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CULT片,就好比一坨屎,就算是一坨屎,也有异食癖的,喜欢吃的人. 同理,再垃圾的片子,总会有人好评,然后这种片子就cult了...
真是感慨电影的无限创作力,在好莱坞日渐枯竭的创意危机中,法国影坛对好莱坞的挪揄却是精彩不断,这部《橡皮轮胎》其实丝毫不亚于得奖的《艺术家》,结尾那种对好莱坞的反讽和致敬并存的感觉真是多年未见的经典创意啊。
为了防止剧透,就不多对剧情说什么了,建议大家好好看一下这篇,或许对看美国电影,尤其是B级血腥片电影经历不多的观众,本片很难找到什么观影乐趣。
但是对于B级迷而言,此片堪称是盛宴,虽然没有任何大场面,却用一个独行“轮胎杀手”的故事妙趣横生的讽刺了电影工业的“no reason”,观众对各种场面的解读,演员对影片的贡献,B级血腥场面的制作等多方面的内容。
“盗版”、“附身”等精彩的段落让人捧腹大笑。
从导演另一部《真实》过来的,喜欢这种荒诞猎奇,重要的是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又不那么无厘头,也没有违和感。
这部轮胎公路片从头到尾都讽刺,连最后演职员表出现时还在调皮。
先试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懂?
不喜欢好莱坞式大片,更爱看小众独立电影的观众更容易看懂些。
就好像那个没吃火鸡的老头,坚持到后面还投入其中。
开头警察对看客说的那一连串的“no reason”就表达了三个信息。
1.直接告诉观众这片子是荒诞离奇的。
有了那么强烈的暗示,后面发生了什么都在自动脑补那句“no reason”。
2.有代入感的让观众体会到这是mise-en-scene,一旦这样想就更容易懂后面的种种比喻。
比如轮胎刚走动时看客就在吐槽,感觉是心声啊。
3.讽刺了电影制作中常见的现象,即为了故事主线的合理而无故避开一些不合常理的东西,并刻意灌输“正确”的三观。
看到此就有种“不详的预感”,不会真的看轮胎杀人吧?
没错还真是。
我是剧透分割线君--很明显拿望远镜的看客就是观众。
从火鸡开始分为两类(火鸡暗指大片中的无脑元素,很可口但没营养)。
一类是吃了火鸡中毒的大众观众,另一类是没吃火鸡的另类观众,就是对影片比较有追求的影迷。
好了开始讽刺观众了,比如暴力情色之类的刺激元素就很符合当今的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
那个主角,就是轮胎,到处碾压、爆头、看美女洗澡等等,每当出现这些镜头,看客就会评头论足。
关于为何最后老头也死?
我认为老头并不是专业的影迷,而是暗指一些只会吐槽的电影评论家,这种也会找到轮胎的厌烦。
那位警察,可以理解为追求商业模式的导演。
对他们而言电影像套路,只要该抛出点的地方抖包袱,像完成任务一样差不多能糊弄观众就行,于是他派人送去了火鸡使之具象化,于是大部分观众真的中招了。
当警察以为所有人都被催眠时立马要收尾(好现实!
),完全不顾故事走向是否合理,但后来又得知有一位影迷没中招就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套路。
最后用美女引诱爆头那段,那个老头去现场说干嘛不直接爆了他,警察说要让轮胎自作自受那个梗,完全就是平时看大片时的即视感,呼应了以上“no reason”的第三条。
暴走的轮胎,觉得是编剧或者有追求的电影工作者(包括导演)。
前半段“一个脾气不好的轮胎”公路片是按照普通模式,即是按照大片导演的思路来演戏,之后轮胎慢慢开始觉醒,注意他在motel里面看电视看的是赛车!
作为一只轮胎很热血啊,暗示不要压抑自己,被勾起斗志,然后就“黑化”了。
搞笑的是即便被枪毙也附身到自行车上,这代表一种力量的衍生,然后老大率领众轮胎走上大街,看着好莱坞颇有挑衅的感觉,背景乐还那么嗨,像之前的编剧罢工,虽然镜头拍的像僵尸复活。
为啥不杀那美妞?
觉得只是一个梗,那妞也没招惹他,导演的小调皮讽刺还没有结束。
片尾演职表又出现片头“no reason”,但此时观众席空无一人,暗示又是一个开始,但那些观众“已死”,表达导演对这种小众片的担忧,是啊普通观众被大片喂死了,如果“另类观众”再不保持清醒头脑就真的没有好电影的出路了。
另外也可以当做导演调侃观众在看到演职表之前就已离场,怎样都是讽刺(调戏)。
而昆汀,没看完他的片子,不敢随便说他是个多么有追求的导演,但至少他是清醒的,虽然形式有点荒诞,好歹算是个觉悟之后的轮胎,总比行尸走肉好。
和影片相比,还是预告片比较有趣,cult片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在于其中会设计一些让观众热血澎湃或者很想却无法做到的情节和画面,奇思妙想在本片里绝对足够,可不能几乎所有的人物和情节都无厘头起来,这样的影片很容易让人游离之外。。。
作为法国人拍摄的电影,又一次对好莱坞电影制作工业强烈的讽刺,不太喜欢法国人这一点,总是一位讽刺别人,有空就不对自己好好反省一下。。。
电影中最大的亮点是那个美女,身材相貌俱佳,完美的花瓶形象。。。
这个内容含量不足以拍成长片,不算导演名气的话应该在五分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开始以为是独立制片,看完了,只有一个感觉,浪费时间。
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导演,光靠娴熟的技艺和长年的经验恐怕是不足够的,还要有独特的天赋才能如虎添翼,这种与生俱来的品质让法国导演昆汀·杜皮约迅速崛起,他于 2007年推出处女作《牛排》时籍籍无名,三年后第二部作品《橡皮轮胎》问世,随即入选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单元,获得北美影评人盛赞,法国《电影手册》再次高分力挺。
如果你是第一次观看杜皮约的电影,绝对推荐你先看这部,肯定不会让你失望而归。
正如片名所示,这部《橡皮轮胎杀手》走的是天马行空、放任不羁的风格路线,看过《牛排》的观众大概心里会有个底。
而更高明的是,导演以元电影实验的手段,超越了B级片的概念设定,对好莱坞电影制作机制及其培养出来的观众与观影文化,予以不留情面的讽刺。
影片讲的是一个轮胎的暴力杀人事件。
你的脑子里肯定有很多问号:轮胎为何杀人?
它又是如何做到的?
在这部被某美国影评人赞誉为2010年戛纳电影节最好的电影里,你未必能找到答案。
或者正如开头的警察所说:所有伟大的电影里都存在没有答案、无法解释的谜。
聪明的杜皮约也许深知这个荒谬的B级片设定未必能让观众全盘接受,毕竟在画面上看轮胎滚来滚去、以意念杀人的情节在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之后,难免会迅速变得枯燥无聊。
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一套戏中戏的结构:开场从车尾箱跳出来一个警察,面对摄影机讲述一番,然后放映员给片中的观众派发望远镜,观众便在荒漠之中开始观赏这部以轮胎为主角的电影。
▲轮胎如何能杀人?
由此,杜皮约划分出现实与虚构的界线,然而,随着暴力事件逐渐升级,这条界线愈发变得模糊,一边是虚构的戏中戏(轮胎杀人)情节,另一边则是现实中的警察追捕轮胎杀手。
而这些角色——警察、放映员、观众——也逐渐有了双重指涉的意义:轮胎既是杀人凶手也是虚构的戏中戏角色,放映员和观众的现实对应关系清晰,警察则摇身一变,成为了戏中戏的导演。
最点明主旨的一幕莫过于,警察在调查旅店女服务生被害的事发现场,得知观众被毒死后,他开心向同僚宣布不用再演下去了,并让同僚朝其身上开枪来证实这一切不过在演戏。
透过这种荒诞的情节,看得出杜皮约不只是在炫耀自己对B级片膜拜的恶趣味,而是对电影/影像本质有了一定的思考。
这种探究电影本体论的元电影叙事结构在其之后的《真实》中发挥得更淋漓尽致。
▲现场观众事实上,这个无稽的创意所引发的笑点和幽默感带有强烈反讽的意味,其讽刺的对象是整个电影制作机制,包括叙事方式(各种类型片:公路片、犯罪惊悚)、不负责的导演(玩忽职守的警察)、粗制滥造的特技(轮胎活动的画面几乎没用CGI)、肤浅无聊的对白(警察撰写那些诱导杀手出门的台词)、浪费时间的情节(警察用绑上炸弹的假人诱导杀手)。
意外地,这种电影一直都有捧场客,于是它培育出来的观众(愚蠢无知)、观影文化(野蛮傲慢)、影院产业(配合愚弄观众)也成为了导演毫不留情嘲讽的目标,甚至连影评人也不幸沦为被取乐的对象。
那个待到最后的坐轮椅的观众便是影评人的化身,他不屑于与那群野蛮的观众为伍,以清醒独到的眼光挑出戏中戏的诸多缺点,却仍难逃被杀的下场。
全片最后一幕的用意昭然若揭,一群集结的轮胎奔向好莱坞,批判矛头指向了这种电影制作机制的发源地。
不得不提的是,杜皮约在片中成功营造出那种似曾相识的悬疑气氛:荒漠小镇、警探查案、妙龄女郎、神秘失踪等等,向大卫·林奇《双峰》致敬的意味已呼之欲出。
他也对加拿大导演柯南伯格情有独钟,继处女作《牛排》致敬《毛骨悚然》后,这次的爆头画面相信是对这位“身体恐怖”大师的《夺命凶灵》致意。
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我就是看了,没啥可说的......
…這是用來啟動我多年前所被植入的擬人法嗎?
除了輪胎和木椅,還有實在的軀體Roxane Mesquida也太耀目。
如果我说的不够明白的话,大家可以把以下角色代入剧情就可以理解了!
警长=导演发望远镜的人=电影院老板火鸡=爆米花等垃圾食物用望远镜看的人=电影院里的观众轮胎=莫名其妙的主角坐轮椅的人=影评人 首先我必须告诉观众,不能看电影本身,因为电影本身,真的毫无原因,也毫无结果!
正如电影开头,一辆警车开来,睡在后备箱里的男人出来将的一堆话,他的意思就说“嗨 别问我为什么!
”,然后一个呆如木鸡的人,将手里的望远镜发给了各色人等,说了一句好好享受吧!
就急匆匆的走了。
那么影片就开始了它的荒诞不经了,一群人拿着望远镜,看的远处一个垃圾场,突然一个橡皮轮胎有生命一样,站了起来,滚动着,并杀死它遇到的任何物品,它可以杀死一切,用一种无法解释的能力,总之它就是可以杀死。
然后轮胎就这样滚动着,类似一个人类一样,洗澡、看电视、游泳,然后把阻碍它的人杀死,死的人都是脑袋被炸的血肉横飞。
那些拿这望远镜的人,也莫名其妙的待在那里,没有原因,像旁观者一样看着轮胎杀人,等到他们饿了,弱弱的男人送来了火鸡,众人疯抢着,唯有坐轮椅的人说了一句类似真理的话——“都是一群野兽!
”。
然后吃了火鸡的人,都死掉了。
当轮胎杀人被警方知道后,开场里的警长出现了,他貌似调查一样,询问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看了一下手表,就终止了提问,说结束了,并告诉自己的下属放弃调查,并让同事开枪打自己,来正面都是假的,只不过是演戏,但是得知还有一个坐轮椅的在观看的时候,他有开始了调查,就像演戏。
最后,他们得出结论杀人的就是一个轮胎,一定要杀死这个轮胎,他们制作了一个假人来引诱轮胎引爆炸弹,然后把轮胎炸死,这个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那个做轮椅的残疾人走到警长面前说,你为什么不换个方式。
警长一气之下,走进房间,把轮胎打烂了。
很诡异的是,似乎轮胎的灵魂转移了,出来了一辆童车,坐轮椅的男人,说自己只不过是旁观者,但是童车发怒,依然把坐轮椅的人炸死了。
影片最后,童车似乎唤醒了很多的轮胎,追随它一轮的滚动,最后一幕定格在了一座山上。
似乎写的“好莱坞”的字眼。
影片就此结束。
我为了怕其他言论影响我自己的体会,没有第一时间查阅其他影评,所以我现在把我自己的理解分析一下。
第一、这个电影其实映射了很多事务,比如社会、制度等等,但是我这里重点分析一下导演的意图,我个人理解导演映射的其实是电影本身,但是也不妨碍他映射的更为广泛。
为什么这样说呢? 1、警长说了一堆话,其中都是分析电影,按照警长的解释,其实电影都是没有原因的,然后由一个呆如木鸡的人发给每个人一个望远镜,难道不正是意味着“导演拍什么,观众就看什么”。
2、弱弱的男人走时说了一句“你们好好享受吧!
”,一个通过望远镜的看,如何是享受呢?
当然是享受啊,普通电影无非是通过电影院,人们想通过3D、音响效果来满足心理上的享受,而这些人利用望远镜,观看着真实世界的表演,看着那些没有刻意安排的剧情,看的一个个人被杀死,难道不正是一种所谓的享受么?
3、导演为何用轮胎来杀人呢?
其实导演最后已经告诉观众了,是不是轮胎根本不重要,它可以是任何物品,这难道不是暗指电影中,中各类表现形式么?
而所有的电影共同点大概就是寻找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然后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杀死其他莫名其妙的人所构成的么?
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其实就是反复看的同一个故事,只不过是人物、道具、杀人的方式不一样。
4、轮胎杀人把人的脑袋炸开,人们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就是一种大脑思维的碰撞,电影中的演员疯了,观看电影的人也疯了。
5、那些所谓的旁观者,为了所谓的享受挨饿,等终于饿的不行了,别人送来了一只火鸡,吃了火鸡以后所有人都死了,唯有坐轮椅的人没吃,但是都以为他是一个智者,但是不幸的是,最后这个所谓的智者只不过是更疯狂的人而已,他亲自去质问这个警长,警长其实就是映射“导演”,他质问警长为何不换一种形式?
难道不正式一个影评人说的话么?
结果这所谓的旁观者也进入到剧情里,随后奇怪的是,他没有被炸掉脑袋,而是浑身都炸没了。
很讽刺的吧!
6、最后这个轮胎变换了形式出现,成了一辆童车,这童车带领着一对轮胎滚动着,知道最后看到了“好莱坞”。
难道这不是意味着,这电影就是一个电影而已,这个看似无聊的电影里,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作为“导演”的警长,扬长而去,那个“配音”的女人,也活了下来,但是在剧中,警长曾经让人向自己开枪,告诉所有人,告诉演员、观众、正在观看电影的观众这是假的,都结束了。
但是只要有一个观众,就得演下去,不管多么无聊都得演下去。
7、别问为什么,荒诞的影片,但是真的很有味道,好多地方值得回味。
第二、还映射的社会现实,这个我就不多解释了,你懂的!
waste of life
把握的点比较给力
鬼才导演。Don't ask why, No reason。
……竟然看完了
为啥说较差呢,因为没看懂
7.6;打怪升級要組隊
一开始就说了,没有为什么
有创意的片儿,拍一个轮胎也能忽悠这么久,而且摄影师真厉害,可以把一个轮胎拍得这么美~
我讨厌没理由
WTF 谁来阻止法国人…
最后也太直白了。
太好玩了,故事外的比故事内的好玩。
所有出色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有一个重要的部分,“没有原因”
爆头胎~~~~
有点诡异~
挺2B的还知道洗澡
太扯了
作为实验性电影来看吧.
what's the point...
没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