在角落等待黑夜再次降临。
因为中产的拥护,电视变得更火,电影界更加繁荣,可是家长里短的小日子,谁又能说清呢?
我真的不能理解北京几套房人的焦虑,也不理解高考压力,因为对贫穷的人来说,高考是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可我能理解《贫嘴张大民》里,因为妹妹绝症走投无路而信神信鬼的张大民,因为我经历过这种无望的日子。
我也能理解,张大国高考的压力,因为高考曾经也是我唯一的选择,我更能理解去世之前对世界留恋与不舍,因为我曾经距离死亡只有0.1毫米。
因为我是穷人,所以我理解的是穷人的电视。
中国有14亿人,有护照的人不过1.3亿。
当我看完北京内环几套房的压力,再回到现实,连单间的房子都租不起的生活,深深觉得自己拖累了GDP的后腿。
我更想看到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电视。
2014到2015 的跨年,我在网吧里度过,不知道该玩什么游戏,索性不玩,于是选择在漆黑的网吧里打字熬夜,写下这篇不怎么会被人看到的影评。
当我移动者鼠标而不知该干什么的时候,我感到了一丝荒诞,和无以言说的孤独。
在网吧里迎来新的一年,是这样吗。
然而问题带来的是更多的虚无,于是我点开了这部剧,最近看了N多次让我泪流成河的电视剧,想让它的现实主义消解我的虚无,更重要的,我想痛哭一场。
说泪流成河毫不夸张,当然小时候看只懂得咯咯地笑,而现在有过了一点点所谓的经历后,这部剧在我的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了空前,从来没有为一部电视剧,或是一部电影流过这么多的累,只因它触动到了人的心底。
当我一点点体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像张大民的时候,我没有恐惧,甚至是有些骄傲,因为这样的生活更像一个人,一个男人。
我很不认同城市底层居民这种说法,普通人而已,有什么高低之分呢。
当然阶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又是因为我越来越看清自己无力超脱平庸的事实,对底层二字的不忿更像是体面的反讽。
只是当我认清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那么少,我又能往何处去?
不要笑话我去网吧,我不喜欢去,今天算作一个意外吧。
看到一个平庸的男人,娶了一个贤惠的老婆,生了一个可能成为天才的儿子,还有什么会比这样的故事更打动我的呢。
很多人看这部剧,说它很现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而对我来说,它就如同教父,教会一个男人如何成长,怎样面对自己,面对妻儿 ,面对未来。
关于幸福,张大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都没有幸福可言,然而幸福却实实在在地写在他脸上,基本情况是幸福感与幸福成反比,当然所谓的幸福也并非积极,只是放下执念后的一种洒脱与觉悟,看似小富即安,却是面对生活体悟真谛。
大民从来没有放弃希望,就算放弃了对自己的,也没有放弃对儿子的,尽管在我看来,希望都是那么虚无。
今天是2015年元旦,我看到上一篇影评是2013年的,恰好隔过了2014,写下这篇影评,可能不会有太多人看到,权当聊以自慰吧。
如果您度读到这里,那就与君共勉。
2017年8月,第一次看这部剧。
很早就听说,本来是一部充满口水段子的喜剧,没什么兴趣。
这次从北京出差回来,想找一部反映北京平民生活的片子看看,网上有人推荐了这部剧,才开始看。
熟悉的胡同,熟悉的北京人咬着后槽牙说话的口音,更熟悉的是九十年代人们的生活。
作为一个九零后,仿佛又跟着这部剧重新长大了一遍。
剧中似乎和题目十分对应——张大民靠贫嘴拥有了李云芳,他很幸福。
但随着我逐渐走入张大民一家的生活, 不禁要问一句,张大民幸福吗?
张大民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一家七口人挤在两间小屋里,不得不用上下铺才勉强睡开;大雨总是排挤云芳;大军结婚后把大民一家挤到屋外,不得不围着棵树盖了间小房子;大雪和未婚夫又先后去世;大国毕业回家却自私自利,瞧不起家人;随后大民又下岗;老母亲老年痴呆……这是部悲剧!
张大民的生活并不幸福!
但张大民又是幸福的,他用一张贫嘴撑起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他是长子,他是母亲的拐棍,他是大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
别人倒下了,他不能倒,别人问“怎么办”,他得说“这么办”,别人哭,他得笑。
一张贫嘴背后是北京小市民随遇而安的乐观心态,是跌倒了爬起来的刚强意志。
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放到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贫嘴的张大民又把七零八碎的生活粘起来了,张大民很幸福!
这是一部比我年纪还要大的剧。
小时候爱吃冰大姨说我像张大民他妈。
而我一直是一个没有反抗意识的人,从来没有反抗过他们说我像一个老太太。
直到今年,我才有意识的做了一次发问,“张大民到底是谁?
”。
没想到就这样发现了一部好剧。
初中的时候喜欢老舍霍达,喜欢他们笔下北京胡同里的人间万象,鲜活苦涩。
高中时第一次走进南锣鼓巷,一切都如同我当时对于那些文字的想象,平凡韵味。
还记得傍晚走在南锣鼓巷,突然一个胡同大爷上前搭话,他踏拉着拖鞋穿这一件大白背心,九十年代打扮,用一口地道的京腔‘贫’。
现在想想他的出场还有点写意。
这样的写意一点点拼凑起来就是“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这里,苦涩心酸是清爽爽的,甜言蜜语是文绉绉的,最暖的人间真情是平凡相守,最好的人生信条就是“好好活着”。
“炳文好,炳文优秀,炳文是天山上的一棵松。
”“妈,人活着有什么意思”“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大民,给妈拿块冰。
”我,也想吃烧茄子了。
今晚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聊到这部剧,他一边吃饭一边说“中国的老百姓过得很辛苦,这部剧给拍出来了,张大民从小丧父又下岗又养孩子和得病的老母,现在的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真正的老百姓生活了,动不动就是什么商界精英企业高管的,而且剧情都很套路。
”我就想起了看到的关于这部剧的一句评价“该剧充满了平民式的情趣与辛酸。
”这是我听到的最贴切准确的评价,是悲喜剧。
它有着苦涩的甜蜜和带泪的欢笑,看评论区不少人说唤起了他们的平民情结,唤起了他们悲天悯人的情怀。
看到这些话的时候我起初很纳闷,什么叫“平民情结”?
难道你我不都是平民百姓吗?
怎么把自己当成大人们了?
后面才发现,原来大家是代入视角了,很多时候,尤其是看剧看书,很多人都会把自己当成主角。
而这些年的影视剧和小说,主角都是长相出众、才华横溢、出身名门、家境优渥的那种人,他们自然不是平民百姓,更不是底层贫民。
而这部剧一大经典之处就在整部剧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真正的平民百姓。
整部剧没有一句官话,没有任何歌功颂德,没有一点虚假生活,只有对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皇城根下老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反应。
当张大民被下岗后回家跟妻子说自己升职了的时候;当张大民背着暖水壶到处推销的时候,当张大国哭着说毕业以后要去新疆去西藏种青稞,再也不想在这个满是床腿的小屋子憋屈下去的时候;当张大雪病重时抓着大哥的手含泪微笑的时候,当张大民的母亲被医生说多唱唱喜欢的歌她张口就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时候,当张大民对妻子李云芳说“在我和儿子心中,你及格了”的时候……眼泪真的是哗哗流,怎么止也止不住。
张大民,工人阶级出身,他们不是资产阶级、他们也不是精英阶级,他们不会审时度势、预判未来、他们不能用权力or金钱,去买到自由、资源和自己想要的一切。
因为,他们光是糟糕地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更不用说什么改变现状了。
可他们做错了什么?
他们又有什么错?
几十年过去了,到今天,张大民们还存在吗?
还是更多了?
这里想用重庆卫视《品读经典》栏目的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答案自在你我心中”。
至于怎么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答案就在马恩列斯毛五大导师的著作中,答案就在井冈风雪、延安灯火、西柏坡油灯、那10年中祂的每一句话中。
我对我的朋友说,“只要你愿意低下头,去走近他们,看一看现实你就会发现,张大民们每天都在挣扎着,他们(我们)每天都在绝望、痛苦与快乐、兴奋的交织中度过。
”当时代倾泻而下,张大民们就像行道树一样,默默承接着这一切,如果实在承受不住,他们就哭两声,然后继续乐呵。
想起大结局的最后张大民、李云芳和小树一家三口坐在房顶上放飞了鸽子,小树问:“人活着有什么意思?
”张大民看看天回答“有时候觉得没意思,刚觉得没意思,又觉得特别有意思了。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而这部剧,就是把幸福的生活打碎给人看。
——贫嘴张大民的生活幸福吗?
——嗯嗯,平民张大嘴的生活很信福。
大民就哭了一次,是在剧终的时候。
因为这天已经糊涂了的妈妈把小树当作了他,又一次说起了那天的话,压抑了多年的童年伤痛又一次泛滥开来。
那是少年张大民人生最黑暗的一天,妈妈对大民说,锅炉爆炸了,你爸爸被开水烫死了,你扶着妈妈去送你爸一程。
妈妈站不住了,你就扶着妈妈。
听这段话的时间,大民完成了一个漫长的旅程。
有一个巨大的黑洞,突然张开巨口吞噬了大民,他掉入了没有尽头的深渊,只有噩梦里才有的下坠的恐惧和无助,却没有结束。
就这样,大民在无尽的黑暗里不停的下坠,时间没有加速也没有停止,每一刻时光都是万箭穿心的疼痛。
就这样,大民仿佛经历了一万年那么长.....妈妈说,大民,你扶着妈妈....已经长大了的张大民忽然又一次看见了光亮,他扫视四周,端详了一下自己,他发现这一万年的苦难后自己还在原地,没有长大。
大民走上前去,对着妈妈说,妈,以后我就是你的拐杖,你走到哪儿我都跟着你。
弟弟妹妹们我会照顾,我也听你的话,我要赶紧长大挣钱,养活你和弟弟妹妹们。
大民很小的时候没了父亲,便自己担任了父亲的角色,照顾了弟弟妹妹们(雨、军、雪、国)很快省吃俭用的大民等来了弟弟妹妹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成家,结果这时候弟弟妹妹因为大哥有了儿子,母亲要私下里给大哥奶粉钱,开始抱怨家里的分配问题,一个个闹着要分家可是老大懵懂年纪便开始牵着弟弟妹妹,帮着母亲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你们怎么没想到要分家呢?
特别是老五大国,家里那么穷还是供出了一个脱产大学生,最后却说自己是鸡窝里飞出的凤凰,嫌弃大哥的出身这一切为何看着是如此的熟悉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在我看来是国产电视剧的天花板。
这部剧选角精到,每个演员都贴合角色,非常恰当。
配角也很出彩,张大妈,云芳父母,甚至街坊刘大爷,古大妈,都形象丰满,让人印象深刻。
剧本也很扎实,刘恒的原著小说我就很喜欢,看过很多遍,电视剧的编剧也是他,增加了情节人物,内容更丰满了,改编得很成功。
电视剧对北京老胡同里普通人的生活描摹得细致入微,又做了艺术化的提炼,一家人简单的生活讲得跌宕起伏,你刚想哭,来个包袱又把你抖笑了,你刚想笑,下面的场景又让你不觉泪下。
我看影视剧很少动情。
大雪死后,几兄妹推让大雪给他们留下的6500块钱,都觉得别人更需要。
讨论下来最难的是莎莎两口子,因为他们连退货的托运费都掏不出来。
但莎莎挺有骨气拒绝了,说他们还欠着大雨几万块钱,再收这钱成什么了。
大雨一下爆发了,哭着说我妹妹这钱来得干净,你们使了,以后生意就会顺了,这是妹妹在天上保佑咱们呢!
看到这里,我也忍不住跟着掉眼泪。
他们的日子过得太难了。
以前读者文摘一类的心灵鸡汤看多了,觉得张大民一家虽然不容易,但大家勤勤恳恳努力生活,虽然日子艰难,时不时也有小小的开心,还是挺励志。
结尾的时候,大民一家和妈妈住进了拆迁的大三居,小树开始懂事了,生活进入了新阶段,好像孕育着很多希望。
现在心境不同了,开局看一眼,就知道这家人这辈子不管如何努力,都只能在这方寸之地苦苦挣扎,无法出头。
大民一家属于生活在大杂院里的底层人民,没有见识眼光,没有社会资源,才智也都很普通,无论读书还是经商都不行,根本没有可能通过自身能力改变命运。
大民虽然善良有责任心,代替早逝的父亲撑起了这个家,但身上有很多劣根性。
他脑子不清楚,做事不分轻重。
这么多年在厂里兢兢业业工作,连个中层也没混上去。
他师傅是个笑面虎,老在背后给他捅刀子,他也实在不上路,师傅给他精心准备的劳模,他都能一顿胡咧咧给弄掉了,还害得师傅陪着他一起丢脸,这样的人在单位上谁敢帮呢?
毕竟人家也不是你亲爹。
由于深深的自卑,张大民潜意识里反对所有的上进行为,甚至会一改平时温顺平和的性情,主动攻击身边的人。
云芳没有大专文凭,从办公室调到车间当女工。
她比大民有志气,想自考个大专,重新回到办公室。
大民强烈反对,说我们这辈子就这样了,还是把所有希望放在孩子身上吧。
云芳把给小树买电子琴的钱挪了一些报名参加考试,还买了课本。
张大民非常生气,各种PUA打压,整得云芳哭了好几场。
最后分数下来,云芳4门功课3门不及格,张大民可是遂了心愿,乐得合不拢嘴。
他宽慰云芳,说妈老年痴呆了,你还得顾家带孩子,考不过是太应该了。
他但凡有点脑子,就会想到自己已经下岗,时间比较充裕,在家里多帮云芳搭把手,云芳全力准备把自考考过了,重新回到办公室做会计,工资也多了,时间也自由了,对全家都是好事。
但他考虑不到那么周全,只愿意顾自己那点破碎的面子。
厂里先进,大民自己胡捣鼓弄糊了,我觉得里面就有他潜意识里的故意,他从心底里害怕上进,觉得自己不配。
后来云芳前男友从美国回来,还请云芳吃饭,大民完全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件事情,整个心态都崩了,啥阴招都使了,气哭云芳,主动上门去羞辱(他自以为是羞辱)人家,但人家根本不在意,一直对他很客气,对他的攻击行为置若罔闻。
是啊,人家在美国工作,这次衣锦还乡,吃饭都是厂长书记作陪,怎么会跟一个毫无见识的下岗职工置气呢?
大雨两口子都没有文化,生不出儿子两人在猪圈里掐架,这样的家庭,就算赚了钱也不知道怎么过好日子。
孩子耳濡目染,得不到好的教育。
大军和莎莎两人都不精明,没财运,生意做得一塌糊涂。
如果走运赚钱了呢?
(够呛,莎莎白做了这么多年生意,盘的店面,大雨没文化的老公看一眼就看出很多问题,说能赚钱才怪。
)未必保得住,古三就是个例子。
还是穷点好,两人还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本来大雪可以跨越阶级。
她人漂亮,性情也好,嫁了个硕士,大雨说把家里的男人都比下去了。
赵炳文的确和张大民一家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如果不出意外,他能给张家带来一些变数,至少给下一代正确的指点和建议。
但他意外身亡,大雪患白血病去世,反而是张家最惨的一支。
张大国算是张家最有出息的,但他在单位里没什么关系帮衬,自身格局不大,在官场里的上升空间估计也很有限。
而且他混得怎样,哥哥姐姐也指望不上。
他带张大民去单位卖保暖壶,因为怕丢脸,只愿意说大民是他邻居。
也没上心做好对接工作,他们单位根本不需要暖壶。
导致大民白跑一趟。
剧末模模糊糊提供的一点希望的氛围,仔细看看不过是虚幻。
事实上,大民一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生活水准毫无提升,甚至更糟了。
大民中年下岗,一直没能找到一个能解决温饱的正经工作。
云芳考大专回到办公室的理想没有实现,等着她的命运可能也是下岗。
母亲的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大军和莎莎的生意一塌糊涂,借的钱还不上,货物压着卖不出去,不知如何摆脱困境。
随着他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精力走下坡路,日子只会更艰难。
电视剧里有一小段容易忽视的情节:云芳姐姐的孩子青春期叛逆,大晚上跑去舞厅玩,大民追去把她带回家。
外甥女认真问了大民一个问题:舅舅,这样过日子有意思吗?
孩子开始懂事。
她敏锐地发现自己长大了,无非重复上一辈人毫无希望的底层生活,她看不到别的可能。
大民回答别说别的,一天三顿饭就特别来劲。
为啥别说别的,因为别的没啥了。
小孩子都能看到的事实,大民看不到?
他只是不敢看,不敢想罢了。
从前看张大民家的故事,有悲有喜,看得还挺开心。
这次重看,那些笑点已经不能让我开怀,只剩悲哀。
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一生早在出生时候已经写完,能改变的事情,真的很少。
第1785-总想起炕中间有颗树。当时觉得大民媳妇朱媛媛还挺漂亮的,大民娶个好老婆。后来看《疯狂的石头》时候,看见刘桦立马对上他在这部里的角色。大民妹妹是霍思燕。
我居然看过。。。
这嘴是真够贫的,过日子也是真够难的。
这个真不错
一般的喜剧
小时候还住平房时候看过,16年后又刷一遍。比之《欢乐颂》等一众摩登生活剧,就知道当年的编剧生活基础多扎实,话语里透着一股子雀跃和市井鲜活;就知道如今都市剧的语言如无本之木,人人皆可说的去地方化,人人又不会如此说的做作。
时代转型总是伴随着幸福与疼痛,从国家,到人民,有人功成名就,有人身败名裂,更多人的人被时代裹挟着艰难前行。
张大民特像我一同学,但是抱歉,我不能这么过日子的。
什么叫好电视剧,这就叫好电视剧
太生动了!台词大牛!爱上了梁冠华!可他俩弟弟一个软蛋一个呆子看着就着急,尤其大国的傲慢虚伪无趣完全是最讨厌的那类人。喜欢大民丈母娘,每次出场都好喜庆!
笑对生活
和爸妈一起看的
想当初的霍短手多么的清纯啊
妈妈级的喜欢看 记得有棵树长在他们生活的房间里 然后锯掉了
娶媳妇儿就应该娶毛莎莎内样儿的,心思活络有人情味儿,即便你是个窝囊废她也爱你
小人物的史诗,一身疲惫地活着,不经意间的温情。
够贫的,小人物的甜酸苦辣
我小时候都看了些啥 combo 10
我觉得不如冯巩那版好,可能因为我是天津人吧
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