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系退役景观园林从业人员,终生热爱中国古典园林,对古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一定了解,所以提前很久便对这个电影充满热情。
看预告片儿觉得可能有价值观上的雷区,没想到电影大大超出预期,非常好。
从开场第一幕林间漫步和航拍山路车行穿插的画面、理性幽冷的黑管独奏都能感觉到这是一部美学高级的电影。
整个影片都带有建筑师那种强烈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
男主作为一名本土的建筑师,与价值观相近的开发商合作,力图在中华文脉日趋消亡的当下挽回重塑古老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直到这种重塑轮到自家的宗祠头上。
我在多年的工作中领悟到一个真理:坚持做对的事,有时候相当于作对。
男主作为现场的技术负责人,一方面要对施工效果负责,一方面要对开发商的资金工期负责,而在本家宗祠修复方面,他还要对自己老爹负责,对列祖列宗负责。
名门之后,委实难当。
关于古建筑项目修复重建等等方面,这部电影拍得非常真实,建筑系在读的学生看这段应该会受益良多。
电影里有几组矛盾统一的关系。
第一是古典和当代文明在生活方式价值观上相冲突的部分(政治的、经济发展等方面)。
第二是夫妻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矛盾,夫妻两人同为建筑师,女建筑师的项目高大上现代化科技感强,男建筑师专注古建和古典的营造做法,都是有追求的人,追求的方向却截然相反。
因为价值观的相悖夫妻关系一度十分紧张,但关键时刻,丈夫能低下头向妻子求助,而妻子也二话不说的给予了帮助,这里呈现出的夫妻关系对立统一,非常感人。
第三是父子关系,这对矛盾里,父亲的价值观大获全胜,儿子选择传承,彻底的崇古,不计代价。
幸好他有一个欣赏他、信任他、倚仗他的好老板,这是非常理想的合作关系。
第四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你主观上愿意做最好的,但客观条件可能不允许,没有足够的人才财物时间来支撑你的理想主义。
妥协退让还是死磕到底,这是所有理想主义者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地方文化日趋消亡、物质文明极度趋同的当代,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归宿,是所有现代化社会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片中的开发商老板通过在景区做博物馆式、标本式的古典物质文明复兴,企图修复古典精神与当代社会的内在和谐。
即便是个假的,也总好过连假的都没有。
开篇风景在大屏幕上的赶脚还是很美的,向往自然。
故事从祠堂拆迁开始,家园被拆的无奈和现代经济发展的矛盾鲜明自然,开始故事线还是比较明朗的,但是后面的有几处就不知所云了。
后面老父亲的去世和对牌匾的交代有些草草了事。
影片对于父辈感情以及对宗族荣耀感的描写还是非常打动人的。
最后想说,男主角的台词功底还是在线的!
《榫卯》电影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塞班国际电影节《榫卯》入围了1.最佳剧本、2.最佳男角、3.最佳音乐、4.最佳影片。
首先听说《榫卯》的主创团队多半是华师师生,还第一次听说:师范学校还能拍院线电影,影片导演是甘小二,他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教授。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
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
导演以扎实的镜头语言,将人与建筑、与空间、与精神家园之间连接起来的情感,还有文化传承之间深沉的表达细腻呈现。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塞班国际电影节入围海报
首映礼主创见面会6月16日父亲节当天,笔者有幸参加了《榫卯》首映礼,第一时间看到了影片,并参加了映后的主创见面会。
见面会上,有观众提问“主角(陈文远)母亲为何而死?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而这些也是我的疑问。
可惜主创并没有回答出这些问题,导演更是讳莫如深。
但这激起了我的兴趣,当晚我冥思苦想,终于解答出了我的答案:《榫卯》与其说是一封父亲的家书,不如说是一封痛诉传统孝德和乡土情怀的檄文。
以下是笔者凭记忆想起的影片细节来推断的,笔者只看了一遍电影,难以保证完全准确,仅供诸位参考。
其实上面这几个问题正是解开《榫卯》主题的关键。
“主角母亲为何而死?
”,其实从陈守拙老人说的“过去运动死了人……”以及主角陈文远的“我妈忌日四十周年”这两个线索判断,主角母亲应该是死于那十年的破四旧时期,主角母亲因为保护旧家祠的牌匾而被卫兵打死。
见面会上,我很奇怪导演为什么话那么少,可能其中的原因就是如此吧。
“杨大师为何突然离开,不再帮主角修复家祠?
”没有家,修家祠何用?
其实杨大师早已告诉主角多次,他父亲有腰病(在云髻山、广州塔、老家,父亲始终在捶腰,而且大师为父亲正过骨),需要他赶紧陪伴父亲去医院治疗。
但是主角却固执地硬要修好家祠,最终导致父亲死于老家而没见上最后一面。
主角(以及陈守拙老人)如此无动于衷,也就致使了杨大师拂袖而去(可以注意到杨大师走得非常反常和突然,毕竟工事起码已经开始超过半年以上了)。
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引出了片中的核心主题“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如何让人产生异化的”。
从主角在片中的行动来看:为了孝心,主角遵照父亲意思按古法修建家祠→为了还原古法,需要推倒之前一些建筑成果,而且还要大老远请灰塑工匠→为了赶在工期前完成,主角必须和工人一起加班(主角衣服的污渍明显越来越多)→主角为了加班,对父亲的疾病视而不见→主角沉迷修筑家祠,父亲回老家了都不知道→最终父亲因病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去世。
这一剧情线显示了主角出于孝心修建家祠这件事是如何最终导致不孝的结果的。
在角色的观念里,家祠的修建竟然是优先于家庭的和谐,甚至家人的生命健康的。
老父亲之死的原因不仅是主角对孝德的固执追随,更在于父亲自己,老父亲始终觉得修建家祠光宗耀祖比自己身体更重要,因此默许了儿子的忽视。
这从根本上揭示了传统孝德和家庭观念是让人产生异化的真相。
联系广州塔旋转餐厅那段戏,这一主题得到进一步延展。
小儿子陈继泽说“虾蟹们的房子是可以动的,人类的房子是不可以动的”,如今房子作为不动产,已经成为了人们组建家庭的前提。
为了结婚,你需要买房→为了买房,你必须挣足够多的钱→为了挣足够多的钱,你需要背井离乡,去更大的城市工作→为了挣更多的钱,你需要努力工作,免不了加班,因为这样你才能升职加薪→为了加班,你陪伴伴侣的时间将减少→陪伴伴侣时间越少,双方的情感纽带越容易松动,最终很可能导致婚后感情的破裂。
(生儿育女后,情况也是一样的,为了工作你需要减少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产生代际沟通问题。
这也是现实中我们经常抱怨父母不了解我们的原因)这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吊诡的现象之一,为了组建一个家庭,你需要先撕裂它,而这都是为了一所房子。
影片从不言自明,从上述两个情节出发,探讨了传统和现代两种建筑对于中国人的精神意义,以及这种精神意义是如何反作用于中国人本身的。
家祠修的越完美,结局越丑陋。
家祠修得越完美,就会有越多人夸你孝感动天,光宗耀祖→你就越容易沉湎在被夸赞的虚荣中→为了保持虚荣,越会保护家祠→多年以后,家祠若成了危楼要拆了,你的子孙将会化作一个个手握棍棒的暴徒,如同片中主角妻子所面对的那群人一样,若不是男主恰巧开车来找妻子,妻子和同事或许也会像主角母亲一样被乱棍击毙。
所以说,妄图通过修缮家祠来达到家族“世泽”终究是一厢情愿。
我们觉得有房子住,比陪伴家人、关注并维系家人之间的情感更重要,说白了就是面子文化,是社会对于有房子才算成家,才算成功的同谋。
主角夫妻一个建古建筑,一个建现代建筑,其实两者建的都是中国人自己的面子,反映了建筑对于中国人的反客为主的奴役。
由于拖延症,现在片源在网络平台也已经出来了。
回头再看一遍,我上述的表达,实际上和导演有些想法是相反的,但这不打紧,只要能激发思考就是好事。
(2020.01.17更新,我更改了想法,我们可以注意到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回环叙事,所以导演的态度就比较明显了:最后男主选择让自己家庭回去维护传统,实际上是重新回到了父亲的那个循环,传统孝德将重新奴役人们,再次酿成悲剧)片中导演为了体现传统建筑之重要,他设立了很多对立面:1,老板,代表唯利是图(竟破口大骂别人祖屋是废砖烂瓦)。
2,妻子,设计师,代表忽视祖宗根源的现代建筑观念。
3,儿子,学英语,代表精神(语言)上的抛根忘祖。
1,2这是非常浅显的设置,通过塑造对立面之“可恶”而让观众对传统建筑产生怜悯爱惜;而3则是十分让人哭笑不得的,如果主创真的认为学习英语无用的话,何不上书教育局取消全国的英语教育?
片中陈工对儿子说英语的责备让我十分窝火,因为我也有一个同样不讲理的父亲。
而且对于陈工这样学建筑学的高端人才,竟然对儿子学英语如此鄙夷,让角色十分不能让人信服,毕竟如今建筑学的教育还是会涉及非常多国外经典建筑案例的,更别说写论文会引用多少国外文献。
我们学英语是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英语和铭记祖宗这不是对立的。
你觉得英语夺走了你儿子,那是因为你没有好好陪伴他!
接下来,我想讲的是从《榫卯》中看到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想法。
中国传统家庭十分欠缺沟通、缺乏理解,讲究大爱无言,默默关心。
而这正是构成代沟,或是彼此不理解的原因。
陈工已经算是传统建筑、宗族观念的捍卫者了,他鄙夷老板的唯利是图的观念,他责备儿子说英语。
但结果却还被父亲说“你学那套没用”,真是让人崩溃。
而这也体现了陈工和其父亲的誓死捍卫祖宗尊严和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只有无条件的顺从,美其名曰“孝顺”。
从心理学来看,顺从一方则压抑了另一方,只能暂时解决问题而无法让两个人长期相处。
而圆融,顺从恰是中国人常用的社交手段,恰如榫卯般,不费钉子,彼此顺应形状,完美嵌合。
但这在现代的观念来看,确实是造成家庭问题的一大根源。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性亲密关系”,简单讲就是两人缺乏真诚的沟通,互相顺从避免矛盾发生,但实际上两个人并没有达成相互理解,只是物理上的亲密,而心是有距离的。
实际上,这是现今很多家庭的写照,尤其是孩子正处在叛逆期的家庭,更加需要通过陪伴和沟通去解决。
影片最后,主角陈工和妻子仿佛懂得了陪伴的道理,选择将孩子带回去家乡,像主角母亲一样,打算一起生活,从小陪伴孩子。
这是好事,但是真的需要带回老家吗?
难道在城市就不能陪伴吗?
还是陈工依然对英语、现代建筑有洁癖呢?
我们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如果主角还是对自己儿子要求老一套的孝顺的话,那影片前段的矛盾和冲突只会永久流传下去。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今天甘小二导演在学校与我们分享了这部影片。
在电影放映前我就被它的英译名所吸引“country far away”我原以为它是说在现代社会,乡村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
看完之后发现不对,说是乡愁我感觉也不是贴切,还有很多是父子情,亲情以及职业的坚守。
影片开始,妻子开车扬长而去,丢下一句“回你的老家吧”就留下心心念念想带儿子回老家生活的男主一个人。
故事的最后,父亲去世,男主携妻儿回老家吊唁,小朋友伸出稚嫩的小手“爸爸我们回家吧”男主握住儿子的手,像是跟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
祠堂重建的过程,其实也是男主与父亲对话,重新找到自我的过程。
地理位置上的远近,我们可以坐火车坐飞机去缩短,可被时间带走的亲人,却去了我们到不了的远方。
影片讲述了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
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
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
父子异地重建家祠。
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
直到文远一家三口在文远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
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那个他记忆中的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返。
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 很多人说《榫卯》跟《百鸟朝凤》很像,我觉得这两部电影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谈谈:传统与现代的割裂。
传统的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现代的人也没有挽留的打算,剩得夹在传统与现代中间的人束手无措。
下面对比这两部电影聊一聊想法。
《百鸟朝凤》 “ 咱们吹唢呐的,好歹也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就得有人担起责任,把这个活传承下去。
”焦三爷在焦家班传声仪式中郑重地说。
传声即是唢呐班班主确定接班人的仪式,接班人将继承“百鸟朝凤”的演奏技巧,对于接班人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是对其人品和艺品最好的肯定。
唢呐班老班主焦三爷闻名四方,出活吹起唢呐来神气十足,方圆几里的乡亲带着娃提着礼前来拜师,每每门庭若市。
在过去的人眼里,白事上能享用“百鸟朝凤”是莫大的殊荣,因此十多年才能听上一回。
金庄查村长过世办丧礼,孝子贤孙披麻戴孝,跪求师傅吹奏一曲百鸟朝凤。
焦师傅笑着摇摇头,德行不端,不可,当下满堂寂静,无人再敢赘言。
天鸣长大,从焦师傅手中接过这个担子。
游父得知儿子接班,欣喜告知村邻好友。
乡邻奔走相告,百鸟朝凤传授给天鸣的那一天,焦家班成了游家班。
《榫卯》 家祠承载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是宗族的精神家园。
当初陈守拙为了保住家祠不被房地产商推平,售卖家祠并将其搬迁到远在他乡的旅游景区,而儿子文远,正在景区当职。
对于家祠的重建,守拙多次提醒儿子要遵循古法,为陈家尽孝出力。
陈守拙生活在农村,是一位与城市隔绝的鳏居老人,很多现代化的东西从未见过。
他坚持用祖传的方法盖家祠,排斥钢筋水泥,宁愿让推土机把房子推平也不要对不起先人。
陈文远领略到父亲的执着,背负着延误工期的风险回归传统的修建方法,并在父亲中途返乡之后,全面主导复建工作,严格追求修旧如旧。
置身时代洪流 好景不长,唢呐班子传到天鸣这里时代已经变了。
农村的婚礼、寿宴都逐渐西化,仪式感不复存在。
天鸣出活,东家敷衍着,随便吹吹就得了。
后师徒见面,多喝了几杯,焦师傅说道:“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儿啊。
”影片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一场寿宴上爆发,当洋乐队与唢呐班竞相争艳,有人愿意出两倍的钱请走唢呐班。
双方不服气,动手打了起来,两败俱伤,焦师傅颤颤巍巍地捡起被糟蹋的唢呐,一声不响地离开。
陈文远在异地修建家祠希冀恢复如初:传承百年的陈家木雕、立体明艳的灰塑工艺、象征家族脸面的匾额……然而除了陈家人,没有人在乎这些,开发商看重商业效益,不在乎文化价值,工人只知工期将至,也不理解文远的执念。
再怎么顶住压力,复建工程仍旧困难重重。
克服种种牺牲种种,一期工程终于结束。
本该庆祝的时刻,陈文远却独自买醉,淋着冬雨,跌跌撞撞地在从前修建的古建筑之间游荡。
我们何去何从 焦师傅对没落的唢呐技艺坚守不渝,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陈守拙能守住这一座祠堂,崇尚旧礼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社会变化得很快,陈守拙与焦三爷这批人跟不上节奏,认定了传统的东西难以改变,犹如被遗忘的旧人,被抛弃的一代。
这两部电影表面是仪式感的缺失、敬畏之心的缺失,但实际上它们体现的是现代与传统的割裂,使两者之间裂开一道巨大的鸿沟,这个割裂来得突然而气势汹汹,像游天鸣和陈文远这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人,站在时代的鸿沟不知何去何从。
传承,传递、继承之意。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现在突然用不上了,此时他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
“祠堂的一榫一卯见证家族世代繁衍,也续写你们的故事。
”《榫卯》结尾,父亲给儿子的家书里,父亲如是说,“你早早去到外面学习新的事物,难得你还记着这些。
”
片名就已经在拒绝观众,注定了是小众的东西,更多是自娱自乐。
可能很多人连“榫”这个字都不会念。
男主有点像高仓健。
从农村到广州塔,就是想对比下传统与现在的建筑技法。
想当初,我也曾在广州塔上坐了一阵子。
这剧情真的比CCTV6那些小成本主旋律还主旋律,无聊到极点。
演员也是很尴尬,徐筠都没什么存在感。
台词?
不说人话很多时候。
所谓的乡土情怀,也没看出是哪里,放在全中国任一农村都可以。
这个电影最大的意义就是记录了“榫卯”这种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但这个其实是可以用纪录片搞定的事情。
对了,说说导演甘小二,这位华南师范大学的老师,其成名是在DV年代,看过他的《山清水秀》,都是拍“乡土”的东西。
但当电影进入数字时代,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拍摄时,甘小二却销声匿迹了。
四五年前,一家高额回报的集资公司名下宣布要拍摄一部关于足球的大制作,资方曾经四处找广州的导演人选,其一就是甘导演,结果不了了之,因为那间公司的老板涉嫌非法集资被抓了。
去年的时候,从一个搞区块链的山西女人那里得知他准备拍摄另一部片子,山西女人负责推广,但那女人随后也没了声息。
这部电影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而又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生活感很强,父子、夫妻、传统与现代、乡愁等等的矛盾值得我们慢慢去思考。
一味去提倡、呼吁是没有多大意思的,通过电影艺术来表现是很棒的途径。
作为90后,应该逐渐走向成熟,理解他人,作为学生,应该关注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的学生,更应该分析传统文化现状问题。
感受最深的还是现在90后与家人间的联系远不如以前那么深,有时候需要有些契机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与侵入下,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为电影来说糟糕到可怕的地步,剧情每个细节都经不起推敲,各种想当然的胡编乱造,电影语言什么的不存在的,演技对白也是初中生水平,这种制作对得起你们想拍的古建筑吗??我撑到了50%,佩服自己
好看视觉冲击力强 感触挺深的 好评
像这样盖好老房子是迂腐还是在传承,我还挺不解的,深思后又倍感不安。
古建筑的传承
老戏骨演出来的东西确实很不一样,感动而真诚,难得的好电影。
老父亲感人,编剧台词略微牵强,男主角状态游离,演技让人分分钟出戏(吃个饭都看起来假兮兮的)电影整体感觉还是学院气比较重。
片中的陈文远其实就是导演的自比,现实问题悬而未决,没有答案。尘世间的人们只有好好活下去。比之《打工老板》,老家伙黄精一的演技让我眼前一亮。
男主造型是中国版高仓健,声音则是第二个张丰毅。整个家庭的拼凑感太强,连最核心的父子关系的选角和演绎也无说服力。整体是教科书版的生硬。
马跃真是很帅啊,片子是在华师大放映的,看过后觉得古建筑还是有希望的
以为能够介绍榫卯结构,想不到一直都最后都没提
我以为是记录片才去的 非常得失望
甘老师导演的作品,无条件给个满分支持一下。片子本身比较像寡淡的茶水,没有太激烈的味道,需要静品。
看完之后,值得我们思考,影片主要是想引导观众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关系的反思。
是以古建筑为题材的一部电影,通过一对父子重修家祠,给我们以深深地思考,新时代有很多以古建筑为盈利的商业手段,通过这部影片,会对我国的古建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吧。
爹味太重
棒极了
三星给个及格分吧。。说实话像学生作品。台词很出戏啊…摄像也没啥信念感,推拉摇移乱用。。戏剧冲突不管是有意淡化还是无意为之,都。。不够吸引人啊人设有些老套啊。。主题。。并没有超出以前那些老电影的表达啊…构图。。你看别的电影,定镜用得多的那些的构图多么好看,比如《百鸟朝凤》,有质感有留白。。而这,看起来没啥感觉啊。。。哎。华师没有电影专业。。悲乎哀哉
除了老父亲,其他演的都不太行,男主尤甚。
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深入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同角度的思想交锋。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关系。值得去看哦!
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化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