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下载以前在电视上看到过的电影,有的只是看过几个镜头,想找一下当年的回忆,从几年前到十几年前的都有,尽管十几年前我还是个小学生。
很多电影的名字我都不记得了,是通过各种回忆的情节和人物在网上搜出来的,其中就包括今天这部《微光城市》(这个名字是记得的),这是我在高三时从安徽卫视影视屏道看到的,当时没看到头。
这种题材的电影我一直是非常喜欢的,有科幻又有冒险,并且我一直是个cult,能理解片中的各种细节和表征性事物,其中就包括片头学校名的大门牌 EMBER CITY SCHOOL,其中有几个字母消失了,就是E、C、O,连起来就是ECO,ecology(生态,可持续性)的前三个字母,暗示着这座城市缺少生态的发展方式,缺少可持续性。
在接下来的场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派工业革命初期的景象,巨大的机械和厂房,还有耀眼的白炽灯。
看到全世界的幸存者都聚集在仅存的绿洲让我想起了诺亚方舟,有不少网友问为什么地面不能居住了,那是因为爆发了毁灭性的核战争,全世界的人几乎都死于核爆炸和核污染,因为被核辐射污染了,地面不能居住了,幸存者于是就被转移到了地下,建立起了微光城。
那巨大的飞蛾,甲虫,还有鼹鼠正是核辐射导致的产物。
当然人类不想就这样灭绝,微光城剩下的人就是人类最后的火种,他们的天命就是延续人类的香火。
科学家们估测陆地上核辐射消退大概需要200年(片头曾有另一位科学家问200年是否够),于是密码箱被设置了两百年的倒计时。
不幸的是倒计时还有47年时市长嗝屁了,所以箱子没有交接,于是才有了后面主人公的大冒险。
有人问为什么要把把逃离方案锁在箱子里,不提前让人知道。
要的就是保密,要是还没到200年,就有人耐不住性子想出去,地面上的生态还未恢复,那就惨了。
这部片让我想起了皮克斯的机器人总动员,因为故事背景都是环境破坏人类灭绝,除了一小部分人登上了方舟或建立起了地下城市,并且都是生存下来的人都不知道当初设计者的初衷,幸存下来的人都克服困难重返地球和地上,总之这种题材我想想都感觉激动。
这个不是前一阵火得一塌糊涂的twilight. 是另一部科幻片
使之在匪夷所思中显得合情合理,惊喜却并不唐突。
Harry Potter就是典范,在魔法王国这个构筑在想象力的背景上,描写得却是我们都熟悉的日常学校生活。
只是把数理化史地生换成了黑魔法、魔药、咒语课程,把体育换成了骑飞帚……把猫狗等宠物换成了夜枭和精灵。
这样的类创新,保证了内容的亲和力,不和生活完全脱节,又加入了值得期待、妙趣横生的看点。
《微光城市》也是一样。
老少咸宜的科幻片。
轻松不用太用心地看。
内容似是而非,不是没有瑕疵和漏洞,但在一个特定的科幻背景下,一切好像又解释得通。
作者设定的特殊环境,一切都新鲜又合理。
身为夜行动物的我,对片子中这种长年不见天日、靠万千灯火燃亮的微光城市,真是深切大爱恨不得终老于此啊。
男女主角都让人悦目。
特别是女主,今年才14岁。
不是艳丽或妩媚早熟的欧美女孩。
却充满灵气和清澈的气质,很知性,我很喜欢。
光明的结局,很励志,予人温暖感动。
觉出这个故事的寓意深度,不复杂却并不肤浅。
City of Ember is a movie distributed by 20th Century Fox in 2008. I like this movie neither because the actor, nor the story of the movie, what I like the movie’s idea. But the most of the idea is come from a novel, the novel is called the same name as the movie, it’s written by Jeanne DuPrau in 2003.The story of the City of Ember is very simple. It told a story when the earth’s surface can’t live anymore, because pollution. So future’s people build a city under the ground, they call it “The city of Ember”. Some “builders” think that after 200 years pollution will disappear. So they made a box, and put a paper write on explain of how to leave the city of Ember in to the box they made. 200 years later, a girl called Lina Mayfleet found the box, and see the paper in the box. So Lina, her friend Doon, and her little sister Poppy follow indication of the builders, and leave the city of Ember.There are many idea in the City of Ember, whether the book or the movie. Every time I watch it I’ll found a new idea, that’s what I like. The movie’s main idea a little bit like a dystopian story. On the surface society of the “Ember” is full of peace, hope, and free. But it just what we see outside,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side, such as the scarcity of the power, the only generator in the city begin to stop running. (The “builders” might anticipate this, so 200 years later, the people need to leave the city.) The mayor lies to all the people of “Ember”. Let them think one day the “builders” will return to save the people. And let them think food shortages, so the mayor can smuggle eat all the food the city left. This is why the city of Ember should not choose the absolutism. Even it’s a dystopian story,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gave a hope, Lina, Doon, Poppy leave the city of Ember.City of Ember’s movie had other 2 point I quite like. First the music in the movie, there are many music in the movie I like. Second is the actor’s acting is very good, Special the Lina’s actress. But the Box office of the City of Ember is very low. The budget of the City of Ember is 55 million dollars and the Box office only 17 million dollars, it’s far below the budget. Because the writer of the movie made a big mistake, she should write the first book and second book of the Book of Ember series in one movie. Then the movie will more complex, and more interesting.
原著是一部四部曲。
1.the city of ember 2.people of sparks 3.the prophe of yohwood 4.the diamond of darkhold 后三部讲的是地下世界的人们收到了莱娜留下的信息来到了地面上生活,但是事情并不从此一帆风顺,莱娜和杜恩还是有冒险。
目前后二部只有英文版没有中文版。
第四部最后的结局是好的。
辞海这样很狗血地定义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
就算这个定义对,也应该加一条:童话是非分明,黑白清楚,符合极简的儿童思维,所以才能教育儿童。
你要什么都不好不坏,不清不楚,性格模棱两可,变化多端,儿童就不好理解了。
童话不可能是真的,除了“幻想”的因素外,还因为现实生活往往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构成的。
同样,教育人民的时候也要用“儿童式”的思维。
比如,某某就是一条披着羊皮的狼(这个够童话),什么什么主义就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哪个哪个就立D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很童话,不过童话也挺吸引人。
三个小朋友玩激流勇进不亦乐乎,做成3D的感觉就更棒了(成地心游记了)。
要是咱们每晚7点钟放了200年的童话联播节目也做得这么好看当儿童也心甘哪!
200年前的前辈为了后人的幸福,决定为了躲避某个灾难而住在地下……又担心后人的心理问题决定不告诉后人地面上的信息。
(←到这里我都非常喜欢,类似的基础设定感觉也会很感人!
但接下来的就……)只是将出去的方法和一半钥匙放在一个盒子里倒计时200年。
但却将盒子和另一半钥匙交给了都交给了市长管理……倒计时到头了,盒子打开了,但很多年前管理盒子的市长却没能顺利的交接……结果地下城市快过不下去了,男孩和女孩开始了冒险……说真的如果给我这个基础设定让我自己脑补,我都能给自己感动到!
结果这片子看的我却直翻白眼……很简单的事却又是因为熊孩子搞的一波三折……女主发现丑闻却去找亲信报告去送人头……明明只是出去的路却非要设计成激流勇进……就不怕堵了?
我还是回味一下序幕,通过脑补感动自己吧……
这俨然是一部真人版的宫崎骏动画片,太多的宫崎骏的元素。
回归自然的反工业反战争,犹如天空之城的笨拙而又锈迹斑斑的机器人,犹如不同的指针可以打开不同命运的哈尔的移动城堡。
当莉娜穿上红色披风,细长的双腿飞驰在昏暗工业的老街道上的时候,我看见了宫崎骏的影子。
包括下水道,下水道里的怪兽,整天昏昏欲睡的老水管工,巨大笨重的发电机,贪吃腐败的市长和田鼠一般的秘书,甚至莉娜拉着跑的妹妹,一切都太宫崎骏了。
如果是动画片,应该是不错的一部,但作为电影,有点粗了。
不过剧本算是我喜欢的一类。
电影在前半部分的确给人制造出了奇妙的世界观,因为现有人类的末日已到,而把希望的火种放在了地下城市。
地下城市只是一个面积不大的小镇,一切的光源都靠电灯。
我更感兴趣于小镇内的分配工作仪式和传统原始的送信员的职业。
片中小男孩主演的爸爸是《肖申克的救赎》里的男主演,市长的阴谋、一系列与神秘盒子有关的机关、对辽阔和光明的渴望让这部电影的确是充满了童趣。
黑暗当然不会永恒,当那东方的天空出现朝霞时,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电影里关于科幻部分的描述显得模糊,我以科幻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给了三星的评价。
但是它依然很适合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一看,你会发现你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end
片子整体故事前情交代很不清楚 很多疑问 为什么他们要住在地下 明明上面十分安静和平(在影片结尾的地上世界来看) 为什么在第七任市长的时候传承中断了 为什么盒子成为第七任市长家族的私有物 为什么那只鼹鼠那么大还丑还吃人 主演中规中矩 没什么精彩的角色 男主角一般 女主角感觉有点切斯底里 总是做错误的时间做错误的事情 最后一问 为什么女主角想到了带妹妹一起出去 而男主角没有想到他爸爸
时间:2008年10月14日19:00地点:AMC影院事件:City of Ember第一周上画虽然没有纳尼亚那样的恢宏气势,但却有着哈利波特式的神秘感,City of Ember算是一部迷人的童话;该投诉一下Bill Murray了,这位仁兄最近老是演一些没什么难度的配角;值得一提的是,片中的女主角,跟dakota fanning同龄的Saoirse Ronan,近期又一令人瞩目的童星,而且算是不靠脸蛋吃饭的类型。
她的下一部电影将与PJ合作,相信她的路会越走越宽。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慢节奏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全程沉浸在俄罗斯悲凉又有点疯狂的长镜头里。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很久没看大师电影,感觉很好。三十年后的沙丹力荐,资料馆场场满座。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最开始,父亲开车,女儿在后座吃泡泡糖,莫名有种《洛丽塔》的感觉hhhh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