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片子看了有几年了,但想起来什么是好的电影(个人的)。
这算是非常亮眼的一部好电影。
时常会想起那栋海边的房子,这两年也在找一间这样的容纳自己的房间,而这种寻找,这部电影的影像始终在影响我。
回想起来为什么喜欢它,是它娓娓道来的抗争吗?
是我期待的中老年的自己那股女性的力量,对人生 生活 自我的洞彻跟接纳的那悄无声息内层却汹涌有力的广阔吗?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unintendedlam(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239826/克拉拉,大家稱她為釘子戶,但是可能叫她做「自我」的釘子戶會更加合適。
城市在分崩離析,但是有一些地方,仍會發生一些讓你覺得身處夢境的真實。
怎麼說呢,這就像是這部電影很多場景給人的感受。
一棟建築在夜里披上了一曾白紗,像是曼妙的少女若隱若現。
克拉拉在聚會后的夜裡,獨自歸家,下車后在路邊看到這一幕,像是瞥到自己的往昔。
一輛高聲放著音樂的車在此時開過,讓人想起影片開頭克拉拉和夥伴開車到海灘,在車內放著音樂一起搖擺。
看見身披白紗的曼妙建築,對城市的常規來講就像是在做夢。
但是那一層薄紗,是真實存在的。
可能是這些樓里搬空的寢居里被遺棄的簾布,在第二天天明時,攤在地上被人收走。
那又怎樣呢。
克拉拉請人將自己住的建築外表漆成了白色。
這是一個有點「自我」的故事,所以克拉拉也並不是一個普遍的討喜角色。
她離群索居,但她只是努力地在維繫自己的生活如常。
第一部分,克拉拉的頭髮,就是她的抗爭。
和癌症的,和時間的。
因為治療,她的短髮洋溢著生命的青春;隨著時光飛逝,她的頭髮漸長,除了時間飛逝,她的自我更加深刻。
克拉拉的愛呢,就是她的生活日常。
她有音樂,有充滿回憶的櫃子,還有自己的朋友親人。
克拉拉的癌症呢,自然就成了她生活中遇到的那些重要的難題。
就像是建築商從其他地方帶來的白蟻要腐蝕掉建築,造成危房的情況。
生活里遭遇的問題,就像是一個人的自我瓦解。
一個問題與一個問題的累積,便可以造成巨大的縫隙。
克拉拉在影片里有兩次情緒的爆發。
一次是在和建築商對峙的時候,年輕的商人似要離間克拉拉與親人,用逼遷干擾她的自我。
這其實也是兩個精英人士的對話,是當地文化的衝突。
建築商知道自己的工人在海灘上燃燒床墊嗎?
他的標榜是虛偽嗎?
克拉拉生氣,但無可奈何。
還有一次是結尾的時候,手撕建築商。
年長的建築商看到克拉拉帶來的照片隨即變得氣急敗壞,針鋒相對每一個要說話或動作的人。
克拉拉呢,她將被白蟻侵蝕掉地木材一根根拍斷在桌上。
鏡頭特寫著這些白蟻,我竟然覺得有一絲暢快地美。
問題能被看到,就變得有底氣,畢竟你知道癥結所在。
一無所知地時候,便是那白蟻爬過的瘙癢不適。
就像克拉拉做了一個噩夢。
以前的保姆坐在她的床邊光明正大地拿走屬於她的珠寶,還告訴她,她的胸口在淌血。
突然想起的扒竊的保姆是克拉拉的問題,但回憶起那個人的名字就還好。
一直以來手術切掉的胸,也是克拉拉的問題,她的欲求會因此受阻,但是她失落並不是因為這病症。
年邁的鰥夫因此回絕她的欲求,她回憶往昔因為那個時候她和病魔抗爭但是真實,因為有人在愛她。
而後那個年輕的牛郎卻能給她真實的愛慾,親吻她的另一半胸,因為他看到知道存在過的問題,但是也接受留下的真實美。
除了探討城市、階層、社會人員的關係等等,影片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就是這種自我的真實。
或許有人覺得克拉拉的生活平淡無趣。
我會記得侄兒的女朋友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候,她眼裡閃著的淚花。
有著往昔與現在的幸福感。
我也會記得克拉拉在海灘去游泳,救生員告訴她水快淹到腰了快回岸,她回應好,但是還是去撲了一撲那所謂的危險浪花。

小克莱伯·门多萨是来自巴西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导演,这个导演有什么特殊性呢?
他的出生并不是专业的影视行业,而是从一个记者影评人逐步的转型成为导演。
这条路是一条特殊的道路。
如果套用我们今天的逻辑来说的话,你说我拍的电影不行,那你自己拍一部试试,试试就试试。
他试了,而且效果还不错,不错到什么地步呢?
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提名。
这估计是大多数影评人的终极梦想了吧,这一点在小克莱伯门多萨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作为旁观者,我们去顾及这位导演的从业目的的时候,不免会带入自己的情绪,可能导演曾经被人这样说过,然后气不过,最终转型成为了导演。
这是玩笑,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他的作品,他并不丰产,然而每一部作品都挺好玩。
可能是因为影评人的身份,他的每一部作品似乎都有一些关联点。
也可能是因为他对于某一种社会现象了解至深,因此,这些关联点之间的共性也能让观众一眼看穿。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就是他的这部著名的《水瓶座》,这是一部介乎于第一部作品《舍间声响》与最近的一部作品《巴克劳》之间的作品。
本片聚焦的依旧是社区矛盾,不过这一次的社区矛盾主要着眼点是租售住房的地产商。
我们在《舍间声响》与《巴克劳》之间来看这部《水瓶座》就很容易看到一条直线,前者主要着眼于贫富差距在巴西的社区中间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后者则是在不断地探讨开发商与住户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即使是在未来也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本片则不然,本片中杂糅了贫富差距化,同时兼具当地企业与个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不可调和,力图展现一种巴西社会的现象——没有活力。
很显然,导演的展现很成功,然而作为观众看来,未免太过于影评人了,因为本片的节奏有点缓慢。
除非耐心,否则看起来很吃力。
当然,这是本片的一大被人诟病的地方,除去这一点,三段式的分布并没有将后来的高潮展现得非常好,反而是让观众们产生了一种疑惑,或许去掉三段式叙事,本片连贯性会好很多。
究竟该作何选择,我们看看本片的故事吧。
一个知名音乐评论家已经六十岁了,她儿女满堂,十几年前丈夫去世后,她就独自一人居住在一个大型的公寓内,然而周边的开发商想要买下这栋公寓,然而所有人都出售了自己的房子,她却拒绝了开发商。
她的这种举动引发了开发商的不满,在被拒绝后,开发商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法子来骚扰这位老妇人。
包括深夜在楼上举办派对,在院内纵火焚烧垃圾等等,后来不惜在楼上养起了白蚁来以此驱散她。
在她忍无可忍之际,老妇人带着自己的孩子以及律师找上了门。
矛盾瞬间爆发了。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且是一个主线明确的故事,开发商想要买下公寓来作为他用,然而总有一个住户不愿意搬迁,于是开发商动用了“国际惯例”,来迫使租户就范,然而这种方式并不奏效,矛盾就此产生,在资本的作用下, 开发商会做出来很多匪夷所思的举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却忘记了对面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坚定的人。
最终这种矛盾不可调和的爆发了。
在这样的主线下,我们还能从各种各样的旁支末节中看到另一番景象,那就是整个巴西存在的社会现象就是活力不足。
作为南美洲国家,本身地处不发达地区,巴西的种种表现正式说明了这种社会矛盾的根源。
音乐评论家的衰落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精神的淡漠,而地产商的崛起则是因为人们对于金钱的近乎于痴狂的追求。
这种追求一定意义上已经让整个社会陷入到一种畸形的状态中去了。
老妇人不过是选择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然而这种选择并没有能让自己的处境有一丝丝的安定,地产商威逼利诱,子女们的不理解等等,都加剧了这位老妇人晚年的生活。
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下,老妇人的健康状况却没有人关心了。
这无疑是很讽刺的。
而老妇人将自己独立的生活与儿女们隔开,就如同巴西的富人将自己和穷人隔开是一样的。
他们各自驻留在自己的圈子内抱团取暖,而唯一的跃升的机会看似达到后,就会引发一系列的报复。
地产商无疑是讨厌的,而这种讨厌是建立在老妇人一样的人们看待他们原本的家庭聚集区的时候的目光之上的。
因此,这也算是有因也有果。
社区矛盾是最基础的矛盾,同时也是最深刻的普遍的矛盾,然而这样的矛盾如果不能缓解,就会引发出来大问题,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看到,也不是任何国家都能平稳解决的,这才是悲哀本质。
……你好,再见
害怕面对衰老、面对性 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面对很多问题,很多人顺其自然的事情或许都不是这样的 电影之于我到底是生命的全部和消遣的娱乐?
白蚁的侵蚀只是一个片段,一个部分,可是腐坏的东西远不止这栋楼。
这就是生活啊,我们不得不适应,学着妥协、学着解决问题,一路修行。
这部电影看了3天,犯困很多次,流泪很多次。
还好 我还有爱的能力。
来自巴西的这部电影很好看,先锋,透彻,剪辑、叙事、都好看。
注定孤独地走过这一生,审视、纠结。
有时候妄想着一下子到老年 有时候真的艰难到活不下去
片名为《水瓶座》,女主人公生活的大楼也命名为《水瓶座》。
很多人不解其意,弹幕中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部与星座有关的电影。
其实只要不嫌影片节奏缓慢,耐心观看影片的人就会了解“水瓶座”的真实意含。
因为女主人公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有一次媒体在她家里安排一次采访。
激进的女记者登堂入室,看到她家里一排架子上密密麻麻摆满了黑胶唱片,采访时就借此开门见山暗讽她已经落后于时代。
但是女主人公从容起身从架子上抽出一张约翰.列侬被谋杀前录制,于1980年12月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双重幻想》,但是唱片内层夹着一张洛杉矶时报1980年12月8日发表的一篇列侬遇害前的报道《约翰.列侬的未来计划》。
她说:“这张报纸,就像瓶子里的纸条,它成为了特殊的象征。
”包括后来女儿不理解既然在她留下来的生活质量就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她为什么还执意选择不搬走。
她甚至因此遭受之前邻居们的指责和埋怨,冒着生命危险也不动摇自己的决心,以及她对女儿说:“这栋房子,就是我。
”以及她的女儿说她是,“看着是一个老太婆的小女孩”,其实都是指向一个漂流瓶的隐喻——现在的瓶子,里面装有的是过去的时间。
影片采用三段式奏鸣曲结构。
第一章《克拉拉的头发》回顾30年前,女主角战胜癌症后为一位挚爱至深却终身未嫁的姨婆庆生的一场家宴;第二章《克拉拉的爱情》时空线带我们来到了丧夫17年后的克拉拉的独居生活:写作、集黑胶、去与贫民窟一线之隔的海边,很爱她的一个侄子,与女儿现实的观念有矛盾。
在一场舞会上似乎邂逅mr.right但在车里,他问,“我越界了吗?
”她道,“是我做过手术。
”他问,“乳房?
”他随即离开她的身体,她回到家,放唱片独舞那一幕很动人;第三章《克拉拉的癌症》她梦到乳房的血迹晕透了白色衬衫。
地产财阀为了将她驱逐,动用很多见不得光的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她住宿建筑的其他房间都布满白蚁,至她的生命于危楼之中。
“除非我死,否则是不会离开这里的。
”她来到地产大楼,为那些不择手段的商人带来一手提箱的白蚁。
至少,我很喜欢这部影片在此落幕。
它没有过多的渲染和阐释。
没有激烈的情感表达,甚至连开发商的奸诈险恶都包装在礼数周全的外表之下。
以及电影镜头对开发商那些迷你楼盘模型的透明外罩的特写,就仿佛意味着,在一个真空的瓶子里,酝酿出了人生和世界对垒关系的朴实写照。
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字幕都是海浪的声音,原以为这是一部非常诗意、浪漫的电影。
但是,房地产商的巨手笼罩着一个想要在海边公寓诗意栖息的巴西女知识分子的晚年人生,这里没有浪漫。
缺了的一只乳房,沙滩上的排水管,楼上的白蚁,女儿的白眼,厚厚的老照片里的故人。
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没有浓浓的亲情,只有一个寡居的老女人的坚守,这是她的人生阵地,战役。
开头姑妈的70岁晚宴,当人们谈到她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女人时,忘了,这所有的一切不过是每一时每一寸的坚守。
克拉拉所继承的正是这份坚守。
影片结构和枝蔓是有些散乱,但有些部分发人深省。
比如那个房地产商的孙子始终非常友好、平静地与克拉拉交谈。
他最尖锐的一席话是这样的:“我知道你们这样的人,你生长在一个深色皮肤的家庭里,你所得到的一切都需要辛苦打拼才能得来。
”这句话里的尖刺在于首先是优越感,其次对贫深骨入髓的蔑视。
还有一段,克拉拉指责那个孙子:人们都在谈穷人没有受过教育的愚昧,但是还有一种愚昧,就是受过教育没有良知的愚昧,更可怕。
这让我想到那两个告诉克拉拉白蚁真相的建筑公司工人,他们是善良的巴西劳动者的代表。
直到第三段我才意识到,影片自始至终都发生在这海边的房子里。
这是一个有历史的房子。
那一晚,我们都为克拉拉一个人睡在这个房子里担心的那个夜晚,一个黑女奴穿过这个房子,打开一个柜子,拿出珍珠和闪光的钻石亲吻着,她就坐在克拉拉的床头。
克拉拉突然从梦中醒来。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
在这座房子里,历史和故人离我们那么远。
这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所不能体会的东西,我们不仅故乡陷落,在拆迁中更无老宅。
更多关心的是价钱,而不是历史、故人与情怀。
我们愿意谈论房子,谈论涨了又涨的房价,却不谈家,祖宅,记忆,历史。
克拉拉从海水中走出来。
不美丽不性感。
当我们以坚强、独立、勇敢为评断人的最高价值观时,我们就知道她是多么美丽性感。
其实拍过鬼片可以赚钱更多。
这种现实主义的、慵懒的风格,可以对生活致敬更多。
打开戛纳主竞赛的片单,一览之下,看见小克莱伯·门多萨的名字,似乎并不算意外。
这位年轻导演在戛纳,几乎算是个新人。
小克莱伯·门多萨他自新闻系毕业后,曾从事了13年的影评人工作。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逐渐尝试执导纪录片、剧情片,但大多以短片为主。
小克莱伯·门多萨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舍间声响》在鹿特丹展映后广受好评,随后2016年,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入选戛纳主竞赛单元,此次《巴克劳》再次入围2019年戛纳主竞赛,也表明了戛纳对于年轻导演们的青睐。
《巴克劳》这当然是福茂所带来的改变之一。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新人出现在戛纳的主竞赛单元之中,甚至有如去年A·B·舒基这样以一部处女作就挺进主竞赛的导演。
以往,年轻导演安于“一种关注”,主竞赛单元让给大师们的情况正在逐渐被改变,当然这也意味着戛纳年轻导演们受到的关注也会更多。
关注戛纳的新导演们,说不定,在这些导演当中,就会有人引发再一次的新浪潮。
01 十三年影评人转型导演在当了多年影评人和记者后,小门多萨把这一转型称为“自然而然”。
他曾经以影评人的身份工作了十三年,远大于他作为导演工作的年份。
在这十三年中,他也制作了自己的短片。
比如《累西腓的陨石》《电子产品》《绿色唱片》等等。
小克莱伯·门多萨这几部短片对于小门多萨而言很成功,在拍摄过多部短片后,他开始拍摄自己的第一部长片《舍间声响》,他发现自己再很难兼顾影评人和导演的工作,于是他辞去工作,开始专心拍摄电影。
《舍间声响》小门多萨或许不会成为那些对影评人嗤之以鼻的导演,毕竟,他从还是个小男孩的时候,就想成为评论家了,“这是因为,有些电影我不想推荐给任何人。
”电影以一种美丽的方式,与世界和文化产生联系。
十三年的经验,让他在做一个导演之前,先从各个层面认识了电影,商业和作者电影两相对照,互为映衬。
《自己去看》小门多萨最喜欢的电影是依莱姆·克里莫夫的《自己去看》,这是一部二战白俄罗斯的战争片。
除了依莱姆·克里莫夫外,在小门多萨的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导演之一是约翰·卡朋特。
小门多萨对于约翰·卡朋特影片中的“可行性”十分欣赏,他认为约翰·卡朋特的作品总是能激发一个导演的创作欲:投资小,但电影的力量却极为强大,让观众为这部影片感到兴奋。
《月光光心慌慌》(1978) 约翰·卡朋特美国70年代的电影对他影响也不小。
但小门多萨个人的喜好理由则更有趣味:他认为,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导演们制作了最好的的成人电影。
为成年人制作电影在他看来格外重要,在今天,影片的分级是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任何一部在银幕上展现过多血腥暴力的好莱坞影片,都免不了要考虑观众会不会接受,所以“许多商业电影都像是害怕有小孩子来看,而当大银幕上出现有关性的镜头时,这些电影变得更紧张了,完全不像是成年人之间的交流。
”这对于小门多萨而言,未尝不是对电影的损害:“如果你不必担心哪些观众在看,电影就会变得更有趣。
”性理当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一观点在《水瓶座》克拉拉的生活中,表现得如鱼得水。
《水瓶座》在门多萨的镜头之下,性以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在这一点上,他显然不能和拉斯冯提尔获得共识。
“在大多数英美电影中,性通常是死亡,疾病,精神病,怀孕,还附带一大堆尴尬和幽默的情节。
这真是令人作呕。
”小门多萨的影片《水瓶座》,被影评人评价为极富文学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篇狡猾的社会评论。
他对人物的深刻刻画,及在电影中穿插的各类隐喻,都暗中表明,这位导演长久以来,都在用观察者的视角,来剖析整个社会。
甚至连小门多萨影片中的女主角克拉拉,也与他自己有着微妙的重合。
这是一个退了休的著名乐评人,她住在自己的老公寓里,拥有着极多令人艳羡的黑胶碟收藏,当开发商试图和她谈论拆迁事宜,想把这里改建为新建筑时,这位中产阶级的倔强女士,刚硬而果断地当起了“钉子户”。
《水瓶座》女主角 克拉拉这份不谋而合是属于门多萨的狡黠:“有些人问我‘这个主角是不是你自己?
’我就会假装说:‘不’,主角是乐评人,我是影评人。
”但是事实上这正是他对自己的代入:“当我做影评人的时候,大家总觉得我的看法有点负面,让人觉得我什么都不喜欢,这可能是一种反智倾向。
”长久以来的写作为小门多萨的剧本创作是否有所助益?
就他本人而言,常年培训确实有助于他创作出更好的剧本,但写作仍然是一个神秘的领域。
“有很多人在定义什么是优秀的创作,但故事本身就在那里。
”
《舍间声响》即便小门多萨对自己的剧本已经很满意,但他仍然无法解释《水瓶座》的创作历程。
作为一个新导演,他要求自己的剧本要先于电影,必须从文字中就把握住读者:“如果他们谈论剧本就像谈电影本身一样,那就太糟糕了。
”“我通常会在睡觉前读一些这些剧本,有些会让我立刻睡着,还有一些会导致失眠,也有很多剧本只是一小堆纸。
在一个好的剧本中,戏剧,冲突和情境必须非常明确,他们必须十分有力,这也是那些优秀文学的判断标准。
我并不是说我的作品很好,但在拍摄之前我需要非常自豪地对别人展示我自己的东西。
”
02地域文化对于导演们意味着什么?
虽然地缘文化从未被戛纳所可以疏漏,但不难发现,这种倾向在近年来得到了加强。
这对像小门多萨这样的导演来说是个好信号。
关注本土文化的导演有了更多机会站在国际的舞台上。
不过对于小门多萨而言,他认为,一部电影如果足够有趣,那么无论在哪里放映,都应该能够获得普遍的理解。
他的第二部长片《水瓶座》在戛纳进行放映时,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水瓶座》这并非是说,对于观众来说,地缘文化就无关紧要了。
事实上,当越来越多的巴西观众看到这部影片时,一些小细节就能够被更清晰地解读,当人们对这个地区了解得更多,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
这一点对于每一个对本土文化有关注的导演来说,都是格外重要的。
在小门多萨的影片中,他就进行了此类地域上的修改。
在影片拍摄俯瞰城市的镜头时,小门多萨刻意抹去了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两个40层高的塔楼,建造于十年前。
他认为此类建筑是一种破坏,虽然当地确实有法律禁止在历史老城区建造高楼,但最后这些建筑物还是建起来了。
这种标志对于海外观众无关痛痒,但在巴西首映时,它得到了戏剧性的欢迎声。
“这就像是意识到你家乡的某些特别丑的知名建筑已经消失了一样。
”“我喜欢档案,包括图片,书籍,信件,我们布置在房子里的东西。
这并不意味着你是一个怀旧的怪物,它只是意味着你有生命,你继承了某些东西。
有时一件家具,就像克拉拉姨妈的梳妆台,这些东西都是正常和平凡。
没有哪个家具可以卖出几千美元。
甚至公寓也是档案馆的一部分,还有活了65岁的克拉拉本人。
”
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在灵魂里留下刻痕,而艺术创作这类思维的产物,往往在不经意之间复制了灵魂里的每一道沟壑。
如果说小门多萨这位戛纳新人在自己的影片里展示了什么,那么一定与他的国家、他的人生,和他所观察的众生紧密相连。
这或许是每一个试图在影片里展现地域文化的创作者,都在下意识做的事。
-END-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退休乐评人克拉拉独立、坚毅、有格调、懂得抗争。
美艳不可方物、浑身贴满女权属性标签的姑母露西就是克拉拉心头一盏明灯,克拉拉希望坚守这份家族荣誉——以钉子户的方式。
然而姑母露西辉煌传奇的一生难以复制,至少无法像她一样优雅体面地接受后辈的歌颂。
残缺的乳房、压抑的欲望、新旧时代的交锋(明明一生只爱听黑胶,却被媒体强行报道成“爱死了mp3”)、开发商的坏心眼、儿女的不理解,都在消耗着这位中产单身女性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
影片频频给到镜头的那张八斗柜,盛年时的克拉拉曾在上面不知解锁过多少种开车姿势,如今却被一群年轻人以开群交趴体的方式提醒着自己无人问津的窘境,睹物思春,几多欢喜几多愁?
影片最后,克拉拉当面手撕开发商的高潮大快人心,忍了两个多小时的情绪终于爆发,然而我们知道克拉拉能做的最多至此了。
还好生命中有音乐,片中选曲不多,但都是精品。
个人碎碎念有些地方,可以是一个凝固的场景,保存了一些遥远记忆;可以是个夜晚永远亮着灯的书房,还有灯下痛苦写作交稿的人;可以是满室阳光绿植的光影,还可以是清晨六点被砸门叫醒送早餐的恼怒回忆,离开这间居所,到哪里心里都是空空的。
是的啊,我此刻想起的就是西一巷。
电影看完就想哭泣。
我已经在这个世界步履不停地走了很久,我也知道未来还要去攀登更高的山峰,去做更好的人。
可是啊,西一巷的那些时光始终在我心底。
如果我也写一本《最美好的回忆》,萨冈赌赢了钱去买了房子,我是在那里度过了纯粹的时光。
该片所表现的内容与社会现实相当贴近。
片中的音乐成为了重要的叙事线索和亮点,同时也主宰了影片情绪的起伏涨落。
当克拉拉躺在公寓里那张面朝大海的吊床上,整个空间就沉浸在她的音乐和她的回忆里。
同时,宴会场景也是串联影片的重要元素。
伴着水瓶座大厦对面的海潮起落,这些盛宴构成了她流动的欲望和生命。
在这个以“强拆”为题材的故事中,门多萨也在试图呈现不同肤色和阶级的人们是如何共处的。
索尼娅·布加拉的表演层次丰富,收放自如的表演撑起了影片的全部重量。
去年戛纳的几部女性主义电影是真的牛逼。《她》里的于佩尔讲究诡计和实用主义,这位同样强势的女主角则恋物而怀旧。这些电影都没有刻意在讲性别政治,但却都展现了独一无二的女性人格。
对你们来说这只是一间公寓,对我来说却是我的一生啊
现代巴西的社会问题多多 一部影片自然无法融入所有的问题 以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视觉去以小见大间接批判这些矛盾 全片克制且温柔 把冲突压抑到最后一刻才爆发 前半和后半的确有些许割裂 但导演的剪辑与摄影恰到好处把回忆与现在交织到一起 比起强拆片 更像是一位女性的个人传记
好沉闷,太平稳,故事推进又慢又散。风格介于小津和伯格曼之间,但又缺乏他们的精髓。是一部看得打瞌睡的电影。
太吵
内容与标题不符,女主演的挺好的!
独乳老妇是隐喻巴西残缺的社会制度?
钉子户的故事拍得如此慵懒惬意也是可以,好像是第一次在日式精致外获得的影像快感,屏幕里都透着热热的城市海风,温暖湿润又晕乎乎,想睡又不得睡,好想半眯着眼睛学猫叫~~~~~等等这还是钉子户的故事吗~~~~喵~~~~
全是因为短短的大尺度床戏才下的这部电影。怎么说呢,这种写实性描绘确实够细腻,但是也够冗长。看克拉拉最后手撕房地产商确实有一点爽,但是也只是爽那么一下。就像饥渴时叫的那个牛郎,爽一晚就过了。克拉拉钉子户的立场算不上站在完全正义的角度。由此带来的拉锯战只觉得头疼。
觉得节奏好慢,无趣。还以为跟水瓶座有什么关系。没看下去。
我承认我只看了一半不到。。。
前半小时都不知道在拍个啥 太散了 强忍睡意继续看居然从头散到尾
2023第一部。小克莱伯·门多萨致力于将作者风格与叙事美学融入带有社会议题的当下事件中,从而表达自身隐性的政治诉求。故事基于累西腓的现实环境徐徐展开,城市历史同个体记忆因一次次对「坚守」的冲击相互勾连,在意识不经意的松懈瞬间趁虚而入,化作恐惧或噩梦般的存在,影像因此在对大量现实的描绘中获得了厚重之感。如此看来,《巴克劳》中建构的有关现实政治与当代巴西社会现状的生存寓言,实在是出其不意的创作转向。
众人在楼上交欢个人仍在楼下焦渴,这是一位心疾难愈女人的白描;油漆在粉饰外墙白蚁却在啃噬内里,这是一个病入膏肓社会的写照。一条污水管的排水口是富人与贫民的分界线,一张塞不进门缝的宣传单是道德与无耻的临界点。热爱水瓶座,里面有个柜橱和满室回荡的时光交响,离开这间居所,到哪里都是流浪。
比《舍间声响》更具象更精彩,比前作多了很多亲情和美感,功勋女主角Sonia Braga气场太强了。她家墙上贴着《巴里林登》海报。《舍间声响》里的自慰女也出演了。有个叫Julia的妹子太是我的菜了。Andrea Arnold给我跪下看10遍,学学人家怎么拍歌单电影。
很无趣,大量无关轻重的人物和情节,结尾看似有力实则苍白
6.7
是住所也是家,那里承载了记忆和情感,她有权选择住在哪里。但又不仅仅是地产霸权,独立女性的退休生活折射出一系列社会问题。导演的美学、对室内空间的辗转和音乐的运用都很棒,个人来说我特别能和女主共情。
B+
情节拖沓,剧情太平淡。最后白蚁太恶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