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林:原载《文汇报》2016年9月28日(有删改)。
香港作为一座现代大都市,压力与节奏强度时时都在爆表,成年人过劳的大脑和绷紧的神经亟需轻松的文艺作品来镇痛,来抚慰,解压神片“麦兜系列”因运而生。
麦兜这样一个猪头猪脑的角色,从香港本地的动画形象,逐渐扩散到整个华语世界,成为一种平民精神的象征。
国产动画电影这些年来最接地气当属“麦兜系列”,讲述香港社会几十年的变迁史,以草根和民间身份幽默点评岛国的逸闻趣事和凡人苦恼,截然不同于中国所有远离现实生活的动画。
香港人人喜欢麦兜,是因为故事中满满的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故事中装满小市民的幸福和快乐,悲伤和忧愁。
麦兜的故事情节极其生活化,甚至非常“反心灵鸡汤”,类似于欧·亨利式“含泪的微笑”中既有满满的正能量,又挟裹着小民面对世事沧桑的世故、无奈、小聪明、小狡黠,以及所有努力都无济于事后,阿Q式的自我安慰。
影片所包含的忧愁和哀伤戳中了人心中最为柔软的地方,无数的观众在麦兜、麦太及校长身上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亲人和朋友,看见了辛劳、打拼和壮志成灰,也看见了世事无常,看见了时代变迁。
麦兜之所以能住进我们的心里,在于那种源于小人物质朴的真实,在于电影接住了香港这座城市的人文和地气。
麦兜系列以一个脑袋不够灵光的猪头小孩做主角,所有人物的言行都幼稚化,貌似是给小朋友们看的,实质上,缺少人生阅历的小朋友们除了看着好玩外,其实基本上是看不懂其深层内涵的。
麦兜系列实际上是成人寓言,以比较滑稽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成人世界的荒诞和小民们的无奈,在大巧若拙的卡通画风中,融入哀而不伤,难以言状的细腻情感,这一直是其令人钟情叫人牵挂之所在,但这种观感在《麦兜·饭宝奇兵》中却荡然无存。
作为麦兜系列的第七部电影,《麦兜·饭宝奇兵》颠覆了麦兜的传统,求新求变,但却变出了问题。
本片也有满满地母爱,但故事的魂魄却从头至尾飞离了那个小岛,徒留那片街区和那所学校尴尬地充当背景,将一个草根形象麦兜刻意地拔高,成了力挽狂澜挽救世界的英雄,把一个自以为脑洞大开,但却被国产动画用滥了救世故事与一些戏仿恶搞段子缀合起来,使一部本来应该很出色的成人寓言变成了低幼童话。
《麦兜·饭宝奇兵》不光低幼,还很低俗,这种低俗已经沦落到和喜羊羊系列大电影一个层面上,作为为麦兜20年庆生的重要作品,尤其让人大跌眼镜。
纵观喜羊羊系列,大多数的故事都是喜羊羊们和灰太狼借助村长的发明,或穿越,或变身,最终打败了野心家,保护了地球甚至人类安全的故事。
而本片的思路几乎与其如出一辙。
喜羊羊让成年观众最为不能容忍的,就是把恶搞恶趣当作童心童趣,一伙脑袋不够灵光的小家伙在玩无厘头搞笑,很多搞笑都是脑筋急转弯式的,既不合情理逻辑也不合事理逻辑,更不合童话逻辑,完全是一帮80后创作者的异想天开,毫无智慧而言。
一些伟大的作品尽管故事也充满着着荒诞不经,但是观众从中可以看到现实的荒谬不堪,看到世事的悲凉,进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
但“喜羊羊系列”中没有现实,它只高高的浮在天空,如同几个发烧的小家伙在梦呓和梦游。
“喜羊羊系列”的继承者《熊出没》是这样,不幸的是,《麦兜·饭宝奇兵》亦是如此。
影片无处不在的戏仿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扎肉超人外形像腊肠,自称来自外太空加那坦星,是专门负责保卫宇宙和平的使者,是正义的化身,但能力有限而又话唠,这是对美国动画中诸多来自外星超级英雄的调侃;蠢萌憨傻却又所向披靡的屁屁怪则是对日本动画《奥特曼》中怪兽的嘲弄;特别是“大饭宝”及其智商明显不及格的设计者麦兜,则是对一切发明家的讥讽。
影片的背景音乐常常雄浑而又气势磅礴,但画面人物却稚拙呆笨,这种声画不对位的视听设计是想造出点喜剧感,但却在本片中却让人尴尬,不知导演意欲何为?
麦兜因为设计的大饭宝哄走了屁屁怪,因此成了全球小英雄,这种空洞无趣的故事,让拼命做鱼丸,堵上一切为儿子梦想买单的麦太太不但不能让观众感动,还得让观众为她的智商担忧。
诚如网友的感慨:曾经的“100%香港制造”,在本片中已然人是物非。
(作者系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第七部麦兜电影的到来,让我这个麦兜粉十分开心。
曾几何时,还一度以为《我和我妈妈》是最终篇,因为麦兜在那部电影中“变咗一个佬”,麦太也永远的旅行去了,给当时的我留下的是无尽的沉默。
说实话,这部饭宝奇兵与以前的作品一样,却又不一样。
一样的是带给我们的是无厘头却不失欢笑与感动,依然描写香港草根的奋斗精神,依然可以看见各色各样的人,麦太的爱与温柔依旧不变,麦兜的追求依旧纯粹却不失力量,校长和街坊(村民)依然平凡却不失善良...不一样的是麦兜这次的梦想是如此明确坚定——设计出一个超级机器人,拯救人类,捍卫地球,虽然只是一个家用电器机器人。
出现竞争对手——尼奥弥,虽然大家目标都是要打败怪兽,但是却有些许卑鄙。
出现了十大首富,虽然富有,却愿意去为制造机器人而亲力亲为。
校长原来有那样一个一直深爱的女孩。
麦兜是个小学生了,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例如April...情节从机器人比赛就有点无聊了,个人感觉相对来说更迎合小朋友。
总体还是很符合麦兜的一贯作风的,善良,勇敢,天真,自己也很努力去做定下来的目标,做法依旧很出乎成年人的意料,但麦兜想的是纷争都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才设计出大饭宝——所有人都不理解的机器人,但最后,只有大饭宝才成功地“赶走”怪兽,以一种温柔的方式。
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了麦兜多年的我来说,这部麦兜没有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也没有其他人说的那么差。
只能说这部麦兜它的侧重性与之前有些不一样,总的来说它还是我们印象中的麦兜,一只唤醒我们内心童真与善良的小猪,一只教我们如何去爱去坚持的小猪。
以前麦兜电影中有些情节不是很明白他想告诉我们的东西,但我相信,这个镜头或这句话一定是有他意义的,可能是我们成年后想不起来了,亦或是随岁月的流逝,我们慢慢就懂了。
之前看过一位读着对麦兜图书的评价,让我很是赞同,他说:麦兜是社会的一缕清风。
是啊,在我们快要忘记为了什么而有意义的活着时,它娓娓地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纵使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怪兽和看不到光明的黑夜,依然要记住生活的美好,因为他们一直都在你身边;要记得去爱与感恩,因为,只有麦兜一个是永远都做不出大饭宝的。
不管你有多厉害,我用温柔打败你。
这只香港猪不知不觉也已走了将近二十年,红到连颁奖典礼都拿来作梗颁奖,转眼出到第九部,一些评论对这个卖平凡人设像一部分自己的小猪转身变成拯救世界的大英雄感到不喜欢,唉!
这不也是你自己的?
我就不信你就没想过像大古一样大喊一声迪迦就变成奥特曼。
所以,内核从未变过,你还找得到心底那份童真吗?
仍旧是温情款款的麦兜麦太,麦兜呀呀学语中麦太教了他好几个词语,但他只会念“妈妈,妈妈”,配上童真的童声配音,一种酸楚感不由地涌上心头。
而他制造电饭宝的初衷,却是基于怪兽如何挠痒痒,如何吃饭的问题上,讲真,挺傻的,但这不就是小孩子的想法吗?
总是不遗余力地向这个世界施放善意。
而我们只是在操蛋的现实竞争中丢掉了这些,有时我看着自己身上厚厚的铠甲,着实觉得悲哀。
“童年时逢开窗,便会望见会飞大象”我真的好喜欢林振强先生这句话,那些天马行空啊!
早被我弄丢了,我只配在给我后代的遗书上写下,帮我找找我的天马行空,如果找不到,你一定要找到你自己的会飞大象。
仲有好靓嘅猪喃肉,仲有好好睇的麦兜。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部片的主题就是爱了。
如何体现呢?
比如:妈妈对麦兜的爱。
就一个吗?
还有,麦兜对怪兽的爱。
没有了吗?
还有校长失去爱,但他也给了麦兜爱,还有十大首富,和妈妈带领的团队。
也可以理解为帮助。
还能说些什么呢?
我哭了,第一次是妈妈追着飞机飞走,两脚跪在地上的无助,以及鼓励麦兜。
第二次是校长,失去了爱人。
不知道为什么失去,可能因为他没有钱吧,只甘心做一个校长。
还有吗?
很多之前的东西都用上了。
比如:快递员的杂志,开始是一本,结尾是另一本,呼应得很好。
还有就是剃毛的,可以转乌拉圈的椅子,饭团,分吃……很多在后面,也给了怪兽。
前面的展示既好笑,又为后面做了铺垫。
还能说什么呢?
打打打打,串得很好,原来主题曲也是有用的,不仅是配乐,也是配乐。
还有吗?
那种纯真,什么记,什么记,那种善良体现得很好。
我很喜欢香港,也很喜欢麦兜,这就是爱的力量。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做任何比较,就此一部电影而言,最大的感触是它又将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童年。
能够 触发人回忆的东西很多,但是能让人成年后再度如此深切地感受当时那份心境的东西却很少。
而今看这部电影,是在让人感受,是让人能够有机会回到过去,在泪流满面的看着多年前那个电视机前的孩子。
那时心中的世界尚未如此笃定而真实,一切尚且酝酿在无限可能之中,怪兽,外星人,奥特曼,机器人。。。。。。
没有什么是不存在的,而自己,终将会是这个魔幻世界里的救世主。
电影里麦兜的经历亦虚亦实,毕竟谁儿时没有为那些可爱的梦想做过自以为是的傻事或者创意呢,但是我们大都并不会像影片中那样,天生就注定能去完成恢弘的旷世之作。
我们能明白要努力,要经历风雨,就会看到胜利。
但是,长大以后才会发现,原来我们中的大多数连走上竞技场的资格都是没有的,哪怕幸运透顶,能够走到决赛,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配角而已。
没有扬名天下,没有万众瞩目,更没有后面精彩绝伦的电影惯用压轴戏码。
你我皆为芸芸众生罢了。
而影片里可笑浮夸,集尽世俗之恶臭的博士,小尼奥弥和扎肉超人,才是现实世界的胜利者。
但我们仍然可以成为英雄,我们仍然可以成为救世主。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每个宇宙都有着一个怪兽,我们都可以成为这个世界里的救世主。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都可以尽情的鄙夷小尼奥弥和扎肉超人,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打败怪兽。
影片中小尼奥弥的强力攻击与扎肉超人的花拳绣腿最终败给了那句致命的“S O R R Y”,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以一种虚荣的心来面对困难终将失败吗?
而麦兜的大饭宝机器人,充满爱意的关怀,基本而可贵的礼貌最终却能让怪兽收手。
难道不是在暗示这些品质的可贵吗?
不是在告诉我们们所遇到的诸多“怪兽”其实也是孤独,缺乏爱的,一切恶意都不是平白无故的吗?
兴许随着成长,那些最初笃行的品质终将备受质疑,就如同大饭宝被怪兽带走以后发回的消息,有人会觉得是一堆废铁最终幻想,但是也有人相信那描述的是事实。
成长让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对与错的边界逐渐模糊,许多事情都是无从考证,无从判别的,但是,信仰真善美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们的那份初心,那份善意也许赢不了别的,但是,它却能够帮我们取得这场心灵之战的胜利,帮我们赢回自信与快乐,让我们愈发热爱这个世界,相信这个世界。
成长是什么呢?
成长是让每个人不断地构造自己的世界的同时,消灭一个又一个怪兽,然后保卫这个世界的和平。
这不是所谓的一次又一次妥协,这是一场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不太明白为什么麦兜的豆瓣评分一部比一部低,不知道能不能做一个评分与年龄和职业的相关分析,也许只有年纪足够大才会有感触?
当卖萌越来越高龄化,70后80后还在纷纷庆祝儿童节,却有谁敢活着像麦兜一样——纯真、率性?
麦兜生在香港,不论是前几部的城里,还是这一部的渔村,无比充斥着香港的元素——实用主义。
连鲜鱼村的鲜鱼小学的教学课程都那么实用——打鱼丸、晒咸鱼——这不都是这些小朋友们的家长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同时也是他们长大后最可能做的事情么?
连暑假补习都是这些实用的课业,想必家长们也很开心小朋友们小学一毕业就可以来家里的铺子里帮忙了吧。
大家仿佛都有了明确的方向,觉得生活,不就是该如此?
而偏偏不懂事的麦兜并不喜欢帮妈妈分担家务,所以他一向不是好学生——也没有人理解他想做的事情——没有人明白风帆和衣服的区别,明明都是布做的?
也没有人明白什么是发明家,你和牛顿(发明家牛顿是什么牛顿?
)、爱迪生长相都不一样。
也没有人会想到创新,大家都没有自动打鱼丸的机器,你怎么可能做出来?
然而,打鱼丸晒咸鱼的普世价值总可能会变的,突然一天的改朝换代便教全世界的人放下手里的事情改做什么“战斗机器人”,哪怕大家并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东西。
麦兜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时代到来了,奋力想去做些什么,而只有比赛的结果会改变对他的看法——事实上谁也不会关心比赛的过程,哪怕再无厘头。
而至于麦兜对机器人的设计理念,哪怕是参与设计的校长到最后可能都没有明白,不知道麦兜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毕竟全世界并没有人关心,也从未有人问过。
而麦兜自己不过是太天真,所以并不会关心别人是不是关心他的想法——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坚持的做下去。
那么大家都是彻头彻尾的冷漠么?
十大富豪会亲力亲为的帮助麦兜造机器人,村民们会放下手里的鱼丸过来帮忙。
不,大家只是不懂,也不想懂。
帮忙不过是体现了自己在事件中的参与度,至于为什么,他们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而愚钝的只是这些村民么?
将军还有那些既得利益的科学家,好像也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从头到尾就没有人想过怪兽为什么要袭击地球,只是一味的打打打——用简单粗暴的西方思维,拿自己的弱项去搞怪兽的强项(不怕打)——当然麦兜很可能也是误打误撞,用自己最纯真的善良改变了那遥远的一个星球的怪兽。
渔民,观众在说。
愚民,鲁迅在说。
哪怕现在,包括我们自己,还有身边忙碌的朋友们,每天兢兢业业的加班的时候,有多少想过自己正在做的到底是为什么呢?
而那些我们日夜笃信的“规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过大的生活压力让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停下了,想一想我们做过的事,以及将要做的事——也许,我们努力的方向和全世界其他人一样,从一开始就错了呢?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被人们左右,却又难以被谁左右。
只有麦兜这样的纯真和率性,这样做事的不管不顾,才能做出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也许,谢立文不过是在鼓励文化的多样性?
但我猜,你们就算认可麦兜,也不敢真的像他一样吧。
2018-5-26
好吧,这部没有以前那么温馨那么煽情。
麦太一如既往的哪怕很辛苦也会支持麦兜的梦想。
麦兜一如以往的是麦太的贴心小棉袄。
就算是造个大机器人对抗怪兽们也不过是为了麦太能不再辛苦的工作。
可是,成了大英雄的麦兜,似乎有点陌生,我这是就见不得草根麦兜成功么。
ps:最后麦兜那首歌燃!
pps:april最后喊的那句似乎有点突兀。。。
麦兜,代表着最平凡的香港人。
家乡被大怪兽入侵。
鹰派:打他打他,无果,打不过。
大怪兽赖着不走,放臭屁,污染了美丽的家乡。
麦兜这个最平凡的香港人,靠电饭煲,夺回家乡。
怪兽你们是永远打不败的。
你们赢的方式,只有帮助怪兽的家乡富足,进步,有了按摩椅和油烟机,家乡有了米饭饱足,就不会再来打扰你们。
当家乡建设好了,大怪兽就走了。
别搞那么多斗争,好好生活,大过一切。
/一路追麦兜从小到大,今年的上映时间推迟,还有点遗憾。
同期的《哆啦A梦》也是拯救世界题材,可是没能打动我。
还以为自己的心已经变得硬邦邦。
//开头十分钟刚过,我还以为麦兜也要让我失望了。
普通话+怪兽+超人实在无法忍受,内心os:为什么麦兜也变了。
看到后面才松一口气,还好。
上一部电影里麦太去了外太空,难过了好久。
这一部又看到麦太,幸好故事从不连续。
还有校长和Miss chan。
片头的《麦记》一开始唱,熟悉的感觉就又回到了身边。
拥挤的小城,生活的细节,麦兜的童音,还有鱼丸和好吃的。
这才是我熟悉的麦兜。
///
麦兜读的学校变成了鲜鱼小学,暑期作业改为了晒咸鱼,打鱼丸。
不知道“鲜鱼”是不是寓意“咸鱼”,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为后面的麦兜立下了flag。
故事的开始是《科学鸭鸭》,麦兜为了家里的生意可以更好,开始尝试鸡爪鱼丸,但是总没有人喜欢。
有一天怪兽侵略了地球,麦兜古怪的设计入围了机器人大赛。
小城没有人会做机器人,厉害的校长亮出来了真身份,没有钱造机器人,麦太就疯狂打鱼丸。
妈妈和麦兜的故事线已经开始。
麦兜开口说的第一个词就是“妈妈”。
后面校长告诉麦兜要好好教导电饭宝,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从麦太到麦兜教育的还原。
校长为了喜欢的姑娘也重新捡起了放弃多年的梦想。
麦兜的主题还是那么励志。
后来的大饭宝是集合煮饭洗衣按摩熨烫于一体的家用电器机器人,其实麦兜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让妈妈工作少一点。
看完之后好想有这样一个大饭宝。
片尾大饭宝发射的信号戳泪点,想念地球山坡的月亮。
毕竟,麦兜教过他无数次“月月”,“亮亮”。
无论到哪里,还是家乡最好。
////谢立文和麦家碧坚持把保留童真进行到底,麦兜的想法总有可能实现。
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童心。
想起了《哈利波特》拍摄花絮里说的话“拍摄过程中没有哪一条龙受伤”。
也总是能教给你许多道理“要靠自己”,“过马路,要拉手”教导小朋友再好不过。
/////电影的歌曲一如既往的好听,最喜欢《麦记》和《默记》还有结尾selina唱的歌“永远单纯,最不得了”。
//////最后的最后,想怀念一下那个曾经陪我一起看麦兜笑我这么大了还像小孩子一样哭鼻子,却会伸手帮我擦眼泪的人出现过。
祝你在米国也能好好生活。
文/梦里诗书在略显稚嫩的卡通画风中,缔结已难以言状的细腻情感,一直是麦兜这个系列令人钟情的所在,但这种观感在《麦兜·饭宝奇兵》中却变成了奢望,顾左右而言它松散的节奏,难以再吸引人的英雄故事,都让电影犹如一碗白饭般食之无味。
麦兜这个系列动画电影,之所以让人有着一种真挚的共鸣,在于那源于小人物质朴的真实,在于麦兜与母亲那相依为命深深动容的羁绊,更还在于电影将虚化的卡通人物接住了香港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地气,但在这部电影中除了依稀还能所见以亲情的羁绊,剧情构思上近乎与《喜羊羊》并无差别,画风上也变得尤为凌乱,使一部本自出色的成人寓言变成了低幼童话。
那么这次的故事都究竟做了什么,从所谓的外星人入侵地球,便令人感觉到了一种迷之尴尬,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更不经令人诧异,这真的是昔日我所熟悉的那个平凡而无厘头要着鱼丸粗面的麦兜吗?
在这部电影中令人再也找不到那种熟悉的港韵,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类似英雄电影的模板套路,而于此中电影用污段子营造的恶搞笑料,不仅再也不复那昔日的忍俊不禁,也使其变的并不再适合孩子。
看这部电影不经令我想起了蜡笔小新的一部电影版《风起云涌的金矛勇者》,虽然剧情不经相同,但电影本身的问题实则都是在于将一个草根形象刻意的拔高成了所谓英雄,而这一点用在天真的麦兜身上变的更为突兀,没有了源于小人物的共鸣,没有了香港文化的奠基,一个自以脑洞大开的故事与污段子笑料的集合,虽能所见导演谢立文希望开创新的故事风格,但如此去其精华的另类,终只是令人尤为失望。
当小猪变作了英雄,诚然一个力挽狂澜挽救世界的麦兜,使电影变的不再那么哀而不伤,但我依旧还是喜欢那个单纯乐观的小猪,而不是一个所谓的“盖世英雄”。
莫名其妙的故事,但我还是哭了……
不管拍成什么样我都爱。
有点尴尬地睡了三觉。
也许麦兜在我心里只会是往鸡爪上串鱼蛋的那个一心要在平凡生活中抓捕英雄梦想的小男子汉而不是拯救世界的大英雄吧。
不失败,还有才,还有人爱,还我麦兜
两星半。好笑是好笑,但是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麦兜的样子。工业、特摄、科幻、戏仿这些东西都没啥问题,但是在这只小猪和它妈妈(这么重要的角色竟然几乎彻底退位)的身上我们期待的是更多柔软又真实的东西。就这层面上来说,谢立文这次给出的作品是不合格的。
仍然用麦太来催泪……前面恶搞特摄片的段落我不喜欢。饭宝可爱,指路歌也很可爱。
开场的画风有点惊吓,是不是承包给了某内地公司,好在麦兜出来面朝大海大喊努力加油之后正常翻才敢坐了下来,迟到六分钟没有感到懊悔,依然笑出眼泪,从来没有人真正关心过怪兽的生活日常,马云耙耙S.O.R.R.Y,屎屎忽忽哈哈哈,一个人包场,生日快乐,好好生活。
是怎样的脑洞
我是麦兜脑残粉
完全看不下去。。。好无聊。。。
陪亲戚家里的小孩看的。
这系列还没凉呢?
不是春田花花幼稚园了,麦麦去哪了?这是个假麦兜吧
这一部麦兜我看不懂。
电饭煲拯救地球。
永远忘不了十年前在沙发上睡得迷迷糊糊,看到电视里的麦兜,一屁股坐起来,那种奇妙的感觉。这些年感谢他一直陪着我笑,陪着我哭。现在我也当妈妈了,我会努力当好麦太。
好失望,不是感动我的那个麦兜兜了,全片只是靠低幼的剧情来吸引小朋友和污污的画面迎合成人的低俗趣味,只剩配乐还有点麦兜的味道。这部香港本土制造系列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那种融合了香港底层日常的喜怒哀乐,现实的无奈与执着的理想,那种打不死的小市民精神,让孩童天真的声音告成人有爱有未来。
只有麦兜的形,没了麦兜的神。
下午在学府影城包场看的。麦兜自从离开香港打算讲故事开始,就失去最本质的东西了,这一系列的尴尬在于成人看太低龄,儿童看太低俗,大陆资方还是收手吧,把小国寡民还给孤岛。另外,改编when you and i were young maggie的主题曲很棒,要是粤语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