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知道薇奥那是不是女同😓看得我一头雾水,她为什么要这么对爱丽丝?
看见爱丽丝和男主牵手眼神立马就不对了,是因为喜欢她吗?
我还等着后面解释呢,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那她是单纯的玩弄爱丽丝咯?
臭小孩。
哦对了,爱丽丝的前夫应该是gay吧,为什么爱丽丝一看见法比奥就躲到桌子底下,是因为法比奥家暴她?
八年后的有个镜头我看见爱丽丝后腰的淤青。
但是电影没解释。
我知道电影想表达什么,也知道电影是根据书拍出来的,可是基本的故事情节要交代清楚啊!
搞得我后面一直在猜剧情、猜人物心理,都无法沉浸地看电影了。
着急的很,然而电影又迟迟不解答,我以为后面会说,没想到就这样完了。
还有就是,最后四分之一真的很拖沓啊!
在维奥那结婚典礼上,那个对视镜头有必要这么长吗?
后面几个镜头也是,本来都跟着电影走了,又被它的拖沓燃起了心火。
我真的搞不懂。
电影主题和配乐都很赞,但是扣两颗星。
小说是看了一个开头,倒是没有我讨厌的外国小说的翻译腔调。
可是电影好像除了演员的长相还满意之类的还真是没其他的感觉,片尾曲轻松好像和电影本身相关的,反正我也没听懂词
电影后半段我的心情是是无比投入和沉重的,不管它的“所谓专业水准”怎样。
但是我来到豆瓣企图找到一大群和我一样为之久久不能平静的人,却发现很多人都质疑它的混乱低俗,无逻辑,不够深入。
我很诧异。
我想首先,看电影的心情是不一样的,我不会抱着“细致的看懂故事的每一个步骤”,不会想它是不是符合所有人的口味。
当然我更没有水平站在专业的角度分析每一个镜头。
我只是身心投入,琢磨它的每一个镜头,理解背后导演的想法。
它不是完美的,但是它对我有不能抵抗的吸引力。
虽然有人说它刻画不够完整,但是它却更像一个不愿多讲自己孤独故事的人,但是孤独的气质已经感染我。
人物形象和电影描写的间离感,使整体更显真实。
我很庆幸,看电影之前,我只是蜻蜓点水的扫过原著的梗概。
所以不会因电影而混乱也不会站在原著如此高的立场,用批判的眼光,这样总不太厚道。
当年我喜欢挪威的森林,深深被打动,后来看电影,我总不能摆脱”原著的热爱者“这个顽固死板的身份。
这个身份总有些苛刻。
电影的剪辑确实很琐碎变化多端,先是两条线同时快速推进推进,从独立的两段童年,到青春期的交际,到中年的一次共同参加婚礼。
好,推进到这里停止,导演开始慢慢讲述这次碰面。
伴随着男主首次袒露童年的创伤,和男主要出国而产生的伤感,同时开始插叙之前不够完整的童年和青春期的回忆。
这些剪辑也并非按时间顺序,而是像碎片一样,互相嵌套。
在琐碎中,导演集中平行描述了两个悲剧的重叠。
它们不像是讲故事,更像是一个人真正的回忆,真正的回忆一定是琐碎,没有逻辑,甚至是混乱的。
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观众能看懂。
婚礼的故事讲完,跳过两人分离的若干年,导演把镜头一直拉到几年后,没有插叙,而是纯粹的开始讲述两个人的再次相互,中间的故事不重要,从两个人外形的变化就可以明了。
多看几遍后发现,电影没有用更多的细节描述他们的孤独特质的一步一步养成,只是浓重刻画他们的童年,一切孤独的始源。
看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却深深感到那种疏离的孤独感。
我想是那种童年的伤痛感染了我。
而作为一个观众,我自发的填补了这些细节的空白。
这些细节如果补充了,未必是什么好事,更多的描述这些伤痛让他们如何如何变得孤立,变得沉默,变得胆怯,表现不好是画蛇添足,还不如让我们自己去想。
导演这里把孤独放置在不断长大两个人的每一个表情,灯光的感觉,和背景的音乐上,让观众能用直觉感到压抑孤独的氛围。
而不是一句一句讲清楚他们的内心。
舞会嘈杂的流行音乐刻意的淹没两个人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内心,仿佛一切都是正常而美好的。
但是命中注定女孩的想融入大众,想得到男孩和朋友的爱的渴望会被所谓朋友残忍的浇灭。
女孩虽然受过伤,但是她还是单纯的找寻幸福,在试衣间,两颗女孩的心仿佛在一步一步接近,女孩的特写能看到眼神中不再是迷茫和躲避,而是渴望。
到最后这种爱却仍然是假象。
男孩一直耷拉的眼皮,始终对任何事物抱着毫无兴趣毫无瓜葛的表情。
他的童年伤痛也是到中年后才敢慢慢吐露给他第一个听众。
我只是想,马蒂达即便是是若干年后的重逢,也表现的像个单纯的孩子,他只是把这种伤痛封起来,不再去爱。
内心深处他还是那个善良,友爱的小男孩,只是没有人能找到启封的工具。
爱丽丝不是那个人,他们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只能互相安慰,却不能互相扶持走过人生。
几段流行音乐,和画面背道而驰,却更产生疏离感。
其中一段在青春期的爱丽丝和奥莉薇在试衣间的亲密,流行音乐是女主内心燃起对正常的感情的追求的写照。
另一个是若干年后重逢,女主快速打扮自己时,活跃的音乐使电影仿佛是在描述一段别无二致的友爱温馨的情人会面,两个人的激动不言而喻,只是欣喜的快速冷却之后,伴随的仍是顽固的无法靠近的孤独。
「 質數的孤獨 」,La solitudine dei numeri primi. 沒讀過原著,電影意圖明確,剪輯音樂都很用力表現童年創傷,後續的孤獨及疏離感。
過了些度,節奏拖沓,形式大過對孤獨的理解,所謂質數的間離,也只停留與那句話。
感受在,不夠自然,亦不深刻。
不過,那女孩的背脊,看得我心疼。
“质数,只能被一和它自身整除,两个孪生质数靠得很近,但中间永远隔着一个偶数。
”——《质数的孤独》。
挺喜欢这样的影片,保存着原著阴郁、忧伤的气质,一种平静的毁灭性。
同时从电影上进行了再次创作,极好的运用了光影、角度、剪切、表演。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2个具有童年阴影的人在今后生活中相遇,感受到了彼此间似有似无的联系,并减轻了彼此的孤独感的故事。
看完后,觉着整体的电影氛围让人觉得有点窒息。
原本以为是个悬疑片,原本以为前面的人物和故事(例如爱丽丝的好朋友菲奥娜)都是为后面做铺垫,哪知那只是两位主角的“孤独”的衬托。
最近又发现了一个最大的质数,2^7723291“这么大的数字是不是大家会觉得会有很多个数可以被整除了,其实不是,它是一个孤独的数字,它只可以被1和自身被整除。
”马蒂亚和爱丽丝都是受童年阴影影响内心孤独的人,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性格和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正因如此两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马蒂亚思想简单纯粹,遇到无法排解的烦恼,马蒂亚只要安静地坐下来,沉思一下,把一切纷乱的思绪归拢,就可以找准自己的方向,笔直地走下去,变得更杰出。
而爱丽丝却复杂的多,她相对来说要过得混乱的多,她任由自己的思绪自由散漫地飘飘忽忽,只有这样她才能把所有的烦恼挥发掉,然后轻松活下去,变得更强大。
马蒂亚理解不了爱丽丝内心纷纭复杂的想法,爱丽丝也听不到马蒂亚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
他们因孤独而互相吸引,因不理解而分开,但分开反而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马蒂亚在遥远的德国确定了自己的幸福归宿,爱丽丝也学会坦然面对生活,他们都在面对孤独的过程中成长了,变成了比以前更好的人。
很慢很慢的电影,花了三次看完。
觉得要电影去表现真实的生活真的很难,大家看电影求的都是短暂的感官刺激娱乐,要么恐怖,要么欢乐,要么悲伤,要么震撼等,类似这种大起大落的情感。
如果要去表现真实的生活,难免少了大起大落,但是刺激还是有,而且有些赤裸裸。
角色内心的活动,需要很长的镜头去表达,因为真实生活中,没有谁的内心活动,是可以一闪而过的结果。
凯米拉尖叫,不会因为某个突如其来的福祉而停;马蒂尔为了不再朋友面前丢面子结果丢失自己的妹妹,人生开始转折,并致一辈子的心理阴影;艾莉丝从小过着被父亲强迫的身不由己的生活,父亲甚至不让她大便导致她大便失禁并最终摔断腿,人生也开始转折,心理不再阳光。
两个心里都失去阳光孤独的人遇见,并相在一起。
还不能说他们在相爱,我始终没有办法感觉到他们之间的爱意,更多的是惺惺相惜的感觉。
马蒂尔突然去德国也是为了逃避面对心理阴影。
分离七年里,两个人都过着颓废的日子。
越发的孤独。
七年后再重逢,马蒂尔回到最后见到妹妹的座椅前心里还是被阴影笼罩,爱丽丝向前决定给他一生的安慰。
虽然剧情戛然而止,留给我的想象是:接下来的日子,爱丽丝将会帮助马蒂尔慢慢的把生活过得很正常,很平凡,伤口慢慢的愈合;爱丽丝也会在马蒂尔的陪伴下慢慢走出灰暗的生活。
两个孤独的质数彼此陪伴,到终老。
如题...................................................................................................................................................................................................................................................................................................................................................................................................................................................................................................................................................................................................................................................................................................................................................................................................................................................................................................................................................................................................................................................................................................................................................................................
原著被改得七零八落。原本不丰满的人物形象在影片中也显得单薄,内心情感刻画不够。
这是一部让人极度不适的电影,象电影界孟京辉弄的悬疑片。虽然导演有权力区别于原著自己整,但说到底,已经不是在谈孤独了,对孤独的追根寻源和救赎是对原著立意的曲解、孤独时的各种情绪也不是不成,但相对于小说这些感受太肌肤了。查了下导演案底,果然是手法花哨派。
剪辑的非常奇怪,我觉得如果没看过书,可能根本看不懂这在说什么。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两人在爱丽丝家穿婚纱和礼服的那段一定不能省。而且薇奥拉的部分拍的莫名其妙,前后根本就没有交代清楚原因。唯一的亮点是选角,幼年和少年时期的爱丽丝,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马蒂亚,长得确实非常像。
生涩,阴暗,刻意。心理残疾者的生活故事,折腾自己,让别人看着难受。
诗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畅销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典范。细腻的笔触,近乎完美的光,孤独者找到了急切的共鸣。
看不懂
我自己太有想象力啦
还是小说好看。
电影的剪辑很文艺 还有关于童年的阴影 孤独的表现 做家长要很认真才行
灰常闷
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头疼” 看原著的时候我可以一口气看完大半本,可是电影是跳着看的,无法不吐槽一下啊1,丹尼斯居然是个小胖子,X 我期盼的耽美情节哪去了,反而多了些百合。2,没看过原著真的能看懂吗?不会觉得各个人物的好多行为都很费解和生硬吗?总之我总觉得是很无聊的一部电影。
我始终钟情于文字的幽谷,读毕几日反复遥想。画意恣肆于孤独,艺术的震撼恐怕明日已深埋记忆。
他们彼此相似却又无法靠近 质数的孤独
质数总是孤独的
这静默的灾劫 没法可退避 像相对没相对论 我有病还是你?
黑暗的童年,犯下的滔天大错却不可挽回。能遇见那个孪生的质数也就不枉此生了。
结尾模仿的太厉害了
人生注定是孤独之旅,在某个时段,不管是长是短,能够彼此相伴都值得珍惜。对于“漫长而苦难”的人生,有个人彼此救赎、化解苦难,是莫大的幸运。
人的相伴往往只是阶段性的 永远摆脱不掉的只有自己 无谓的孤独仿佛也是必然//少女时代的几个演员又可爱又漂亮 很有那种要搞出一堆drama事件的神经气质
吓死我了啊。。觉得闷骚过头有点故弄玄虚了,还有演员那么大牺牲有必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