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是非常有教育意义。
不过不要被他的片头骗了,他更多的讲的是种族歧视,当然是以银行家的视角往前推的。
男主从小遭遇歧视,但他依然想要实现美国梦。
就在他擦鞋的时候去偷听白人对金融方面的对话。
等他长大了,有个爱他的老婆和孩子,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一家。
然后男主想去进行房地产投资,看上了一栋房子,但是他的钱又不够房东开的价。
他最开始是想问房东,让他先欠自己10万买房,房东诧异当下就拒绝了他。
但是男主看到房东之前有跟银行做贷款的凭证,他随即就去那家银行找那个员工,但是银行很歧视黑人,如果黑人不穿着工作服是没法进入的,所以男主在门口等员工出来对他说了贷款的事。
这件事很快就传到房东的耳朵里了,房东佩服男主的勇气,为他做了担保。
男主很快用贷款来的钱,买下了这栋房子租出去了。
房东看男主很会赚钱,决定跟男主进行合作,男主看房,房东签合同,约好五五分,男主赚了一大笔钱。
后面房东意外病死房东的妻子只给了一点钱把男主打发出去了。
但是男主不甘于此。
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种族歧视。
就从银行不给黑人办业务开始,他决定直接买银行所在的那栋楼。
让银行当做自己的租客,这样就不敢歧视他们了,但是呢讲价的话,黑人拿到的价格会比白人拿到的高很多,所以男主找了一个白人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训练,把他培养成上流社会的人。
让他去跟楼主砍价,也成功砍下来了。
如此他们就成了银行们的房主,银行贷款给他们,他们在附近买了一家大陆银行专门给黑人做贷款。
但是事情没有不漏风的墙,大陆银行前房主的儿子还在大陆银行工作,某天他意外得知,原来这家银行是有两个黑人出资,白人只是门面的时候。
他气愤极了,去举报别人。
让监管局去查银行流水。
白人和黑人聚在一起商量对策,白人由于受他老婆的枕边风,想自己闯出一份事业。
就像黑人提议,用他们的钱给自己买一个银行,然后把大陆银行的债务转移到这家银行,这样大陆银行就给摘出来了。
黑人虽然觉得不好,可暂时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就依了他。
这样白人就拥有了一家完完全全属于他自己的银行。
短短两个星期,批了19个贷款。
后来监管局突然到访白人的银行,白人表示震惊,急忙把黑人聚起来商量对策。
黑人虽然帮白人了,但是爱莫能助。
因为白人被前房主的儿子哄骗的签了一些贷款合同。
没办法,这些贷款相当于要自己去清还,白人崩溃了去找黑人求助,黑人当即拒绝了他们。
后面白人受前房主的儿子蛊惑去把大陆银行的资金来填自己的银行。
黑人听闻很气愤的赶往那家银行。
刚去银行一会儿就被警察给扣住了。
没办法,只能对簿公堂,白人为了保全自己,说他都是受黑人的指示。
黑人当时只有两条路。
一是说是我是指使的元凶,这样无罪,但是可能会提交草案给国务院,二我不是指使的元凶,这样就要坐牢。
他们选择了后者。
结局是黑人做了几年牢,白人啥也没捞到,前房东的儿子已超低价回收了大陆银行。
一部非常不错的剧情片,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部分州仍在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情况下,一名非常有头脑的黑人,以一名白人作为“替身”成功收购美国两家银行成功逆袭的故事(虽说片尾结局展现的是黑人的财产被美国联邦政府没收,但是也有提示,事发之前,黑人夫妇已经在白人“替身”的帮助下转移了很大一部分财产);整部影片没有什么惊险刺激的动作场面,但是依旧吸引人看下去,表明拍摄水平很高;另外,特别说明一下,我这次看的是港版简体中文版,部分语句翻译别扭,但是即便如此,依旧可以搞清楚整部影片剧情的来龙去脉,还找到了一些谍战片的感觉,表明该片剧情条理清晰,剧情引人入胜;原本打算给予五星评价,但是观影完毕,根据部分影评发现该片部分情节与当年的事实严重不符(当年片中男主角离过婚,第二任妻子应该是黑白混血,外表看起来是白人,男主角之所以取得成功,这位妻子功不可没;可片中没提离婚这事儿,并且把男主角第二任妻子的功劳全都“搬”到了第一任黑人妻子的身上;当然,在当今欧美“黑命贵”的“政治正确”大环境下,如果剧本不这样写,在国外上映后可能会骂声一片,甚至可能遭遇严重抵制而无法正式上映)决定扣减一星,但是四星评价对于这部电影而言是实至名归;最后说一下,本人已经更新根据大陆习惯翻译的简体中文超高清版,有机会可能会再看一遍;只是因为平时特别忙,下次再看有可能是几个月、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了。
The Banker是部层次丰富的电影。
反映美国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种族歧视和偏见的电影非常多,很多人对片中揭露出的社会不公、电影故事的剪辑编排、角色的演绎和塑造都做了深入的探讨;本片较为独特的是,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金融领域,片中涉及到的金融学,也很有意思。
本片的大交易一共有两桩,第一桩是收购Bankers Building,第二桩是收购猎鹰家乡的两家银行。
本文只解析第一桩交易,因为里面涉及了很多数字和计算,相信通过本文浅析,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理解。
Bankers Building有14层楼,商业面积119,000平方英尺,是当时LA市区最高的办公楼,被誉为是该地区建筑群皇冠上的宝钻。
猎鹰对The Bankers Building做简介通过之前的剧情我们知道里面驻扎的都是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一直不待见猎鹰的银行Mid City Bank就在大堂1楼。
烦人的Mid City Bank在1楼猎鹰因为之前合伙人突然亡故,被前合伙人的妻子和客户经理Reed搞得很惨,激起了翻身做主人的念头,找了神盾局局长和小蓝兽组成了漫威买楼小分队(就喜欢串戏,Nicholas Hoult演过X-men的Beast),开始了大手笔的买买买。
可惜小蓝兽不如在X-men里,虽然也很聪明,但是在这个世界里九年义务教育没毕业,猎鹰只好手把手从基本的数学教起。
我们也跟着猎鹰老师一起学学怎么给大楼估值。
首先要简单介绍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估值核心要素的概念——资本化率,Capitalization Rate,简称Cap Rate,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收益率。
猎鹰老师先提了另一个概念叫乘数Multiple,是个过时的老概念,用以计算几年收回成本,比方花300,000投资买楼,每年净收入30,000,那乘数就是10,10年收回投资。
乘数和资本化率资本化率其实就是乘数的倒数,30,000/300,000=10%。
不仅买楼,各种利率在各类金融资产的估值里都举足轻重。
关于资本化率,本文后面还会有一些分析。
资本化率Cap Rate那么有了资本化率,我们怎么对一个楼盘进行估值呢?
电影里虽然没再讲解,毕竟不是CFA教学片,但是通过猎鹰老师临时加戏给培训了1个月的小蓝兽出的模考题里我们基本可以推断出需要哪些要素、进行怎样的计算,可以对一个楼进行估值。
加戏出题模考这个计算过程如下,我们暂称其为基本估值模型,其中,绿色为应用题的给定条件,白色为中间计算步骤,蓝色为计算结果。
要注意,年总收入不能直接用于计算价值,必须用空置率进行调整,再扣除运营成本、获得净收入之后,才能最终通过资本化率得出资产价值。
显然,通过我们的模型计算所得与片中的结果是一致的,小蓝兽也毕业上路了。
基本估值模型接下来就是实打实地跟老房东雷诺进行谈判了。
不过在此需先说明两点,因为谈判过程中有很多你来我往,我们仅对片中出现了最终结果、或者对剧情有重要影响的估值进行建模;此外,我在计算过程中发现有些数字与电影中的数值有零头上的出入,具体原因不明,但是大数是一致的,出于不影响剧情理解的考虑,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吧。
进入正题,首先是老房东开场先虚晃一枪,说了一堆有利于自己的数字,开了一个高价。
第一次开价相应的计算过程如下。
这里需要说明3点:1、由于二者的谈判是基于每平方英尺单价的,为了之后计算的展示方便,所以加了两行初始条件——单价和面积,面积是基于上图中年总收入/单价倒推得出的(注:此处面积是实际计算面积,可能还有月份,仅为了计算简便做简单统归,与之前猎鹰做简介时说的商业面积没有直接关系);2、因为后面双方谈判中,空置率直接在单价层面调整掉了,意味着不需要对总收入再进行调整,所以“空置率”和“年总收入(调整后)”两行直接删除,下同。
3、这里就出现了零头上的出入,影片中估值多出了80,导致最终收购价也多出了100,原因不明,如有高人可留言讨论,下同。
第一次开价估值计算过程我们小蓝兽必定不能要啊,哪儿能你说多少是多少,买楼跟买衣服一样一样的,总要来个讨价还价的,于是双方开始了扯皮:蓝:别胡扯,我知道你才15美分一平(方英尺)。
就算是平均18美分,(总收入)也就245,592,但这不重要,除非你把租赁协议都给我看,否则我就得按15美分算。
雷:15太低了。
蓝:15很好了好么!
尤其如果你还要算上空置率的话,至少有9%!
雷:没那么多。
蓝:我数出来可有12%哦(注:是猎鹰花了一天在傍晚根据亮灯数量数出来的,这DD水平简直跟浑水做空瑞幸一样)。
按那么高的空置率算,你每平也就13.5美分好么。
雷:我们总能找到租户来填坑的。
蓝:我们就算16美分一平吧,妹坑你吧?
按10%的资本化率算,价值1,383,000块钱。
但是10%的资本化率当然太低了,我跟我合伙人做的交易都是12%的,那就是1,152,533块钱。
讨价还价这里小蓝兽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其实报了两次估值,计算过程分别如下:
还价:一顿操作猛如虎其中,按10% Cap Rate算出的数字比影片里又多了40,暂且认为是忽略零头的结果吧。
可以看到,通过小蓝兽的一顿生猛操作,硬生生把估值拦腰砍掉了一半还多,究其原因,一是砍了单价,一是把Cap Rate拎高了,足见利率这东西多么重要,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提高Cap Rate,意味着投资人要求更高的收益水平,毕竟买其他楼都能赚到12%;反过来,在收益和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要求提高收益率,必定要压低初期投资额才能达到。
所以直观地看,高Cap Rate对漫威买楼小分队有利,而反之则对老雷有利。
言归正传,这下老雷不淡定了,也开始见招拆招:你看看,市中心风险是很低的,12%不需要的,我要10%的。
影片叙事这时候转回了谈判前小分队的预演。
鹰:老雷他肯定要咬住10%的Cap Rate,我们绝壁不能答应啊,他还要25%的溢价呢(注:收购有一定溢价是正常的,以补偿卖家的其他额外支出包括法律税务等方面费用、促使卖家交易,但25%真的好高啊)。
但是你也要让谈判继续下去,所以我要你记住10.5% Cap Rate下的估值,但是25%的收购溢价也还是超级高的。
预演谈判这时候小蓝兽脑子不够用了,猎鹰直接帮他脑算了,计算如下。
电影里的数字应该是抹去了估值的零头,按照1,317,000那么收购价便是1,646,250了。
猎鹰脑算既然价格还是高,猎鹰设计最后让小蓝兽给老雷来个选择题玩玩(Neo:又来?
)。
蓝:你要是一定要把这楼放在10%的Cap Rate下估值,现在市场那么好,我们大可以在别的地方赚到12%,那么我们肯定不能让你直接拿了25%的溢价高高兴兴回家。
这样吧,我给你两条路走,11%的Cap Rate给你25%的溢价进账,或者10.5%的Cap Rate但是你拿不到25%了,只能给你18%的溢价,你自个儿挑吧。
诶!
不能让你伙计帮你算了,否则没意思了,知道你自己一时半会儿算不了,你直接选,玩儿的就是心跳!
(其实老子我也没法算,我作弊事先都算好背下来了嘿嘿)。
两个选项,玩个心跳因为这里小蓝兽玩儿了把阴的,没把数字直接报出来,我用模型计算了两个选项的最终收购价如下:
泥萌都算不了,我来算通过计算,显然选择前者价格更高,对老雷更有利,但是可惜老雷自己算不了,赌错了,选了后者。
我选蓝色药丸儿蓝:你少拿了17,000哟。
恭喜我,你答错喽老雷还是很佩服的,虽然不知道小蓝兽其实作弊了,所以问了一句自己选的估值多少,答1,554,060。
再说明一下,如果内在估值按猎鹰的计算抹去零头、即按1,317,000计算,则收购价数字是一致的。
开心最后再搭上个大桌子,完美!
你这桌子要不一起卖我吧嘻嘻至此,这一桩交易就算基本结束了。
电影对这一交易环节表现得很精彩,既有生意场上的交锋,针尖对麦芒,也有暗地里的小心思小伎俩,让人拍案叫绝。
我们可以看到,在各种交易的成功背后,需要付出努力去获取充分的信息,比如精确的租金、空置率这些基本要素,也需要临场时具有针对性的过招,比如双方就死抓Cap Rate这一对估值影响的关键。
最后也希望我的这篇浅析,能为观影者带去更多的理解和回味。
这部片子我的五分我给到片中主角的妻子,在剧情的开头伯纳德一直在接受各种歧视,而她的妻子也被质疑到“你怎么可以去工作”“为什么他不去找工作”“你的丈夫是百万富翁吗” 但她总是自信且坚定的告诉别人“伯纳德是一个天才,他一定会成功的!
” 在这部片子里我们一直看到很多不公,种族歧视,人种歧视,还有更深沉性别歧视。
在银行家的世界里,主角在白人制定规则和掌握话语权的世界里戴着眼镜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当最后在听证会他摘下眼镜拿出制服的时候让我想起了第二次他和乔谈话 乔说你很聪明 有想法 最重要的是你有怒气 他回答说 我没有 乔说 你有。
而当他最后站在听证会去揭露黑人面对的不公时,他是愤怒的!
这部片子有两次我感觉到热泪盈眶,一次是在她妻子陪着他走到银行大厦的时候,一次就是在他摘下眼镜,而下一次希望对女性的歧视有人能在如今被男性主导的世界里被看见,也希望女性不止可以成为附属,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故事。
生来是蝼蚁,偏要撼大树……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银行家》,背景为五十年代的美国,两名黑人企业家为了突破种族歧视的藩篱,雇佣白人替自己出面经商,一路瞒天过海建立商业帝国,最终促进种族隔离制度变革……不过与其说是商业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励志片因为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中,你每看多一分钟就会多一分感慨,三位漫威的主演不仅让我们从影片中学到有意思的金融知识,也让人感受着活力与温情,还有对人性的思考绝对是一部“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电影”,一部商业版的《绿皮书》
《银行家》,主演是Anthony Mackie,在漫威电影里扮演猎鹰;Samuel Jackson,在漫威电影里扮演神盾局局长;Nicholas Hoult,在X战警里扮演野兽。
可以所是英雄集结拍历史剧。
故事讲述1960年代美国黑人精英如何在种族歧视下跻身房地产和银行市场。
他们依靠白人作为门面,在房地产业打了胜仗,在银行业却因为种族歧视下的银行业监管而一败涂地。
故事前半段很精彩,后半段却显得局促和仓促了些。
顺便提一句,扮演主角表弟的演员Jessie Usher,在《黑袍纠察队》中扮演了火车头,也是个另类超级英雄。
集合了那么多超英角色,也是这部电影的特色了。
银行家 (2020)7.32020 / 美国 / 剧情 传记 / 乔治·诺非 / 安东尼·麦凯 塞缪尔·杰克逊
我就是喜欢看这类题材,可能或许我不单单只是一个科幻粉,我还是一个比较喜欢真实事件改编的各种粉丝,况且这还是有关于金融的,不管在那个年代是有多么的种族歧视,这是一个有头脑的黑人,就可以凭借着他那惊人的智商重新翻身,即便最后好像是一无所有了,但是留下了一个让我们想不到的结局,就是在巴哈马居然还买了房!
生来是蝼蚁,偏要撼大树……这部真实事件改编的《银行家》,背景为五十年代的美国,两名黑人企业家为了突破种族歧视的藩篱,雇佣白人替自己出面经商,一路瞒天过海建立商业帝国,最终促进种族隔离制度变革……不过与其说是商业片,倒不如说是一部励志片因为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中,你每看多一分钟就会多一分感慨,三位漫威的主演不仅让我们从影片中学到有意思的金融知识,也让人感受着活力与温情,还有对人性的思考绝对是一部“值得走进电影院看的电影”,一部商业版的《绿皮书》
没想到复仇者联盟的局长和猎鹰真实的主业是买房子、买银行。
这个白人是X战警的,帅的一塌糊涂。
这个要是在电影院里的氛围应该会更好,期待中国引进!
真的是挺好看的!
美国黑人及有色人种的平权,不只在以前就是现在也是一直在进行的斗争。
和《绿皮书》相比主人公的社会责任感更大,付出更多,虽然在与白人之间的友谊上表现的并不多,但是结尾的点睛之笔已经是恰到好处了。
1过去受通讯技术所限,信息都是满满的千货。
如今信息随手可得,水分太多。
人们需要做的不再是如何获得信息,而是如何筛选信息:哪些是正确的信息,哪些是有用的信息,这时候,独立思考就显得尤其重要!
2.你需要一个懂你的价值,并愿意支持你的人。
而不是天天给你负能量,打击你的人。
3,第一桶金如何获得才是最难最重要的,从口到1最难。
4.不要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如果不得不如此,那就要做好最坏的准备。
5,不要得意忘形,历史不代表未来。
永远保持谦卑和低调。
6.大部分的女人在关键时刻总会因为狭隘的眼光而把事情搞砸,如果男人因为女人最后坏事,不要怪罪女人,这只能说明你比那个女人更差劲。
当然,也会有一小部分女人比男人还要坚强和聪明。
前后感觉有点割裂,以为只是部爽片,没想到后半部升华了,但确实有点仓促。
黑人在那个年代确实难,但导致现在为了正确,弥补得有点过了。
相对比起来,华人一直在世界舞台努力,不需要依赖其他人。
放15年前也是可以进top250的type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传记片+黑人种族,明显是奔着奥斯卡去的,可惜质量太过于一般,连个提名都拿不到。对于这种传记片,我今年真是看的够够的,剧情如白开水一般毫无波澜。我也是不理解为什么时隔近两年才引进这个电影,是买其他电影赠送的?5.5分。
故事推进的有点着急,这是赶着交片吗?
剧情推进四平八稳但也不难看,结尾没什么惊喜毕竟受限于真实事件。
还可以,算是近年难得一见可以看的电影了,只不过影片毫无任何的个人艺术和情绪表达,一切点到即止,看完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回味的地方,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励志商业流水作品,再加上相对没那么生硬的黑人元素而已。
走一个政治正确呗
现实的反面,是所有主旋律传纪电影的软肋。唯一能让我坦然地认同这种虚伪激情的前提,也许仅因为我不是一个,今时今日挣扎在美国底层的黄猴子。如果坦诚地接纳了自己这种崇洋媚外的双标式的虚伪的话。也许我才是在真正地接纳了自己作为一个人性上充满缺陷的前提下,如何更进一步理解自由所包含的深刻意义的开始
越洋飛機看的。如果不是真實事件改編,我會以為是個爽劇。太中規中矩,對故事的敘述大於對人的描寫,如果能拍成傳記型可能會更好。
震惊,复仇者们私底下其实是银行实业投资家,不及绿皮书的舒适感,但看的过瘾,不说了,美股又要熔断了,我去哭一下基金
发迹过程堪比小爽文,事发后的抗争和提醒世人的反思无法引起共鸣。男一老婆的女权觉醒令人肃然起敬。说句题外话,安东尼麦凯太帅。四星
这也太政治正确了
总觉得编剧把人物特别传奇的真实经历处理的过于简化了
真实故事改编,就已经给传奇的故事增加了分数,多给 1 星。喜欢来自高智商的无可复制的转折与挽救,和来自独立坚强内心的坚韧与重启,智性恋者心水片。
这电影7.4认真的吗?想表达黑人银行家的牛逼,通篇只有黑白的问题,没有主角的牛逼,算数快可就真的算了吧。困境全部是顺水乘舟毫无力度,阶段进展毫无胜利感。剧情全是瞌睡送枕头,我作为观众看这片简直也是瞌睡送枕头
为黑人的权益而放贷。。。
为了赢得尊重,德州的擦鞋匠从棚屋住进别墅,洛杉矶的装修工从演员变成老板。拥有了财富,却无法改变肤色;坐上了交椅,却不能拥有实权。为了真正擦去黑人饭馆上涂污的字迹,为了彻底脱去长在身上清洁工的制服,总有人愿意放弃财富,在法庭上控诉独立宣言。尊重是昂贵的东西,为此冲下悬崖亦在所不惜。
超出预期的好片,来自Apple TV。前部分节奏很快,省去了前期的奋斗段落。最后真实人物的结局是比较唏嘘的,让人想到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的麦当劳的故事《大创业家》。《绿皮书》的金融版?中间和banker大楼谈判的一幕很精彩,高智商碰撞很过瘾。白人小哥看着眼熟,原来真的是skins里的,这部都十年前的片了,他看着还是很年轻。
有点腻了
7分,真实事件改编加1分
最喜欢男女平权那一小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