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和鲻鱼

La Graine et le mulet,家传秘方,谷子与鲫鱼,种子与骡子,种子的秘密,他乡的煮意,The Secret of the Grain,Couscous

主演:哈比·布法莱斯,阿弗西娅·埃尔奇,Farida Benkhetache,Abdelhamid Aktouche,艾丽斯·乌里,Bouraouïa Marzouk,Cyril Favre,Leila D'Issernio,Abelkader Djeloulli,布鲁诺·洛歇,奥利维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年份:2007

《谷子和鲻鱼》剧照

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7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8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9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0

《谷子和鲻鱼》剧情介绍

谷子和鲻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在赛特港码头辛苦操劳大半生的工人赛门(哈比•布法莱斯 Habib Boufares 饰)被解雇了,他感到既气愤又无助,跟上司的抗争也无功而返。由于事业的不顺利,他跟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前妻、情人、儿女都对他感到失望。正在赛门走投无路的时候,情人的女儿丽姆(阿弗西娅•埃尔奇 Hafsia Herzi 饰)挺身而出。在她的鼓励帮助下,赛门准备在废弃的船上开一家餐厅,但是投资方对于他资产的质疑,险些让这桩买卖泡了汤。但是,赛门已经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带领家人逐渐走出阴霾,正当一家人为餐厅筹备菜品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东厂西厂爱爱内含光大明湖畔有人家我家的秘密温彻斯特家族凤凰劫次元大介黑镜第七季末日激战牧师神探第九季声音控制武状元苏乞儿之天降神谕夜莺女兵外传初恋这首情歌金牌梦想我,我自己和虚空拉丁血与泪:巴西歌王的不羁星途两只兔子华颐:吞噬怪物的孩子圣女魔咒第五季青春检察官狼人杀行尸走肉第十季我那倒霉的工作租借女友婉婉如梦霄僵尸侠爱了散了2陌路人恋曲

《谷子和鲻鱼》长篇影评

 1 ) 论柯西胥电影的“他者”关注

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总是探讨着一些世界性的主题:人权、政治、移民、阶层、家庭、爱情等等。

他对这些主题的关注,是通过对“他者”(见尾注1)的观察和描述来实现的。

柯西胥的每一部影片中,都以明确的“他者”群体或个体为主要人物,电影主题的世界性特征正是表现在其对于“他者”生存状态的关注、“他者”主体性诉求的关心、“他者”宿命的反思这几个方面。

以“移民者”为对象的“他者”关注作为一名突尼斯裔的法国导演,柯西胥对北非移民群体在法国主流社会中生存状态的关注不是偶然的。

在他的五部电影中,有三部是直接描写“移民者”生活的:描写非法移民的《伏尔泰的错误》,描写巴黎郊区北非移民青少年爱情生活的《躲闪》,以及描写北非移民家庭生活及奋斗故事的《谷子和鲻鱼》。

影片中,“移民者”是“他者”,而相对于“他者”的“主体”则是法国的主流社会。

《伏尔泰的错误》和《躲闪》(柯西胥的第一、第二部电影)中,对“主体”的直接描述是极少的,故事中的“移民者”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是完全割裂的。

在《伏尔泰的错误》中,雅莱作为一名非法移民,他需要躲避来自于“主体”的搜索和驱逐,“他者”和“主体”之间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对立关系。

但影片并没有将这种对立关系作为主线,而是着力于刻画主人公的情感遭遇和心理历程。

《躲闪》中的巴黎郊区移民后裔群体也是在一个很封闭的圈子中生活,与主流社会没有任何的互动。

这两部电影主要侧重于描写“他者”群体内部的关系。

然而,“主体”并不是缺位的,在《伏尔泰的错误》结尾,尽管雅莱已经和露西建立起了温存的依赖关系,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却突然发生了雅莱被警察(“主体”最尖锐的代表)逮捕,进而被驱逐出境的意外事件;《躲闪》中,通篇几乎没有“主体”的出现,只在几个年轻人进行激烈的情感谈判时,突然插入警察暴力搜查和盘问的场景。

“他者”与“主体”的矛盾不是故事的主线,但“主体”对“他者”的影响是非常强烈和绝对的。

不论“他者”群体内部是和谐的还是动荡的,只要有“主体”的介入,一切都崩塌了,陷入了一种完全被控制的状态。

在手法上更为成熟的《谷子和鲻鱼》中,除了“他者”群体内部关系外,“他者”与“主体”的关系也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线索。

在主流社会的地域上生活了几十年的“移民者”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虽然还是有着明显的鸿沟,但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逐步同主流社会进行交往,并且产生了主体性诉求。

影片以一个移民家庭的生活为背景,围绕着下岗工人赛门(这个家庭的“父亲”角色)想要在一条破船上开一家阿拉伯风味餐厅的这条主线展开。

赛门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来自于“主体”所设置的障碍。

“主体”的代表人物是若干个有趣角色:正襟危坐的银行信贷经理、公事公办的市政府官员、苦口婆心的食品卫生局(也可能是工商局)工作人员等,他们长着主流社会的脸孔,以纯正的法语说话,礼貌地回应着“他者”的诉求。

反讽的是,“主体”尽管看上去不那么好说话,但是他们在制度的框架内愿意同赛门对话,甚至积极参加赛门为了开餐厅而举办的聚会;最终聚会差点失败的原因恰恰出在“他者”内部——赛门的儿子中途离开并错将主食带走。

这里有一种反思:“他者”主体性诉求的失败并不一定是来自于“主体”的控制,“他者”群体内部的问题有时也是阻碍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部影片中,问题的本质是移民群体“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当家族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

而它的弱点在于,每个成员往往是不可替代的,一旦有一个人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可能就崩溃了。

与之相对,主流社会则是“法治”的,个体的力量服从于制度的规范,所以即使有人出现了问题,系统也能够尽快地恢复原有秩序。

以“边缘种族”为对象的“他者”关注如果说《阿黛尔的生活》是柯西胥最纯粹、最浪漫的电影,那么《黑色维纳斯》则是他最沉重、最严肃的作品。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依据,讲述了19世纪初,南非土著女性萨拉•巴特曼被主人诱骗至欧洲,作为“野人”巡回表演,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17和18世纪时,伴随着欧洲人扩张而来的战争、疾病和饥饿,非洲好望角以狩猎为生的科伊桑部落濒于灭绝,幸存者沦落为侵略者的奴隶,被蔑称为“霍屯督人”。

对很多欧洲人来说,他们是不属于人类的类人猿,甚至可以随便杀戮。

萨拉就是科伊桑部落的一员,以“边缘种族”的“他者”身份出现在欧洲大陆,“主体”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盛行的整个欧洲社会。

在这部影片中,“他者”与“主体”的关系是令人心碎的。

“他者”全然处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为“主体”所利用、所消费、所研究。

利用萨拉的是求财心切、贪得无厌的主人(先是萨拉在非洲的奴隶主,奴隶主后来又将其卖给了驯兽人),他们强迫萨拉进行“野人”表演,鼓励观众去触碰她的身体甚至臀部以获得刺激,在她无法进行表演后又将她送到妓院卖淫,最后甚至将她惨死后的尸体卖给了科学研究者。

比起利用者,消费者更是一个广大而又恐怖的群体,英国、法国喜好猎奇的平民和贵族,在萨拉身上获得了奇观式的体验,他们贪婪地观赏她的表演、触碰她的身体,甚至观看她的性器官。

最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对萨拉的态度,博物和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为了证明他的人种理论,将萨拉像动物一样测量、观察、解剖、展览。

“主体”的冷漠、残酷,对“他者”完全漠视,是这部影片最发人深思的。

然而柯西胥并没有放弃站在“他者”自身的角度对其生存状况进行理性反思。

影片中,“主体”并不全都是残酷的个人,也有一些具有同情心和人权意识的个体,比如将萨拉的主人告上法庭试图解救她的人道主义者、居维叶的助手、驯兽人的女同伴,他们身上闪现出了人性之光。

而萨拉对她自己又做了什么?

她并非没有过机会,在法庭上,主人对她的控制行为遭到了众口一致的抨击。

当她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时候,她却放弃了解救自己的权利。

在法国,她拒绝了科学家们检查私处的要求,却似乎没有反抗就成为了为主人赚钱的妓女。

“主体”控制最可怕的结果并不是禁锢了“他者”的身体,而是禁锢了“他者”的心灵,使其丧失了战斗性,臣服于人性中的怯懦和脆弱。

以“女性”为对象的“他者”关注柯西胥是一个非常善于刻画女性角色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有许多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女性。

不是说男性角色不重要,而是他们往往比较木讷或单调,为女性角色的光芒所掩盖。

以“移民者”和“边缘种族”为对象的“他者”关注中,柯西胥关注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但以“女性”作为对象的“他者”关注,在他的电影中并不表现为对女性权利的主动关注,而是表现为对女性作为“他者”的写实叙述。

和绝大多数的男性导演(以及部分女性导演)一样,柯西胥“理所当然”地站在“女人是他者”(父权制文化中的根深蒂固的逻辑)的角度去构建影片中的两性关系。

除了《阿黛尔的生活》中的艾玛,柯西胥电影中的女性几乎都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处于一种对男性的依赖之中,不论是身体上的或是情感上的。

《伏尔泰的错误》中最令人困惑和着迷的女性角色露西,是一个在身体上无法摆脱男人的女性,她的安全感来自于和男人的性关系。

即便雅莱最后在精神上给她以依赖感,她依然需要肉体上的亲密。

《躲闪》中的丽迪娅表面上对男孩的追求不屑一顾,但是当她真被追求的时候,她又变得一点都不酷,患得患失。

《黑色维纳斯》中的萨拉,是一个完全被男人控制的物化了的女性,她的反抗经不住男人(驯兽人)一个诱骗性的吻。

《谷子与鲻鱼》描写了一群为夫权和父权(集中在男主角赛门的身上)所控制的女性:母亲对前夫赛门余情未了,女儿们试图把父亲从他的情人那儿夺回来,希望重建一种父权体系下的家庭关系;赛门情人的女儿丽姆,在恋父情节的主导下,全心地帮助他开餐厅,当派对因为赛门儿子的错误而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她又献出了自己的舞姿和身体将宾客们成功挽留住。

至于《阿黛尔的生活》中的阿黛尔则是一个无法摆脱失恋痛苦的女性,当爱人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和事业,她却依然深陷于爱情中无法自拔。

这些女性都不具有独立性,无法从自身获得安全感和完整感。

她们和世界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用女性的身体甚至性。

在柯西胥的镜头中,唯一具有独立思想和明确追求目标、不受困于情感纠葛的女性只有《阿黛尔的生活》的艾玛。

艾玛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的独立女性。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离开的时候彻底决绝,不像一般女人那样藕断丝连,患得患失。

她的人生有多层次的完整追求,不仅是爱情还有事业,两者缺一不可,后者甚至更重要。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一个女性角色被导演设置为女同性恋者,并且在与爱人阿黛尔的关系中扮演了一个偏男性的角色(阿黛尔在与艾玛的共同生活中沦为了家庭主妇,是典型的“他者”)。

男性的“主体”特征在这些影片中异乎寻常地明确,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物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对女性的控制力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

在《伏尔泰的错误》、《躲闪》、《谷子和鲻鱼》中,导演对男性的主体性特征是描述性的。

在《黑色维纳斯》中,男性的“主体”控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谴责和抨击。

柯西胥关注的并不是女性作为“他者”在两性关系中是否是正当合理的,也并没有去重点关注女性作为“他者”的主体性诉求。

即使在《黑色维纳斯》中,萨拉的主体性诉求主要是作为“边缘种族”的“他者”而产生,作为“女性”的主体性诉求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将“边缘种族”视为“他者”并以此为控制的依据是反人权的,但将女性视为“他者”是“约定俗成”的,这里存在一种视角上的局限性。

结语:狂欢与宿命“他者”群体和个体在柯西胥电影中充满了生命力,尤其是在一些狂欢式的场景里,这种生命力在景框中呼之欲出。

《伏尔泰的错误》球赛后的狂欢、《黑色维纳斯》中萨拉近乎真实时间长度的“野人”表演、《谷子和鲻鱼》结尾丽姆火辣撩人的肚皮舞、《阿黛尔的生活》中的聚会、游行——赋予了这些影片以很浓烈的质感。

然而,作为主人公的“他者”个体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掌控,他们的结局都有一种宿命性的特征。

《谷子和鲻鱼》的结尾,一边是聚会上众人为丽姆性感舞姿所倾倒的狂欢,一边是赛门无望地追逐摩托车的宿命式场景。

——狂欢与宿命共同构成了柯西胥电影最迷人的特质。

雅莱的宿命由“主体控制”所决定,他的遭遇来自于其“他者”身份与主流社会规范的不相容。

《黑色维纳斯》中,“主体控制”的可怕不仅在于对萨拉人身自由的限制,更是在于对她心灵的禁锢,心灵的不自由是萨拉最大的悲剧,也是她宿命的根源所在。

而后,柯西胥在进行“他者”宿命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主体控制论的思路,进一步在更多样的背景中探寻答案,并且取得了很有说服力的成效。

赛门失败的宿命其实已经和“主体控制”基本脱离了关系,他者群体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是深层次原因。

而在阿黛尔的宿命问题上,导演暗示了阶层差距是摧毁爱情的本质缘由。

柯西胥对宿命有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欲望,他的表达方式直接而真实,有时甚至非常残酷。

当雅莱似乎已经获得了幸福的时候,不幸从天而降;当赛门的计划即将成功的时候,意外突然而来;当阿黛尔深陷爱情之中不可自拔的时候,爱人却是那样地冷酷决绝。

在柯西胥的“他者”关注中,“他者”对宿命的抵抗,宿命对“他者”的捆绑,惊心动魄地纠缠在一起,充满了张力!

注: 1“他者”是一个很古老的范畴,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将人自身与宇宙万物区别开来,“主体”与“他者”的二元关系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命题。

时至今日,“他者”在西方文化中依然经常被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与自身相区分的从属性对象来界定。

“他者”经常指向的对象有:相对于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人民、相对于白色人种的有色人种、相对于西方社会的东方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相对于异性恋的同性恋等等。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2 ) 生活在别处

电影《谷子和鲻鱼》,讲的是在法国的北非阿拉伯移民的故事。

移民,离开了故乡(父母)的人,那种客人的感觉永远无法消除,也永远无法被当地所认可和接受。

这种流放,在父亲身上更加明显,离开了原来的妻儿,也没有在情人这里得到认同。

他想回自己房间,他想回到故乡。

还好(继)女儿和他非常亲近,一直支持他。

这可能也是二代移民的文化回归,想找回自己的父亲,确定自己的身份。

忙碌了一生的父亲,像那艘漂泊一生、没人要的破船,想要有一个港口可以停泊。

把一艘破旧的船装修成餐馆,这可能也是他的死亡焦虑。

因被解雇而触发,被无情丢弃,又在无法和情人做爱后加重,觉得自己没用,只是个客人。

他想要重生。

他和(继)女儿在法国各个部门之间徒劳地寻求认可,最后孤注一掷地邀请这些部门的权贵,来品尝他们家乡的美食:古斯古斯。

当一切看来很完美时,准备好的古斯古斯却意外地丢失了。

面对不耐烦的权贵们,继女跳起了性感的肚皮舞,父亲去寻找古斯古斯。。。

作为观众,知道找不回来了,除非出现奇迹。

父亲徒劳地奔跑。

继女徒劳地跳舞。

最后,我担心父亲和继女会不会累死。

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停下来就会死。

这个死亡焦虑,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很多时候更是价值的死亡、身份的死亡、存在感的死亡。。。

电影还有一个名字:种子的秘密。

种子有自己的基因,有适合自己的土壤和空气。

一旦离开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吗?

长出来的,是淮南的橘,还是淮北的枳?

有没有想到内卷?

当我们过度认同了西方的文化,我们自己好像成了客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好像累死累活也不能感觉到被认可,又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好像就真的死了。

我们生活在别处。

 3 ) The Secret of the grain

《谷子和鲻鱼》是生活的客观再现,虽然画面粗糙、叙事平静,结构松散,但是影片凭借其纪录片式的真实,把这一切腐朽都化成了神奇(东方网评)“对着生活的艰辛,他们流泪、争吵、咒骂,但也努力的奔跑,大声的唱歌,使劲的跳舞。

然后,说一句,这就是生活。

它巨大的浪飞溅过来,让周遭的一切都失去了声音,你只能不停跑才不会被它吞没。

都是特写,都是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故事。

”——九尾黑猫这样看来,那些超长叙事片段,看起来很影响进程,看完之后却觉得是非常合理的——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看电影的时候,涌现的是一种生活的无力感,但是你告诉自己:这是生活。

 4 ) 有句法语,被梁静茹唱的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

这部电影我喜欢的点1、特别喜欢这种没有BGM的电影,没有一点背景音乐,我完全是一个旁观者,而没有强烈的代入感。

2、并且很喜欢这种近景的方式,让你就像在这个人身边一样,你就在他身边,不是俯视不是仰视不是望眼镜,而是就在这个人身边。

女儿在房间试图说服她妈妈去参加晚会的那一段,很自然,我就在女儿身边,眼睛只看到她的脸的局部。

3、没有内心活动的旁白。

没有打开上帝视角。

很喜欢。

有时候,很多想法都是在沉默中产生的。

让我看电影的时候觉得我真的是一个旁观者,不是一个上帝。

4、生活就是一团乱麻。

这个电影表现的也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摊子事,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秘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执着。

很多电影会突出主角,其他的人物就像个木偶,没有一点自己的世界。

这个电影就很饱满,每个人即使不是主角,但是给了足够多的台词和镜头让角色展现。

5、电影从头到尾都透露大家为生机奔波的疲倦,原来生活一直都这么艰难,可是又有很多爱意,女儿对爸爸的,男人对女人的,朋友之间的,也有敌意,生活中有利益竞争的,自私的,恶作剧的。

这就是生活吧,不是A面也不是B面,就是面糊啊各种人都有各种情感都有,而我们能给自己勇气继续的,就是去从这面糊中去寻找爱意,给予爱意,建立羁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平淡而美好的生活。

现在电影给了我们很多的视觉刺激,让我们悲伤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激动,让我们紧张让我们没有那么无聊,不至于过一天什么感觉都没有。

而这种类型的电影,就让我直视生活。

我很喜欢。

 5 ) 爱你,一如家人

在金马奖的加映场中,我看了这部电影。

看过以后才发觉,原来金马影展手册的封面就是它的剧照——父亲、女儿、女儿的女儿。

话说,这本该是一家人,然而他们是,也不是。

父亲老了,被老板辞退。

他有一大家子的儿女,只是孩子们的妈妈已成了前妻。

他会来看望他们,心里装着挂念,脸上却笑不出来。

再新鲜的鱼拎进来也只闻得到腥味,满屋子的争吵,满屋子的怨气。

拥挤的小餐厅里塞不下五个人的隔膜,除了那不懂事的外孙女,能让他抱在怀里暖暖地亲。

胖妈妈的手艺很好,能做出美味非凡的库斯库斯。

一大家子吮指品咂,嘻嘻哈哈地说着重要、不重要的话。

琐碎的新闻,零散的八卦。

吃啊,吃啊,说啊,说啊,每个人都拼命地笑,却看不出哪个人真的幸福。

两个儿子去送库斯库斯,其实是想让父亲回家。

一个长发女孩坐在桌旁,他的情人是这女孩的妈妈。

儿子们说这是个垃圾堆,父亲脸上露出少有的憎恶,摇摇头,就是不肯回家。

“你那么热情,那么独立。

可我却什么也没有。

我给不了你和琳任何东西。

”这是他心里最深的痛苦。

可是那一大家子的男男女女却没有一个人在乎。

寂寞的小屋里冷冷清清,然而却有他最爱的女人和最贴心的琳。

这个与他没有婚约的女人却真正会为了他心碎,这个与他没有血缘的女孩却真正会为了他心急。

她像秘书一样陪他跑各种机构,见各种人,申报材料,争取贷款。

最后,他们只赢得一个机会,一个宴请所有贵宾的机会,一个向所有人展示库斯库斯美味的机会。

然而,这个机会却对琳和她的母亲关上了门。

因为会做库斯库斯的人是他的前妻,招待宾客的人是他的儿女。

在那艘漂亮的餐厅大船上,他们才是“一家人”。

而她和她的女儿只是几米之外,隔窗哭泣的人。

他当然希望她们来,因为这餐厅就是为了她们而开。

可是,她却退缩了——在名正言顺的“家人”面前,她觉得自己没名没分。

最勇敢的是琳,拉着母亲的手走进餐厅,一袭盛装,坦坦荡荡。

最聪明的是琳,救场如救命,没有库斯库斯还有年轻的身体。

当灯光重新亮起,你看见那火红的肚皮舞裙,还有那美丽而又忧伤的脸。

那凸出的小腹,并不具有迷人的线条,然而她却在火辣的扭动和传情的撩拨中,跳出了最最动人的性感。

一个女孩,用一种豁出去、拼了命的姿态跳啊跳……只为了不让那个开餐厅的男人伤心。

她用智慧和身体保护那个被叫做“爸爸”的人。

母亲看到女儿的舞姿,悄悄地离开热闹的人群,煮了一大锅库斯库斯。

那是躲在华丽礼服后面的贤惠,那是一个“妻子”最朴素的支持。

他不想回去,因为在那垃圾堆似的小房间里,他找到了叫做“家”的东西。

 6 ) 看阿布戴·柯西胥如何讲述一份美食与人及社会的关系

古斯古斯是一种北非阿拉伯人的美食,传统上是用一种样子很像谷子的当地小麦和羊肉的搭配,只要想象一下南疆的手抓饭,大概可以想象到古斯古斯的味道。

靠海吃海,迁居法国南部赛特以打鱼为生的突尼斯移民做的古斯古斯是用谷子与鲻鱼烹调在一起的。

这种从意大利流转到北非的小麦,颗粒很小,颜色金黄,一般人分辨不出,把它们称作谷子。

这就好像刚到异地,仅从外表,语音,分辨不出当地人之间的差别,都会大而化之的把在某地遇到的人归类为当地人。

2017年9月的一天,我和同伴两人在黄昏时开车抵达赛特,有朋友推荐这里的海鲜。

在可以眺望城市和海岸的半山上转了一大圈以后,找到一条接近出海口的河边停好车,我们走近人多些的街道,打听当地餐厅聚集的地方。

赛特是法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当地海鲜十分有名。

黄昏时,光线柔和,气温舒适,靠近渔港的街道上却空空荡荡,没有什么游客。

赛特的海鲜大排档就在港口对面。

快八点时,才渐渐开始亮起灯来,装修豪华的一家干脆就没营业。

我们在一家灯火稍微明亮些,看起来会有食客的餐厅坐下,门口的服务生很卖力,热情招呼。

说实在的,我们分不出餐厅老板是传统的本地人还是来自北非的移民,就像分不清谷子和突尼斯小麦。

餐厅的位置隔了一条河就是《谷子与鲻鱼》电影中赛门情人所开酒吧的对面,我们坐下四处张望的那一刻之前的十二年,《谷子与鲻鱼》正在这里拍摄,电影中,主人公赛门·北吉要在这餐厅外的河面上做一艘画舫餐厅,费尽心机。

作为游客,此时丝毫体会不到赛门当时的窘迫,一切都很闲适。

酒的温度刚好,大盘子端上来的生蚝、海虾十分新鲜,隔壁一桌是一对讲英语的同性恋帅哥,相貌堂堂,十分亲昵,不断的加餐。

赛特安宁,惬意,海鲜美食可以留连。

对游客来说,这是赛特的全部。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的父亲离开突尼斯到法国时就住在了赛特,这一次《谷子与鲻鱼》饰演了男主角赛门·北吉的哈比·布法莱斯正是阿布戴·柯西胥父亲25年的旧友。

赛门·北吉60岁出头,刚刚因为不能按时完成渔船修复的工作而被工厂辞退了。

他与前妻有两男三女五个孩子,离婚后住在酒吧老板娘开的小旅店里。

突然出现的工作真空让他难以适应,因此突发奇想要改装一条旧船,经营餐馆。

这事儿唯一知道的是酒吧老板娘的女儿丽姆( 阿弗西娅·埃尔奇饰),丽姆对老赛门敬爱有加,努力促成。

虽然政府的批准手续有些麻烦,但是事情好像也向着要成功的方向发展,终于,一艘难看的改装餐厅被拖进港湾,开业前大宴宾客的日子到了。

赛门一家都要参与服务,酒吧一帮小乐队的老头子也作为参演嘉宾,经过一番心理斗争,酒吧老板娘也盛装出席。

主菜是前妻主理的古斯古斯,谷子加鲻鱼,这是在赛特的突尼斯后裔们最热爱的美食。

阿拉伯乡亲们及餐厅开业的各项批准权人都被邀请到场。

场面十分热闹,宾客各怀心思。

赛门的儿子马吉德却突然找到一个出去幽会的空档,把装着煮好谷子的车开走了。

联系不上马吉德,老赛门闷声不吭的骑着助动车出门寻找,一众宾客等的十分不耐烦。

丽姆为救场站出来跳起肚皮舞分散众人注意力,丽姆的娘——赛门的情人穿着华丽的晚礼服跑回家重做一大锅小米饭。

故事里没有什么生离死别,没有社会动荡,虽然是聚焦了移民的生活,但是并没有在移民与法国主流社会的疏离关系和生活窘迫上大费周章。

在本片中有一个有趣的特点,阿布戴·柯西胥的镜头运用分成三大类,特写,中镜头和广角,每一种景别的区分非常鲜明。

一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在说话人的脸上,语言与表情一起大量的爆发出来,却悄悄地改变了原本无趣的故事进程。

二是广角的镜头,这部分没有语言,只是交代事情在如何推进。

三是在室内的中焦,基本是讲述角色在社会中与人相处时的状态。

特写部分有三组最为精彩,是整部电影最华彩的段落。

赛门·北吉的家人聚餐,妈妈和女儿、儿媳一起做古斯古斯,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谷子与鲻鱼”。

唯一的非阿拉伯后裔的女婿盛赞古斯古斯的美味,然后每个人在镜头前出现,你一言我一语,渐渐地显示出角色之间的关系,片名与故事的关系。

第二次的特写群像塑造是在酒吧门前的闲谈,大家都不理解赛门·北吉正在做的这件事,先是冷嘲热讽,渐渐的舆论有了倾向,身为同龄人,同族人,这些身份趋同最后形成一股助力。

整个过程完全是语言和表情在一个接一个眼花缭乱的特写镜头下完成的,有一种短时间集腋成裘的奇妙体验。

第三次是丽姆声情并茂地劝解母亲去参加这次赛门·北吉的开业典礼。

饰演丽姆的女孩儿阿弗西娅·埃尔奇的表演出神入化,平日的开朗泼辣到此时转为一种深沉的痛苦,到底是对母亲生活无力感的反击还是对自己的身份怅然若失,也许是对从未在影片中被提及的生父的某种牵连。

丽姆声泪俱下,泣不成声,与法国或者移民身份毫无关联的我,被她的表演中表现出的人类的某种共性激发起深深的同情。

在中焦镜头中马吉德的俄罗斯后裔老婆对赛门·北吉的控诉也十分精彩,导演阿布戴·柯西胥是如何调度解说,让这些素人演员表现出角色的情感,不但深深投入,而且难以自已。

看了这些表演,对阿布戴·柯西胥控制场面和演员情绪的能力十分感佩!

法国是西欧国家中唯一的事实移民国家,200年间经历了大致四次的移民高峰。

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不同的地方是,法国多年来奉行强制同化,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实现身份认同,文化归附,这是西方人权主流的“文化多元”主题的反向极端。

在这样一种强制政策下,在文化上反而衍生出大量璀璨关注文化融合的作品。

1990年帕特里斯.勒孔特的《理发师的情人》,讲述亚美尼亚后裔的奇趣故事。

2013年,鲁本.阿尔维斯讲述葡萄牙裔法国人花俏生活的《金丝笼》。

2011年,阿基.考里斯马基的《勒阿弗尔》,讲述的是当地人在救助难民中的暖心故事,那时候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难民潮。

至于蓝白红的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作为第一代波兰移民身份,他的作品中大量身份认同主题。

类此情景,汗牛充栋。

以上是我近日刚好看过的一些电影。

同一主题,不同故事,各种表达。

阿布戴·柯西胥只是把生活的具体细节用一个接一个的特写或者中焦推到观众眼前,使观众与角色产生了休戚与共,深切的感受到在事件发生时人的情绪,生活的压力。

虽然这些都是在移民背景之下的结果,他却不描述场面,没有旁白,也不用字幕,仅仅从每个人的现实展示就足以传达更宏大的背景。

阿布戴·柯西胥讲故事特立独行,这种对逐个角色的日常生活变化细枝末节的描写,带来了等同于纪录片般的生活认知。

见微知著,一份谷子与鲻鱼烹调出的“古斯古斯”后面有着身份认同,年龄危机,工业化对简单手工业者生存空间的摧毁,同语种下,土著法国人与移民法国人之间依存与排斥的共生关系。

当然因为曾经到访赛特,对我来说还有作为过客与当地居民对同一座城市在心理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阿布戴·柯西胥仅仅展示了现实,每一位看客却可以在其中寻找到不同的故事。

本片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到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凭《阿黛尔的生活》得到戛纳金棕榈,这时候已经由从影以来的移民身份认同主题转到性别认同。

 7 ) 《谷子和鲻鱼》:古斯古斯 法式饮食男女

■片名:《谷子和鲻鱼》(法国)■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上映日期:2007年12月12日■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可能是去年最好的法国电影,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力挫汤唯的最佳新人奖。

贝吉先生不想老无所依,他要开家船上餐厅,为此不懈努力。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去年《谷子和鲻鱼》参加威尼斯竞赛,跟《我不在那里》引发了评委间针锋相对的争执,后来并列评委会大奖,结果是《色·戒》渔翁得利,笑到最后。

国内媒体报道时一度采用错误译名《种子和骡子》,甚至6月份上海电影节的排片表上也是以讹传讹。

可光看剧情梗概,对《谷子和鲻鱼》这个片名又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简介文字里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一在地上、一在水里的名词,甚至你要是个粗心鬼,看完影片后再被叫来解释片名,依然是如坠云雾。

简单说,谷子和鲻鱼是一种名为“古斯古斯”(couscous)食物的重要组成,谷子(小米)是主要原料,加入鲻鱼等是为了更加美味可口。

古斯古斯常见于北非阿拉伯国家,如突尼斯、摩洛哥,也称为阿拉伯烩饭或古斯古斯小米饭。

《谷子和鲻鱼》中,贝吉先生一家生活在法国南方靠海的小城塞特,他们属于突尼斯裔移民(柯西胥本人就出生于威尼斯,后迁至法国,属第二代移民),家庭聚餐乃至宴会款待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就是古斯古斯。

贝吉先生跟妻子离异分居,年老失业后另谋出路,他打算改造一艘旧轮船开家阿拉伯餐厅,主打菜式就是古斯古斯。

贝吉先生有个不中用的儿子,他在外偷情败露,跟妻子关系发展到水火不容的态势,这也让整个家庭为之负累。

前妻精于烹制古斯古斯,能把平淡无奇的一道菜式做成人间美味。

贝吉先生有个相好,她是一家旅店的老板娘。

老板娘的女儿丽穆跟贝吉先生无话不谈,有着很好的忘年交情。

贝吉先生开始为餐厅的事情奔走操劳,申请贷款、办理许可,丽穆陪着他完成琐碎程序。

他们决定试着招待下当地社会名流,借机证明有能力开好餐厅,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也可以实际考察下。

所有家庭成员开始围绕晚宴忙碌起来,超大分量的古斯古斯准备就绪,每个环节也经过计算考虑,一切准备就绪。

但酒到酣时,宾客们却迟迟等不到着那道众人口中美味惊人的古斯古斯。

《谷子和鲻鱼》就是围绕贝吉先生展开的一个故事,不断外延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

贝吉先生的儿子和媳妇,贴心懂事的丽穆还有评头论足的老头们,都经过精心设置。

前半段叙事量大,却埋下众多伏笔。

不知不觉中,故事渐入佳境并在最后爆发,冲突矛盾一拥而入。

纵观全片,对白语言的运用相当突出。

家庭聚会上众人津津有味吃着古斯古斯,发出心满意足的赞叹同时交换着大小事情的看法。

丽穆费尽口舌去说服母亲参加晚宴,女儿们对丽穆母女出现的不满。

大量特写短镜头,捕捉和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该方式固然可以理解为对突尼斯族群的关注,更多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柯西胥解释起贝吉先生的由来,他与离去的父亲有关,柯西胥一直想拍一部以父亲为中心的片子。

正因这张文化和情感的亲缘,促使他采用了一批非职业演员,贝吉先生的演员正是父亲的工人朋友。

(Spoiler Alert!)开餐厅是贝吉先生不服老、自食其力的举动,结尾几个顽劣不化的少年,一次次挑衅和激怒着他,看着贝吉先生疲于追奔,那身影是相当残酷。

就在之前,他忍受了儿媳妇近似歇斯底里的情绪崩溃,滔滔不绝的哭腔俄语从她嘴里跑出,那是相当折磨(当时我注意了下电影院内其他观众的反应,侧身摇头的大有人在)。

为了晚宴不被搞砸,丽穆设法拖延时间,献上了来自突尼斯传统的肚皮舞,加上跃动节奏的敲击音乐伴奏,满船宾客的激情无不为之点燃,那是相当欢快。

柯西胥没有见好就收,他让丽穆的舞蹈跟贝吉先生的脚步交替出现,采用别有用心的平行段落,观众会感觉时间被有意拖长。

导演称另一面的人物依然存在着继续发展的可能,不过那样会让影片太长(目前片长两个半小时),只好作罢。

http://bjyouth.ynet.com/viewpdf.jsp?psid=41731856&pgn=C&ppn=3

 8 ) 为我的父亲

为我的父亲:简单的主体被导演烘托的非常到位,影片的最后,所有的人都为了实现父亲的理想而努力着。

复杂家庭中的儿女,即使彼此之间有着不和,都为了一个目的而努力着,努力地向嘉宾解释,用各种方法安抚。

导演并没有告诉我们故事的结局,但是,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不是吗?

影片包含的内容很多,欧洲的电影虽然不像好莱坞那样多产,但是却少了许多的商业元素,更多的是触及人心的情感。

也许导演的目的是要在这个商业氛围的现实社会中,唤醒人们对于家庭情感的重视,家庭是个人心灵的寄托,家庭的和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影片中包含的两个家庭,都不是那么的美好,赛门的儿子与他的俄罗斯妻子的感情问题,并没有因为他们有了孩子而有所改变,而赛门自己的“两个家庭”也有这各自的问题,两个家庭产生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男人对于自己妻子的不忠,在导演的镜头里,三个做妻子的都是顺从自己的丈夫,竭心尽力的在为自己的丈夫,可是如此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应得的幸福,赛门的女儿们,则和自己的母亲一样,为了自己的父亲做了最大的努力。

现在社会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金钱,地位,荣誉奋斗了一生,回过头来发现自己所得到的一切终究不过都是过眼云烟,而人生中最重要的情感却因为自己的追求而忽略了,到头来没有家庭的幸福,任何的荣耀都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

中国人有句古话叫做“家和万事兴”,也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9 ) 肚皮舞拯救世界

首先谈谈后期的女儿,人长得非常漂亮,但是身材不容恭维,不符合现代东方的审美观,那肚子与其说丰满,不如说是疑似怀孕,但最后的肚皮舞却体现了导演为什么要选她演这个角色,不是因为漂亮,而使因为肚子有肉……记得十多年前看新闻采访一个中国的肚皮舞教练,她说了,瘦了不行,跳肚皮舞,必须肚子有肉,要抖得起来。

果不其然。

所以我对继女的疑问只剩下了一点,为啥胸部以下胖成那样,脸蛋却还是瘦瘦的瓜子脸?

电影后期一直很压抑,虽然不愿意,但电影还是顺应着各种巧合一路滑向悲剧,我觉得最难受的是媳妇发飙的那段,镜头直直的对着泪涕横流的女人,高分贝的噪音中,我似乎可以感到她的吐沫穿过屏幕溅到我脸上,虽然听不懂她的话,但是越来越难受,最终我不得不把音量调至静音,以避免心理崩溃,这一段其实是非常好的,女人憋闷到极致大发雷霆,密友在一旁添油加醋,老人心里有自己着急的事但却不得不听着媳妇发牢骚,而在某个地方,一切罪魁祸首的大儿子在和情妇逍遥着,根本不知道开车自己带走了老人为儿女着想的未来。

最后结局会怎样呢?

后妻把旅店的饭带来了,但是要做成古斯古斯拿上卓还需要多长时间?

继女面色很差,是否会中途晕倒在舞台上?

同业的竞争者早已商议好了不给这个对手一点机会,他们会善罢甘休?

而就算古斯古斯的风波化险为夷又如何?

作为计划核心的老人已经孤独的倒在了路边。

 10 ) 谈点现实总是绕不开新现实主义

1.这个题材如果放在好莱坞主流类型片导演手中,可以非常顺理成章的变成一出略带轻喜剧风格的励志大戏,诸如海外移民如何通过一个决定性的事件实现美国梦之类。

整个故事可以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最后的晚宴大戏,赛门在最后一分钟找回古斯古斯面,赢得政府官员的信任,获得贷款,影片在各方皆大欢喜中落幕。

柯西胥却完全采用了一种相反的处理手法,整部影片给人感觉是更多的使用了一种近乎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手法。

可以对比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该片主线索是主人公要找回那辆自行车,但德•西卡没有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戏剧性的终极悬念来勾画叙事结构,而是以此为线索安排各种偶然性事件来展示现实。

《谷子和鲻鱼》的主线索是赛门能否把晚宴办成,能否赢得官员的信任,能否重起炉灶。

但就全片的节奏、叙事走向而言,这件事、这欲望的完成与否并没有构成一个终极目的、终极悬念,在叙事的过程中,导演柯西胥不断的岔题,他会用上十分钟的时间来拍摄赛门前妻一家聚餐的场景,以此勾画人物关系,塑造角色;用上十分钟的时间拍摄女友女儿丽姆滔滔不绝的劝说母亲出席晚宴的场景;他会非常细节性的拍摄赛门与负责办理贷款事物的政府官员沟通的场景。

到了尾声段落,赛门找晚宴落跑的儿子找到儿媳妇,本因简单交代过去的情节,却变成了儿媳妇强力发泄的冲击性段落。

岔题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平常在“现实”中不愿看到或者忽略掉的“现实”。

用另一种方式看现实,这是新现实主义美学的核心思路。

2.叙事推进的方式非常讲究,老道,犹如浇花,水是慢慢渗透到泥土中。

开场是游客乘着油轮,导游做介绍,期间伴随着一件近乎于淫秽的性挑逗行为。

这段场景有两个功能,一是让观众先是以游客身份、非常局外人的视点缓缓进入影片,二是深埋着一个巨大的伏笔,最后儿子晚宴因为要偷情而落跑,导致古斯古斯面遗失引发终极危机,与他开场时候的偷情行为一脉相承。

紧接着的转场极其自然,船开着开着就自然的看到了影片的主角:在码头工作了半辈子的赛门。

接着是赛门被告知即将失去工作,他回到前妻家中看望孙女,前妻一家的成员得以出场。

孙女看望过之后,赛门骑着电动车回到女友家(骑电动车这过场戏也有个伏笔,结尾赛门失去了电动车,导致他彻底崩溃)。

女友家开了个旅馆,回到旅馆家中的时候他与旅馆住客一一打招呼。

影片的第一幕算是结束了,此时的观众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摆脱了游客的身份,成为了观看影片故事的真正观众。

而第一幕中出现的各个角色在影片之后慢慢汇聚到了一块。

3.整个尾声也可以说是高潮,持续了一个小时,维斯康蒂《豹》的结尾也持续了一个小时,不过那一个小时的舞会几乎全是展示──以挽歌的基调象征性的展示王子的老去。

《谷子和鲻鱼》不是展示,不是象征,而是以戏剧性、蒙太奇的方式将多种不同质地的情感流汇合到一处,最终形成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效果。

在塑造角色方面,危机事件的处理是最能见角色本性的。

前妻、女儿、好友的鼎力相助展现出这些人的友好本性。

女友本不愿出席,但拗不过女儿的纠缠还是选择出席,而在古斯古斯面遗失危机发生后,女友最终选择从家中找了些古斯古斯面来应付,可见对其感情的真挚。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女友的女儿丽姆,她选择用青春无敌的身体表演肚皮舞来吸引住本已不耐烦的食客。

这场肚皮舞持续了很长时间,讽刺、升华的力量很强。

对做客的本地官员来说,这些阿拉伯移民能够吸引到他们的永远是像古斯古斯面、或者肚皮舞这样异国情调的东西。

结尾最浓墨重彩处理的当然是赛门,他去找落跑的儿子,结果电动车被顽劣的孩童盗走,他见到玩耍的孩童拼命的追赶。

这一场戏反复持续了很长时间,不断强化赛门的行为引发的情感效果。

其实以他老迈的身躯要追到孩童是不可能的,但这对他来说已是最后能抓住的东西了,他只能奋力的追逐,直至倒下。

这个场景成为了他整部影片所作所为的提喻,甚至浓缩了他一生的追求,同时也构成一种反讽。

原型可能是《教父》中老教父维多柯里昂在花园中倒下,无知懵懂的孙子却还在旁边玩闹。

4.对白异常密集,每一个场景都是充斥着冲击-反应式的对白。

但唯独赛门是沉默寡言的,即便是在与政府部门沟通的时候他话也不多,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差,尤其是在与他关系最好、异常能说会道的丽姆的衬托下。

这既是核心角色性格的塑造手段,多多少少也构成了一种象征。

5.手持、自然光,几乎都是近景、特写镜头,不太用长镜头,这是最近二十多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纪录片式拍摄方法,稍有区别的是以前用的是胶片,现在用数字,达内兄弟的电影很具代表性。

新现实主义时期的电影与之相反,比较多是远景、全景、长镜头,意大利导演尤其喜欢用公共汽车、卡车、火车站等场景作背景(后来的安东尼奥尼把空间与身体的美学关系呈现到了极致),为的是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力。

再回到《偷自行车的人》,如巴赞所说,影片的立意是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压迫力,使得人物不得不互相偷窃。

本片用特写自然是要强调角色本身的存在感,这个存在感大于环境,先于环境。

考虑到影片的移民题材,导演的这种处理也不难理解。

危机来自于自身。

赛门是因为年龄偏大才失业,最终引发晚宴无以为继的偶然性事件,根本也是因为儿子的胡乱作为所致。

对非职业演员的使用算是接续新现实主义传统。

绝大部分观众看完整部电影不查资料的话,肯定发现不了影片的主要演员是非职业演员。

饰演赛门的布法莱斯在生活中就是一位外来移民,工作是在工地打工,没有任何表演经验。

但是他在全片中的表现没有任何生硬的地方,与角色极为妥贴。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人山人海》以及其他一些中国的所谓现实主义电影。

中国导演也喜欢用非职业演员,但每一次都让你感觉这真的就是一群非职业演员,导演似乎只是在借助他们那麻木冷漠无知的脸庞去表达一种符号化的情绪(帕索里尼也非常喜欢用这种方法,但请注意,帕索里尼拍摄的绝不是现实主义风格电影,而是神话风格),《人山人海》更是夸张做作到极致,蔡尚君居然让职业演员陈建斌去“表演”一种“不表演”。

柯西胥基本上是放弃了象征的使用,在现实中取景,绝不用特别的布景、特别的场面调度诠释某些情节,但在结尾高潮处,他还是有意无意的用了一个象征手法。

赛门苦苦地在河边追着骑着电动车乱窜的孩童,河中是房屋的倒影,在这一刻,在赛门的心中,现实是已然倒塌,无可救药了。

这象征是诗意的,也是悲剧的(《风烛泪》里面有个类似的镜头可作参考,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987409861/通过汽车玻璃中并置的影像象征性的展现出老人的地位)。

《谷子和鲻鱼》短评

不可思議!好高級!

8分钟前
  • 林西拿
  • 力荐

内心烦躁。生活琐碎如此,真是让人求死不得求生不能。大儿媳妇那段发泄,负能量满满,看得我痛不欲生。所谓电影名,也许就是生存底线的挣扎,抚育子女的动物本能,活着就为吃口饭的艰难

11分钟前
  • 皮袜子
  • 还行

7/10 高密度的对话来丰富人物 核心触及很多社会问题 生动中夹杂着聒噪

14分钟前
  • 一桶猫
  • 还行

柯西胥冲威尼斯,跟《阿黛尔》的已知共同点就是长...长是因为除主角外还刻画了一大家人,看似节外生枝却更加真实动人,尤其是结尾力量集中到一起,觥筹交错和心力交瘁对比呼应。社会问题(移民),手持甩镜,无名演员,端不上桌的古斯古斯,儿媳崩溃哭嚎,丽姆肚皮舞撑场,几个长段落很虐心

1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每次这种片子,都要当异域风情看,换成内陆索然无味…肚皮舞

17分钟前
  • 吃点好的
  • 较差

这结尾太残酷:(

19分钟前
  • نجمة
  • 还行

电影不是生活

21分钟前
  • luna
  • 较差

伪纪录片的感觉,手持,絮叨,让人耐心渐失。最后3个冗长段知道是大招,没感觉到什么威力。还好停得巧。却有点想吃那个蒸粗粮粉。

26分钟前
  • Evil6
  • 还行

那种超长的对白和晃动的镜头让人失去了耐心。

31分钟前
  • eastcosta
  • 还行

说实话我没太get到点,冗长且略有些无聊,这种家庭的创业故事却也显得冷冰冰的。不太喜欢。

32分钟前
  • 我给媳妇端尿盆
  • 还行

习惯类型片的观众常常质疑电影作者刻意延迟或破解起承转合的行为,于此作为“反面教材”的本片其实有很多机会成为流畅的现实主义故事,但柯西胥依旧把注脚写在更孤独的地方,在桀骜和无力间的主人公不曾放弃,笨拙的剪辑把最后时刻留给了夜幕下的形单影只,始作俑者去了哪里并不重要,因为一直有人在对抗着世界的嘈杂。

36分钟前
  • 楚翰彻
  • 推荐

阿拉伯裔法国人叽里呱啦、叽叽喳喳的日常,还不如看同类题材纪录片。影片太呱噪太冗长了,看得心烦,后半段开始打造船上餐厅起稍微好一些,片尾的阿拉伯音乐和肚皮舞是亮点… 法国文艺片几乎全是这种调调,难找一部好看的片子。

37分钟前
  • haihai
  • 较差

自《滑稽游戏》以来,看的最让人憋屈的电影!但被小三欺凌的原配在镜头前怒吼6分多钟时,我直想砸电视,最后精疲力竭的肚皮舞又让人巴不得赶快切入平行剪辑的那一头,看看这顿痛苦的开业饭会不会得到什么转机。

41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睡了……无聊到死……我果然看不出这种没有艺术气息的艺术,整个睡了三分之一,长镜头太多,看着太累,两个多小时看完简直是一种煎熬,如果不是特别变态的大师,说喜欢这种片子的人应该都是装逼吧

45分钟前
  • 左瞳
  • 很差

谢谢,最后15分钟满满的男凝和厌女让我就像坐那等了一晚上库斯库斯的人一样恶心难受想跑路虽然前面也有很多迹象:一家废物♂人和勤劳爱♂的女人

50分钟前
  • 爆炒透明胶
  • 较差

好无聊

54分钟前
  • 太空船
  • 较差

avec alias, à l'institut français.

57分钟前
  • l
  • 还行

据说大多数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后半段有好几个震撼的表演。

1小时前
  • Kreuzberg
  • 推荐

very good family drama, as good as yiyi if it is not better. strong female roles w/ weak males...

1小时前
  • 飘飘然
  • 力荐

当年的金狮应该给这部,虽然哥也很喜欢<色戒>.

1小时前
  • spacem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