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Driss本来不应该闯入Philip的世界,但是故事却这样发生了。
Philip是个超级富豪,不是暴发户,是个有素养的富翁,因为酷爱的跳伞运动变成了残废,脖子以下都不能动,所以他需要一个全职家庭护士。
Driss,这个刚从监狱放出来的黑人,典型的坐没坐相站没站相的黑人,永远的运动装(虽然片中他穿过西装,还被嘲笑为“人靠衣装”),带个大耳机······故事就这样开始了,Philip要找人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Driss去应聘,目的却只是为了得到Philip的签字好凑足三个拒聘证能领到失业救济金度日(不得不佩服人家的社会福利)。
当其他应聘的那些专业护理师都闪烁其词的时候,这个黑人显得那么的鹤立鸡群。
毫无悬念,最后Philip肯定要的是他。
不为别的,单就Driss的那种运动感和幽默感就能让Philip感受到生命的活力,这也正是他所需要的。
很难想象Philip怎么放心这样一个人来照顾自己,我是说除了他的喜感之外。
事实证明Driss还算是一个比较称职的护理,尽管他经常会忘记一些事情。
比如上午该工作的时间,他却戴着耳机放着音乐哼着歌在泡澡,电话响起的时候他却忘记给Philip拿话筒,然后还冒一句:忘了你自己拿不了。
holy shit!!!
喂饭的时候,有个美女经过,他就把饭送到Philip的脸上、眼睛上,他却盯着人家的屁股看。
闹出不少笑话。
他简直没有把Philip当做残疾人来对待。
他们大概也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关系中慢慢培养起了特殊的友情。
Driss是个典型的乐天派。
虽然他是在被老妈(后来证明是婶婶)赶出来之后才找的这份工作,但他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给自己找乐子。
Philip也被他的这种生活态度感染,有说有笑,直至最后的感动。
还记得买画那段:一幅很简单的画,用Driss的话讲就是一摊血,却要卖到4万多,这也是我们这种凡人不能理解的。
但Philip就是这种人,有钱又有艺术修养,就像英国的贵族,对,就是贵族,他的世界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
后来Driss也学着作画,还被大家笑话,不过Philip还是帮他卖到了一个好价钱。
因为Philip跟买Driss那幅画的人说那是自己从某某展览那里买过来的,后面还要到哪里哪里展览。
还有Philip和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通过信件来往了6个多月,这在Driss看来也是无法理解的,而且他们通信的内容包括好多“古诗”。
Driss觉得简直就要疯了,他想为什么不能直接打电话呢。
于是他就擅作主张拨通了那女人的电话,放到Philip耳边,弄的Philip措手不及。
事实再一次证明还是挺有效的。
我在想,像Philip这样一个优秀的人,残疾之前肯定也是雷厉风行的,否则他在家里不会那么有威信,也不会喜欢上跳伞这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运动,只不过当他碰到感情这种东西的时候也会有些迟疑吧,谁又不是呢!
好在Driss帮他迈出了这重要的一步。
Philip生日的时候,请来了一个乐团在家里演奏,各种古典音乐,他听的津津有味,Driss简直就要睡着了。
最后Driss放上一段节奏感很强的流行乐,手舞足蹈,一下子就感染了全场。
用他的话说,不适合跳舞的音乐都不是好音乐。
也许是黑人典型的动感气质吧。
但是很显然,Philip这位品味颇高的人也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因为他笑了。
就是在这种冲突又和谐中,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从Driss离开之后Philip闷闷不乐就看的出来。
后来的护理中规中矩,完全不能给Philip带去欢乐,因为他们自己都没笑过。
故事的最后,Driss给Philip安排了一顿特别的午餐,不是他们两个,Driss把机会给了和Philip从未见过面的那个女人。
Philip一下子就感动得热泪盈眶,自己也被感动到了。
当我渐渐发现,菲利普对德里斯如此宽容只是因为他“没有同情心”。
德里斯不刻意在乎菲利普的残疾,不去臆想残疾人内心所需,“你是残疾人”在德里斯眼中就好像你脸上有颗痣一样无所谓,而这正是菲利普想要的“真正”的尊重。
德里斯给了菲利普自己用言语无法表达,别人也不易做到的照顾方式。
你不在乎我的过去,我也并不在意你的残疾,刚好遇到能够无视自己在意的缺点的知己戳中了泪点。
有的时候,人的念头一转,一切就大不相同了,而这念头一转,不过就是一种幽默感而已,笑话别人来不及,笑话自己还能抓不到重点,开玩笑。
Driss带给Philip的不过就是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曾经因为跳伞事故造成的瘫痪而丧失殆尽的幽默感,就这样因为一个小混混的出现而一点一点的被捡回来了。
对于Philiip来说,脖子以下失去知觉,所剩无几的不过是银行帐号里的长串数字和一些触不可及的幽默感而已。
所谓的人文关怀和温情满人间不过是这个片子的一些细枝末节,一个博古通今的豪门,曾经如此热烈的追求生活,刺激也好,居高临下也好,对于他来说,生活曾经是这么寡淡乏味的事情,以至于他都不曾好好的想想自己的爱人,以及认真的和孩子说说话,跳伞成了生活中最刺激的事情。
对于这样过分富足的人生来说,确实也就只有极限运动还能带来些许的感官刺激了。
以至于有一天当所有的这些刺激全都变成触不可及的一切的时候,他想起了曾经喜欢过的姑娘,他开始战战兢兢的写起了诗,谈起了恋爱,其实不过就是那些曾经乌烟瘴气一般的自信全都没了,于是又开始了十三岁暗恋女老师一般的试探。
Driss没有任何特长可言,唯一擅长的就是毫不掩饰加毫不犹豫,看不惯就揍,看上了就追,追不上嘴上沾点便宜也行,这不过就是人不断盛装打扮而努力的掩盖的最深层的那么点欲望吗?
发生事故,恍如隔世,一觉醒来,发现即便是寻死也变成一件需要从长计议的大事,更何况他还要按照医生的安排活到七十岁,你打算过要怎样活到七十岁吗?
而不是考虑过自己七十岁的时候会什么样子吗?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Philip是在思考自己难道在未来的日子里就要这样每天毫无知觉的叼着木勺子一页一页的用嘴翻书,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思考,七十岁的那一天我到底能领多少养老保险,至于之前的那么多年,如何为那个数字奋斗,却成了一个完全被忽略的问题。
我要不要开始学习一下当代艺术,或者干脆死了算了,反正我这辈子都不可能在像Driss那样跳舞了,也不可能跟Eleonor之间发生些什么了。
于是,曾经豪门的幽默感全无,只剩下一把毫无知觉的老骨头。
这一对黑白配,最妙的就是他们二人的幽默感,就如同我喜欢志明和春娇胜过柯景腾和沈佳宜。
纯爱故事确实是干净透明,但是总给我一种故事尚未开始的感觉。
曾经一起追过的女孩不知道跳伞失误之后还在什么地方,至于那些不可预料的人生,最后,能听得懂我的笑话,并回复的恰如其分的人又在哪里?
所谓门当户对,不过如此而已了。
片子很温馨,轻喜剧,配乐很悠扬,男主略像霍夫曼,黑人就是活泼,跟他在一起你不会感到闷,家庭庞大啊,孩子太多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还好黑人不是那种无可救药的混混,还是有原则有良知的好少年,最后对家庭也有所担当,成为了靠谱的男人,老的是艺术家吧,在和黑人的交流中也改变了很多,抽烟,并且改变了一些对艺术的看法,其实他也想活得很潇洒,生日聚会他说来的很多客人只是来看他是否还活着,这句吐槽就说明他已经有些厌恶了上流社会吧,还有跟一个好友推荐黑人的画的时候,明显阴险了,哈哈,黑人很直接,想事情不会拐弯抹角,有啥说啥,这很难得,其实书读的越多,越会畏手畏脚,变得怕这怕那,挺纠结的一件事,和笔友见面,老人就想的太多,黑人就直接的很,打电话,约会,确实帮了主人不少,开玩笑也毫不留情,主人最后抱得美人归,我又开始相信异地恋了,可是这老家伙有钱啊,玛莎拉蒂吧那是,然后专机,大房子,妻子不用干啥了吧,就直接搞艺术鉴赏就好了,那女人也确实不一般,应该很有艺术细胞,眼光不同与常人,这又是真实的故事改编,很好,片子里的一个截图,灯光拍得很漂亮
看着豆瓣这么高的评分和那么大的观影人数,我觉得这个片子应该不会让我失望。
可现实是残酷的。
我基本没写过影评,一般都是看完咂摸两分钟就得。
可这部片子的高评分和极不相称的影片质量然我难以抑制说两句的冲动。
这部片子只能说是让我勉强看完,没有任何深刻印象,比那些让人无法忍受,中途关掉的片子强点。
片中唯一让我有点感觉的就是富翁解释为什么要雇用这个黑人,就是说他对待自己像平常人一样,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和同情。
让人感觉每个人都是极其渴望尊重的,不管富有还是贫困,健康还是疾病。
不过除了这点呢?
这个黑人只不过做到了一个护理应该做的而已,也没有比别人出色,甚至拿热水烫他的腿的举动。
怎么就成就伟大的友谊了呢?
可能是为了突出主角吧,片中后来的护理,换了好几个,可没有一个人给他刮胡子,这怎么可能!
这些护理都是很专业的好不好,更何况他们不做,那两个女管家是干什么的呢?
尤其令我不喜欢的是后面他个富豪私自安排了约会那里,不就是给朋友帮了个忙吗,约了喜欢却不敢见面的妞,这个太多人都经历过啊,很普通,可片里面那音乐,那镜头,一个潇洒的慢慢远去的背影,简直像救世主一样,真受不了。
我觉得其实影片的关键不同生活理念的接触给双方带来了新鲜感,感觉到,哦,原来生活可以这样。
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可以肆无忌惮的开玩笑,可以听那些上层社会不屑的流行音乐,可以表现的下流露骨;有自己实用的生活逻辑,听音乐就是为了跳舞,不爽了就该抽颗烟,喜欢了就直接表白,该上床上床;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因为贫穷,他们不得不做些触碰法律的事情。
而富人呢,他们的快乐自不必说了,物质的享受让人的确很爽。
而且他们的心理也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因为自己是社会的精英,是上流社会的人。
可他们最大的苦恼也来源与此,正因为他们是不同于平民百姓的贵族,他们就要有不同于百姓的规则,否则怎样区别自己与那些白丁呢?
尽管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规则,可你是圈子里的人,你必须和大家一样。
你必须每天都光彩照人,你必须听高雅音乐、看戏剧,把你必须彬彬有礼等等等等。
而富人圈子里的虚伪和尔虞我诈更是难以想象,因为这些人都是人精,他们的心机可比一般人多多了,所以富人也活的很累。
那么,当两种人有机会接触时,他们就会感觉到新鲜和刺激。
富人感慨: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自由和潇洒,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顾(特指他们圈子的规则)。
而穷人则会眼界大开,开名车、住豪宅、坐私人飞机、看艺术品和戏剧等等等等,而且富人的钱能解决他很多问题。
这样就是一个互利互惠的组合。
可这样的组合只是YY罢了,很难实现。
富人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规则,因为他是被紧紧绑在他的圈子里的。
而穷人基本没什么机会接触高层次的富人,更没有机会和他们往来并成为朋友。
不过说到这类电影,除了这部,一部名叫遗愿清单的美国电影也是如此。
罹患绝症的一个富人和穷人住到了一个病房,成为朋友并结伴实现彼此的遗愿清单。
比这个有意思多了。
前几天在豆瓣首页看到一枚“春娇与志明”的评论,大意说此片不适于月薪两万以下的屌丝观看。
电影我没看过,无从判断,但从他举的几个例子来看:什么送IPAD啊,住长城公社啦,北京市区两套房子啦,实在是,弱爆了。
而且,屌丝喜欢看这个,尤其是,考虑一下上映四周就成为法国有史以来最卖座的电影的Intouchables, 其中的桥段,有几个是天天罢工要求增长退休金的普通法国人民可以买得起的?
滑翔伞,私人飞机,艺术品收藏,没事儿就去花四万欧元买张“鼻血洒在画板上”的画。
当然,这不是说Intouchables不好看,它好看极了,笑料不断(后来我对非典型的法国女孩艾丽莎说:这片子这么空洞,为什么这么受欢迎?
她说:对嘛,法国人就喜欢cheesy film)。
对于黑人移民群体的描述也没有那么的stereotypical —— 虽然有些矫情是必然的,特别是考虑到Driss的原型Abdel,是个阿尔及利亚人,不是黑人。
但笑完了你觉得,不过是好笑而已。
它首先绝对不励志,关于一个残疾的富人遇到了一个失业的问题青年然后两个人突然找到了生活的出路,那是运气。
它某些时候有些嘲讽“高雅艺术”,但这些嘲讽无非是一些欲扬先抑,Driss从一个对歌剧绘画诗歌只会用污言秽语来嘲笑的文盲,变得听古典音乐、欣赏达利、跟人讲话时还要分析韵脚。
让你觉得之前的笑料都白笑了。
最后,我要回到开头的主题,没错,富可敌国的Philippe的遭遇是为了说明,有钱不一定能买到快乐,他后来遇到了对的人,但电影最终展现给我们的这些“快乐”,却大多仍然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堆砌。
自古如此。
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哲学只属于有“闲暇”的男性公民——想象一下在古希腊公民是多么特权的阶层,妇女、奴隶以及其他没有财产的人都不配有闲暇,不配有闲暇的人当然不能从事艺术活动。
Driss可能真的有艺术天赋,但他不幸生在塞内加尔,然后被阿姨带到法国,做着banlieue的小混混,如果他没有遇到Philippe,这辈子都不会进画廊,更不会拿起画笔。
但他遇上了,他被“civilise”了,这是他一个人的运气。
问题是,从事艺术活动永远是件特权主义的事情,它跟平等不沾边。
所以在19世纪末,那些还对旧世界怀有乡愁的思想家们,面对即将到来的民主世界,无不惊恐地感到民主将会让这个世界远离一切尊贵、高雅、伟大的东西,堕入平庸。
资本主义民主和大工业生产制造出来的商业社会,让每个人都有了一些可以实现的欲望,可以买,可以向上爬,可以远离家乡和家庭的羁绊,从零开始。
那天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说:“一个稀巴烂的城市, 人人都攥着个iphone, 男男女女却如野狗般抢出租车, 大街上的广告主要关注如何获得假乳房, 变成韩国美女, 提高性欲, 消灭痔疮, 无痛流产. 随地吐痰者的梦想是买一辆十万以上的车,然后和车一起变成一头横行霸道的畜生, 再把自家的伢送到有外教的幼儿园, 小学和中学。
”资本主义会把这叫做社会进步,想想看在身份社会里,可以做整形、无痛流产、买车、让子女享受教育的阶层占整个社会人口的百分比吧。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做。
即使不是每个人可以做,每个人都看到了可以做的可能性。
我们看到,总有一天,我们可以买,everything’s buyable.后来另一个人E说到,“想胸大想變美想消除痔疮想买车不知道错在哪里。
不懂得尊重世俗的愿望的人也配不上什么超然的美好。
” 我回复道:“每个人都没有错,错的是结构。
就好像你批判奴隶制,贵族制,公司制,诸如此类,其实每个主人贵族资本家都善良地很,为人正直诚恳,经常捐钱济贫等等,不代表制度本身没有错。
每个乐享消费主义的个体都做了对自己最正确的选择,不代表不能批判消费主义。
”但现在我想再来领会一下第一条微博的意思。
如果ta是说:整形、买车、送子女去外教幼儿园是庸俗的愿望,而对照地,比如说,听音乐会、玩滑翔伞、收藏现代艺术品就是高雅的愿望,那我倒宁愿去同意E了。
在亚里士多德以及他之后的漫长时间里,有闲阶层和有钱阶层是同一拨人,他们制造艺术,确立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体系并在这个体系中占上风。
后来,世道变了,资产阶级嘲讽作为有闲阶层的贵族,闲暇本身不再被夸赞,艺术是市场上的又一种商品。
最终,一切商品的价值都在于交换,无论是高雅的,庸俗的。
电影中Philippe的原型,Philippe Pozzo di Borgo是Pozzo di Borgo公爵的儿子,当然,单单贵族身份还不足以让他可以那么富——他还是香槟生产商Pommery的老板,直到因滑翔伞事故而全身瘫痪。
在妻子死后,他遇到了把他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私人护理Abdel,Abdel为他规划了许多出其不意的各种行程,据费加罗报说,比如“把他扔进飞机带他去了加勒比海的,以及加拿大北部。
这只是一连串冒险的开始。
” 他们最近的一次旅行是到摩洛哥,两人各自遇到了他们现在的妻子,就分开了。
所以,如果套用开头“春娇与志明”的句式,治愈系没那么容易的好吗?
没有私人飞机至少也要可以全世界随便飞选择适宜定居地嘛,没有祖上留下来的豪宅至少也可以提供住所给所有的护理嘛。
这当然不是这部电影想要讲的,至于他要讲什么,是关爱残疾人心理健康还是腐朽的贵族阶层需要新鲜血液,我也看得模棱两可。
不过我看出了“加强对移民失业青年的艺术教育”的主题,以及“打着反civilisation幌子的角色如何被civilised”的主题,于是生出了以上的感慨。
玩微博的人大概都转发过这么一句话——友情一旦认了真,比爱情还刻骨铭心。
大多数时候,我们身边都曾经出现过一两个像电影里黑人Driss这样的家伙。
他们教你吸烟,带你飙车,撺掇你向心仪的姑娘表白,一边口沫横飞地在你面前炫耀把妹的高招,一边喋喋不休的向你宣泄久追而不可得的苦闷。
这样的朋友,常常被我们冠以损友的昵称。
年轻的时候,你或许也和你的损友们干过几件出格的破事儿。
甚至于得到过类似的警告:小心点,他们跟你不是一路人。
就像电影里白人菲利普最初得到的提醒那样。
有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友情这东西也应该讲究门当户对。
这个荒唐的逻辑若放在学校里,就是好学生应该跟好学生一起天天向上,差学生只能跟差学生混到毕业。
延伸到电影里,是影片带给观者的一个疑惑,像菲利普这样的贵族精英怎么能由一个身份复杂,充满暴力,不按常理出牌的黑人混混料理起居呢。
他们看上去是如此格格不入。
可是菲利普就这么做了。
他选择了Driss。
有人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磁场,能引起共鸣的两个人才能互相吸引。
电影里,最初吸引菲利普的是Driss不随意泛滥的同情心,而随着彼此了解的增加,Driss身上那种略显粗鲁的率性和自作主张的干预慢慢渗透到菲利普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中。
对他来说,Driss算的上是他的最佳损友。
于是,当菲利普配合着Driss的鬼把戏,老态龙锺口吐白沫地对着警察装疯卖傻毫无形象可言时,用一句烂大街的话说,就是再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一起2B的岁月。
另外,对于习惯了看大片和曲折故事的人来说,这部影片肯定会让你失望,它绝对清淡得好似一碗清水。
重口味的朋友还是换份菜单吧。
为什么要感动这本电影。
不是配乐,不是演技,不是豪宅和跑车的酷炫。
而是他诉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也许电影本身是美化了,特意用了黑人演员来强调了文化,阶层等各方面的差异性和对比性。
但是,它的温暖在于始终都在说一件事。
一个生命的存在的美好,来源于另一个生命给予你的意义。
在这个面包已经侵占爱情的年代里,他的出现给予他生活的美好。
这是生命之光。
当然拍拍屁股我也可以说这是一段好基情。
(笑)
影片的最后,当巴萨瑞看着埃莉诺的出现,那种紧张又欢喜的表情,我的眼泪就出来了。
他一直隐藏着自己的懦弱,即使在德里斯拿他的残疾开玩笑时,他也是礼貌地制止,或者一起笑。
但是内心深处,他是悲伤的。
他渴望爱情,但是又不敢再触及。
他的爱只能隐藏在华丽的诗文中。
他甚至连一张生活照都没勇气寄出去,在约会的时候,他因为害怕而逃走了。
是德里斯,鼓励他打电话,走出文字的交流,到真实世界中。
是德里斯,帮他重新安排了一场约会。
巴萨瑞一边害怕着,一边又因失落,这些终于在埃莉诺的出现之时得以解脱。
觉得巴萨瑞演员演得真好,那一双带着泪与笑的眼睛,微微抽动的嘴角将巴萨瑞的紧张与欢喜演绎的淋漓尽致。
穷人小子和富豪老头之间的友情故事。
最近又看了一遍,依旧很让人感动,菲利普貌似就是社会上我们大多数人浑浑噩噩的状态,而德瑞斯就是那个带给我们阳光和改变的存在。
黑人小子带给他改变,让他不再感觉到自己是个残疾人,他能选择一个刚出狱的人,也正是因为德瑞斯将他同等对待。
几年前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两人相处愉快,菲利普却还要辞退德瑞斯,后来慢慢明白了,菲利普不想让德瑞斯陪着一个残疾人过完自己的一生,他真的将德瑞斯视为自己的挚友。
“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这么一个挚友,你和他在人生的拐点遇到,惊叹于彼此的不同或者相似,有过不少平淡无奇却值得纪念的时光,任白云苍狗,风云变幻”
音乐真棒,看到最后有些意犹未尽。很舒服的电影,故事有趣又会带些感动。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因为教育、知识、习惯等各种不同造成情节冲突及笑料;而彼此的影响和同化则是感动的部分。对于菲利普来说,有时需要的未必是小心翼翼的服侍,而是像对待普通人一样的无歧视对待。
法国《失恋33天》,全是聒噪无趣的对白和装模作样的悲喜交加。
意大利人Ludovico Einaudi的一曲<Divenire>如同一条清新的航线,略过整块好似电影一般的荒芜。用钢琴压住浓厚的俗气,就像为黑人选择舞蹈表达其原始野性,这些手法单调到让你只想快进,能有个脱俗的结尾是对片子的最后期待,没想到。。依然是重复的播放<Divenire>,试问换成<I Giorni>应该更贴切些吧?
好好笑但并不感人
毫不基情的友情片!
竟然有9分 我能说脏话吧:不是我不够文艺范 只是我太不会装逼 太不会感动!
笑点不同。。。
剧情弱智。。感动不起来。。能有这么多故事的前提是瘸腿的大叔有钱、很有钱。。没钱呢?还有故事吗?
一部有关友谊的治愈系温情作品,如同童话般
那副画卖了一万欧并不等于它的价值真的如此,只是因为它被富豪标榜过;Driss的故事看起来很美好也是同理。所以我不喜欢这个片子。
人与人之间如何寻求平等,这部片算是给出了一个较好的答案吧
生活很孤独。爱人知己无法触碰触不可及。
最高级的感动是笑中带泪。真实故事改编并不影响整部影片发人深省的部分:究竟什么是贫穷,什么是富有。(ps:绿皮书有点像)
俩wsn的yy片,处处充满了男性凝视
看了一个小时完全get不到,好想打这个没礼貌没素质的黑人;看了一个半小时后改成一星…浪费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非但难看,还有种非常让人想吐的感觉
补标,我觉得谢飞老师说的对,每个时期的审美观决定片子的评价基础,本片所传达的价值观搁现在那是妥妥的“云上观景”,难道富人还需要穷人给烟抽和叫按摩服务么
这尼玛也有9.0,这尼玛也能进九强?!
2012-78.老套温情,无惊无喜,平平庸庸
请问好在哪!?群众的天使心我服气了
知己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