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名字大陆版名字:某处某人。
处在大城市的孤独患者,是被机器人淘汰的职员,是失眠者,是没朋友的宅男。
换一个城市,换一个人,依然是某处某人。
我和世界的连接也不少,但好脆弱。
在这诺大城市,我虽然孤单一人,却从不孤独。
因为在某个地方有人在等我,等着更好的我。
在前往某处的路上,我哼着歌。
在想象某人的容颜时,我笑出了声。
这名字,听上去又孤独,又文艺。
台湾省名字:巴黎寂寞不打烊。
不打烊,不停止。
巴黎寂寞不停止,巴黎一直寂寞,一直寂寞的巴黎。
寂寞这个状态呀,是欲望未得到满足。
而抑郁,是没有欲望。
是自责到不知到在自责,是爱到忘记了自我。
这名字,像懒惰文案员的标题党之作。
法语原名:两个我。
正常工作的我+有睡眠问题的我。
别人看到的我+接受心理咨询的我。
经常看跳舞的我+从来不跳舞的我。
有绿色厨房的我+有粉色浴室的我。
当你愿意把两个我都展示给他,当他同时喜欢两个你,这大概就是对的人了。
好喜欢这个名字。
———————男女主角有太多机会相识了。
阳台吸烟和吸二手烟的时候;无数次在商店购物的时候;刷社交软件的时候;听同一首歌的时候;撸同一只猫的时候;在同一个机构做心理咨询的时候。
但,就是没有。
导演硬是拖到了最后,一切在舞蹈中结束,相识之后的所有都留给观众想象。
感谢这个安排,在男女主角走出抑郁,在最好的状态下相识。
这就是传说中的对的时间,对的人吧。
———————两场梦都很有意思。
男主在物流公司储运部上班,因装备升级,男主被调到客服部,同事被辞退。
他梦到自己被打包托运,大声呼喊:这是个错误,喂,来人啊,救命。
机器人自然不予理睬,“正常有序”的运转。
现实中的孤独也不过如此。
我们身边人来人往,同时空无一人。
我们身边人声鼎沸,同时万籁俱寂。
我们身边五彩斑斓,同时无限的白,没有尽头的白,没有倒影的白,没有回声的白,啧啧。
女主通过社交软件结识了前男友,分手之后挺受打击,却没有放弃社交软件,同一棵歪脖子树,吊一次,再吊一次。
她梦到自己在精致的街头客厅等某人,不对-更换,不对-更换,不对。
半裸的男士,颜值担当是有的。
大概代表了,肉体容易满足,精神却不容易。
———————娜说猫后来没有出现了,哦吼,还真是。
那就开个脑洞吧,猫其实是不存在的。
男主做梦之后,被黑人女邻居敲门叫醒,只穿个内裤就进了邻居家,邻居因为猫是白色所以不想要,男主加入之前不曾想象的铲屎一族。
多梦幻。
男主撸猫之后,不知不觉中睡去。
这猫就像灵丹妙药,治好之后就消失,深藏功与名。
多梦幻。
女主在垃圾桶遇到小白猫,干干净净。
多梦幻。
女主撸猫之后,嗜睡症也消失了。
在重要演讲的前夕,还通过社交网络约了男伴到家。
从这之后,猫咪就再没出现,多梦幻。
还有,两人抑郁症治愈都有来自火灾的启示。
继续脑洞,那场火灾可能也不存在。
———————以跳舞做结尾很有意思,想到玩具总动员里的场景。
跳舞代表着美好,代表着希望。
这么看的话,男女主角之后应该是美满的。
———————和娜娜看的第一部电影,腾讯会议很好用。
朋友微博上发了照片,是一小串通体紫色的葡萄,饱满圆润,配文,这可能是最葡萄的葡萄了。
这样的表述乍看新奇,实则不难理解。
我们谈论花,月,树,鸟,明知是泛指,却挡不住脑海中浮现的一幕幕图像,原本空泛的概念,始终脱不出那个被赋予的内核——为社会文化所塑造推广,继而为普罗大众所熟知的——最直接、最不容犹疑的联想答案。
爱情也是如此。
曾几何时,风花雪月的曼妙柔情,缘分牵绊的得失悲欢(比如鸳鸯蝴蝶派、琼瑶等擅长的爱恨纠葛、多角恋之类),构成了最实在、最关切的描绘。
历经语言学转向,“爱情”一词作为文字的力量,已经被大大削弱,仿佛有无尽新鲜的东西,可以趁机从概念的躯壳中逸出,也为重新思考“爱情”的本质,提供了多元的可能。
比如今天这部电影,爱情俨然从男女间汹涌的荷尔蒙反应中跳出来,落到了每个个体面对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中来。
这种思考带着强烈的时代色彩,故事中的巴黎,可以换成当下世界上每个灯红酒绿的城市,工作的焦虑、租房生活的孤独等等,足以引发不少青年人的共鸣。
故事里,主人公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断推进,也吸引观众进入角色,反思自己,从中得到有关生活的启发。
从叙事情节而言,这是一部“非典型”的爱情片。
是爱情来临的前夜,而非爱情本身,构成了这个故事的全部。
这种表达的巧妙之处,在于两个相爱的主体,不再被置于“爱情”的传统印象里,而是呈现着各自灵魂独立且高贵的一面。
独立对应着孤独,高贵对应着坚韧。
故事开篇,两个主人公各自陷入紧张焦虑的状态难以自拔,他们住在巴黎郊区的窄小阁楼间里,外面是轰鸣的火车,嗜睡或失眠,一个人生活,郁郁寡欢。
他们去同一家药房,药物介入失效后,又分别预约了心理医生,笨拙生涩地,尝试对着心理医生吐露烦恼。
观众几乎可以从这些小心翼翼地试探中,代入当下的自己,一样的焦虑,一样的莫名,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但终日浑浑噩噩颓丧乏力。
更可怕的是,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人来拯救自己逃出这种状态,唯独剩下一无所知的自己。
毫无疑问地,心理医生的开导产生了很重要的意义。
他们引导着故事的主人公反思自己,内省焦虑的来源,正视自己的感受。
那些被掩饰或者忽略的情感,那些不被理解或是无法释怀的遗憾,都在逐渐被挖掘出来。
在重新面对这些深埋的痛苦时,新的力量涌出,阳光透入。
生活也回到正轨,仿佛又可以恢复到生机勃勃的样子。
和美好的相遇,不期而至,又如约而来。
尽管叙事新奇,但整个电影的节奏是很古典式的,开篇对“忧郁症”的诊断构成一个主要“设定”,全部情节在此基础上展开,算得上简洁明了,观感上很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两个主人公的故事线交错穿插,但始终同一步调,和谐地让人舒服。
然后便是层层推进的情节,接受心理治疗是重要的情节发展,伴随着自己的怀疑和亲友的不解,各种方式的自我拯救,猫咪的出现,穿插着美洲裔(SABBAH巴西)超市老板的强势推销,再到火灾,很多自我剖析到此露出眉目,故事奔向高潮,一面是雷米回到家乡哀悼七岁时死去的妹妹,一面是女主终于放下心结跟母亲通了电话(当代精神分析的最终归宿仿佛都脱不了童年的阴影。
)最后便是铺陈已久的那个伏笔,两人在舞馆相遇。
通过“自我疗愈”这场主线的牵引,故事有条不紊地推进,最后抵达二人相遇的瞬间,完成了“最好的爱是以接受自己为前提”的升华,爱情的甜美不在于两人的电光火石,而是已经做好了悦纳自己的准备。
(我不喜欢悦纳这个词,但这部电影差不多是这意思)构图,音乐,选景,剪辑的节奏,都是很得心应手的样子,这种纯熟技艺的呈现,无疑能给观感带来极大的舒适。
在脱掉概念之后,爱情还可以是什么?
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大概做一个形容。
就像一个人照镜子,他对着镜子笑,镜中的人看起来是很开心的样子。
同样,他对着镜子哭,镜中的人自然看起来一副伤心的模样。
看起来开心或伤心的样子,就是“爱情”,哭和笑,每个人都曾有过,但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感受也都不一样。
爱情就是这么一个抽象的东西,它关乎人的体验和感知。
为什么要有一镜之隔?
大概因为刚好隔了这个概念。
当人们把某样情绪体验称之为“爱情”的时候,就已经用文字的“魔力”把主观的感受客体化了(即便是自称也会如此,因为文字是被社会定义的,而非个体)。
那为什么要尝试脱掉概念呢。
因为我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渴望浪漫而甜蜜的爱情体验,可如果真的想实现,非得明白爱情附身的主体不可。
因为一个镜花水月的爱情概念,可能是海报、广告上美女们毫无瑕疵的笑颜,可能是电影电视里帅哥们全身无死角的精致模样,但那个远不是爱情的真正参照物,因为笑和哭的样子,往往还得取决于那个人本来的样子。
从概念脱出,更像是一次拨乱反正,不用刻意营造“爱情”的模样,你什么样,爱情就什么样。
好像这才是这部影片给到的启发。
害,都是瞎说的,莫怪。
坐同一班地铁,逛同一家小卖铺,去同一个药房,约同一个心理医生,住同一个街区,房间甚至就在隔壁,薄薄的墙壁都挡不住歌声传来…一对普普通通的男女,无数次的擦肩而过,直到最后才相识,这就是塞德里克·克莱普什新片里的“缘分天注定”。
其实东西方都差不多,熟悉幾米绘本的人早就在《向左走.向右走》中读过,更何况杜琪峰又把它搬上过银幕,而克莱普什的法式版本,则让人联想到幾米的偶像桑贝,尤其是蒙马特大教堂下的一个个窗口,孤独的淡然,疏离又留有温馨,可算是把《一点巴黎》的意境影像化了。
虽然雷米和梅兰妮是最典型的法国白人,但他们如今却淹没在“多元化”的巴黎街区里,斯大林格勒站那片现在混居着黑人、北非阿拉伯裔及亚洲人,这种包容的环境更适合现在的法国年轻人,尤其是雷米这样向往宽松氛围的外省男孩。
克莱普什显然对这种“大都会气质”充满乐观的向往的,所以才有可能让他们俩在黑人的舞蹈课上见面,两颗羞涩的心需要真正的接触,方能打开心扉,貌似便捷的社交网络反而没有实效。
这是他的第13部长片,相比《巴黎》和《西班牙旅馆》中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这一次的设定颇为精简,这大概和雷米工作的企业一样,因为现代化的升级而被迫“裁员”了。
但是,人物的情感诉求依然存在,尤其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变得更为细腻、敏感,也更脆弱,朋友和安眠药都无法起作用,只能靠专业的心理医生来排解。
画面也变得更为清新、更为温柔了,淡淡的配乐烘托下,镜头贴近人物内心,这要归功于第一次与克莱普什合作的女摄影指导,她完美地贯彻了导演的意图,用善意的色调来抚平现代巴黎过于紧张的生活节奏。
而安娜·吉拉多和弗朗索瓦·西维尔这两位演员,本就有着那种“人畜无伤”的面孔,毫无攻击性的安全感,在法国影坛也是稀罕。
面有心生,也只有这样的性格,才有可能成为社交网络时代的“遗孤”,至于爱情,迟早会来的,法国人还需要操心这个嘛。
今天一整天都充满疲惫。
早上心中就充满了烦躁,4点多好困去楼下买了一杯咖啡,回到家好累躺在床上耍虎扑,心里很丧,想睡觉又想看电影,挣扎中看了电影,电影给我力量,治愈我当时的心情。
随便找的一部电影,甚至剧情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没有想到会给我启发。
里面好多观点我都蛮认可,社交软件只是短暂的给你刺激or快乐,你并不是想找一个男人,你只是想找一个对你有意义的人;要去遇到一个人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事情;身边其实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和人,但是被自己内心的孤单和焦虑给蒙蔽住了;我们不要愧疚不应该愧疚的,不要为了害怕分离而去一味迎合,我们有权利快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接受过去的事情,然后才能继续走下去;如果想要解决现在的处境,那就要先发现问题;两个人是我们,也是两个自己。
在现在的年代,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是有时候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孤独和焦虑。
侯麦的电影里都是60-90年代的人,他们总是偶遇侃侃而谈,继而展开生活中的故事。
他们没有社交软件,总是不期而遇,感情(友情or爱情)也是自然而然产生,我不知道社交软件是好是坏,反正我也不用,比起这种特定看着外貌和条件去刷——我不喜欢,我喜欢自然而然和不期而遇——所谓的缘份。
把故事聚焦在两位明明住在隔壁,却不认识且从未讲过话的男女主角雷米和梅兰妮身上,电影从开场之后就利用对他们生活现状的描写呈现内心存在的心理压力,无论是担心被自己取代的工作困境,或者被交付重要任务时缺乏信心而产生的焦虑,都在孤独与对自身逃避所造成的睡眠障碍中,让这两个迷失在都市丛林里的灵魂,因为展开心理治疗而有了相见的机会。
日与夜,光与影,灯红酒绿,繁华扎眼谈话声,欢笑声,声声入耳,心却无痕不用扮演孤独患者,心儿一直挫折就让那风继续吹,吹走忧愁和焦虑幻想雪花落下,被我看见停下自我拉扯,不用去凑出笑的表情...
饮食男女,都逃不过孤独。
在城市中生活的年轻人更甚。
大家每天都是又丧又自我强打鸡血般面对日子。
未来似乎总是遥不可及...可是,很快一天就又过去了,和昨天并没有什么不同。
有时会悲观迷茫,大多时会焦虑,经常会觉得孤独。
事实上,全世界年轻人都在焦虑着孤独着。
而所有的孤独的男女其实都一个样…今天推荐这样一部偏小众的法国新片。
它讲述的是普通人的孤独都市生活。
或许它偷窥了你的生活哦——《某处,某人》
法国巴黎。
三十岁左右的米兰妮和雷米住在同一区,也可以说是邻居,但他们互不相识。
他们都是患有大城市孤独症的人。
大家都以为高科技会让我们更容易地建立不同的人际关系。
却时常让人不知无措。
甚至是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对于很多人而言,交朋友或谈恋爱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
抑郁和烦躁倒是时常找上门。
米兰妮不能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又因为工作的事变得异常焦虑。
一直睡不醒。
吃药不见效。
她又看起了心理医生,并对她如此描绘自己的上段感情:【我也不想放弃,事实上也做不到。
我觉得让我欲罢不能的是那种感觉,就像飘在空中,远离真实的世界,就好像被龙卷风卷走的感觉。
我爱他胜过我自己,爱到卑微到尘埃里,可悲哀到尘埃里的感觉挺好。
】简直有点小病态,但她享受其中。
男友离开后她做什么都没劲,空虚了就用小软件约炮,麻痹自己。
雷米也像米兰妮一样,独自在大都市打工。
他因为内心一直背负着负罪感。
近期又因为岗位变动而失眠了,同样去看心理医生。
他孤独极了。
亲人不在身边,没有朋友相伴。
于是,尝试着玩脸书,去联系以前的老同学等,但效果不佳。
烦恼和迷茫只能通过心理医生来倾诉。
就这样孤独的男女,却没有抱团取暖而走到一起。
这有别于其他的影视剧的常见桥段。
本片以男女主为两条线互文且交叉。
一直到影片快结束的5分钟,他们才真正的看到对方。
这之前,他们就彼此过又孤独又丧的独居生活,偶有相遇但都成了路人。
其实,融入大都市里的个体,都太容易在寻觅中迷失自己,又怎么会能轻易发现他人呢。
所以,产生了这个故事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当他们在自家阳台吹风看晚霞。
当他们在脸书上寻觅有缘人。
当他们都去找心理医生。
当他们邂逅着同一只小猫。
当他们在每一个日常中不经意碰面.....我们在观影中,一直期待着他们完成相遇。
可是,他们始终没有发现对方。
而是像我们一样,也经历着困惑,被琐碎羁绊,被自我折磨……
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一直都没有放弃自我寻找和救赎。
最终,待他们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后,两人开始了不期而遇。
原来,艳遇、歌曲、酒精、猫咪、舞蹈都不完全是治愈自己的良药,自己才是。
原来,只有在对的时间才会遇到对的人,不然天天擦肩也只是形同陌路。
原来,先找到了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之后,才能有能力遇到某人。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的,只有自己接受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爱生活的一切。
“我们”,也就是两个不同的“自我”所构成。
只有当两个“自我”都是真实的独立的,才能结合成为“我们”。
事实上,我们都是自己生活的主角。
可能,我们还不够好,经常一个人,但也可能会像米兰妮和雷米一样,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后找到了自己、遇见对的人。
换句话来说,《某处,某人》说得也是每一个你我的故事。
影片讲述的是,人如何从自己的困境中走出来,勇敢拥抱自己追求新生活。
生活中,我们时常感到空虚和失落,经常怀疑自己天赋不够能力不强,认为自己的运气就是不好啊,甚至是怀疑自己没有得到幸福的能力。
事实并非是这样,你值得爱和被爱,你现在所需要就是多爱自己一些,然后再张开怀抱去接纳他人和新的东西。
影片中提到了一个观念:任何鲜活的关系都需要和外界进行交换,而交换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其实,相遇的本质就是和别人分享那些我们觉得无法分享的事情。
所以,请不要做自我情绪的囚徒,不要做生活的旁观者,而是去尝试打开自己的心扉,去积极参与,不惧失望,或许你会在一天发现,丢失的猫,就在爱人的家里。
情绪稳定的东dong
2019年最后一天,看了一场小众电影《Someone, Somewhere》,很喜欢,平平淡淡的告别了这一年。
这是一部欧洲电影,有着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爆米花的观影体验。
没有视觉刺激,没有复杂的剧情,有的更多是情绪讲述。
男主角是一个因为失业而PANIC到连话都说不清、在地铁里会晕倒的年轻人,女主角是一个因为工作上项目汇报的压力而焦虑的年轻人。
他们都有睡眠问题,他们都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他们经常站在阳台上抽烟/发呆,他们都会去同一家超市,他们甚至养了同一只猫。
最后他们参加了同一个舞蹈培训班,成为了舞伴。
故事到此为止。
不是为了讲相遇而相遇,不是为了讲孤独而孤独,但每一个情节都能让我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
细腻、平凡、精致、生动,背景音乐很好听,是我喜欢的文艺调调。
我不是个喜欢宠物的人,但里面的猫猫让我一下爱上了,也想养一只。
因为它太活泼可爱、通人性、很疗愈。
现在忽然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不想养孩子而要宠物了。
和心理医生的交谈,也就是自我探索,让女主角发现,只有先学会爱自己多一些才能爱别人。
而男主角的恐慌,可能是来自妹妹当年去世的阴影。
他们都必须放下对过去的纠结,才能勇敢地面对未来。
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并没有让我们更容易地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反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肤浅。
一直都喜欢以城市为背景的电影。
每个城市都有独一无二的性格。
巴黎的日与夜,光与影,既古老又现代。
虽然主人公都抑郁,但整个影片的颜色并不是灰暗色,而是有着浪漫的蓝绿色的房间,温馨的暗黄色的超市。
这是个有温度的城市。
不是不相信灵魂伴侣真爱一线牵、而是知道他明明身处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却不知我们今生是否能够遇见、我们或许常常去同一家便利店、看过同一位医生、甚至触摸过同一只小动物、但我们就是无法与彼此四目相对、庆幸他们在片尾的舞池里遇见了彼此、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与真爱失之交臂、别人与你甚至意外、哪一个会先来。
1、开头的音乐和BGM真的不错,带感,不管后续卖相如何,前面就吸引了年轻观众继续往下;然后看完全片,一看导演,好了嘛,《西班牙公寓》的导演,难怪我会特别喜欢他这轻快的音乐和节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有点青春就应该是这样的即视感。
2、色彩上完全不同之前的几部,我更喜欢现在的色彩,问了专业导演,说是“日本小抽色”,很考究本身拍摄的配色,确实如此,心理咨询室前的那墙的颜色外加法式绿色的小棉凳,小清新的感觉扑面而来,使得整体的色彩很容易击穿一个中年前青年的眼球。
3、但是内容上却没有《西班牙公寓》的那种青春即视感和凉风吹抚后挽一挽头发望向天空的飒爽,有一股浓浓的《向左走,向右走》,治愈的过程也就暗示着他们最后会在一起,两线穿插并行的方式也验证于此,剪辑得不错,没有两条线的感觉。
“ 我知道你一直在那里。
” (取自片尾) 早上刚写完和孤独有关的一段话,晚上鬼使神差翻开了广电片单上的它(虽然之前翻到过几次名字但当时一直没想点开),契机可能是因为比起治疗拖延,更想先治疗自己的焦虑,缘分也刚好充满了。
这部还是非常适合加入焦虑片单列表里的,没有过多华丽的音乐,恰如其分的场景割裂与静默让影片氛围和主题更加契合,超级无敌“热情”的商人可以说是整部片的导火索,最震惊的场景是当男主化身猫宝男时,我感觉自己的唇形能吞下六颗牛油果,于是八卦的我我忽然想起一位经常和猫同框出现的说唱歌手(WTM西瓜),那么问题来了,法国的礼节是必须左右左贴面吻三次吗?
但是有个场景又只有左右二次为什么?
( 要学的小知识又增加了)最后想说:荧幕前的你们跳着双人舞,荧幕后的我跟着跳起了单人舞,因为两个人变得越来越爱自己了,所以非常高兴看到导演设计的正面交锋场景,这对CP太好磕了,虽然这个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常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拯救回自己。
BGM超好听,都给我冲。
01-《Mon Compe / Ti Bom 》(旋律和词都好)02 -《Two Roads》(词好)
孤单了呗。
法式文化的区别在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性(虽然只为展示人物性格而设)和把浪漫寄托社交媒体的期待度,比较于现代都市人的感情空白,这种缘分已经太浪漫了!
你们的温情浪漫治愈,在我这就是清汤寡水。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接受这份美好的寡淡,是一个让人难过又痛苦的问题。男主很适合这类片子,毛茸茸光亮亮的暖暖的。
挺好的一个片子,表演也很到位
二十分钟放弃了。
每个人都有心情低落的时候。心理健康真的太重要了。法语片总是那么的温暖。
走出过去才能拥抱世界,100分钟的前戏,1分钟的高潮,导演挺牛的。
猫一出场,就觉得有《情寻猫脚印》的意思了,而整体营造的烦恼生活中那些小浪漫,又实在像《西班牙公寓》《俄罗斯玩偶》中的群像。结尾一看,导演还真就是2009年我在北京采访过的塞德里克.克拉皮斯。这个不属于电影节的几十年竟一直在拍一种电影,甚至是同一部电影,关于靠近与拉开的关系舞蹈,只是把演员从罗曼杜里斯换作了弗朗索瓦西尔维。
前半段好点,后半段差点
#SIFF2020# 09 喜欢的法式小品 喜欢两位主人公struggle一整部后,最后相遇的瞬间 相遇时已经是摒弃了抑郁情绪从痛苦过去 中走出来愿意乐观积极好好生活的自己弗朗索瓦的演技一直就很好
法国小清新影片,两个孤独而有些忧郁的巴黎年轻男女的故事。认真在讲故事,不玩花招,还可一看。
不明觉厉
有只猫咪穿插片段我实在忍不住在四星和五星之间徘徊,aww年轻人的归宿果然是领养猫咪。男主真的是 So Cute,真的是非常可爱的Cheese Burger Man。故事其实挺简单的,叙述手法却很可爱,看得让人总是忍不住awww【真的不仅仅因为咪咪】万变不离其宗的真理就是,想要获得爱情,先要接受自己。just the way you are,相对来说挺有代入感的,“match” on tinder,“Not Match” in real life...
太文艺了。同时太真实太致郁。
遇见时他们都是最好的自己了!还是那句话 先找到自我 再寻找我爱的人
非常好看,看完疯狂地想听histoire d'un amour
不痛不痒爱情小品,而且是最后才开始踏进去,我们经历过低谷和迷惑。
北京🛫️廣州的飛行消磨時光
勉强可以算是一种都市心灵治疗电影,适合单身一族欣赏的类型,在遇到真正能治愈你的人之前,请先好好探索自己。狠批的还是社交网络,要多去触摸真实的生活啊朋友们。
法国,2019。探索如何“爱自己”法式细腻电影,关乎童年,工作,朋友,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