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

Room,不存在的房间(台),抖室(港)

主演:布丽·拉尔森,雅各布·特伦布莱,肖恩·布里吉格斯,温迪·古逊,阿曼达·布鲁盖尔,乔·平格,琼·艾伦,卡斯·安瓦尔,威廉·H·梅西,兰道尔·爱德华,罗德里戈·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加拿大,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房间》剧照

房间 剧照 NO.1房间 剧照 NO.2房间 剧照 NO.3房间 剧照 NO.4房间 剧照 NO.5房间 剧照 NO.6房间 剧照 NO.13房间 剧照 NO.14房间 剧照 NO.15房间 剧照 NO.16房间 剧照 NO.17房间 剧照 NO.18房间 剧照 NO.19房间 剧照 NO.20

《房间》剧情介绍

房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女孩乔伊(布丽·拉尔森 Brie Larson 饰)被一个叫“老尼克”的男人拐骗,之后被他囚禁在其房子后院的棚屋里长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她遭到强奸,并生下儿子杰克(雅各布·特伦布莱 Jacob Tremblay 饰)。靠着老尼克时不时的物资补给,母子二人艰难度日。尽管如此,母亲还是竭尽所能,为儿子杰克创造了一个安全而开心的成长空间。这个狭小逼仄的房间,成了杰克生活成长的神奇小天地。在杰克度过了他的五岁生日后,母亲决定告诉他真相,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外面,有着更广阔的世界。他们开始策划逃跑计划,决心要逃出这个囚禁他们的房间…… 本片根据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金风暴脱单宝典WakeUp,Girls!超越深限盲战再移民蛋炒饭悲剧的诞生走,打鬼子去IT狂人第二季摩登情爱·东京筋疲力尽北好莱坞攻壳机动队SAC2ndGIG:个别的十一人都是兄弟暗地深仇失落帝国之七星诡镜食人虫情深几许安琪拉的圣诞心愿嗜血追凶校园时代后裔760号犯人除恶出租车闪耀少年之空中接力当下完美一吻存档新警界双雄家有喜旺第二季

《房间》长篇影评

 1 ) “男人”在《房间》里的形象

影片中的男性角色主要就四个:Old Nick,Joy的父亲Robert,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当然还有Jack——但他还是个幼儿,一头长发也模糊了性别,作为“男性”在前半部分影片中的重要性不高。

一切因Old Nick而起,男性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男性的残忍和无情在Old Nick身上表露无遗,他面对追求女性的无能(=不能正常结婚生孩子只能靠绑架=不会沟通只会用暴力表达),除了生理需要在精神方面低标准要求;对自己亲生骨肉的不在意,包括杰克假装生病时他不急着及时送医,假死时也没表现出一点悲伤,倒是马上想到草草埋葬了事。

这其实是男性一种非常原始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男性的本性。

现代社会男性的进步,其实就是学会一定的女性化。

学会让步、包容、怜惜,学会爱。

因为残忍和无情适用于在远古时代活下去的需求,而现代社会不仅要活下去,还要高质量地生活。

可是Old Nick没有这些品质,他的生活就是简单地“活下去”。

他是男性不堪一面的极度夸张。

Joy的父亲Robert,要比Old Nick进步得多。

他是一个中产阶级的丈夫和父亲,如果没有绑架事件,他的人生算是美满幸福。

可是他的致命伤在于“逃跑”:女儿失踪后不堪打击逃离妻子,找回女儿和外孙之后却不愿直视Jack,在Joy和Jack后期疗养的时间里也再也没有看见他露面。

可以说,他的能力只够保全自己,所以每一次他都选择靠牺牲家人来渡过难关。

暴力和逃跑是远古时代男性的必备生存手段,从这一点来看,Robert仍旧没有洗去他身上原始的色彩,也不算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而Joy母亲现在的伴侣Leo,展示的是一个理想的男性形象:内心柔软,善于沟通,富有爱心。

影片在他身上的着墨并不多,但都是积极的描写。

从Joy的母亲,以及回家的Joy和Jack最后是由Leo——而不是跟他们有血缘关系的Robert照顾这样的剧情设置来看,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男性形象,是我们的美好愿望。

最后说到Jack,前半部的时间里,他都是仅仅以儿童形象出现的,包括一头长发、哭泣、需要喂奶等等,在房间里囚禁的日子使他成为了一个会说话的婴儿。

但在他决定剪掉长发那一刻开始,他的男性特质就显露出来了:他开始接受母亲不是总在身边,他交了同年纪的小男孩朋友;最后,他与房间还有个告别仪式,他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新生活。

在Jack身上,他没有遗传到Old Nick的残酷无情,也没有遗传到Robert的懦弱胆小;他是母亲生活的曙光,也是母亲逃出房间的动力,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是我们对新一代男性的希望和寄托。

 2 ) 爱,也许并不是看上去那样的伟大

认真看电影以来几乎没有写过长影评,因为之前每次观影有限的领悟基本上都被前人的观点涵盖了。

只有这次,发现大部分影评和我的理解差异比较大,所以把自己的观点发出来做个记录,如果有人看到也欢迎讨论。

电影讲的是一个女孩被囚禁、强暴并生下孩子,最后和孩子一起逃亡、重见天日的故事。

被囚禁多年的女孩和一生下来就被囚禁并活在妈妈“房间就是整个世界”善意谎言中的孩子,他们在囚禁生活影响下适应现实世界的过程是影片着力表现的重点。

观影前我对剧情的预想就是大概会要表现孩子会无法适应房间外面的世界。

这也是所有人都会担心的问题,包括孩子的妈妈。

所以她被解救后的全部精力都集中于竭尽全力去保护孩子,保证他不受来自外界的伤害(比如外公心理上的不接受),同时创造条件建立起他和新世界的联系(让他不要沉迷于动画而是去玩一般小孩都爱的乐高)。

这份母爱是伟大的。

当初也正是凭借着这种爱,妈妈构建起了孩子在被禁闭的日子里的小小世界。

但最后这种爱还是面临了残酷的拷问:采访妈妈的记者问:为什么你当初不想办法把孩子送出去让他过正常人的生活。

很多人都说这个记者真是个畜生怎么问这种问题。

没错这个问题对刚逃离噩梦的受害人来说确实太残忍,但换个角度来说理直气壮的行为是不是也应该经得起拷问呢?

妈妈的回答不是客观上没办法而是“他有我在”。

而记者再一次用更直接地表述追问这个问题后,妈妈无言以对,眼神里并不是气愤,而是恐慌。

对记者的这个问题,首先她勇敢地回答了“他有我在”,说明背后支撑这个答案的是母爱,无可质疑。

但母爱的背后呢?

母爱是不是本来就是作为她在那个世界里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这点上来说究竟谁才是母爱的受益者?

如果那个男人抱走孩子,孩子的境遇到底会如何,往坏了想也许会被杀死免除后患,所以当妈的确实不能冒这个险,也可以理解。

但影片似乎从男人送孩子生日礼物和最后同意把孩子送到有树的地方这些情节来暗示了另一种可能,就是记者所说的当初求男人把孩子扔在医院,让他过上稍微正常的生活,并非完全不可能。

只是这样孩子不会知道有这个妈,妈妈也只能在这个精神都没有依托的环境里悲惨地独自活着。

如果真的有这个理想化的选项,她会怎么选呢?

也许她并没有想过,也许是爱抹去了她心里的这个选项。

再看看前述的妈妈对孩子回到正常世界后不适应的担心是否有必要,没错孩子一开始确实只能躲在妈妈怀里。

但妈妈自杀被送去抢救不在的这段时间,脱离了妈妈怀抱的孩子从羞涩不愿跟人说话到和外婆一家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甚至和窗外的邻居小朋友很轻松地就玩到了一起,可见他处理这一切的能力并不像妈妈认为的那么差。

这也许是因为人与人亲近的能力本来就是一种本能。

再看上面提到的两个妈妈保护孩子的场景,仔细想想,外公已经跟外婆离婚,不住在一起,他的态度对孩子影响并不大,而其他人对孩子都非常友善,孩子自己也并不在乎(被跟外公吵翻的妈妈拖走的时候还在专注于没吃完的东西);象征意义上,电视确实代表了那个旧的世界,但实际上看电视和玩积木对世界联系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吧。

因为刚出来的时候孩子追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去,所以妈妈一直很害怕他会想着那个房间才是家,不能融入真实的世界,观众也不免跟着担心。

但实际上孩子很快就放下了,最后一次孩子问什么时候可以回去,妈妈(和观众?

)心里又是一惊,但这一次孩子早理解了妈妈的担心:我只是想去看看。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回到现实世界后母爱就变得多余了呢?

当然不能这么说,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正是妈妈害怕的。

因为爱也是她赖以面对这个陌生世界的保护伞,是她足以说服自己继续支撑的意义。

她对自己的母亲大吼“我不在你们也过得好好的”,也一样反映出她在房间里、在外面的世界都渴望一个对别人来说存在的意义,并以此支持自己活下去。

而付出爱,正是证明自己存在意义的方式。

不敢放手的妈妈才是把自己关在那个房间里没有走出来的人。

而走出来的孩子已经开始想着尽自己所能,比如通过剪下自己的头发送给在医院的妈妈,让妈妈再一次在自己的帮助下解脱出来。

在影片构建的这个极端环境里,以上现实才被暴露出来,但平常生活中,这样依靠着对别人的爱支持自己的案例也并不少见。

付出爱本身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被爱的一方有时候却痛苦地被绑架着。

这是不是说明爱其实是一种自私的感情呢?

我常常觉得也许世上并不存在真正无私的爱。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本人的自私视角才导出了这样的结论。

但不管怎样,是社会赋予了爱太复杂的意义,又以各种方式强行给人示范应该如何去爱,才让爱变成今天这个难以捉摸的样子。

那么爱本来的面目是怎样的?

当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的时候,影片也给出了答案。

外婆给孩子剪头发的时候,孩子忽然说了句外婆,我爱你。

这大概就是影片为我们提供的理想的无杂质的爱的范本——一种自发的人与人亲近的感情。

之前一家人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细节,大概是外婆的老公要帮孩子做什么(记不清了),妈妈问孩子“你该说什么”,孩子说谢谢,妈妈还强调说大声点别人听不见。

所以说谢谢的这种感恩之心,也许和我们常见到的爱一样,更多地来自后天习得,也要别人接收到才有意义。

但孩子对外婆的那句我爱你,一定不是妈妈教着说出来的。

说这么多是要批判影片里的母爱吗?

当然不是,在那样一个环境下自保尚且不易,努力维护着孩子不受伤害,实在是非常伟大的。

只是剧情把孩子安排地像个天使,体贴又对一切泰然处之,相比之下妈妈的放不下就更显突兀。

我想这根本原因是因为没有受到社会影响的孩子像一张白纸,更容易接近原始不加修饰的爱。

而在正常社会中成长,十几岁的年纪又活在噩梦中的妈妈,背负得太多,在爱的意义里也就迷失了。

我也一样,越是想把天然的爱与社会附加意义的爱区分开来,就越发现它们缠绕在一起无法解开。

正如妈妈第一次告诉孩子关于世界的真相——电视里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假的:谈话节目是真的,动画片是假的,但历史剧呢?

某种意义上的真。

真假之间,一直没有明确的界限。

既然爱已经被社会赋予重重复杂的意义,随着我们在社会中的长大也不会再变回那个天然的样子,也就没有追寻所谓“真”的意义。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爱能为人间带来更积极的作用。

怎么做到呢?

我觉得首先爱应该是一个自发的行为,不是社会强加给某个关系中双方的义务。

如果爱变成一种强制义务,比如强调父母应该爱孩子,孩子一定要孝顺父母(虽然道理上基本没错),就已经成了道德约束,而不再是爱。

除去父母、子女这些身份,每个个体首先是个人,是人就会有自私之心。

而理想的爱应该是做出了实际有利他人的行为,自己仍然在心灵上受益的一个对以上一切自私的解决答案,而不应该是让双方都受累的负担。

更不要执着于被爱的对方是否回报,因为我们在付出爱的时候,自己在心灵上已经得到了回报。

这才是爱的伟大之处。

结尾,回到小屋的孩子忽然若有所思地对妈妈说:如果门打开了,它就不再是一个房间 。

我想这里的门大概就是对每个人给自己的心灵安上的一层屏障的隐喻,打开了,爱才会健康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

听到这句的妈妈却还没明白,仍在固执地问:怎么了你要我把门关上吗。

孩子淡淡地说:不用。

脸上写着对这个房间再无半点留恋。

 3 ) 《房间》:逃离的闪念酝酿成真

(芷宁写于2016年1月13日)看影片《房间(Room)》时,想起了女作家爱丽丝·门罗的话:“一次次逃离的闪念,就是这样无法预知,无从招架,或许你早已被它们悄然逆转,或许你早已将它们轻轻遗忘。

”片中被囚禁被侮辱的乔伊,不幸中的幸,便是儿子杰克的出生,哪怕儿子的出处令她痛心,在杰克5岁之前,对于那个拘禁他们的斗室,乔伊逃离的闪念或许被悄悄扭转了,也或许被暂且遗忘了,但身为母亲的天性,让那份闪念再次燃烧了起来,且愈燃愈烈,直至惊险达成。

饰演乔伊的布丽·拉尔森,在这部分的表演令人赞叹,回想起听她演唱的青春阳光型的流行音乐时的感受,会有种错综的精分感,虽然经由《少年收容所》一片,观众已对布丽的表演才能有所领略,但依旧可以看出在乔伊这个遭遇非同一般、并不好拿捏诠释的人物身上,1989年出生的布丽倾注了大量心血,让表演的疆土跨越了自身生活的藩篱,如每一次看着儿子时的眼神、每一个为了自救所做的准备和努力、每一分担忧纠结和不自觉的舐犊情深,都被呈现得揪心忧戚又扣人心弦。

该片导演伦尼·阿伯拉罕森似乎善于处理在幽闭空间里或禁锢心理下的特殊人物的极端故事,他的上一部作品风格诡异的《弗兰克》便给观众带来不少震撼,此次,他将艾玛·唐纳修的同名小说搬上了银幕,同样引来了观众的震撼,当然,多数良善的观众也是被这个故事的本身撼动的。

影片的前半部分,细密压抑紧凑,密室里的日常和对出逃的酝酿,让叙事充满了张力,后半部分的叙事则偶尔有力不从心之感,也失去了应有的合理梳理。

一直表现不俗的布丽·拉尔森在影片后半部分也有一两处情绪处理稍稍欠妥的地方,不过,饰演杰克的小演员雅各布·特伦布莱一直很棒,特别当杰克逃离斗室,第一次大范围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仰视蓝天白云时的晕眩迷离的自然状态,雅各布·特伦布莱将这部分演绎得颇具表现力和代入感,特别那眼神中渐变的感知,仿佛在脑细胞的深处经历着一场感官的风暴,令人叹服,看罢,真想为这个加拿大小孩申请一个影帝提名。

终于,一直宛如小女孩般留着长发、认为自己的长发和《圣经》中的参孙一样具有力量的杰克,请外婆帮他剪掉头发以帮助需要力量的妈妈,这一场景虽发生在居家一隅,其意义却仿佛一场重要的仪式,它预示着杰克和母亲将真正勇敢地告别黑暗悲惨的过去,迎来崭新的生活。

(杂志约稿)

 4 ) 时间只是强效的麻醉药——评《房间》 8.5/10

《房间》是一部难得的电影。

作为冲击奥斯卡的一部影片,当诱拐、监禁、性奴这类关键词给出来,一般认为最稳妥的处理方式就是渲染悲剧气氛,用写实的镜头语言讲述一个主角由自由、愉快的美好状态跌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再设计艰难逃脱的故事。

两年前,《为奴十二年》就是如此四平八稳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

但这部电影却选择了一条难走的路,干脆地切去悲剧形成的过程,悲剧因子仅仅作为故事背景,只用几句台词带过,专注于讲述母子两人如何逃脱囚禁肉体的房间和囚禁心灵的房间,用容易失调的两段式的正序叙述结构来推进剧情,没有闪回镜头,没有穿插内容。

可是还是凭借对节奏的把控和独特的孩童视角做得很成功。

影片开头就展示了独特之处,房间中几处破烂景物的特写,配合温馨舒缓的配乐,一个稚嫩童声的诗意独白,镜头给到床上的一对母女,俨然一副治愈系温情家庭电影的样子。

直到童稚的背景独白向我透露出Jack——这一个明显的男名时,才意识到有些许不对劲。

“Ma, I am five.”,Jack睁眼,叫醒身旁的妈妈。

一声轻叹,她随即马上露出笑容,抱起Jack,“You are such a big boy now.”。

母女原来是母子,如果观众都和我一样如果事先没有被任何程度的剧透的话,开头两分钟,就已经被提起了极大的兴趣,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编剧巧妙地通过Jack的独白和母子的对白,不时透露一些背景信息:Sunday Treat、Old Nick、Aliens等,展示Jack纯洁的如白纸的性格的同时,巧妙调动着观众的好奇心。

想和老鼠做朋友,好奇做梦时是否会进入电视机等桥段都暗示了Jack从未出过房间的事实。

(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中认为梦里的场景全部来源于生活中所见素材,即是说Jack的梦只会是关于房间和电视里的内容。

)在温情的基调上抹上了悬疑的色彩。

用悬疑的表现形式逐渐向观众揭示背后的悲剧不是什么新做法, 《源代码》 《记忆碎片》等电影就是用这种方法让观众全程注意力集中。

而影片用温情的配乐和母子间的互动,放缓了节奏,观众只能从密闭的环境和妈妈麻木的表情和时不时无奈的轻叹中察觉到背后存在的悲剧。

即使在妈妈向Jack道出真相后,观众的注意力也被引向了逃脱这一环节,导演仿佛在刻意压制着悲剧的表现。

17岁的花季年龄被囚禁起来当性奴,不难想象,Jack出生在前的那两年的时间里,妈妈的全部生活就是一个密闭的房间和电视,如Jack在影片开头的独白:Once upon a time, before I came, you cried and cried, and watched TV all day, until you were a zombie.(个人认为这里的zombie是指已经完全麻木,放弃希望的状态)然后Jack“从天而降”,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她并不在意Jack的爸爸是一个变态,在她心里Jack是属于她的。

在Jack的影响下,时间也开始慢慢起作用,逐渐麻醉她哭泣的心,每天也就发泄式的对着天窗呐喊,直到她看到了逃脱的机会。

于是妈妈开始向Jack讲出真相,想要借助Jack的帮助,回到她七年来日思夜想的家。

可是第一天上幼儿园担心害怕的小孩况且不想离开温馨的家去到陌生的学校,而Jack要离开的,是他的整个世界,还没有妈妈的陪伴,他又如何能不怕呢?

"Maybe next year when I am six."相信每个人看到Jack被烫红的脸,听到那句I HATE YOU时,都会感受到悲剧元素在潜伏许久后的第一次出击,狠辣且精准。

一方面觉得妈妈很自私,同时换位思考又只能无奈接受这种做法。

Jack出于对妈妈的爱,最后还是乖乖带着妈妈的坏牙去“执行任务”了。

此时镜头给了被包在毯子里的Jack很多眼神特写,同时与Jack视角中的妈妈来回切换,将Jack的害怕与妈妈的担心表现得很完美。

在前后两段的转折处,逐渐升调的配乐将观众的心悬到了最高点,大量的特写和第一视角的切换充分展示了Jack第一次见到新世界的震撼和害怕,惊险下车后的慢镜头更是让人倍加担心。

得救后蜷缩在地、想念妈妈敲拍警车的Jack也让人无比心疼,终于最后扑在妈妈怀里,用一段结束了意味深长的对话结束了影片充满温情和悬念的上半段。

"But bed, in room."除了悬疑的基调,影片在前半段中细节部分也表现的十分细致,妈妈给Jack的睡前读物是《基督山伯爵》——大仲马的复仇主题作品,暗示她平静麻木的表情下藏着一颗渴望逃生的心。

用词的巧妙,如拒绝养狗时说的not enough room改口成not enough space(在Jack心里Room是特殊的意义)和Un-lying(Telling the truth对于世界观简单的Jack显然超纲),大喊无果后的“I guess they STILL can’t hear us”,也表明她已经多次尝试求救。

同样是分段结构, 《消失的爱人》 前半段的结束把悬念推到了最高点,后半段再通过插叙和视角切换将节奏控制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给予观众酣畅淋漓的快感。

而此片剧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将影片后半段置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母子已经被救出,维持前半段剧情推进的基本悬念就消失了,如强弩之末一般。

所以能否使后半段与前半段达到协调并突出主题成为了决定影片成功与否的关键。

后半段开始于一个和Room完全不同的干净宽敞明亮的医院病房里,Jack下床小心翼翼地感受这个新房间和新世界。

随后带着口罩和帽子出院,和外公外婆一起去到新家开始适应这个新世界。

Jack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平稳地度过这段关键的plastic时期。

而在被时间和空间麻痹了七年的妈妈心里,她失去了七年的青春,过去的生活早已物是人非,父母离异、与朋友也失去所有联系,她的过去被一场悲剧摧毁的干干净净。

在被困在房间里时,她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然而她逃出了囚禁肉体的房间,却发现自己的心早已不知在暗处被锁了多久。

有些创伤并不是仅仅用时间就能抚平的。

此时母子二人的心理状态,在前半段被压制的悲剧因子作用下,开始成为维持剧情发展的新动力。

尼采在其自传里说过:“Whatever does not kill them makes them stronger.”(杀不死他们的事物终将使他们更强大)《黑暗骑士》中小丑则说:“I believe… whatever doesn’t kill you simply makes you…stranger”(我认为,杀不死你的东西,只会让你更诡异)《纸牌屋》里的说法就更加的辩证:“There are two kinds of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 makes you strong…or useless pain…The sort of pain that’s only suffering.”(痛苦分两种,一种让你更强,一种除了让你受罪毫无他用)影片真正的主题则是在所爱之人的支持帮助下,这种折磨人的、使人愈发诡异的悲剧也能使人更强大,在经历极端的负能量摧残后也能用正能量的心态把人生活出精彩。

尽管后半段在悲剧因子的释放后给了剧情发展的新动力,主题也逐渐浮现。

电影但就像一支离弦的储能箭,在惯性的作用达到最后时刻从内部喷射出之前飞行吸收的能量来持续飞行,如果后半段不能和前半段维持协调,那么这支箭恐怕会因为结构不够稳固而直接断裂。

女主作为悲剧的承受者,其心态的转变是表现主题的重要一环,她对Jack的爱不容置疑,但是也逐渐疏远儿子,陷入了自暴自弃甚至想结束生命的心理状态中。

“Ma was in a hurry to go boing up to heaven, but she forgot me. Dumbo Ma.”(妈妈急着冲向天堂,但她把我给忘了,笨妈妈)如Jack所说,妈妈忘了她和Jack是靠着相互支持才走到了今天,所以Aliens threw her back down, and broke her.透过Jack的视角和独白,观众可以看到在他的眼中,只有妈妈和自己,无论是狭小的房间还是多彩的世界,都没有在他如白纸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墨迹,无论身边环境在妈的眼里如何令人绝望,他都像正常孩子一样发脾气,玩耍,吃奶;不管妈妈为了逃脱如何对他颐指气使,无理要求,他也只是发泄式的喊出“I hate you!”后乖乖照做。

他的喜怒哀乐全是因为妈妈,知道Old Nick对妈妈不好之后就把他很喜欢的玩具拆了,看到她正处于困难时期就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源泉——头发剪下给她。

这种纯真而且无条件的爱与被悲剧影响后逐渐疏远的妈妈形成鲜明的对比。

也是这种始终如一的爱,将妈从悲剧中彻底解救出来。

"I'm not a good enough Ma.""But you're Ma."贯穿全片的孩童视角成为了维系两段结构稳固的钢纤维,与悲剧元素配合,射到了主题的靶心。

这种表现形式与《阿甘正传》类似,阿甘始终不变的善良、正直、守信等品质成为串起美国几十年社会演变和珍妮堕落过程的主线。

不同的是,阿甘对于珍妮的堕落是十分无奈的,资本主义当时的特点导致像珍妮一样的人只能在底层游荡。

使用以阿甘视角为主的表现形式的主要目的是给悲剧和讽刺元素披上一层温情和励志的外衣;而《房间》中的母子密不可分,Jack可以通过自身去影响改变妈妈。

如前文所说,别出心裁的剧本结构也将悲剧因子性质对表现形式的影响大大削弱,悲剧元素只起到了后半段推动剧情的基本作用,全片主基调还是温馨的,主题是正能量的,以至于我看完影片心头有一丝暖意。

"I love you, Grandma."可惜的是,由于后半段剧情走向,镜头受Jack的视角限制,对女主角的刻画略少,导致表演缺乏一定完整度,这也是影片一个美中不足的地方结尾,生活步入正轨的母子回到了Room,对Jack来说,只是搬家后的visit,对妈来说,则是麻痹过后,直面悲剧的一个契机。

有些创伤,时间只能起麻醉作用,药效总有过去的时候。

身边爱你的人帮你打开房间的门,让阳光照进来,他们才是真正的解药。

“It can't really be room if door's open.”给盆栽,衣橱,水池,天窗逐一道别后,Jack对妈妈说:“Ma, say bye-bye to Room.”,走出了房间。

妈也用观众听不见但是可以从清晰的嘴型中看出内容的声音说,Bye-bye, Room。

打开了心里的房门,她转身和儿子一起离开。

"If you don't mind, it doesn't matter."PS:一位友人发现Jack出逃时的配乐,也是 《点球成金》 中的The Mighty Rio Grande,经豆瓣网友 西尔维娅小懒星 指正,这首震撼人心的曲子是由来自德州的后摇滚乐队This Will Destroy You 所作。

PPS:第一次写影评,才疏学浅,感激所有给予我无条件支持和宝贵的意见的朋友们。

 5 ) 【原案(不是影评)】奥地利禁室乱伦案

(来自维基百科,括号内是根据英文版翻译补充的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ritzl_case)事件揭发时为2008年2月,当时的伊丽莎白(Elisabeth Fritzl)已经42岁。

根据报道,伊丽莎白自11岁起就开始被父亲(Josef Fritzl)性侵犯,她曾经两度尝试离家出走,然而不遂。

于1984年8月28日,伊丽莎白第3次欲出走时被父亲用麻醉药迷晕,锁上手铐并且禁锢于地牢内。

(进入地牢必须经过八道门,里面有卧房、厨房、浴室,高度不足两米。

)被禁锢多年来,伊丽莎白诞下了7名子女,当中的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个夭折,被丢进后园处用火炉烧掉。

有3名子女自出生以来一直与她一同被困在地牢内,不见天日。

至于另外3名子女,则由其父亲透过“正式途径”收养。

(父亲将这三名子女放在自家门前,强迫伊丽莎白写信,称是她的弃儿。

)伊丽莎白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女儿的遭遇,还以为她是自愿地离家出走,因为她曾经收过女儿的一封信,让父母不要找寻她。

2008年2月19日,父亲把伊丽莎白的19岁长女克斯廷送到医院,宣称是被失踪的伊丽莎白撇下的。

克斯廷被送到医院时昏迷,医生发现她罹患罕见重病,要求警方找寻其生母提供病史资料,因而揭发事件。

(父亲婚后曾因强奸入狱18个月,15年后依法消除案底。

 6 ) 她被禽兽父亲囚禁性侵24年!电影的原型故事。

2008年4月19日,奥地利东部阿姆施泰滕镇。

73岁的当地人约瑟夫·弗莱茨勒将身患重病的19岁少女克斯汀送到医院,并告诉医生,这是他在家门口捡到的被丢弃的外孙女,而她的母亲——也就是约瑟夫的大女儿伊丽莎白——早在24年前就已经离家出走,并加入邪教。

克斯汀已经是约瑟夫在家门口捡到第4个被她丢弃的孩子(之前的3个已被他收养)<图片1>克斯汀病情非常严重,且明显营养不良,医生亟需伊丽莎白亲自过来告知病史。

在多次要求下,一周后的4月26日,已经24年没人见过的伊丽莎白,在约瑟夫陪同下出现在医院。

警方怀疑克斯汀曾遭虐待,将伊丽莎白隔离问讯。

时年仅42岁的伊丽莎白头发灰白,皮肤死白,样子苍老,且异常紧张。

她突然询问警方,是否能保证她与她的孩子永远不再见到约瑟夫?

随后,伊丽莎白讲出了一个令人发指的恐怖故事——她已被父亲约瑟夫囚禁性侵长达24年,期间更生下了7个孩子(1个夭折)。

<图片2>事实上,从伊丽莎白11岁起,约瑟夫就开始骚扰她、猥亵她,并把色情杂志放在她的枕头下。

她曾两次离家出走,试图逃脱,但均未成功(其中一次还是被警方送回家)。

1984年8月28日,约瑟夫骗18岁的伊丽莎白去地窖帮忙安装一个门,突然拿医用聚醚将她放倒,用锁链把她铐在铁杆上并强奸了她。

从此之后,伊丽莎白就被关在了一个狭小、装着钢筋混凝土暗门和电子密码锁、没有玻璃、大约只有1.6米高的地下密室中。

第2天,约瑟夫与妻子罗丝玛丽报警,称伊丽莎白失踪。

1个月后,约瑟夫收到伊丽莎白的一封来信,信里说她加入了一个宗教组织,要父母和警方不要找她。

当然,这封信是约瑟夫逼着伊丽莎白写的!

伊丽莎白曾经试图反抗,却只招来更多的伤害。

“他不停地殴打并踢我全身”。

在暗无天日的地牢里,性侵成了家常便饭,约瑟夫甚至拿来色情录像,逼迫伊丽莎白模仿其中的演员,长时间的暴力性行为造成伊丽莎白严重的内伤。

<图片3>1986年,伊丽莎白首次怀孕,但10周后小产。

翌年10月,再度怀孕。

在她的坚持下,约瑟夫给了她一本有关怀孕的书籍和一把剪刀。

在一块肮脏的毛毯上,伊丽莎白独自生下第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克斯汀。

1990年2月,儿子斯特凡出生;1992年8月,女儿莉萨出生;1994年2月,女儿莫妮卡出生;1996年4月,双胞胎儿子亚历山大和迈克尔出生;2002年12月最小的儿子菲利克斯降临人世。

其中,迈克尔出生不久即患病,约瑟夫不愿带其外出治疗,很快夭折。

尸体被约瑟夫秘密焚化,骨灰洒在花园中。

莎莉、莫妮卡和亚历山大先后在约1岁多点的时候,被约瑟夫带走,都谎称是离家出走的伊丽莎白不愿抚养,丢弃给他。

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而性侵还在继续,就在每晚,就在离孩子们几英尺远的地方!

<图片4>在那些年里,约瑟夫的房子住过租客,也来过无数访客,但从没有人想到,伊丽莎白和其他3个孩子就关在他们脚下。

那里,空间狭小,老鼠横行,污水聚集,通风不畅,夏天潮湿,冬日阴冷,没有热水,没有暖气,电源常被切断,生病也只能得到一点止疼药。

而约瑟夫则一直威胁着他们:“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你的待遇将更糟,无论如何你都逃不出这个地窖”。

3个孩子都患有免疫系统缺陷、维生素不足、体态佝偻、贫血等疾病,甚至大多数牙齿已经脱落。

他们从未见过外面的世界,从未呼吸过外面的空气,没有晒过太阳,没有感受过微风……当地警长里奥伯德·艾特斯描绘过刚救出两个男孩时的一些细节,第一次坐汽车时害怕得浑身颤抖,第一次看见月亮的时候。

“他们惊讶地张大了嘴,互相用手肘轻碰对方并指着看。

”同样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对他们的良好教养感到惊讶,可见其母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努力教育她的孩子的。

”伊丽莎白以唯一的电视为教材,每天给孩子们讲述童话故事,以此来传授知识和语言。

<图片5>然而,伊丽莎白的恶魔,在外面的世界、在外人的眼中却有着另外一种样子——“阿姆施泰滕镇的好男人”。

当地的副市长拉波·斯图特茨和他是好朋友。

“弗莱茨勒在我眼中是一个聪明、成功的男人。

他总爱谈论他完美的家庭,但他对子女非常严厉。

”约瑟夫二女儿的丈夫——经常上门拜访岳父而完没想到伊丽莎白就在自己脚下艰难生存。

“他无论是在家还是工作都很勤劳,这个家庭完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他待人友善,在邻居之中口碑很好,这令人实在很难接受现在这样的事实。

”他为什么会在明暗两面呈现出如此大的反差?

如何成为如此禽兽?

每当正常人们遇到自己无法理解的变态人格时,总是喜欢去找一些他们能理解的原因,现在最流行的是童年阴影。

约瑟夫没有让心理学家们失望,第一次出庭,他就回忆了自己的童年。

“我有着一个噩梦般的灰色童年。

我的母亲根本不喜欢我,甚至讨厌我。

……小时候,挨打对于我来说就是家常便饭。

我对她和她的喜怒无常感到恐惧。

她总是侮辱我,说我是魔鬼、罪犯,说我一无是处……她的侮辱使我变得软弱、没有尊严。

12岁时,我突然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任人宰割’,于是我变成了一个‘撒旦’,一个她口中的‘恶魔’!

”单身母亲的残忍虐待,这是一个多么好的理由,但又是一个多么好的博同情的借口!

他甚至还为自己辩解。

“我把伊丽莎白锁起来是为了保护她,怕她染上毒瘾,她那时是个令人头疼的小孩。

”然而调查人员发现,早在他刚开始骚扰伊丽莎白时的1978年,他就以防备核弹袭击为名,申请修建地下室。

在1983年,又将地下室进行了精心改建,加装密码锁和隔音设施等。

“种种迹象表明,约瑟夫早在事发多年以前就开始精心策划这起案件。

或许在他开始侵犯伊丽莎白时就萌生了将她囚禁起来的念头了。

”他到底是怎么想的?

恐怕永远都无法真正知道。

人性幽微,着实难以探查。

人性之恶,也常会超出想象。

案件开庭时,法庭外云集来自各国的媒体,还有大量示威者聚集抗议,称“为奥地利感到羞耻”。

一名男子在身上吊上了多个婴儿玩偶,大叫:“这就是不受社会保护的婴儿。

”甚至有大量游客前往伊丽莎白被囚禁24年的地窖进行参观,拍照留念。

最终8名陪审员一致认定,约瑟夫非法囚禁、奴役、强奸、乱伦等罪名同时成立,判处终身监禁,约瑟夫表示接受这一裁决。

这8名陪审员之后都接受了心理辅导。

约瑟夫服刑的囚室是一间12平方米的宽敞房间,有独立卫浴,有电视机,有电脑可供上网,他可以读书看报听音乐,每天1小时室外活动。

如果愿意,他还可以养花,可以养一只小宠物……而他说,他想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书,讲述事件的经过并解释为何如此对待自己的女儿!

<图片6>伊丽莎白和他的孩子在一处隔离所接受了长期的心理治疗和安保,他们被鼓励用画来表达内心的爱。

其中,最小的孩子(小说/电影《房间》里5岁杰克的原型)菲利克斯的画是上面这样的。

大意:“感谢他们如今拥有的幸福和安宁,感谢上帝,感谢人们的热情帮助,让她相信这个星球还有“善”存在。

”后来曾有消息称,伊丽莎白恢复良好,与保镖托马斯坠入爱河,已经结束心理治疗。

<图片7>2010年,爱尔兰作家爱玛·多诺霍(Emma Donoghue)受此案激发创作的小说《房间》问世,她避开了犯罪的部分,避开了残忍恶毒,而是从孩子的视角,去探讨受害者的精神世界,从罪恶中开出了爱之花。

“从一开始,我就不想去写一个关于暴力、强奸的故事,我也不想把它写成一个犯罪故事。

我更情愿把这个关于囚禁的故事写成一个童话故事,但又不要那么魔幻,是一个基于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

”2015年,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极端的情境,动人的情感,在第88届奥斯卡上,饰演被囚禁性侵女孩的布丽•拉尔森(Brie Larson)拿下了影后桂冠,饰演小孩的雅各布·特伦布莱(Jacob Tremblay)也关乎广受赞誉。

 7 ) 即便囚于牢笼,也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文/杨时旸)事实已经证明,今年真的是奥斯卡的小年,入选的片子大多数都没有惊喜,当然,那些片子谈不上是烂片,但问题在于都透露着一股看见开头就能猜到全部走向的平庸气味。

这种正确得毫无瑕疵的状态有些让人厌倦。

在几部热门电影之中,这部《房间》似乎还稍稍有些不同,相比于《间谍之桥》中充满着陈词滥调的国家和历史宏大背景的叙事,这部电影更贴近“个人”。

大多数人在开头就能看穿这个设定:一对被囚禁的母子如何挣脱桎梏重回世界的故事。

不同的地方在于,被囚禁的那个男孩从未见到过外面的世界。

他短暂的五六年的生命中一直在这个几平米的小屋子里度过,唯一与外界联系的就是房顶的一扇小天窗,以及一台信号不太好的电视机。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对于这个男孩儿来说,这个房间就是全部世界,他在电视中所看到的,他都认为是只属于电视的、虚构的东西,只有他在房间中能触摸到的才是全部的真实。

所以,相比于母亲的绝望,孩子觉得一切都好,一直安之若素。

妈妈是几年前上学途中被绑架的,日后一直囚禁于此,无法逃脱,被迫与绑架者生下了孩子,直到孩子稍稍懂事,她才觉得似乎可以借助孩子逃离这里。

她训练自己的儿子,让他装病,装死,以便让绑架自己的男人把男孩儿的“尸体”带出去,寻找求救的可能。

这并不是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所以,即便有着紧张的氛围,电影的着墨也并不在渲染这些,而是探讨了一个人在内心中关于自由和禁锢的定义。

男孩儿从不知道树叶是真实的,也不知道街道、汽车与人群的概念,更缺乏与人类互动的经验,所以,当他背诵着母亲教授的办法,从那辆皮卡上跳下,在街道上奔逃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一种震惊之中。

一个适应了囚禁的人,对于自由是有恐惧的。

这一点并非虚构,在现实中已经被证明,某个小国的人由于特殊原因逃往他国,原本认为应该从此享受正常生活,却发现那个群体的自杀率居高不下。

这一点,真的让人感到悲凉。

如果说,电影的前半段在讲述如何逃出有形的囚禁,那么后半段则是讲述如何逃出无形的、心灵的囚禁,从而进入真正的自由。

后者,更加艰难。

大多数人错误地认为身体被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一切就会顺理成章地变得顺遂,似乎一些都得到了妥善地解决,但其实,只有当事人知道,更深邃的囚禁是对于内心的封闭,以及挥之不去的恐惧与隔膜。

就像电影中所展现的,无论媒体、家人、邻居,都把这一对母子当做一种“观看对象”或者“呵护对象”,他们成为了深藏故事的人,其实,什么时候他们能被“无视”,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平静地审视自己的经历,承认它,并只把它当做一段过往,而不是一个障碍。

那个男孩儿成为了最重要的转折点,他比成年人都要无畏,即便最初也经历了不适应,但很快就能更好的融入社会。

更巧妙的是,在不经意间,孩子拯救了母亲。

他一直念叨着想回到那个被囚禁的房间看看,对于孩子来说,那是曾经的家,有着温馨的记忆,即便这听起来很残忍,但对他而言,就是如此,而他母亲的态度从最初的阻止、厌恶到最终答应。

孩子回到了那个破乱不堪的地方,对着椅子、水槽、衣柜,说着再见,就像影片开始,孩子每天早晨对着房间中的一切问着你好,当孩子用稚嫩的方式挥别过去,在一旁的母亲也同样真正走出了内心的牢笼。

对于妈妈来讲,这个男孩儿的身份本身成为了一层隐喻,他是绑架者与自己的儿子,他身上混杂着一半爱意与一半仇恨,而他终将伴随自己的一生,她必须学会接纳这一切,曾经的苦难是无法回避的,就像眼前的孩子,但我们需要具备那种自己解放自己的能力。

他人只能从外部对我们进行有形的囚禁,只有我们自己才懂得如何卸下内心的镣铐。

实施囚禁的人就是为了毁灭他人,但我们即便触摸过牢笼,也仍然不要丧失定义自由的能力。

这本身就是一种反抗和胜利。

 8 ) 一部关于温度的电影

《房间room》讲述了一对母子的故事,带着温度。

整部电影都在冬季中完成,寒冷的环境和深藏不露的温情叙事构成了一个漂亮的反差,成就了这部电影。

同时,不停更迭的温度,让这部电影以感知的形式,留在了我的观影体验中。

毫无疑问,所有的叙事都在一次事件中开始。

变态大叔诱拐了十七岁少女,并将其囚禁在后院七年之久。

七年日复一日的暴力和性虐之中,少女绝望地生存,并成为一位母亲。

与儿子相伴,成为逼仄空间中唯一的生机。

此刻,有限的空间构成他们触手可及的真实的全部,而真实的世界在封闭的黑暗中变成了虚假的幻想。

母亲,在适应着这种生存,出于人性。

儿子,在这样的境遇中体验着人之为人,自然而然。

总之,这样的生活看似不可思议,却也可无需打破。

直到,有一天,变态大叔气急败坏地切了电源,寒冷袭来之时,母亲与儿子的逃跑计划,似乎有一个巧妙的开始。

突然的寒冷,让小杰克的呼吸与自然相撞(或许是第一次),形成的白色哈气让他兴奋地告诉妈妈——妈妈,我是一条龙。

妈妈被这样的寒冷触动,放弃了用谎言编制的虚幻世界,开始了对囚禁生活的反抗,反抗中裹挟着母亲般地坚毅,她第一次对儿子讲述了真实的过往,她用滚烫的毛巾死死压在儿子额头,她用毯子裹住孩子的身体,并歇斯底里地喊着要僵硬,僵硬才像死人。

最终,“死人”让他们逃出了房间。

表面看来,儿子跳车、逃跑、求救的经历营救了房间中的母亲。

实际上,同时也是母亲拯救了儿子。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揭露谎言,反抗生存的那一刹她才变成了真正的母亲,一个让小狮子去独自觅食的母狮子。

而母狮子所迸发的力量便是那个绝望的冬季中一团烈焰。

一时的激情与速度,让母子俩成功地走出了房间。

然而,逃出实体的罪恶空间的女主却再次陷入了内心的恶魔。

七年的噩梦,在梦醒的一刹那被前所未有的激发。

温暖的阳光在旧居黑暗的人的眼中便是一次炼狱般的灼烧。

实际上,多数人还是那个海上的钢琴师,永远不敢迈出下船的那一步,于是,强烈的回家诉求隐喻着内心无限的恐惧。

然而,世间并没有回头路可走,正如我们永远无法回去的温暖安全的子宫。

走出“房间”的母亲看到的是什么?

物是人非的苍凉是再也回不去的原生家庭和已经离婚的父母;横竖斑驳的梦魇是七年延宕一生的不幸,如影随形。

残缺的儿子是勾联残忍记忆的证据,随时爆发的情绪凝结他对儿子的爱与恨。

这是人的懦弱,自私,残忍,真实和温情的合理迸发。

只不过,即便你有你的痛苦,别人的生活依然波澜不惊,一如既往。

期待的温情,必然在期待中落空。

如果电影宣扬的主题是陪伴让人不在孤独和寒冷,那么,缺少了自我主体的感受温情的能力,同样让人坠入地狱。

直至救命稻草般的母亲身份也在媒体记者的道德质问中摇摇欲坠。

于是,在囚笼中不放弃生的女主,选择了自杀。

电影也从一次类似伟大的“飞越疯人院”般的自由姿态中再次转向了长久的困兽挣扎。

电影刚刚构建的温暖被瞬间瓦解。

走出困境的人,再次不由自主走向困境。

是命运,还是人性,似乎难以分辨,却是永恒的循环。

不过,世间有一种特别的身份被叫做母亲。

一种不会轻易死亡的生命体,一个通过脐带与外界血脉相同,心灵相应的生命体。

睡梦中醒来的幼儿总是会揉着眼睛呼唤妈妈。

这是人的本性。

此前,总觉得,人只要还能呼喊妈妈便是幸福和幸运,谁知被呼喊的生命,同样如此。

本能的寻找再一次挽救了妈妈的生命。

电影独白说,妈妈忘记了我想去天堂,还好被外星人又扔了回来。

经历一翻生死挣扎的母子二人,都在生活中有了细微变化。

母亲变得从容,儿子变得开朗。

儿子将力量的化身,一把长发交给母亲,于是便有了电影那段温情的对话。

“我不是一个好妈妈”“然而,你就是妈妈。

”是的,你是妈妈,这个就足够我将生存的力量与你分享。

可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母子共同成长,彼此救赎,没所谓完全母性的无私,也没有彻底的儿童的天真温情。

岁月留给每一对母子关系,是动态的携手并肩,在争吵,拥抱和温暖的哭泣中。

看完电影,谢谢彼此。

当然,关于过往疼痛的记忆,似乎还缺少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告别。

正如电影需要一个有交代的结局一样。

电影的最后,母子两人再次回到的那个充满着黑色记忆的房间。

在那个黑暗,闭塞,寒冷的小屋,杰克触碰着曾经的使用的物品,说着再见,含情脉脉。

不论如何,这里是他的童年,一个和母亲相依相伴,充满安全感和温暖的童年。

要知道,童年可以是遥控汽车和积木,也可以半个鸡蛋壳编制的小蛇。

蜿蜒的记忆,因为有了两人的的拥抱的温度,便不再寒冷。

在人类的孤单脆弱的童年,有一个强大的身躯,叫做母亲。

总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母亲的乳房,母亲的拥抱,母亲的手,只是那个构成了记忆深处的温度,相伴一生。

还记得《霸王别姬》里程蝶衣戒大烟时,抖动着躯体,说着,娘,我冷。

这便是,人关于一个空间的感知,关于温度的记忆。

第一次告别实体的房间时,我们彼此还是僵硬的冰冷的死人,第二次,挥手告别时,我们淡然地触摸房间的温存,说着bye room 。

这时,我们才真正跨越了心灵的那道沟壑,踏出了那道门。

人,总是期待更好的相遇和更为舒适的生存环境,殊不知,此刻的拥抱才是最真实的温度。

那些足以改变一个地方温度的人和事,构成了我过往的人生和全部财富。

于是,我才能与之相伴而生,时时刻刻。

 9 ) 人类文明发展是否能迎接到“0犯罪”的一天?

这是一篇关于类似真实事件的部分资料整理。

《ROOM》的成功之处有很重要的一点,五年以来,母亲在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天,每一分钟里都保守住了孩子的童心,不曾把自己担负着的沉重生活向孩子透露出来。

所以jack还有发展健全人格的能力,从0开始认识世界。

很难想象放在现实里会怎样。。。

从昨晚看完影片就有一直挥之不去的阴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真实事件中的受害人状况,虽然说此故事是从小说改编,但是小说作者本身也是因为听闻真实事件而受启发。

于是我手贱使用了搜索引擎。。。

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相信连google都知道我现在是被性犯罪案件的阴影重重包围着||||||不能只瞎我一人【事件一】2013年上映的同样题材的电影:3096天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20390185/ (有预告片可感受一下)正是由真实故事改编!

-1998年3月2日早晨,年仅10岁的娜塔莎·坎普希在上学途中被36岁的沃夫冈·普里克洛普尔绑架,她被绑架者关在一个车库的地下室长达8年半的时间。

2006年8月23日,她趁机逃出。

之后绑架者沃夫冈畏罪自杀]。

--娜塔莎·坎普希 Natascha Maria Kampusch 的维基百科页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9C%E5%A1%94%E8%8E%8E%C2%B7%E5%9D%8E%E6%99%AE%E5%B8%8C【事件二】2008年震惊全球的:同样来自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7%E5%9C%B0%E5%88%A9%E7%A6%81%E5%AE%A4%E4%BA%82%E5%80%AB%E6%A1%88--奥地利禁室乱伦案,是于2008年的奥地利揭发的一位妇人被其父亲迷奸、绑票、非法禁锢、再强奸达24年的刑事罪案。

被禁锢多年来,伊丽莎白诞下了7名子女,当中的一对双胞胎中有一个夭折,被丢进后园处用火炉烧掉。

有3名子女自出生以来一直与她一同被困在地牢内,不见天日。

至于另外3名子女,则由其父亲透过“正式途径”收养。

伊丽莎白的母亲多年来都不知道女儿的遭遇,还以为她是自愿地离家出走,因为她曾经收过女儿的一封信,让父母不要找寻她。

事件中的罪犯约瑟夫·弗里茨生于1935年。

于东窗事发前,大部分邻居都觉得约瑟夫性格不错,是位“好爸爸”及“好好先生”。

---【犯罪者心理研究】在豆瓣小站里看到这一篇相关的行为说明,虽然文章是讨论“连环杀手”,但是也有写到:---那些性动机连环杀手心理状态的真实写照;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动机类型的犯罪人一部分是由于正常的性取向扭曲并升级导致需要以杀人为性宣泄,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本身存在先天或后天性的非正常性取向、性错位、恋尸癖、食人癖或是性功能障碍,他们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就极其自私地去寻求“非正常”的途径了。

---原文在这 http://site.douban.com/120495/widget/notes/3727438/note/159393338/看到这里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很诡异的,都是,奥地利人!!!!!

的杰作,虽然是有一些巧合性,但是的确多少会生某种成偏见的印象深刻。。。

所以,最后感兴趣的(有可能吗。。。

)可以尝试搜看关键词“湖北”“河南”发生过的案例。

写完了总可以转换一下心情吧

 10 ) You and me against the world

电影的前半部分,相信所有观众都同我一样,为母子能否逃出生天捏一把冷汗,而当他们的计划眼看就要成功地时候,我心里也开始有一种隐隐的担忧了,Jack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很狭隘的,尽管母亲尽可能地想保证他的身体健康(维生素啊,狭窄的空间还是让他运动啊),可是心理呢?

他的天地就是一座棚屋到一扇天窗的距离,当他走出困局,看到真正的飞鸟蓝天,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暴露在空气的细菌与人性的复杂之下,他该如何生存呢?

然而万万没想到,虽然Jack开始有不适应,作为一个孩子,他却很快学会了一切,学会了接触并关爱刚刚谋面的祖父母,学会了坚强独立,还交到了年龄相仿的朋友。

反而是母亲面对失而复得的一切与社会舆论的压力崩溃了,为什么呢?

有一个情节我觉得设计的非常好,就是Joy在给Jack看她学生时代与朋友的合影,然后说你说知道他们都发生什么了么?

Jack回答no,Joy神色一凛,说exactly,她们什么都没发生,然后她跟妈妈也发生了争执甚至将自己的遭遇归咎于妈妈,上访谈节目又被主持人的问题伤到哑口无言,最终嗑药自杀未遂。

这很明确地表达了她的心理过程。

Joy受骗被囚的时候也不过是个少女,从她跟Jack一直讲述的祖父母房子后面的秋千也可以看出她在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属于是健康向上无不良嗜好乐于助人的乖乖女,可能连一次真正的恋爱心碎都没经历过。

当一个人被压抑在几米见方的room里,她想的只有该如何逃出去,而当真正逃出去,她才开始为失去的七年心痛,何止是物是人非,父母已经不在一起,自己的当年的朋友大概也已经有自己的家庭事业,而自己只是这个世界上最微不足道的一颗粒子,没了她,地球还在转,其他人还在向前走,过着生活,只有自己,与这个世界一切的联系都定格凝固在七年前,格格不入。

而这七年唯一的成就,就是养育了与自己相依为命的Jack,所以当主持人问你有没想过在Jack出生时求Old Nick将他放在消防局或医院让他有一个真正的童年的时候,这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她这七年存在的唯一意义也被否定了,她生存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观必然是轰然倒塌。

而最后拯救他的反而是儿子Jack,儿子剪短了长发,融入了社会,却依然保留着与妈妈两个人相依为命的赤子之心。

相信最后母子回到room那里是很多人飙泪的地方,我一开始觉得这个情节设计有点突兀,为什么要回到囚禁自己的地方去呢?

看完却想请编剧收下我的膝盖,我觉得最后一幕让整部电影给观影者带来的阴霾心痛担忧都一扫而光,豁然开朗,继而发现原来这部电影讲的不是如何逃出去,而是如何与沉重的过去和解,最终满怀希望继续向前走。

有人可能会觉得后半段过于鸡汤,但我觉得在母子关系的处理上,这种程度的软鸡汤我还是很甘愿一饮而尽的,毕竟没有哭着喊着妈妈再爱我一次,反而是轻柔浪漫,直抵人心。

如果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或者这个宇宙的某个平行空间真的存在一对这样的母子,谨送上我的祝福,不管在小房间,或是在大天地,希望你们两个人一起一直,you and me agianst the world。

《房间》短评

小男孩演得其实比妈妈好.

6分钟前
  • 淡水无香
  • 还行

为什么今年的最佳男主提名没有jacob tremblay

11分钟前
  • 超大杯兔兔冰
  • 推荐

看完后等待片尾,看到这不是一个真实故事略觉松一口气,然而恐怕现实中不是没有这样的故事,而是少有这样的好结局。

15分钟前
  • 小晨
  • 推荐

被偷走的岁月,被伤害的生命,被禁锢的灵魂,终将被希望和善意救赎。

19分钟前
  • 麻绳
  • 推荐

还以为女主给萝莉起名字叫Jack是为了伪造性别保护她免受侵犯,结果纯属想多……奥斯卡是不是该弄个童星奖。

22分钟前
  • 王别樹
  • 还行

同是讲述「心役」的电影,「狩猎」优秀得多。本片俩主角的性格都是:对家人很凶,对外人很怂。两位主角终于脱狱之后显得极不合群,是导演的成功,从头到尾的脸部大特写更是加剧了这种感受。然而这让我相当厌恶!

27分钟前
  • 巨侠
  • 较差

温情版《楚门的世界》。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女孩的演技比女主好。真实故事远远比这个电影恐怖,这原本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一般的人可以不必经历这样的痛哭而了解到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苦难。抱着这样的期待,我觉得这个电影不值得这个分数,它利用了这个题材,但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女主才是这个故事的灵魂,因为她的机智与聪慧,他们最终才能离开那个带给他们无尽痛苦的地方。但是电影里,她实在是太扁平化了,唯一的冲突可能就是在和妈妈争吵那里十分明显。其次,这个电影对故事的铺垫和坏人的刻画简直有失水准。没有前期的美好,怎么体现囚禁的伤害,如果重点是放在解放出来后的心理平复,但这个片子也没有体现。至于那个坏人反而出现的很是“温馨”,女主前期的表现反而显得神经质(虽然她很有理由神经质)。总的来说,导演的表现,其实配不上这个题材。

33分钟前
  • 文思豆腐
  • 还行

记得当时看一般般

38分钟前
  • Ocean
  • 较差

0311# 根本就沒有那麼好──至少「房間」的初始象徵不見了。當年我討厭小說,現在我還是不喜歡電影。小說把很棒的故事寫壞了,電影則是將故事以比較「好說」的方式呈現。例如只剩下母親與孩子。就題材而言,應該要更敏感更失控更尖銳才對。/「如果門開著,這裡就不是房間了。」/小孩的演技好自然!

40分钟前
  • 綠阿水。
  • 较差

其实是个致郁的故事,虽然演技好,但我依然不喜欢小孩子。【门开着就不是房间了。】门开着就无法再上锁和封闭,说的容易。

41分钟前
  • 萤火虫子
  • 还行

前期愉悦配乐与沉重故事的反差,我称为之“发条橙时刻”

43分钟前
  • Anytime
  • 较差

小男孩这演技天生就是最佳男主角,克制的讲一个悲惨的故事更让人震撼

47分钟前
  • 倪永孝
  • 推荐

實在是太刺耳了,Sorry。

50分钟前
  • A.MITO
  • 较差

题材取胜的片子,美国中国发生过那么多起,最后让加拿大给拍了出来。

53分钟前
  • noir
  • 还行

你先逃,我稍后与你汇合,我们会在另一个地方重逢。哪怕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个房间而已。

55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不卖弄温情,但是母子间强烈的羁绊被导演用牙齿、头发这些小道具举轻若重地表现了出来。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但爱无论在哪里,都坚定地存在着。小男主角漂亮得像个小女孩儿,演技也自然到位,简直比女主角更有看点啊,要是小朋友提名了影帝,今年奥斯卡小李岂不是没指望了。

56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逃跑那段超级紧张,逃出来以后就......??????全靠小男孩演技撑住全场

59分钟前
  • A L E X
  • 还行

令我惊喜的是电影没有止步于解释如何“逃出房间”,更着眼于逃出房间之后应该如何构建孩子的新世界。“房间缩小了吗?”孩子问。不,只是你的世界变大了。“敞开门的房间就不再是房间了。”“那你想要关上门吗?”“不。”孩子,既然新的世界已经朝你打开,那就跟老房间说声再见吧。

1小时前
  • 木由
  • 推荐

小男孩成就了这部电影,小男孩的视角角度切入点也非常出彩!摄影剪辑叙事节奏都很不错,比较流畅,但可惜的是在妈妈和小女孩救出“房间”摆脱心理阴影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电影着力层面还是太浅了,有很多人性方面的点都没有做进一步的挖掘,很表面化和很简单处理了母女与家人团聚后融入家庭、社会的过程,心理的痊愈、家庭情感的冲突、家庭关系的重建等等这些都没有更好的探讨分析。妈妈与父亲的冲突背后的故事、案件的处理情况等线索也没有发展下去,故事有点前紧后软,让电影少了一些触碰观众心灵深处的共鸣点

1小时前
  • 随游人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