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电影更让人震惊的是豆瓣前排评论居然有几条说这是女性电影。
一个从死人堆爬出来的导演会去刻意在乎性别视角?
波黑电影 艾达怎么了 讲的是前南内战时期塞尔维亚军队对波斯尼亚平民的屠杀,包括当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不作为。
用了一位维和部队当地的英文翻译做主要人物,通过无法保护家人展示出那段岁月。
屠杀是真拍了,维护部队的不作为也展示了。
相当的直接,直接到需要去翻一下历史书,看看我们是怎么描述这段历史的。
导演是波黑人,前南战争时应该20岁出头。
不知道她具体经历过什么,但金狮奖提名,塞尔维亚至今没进欧盟,还有片尾大屠杀的骸骨和 飓风营救2 里的一些情节。
几点相加,电影里的历史应该是真实。
真实的历史很难用性别视角去诠释,尤其是这段相对冷门的历史。
如果用女性的细腻来讲述,小气不说,也破坏了紧张的真实感。
建议那些为学校不教英语鼓掌的人看看这部电影。
黄泉路上无老幼,不学语言,真遇上事,只能当电影里的色块或者统计文件上的数字。
今晚看了2020年的波黑电影《阿伊达,你往何处去》。
影片获得了去年的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最佳影片提名。
波黑内战里,面对针对平民的种族屠杀,一位女性试图通过联合国雇员的身份,拯救自己的家人,但最后功败垂成。
电影的情节紧凑,扣人心扉。
女演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天然带来一种紧张感。
战争的慌乱是真的慌乱。
几分钟,人就没了。
记得初中时,从校图书馆借到过显克微支的《你往何处去》,讲的是暴君尼禄迫害信徒的故事。
小说写的很辽阔。
暴君死去,有情人终成眷属,信仰得以彰显。
后来知道,显克微支靠这部小说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今晚第一眼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隐隐然觉得它与显克微支的作品可能有所联系。
看完之后,有一种无力感。
面对暴力和强权,谁都无法幸免。
今天是记者节。
白天的时候,跟几个做记者的朋友开玩笑,说他们自我阉割。
此刻想来,谁会在乎真相呢?
就算知道真相,又有什么用呢?
这些想法本来与电影没有什么关系,却进一步加深了观影后的无力感。
入圍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最後五強,《突襲安全區》以1992至1995年間波斯尼亞戰爭為題材,寫實地呈現1995年安全區中一段刻骨銘心的難民悲劇,敘事節奏明快,劇情簡而有力。
戰爭期間,聯合國宣布斯雷布雷尼察城是禁止交戰的安全區域,難民紛紛湧進基地,亦有大批難民無法進入基地而鼓譟,然而塞爾維亞共和國軍卻對聯合國的命令置之不理,當地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亦與難民一同陷入孤立無援,擔任翻譯員的艾達既打算將丈夫和兒子帶進基地,另一方面卻身不由己,翻譯各種對同胞不利的訊息,陷於職責與道義的兩難。
相信大部分觀眾對於這場戰爭顯得陌生,電影以簡單幾筆呈現安全區內眾生相,迅速入題讓觀眾代入背景,面對龐大的議題,導演的處理顯得冷靜克制,沒有過多的戲劇化場面,相反電影更像一套紀錄片拍攝女主角周旋不同持份者,勾勒女主角既保有私心希望長官批准家人進入基地的焦躁情緒,又被迫翻譯不利信息的無力感。
電影並非以難民為主軸展開故事,透過女主角飾演的翻譯員單一角度出發,反映聯合國、維和部隊的拉扯,觀眾得以從中立角度切入了解歷史的多面性。
女主角起初公器私用要求長官讓自己家人進入安全區,老實講角色並不討好,但後來劇情發展下聯合國在事件當中的無能為力逐漸被放大,她的家人若在基地外必然會遭受生命威脅,即使她遭詬病亦要多返周旋於長官中談判,感受到她作為母親堅強不屈的一面,亦凸顯出在戰爭下,即使擔任聯合國職員亦無法絕對保全家人性命,「人人生而平等」在這時候就顯得相當諷刺。
比較特別的是,電影以戰爭為題材,卻缺乏任何槍林彈雨的鏡頭,所有塞爾維亞共和國軍的槍殺場面置於鏡頭之後,死亡或許突如其來,身處於所謂安全區的難民亦必須惶恐渡日。
亦因如此,片尾筆鋒一轉,沉重、無力感才能如排山倒海般襲來,導演依然選擇克制地呈現這場人道災難,空鏡頭讓我們反思這場距離我們只有二十多年的人道災難,或許就在異地再度上演著,我們可以做甚麼來避免?
電影以靜制動,接近零配樂,毫無冷場,全文戲亦能讓觀眾緊張得喘不過氣,是近期不可忽視的一套佳作。
1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大屠杀的电影。
近年来罕见的大屠杀。
1995年7月11号塞族人攻入一个小镇。
10多天时间里,三万人当中他们干掉了8000多名成年男性。
而电影中只表现了数十人的处决,集中到一个大教室里,然后用机枪扫射。
这仅仅是一种示意图。
因为大屠杀是没有办法搬上荧幕的,出于人道主义,我们只能想象大屠杀。
或者去思考大屠杀带来的人道主义灾难。
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生体验。
女主去给儿子收尸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忘。
这种灾难几十年都没有办法赎罪。
电影是极为珍贵的,因为我们谁都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种族屠杀。
小镇上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穆斯林,所以被塞族人仇恨着。
三万人流离失所,被无能的联合国部队陪伴着,电影的叙事达到了这个效果,有真实的力量。
2能够描述大屠杀,是因为他找到了一个独特视角:妈妈的视角。
我不知道他们的蓝本是什么,但是这个视角太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像蜘蛛一样的妈妈,为了孩子不被杀掉,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一次又一次的向联合国求情。
但是无能的联合国上校卡尔森却不能够提供任何帮助。
甚至难民上厕所的问题,他都没有办法缓解。
这个妈妈虽然努力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第一秒就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电影,合格的命题作文。
“女人最危险了”,作为附属品里唯一一种会思考的“物”,不论是做翻译还是做学者,不论是作为代表参与谈判还是穿着裙子露出脚踝,都很危险。
和将军沟通时,谈判桌上的花瓶里一半枯萎一半盛放的玫瑰,苍蝇嘤嘤叫着停在鲜红的花瓣上,烟雾缭绕,干得让人想咽口水;一种刺眼的隐喻,附带着性暗示和谎言。
女人的这种危险性在艾伊达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抽烟却不带有任何会被凝视的性感,一身干练的裤装,冷静而不掺杂个人感情的公事公办,遇事会突然爆发的泼辣,在男性看来都是危险的,仿佛抢走了高位者的特权。
她也确实享有特权,想尽办法谈条件、最终把丈夫和两个儿子带进基地,而她作为联合国雇员也能够获得庇护。
也许这种地位是幸运的,但给她带来的不幸和自责又要比等在基地外的人们多得多。
最终的艾伊达,悲伤、迟缓、沉默,全然不似最初的雷厉风行,语言不再构成她的功能。
回到老屋时,她却依然有着和族人一样的喝咖啡的习惯,看到羞涩可爱的小孩儿,还会露出护雏一样的微笑。
她一无所有,已经不再是那个危险的艾伊达,联合国同样不再需要她。
在伤心地,只有乱葬坑边的褐色骨骸,提醒她并非什么都没发生。
虽然是情节老套的流水账,但镜头语言非常细腻。
克制的情感随着时间渐渐放开,观者的视角从被拒之门外的焦虑,再到基地内饿殍遍野的挣扎和无奈,并没有违和感。
不论基地内外、平民还是艾伊达,紧张和绝望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它并没有赋予战争任何美化、粉饰的浪漫,没有死亡和分别中能让人感受到的撕裂的美学,只有一根线崩得那样紧、最终断开,无声地打出一道血痕。
基地外的蝉声、虫鸣,孩子的哭闹、大人焦急的议论,搓洗衣服的吱呀声,混合在一起却是死寂。
克族姑娘的碎花裙、穆族母亲的布头巾,面对着将军身后那个旋转着记录一切的镜头,投射出嫌恶又期待的色彩。
司机喊着“小心点,这不是堆马铃薯”,只能摊着手看士兵把老幼妇孺塞进无人护送的大巴。
艾伊达撕碎全家福和丈夫的战争日记,平民书写的历史在仓皇的撤退里戛然而止。
艾伊达总是在奔跑着,为自己的家人求生,在那份无法更改的名单打印出来后,仿佛就已经能看到儿子的骸骨。
进基地搜查的塞族军官看着哭泣的婴儿,吩咐手下给平民发面包。
说是发,其实只是高高地站在那里、朝人群一个接一个抛过去,看着人们伸出手推搡着去接去抢。
他享受的并不是帮助本身,而是畸变的征服带来的凌虐快感。
还有撕下的穆族旗帜、招牌,看“电影”前伸进窗口的枪管,白墙,染过焦土挂着泪水的眼睛。
孩子们听到枪声,抛下足球跑远;几个年轻人攀谈着走过,最后只剩下拉远的镜头和鸟鸣。
可你又能责怪谁、责怪什么?
作为人类而责怪人性的贪婪、好战吗?
尽管我依然相信,这样的事情在今日、明日依然会无数次地重演。
到最后,谁还不是像艾伊达的孩子与那些联合国军官一样,吃着安眠药沉沉睡去,安慰自己“已经熬过了三年,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
倏忽之间,就连这场令全世界震惊的、发生在文明的现代社会的屠杀,也已经过去了二十年。
二十年,足足攒出了一代人。
艾伊达做板书时,小姑娘饶有兴致地咬着辉柏嘉铅笔的笔头,小男孩长长的睫毛在蓝色眼睛上忽闪着。
和平鸽在儿童的手势里高高飞起,幸存者们神色复杂地看,在笑容里突然回忆起什么,避开了孩子们发亮的视线。
面对这样的目光,我也只能把脑袋撇开吧。
有人说在那个小镇立着一座白色的碑,下面这段铭文用英塞双语写就。
传达出同一种心情的翻译,精确,不带有多余的修饰。
“我们向全能之神祈祷,望怨气换为希望,望复仇变为公正,愿母亲的眼泪变为祷告者,暴行从此远离斯雷布雷尼察和它的人民。
”TRANSLATE。
可翻译却永远地跨过不同的地域、文明,用那双眼睛凝视着你。
女性,翻译,绝对中立。
蓝色的她总是在奔跑着,把情绪吞咽在一门陌生的语言里。
无法和解。
阿依达是一名受雇于联合国的翻译,她所处的斯雷布雷尼察是安全区,受联合国保护。
1995年7月,塞军占领了当地,而民众则聚集在联合国的堡垒里外。
阿依达在谈判中深知塞军的残暴,她想尽办法让儿子和丈夫进入堡垒。
但在联合国军官对塞军的错误信任和无能为力,所有的民众都被以男女的方式分开。
阿依达想要把亲人混入工作人员,也想要他们藏在堡垒中,但终究还是失败了。
男人们遭到了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的波黑大屠杀。
这种战争电影的选题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种,从一个边缘人物切入这场战争。
我看到了阿依达的努力,一边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去尽职的翻译联合国军官所说的话,一方面又要试图去争辩想要挽救更多的人;但我也看到了阿依达的自私,在她知道的信息比其他人多的时候,她毅然决然的选择一次又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去保护自己的家人,她无暇顾及规则和任何的他人,她奔跑的身影里全是焦急。
可惜主角没有金手指,现实也没有特例和网开一面。
故事的结尾处理的特别猛,最后20分钟简直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
男人们的处决,冬天回家的阿依达,挖掘现场和让人痛哭的尸骨门,回到学校面对下面的家长们的熟悉的脸庞逐渐失去笑容,台上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们…缓慢安静但非常有力量。
阿依达痛哭崩溃的身影是众多失去丈夫的妻子和失去孩子的母亲的缩影,而付出惨重代价的妇女们甚至在漫长的岁月里都找不到亲人,在未来也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去治愈和缓解。
波黑的这次战争是欧洲近代史上一次巨大的伤痛。
无论是联合国军队的无能还是塞军的残暴虚伪,都在两个民族心中埋下了更多仇恨的种子。
战争片的意义更多在和平,当我们直面这样的故事,我们就该意识到每个人都会是这位母亲,也都不该挑起战争。
斯雷布雷尼察并不是座和平的城市,战前三分之二的居民是穆族,三分之一是塞族,因为在西方的挑唆下要求独立,穆族从排挤到开始屠杀塞族,那时的穆族可没有影片里那样可怜兮兮,屠杀男人强奸女人干的挺欢实,最后斯雷布雷尼察成为了穆族不断攻击塞族的前进堡垒,那么多原住民塞族都到哪里去了?
塞族占领后,一下子穆族的男人们都成了乖宝宝了?
所以这部电影是以非常片面的角度来展示那段历史的。
尤其这部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都平平的电影还获得了那么多奖项,更说明了是一部政治电影,和莫言的丰胸肥臀获诺贝尔文学奖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文基于微信群讨论创作,并非全部个人原创。
巴尔干半岛,因多民族、多宗教信仰以及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地缘特征,被冠以“欧洲火药桶”的称号,时至今日,该地区民族纠纷仍不断。
要想捋清当代巴尔干形势,可得花段时间,或许第93届奥斯卡金熊奖入围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的《艾达怎么了》,会是一个了解当代巴尔干局势比较好的出发点。
本片创作背景2020年7月11日,在波黑东部小城斯雷布雷尼察附近波托卡里公墓,新安葬了8名死于25年前大屠杀的受害者,“8372名受害者,数字不是最终数字”这是波托卡里公墓石碑上刻的字,那场二战后欧洲最严重的种族大屠杀导致8000多名穆斯林男子惨遭杀害,受害者数量至今仍未有定数,由于刽子手试图掩盖罪行,将尸体分散在不同地点埋葬,又将当地人驱逐出去,导致认尸骨的过程非常艰难,一直延续至今。
除了人类的残忍,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场大屠杀竟在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眼皮底下进行。
为纪念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25周年,惊醒世人勿忘历史教训,制作《艾达怎么了》顺理成章。
本片还原这段沉重历史事件始末,从一个普通家庭母亲的角度出发,揭示大屠杀为受害者带来的苦难,并控诉施暴者的滔天罪行。
不煽情也不煽动因为这段历史距离我们很远,又是比较沉重的历史题材,所以关注度极小,如果没有入围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单,或许更不会有人在意它的存在。
但这部为了民族纪念日而生的影片,质量其实还不错,用比较克制的情绪表达悲恸和愤怒以及反战倾向,要知道这场种族屠杀让两个民族水火不容,在保证影片情绪输出的同时,能做到不煽动路人情绪又不煽动民族情绪其实还挺难得。
Z:影片本可以在母亲与家人告别以及认尸骨两段戏煽情,但很好的是导演并没有选择这条路。
韩国前几年讲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孩子们》,也有一场认尸骨的戏,就表现得极为煽情。
而另一方面,L:影片避开了血腥镜头,没有视觉直观刺激,反而让剧情走向以及结尾呈现更让人感觉窒息。
面对已知结果的历史故事,本片避开暴力镜头,自始至终都聚焦一位母亲的状态,用一个家庭的悲剧去突出这场灾难对波斯尼亚族人的打击。
本片也可以在结尾放上控诉或真实人物缅怀亲人的片段,但影片选择用刽子手的下一代作为结尾,值得细品。
不过本片也有意隐藏波族对塞族的军事打击,让这场大屠杀看起来就是单方面的,而且也有人认为这次大屠杀是美国伪造的,史料有限,还是关注电影本身吧。
Z:摄影机几乎全程跟着艾达拍摄,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
也增强了影片的悬念感,其实直到既定历史发生之前,作为观众还在期待这家人可以整整齐齐逃出生天,可惜母亲并不是屠杀中的救世者形象,前期她只顾得上自己家人,到最后甚至连自己家人也挽救不了,这里留给观众历史并不顺人意的无力感。
L:即使利用个人职位之便为保护家庭做了多次努力,到最后被保护的家人仍然一个都没活下来,这点是挺没想到的,反而更加突出战争残酷性。
战争中的女性L:战争中男性承担的伤痛经常被表现在国家、尊严方面,而女性伤痛往往表现在家庭。
男人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女人在战争中失去家庭。
本片中女性角色大都被塑造成远离政治的角色,突然生育的孕妇,前去谈判却更多聊到自己生活的女经济学家,不断让艾达救救她们孩子的母亲以及艾达本身,都在证明女性只在乎自己家庭是否完整,而不是民族是否独立或取得胜利,尽管战争幸存者中女性占大部分,但却承受着更多屈辱和伤痛,只是相比更爱尊严的男人,女性在战争中表现的更为坚强。
联合国放任屠杀发生,其实也基于长官面子挂不住,三番五次无法满足安全区难民的需求之后,总算遇到一个平等谈判的机会,他当然要把握住,尽管他保不住那些男性,但可以将所有女性护送至安全区域,多少也算保全自己的面子。
Q:关于性别的部分,我很喜欢的一段是,艾达穿过大堂里的人群的时候,有个老奶奶向她求助他们不让她用厕所的,艾达那时候的表现就是我只是个翻译,这个点是我觉得导演关注到的以及花了一点点时间表现出来的很有意思的对女性话题的关注。
Q:更有意思的比较细节的一个设置是,那个去谈判的女士在入口的地方被“细致”的身体检查,为后文做了一个被轻视的铺垫,实际上那场谈判戏她是主要被表现的人,而且身份还是一个经济学家,她在介绍自己的时候,也介绍了自己有两个孩子和一个孙子,然后对方很自然的接了后半句话问她这么年轻就当祖母了,之后有一段闲聊,完全没有切入谈判主题。
后来等她们回来,这位女性一早就洞见了对方不过是在作秀而已,但是和她同去的艾达的丈夫相信了军官的话,并且骂经济学家是蠢女人。
我:这段很讽刺,作为知识分子的艾达丈夫谈判过程中紧张到撕纸,但回到联合国营地之后竟然还对谈笑风生、洞察一切的女经济学家嗤之以鼻。
Q:在女性话题里,导演更着重于母亲这个话题或者概念来剖析整个战争的意义。
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场艾达回家的戏,她看到自己的房子被别人住下,他们坐下来“谈判”,围绕的点就是母亲的身份,现在屋子的主人有一个上了一年级的小孩,她企图用母亲的身份和艾达拉近距离,可以平和的对话。
紧接着是女主寻找家人尸骨,进一步表达伤痛这场戏,这场戏拍得非常厉害,因为刚刚Z也说了,屠杀和认尸骨拍得很克制,我是觉得这样的戏拍了这么多年,就两种拍法,一种煽情渲染(商业片更常用),一种就是克制地拍,但克制有时会被很多水平不到的导演理解为“不拍”,但本片导演就很聪明的插入了一场回家的戏,用空间、用对话,加上女主角的表演,来揭示多年过去,战争仍在她的心里留下印记。
关于影片色调Q:这个电影的颜色设置其实是偏暖色调的,军方用了橙色、橘色、棕色这样的温暖的颜色来表现,女主角所处一方则用了轻柔治愈的蓝色表现,这样的色彩会多用于爱情电影中,因为它令情绪没有那么的紧张,首先导演很聪明,因为关于屠杀她要的就是那刺耳的枪声,她的屠杀戏不是血淋淋的视觉冲击,只是要听觉上的刺激,所以它的方式是在视觉上先抚摸你。
Q:中间女主角有一场求联合国把她家人加到名单的戏,那场戏是一个交融的开始,在会议室里就挂上了橘色的布,后来接着那场戏,战俘上车的时候还拍到了橘色的鞋这样的细节,我个人把这个理解为一种战争的浸染。
同样的,在最后女主回到家里时,她的家已经变成一个蓝色和橘色交融的场所了,这就是战争对于人心变化的外在表现,这场戏去放在认尸骨的戏前面,我觉得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戏。
我:我觉得本片色调还是偏冷偏灰暗一点,而且蓝色一般代表忧郁和绝望,搭配大量室内戏,给我感觉十分压抑。
Q:这么理解也没问题,但我觉得差别是,翻译这个中立身份,以及她从始至终穿的蓝色衬衫,为本片定下的主基调,我不把这理解为负面或消极。
关于结尾艾达最后选择了与历史和解吗?
起初我是这么理解的,她选择回到伤心地教书,还原谅犯下暴行人,因为他的后代为艾达保留了最美好的回忆,结尾以孩子们的舞蹈结束,比着和平鸽的手势,好像是向往和平,但果真如此吗?
2018年世界杯,瑞士球员扎卡和沙奇里庆祝动作引起不小争议。
双头鹰手势是一个极端种族主义的手势,代表支持科索沃独立,相对于塞尔维亚来说,这是挑衅。
与本片结尾孩子们的舞蹈手势非常相似,尽管科索沃问题是阿族人和塞族人的矛盾,本片说的是波族人和塞族人的矛盾,但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壤,又有着相似经历,而且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目的也相同——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很难说两者一点关系也没有。
如果真的是教塞族小朋友这个手势,无异于一次精准复仇。
看那几个家长不愉快的神情,好像也佐证了这个舞蹈的意味。
也可能是我想多了,因为小孩子的舞蹈可能只是呼唤和平,让大人们睁眼看历史。
D:孩子们表演的地方很像屠杀现场。
也许引起家长们不快的,正是这些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让他们对过去的暴行感到惭愧。
早在2002年,同样表现波黑战争的反战影片《无主之地》拿下第7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头衔,20年后,波黑电影再次站上奥斯卡舞台,结果将会如何还要拭目以待。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战争的态度。
一战以前,虽然大仗小仗不断,然而在西方,从上到下对战争的态度远比如今积极。
年轻人被鼓励参战,穿上漂亮的军装,被民众夹道欢送,还有姑娘们的飞吻和鲜花,如果能在战场立功就飞黄腾达。
这样的对战争过度美化的憧憬一直延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第一次全民战争,战争不再是分工明确的活儿,职业军人和普通民众的界线变得模糊。
战争的直接参与者范围阔大了,越来越多的平民意识到战争并没有征兵宣传和酒馆牛皮家们吹嘘的那么令人心潮澎湃。
人们亲身体验到了,战争是缺胳膊断腿,是骨肉离散,是物价飞涨和饥馑,是不尽的白虱和传染病,是来不及掩埋的死尸散发的恶臭,是日以继夜朝不保夕的提心吊胆。
宁做太平犬不作乱离人,两次世界大战后厌战反战情绪一路高涨,近现代最能打的美国人也在越战时代喊起了make love not war。
人民表示不要战争,无论如何都不要战争了。
战争这个始终与人类历史如影随形的巨魔,在核威胁下终于大规模偃旗息鼓。
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作品社会舆论每年不厌其烦地在封印上打卡盖章。
LOVE & PEACE成了绝对政治正确。
而《艾达怎么了》一片的背景,波黑战争就爆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波黑战争时,我年纪还小但新闻里总提到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这些名字真是想不记住都难。
在欧亚大陆另一头发生的这场战争离我们太遥远,很多关于该战争具体的残酷的细节,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才慢慢被揭露开来。
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固然耸人听闻,但同样在20世纪90年代,仅一年之隔在非洲卢旺达发生的种族屠杀在数量上更惊人。
离斯雷布雷尼察屠杀在时间上相距很近的卢旺达大屠杀使得前者变得相形逊色。
然而屠杀对于受害者及其遗属并不只是数字,当事人所受到的苦痛从来是不可比较的。
关于卢旺达屠杀有部非常有名的电影《卢旺达饭店》。
在看《艾达怎么了》时我好几次都联想到《卢旺达饭店》,不仅仅是因为两者都描绘了针对平民的屠杀。
而是两片都着重提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无所作为。
这里我首先要替UN辩解下,UN从来就不是什么实权机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维持和平的松散组织。
组织和联盟是有本质区别的,北约就算联盟,但UN不是。
UN的维和更多是出于人道主义。
当冤大头对抗地方武装从来不是UN的职责义务!
但世人似乎很多都怀错信,觉得有UN在,那事情就有人兜底,总有大国们替自己主持公道。
问题是,凭什么UN非要来给你兜底呢?
听上去很残酷,但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责任和义务是一对表里,没有义务也就没有责任。
而道德从来不是责任。
UN的主要资金来源都是长期和平不打仗的大国,对于贫弱战乱的小国UN更像是个慈善组织。
当然有人会说卢旺达的种族问题,巴尔干的分裂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谁造了孽谁就该负责。
可当殖民势力撤出,种族分裂已然形成时该怎么办呢?
世界的车轮向前滚动并不不会为了只有道义占优的人而有所停留。
当艾达伸开双臂企图把丈夫儿子挡在背后的小房间里,朝着不想救助他们的UN维和部队怒吼时,我只觉得可怜,这就是把性命托付予他人的悲哀。
维和部队来自其他和平国家,蓝盔士兵们在各自的国家有着各自的人生。
片中给上校开车的士兵曾说道自己的妻子就要生产了,他的家庭和生活都在荷兰。
凭什么要这些吃用本国人民税金的异国士兵为了一些素未谋面的异乡人去甘冒生命危险呢?
战乱地区,维和人员自身难保的情况很常见。
看过《卢旺达大饭店》的观众都应该有印象,大屠杀恶化的一个拐点就是比利时部队的退出。
而比利时人撤出的原因就是他们自己的士兵被杀了。
图西族人和斯雷布雷尼察的穆族人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没有人愿意保护他们。
在波黑战争中,拥有着最多人口比例的穆族人却占着最少比例的土地,没有像样的军队,缺乏自卫能力。
艾达因为害怕引来塞族熟人的仇杀,把家人的照片和丈夫的笔记本都毁掉。
双手抱头被装牲口一样装上车赶进大礼堂被集体枪决的穆族老百姓难道不热爱和平吗?
去跟塞族谈判的三个市民代表没有一个参与政党,校长只想教书,商人只想做生意,这难道还不够和平吗?
但他们并没有逃脱被战争所害的命运。
什么招致了这些和平者的死亡呢?
原因当然很多很复杂,但其中一个答案我们是避不开的——因为其他国家的人民也热爱和平,大家都不想卷进战争。
一战过后民众的厌战情绪高涨,所以纳粹德国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时,英法虽然跟波兰有安全保证协议却还是全程装睡。
谁想打仗呢,你是战争狂吗?
当然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没有发生战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没有人比我们更热爱和平”的。
顺从的犹太人排着队去洗澡。
直到盟军打进集中营才发现,好家伙,还有这?
可即便到了现在,头脑清醒的西方人都明白,盟军为什么会攻击纳粹,根本原因可绝对不是为了解放犹太人。
哪怕文艺界再不厌其烦地拿着集中营做文章,也改变不了一个冷峻现实,拯救犹太人只是盟军顺便完成的一个隐藏的支线任务。
在二战吃到大苦头的犹太人,战后终于意识到钱赚得再多没有武装保护,那就是在帮下一个加害者赚钱。
他们痛定思痛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
从此世界上有了个名声在外,仇恨度不低,不讲政治正确,但谁都不敢惹的国家以色列。
也许现实如犹太人,在德国人的浴室里醍醐灌顶,金钱未必买得到平安,委曲求全的爱与和平只会成为装点坟头的美丽鲜花。
近年来我经常看到欧洲人嘲讽老美听到石油就打鸡血,用纳税人的钱把美国人自己的子弟兵派到鸟不拉屎的异国他乡去欺负别人国家的老百姓。
这种针对美国的嘲讽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种政治正确。
可不带偏见地看世界格局,热爱和平的欧洲人对世界的影响正逐年减少。
旧势力撤出的地带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空。
卢旺达屠杀,波黑战争其实都是这种真空导致的灾难。
为什么塞族可以把比自己人口更多的穆族吊起来打?
因为塞族背后有南斯拉夫,而其他两家只有UN聊胜于无的空头支票。
比如片子开头总也等不来的空袭打击。
片子看到后面我不禁想,艾达的孩子们如果真逃进了森林打游击,存活率是不是比在难民营里来得高多了?
有枪有炮的联合国维和部队给了难民们不切实际的幻想,反而让本有一线逃生机会的人双手抱头交出了性命。
这样的说法也许太冷酷太事后诸葛亮,但这里头有个道理是颠簸不破的——交给了外人的性命就不由自主了。
大马士革爆炸后,马克龙去叙利亚时被群众拦道抱住告御状,叙利亚人哭诉他们受够了贪污无能的当局,求法国人回来接管。
马克龙表面上十分动容,心里算盘打得可响。
传统殖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学美国人玩代理,驻军赔钱完了还要挨舆论骂,谁都不傻,这种接盘侠狗都不当。
叙利亚的国泰民安干嘛要法国人来维持?
事实上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大国都已经意识到了这点,谁也不想吃力不讨好。
好日子不过,非要被自家白左媒体追着戳了脊梁骨骂,欠不欠啊?
你为什么不热爱和平?
在这样热爱和平的大环境下,生活在战乱地区的人会有什么遭遇是可想而知了。
人们厌恶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但又无人愿意涉手,仿佛如今国内,哪儿有老人倒地立刻周围形成一圈真空,家里没矿都不敢扶。
扶还能扶出一身麻烦来。
法官要问你,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呀,你可怎么回答?
屠杀的受害者往往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屠杀的理由可以是千百样的,但归根结底其实就一个,谁让你那么好杀。
UN的军官要赶走艾达的家人时,呵斥她“难道要把别人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
道德情操再高尚的外人终归是外人,没有外人吃饱了撑的为你去死。
金钱和委曲求全没有保护犹太人,但以色列的先进武器可以。
我们的世界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长期和平中,维持它的不是美丽动人的文艺作品,而是核武器。
和平建立的基础不是绝对不战而是能战而不战。
理想主义者鼓吹的单方面主动放下武装并不会带来和平,反而很有可能招来祸端。
过犹不及的和平主义恰是对和平的威胁。
战争对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存在,但它就是真真实实的存在过,也正在发生着。
阿依达就是这样一位生存在塞黑战争中的普通教师,因其为联合国维和部队做翻译而更深入的了解战争究竟是如何在摧毁自己的生活,不仅是她,影片中与塞尔维亚军队谈判的维和部队军官、无法维护波黑民众安全的士兵、拥挤在安全区中的每一位平民,都无法为即将到来的灾难而抗争,而阿依达的心境,我是无法想象的,她是如何面对被带走的丈夫孩子,怀着什么心情回到战后的家中,又是何种心态让她找到了亲人的骸骨,真的无法想象。
其实我觉得,在战争中是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的,双方都有愤怒的魔鬼,也都有脆弱的民众,双方都是在维护自己的正义,又同时行使着各自的暴力。
我们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和平稳定,但这样的和平之中,也正隐匿着战争的暗流,而且这样的和平并不是因为世界人民都向往和平而和平,而是众多的武器在维持的和平。
所以,愿真正的和平总有一天能到来,就从俄乌停火开始,这也是战争电影应该带给世界的。
上影节第一场3.5。抛开性别视角和情节布置,所有屠杀叙述都是在提醒人们一段历史的存在,纵然时光之舟飞速前进,在和平问题上我们几乎止步不前,即使自诩文明年代的当下,战争似乎具有天然属性,反抗、谈判、重拾希望都像走走流程般成了定式,奢望被保护更是成了笑话,艾达她不知道到底怎么了,正如我们面对无助的现实一样存在着诸多疑问。
没想到九十年代还会出现种族屠杀这种惨事……但电影的确拍得白开水一样
艺术水平可想而知地普通只是内容上又一次地提示人们《地下》的结尾为何要那样安排乌斯塔沙 塞军 联合国军……尸体
看得太揪心了,是和《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一样不忍再看第二遍的电影。艾达身在其中的撕裂、纠结和终而无能为力,带着观众一步步走向绝望。很难想象94-95年间发生至少两起如此骇人听闻的种族屠杀,一个卢旺达屠杀(《卢旺达饭店》)一个就是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也许还有更多我不了解的人类惨剧,这正是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吧。
破防了,哪怕结束后上海人在用shanghainese吵架还是走不出来哭啊哭。这电影把人给窒息了。
历史滚滚流过,只有微渺的残骸,没有善意的奇迹,周而复始。2021北影节@英皇IMAX厅
How could this be allowed? And why is it still happening?
3.5,故事较为简单,背后的历史应该去更多地了解,拍的很紧凑,节奏方面处理的很好,还是跟《波斯语课》的一个问题,不出彩,前面应该要拍得更窒息一点,但是视角层面上更喜欢这一部。
再现
创作足够克制了,看的过程还是被战争的压迫感扼住喉咙,这个层面上,非常好看。欧洲片为什么,随便一个出来制作水准都这么高
战争题材不少见,从女性角度出发的却少见。活下来也许表面看起来是一种幸运,实际上只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玩笑。从头到尾,女人的命运都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活下来也不过是全倚仗着男人的恩赐。战争中,无人是胜者,除了权力。
一看波黑电影就是塞族 穆族互相伤害 当年的南斯拉夫能把全部在表现上团结一起都是不容易。
諷刺的是電影中也將聯合國前線部隊描述得很無辜,在屠殺事件發生前,早已視而不見塞軍的惡行,無法阻止一場戰鬥罪行發生,將無辜的人推向死亡邊緣背後,國家之間的複雜博弈消解成二元衝突。所以回到二戰後電影如何/為何要再現大屠殺的倫理問題是必要的,暴行前一切的電影語言是否都可恥?是否不道德?我們應該對任何再現大屠殺的方法產生懷疑,注點是一個永遠無法得到答案的追問,也涉及影像的現代性境況和病理現象。那不見得比《Kapo》有多少進步的敘事手法,在Rivette 60年前已交出了一個憤怒的總結,到今天依然擲地有聲。是的,無論那個在角色衝向電網自殺時,將鏡頭推向前,將鏡頭重新構圖,小心地將舉起的手放在最後時刻,還是不讓我們看見屠殺,在屠殺場外圍只聞其聲,推軌鏡頭向後移動,兩者的結果是如此相近,同樣侵犯了現實與虛構的界線。
2022.01.08对这段历史完全陌生,所以直到他们被押入礼堂,我都还以为接下来真的是要放电影给他们看……墙壁上伸出枪管的那一刹那,我仿佛被当头浇了一盆冰水,瞬间的震惊过后,我被羞愧感淹没了。为什么而羞愧?为我对历史的无知,为我此刻安享的和平,为那些魔鬼与我们同属人类。
大屠杀中女人的英雄主义,以及屠杀后女人独自面对战争的后遗症和荒谬。1995年离现在并不遥远,这部片警示我们民族主义的抬头,以及任何权威机构的不可靠性。
24th SIFF 6.13红星电影吴中路 LUXE厅题材看多了,主题带来的冲击就少了很多。总说西方视角,中国得奖的都是麦丑。中国的电影节看人家的电影不是也都是选这种吸引眼球的,刻板印象。
呈现和未呈现的苦难,集中在女主身上,只是感觉结尾不用那么长
震撼之处在于,看到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和痛苦,就意味着这种惨剧在战争中已经上演了无数次。军方内部人员尚且如此,那些平头百姓更不用说了。国际社会要么事不关己,要么接收的都是美化、残缺的信息。第三世界政治局势“一片大好”的下面不知堆着多少累累白骨。
讲战争残酷的电影太多了,片子相对故事比较残忍真实,但是全片故事格局还是太小,也比较平,不好看~~
弱国无外交,覆巢之下没有完卵,乱世人不如胜世狗,一个女人努力保护家人却无能为力,要珍惜和平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