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式的故事、感情、情慾隱喻的畫面蒙太奇的想像主角在身分上的游移,誕生與死亡在真實生命中的意外與死亡打破規範與守舊邁向自由、略帶誇張、失控的發展像是在鼓吹現代的觀影人在既有就價值底下勇於挺身於出為了自己奮戰也像是為了替這個世界與社會增添那一些必要的擾動與意外的生氣藏了許多經典的對照、引申在故事裡不斷的持續戲裡戲外的關係的辯證最後下了一個看似戲裡戲外都能合乎的結局對電影、對故事、對愛情的執著
《破碎的拥抱》。
6分。
佩德罗·阿莫多瓦编剧、导演,佩内洛普·克鲁兹、路易斯·奥马主演作品。
作为西班牙最明亮的黑珍珠,遗憾的说,佩内洛普·克鲁兹的许多片子都很糟糕,《破碎的拥抱》也是。
法国女星苏菲·玛索同样如此,在她最美好的年纪,出演了大量近乎糟蹋的烂片。
我不认为这是个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事实上,这所谓爱情并无任何征兆可言。
克鲁兹饰演的少女莱娜因为家境的关系,委身自己的老板欧内斯特,后者虽然是个糟老头子,但十分富有,而且对莱娜是真心付出,不能说爱,但至少真诚。
一个偶然的机会,莱娜决定去导演马提奥的剧组试戏,这个看起来并无什么才华长得也实在欠收拾的导演很快就爱上了莱娜,莱娜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迅速和马提奥滚在了一起。
这让欧内斯特怒火中烧,他甚至让自己的儿子一直跟拍莱娜的行踪。
终于在一个深夜,他忍无可忍,安排人制造了一起车祸。
莱娜意外死亡,而马提奥双目失明。
这个瞎子似乎并未终止自己的好色,在黑暗的日子里,他并未停止继续调戏、亵渎上门试镜的女演员。
你们说这是个什么狗屁故事?
1.莱娜被推下楼之后上医院照X光,有一张片子显示手上的骨头断裂了。
但是她出院的时候手为啥好好的,还撑着拐杖呢?
2.莱娜和马特欧出了车祸,一死一伤,马特欧失明后派自己的老婆去为自己付房费,房间里他们的合照到底是被谁剪碎的呢?
一个死了,一个失明了,而老婆又是第一次来这个房间。
难道是那个死老头?
还是死老头的儿子?
老莫的电影根本是毋庸置疑的,就好像片中女主角那让所有人迷醉的魅力一样,铺天盖地,排山倒海,她就是永远的中心,一切因其存在而存在,一切都沸腾了。
只有时间在不停的走。
于是老去的大师,依然围绕着女性,背叛,性和欲望一贯的主题,例外的是多了一位回忆的男性,一个导演,瞎了的老人,靠叙述故事为生,他的眼睛里只有那美丽的女主角流光溢彩的瞬间,他就是老莫吧,正如老莫自己强调的,这是写给自己的情书。
而Penelope Cruz,御用女主角,依然芳华绝代,她代表的是电影吧,老莫永远的情人,谁都知道老莫是个同性恋者。
故事仍旧是那个故事,复杂的关系,爱与背叛,浪漫与残忍,美丽在意外的刹那间永远的消逝了,那最后一个吻,是这个美丽的女人最后感受的世界的味道,男主角再也看不见了,他消失了。
老莫之与众不同在于熟练的电影语言,时间双线叙事,戏中戏,众多人物间的复杂关系,互相嫉妒,互相依赖,性感镜头像吃饭一样自然,最后以喜剧的方式来悼念,不可思议!
倾向于认为,老莫的眼中,电影是一个传奇,总是精彩绝伦,而生活是瞎眼的回忆,苍白中徐徐前行。
爱电影,在生活。
作为Almodovar的大fan,这次也不得不承认这是1987年之后最没有Almodovar风格的作品。
虽然无与伦比的剪接技巧和红绿主色的拉丁布景用色仍然显露出强烈的Almodovar色彩,但在剧情上却实在令人看到了太多似曾相识的南欧乃至拉美同类作品的影子,尤其在剧情细节上像极了Inarittu的几部作品,实在令人难以不生江郎才尽之叹。
上次如此失望还是在看1986年的Matador(斗牛士)时,那部作品已经不再像早期作品一样强调话题性,但在初次转变到剧情作品的那部作品中,过于猎奇向的神秘主义气氛和整体氛围格格不入,但就算气氛不够协调,那次的剧本却仍然还算可以令人为之略一惊艳,而这次的这部作品,在剧本上除了太多向大师致敬的场面外,实在看不到任何可以令人为之惊喜的具体设计。
在那段翻转DVD时看似不经意之间历数的Louis Malle、Fritz Lang、Jules Dassin、Nicholas Ray、Fanny & Alexander、8 & a half、magnificent obsession等导演和影片,算是完成了Almodovar自己的一次偶像排序,倒算是特别的一点收获。
假如说不是再创作类似题材的电影,假如说不是看得超大银幕,我会如此爱这部电影吗?
但是,这种直指人性及人的存在的电影的方向是我极为喜欢的。
悬疑及重复的运用。
它支撑了这部电影,带动了观影者观影的节奏。
时空巧妙的组接:当女主角在电影中的电影屏幕播放的时候,在电影屏幕中出现对位,应有的效果发挥得极好。
人物关系关联性极强:这种极强的人物关系加深了主题,增强了影片的悬疑气氛。
剧作节奏的基准把握。
可以肯定 除却那些低俗乏味枯燥无聊的情节片段 影片本身是非常不错的 但我是实在是无法理解影片所输送的价值观念 难道他们本身没有错误吗 为什么把男女主角描写的那么‘可怜 并且值得同情’? 而他们并没有经历过任何切实的波折 只是一味的在任性而幼稚的逃避 这种毫无责任感的价值观竟能迎来那么多人的【眼泪 和感动】我着实觉得非常费解!
还有 男女双方那原本的情人和妻子竟然能够原谅他们所作出的一切-真的 如果这部电影的导演不是阿莫多瓦 我说不定还真能以为是天神下凡的翻版泛滥狗血煽情!
“杀青14年后,我才开始电影的第一次剪辑。
”“即使瞎了也要完成电影。
”Mateo双手抚摸着电视屏幕上他和Lena的最后一吻那一幕被那份深情感动到。
都传说贵圈很乱,导演和制片人乱搞,导演和演员相爱相杀,导演和导演之间抢女人或者互相让对方头顶草原,这些似乎司空听惯又不得见天日的事情,阿莫多瓦不仅拍了出来,而且还拍得那么情真意切。
不论是背负了14年内疚的Judit还是因爱生恨的Ernesto,都拍出了人物招人恨又让人理解并怜悯的两面。
Mateo对Lena以及对电影的深情都让人感动。
男女主的人物形象都很立体生动。
Judit跟了Mateo那么多年,看着他和别的女人各种搞,直到Mateo瞎了,也还继续和儿子一起照顾他,真相大白后才告诉儿子Mateo是他爸,而且还要继续向Mateo隐瞒这事。
心真大,真大度,真佩服。
吐槽一下放出的戏中戏《女孩与皮箱》片段,确实很精彩,不过大部分戏份都在女配角,女主连台词都没几句。
迄今为止我看过的Almodovar最差的片子。
很想打个两星。
虽然我充分理解:当一个讲故事的人,把他心底最沉重最纠结的东西,可能是同一个母题或几个母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来覆去地说上七八遍后,他再讲的东西,往往只是那个东西的余料,和延展。
等他把最次级的余料讲完后,又再做的努力,就常只是徒劳的努力而已,通常,这样的作品价值,也就只能体现在形式和结构的完善上。
艺术形式也许更加成熟,但思想却像撕裂的空洞,思想凝聚起来的故事内容,也就不可避免地会流于平淡。
但对那个讲故事的人,其实生命已经没什么遗憾了。
从这个角度说,Almo早已能说没什么遗憾了。
另外,我想,他讲这个故事,也许还对自己过去的某部电影,心里曾感到有所缺憾有意难平,才有构思的某个原点。
缝不合的记忆碎片李泊岩刊于2009年10月8日《假日100》影片自始确立了“回忆”的主题,也就是片名所谓的“破碎”。
正是这些碎片串连起整个电影。
梅特洛•布兰克是一个盲人作家,之前曾是一个赫赫有名导演。
在一次车祸之后,他放弃了导演生涯,并且改名为哈里•克莱因。
不久之后,他担任导演的影片《女孩和提箱》的制作人欧内斯特•马特尔死亡的消息见诸报端。
布兰克没有把这当一回事,不久,一个自称是马特尔的儿子的人来到布兰克的家里,他要求布兰克为他死去的父亲写一个剧本。
电影画面一转,进入了真正的故事,时间回到了1992年,当时马特尔正和一个叫做莲娜的女演员打得火热,莲娜为了给年迈的父亲治病,对马特尔很是依赖。
两年之后,他安排莲娜在一部影片《女孩和提箱》中做了主演。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布兰克爱上了莲娜。
马特尔觉得不对劲,叫自己的孩子以拍摄纪录片为幌子去监视布兰克和莲娜的私生活。
“纪录片”所记录到的内容都是布兰克和莲娜在背后嘲笑马特尔,并发现来两人合伙骗他投资电影的内幕,他一边看着“纪录片”一边觉得自己的生活被毁了。
可是所有对他怜悯和同情都被消解在了“纪录片”中。
《破碎拥抱》中导演在回忆的部分衍生出一个电影和一部纪录片,当然它们没有真正存在过,但其用意,自然是戏中戏,回忆之中的回忆的倒影。
有的电影,看一遍的确看不出它的好,因为暗藏的意思总是不能一下子浮出水面来,周遭的朋友看过《破碎拥抱》的,无不感言“老莫退步了”。
退步的意思是,没有之前那些电影语出惊人的气势了。
气势确实差了些,《捆着我,绑着我》、《情迷高跟鞋》、《对她说》等等,早已被影迷谈烂了,那些离奇的情节我虽然没法在这里一一道来,但想必稍稍看过几部阿莫多瓦电影的朋友也都会喜欢,也都知道了那种气势。
喜欢的原因,其实正是在于他电影中故事的离奇。
然而,《破碎拥抱》并不离奇。
假若你看的第一部阿莫多瓦的电影就是《破碎拥抱》的话,你不会喜欢他。
故事平庸,说白了讲的是影视圈所谓“黑幕”的一部分。
一言概括,就是导演和演员相爱,演员又骗取富翁男朋友资金的事情。
这样的故事自然不会离奇,反而老莫可以表达些别的东西。
我曾经着迷阿莫多瓦的电影,惊叹他塑造人物性格的多面化,尤其是影片中的那些女人。
在《破碎拥抱》中,莲娜一方面为了给年迈的父亲治病离不开富有的男友,另一方面她遵从内心爱上了导演。
细细品味,阿莫多瓦的这部电影依然很耐看,尤其是人物内心世界在影片贯穿起来的碎片中,一一透见。
比如,影片中还出现了布兰克的太太,在布兰克失明的之后,这位太太呈现出强势的角色;在回忆中,布兰克在如日中天的壮年时期,他的太太处于弱势角色,以很没有地位的样子出现。
说到此,可见阿莫多瓦的用意并非要用故事打动人了,而是在寻求一种更为深奥的叙述方式,其实这有点像《乡村牧师日记》的用意,现实与回忆并续,内心渐渐暴露。
我想,这就是他所谓“破碎”的意思吧。
虐恋故事,疯狂的爱,看和被看,看的权力,戏中戏(是对[精神濒于崩溃的女人]的自我戏仿),电影的自我指涉,叙事权的争夺。老头简直是弗朗哥的化身——由此影片也是解严之后西班牙的社会寓言。另外,这当然不是黑色电影。
虽然不是阿莫多瓦的粉,不过还是被吸引住了
终于知道为哈对克鲁兹一见钟情啦,伊长得跟奥黛丽·赫本还真有点像
大失水准
太爱阿莫多瓦这种层层拨开保持悬念的讲故事方式了,它总是揪着你的心,感觉特神秘、特深情。色彩与节奏让人舒服极了,每一帧每一场戏都是艺术品,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感叹,这导演就是当世仅存的超一流导演之一。戏中戏致敬自己《崩溃边缘的女人》,看得我差点泪目。佩内洛普克鲁兹真是阿莫多瓦的缪斯女神,银幕上闪闪发光,长成这样还会演戏,明星啊。
很喜欢这个调调
-“我想听听让娜莫罗的声音”-“我没有她的电话”,这算是爱慕肚滑本人的示爱吗?“女人与手提箱”,不知和《手提箱女郎》有没有渊源。
雌化。。。。。
镜头整洁却又给人破碎残缺之美像是暗藏了某些秘密只能看者慢慢自我探寻求解,就像从不同角度逻辑而剪辑出的影片风格结局各有迥异。每人都带着一种桀骜不羁而狂热的爱,它就像那阵不知何时会吹来的风,撩拨你的发丝和双眼。有些东西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构成一个模糊的取景框从框中你却能窥见最公正的真相
对阿莫多瓦的密集台词开始免疫了。
DVD+外挂字幕,看的很不爽,故事和情感都很俗套,唯一有趣的就是电影里面拍电影
喜欢的阿莫多瓦的构图、色彩、布景以及他对女性的关怀依然有很多,Penelope也已经被调教得演技一流了。
总感觉阿莫多瓦是个给女人辫发辫的,叙事手法怎么错综怎么来,美感出来了,风格出来了,但就是没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辫子太花哨的姑娘你只记得她的头发,但真正的美人,总是简单的发式,轻描淡写的线条,几笔就勾勒出窈窕。他的故事开始第一个分叉时,我就知道,这货一定是吾栖之肤那个人。不喜欢。
不可能因为是阿莫多瓦的电影我就能觉得它不无聊。这个叙事也真的太闷了并且还讲了一个这么闷的故事。
红颜祸水,演艺圈真是乱的可以啊。我什么都失去了,现在只想享受生活。
自由自在的抓马迷影对应了最后剪辑权的争夺,那些明显不解的设计就都不重要了,因为这是电影好看就成,定格在影像里的克鲁兹才能留住。错过几次放映,像买过多年的美酒终于给喝了,要不当年谁认识哈里凯恩。只和阿莫多瓦合作过一次的墨西哥第二摄影大神普列托的片都喜欢还是09年就五星了,资料馆胶片。
肥皂剧的感觉
完全不记得内容了
最重要是的是完成它,哪怕它支离破碎。
和阿莫多瓦一贯风格不大象。这回画面出奇美,故事却平庸。开头很吸引人,在我XXX岁之前 一直想成为另一个人。。半小时后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