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1944,1944铁甲连(台),我们的1944,1944: Forced to Fight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语年份:2015

《一九四四》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一九四四》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仙女湖旋风管家第三季酒癖50尖刀队天王星2324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目标战甜蜜十一月骇人命案事件簿第五季刀马镇之永贞魔幻车神斯佐的爱明星伙伴第三季神奇饼干HighCookie刺客守则江湖通缉令财阀X刑警汉密尔顿药典第一季清醒梦2之疯狂快递往日无足可惜鲜血淋漓第四季苏莱曼的故事住在空中佐州自救兄弟所有美好的东西告诉蜜蜂成都爱情故事火影盖世谎言温莎王朝

《一九四四》长篇影评

 1 ) 近年来非常完美的道具

亮点:* (SS外籍志愿兵団)这部片子应该是战后70年之间战争片中極少数,甚至可能是第一部提到SS外籍志愿兵団的战争故事,令人可喜。

在战争人员日渐吃緊与希姆莱的授意下,SS在战时曾经庞大的招入衆多非德系的部队。

外界一直以为SS是个血统纯正的德国纳粹党军,那是德国宣传机器的努力结果,其实在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其中甚至有斯拉夫人,印度人组成的部队。

*(制服与装备)电影中德军外籍部队身上M40羊毛制服从领章、肩章、臂章,各款SS迷彩盔套,罩衫与单兵装备的细节,几乎无懈可击,甚至羊毛制服上还普遍配有金属的“皮带支撑钩”与正确颜色款式的褲吊带(这种细节太惊人了),硬要挑刺勉强去说也只有以下几点:- 单兵铲:后期士兵用的铲子应该是折疊型。

电影中的直铲在43年前战争早、中期使用。

-片中只有一人穿全套的M44斑点迷彩服,似乎有些怪,但不是不可能。

* (MP44弾袋)电影中士兵所配的MP44的弾袋绝对是我在目前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最好的,细节最正确的,好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真品”。

*(M24手榴弹架)片中有一幕有一士兵在战壕中急急忙忙拖着一个装滿棒型手榴彈的箱子,㩗型箱子本身不稀奇,而是箱内有这一款专门特制放手雷的铁线架子非常稀有少见,这应该也是第一部战争片中,出现这款至今已经是相当稀有的物件(因为架子锈了稍稍变形,判断应是使用真品)*(M39卵型手榴彈)二战电影極少出现,但是在战时应该是常见的徳军武器。

好玩的是,片中引爆前,手榴弹顶部的引信尚未开啓,呈现完整状态(是无法引爆的)。

*(卡车)片中竟然出现了一部極为稀有的早期德军军卡Krupp(1.5噸,6轮)这也许是目前唯一的战争片中出现过此款军型。

虽然与片中強调的时间点上相契合上会有些怪,但是看到还是令人惊喜。

* (车辆塗装)1943后德国在东部战线的所有军事车辆在国防部的要求下,应该是漆上土黄色。

片中已是44年,又在东部战线的热战区,但是没有任何车子漆上该色,这是不合乎当时规定的。

*(MP38)片中出现多次,多把。

这款稀有的早期型的衝锋槍在北美不多,所以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更少。

*(破甲拳)片中使用的破甲拳制作水准極高,所有细节完整再现,绝不是一般粗织爛造的电影道具。

*(37mm反战车砲)此砲的火力在1944年还有用吗?

不知为何出现。

但是硬要说成是步兵战壕的辅助性防禦性武器也说的通。

*(75mm反战车砲)塗装正确,射击画面真实,漂亮出击。

可惜阵地中置放的数目太少了,怎么挡的住潮水般的苏军呀。

*(皮靴)在集体埋葬死掉的俄军与德军那一幕,俄方士兵的靴底竟然是颇有现代感的橡膠靴底。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徳军靴底的细节完全正确。

这也是二战战争片中少见的用心。

* (德式稍息动作)在俄军阵营中新兵出现徳式的稍息动作,引起俄方主角的一段谈话,这细节绝对是经典。

我个人认为是大亮点,对非徳军军迷很难感受到这历史性正确。

 2 ) 名场面

卡尔·塔米克遗信:大门开着,院子里有一辆推车,爸爸、妈妈和卡德里在推着它,一切都是如此安详……三年过去了,具体一点是三年零四十三天,我总是不断因为他们的遭遇而自责愧疚。

我试着回想起他们的音容相貌,关于他们的回忆在慢慢褪去,我的负罪感却在与日俱增,这是我心灵的十字架,我会背负着它到终身……你是我仅有的一切,虽然难以启齿,而且我也一直躲着你,但你早晚会意识到,自从父母被流放后,我整天浑浑噩噩,我只能在一个地方解脱——战场。

即使你不让我去……她跟我说:别走。

我没法不走,那一晚在塔林(爱沙尼亚首都),叔叔说会有大搜捕,叫我给父母报信,我还不相信他:哪来什么大搜捕……我还纳闷呢,什么大搜捕?

于是就留在了城里。

结果等周围的人都在风传大搜捕的时候,我匆匆忙忙赶到车站,最后一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我呆在一个十字路口愣了好一会,然后下了决心,跑回家去!

……我奔跑着呢,祈求上帝说这一切不是真的,一辆卡车已经停在了院子里,妈妈还抱着卡德里;小卡德里没有哭,只是对着妈妈耳语;爸爸已经疯了,我从未见过他这样;我只能躲在草丛中,眼睁睁看着他们施暴后离去,现在你都明白了吧?

--艾诺·塔米克:你怎么拿到这封信的?

尤里·约吉:我就是埋葬您丈夫的人之一。

艾诺:卡尔是我的哥哥,我没有结婚。

他怎么死的?

尤里:战斗中阵亡。

艾诺:你怎么知道?

尤里:亲眼目睹。

他就死在我面前,很快,没有痛苦。

艾诺:卡尔以前是个很乐观、健谈、幽默的人……当我们全家被迫搬走……尤里:西伯利亚?

艾诺:(艾诺点头)……他突然崩溃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他认为那都是他的错,害死了爸爸妈妈和小妹。

您是什么情况?

尤里:39年我参了军,40年6月我眼睁睁看着红军侵占国土。

艾诺:为什么不抵抗?

尤里:大概我们太老实,一直等着开枪的命令,又或许是我们已经吓傻了。

过了几个月我们稀里糊涂的就成了红军,然后二战就开始了……艾诺:那您的家人呢?

尤里:鲁迪、阿利、奥斯卡、阿布兰、普罗科洛夫,他们就是我的家人,然后人越来越少。

艾诺:你们俩真像。

尤里:我和谁?

艾诺:我哥哥。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教堂中)艾诺:你会在这里待多久?

还要去更远的地方吗?

会去哪?

尤里:上级说我们要去萨利马岛。

艾诺:这好像只有我俩。

我都快忘了他了。

尤里:谁?

艾诺:一个告发我们家的人,是姓约吉的,我哥哥这么写的。

尤里:什么?

艾诺:我依然记得战前我们过得多么幸福。

……(爱沙尼亚大道上)艾诺:尤里,我甚至不知道你的姓氏。

尤里:图尔,尤里·图尔。

--尤里·约吉遗书:有一个念头在我脑海始终萦绕不去,如果我没有把那封信送给你,我们有可能相遇吗?

或许在战后,还是在那个教堂里。

谁知道呢?

也许我们还能再会。

如果我还能见到你,我会告诉你一切真相,从一切的起始说起。

我其实是红军士兵尤里·约吉,是杀死了你哥哥的人,我一直没有勇气亲口告诉你,而我现在的世界只有你,如果可以,请你原谅我……

 3 ) 风雨小国,无情战争

爱沙尼亚,一个提起二战历史几乎没有印象的小国家,被德国纳粹和苏联红军卷入战争机器,被迫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向着自己的同胞和手足开火。

在巨大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失去了主角的力量,就在一次交火中,即使是主人公,也悄无声息的死在枪下,简单的掩埋过后,又有下一个主角死在枪口下,生命,或者国家尊严在这台战争机器里,完全被撕裂。

苏联红军冒着严寒一路往西占领柏林,德国纳粹16岁的少年也被拉上战场继续进行着主动要失败的战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和进步在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在被动的杀戮和不被铭记的牺牲。

战争越是无情,人性就越可见光辉,在巨大的正示意图和思想统治下,总会有人保留着最后的理智和温情,即使是献出生命。

所有力图表现战争积极形象的战争类电影就是邪教,战争就意外折血肉之躯的死去,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田地变荒野城市变废墟,所幸,我们只是在荧幕中看到这些。

 4 ) 与子同袍

很小众的电影,很没存在感的国家。

战争题材,节奏缓慢,毫无燃点,能坚持看完,着实是因为讲诉了一个我从前不曾知道的二战的另一面。

可又怎样呢,世间太多分分合合、同室操戈,自古以来如此。

是非对错自在人心,立场不同答案不同。

我们不必为别人落泪,因为别人亦不会为我们抗争。

想要做一个讲道理的人,最后的结局就是与全世界为敌。

所以,国也好,人也好,都有天时地利的缘分,不必解释,不必寻求认同。

活下来才有希望。

 5 ) 《一九四四》观影后

片头文字说明:1939年苏联和德国签署互不侵犯条约,一周后“二战”爆发。

1940年苏联并吞爱沙尼亚,55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苏联红军。

1941年德国占领爱沙尼亚,72000名爱沙尼亚人被召集到德国军队。

1944年苏联红军重返爱沙尼亚边界。

在两大强国的夹缝中生存,同一个民族在无可奈何被划入两个敌对阵营,遭受从肉体到心灵的撕扯、撕裂、厮杀……,除了爱沙尼亚还有波兰、芬兰等,想起波兰电影《卡廷惨案》(波兰著名安杰伊·瓦依达执导,《下水道》的导演)、《沃伦》(波兰导演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执导)前南斯拉夫电影《地下》(前南斯拉夫最知名的导演、“双金棕榈俱乐部”成员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

前半段加入德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视角,后半段是“赤化”的爱沙尼亚人视角,两者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巧妙又合理地实现了视角的转化。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6 ) 历史的另一面

在观影纪录中几乎决无仅有的抗苏战争片,也是十分少见的死了一个又一个男主的影片。

在穷兵黩武的战争时代,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夹在德苏两个大国之间,可想而知是多么的悲哀。

今天的同胞也许就是明天的敌人,就像片中的双胞胎兄弟,一个战死在德军战壕,另一个被俘后成为了红军追逐着昔日的战友。

两位男主都在战争过程中陷入深深的悲伤中,也许结束生命才是对自己的救赎。

在片尾,哥哥救回的小女孩被妹妹收养,仇人之子也在死后终于可以坦露心声,与哥哥如出一辙, 命运的巧合却给了活下去的人以希望,片尾的字幕也再次提醒世人:那个红色的大国未必如世人了解的那般正义与无敌……

 7 ) 从添加到通过审核用了一周,不能遗忘的抗苏历史

爱沙尼亚,很少有国人知道他在欧洲版图的那个地方,也很少有人知道,他真正独立于1991年苏联解体。

上一次独立还是在一次世界大战后。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

西向波罗的海,北向芬兰湾,南面和东面分别同拉脱维亚和俄罗斯接壤。

很小,对于中国人来说。

历史上的爱沙尼亚,一直被北欧各国轮番统治,简称轮奸。

一战之后他终于第一次独立了。

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 苏维埃承认了他的独立。

1941年6月14日,爱沙尼亚再一次被苏联吞并,成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是为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刚过一个星期,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

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

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并与其展开合作,在武装党卫队中还成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

1944年9月德军从爱沙尼亚撤退时,苏联再度占领爱沙尼亚。

本片诉说的就是1944年爱沙尼亚人和德国并肩作战抗苏的战争。

在爱沙尼亚人的眼中,俄罗斯人才是真正的侵略者。

被占领后的爱沙尼亚人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组建了流亡政府,该政府一直延续到1992年,直到苏联解体再次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沙尼亚损失了22万人,相当于战前人口的1/5,有8万人流亡到西欧。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苏联重新占领爱沙尼亚后还进行了大规模的逮捕和处决。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最后一名游击队员在1978年才被逮捕。

历史原来就是如此,这让我又想到了苏芬战争。

 8 ) 黎明从不曾静悄悄

1944年,爱沙尼亚为两个大国的利益倾轧自己的尊严与血肉,1944年,华沙起义,也同是1944年,丘吉尔感冒了。

爱沙尼亚的战争片《1944》揭露了那段不受人关注或是胜利者刻意隐去的二战历史: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苏德战争爆发后,爱沙尼亚人视德军为解放者并参战与在苏军中的同胞同室操戈。

爱沙尼亚民族开始了在大国利益游戏中的颠沛命运。

这个自苏联解体才获独立的民族终于讲出了自己的二战史,不过不单单作为胜利者或失败者,她更想告诉世界:战争是残酷的,尊严是渺小的,正义是后来的,立场是根本的。

影片前半段以加入德军的爱沙尼亚人为视角,后半段则过渡到杀死德军同胞的苏军爱沙尼亚人在送信的过程中与被自己杀死的同胞的妹妹发生了爱情,可是在这场大国游戏中,战争又何止杀死了爱情?

几代人的青春、生命、心灵、人道以及小国的尊严。

有别于诺曼底登陆、敦刻尔克行动这类爱憎分明、正义与否对比明显的题材,爱沙尼亚人民有了一个立体的民族史,在这里没有想当然的善恶,只有能产生和消灭一切问题的战争、战争、战争。

或许战争本来就无所谓善恶,开始便开始了,理由需后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片是极富吸引力的:战争残酷、政治荒谬,生命美好且唯一、小国尊严无所谓。

二战后爱沙尼亚遭到苏联的强烈报复。

苏联红军轰炸了塔林和纳尔瓦等城市,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

历史越来越立体,可又立体的可怕,在世界的舞台剧上,所有角色都很复杂。

或许大家能想起苏芬战争,但我劝你最好不要。

黎明就是黎明,从不曾静悄悄但也是黎明。

 9 ) 1944和我对爱沙尼亚的记忆

2011年我由于工作的原因在爱沙尼亚的一个边境小城里面生活过2个月,此前此后又在塔林住过2周。

对于爱沙尼亚这个波罗的海国家和他的故事多少有些耳闻。

爱沙尼亚地理上是在波罗的海三国中最靠北的,紧邻俄罗斯,与芬兰隔海相望。

正如不少东欧国家一样,抵触西方和东方的临界,自古以来被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势力来回倾轧。

我记得爱沙尼亚的国庆日就有三个,是来庆祝不同时期对不同敌人的独立战争的胜利。

其命运之多舛可见一斑。

有的时候生活在这样国家里的人,当战争和历史的巨浪来临的时候是没有太多的选择的余地的。

他们只能选择逃离这片自己热爱的土地,或者留下来,加入这一场场非黑既白的争斗。

工作期间,我的司机就是爱沙尼亚的本地人,但是除了本地语言之外,他还能说数门语言:德语、俄语和英语。

他说他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本地人,俄语是由于要与俄罗斯做生意,所以自己学会的。

据他说,在爱沙尼亚这个地方,不少人都有如此的多种语言背景。

曾经被德国数次占领,被苏联占领,让本地人不得不学习各种语言而求生。

在我居住的边境小城外,甚至还有一座被遗弃了的苏军训练基地。

旁边有纪念碑记录着:在这里,苏联红军曾经屠杀了上百的爱沙尼亚军人,让后人勿忘历史。

如今战争已过,小城时常还有俄罗斯人跨国边境前来度假,历史有时是那么轻,有时却是那么重。

1944影片发生在二战后期,苏联反攻,将德军一路从边境东欧赶回德国。

爱沙尼亚这个曾经在二战中数次被苏军和德军来回碾压的国度,将最后的落入红军手中。

在这场红军与法西斯的战争中,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其实都是“编外人员”。

穿着纳粹军服,拿着MP40的爱沙尼亚人;打着红军绑腿,开着T43的爱沙尼亚人……这帮老乡们互相残杀,为得是伟大的理想?

为得是希特勒或者斯大林的至高的荣誉?

为得是那最高端意识形态中的纯粹感?

或者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吃口饭,喝口酒?

在战争的屠杀中,权力的最高层得到了利益,而作为炮灰的士兵们失去了生命和人性。

正如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正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在这片土地上的芸芸众生也许只是想安享天伦之乐,但是当历史和战争的洪流袭来,他们的选择并不多。

影片的中间用一封遗书,将视角从纳粹转到了红军,结尾处用另一封遗书,将视角从纳粹和红军里跳出,投向了真正的爱沙尼亚人。

一个好的战争影片就是这样,无需都如史诗一般描述战争的场面,无需都如好莱坞一样宣扬无畏的英雄,真真切切的刻画出历史中的那么一个小的亮点,如文学作品一样,用自己的故事让世人记住有这么一些类似的人和类似的事儿,就够了。

 10 )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爱沙尼亚电影《1944》的戏里戏外

原载 《看电影·午夜场》2015年第9期,与原文对比略有修改: 201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爱沙尼亚导演埃尔莫·纽格南推出了相关题材的电影《1944》。

作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二战时期的爱沙尼亚几乎没有存在感。

二战题材影视的市场也一直都掌握在美国、英国、苏联/俄罗斯、德国和日本手中。

因此,爱沙尼亚的二战题材电影就显得难得可贵。

这部“史诗巨作”耗资190万欧元,是爱沙尼亚历史上投资最高的电影,经费来自爱沙尼亚国防部、电影协会、文化基金会与个人捐赠。

影片反映了1944年苏军反攻时期,裹挟于德军阵营与苏军阵营的爱沙尼亚人自相残杀的历史。

激烈的战争场景背后,体现的是爱沙尼亚人深重的苦难和惨痛的民族悲剧。

正所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苦难的民族史 《1944》的叙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德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卡尔·塔米克和在苏军阵营中的爱沙尼亚士兵尤里·约吉为视角,向观众展示了1944年爆发在爱沙尼亚土地上的血战。

最终,他们都死在了同胞的枪口之下。

2015年2月8日,作为爱沙尼亚与德国联合制作的电影,《1944》首先在德国首都柏林公映。

2月20日,《1944》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公映。

8月25日,《1944》在芬兰公映。

二战时期,德国与芬兰都是苏联的敌对国。

电影首先公映的国家和时间顺序,也微妙地反映了爱沙尼亚对苏联的态度。

对处于强国夹缝中的爱沙尼亚人来说,《1944》无疑唤起了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仅影片公映的周末,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就达到了19030人次。

影片上映的首个星期,爱沙尼亚的观影人数已经达到了44879人次,使之成为了爱沙尼亚历史上最卖座的电影。

对人口总数只有138万的爱沙尼亚来说,这已经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在此之前,能吸引超过10万名爱沙尼亚观众去电影院的电影只有6部,分别为《冰河世纪2》《冰河世纪3》《冰河世纪4》《怪物史莱克3》《加勒比海盗2》与《坚如磐石》。

其中,只有导演纽格南于2002年执导的《坚如磐石》,亦称《雪茫攻防战》,是爱沙尼亚国产电影。

其反映了1918年—1920年的独立战争时期,爱沙尼亚抗击苏俄入侵的历史。

当时,这部电影吸引了168113人次的观众,是《1944》之前爱沙尼亚最受欢迎的国产电影。

尽管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但电影仍然在部分细节之处,表达了“宁予德国,不予苏联”的倾向。

在“政治正确”的问题上,似乎显得有些“不和谐”。

这与爱沙尼亚人曲折而屈辱的历史是分不开的。

5000年前,爱沙尼亚人的祖先来到了今天的波罗的海地区。

在基因上,爱沙尼亚人与邻近的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更接近,但爱沙尼亚语与同为芬兰—乌戈尔语的芬兰语更相似。

爱沙尼亚人先后被维京、丹麦、神圣罗马帝国、瑞典等民族和国家统治。

1710年,沙皇俄国取得了爱沙尼亚的统治权,从而开始了对爱沙尼亚长达200年的占领。

在此期间,爱沙尼亚人的民族意识也开始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德军的进攻之下,俄军节节败退。

“十月革命”的爆发,也使沙皇俄国无暇顾及爱沙尼亚。

1918年2月,爱沙尼亚的德裔居民进行起义,引导德军进驻,并宣布独立。

随后,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将爱沙尼亚割让给德国。

11月,随着德国向协约国投降,苏俄趁机废除《布列斯特和约》,向爱沙尼亚发起进攻。

在英国皇家海军、德国“自由军”与波罗的海国家志愿者的支援下,爱沙尼亚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1920年2月2日,在《塔尔图和约》中,苏俄不得不承认了爱沙尼亚的独立。

然而,弱国无外交,任何条约都是可以撕毁的。

1939年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为了换取入侵波兰时,苏联能够不干涉并进行协同行动,德国出卖了爱沙尼亚的利益。

苏联强迫爱沙尼亚接受了不平等条约,获取了驻军和使用其港口的权利。

1940年6月16日,苏军入侵爱沙尼亚。

7月,爱沙尼亚成为了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在一年之内,苏联政府逮捕了爱沙尼亚8000多名军政人员,其中2200人被处死,其余被送往集中营。

同时,苏联还将10000名爱沙尼亚人驱逐出境。

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斯大林的命令之下,苏军强征了爱沙尼亚55000多人入伍,并在爱沙尼亚实行“焦土”政策,杀死了大量平民。

波罗的海国家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奋起反抗,重创了苏军第8集团军。

德军第18集团军攻入爱沙尼亚后,爱沙尼亚人将其视为“解放者”,并配合德军作战,将苏军彻底逐出了爱沙尼亚。

不过,爱沙尼亚人很快就发现,“老虎”刚走,“狼”就来了。

希特勒并不会给爱沙尼亚人渴望已久的独立,德军对爱沙尼亚的统治同样严酷,不仅大肆掠夺资源,还屠杀当地的犹太人。

随着德军势如破竹的进攻,不少爱沙尼亚人深入苏联纵深,担任占领与安保任务,甚至作为步兵直接在前线参战。

1942年8月,德军最高统帅部计划将爱沙尼亚人编入德国党卫军,但遭到了爱沙尼亚人的反对。

作为妥协,德军承诺爱沙尼亚党卫军的士兵、士官和绝大多数的军官,都将由爱沙尼亚人担任。

1942年冬,德军以此成立了党卫军第1“纳尔瓦”装甲掷弹兵营。

1943年4月,德军成立了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

1944年1月23日,转战东线并损失惨重后,德国党卫军第3爱沙尼亚志愿步兵旅返回爱沙尼亚,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志愿步兵师。

此时,苏军已经赢得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反攻的兵力一路杀向爱沙尼亚。

5月26日,在收编了由爱沙尼亚志愿兵组成的芬兰第200步兵团后,其改编为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

在电影《1944》中,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就隶属于这支部队。

在占领爱沙尼亚期间,德军征调了72000多名爱沙尼亚人入伍。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隶属于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

1939年9月,苏军第8步兵军曾与德军协同入侵波兰。

1941年8月,在乌克兰地区,苏军第8步兵军遭到了德军的毁灭性打击。

1942年12月1日,苏军最高统帅部以爱沙尼亚共产党、从爱沙尼亚强征来的壮丁、苏联的爱沙尼亚少数民族等,组建了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下辖第7步兵师、近卫第19步兵师、第249步兵师。

不过,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中的爱沙尼亚人并不像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那样多。

爱沙尼亚人只占30%—40%,超过半数的官兵为19世纪爱沙尼亚移民的后裔或苏联的其他民族。

银幕上的攻防战 影片以苏军猛烈的火力准备作为开场,“坦能堡”防线战役在银幕上拉开序幕。

正如字幕所示,这里只是用“坦能堡”命名了防线。

真正的坦能堡,在当时的东普鲁士,今属波兰,而并非电影中“坦能堡”防线所在的爱沙尼亚。

1944年7月26日,在纳尔瓦桥头堡成功地守卫了6个月后,德军撤往“坦能堡”防线。

苏军追击而来,双方爆发了“坦能堡”防线战役。

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具有压倒性的兵力和火力优势,集结了136830人、150辆坦克、1680辆自行火炮和546架飞机。

在火力准备阶段,苏军调集了9个步兵师的师属炮兵,火力强度远比电影序幕的场面猛烈得多。

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只有22250人,装备7辆坦克、70—80辆自行火炮和49架飞机。

德国党卫军第3装甲军驻守蓝岭,或译为“西内玛岭”。

蓝岭从东向西分部着三座高地,分别为“孤儿”山、“掷弹兵”山和“塔”山,海拔仅为20—50米。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与党卫军第4“荷兰”志愿装甲掷弹兵旅,自北向南,部署于蓝岭之上。

根据电影字幕的提示,男主角卡尔·塔米克隶属于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第9连第3排。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进入阵地后,他们装备的各种轻武器也悉数登场——德制P38式9毫米手枪、MP38式9毫米冲锋枪、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M24式长柄手榴弹、M39式卵形手榴弹与“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缴获自苏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装有PU式狙击镜的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与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如此“豪华”的配置,很可能是导演、美术指导或道具师的刻意为之,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必然大呼过瘾。

或许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德军会装备这么多缴获自苏军的枪械。

实际上,这完全符合真实的历史。

在东线战场,几乎每个德军步兵都想缴获射速高、火力猛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

二战初期,德军没有半自动步枪,缴获的SVT-38式和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就成了“抢手货”。

后来,德军研制了G41式和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

1944年,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中的狙击手装备G43式7.92毫米半自动步枪才更为合理。

当然,现实中德军的步兵排很可能不会装备型号如此繁杂的枪械。

根据电影中的配置,他们需要装备5种不同型号的子弹。

对管理后勤的军需官来说,这简直就是噩梦。

电影中出现的苏军轻武器道具比较简单,包括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M44“莫辛-纳甘”式7.62毫米卡宾枪、DP-28“捷格加廖夫”式7.62毫米轻机枪与F1式破片杀伤手榴弹。

电影中,苏军步兵的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装备的都是71发装弹的弹鼓。

其装弹量大、火力持续性高,但故障较多、颇为笨重。

实际上,在“坦能堡”防线战役时,苏军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大多已经换装了35发装弹的弹匣。

在电影中,德军阵地上出现的重型武器只有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与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

其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由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

抑或其表示的是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使用缴获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它们击退了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的进攻。

这显然带有艺术的夸张。

苏德战争初期,德军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就完全无法对抗苏军T-34/76式中型坦克,就更不用说对抗1944年的T-34/85了。

在电影中,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一炮击中T-34/85,迫使其乘员弃车而逃。

从技术上看,这非常“不科学”。

随后,另一辆T-34/85还击,将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炸得粉身碎骨。

实际上,T-34/85发射的O-365式破片杀伤榴弹威力巨大。

在反坦克炮附近爆炸,就足以杀伤炮兵或毁伤反坦克炮,并不需要直接命中。

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稍大,但对抗T-34/85依然吃力。

在100米距离上,发射Pzgr.39式穿甲弹,其仍然无法击穿T-34/85的炮塔正面装甲,只能击穿车体正面装甲。

发射Pzgr.40/1式钨芯穿甲弹,也只能在200米距离上击穿其炮塔正面装甲,在400米距离上击穿其车体正面装甲。

T-34/85的车体正面装甲只有47毫米,但布氏硬度达到了350,且具有60°法线角的倾斜度,对抗中小口径动能弹的效果极佳。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上唯一有把握对抗T-34/85的武器,就只剩下“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了。

实际上,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装备有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足以在1300米距离上击穿T-34/85的正面装甲。

电影中没有出现这种反坦克炮的道具。

不过,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不止动用了T-34/85。

当时,苏军出动了6个坦克团,装备了不少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

Pak 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对抗这种“钢铁巨兽”。

如果观察得足够仔细,观众中的军事爱好者会在电影中发现一辆“奇怪”的T-34/85道具车。

这辆T-34/85作为坦克残骸停在战场上,炮管要比其他的T-34/85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但炮塔的大小又与T-34/85相同。

实际上,这辆没有炮管的T-34/85已经报废。

制片方废物利用,为其装上了尺寸不符的炮管,放在片场“扮演”坦克残骸。

根据电影的设定,7月28日凌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3营通过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阵地,向苏军攻占的“孤儿”山发起反击。

在此片段中,导演毫不避讳地展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当场屠杀苏军战俘的情节。

在真实的“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当时展开反击行动的是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师属侦察营与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第47掷弹兵团第1营。

激烈的堑壕战一直持续到天亮之后,双方损失惨重。

当晚,德军突击队再次发起猛烈的反击,最终在苏军坦克的阻击之下功败垂成。

在《拯救大兵瑞恩》与《1944》中,都出现了德军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

《1944》中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的枪声,听起来相对“温柔”,火力不够猛烈,没能完全体现出“撕麻布”的声效。

不过,《1944》对军装的考究并不差。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穿着,既有原野灰色军服,也有带有斑点的迷彩服。

他们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还带有象征爱沙尼亚国旗的“蓝、黑、白”三色标志。

电影中出场的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官兵,左臂的法西斯鹰徽标志之下,带有象征着丹麦国旗的红底白十字标志。

更为敬业的是,片头的攻防战,就是在当年蓝岭之战的战场旧地拍摄的。

在电影中,“坦能堡”防线上的德军似乎只守了几天就撤退了。

实际上,“坦能堡”防线战役从1944年7月25日一直持续到了8月10月。

面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赢得了“坦能堡”防线战役的胜利。

苏军35000人阵亡或失踪,1350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7万多人、157—164辆坦克。

德军2500人阵亡或失踪,7500人负伤或患病,共损失1万多人、6辆坦克。

苏军遭到重创后无力继续进攻,“坦能堡”防线上的平静一直持续到了9月。

1944年9月14日,苏军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和第3方面军发起“里加”攻势,准备切断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退路,希特勒才同意德军“纳尔瓦”战役集群撤退。

在电影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在撤退的路上遇到了爱沙尼亚民兵。

有些民兵背着少见的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帮助当地平民时,遭到了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这个片段很难说就是对苏军的恶意丑化。

在高速掠过的情况下,飞行员也很难确认地面上的车队究竟属于德军,还是平民。

即使是平民,也不妨碍苏军进行空袭。

1941年,苏军就曾屠杀过爱沙尼亚平民,何况大多数爱沙尼亚人都仇视苏联。

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被德军称为“黑死神”,装备2门23毫米机关炮、2挺7.62毫米机枪和1挺12.7毫米后射机枪,可挂载600千克重的炸弹或火箭弹。

电影中刻意模仿了2门23毫米机关炮扫射时低沉而铿锵有力的声效,但炮弹击中试图扑救小女孩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时,对其杀伤力的刻画还不够真实。

23毫米机关炮发射的炮弹击中人体后,杀伤效果绝对不会是“一团血雾”那么简单,而是会将人体彻底打成碎块。

随后,在林间的田野上,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伏击了沿着公路开进的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的车队。

除了T-34/85式中型坦克之外,还出现了2辆SIZ-5式和1辆SIZ-6式卡车。

在战斗中,苏军狙击手使用装备了PU式狙击镜的M1891/30“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击毙了使用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的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狙击手。

苏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尤里·约吉,使用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击毙了德军阵营中的男主角卡尔·塔米克。

苏军军官无意间听到了喊出命令的德军军官说的是爱沙尼亚语,才发现对手与自己同为爱沙尼亚人,遂下令停火。

停止厮杀的同胞不知所措地伫立在田野上尴尬地对视时,一个民族的悲剧也就在这戏剧性的场面之中蔓延开来。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慌忙地撤离了战场,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也没有再进行追击。

爱沙尼亚观众坐在银幕前,看到此情此景,心中的滋味,大概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到的。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德制StG44式7.92毫米突击步枪(左)与苏制PPSh-41“波波沙”式7.62毫米冲锋枪(右)。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手持装有PU式狙击镜的苏制SVT-40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在战壕中严阵以待。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德制Pak 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轰击苏军坦克。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德制Pak 36式37毫米反坦克炮阵地。

实际上,这门Pak 36是苏制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扮演的,也可以理解为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了缴获自苏军的M1937式45毫米反坦克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使用的苏制M41式82毫米迫击炮。

在“坦能堡”防线战役中,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引导步兵,向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据守的阵地发起冲锋。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与步兵遭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炮击。

剧照左侧处于瘫痪状态的坦克残骸,是使用报废的T-34/85式中型坦克改装而来。

其炮管比T-34/85式中型坦克更短更细,看起来更像T-34/76式中型坦克。

德国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的机枪手,使用MG42式7.92毫米通用机枪,向苏军步兵猛烈扫射。

注意其左臂法西斯鹰徽下面的标志,象征丹麦国旗的徽章。

爱沙尼亚民兵背着M28“莫辛-纳甘”式7.62毫米步枪,是苏制“莫辛-纳甘”式步枪的芬兰仿制型。

还有个爱沙尼亚民兵手持苏制PPS-43式7.62毫米冲锋枪。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跳下卡车,躲避苏军伊尔-2式攻击机的空袭。

西进的钢铁洪流 放走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导致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连长与政委的争吵。

正如之前的片段中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拒绝喊“希特勒万岁”并打算用希特勒的照片当厕纸,在苏军中服役的爱沙尼亚官兵也很不待见苏联。

政委离开之后,有爱沙尼亚士兵表示“克里姆林宫已经完全不要脸了”,旁边的狙击手立即恶心得吐了口水。

在上车继续进发之前,连长嘱咐尤里·约吉代管指挥,并掩埋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遗体,不要让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发现。

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是苏联的秘密警察机构,也是“大清洗”的主要执行机构,下设武装力量苏联内卫军。

显然,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对政委和臭名昭著的内务人民委员会,都没有任何好感。

掩埋了双方阵亡官兵的遗体后,身着便服的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遇到了昨天还给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提供伙食的大叔大婶。

他们“不明真相”地将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当成了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的友军,还想给他们食物。

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塞给他们罐头时,大叔还感叹“这看着就像高档的德国货”。

然而,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换上军装时,大叔大婶就明白了过来。

大叔曾经参加过抗击苏俄的爱沙尼亚独立战争,不可能对苏军有任何好感。

大叔大婶以敌视的眼神,目送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一路开往爱沙尼亚首都塔林。

在此片段中,苏军爱沙尼亚步兵送给大叔大婶的罐头,是非常考究的道具。

大叔不认识罐头上的英文,因此将其当成了“高档的德国货”。

实际上,这些罐头是正宗的“美国货”——美军C型口粮中的豆子炖肉罐头。

二战时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包括664600吨肉罐头。

这些肉罐头相当于苏联罐头总产量的108%,或苏联肉类总产量的17.9%。

在电影中,制片方没有随便找个铁皮盒充当美援罐头,而是认真地重制了道具,甚至给了特写镜头。

就从这点来看,《1944》就完全值得粗制滥造的中国国产战争题材影视作品学习。

10月5日,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登陆萨雷马岛。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17日,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接收了新兵,包括曾在德国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服役过的士兵。

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当德军准备西撤时,很多爱沙尼亚人决定留在祖国,继续抗击苏军。

有些爱沙尼亚官兵甚至开始袭击撤退的德军,以获取武器装备和物资,以备与苏军展开长期的游击战。

有些爱沙尼亚人迫于生计,也可能加入了苏军。

11月19日,在萨雷马岛,苏军第249步兵师向德军第23步兵师第67“波茨坦”掷弹兵团据守的索夫半岛发起最后的进攻。

在电影中,苏军以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进行了猛烈的火力准备。

二战时期,作为师属炮兵的主力装备,苏军每个常规步兵师装备16门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

不过,德军也能够得到强大的火力支援。

在战斗部署阶段,尤里·约吉就提到,萨雷马岛海域有德军军舰。

有战友问,我们“坚不可摧”的红海军呢?

他得到的答案却是“在喀琅施塔得孵蛋”。

实际上,与钢铁洪流般的苏联陆军相比,二战时期的苏联海军的确算不上强大。

即使进入了反攻阶段,苏军波罗的海舰队有限的水面舰艇,也无法直接挑战德国海军。

当时,在萨雷马岛海域负责向德军第23步兵师提供火力支援的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另有4艘鱼雷艇与之协同作战。

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装有8门203毫米舰炮、12门105毫米舰炮、8门20毫米高射机关炮和12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

1944年11月20日—21日,在支援德军第23步兵师的战斗中,其8门203毫米舰炮发射了500发炮弹。

在电影中,沿着泥泞的小路前进的苏军坦克和步兵,遭到了德军“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的密集炮击。

但是,电影再次弱化了炮击的火力强度。

203毫米舰炮发射的榴弹威力惊人,炸点会形成巨大的弹坑。

如果直接命中坦克,甚至能将其炸成“零件状态”,就更不用说轰击毫无防护的步兵了。

然而,电影中“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发射的炮弹,几乎没什么威力。

爆炸效果看起来更像60毫米或81毫米迫击炮发射的炮弹,造成的破坏甚至不如片头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的榴弹。

当然,烟火特效没有制作真正的203毫米炮弹爆炸效果,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国大部分的影视作品中,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点燃的汽油制作出来的。

在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中,同类的爆炸特效,通常都是用炸药制作出来的。

就逼真效果来看,炸药的效果要远优于汽油。

在真实的战场上,除非是燃烧弹或凝固汽油弹,否则炮弹、炸弹和手榴弹的爆炸,在视觉上只是扬起了灰土,造成了烟尘,并不会有持续和剧烈燃烧的火焰。

但是,在拍摄影视作品时,汽油制造的爆炸效果,远比炸药安全。

汽油的安全距离相对固定,只要不被火焰波及,就不会造成伤害。

炸药的安全距离则不稳定,爆炸会形成冲击波,飞起的石块、玻璃碎片、铁片和木屑等杂物,都可能对演员造成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制片方也就不可能用太多炸药制作爆炸效果。

毕竟炸点距离演员很近,爆炸强度太高,会造成事故。

如果设定的炸点太远,拍摄出来的情景又体现不出苏军冒着炮火前进的效果。

苏军坦克和步兵突入德军阵地,双方展开对射。

德军步兵使用了“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击中了编号为183的T-34/85式中型坦克炮塔,但未能将其击毁。

实际上,“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发射的火箭弹,破甲深度能够达到150毫米,足以击穿T-34/85的炮塔装甲。

如果一定要找个未能击穿的理由,那就是炮塔的楔状外形导致火箭弹命中时的入射角太小,爆炸后产生的金属射流只是沿着炮塔侧面“擦”了过去。

随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与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堑壕战。

德军步兵负伤后,甚至用M39式卵形手榴弹与苏军爱沙尼亚步兵同归于尽。

当苏军爱沙尼亚步兵抓获德军战俘后,他们采取的手段与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对待苏军战俘的手段完全相同——当场击毙。

根据电影的设定,11月22日,在肃清萨雷马岛的战斗中,苏军第249步兵师第917步兵团第2营第6连抓获了几个被德军强征的爱沙尼亚少年。

政委命令尤里·约吉枪毙他们,但他拒绝执行命令。

政委掏出TT-33“托卡列夫”式7.62毫米手枪,当场打死了尤里·约吉。

至此,电影中的两个男主角全部阵亡,他们均死于爱沙尼亚人之手。

当政委威胁连长执行屠杀爱沙尼亚少年的命令时,躲在后方的狙击手以冷枪击毙了政委。

在《1944》中,从“坦能堡”防线的蓝岭,到波罗的海的萨雷马岛,战火一直在爱沙尼亚的国土上燃烧,厮杀的双方不乏爱沙尼亚人,实现的却是德国和苏联的利益。

最终,爱沙尼亚人成了解放祖国的“胜利者”,但成了炮灰的失败者也是爱沙尼亚人。

在这场爱沙尼亚人打爱沙尼亚人的战争中,爱沙尼亚人绝不会是赢家。

德军爱沙尼亚掷弹兵扛着德制“铁拳”式反坦克火箭筒。

德军步兵使用“坦克杀手”式反坦克火箭筒,依托石墙,向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射火箭弹。

苏军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第249步兵师师属炮兵的M1938式122毫米榴弹炮,猛烈轰击德军防线。

德军“希佩尔海军上将”级“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在萨雷马岛海域炮击进攻索夫半岛的苏军。

苏军T-34/85式中型坦克发起冲锋,手持K98k“毛瑟”式7.92毫米步枪的德军步兵四散奔逃。

爱沙尼亚之殇 二战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爱沙尼亚痛苦的终结。

由于战争时期与德军合作,苏军对爱沙尼亚进行了恶毒的报复,不仅采取了大规模的搜捕和处决,还将部分爱沙尼亚领土强行划归俄罗斯。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爱沙尼亚抵抗组织“森林兄弟”的游击队与苏军展开周旋,有组织的战斗一直持续到了1948年。

1949年5月,苏联开始将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苦寒的西伯利亚,并将俄罗斯人迁入爱沙尼亚,以改变其民族构成。

1952年,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只占了总人口的48%。

相比之下,11年前,爱沙尼亚的爱沙尼亚人,占总人口的90%。

1978年,爱沙尼亚最后一名坚持战斗的游击队员被捕,抗苏斗争彻底结束。

1991年8月19日,风雨飘摇中的苏联爆发了“八·一九”政变。

8月20日,爱沙尼亚宣告独立。

9月6日,苏联正式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

1994年,俄罗斯撤出了全部驻爱沙尼亚的俄军。

然而,惨痛的历史教训,使爱沙尼亚对苏联和俄罗斯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2004年,爱沙尼亚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作为与俄罗斯接壤的国家,爱沙尼亚站到了北约东扩的最前沿,使两国关系更为复杂化。

在接受采访时,导演纽格南表示:“《1944》的受众就是爱沙尼亚人,其讲述的就是我们爱沙尼亚的历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面对道义与情感的矛盾,爱沙尼亚对历史的思考更可谓“五味陈杂、欲说还休”。

《一九四四》短评

日俄战争的时候,我们东北是不是也是这种境况?

8分钟前
  • 石楠笑笑生
  • 还行

全片支线太散,人物塑造不够立体,戏份平摊导致没有突出的角色非常脸盲,后半段加入的煽情戏很突兀与主线分割严重,打乱了整体基调。本片既黑苏联又黑德国纳粹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而将他人性命置于危险,这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所以弱国无外交,国家无法独立就只能像爱沙尼亚一样谁想侵占就侵占,想欺负就欺负,任人摆布毫无主权。“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

9分钟前
  • 一朵小野百合
  • 较差

不谈历史和地缘政治,仅从影片看6分不能再多了

10分钟前
  • 收拾快乐
  • 还行

历史都是掌权者书写,且是活到最后的中产书写,小国没有主权。黑红军就不说了,战斗太不专业。

14分钟前
  • 齊一旸
  • 较差

通过这样的影片,不一样的战争人群,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形态,起码增加了对爱沙尼亚的一丝了解

18分钟前
  • 路边小成
  • 还行

Panda,晓得你的细心和认真,所以在这部偶然发现的电影上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其实你并不用强求在一个不太恰当的时间里观看这么一部感觉其实还不错的电影,因而没能享受到预想的观影体验,那就当做一个观影的小教训吧!(不说“下不为例”是觉得你以后可能还会上演类似事件。)-8244←1944

23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5

24分钟前
  • 杏携杇惺
  • 较差

弱国无外交,外交从来都是大国之间的游戏~从一个被欺凌的效果的角度拍出来的电影,蛮有意思的。

29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还行

指向明确的类型片,“爱沙尼亚人只能在德国和苏联间选择,而非在纳粹和共产主义间”的地区特色略微增彩的。

30分钟前
  • 地上人国
  • 还行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电影,这个电影的结构很不错,前半部分讲德军爱沙尼亚志愿兵抵抗苏联入侵,撤退时伏击苏联部队,主人公被打死。战斗中德军发现这只苏联部队也是爱沙尼亚人组成,于是战斗中止。视角转移到苏军这边的爱沙尼亚军人。

33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立意很好,但做得太散了些

38分钟前
  • 钱包你瘦了
  • 还行

战争对于无论战胜方还是战败方都是无可挽回的伤害~专门查了相关历史背景,又长知识了,关于爱沙尼亚,德国,苏联的纠葛~说的奇怪语言接受不了~

41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较差

叙事混乱、角色刻板的平庸之作

42分钟前
  • 惊奇少侠
  • 还行

战争的立场只有胜利或失败 决定视角是仰视还是俯视

47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好无聊

48分钟前
  • 麦兜豆豆
  • 较差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垃圾国家,下次吞并他们的还是德国~

52分钟前
  • 范特西
  • 很差

老乡见老乡。。。。。。

54分钟前
  • jiade
  • 还行

剧情主题很棒,但是又是辱苏。刻画刻板苏联政委印象。烂片!

58分钟前
  • 爱啃冰的马
  • 较差

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你不知道为谁而战。两个视角的转换很有意思。

1小时前
  • 柏拉不图
  • 推荐

小国的悲哀,小人物被迫参与战争的悲哀。

1小时前
  • hhTr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