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把工作和社交看得比家庭更重要的男人,但要澄清的是,他心里并不是不在意妻子和女儿的事,只是他更看重事业吧。
在暮年妻子女儿都不理他且落得破产无处可去,可以说是过得很失败的。
伊斯特伍德完美地演绎了老人这种凄凉的境地。
唯一和他说话的孙女连婚礼酒水都出不起,老人为了帮孙女,顺便也为自己生计,走投无路情况之下只好选择运毒,虽然他的行为似乎能够获得观众同情,但是其实这并非唯一能选择的路。
犯罪的成本很低,但是付出的代价却要会很高(在影片结局中老人还过得很惬意没有受到太大惩罚)。
如果老人前些年更重视自己亲人和家庭,多陪伴他们相信会比今天要好。
唯一一点影片没有解释的是老人似乎没有足够动机继续运毒了,如果为了钱前几次应该赚够了,一直这样做似乎太贪婪?
还是想临死前多赚钱给儿女不得而知。
但实际上金钱并不能带给他幸福和妻子儿女对他的感情,只有陪伴和关怀才是。
很让人感动的是他和妻子的感情,虽然闹矛盾离婚分开了,但是最终还是对彼此的感情一直保留不变,妻子是没有遗憾离开的。
影片强调对家庭和亲人的爱,角色之间的对白 金句频出。
最后老人被抓,辩护人想为男人申辩,但被他拒绝了。
很佩服他能勇敢承担自己犯下过错的勇气。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人这种做法是极其自私和错误的,特别是运毒,虽然影片用同情的叙事方式。
事已至此,老人心里其实也很后悔当年自己的行为,如果时间能买或能回到过去,相信他会更重视和家人的时光。
骡子,看完了。
这片的逻辑感觉没有东木以前扎实,东木给贩毒团伙当司机和库珀如同无间道3黎明那段一样要求毒贩和他们合作,都和他之前的风格不太一样。
你就想想多少片子里警察为了弄搜查证就头疼的不得了吧。
既是老头的堕落史,也是老头的风流史。
居然还露点了,我看过的几部东木前作应该没露过点吧…神秘河里的尸体要是没露点那肯定没有。
廊桥遗梦不知道有没有,不过我没看过。
老头这回的嘲讽也有点刻意,前面帮人家换胎,男的搁那找信号用谷歌,老头慢悠悠的说你们这帮年轻人离不开互联网。
后面警察拦司机,司机说这是我最危险的五分钟,死于临时路检的概率比他不敢说的都高,结果啥事没发生。
这孙女表演太烂了…这部的说教味也比以前冲。
另外吐槽一点,开头和实际故事隔了十二年,东木一点变化没有,这简直比爱尔兰人的ai换脸更糟糕…至少爱尔兰人还算有变化呢…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个老爷子,我真的没有办法不崇拜他。
对廊桥遗梦的爱已经不需我赘述了。
甚至在看《骡子》时,老爷子饰演的Earl在行驶过程中接到外孙女电话时的神情也会让我不禁想起在雨中开着皮卡的罗伯特,并为之动容。
回归到这部电影,老爷子在88岁高龄导演并主演的这部《骡子》,应该是他的收山之作了。
电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编,二战老兵为锡那罗亚集团运送毒品的故事。
没错,就是《毒枭墨西哥》里米格尔一手创立的贩毒帝国。
Earl为之服务的那十年,集团掌控者正是后来多次因越狱轰动世界的大毒枭,绰号名为矮子的华金古兹曼。
而抓住Earl的二号探员,正饰演过毒枭里被折磨致死的DEA探员Kiki。
感觉真像一个奇妙的轮回。
落魄的二战老兵、不被家人接受,老无所依,沦为运毒人,这本该是个悲情角色,一开始我甚至担心颤颤巍巍的Earl会随时挂掉。
哪晓得在剧中是个颇具喜感的老年花花公子,爱享受生活,爱辣妹,在运毒的路上开着车唱着歌,虽然没吃火锅,但一定不会错过最好吃的猪肉三明治。
赚到的钱可以大手一挥就拿来资助退伍老兵小酒馆,如同当年在酒吧里请所有人喝酒一般豪气。
就是这么出彩的一个人物,但是与探员的交集,尤其是关于家庭的说教,有些略显刻意。
反倒是被抓时那一幕,俩人的相认设计得很简洁,没有拖泥带水的台词和人物特写,也是加分项。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的意义是告诉观众家庭的重要性,然而,Earl就是一生放纵不羁爱自由的典型,比起他的事业,家庭只能靠边站。
他的妻子女儿存在感就是不强,妻子弥留之际的陪伴可以弥补几十年的缺席吗,我并不认同。
他就是个爱工作爱享受胜过一切的人啊,而这样的人也有他的可爱之处。
偏巧他也有这样的好运,最终被捕以后在狱中专心继续他最爱的花卉栽培事业,继续当一个快乐的老头子。
而且这是真实结局。
看着英雄迟暮、如风中残烛版的老爷子,这个结局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我可以用钱买下一切,唯独买不来时间”。
这是《骡子》的主人公厄尔在法庭上对自己的亲人们说出的话。
对于我们来说,类似的道理听到过太多,但当这句话从厄尔的扮演者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口中说出时,仍然让人不禁唏嘘。
《骡子》这部电影讲的并不是动物界的骡子,而是一个灰色职业的别称,所谓的“骡子”指的是那些帮毒贩运输毒品的人,他们大多身家清白,用自己的身体或交通工具帮助毒贩将毒品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然后再收取一定的佣金。
片中的主人公厄尔就是这么一个毒品骡子,但与其他同行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年近九旬的老人。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第一直觉这是一个跟绝命毒师差不多的电影,但慢慢我却发现其实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虽然一开始也是为了钱,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能够感觉出,驱使着老厄尔一次又一次做毒品骡子的动力,已经不单单是钱,更多的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在很多时间里,这部电影会给人一种公路片的错觉。
我们看到的不是老厄尔身处毒贩之间的紧张刺激,而是看着他在自己的皮卡车里,不停地穿行于美国各个州之间。
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云密布,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我们看到的都是老厄尔开着皮卡“自由飞翔”的场景,他的车窗永远开着,收音机里永远会传来上个世纪的歌曲,老爷子就这么吹着风唱着歌,有时候还吃点糖豆或者汉堡,兴致来了就去见见老朋友,吃吃自己最喜欢的猪肉三明治,仿佛他运的根本不是毒品,而是一份好心情。
但老厄尔这种潇洒的背后,其实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那就是亲情。
虽然整部电影中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扮演的厄尔散发着个人魅力,但仍无法掩饰他是一个“混蛋”,为了自己的那些虚荣,他跟结婚十年的妻子离了婚,并且错过了自己女儿从出生洗礼到婚礼的生命中所有重要的日子。
但好在老厄尔浪子回头,在年近耄耋之时终于想明白了支撑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其实就是被他一直所抛弃的亲情,因此他才会开始自己“毒品骡子”的生涯。
从第一次做骡子时的心惊胆战,到后来的得心应手,厄尔赚的钱越来越多,他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也希望用金钱买回自己年轻时犯下的错,买回被自己遗弃的亲情,但事情并不如他的愿,虽然他越来越有钱,但妻子和女儿却越来越嫌弃和疏远他,反倒是后来他冒死留在妻子病榻身边的时光,换回了家人对他的爱。
我们都知道活在这世界上,钱非常重要,但比钱更加重要的,是时间与亲情,也许我们体会不到,但那个九十岁的老人,他用自己漫长的生命体会到了。
“不要重蹈我的覆辙,我把工作看得比家庭重要,家庭是最重要的,事业也重要,但跟家庭比起来也只能排在第二位,我吸取了教训才明白这一点。
”“我觉得你该停下了,这些人根本不在乎你,你可以金盆洗手,去找一份真正喜欢的工作.....”上面这两句话,一句是他对警察说的,一句是他对毒贩说的,这个付出了自己漫长生命代价的老人希望用自己的教训去告诫每一个他觉得还不错的年轻人,但如果不经历漫长的生命历程,谁又能听得进和悟得出这些道理呢?
除了亲情的宝贵,《骡子》这部电影还告诉所有观众,一个人在面对时代变化的时候是多么的无力。
厄尔对互联网嗤之以鼻,但互联却在几年之后彻底击垮了他一生的事业;他讨厌手机,但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他自己也得靠手机工作;他是一个保守的白人老兵,却给拉拉骑手出主意、帮黑人修车、替墨西哥毒品集团卖命。
要知道,本片的导演兼主演伊斯特伍德老爷子在现实中也是一个铁杆共和党人,因此无论从电影还是现实中,这似乎都透露着年近九十的伊斯特伍德对于时代的一种无力和迷茫。
一个年已耄耋的老人成为毒品集团的头号骡子,这部电影似乎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奇景,毕竟九十岁的人能走路就已经不容易了更别说是帮人走私毒品了。
但艺术总是来源于现实,片中的老厄尔其实在现实之中真的有原型,他叫Leo Sharp,是个二战老兵,他为墨西哥贩毒集团锡那罗亚运送毒品长达十年之久,2011年在用一辆破卡车运送价值300万美元毒品穿越密歇根州的时候被捕,当时他已经90岁高龄,最后被判入狱三年。
一切就像是电影,比电影还要精彩,在电影中,伊斯特伍德通过厄尔做毒品骡子向世人传达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迷思,而在现实中的Leo Sharp又是为什么一直做毒品骡子,恐怕答案就只有那些吹过他车窗的风才知道了。
故事讲得很清楚,没有特效,没有刻意煽情的音乐,是漫长“无聊”的电影, 就像一个老人的悠长独白,对所有失去的最直接的叙述,对被置身于“咎由自取”的隔绝地带的困惑与反思。
在电影中这样的老人或也可以被定义成几个关键词,如:固执,绅士,共情。
他怀有青年人一般的不甘碌碌无为,一心追求自主自由的生活方式的信念,不被事业,婚姻,子女教育困扰,这也许十分洒脱,同时也是深入骨髓的对自由定义的偏执。
这样的“老者”绝非是个人,他不但绝对分存在与现实中的与互联网所代表的时代进步的具体事物特征或者社会意识形态的脱节的年长群体,电映中是厄尔,是哪个被杀的头目。
同时也代表了每个个体中所具有的“老者”元素,这在正常不过,但唯一区别在于 时间 。
如果以直接的青年,中年,老年划分我们的时间,当我们拥有绝对的时间,反思留给我们无限的机会,弥补,开拓,似乎会有下一个,下一个阶段,这是十分美好的过程,而厄尔没有时间了,所以他格外的“惨”。
影片导演也是自导自演了,加上是真实故事引发的灵感(唉),其他电影背后的细节我不清楚,这也许是恰当灵感素材:主线 缉毒 老人贩毒 。
伍德也是老人,(勿杠)他产生共情。
导演使用无可奈何又最理想的表达方式来把握故事,节奏,场面调度.。
可以当成背景音乐的老歌,完全不惊喜的故事转折高潮,但对于追求兴奋点的不满大圆满的部分观众来说,甚至是套路,保守,寡淡。
客观的来讲这部电影的确存在技术、表达和塑造上的问题,这个我不动就不许叙述了。
《骡子》在我看来是部抽象性的自传电影,情节的讲述蕴含身为老者的私心,似乎是对事件主人公的心疼,对所有对时间真正意义上认识并意识到种种程度的人们的爱与心疼。
只是有点悲哀,有点沉重,一场对一生长河的告白、安慰与共勉。
老人们没有太多时间,所以他们在剩下的漫长日子中依靠生产诗歌来维持生命。
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88岁自导自演的《骡子》中,他饰演垂垂老矣的厄尔·斯通用运毒车的轰鸣声碾碎了家庭伦理的枷锁,却也在好莱坞夕阳的余晖中,折射出关于宽恕、性别与种族议题的尖锐悖论。
这部改编自90岁毒贩里奥·夏普真实经历的作品,以公路片的框架包裹着美国社会最深层的焦虑:当浪子回头的叙事遇上白人男性特权,救赎的底色究竟是忏悔的泪水,还是结构性偏见的糖衣?
一、缺席者的特权:家庭叙事中的性别失衡厄尔的家庭关系崩塌史堪称"白人男性失格"的范本:他沉迷于萱草花培育事业,将妻子玛丽的所有结婚纪念日、女儿艾莉森的毕业典礼与婚礼悉数抛诸脑后,甚至因破产而厚颜出席外孙女订婚宴。
这种"自由优先于责任"的人生信条,在导演伊斯特伍德的镜头下被诗意化为老牛仔的浪漫不羁——当厄尔在黄花菜大赛上目睹他人婚礼时,愧疚与自嘲交织的面部特写,竟透露出某种令人同情的孤独感。
这种叙事策略在父女和解的高潮时刻达到顶峰:十二年未交谈的女儿,在父亲被捕前夜选择原谅,临终的妻子玛丽最终接纳了迟到的忏悔。
这种"无论多晚,家人永远等候"的结局,与现实中伊斯特伍德本人复杂的情感史形成微妙互文——这位拥有七个非婚生子女的浪子,恰好在片中让现实中的女儿艾莉森饰演剧中女儿,完成银幕内外的双重和解。
当摄像机成为忏悔室,现实中的道德瑕疵被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情感张力,某种属于白人男性的叙事豁免权悄然生效。
二、骡子的双重隐喻:工具化困境与种族暗流影片中"骡子"的隐喻具有惊人的多义性。
表面上,厄尔因白人老年身份成为贩毒集团的完美运毒工具——警察对少数族裔司机的系统性排查,与对他这个"和善老爷爷"的宽容形成辛辣对比。
这种种族特权在公路旅途中被包装成黑色幽默:当厄尔对黑人脱口而出"negro"时,镜头刻意强调对方的无奈而非愤怒,将结构性歧视消解为代际文化差异。
更深层的隐喻指向男性群体的工具化命运。
厄尔年轻时为国家浴血奋战,中年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晚年沦为犯罪集团的运输工具,其人生轨迹恰如美国影评人所言:"男性永远是被征用的骡子,沉默、耐用且易受欺辱"。
这种批判性视角在第三幕发生微妙偏移:当厄尔用毒资为外孙女举办婚礼、资助退伍军人俱乐部时,其工具性付出再次被神圣化为"迟到的责任感"。
影片始终未解答的核心矛盾在于——为何男性必须通过极端方式(哪怕是犯罪)才能证明自身价值?
这种价值证明又为何总能获得道德赦免?
三、救赎叙事的裂隙:当个人忏悔遭遇结构沉默影片的宗教隐喻在临终场景达到顶点:厄尔穿越缉毒队的重重封锁奔向垂危妻子,宛如穿越救赎的窄门。
这个改编自真实事件的情节(原型人物确实在运毒期间探望病妻),在银幕上被升华为"用冒险证明爱"的浪漫主义叙事。
但现实中的夏普从未获得如此诗意的结局——他在狱中度过人生最后岁月,家庭关系始终破碎。
这种艺术化处理暴露了好莱坞经典叙事机制的顽疾:将系统性的社会矛盾(老龄化危机、代际隔阂)简化为个人道德缺陷,再用戏剧性的悔悟完成虚假和解。
这种叙事策略在性别维度尤为显著。
玛丽与艾莉森作为"等待者"的形象,完美契合劳拉·穆尔维提出的"男性凝视"理论——她们的存在只为见证男性成长,自身的创伤体验却被简化为背景音。
当厄尔在法庭上说出"我以为成功比当个好父亲更重要"时,这句忏悔的本质,是将女性数十年的情感劳动贬值为可量化的交易物:仿佛12年的家庭冷暴力,可以用几箱美金和临终探视来清偿。
四、黄昏的牛仔与未竟的对话作为伊斯特伍德"晚期风格"的典型代表,《骡子》延续了其自《百万美元宝贝》以来对死亡与救赎的持续叩问。
但相较于早期作品中锐利的道德拷问(如《不可饶恕》对暴力神话的解构),本片显露出某种属于老派白人群体的精神困境:既想批判男性特权,又难逃自身文化基因的束缚;既要展现种族特权,又试图用怀旧滤镜柔化矛盾。
这种撕裂性在电影语言中清晰可辨:当厄尔驾驶着满载毒品的卡车穿越中西部荒原时,克林特标志性的侧光镜头将他塑造成现代游侠。
或许正如纽约客影评人所言:"这不是部关于救赎的电影,而是关于救赎如何被特权系统收编的寓言"——在浪子回头的神话背后,未被言说的是:有些人的忏悔总能被听见,只因他们手握打开救赎之门的密钥。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88岁高龄导演的《骡子》一如既往走克氏的冷峻写实风格,平铺直叙地将一场美国真实贩毒案件徐徐展开。
电影中将家庭与工作的两条线相互交织,向观众传达了温情与残酷的剧烈反差,看似平淡无奇之下藏着波涛汹涌。
从另一个角度看,其中暗涵的牛仔精神,都通过影片中人物对话、拍摄角度描绘出来。
这种西部牛仔精神贯穿他一生,无论是所导演的影片还是政治生活。
“盛开一天,然后就凋谢了”,厄尔说的话,似乎也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对自己说的,人生苦短,以西部牛仔活着。
东木是为数不多敢将政治投射在电影中的导演,勇敢无畏,暗暗讽刺,他所经历的足以将电影放入现实,将艺术最大化,影片也均是西部特色。
而在《骡子》中其风格也丝毫不差,地平线的荒凉原野,蔓延的白沙,宁静,坚毅。
《骡子》惯用西部片连贯并持续的线性叙事,一开始就以日萱草镜头展开,尽展现农场里的生气,尽是悉心培养的花,花也占据厄尔一生,家庭因花把厄尔变成透明人,但也将工作上的厄尔变得肆意潇洒,一摆手就可以买歌舞厅当晚所有人的单。
紧接就是杂草丛生的农场,生锈的皮卡车和拍卖告示,形成极端的反差。
但农场挫败后又找到热爱工作,坚毅,不被打倒才是硬道理。
显然他的经历一波三折,农场拍卖、家庭忽视、贩毒,都走一种不同寻常的路,在与两个监视自己的墨西哥人交谈时,被说成享受过头,才会沦为为他们工作。
享受歌舞厅里的追捧,贩毒途中随心所欲,此话不无道理,自由在他心中潇洒享受的。
影片中有五次对厄尔送货途中的过程的片断,在第二段中从下而上,由近至远镜头移动,在对厄尔面部特写推开到远景,一望无际的荒原,单从视觉上看,不免的有些萧条孤寂,但拉近镜头厄尔自觉地跟着收音机哼唱。
配乐在东木手下大放异彩,十分符合此时的契机,自由的歌,自由的人,在荒原白沙上驰骋。
厄尔对此过程是极为享受的,途经猪肉堡店,停下来吃个猪肉堡,“这可是这里最好吃的猪肉堡”,厄尔对监视自己的墨西哥人说。
再就是途中停车帮助年轻的黑人夫妇,毫不在意运货时间的延误。
随即他又随意变换路线,毫无规律可循,可见不受束缚。
电影中不乏厄尔不服输,反叛,富有野心的语言,牛仔精神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轮胎厂里装货,放言贩毒他也能做得好,厄尔的野心可见一斑。
“离开这一切,离开这里,他们不在乎你,找一份1热爱的事业,追求它”,“回房间,那里我说的算”,他沟壑纵横的脸,坚决的眼神,表示人虽垂垂老矣,但话语字里行间就是透露出不服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不管是厄尔还是东木都让这种思想贯彻到底,让彼此以及观众沉浸在其中。
即使是自由,坚毅,富有野心,东木也能从生活延至艺术高度,就如同本片,是继《15点17分,启程巴黎》的不尽如人意又一部作品,事实证明他本身并没有江郎才尽。
也许最重要的是,片名《骡子》所要表达的另一层含义,像骡子一样,在漫长的路途中吃苦耐劳,咬紧牙关,面对不认可,依然可以重来。
他的影片是西部片的一段里程,所带来的现实感觉扑面而来,他的艺术总保持对日常生活的贴近,坚定地将牛仔精神丝丝缠绕着他的每一部作品,自由、坚毅、富有野心都跨越生活冲破艺术的屏障来到观众面前,幸运的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初心也未被辜负。
致敬西部片的种花者东木先生
厄尔,一个将自由主义贯彻地比较纯粹的人。
家人抱怨其不管不顾亲情,从来不记得任何关于家人的任何纪念日,他依然种着花跳着舞撩着妹,尽管他已经90岁;毒贩抱怨其从不按指定路线和时间运毒,气的拿着枪指着他脑袋,他依然一路唱着歌半路吃汉堡,因为他是业绩最好的!
正由于他的高龄身份、老兵的反侦查能力以及没有规律地运毒方式让警方很难怀疑和跟踪到他,这份工作能让他实现自我价值。
所以当他发现自己是在运毒时,甚至新换老大会威胁到他生命时,他依然不收手!
直到被警察抓走。
而且在法庭上,他也拒绝了律师为他辩护,甘愿坐牢。
我原以为他是灵魂的自我救赎,看到最后他在监狱里一脸恬静地种着他最爱的小黄花才知道我错了。
被互联网时代淘汰的他,这里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新片《骡子》,所谓的“骡子”指的是“运毒的人”。
电影改编自美国缉毒史上最年老的落网者——里奥·厄尔·夏普的故事。
被逮捕的时候都快90岁了,出演这部片子的伊斯特伍德和他年龄相当。
电影里的厄尔,某种程度上也真是一个老混蛋。
运毒犯罪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不说,对待家人,他一直都很难说表现出了真正的责任心。
他很过分的,连亲女儿的婚礼都可以不参加。
他一辈子只是关心照顾他的农场、他的花,然后享受在社交场上的如鱼得水。
耄耋之年,在成为一名毒骡之后,他也混得风生水起。
在美墨之间穿行,他驾车平稳,面对着公路上的警察也能临危不乱。
别人不能想象的高压之中,他也能获得一份自在。
在运毒过程中,他可以停下来好好享受一顿美国中西部最好的手撕肉三明治。
他甚至得到大毒枭的亲自接见,在他的豪宅里,和他谈笑风生。
大毒枭以两个美女款待他,他也照样来者不拒,和她们一起胡天忽地,艳福不浅。
当然这段在引进版本里被删掉了。
面对不搭理、不原谅他的妻子女儿,虽然他口口声声说:很愧疚,自己很失败,只有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我觉得这些都只是敷衍——是厄尔的敷衍,也是伊斯特伍德的敷衍。
如果给厄尔再一次的选择机会,不用说,他仍会选择同样精彩的人生,头也不回地照样把家人抛诸脑后。
之所以说也是伊斯特伍德的敷衍,因为这部片子多多少少也有着他的自传性质。
他所表现的人物身上,自然有着他的诸多共鸣。
虽然在电影史上熠熠生辉的地位,但伊斯特伍德一直热衷于他的事业,对于家庭,他恐怕也是像厄尔一样的老混蛋。
在他以往的作品里,也很多类似的端倪。
另外,家庭的价值,几乎可说是绝大多数美国电影中“不二”的价值取向。
伊斯特伍德自然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往家庭价值上贴一贴,谋求个“政治正确”。
但尽管他嘴里说着,对不起家庭之类的,但电影里他根本到死都享受着他的放荡生活。
那几句忏悔的言辞,在他的实际行动面前,无比苍白。
与之相对的,却是厄尔的家人对他一直以来的深爱。
她的妻子在临死之前,见他终于过来看她,高兴极了,说:你来了,对于我来说就是全世界。
她还说:你是我一生的挚爱,也是我一生的冤孽。
在厄尔“我爱你,明天比今天更爱”这样的甜言蜜语中,她走得无比安详。
厄尔的女儿,也实在是好爱这位缺席的父亲。
结婚时厄尔不来,她简直伤心极了。
最后厄尔被捕,在法庭上宣判入狱,她比他更伤心,一点也没有怨恨这位父亲干坏事。
她还像是自我安慰地说:“我们会来看你的。
起码,这次我知道去哪里找你。
”妻子和女儿,对厄尔的爱,实在是太卑微了。
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一点一滴,都向观众展现着,这位老混蛋实在有他独特的魅力。
他参加过朝鲜战争,见识过战争的冷酷,经历过战争的磨练,是条十足的硬汉。
所以即便贩毒团伙用枪指着他,也威胁不了他。
他运毒,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诉求,用以维护自己心底最重要的价值,以独特的方式换取想要的自由。
即便是对待这样一份特殊的工作,他也要显示出他的专业性,把它做到最好。
在行车过程中,除了沉着机智,电影中的他具有人格魅力,连监视他的犯罪集团小青年也由一开始的敌意而受到他的感召。
电影中很多细节,比如厄尔在行车过程中惬意地哼着歌,监听他的小青年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哼起了歌。
遇到一群机车女孩在修机车,他看了一眼不假思索就给她们支了招。
老头经历过嬉皮士的年代,摩托车啥的,估计都是人玩剩下的。
他还随口称她们为“拉拉”。
除了带上了性别议题,种族问题更是这部片子多处暗示的。
什么菲律宾人、墨西哥人、黑人、白人,电影里牵涉出美国社会关于种族肤色的鄙视链。
厄尔能在运毒过程中畅通无阻,实在有赖于他的年龄和肤色,电影中处处彰显了这种讽刺意味。
而厄尔本人是带着优越感的老白男,帮黑人夫妇换个轮胎,虽乐于助人但还要语出不逊,真的是个蛮贱的老混蛋。
电影中就连布莱德利·库柏饰演的那个正义警探,也和这个厄尔老爷子惺惺相惜。
电影中有一些细节,说明了这两个人的合拍之处。
比如,厄尔曾多次对手机、互联网发出感叹,而追捕他的这位警探也曾不经意地说青年人“好像离了手机就不能活”。
两人同样也都为了工作而忽视了家庭,错过了那些重要的纪念日。
重要的是,这两人都表现出了和现代社会的某种格格不入。
众多周知,伊斯特伍德是演西部片起家的。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至今还是“镖客”系列三部曲。
在这个“通心粉西部片”系列中,他带着牛仔帽身披斗篷的形象,真的很帅。
西部片对他影响甚深。
直到厄尔这个形象,我也觉得他就像一个老牛仔。
身上依然呈现着文明与蛮荒的对立,像中国的“侠客”一样难容于现代社会。
他们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有着致命的魅力,很容易叫人爱上,却从来都不属于家庭。
就像伊斯特伍德另一部重要的片子《不可饶恕》里呈现的,老牛仔即便结了婚,老婆也是要早死的。
这种男人女人千万不要沾上,沾上一辈子就完了——也许我说错了,她们也可能到死都心甘情愿。
《骡子》的结尾,我觉得最能表现出伊斯特伍德的硬气。
他真的和厄尔融为了一体。
在法庭上,厄尔放弃了辩护,承认自己有罪。
即便在这样的境地下,他依然要坚持自己选择的自由,不要别人来左右命运。
而在监狱里,观众看到了什么?
厄尔在养花,这不遂了他的心愿吗?!
什么家人,养花才是老头一辈子的事业,监狱其实也关不住他。
这也是伊斯特伍德向世人的宣言,人都说他老了,但他并不服老,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精彩。
从几十年前开始,他每拍一部电影,大家都说是谢幕之作。
这部《骡子》也是。
但人家的下一部电影,可正准备着呢。
据说是关于亚特兰大奥运会安保的故事,不知道老爷子还将带来什么样的奇迹。
最后的牛仔——他依然在,这就够了。
欠东木老爷子一张票,88岁了,老爷子的驼背确实看着心酸,这次自导自演,希望不是谢幕之作。
说回影片,一生我行我素的老厄尔,太多重要时刻没有陪在家人的身边,女儿怨恨他,12年半没和他说过话,妻子也几乎放弃了他,唯有孙女,在订婚和毕业礼的重要时刻邀请他参加,还视他为亲人。
因为孙女婚宴资金,他第一次运送毒品;因为资不抵债,他热爱的种黄花的农场将被拍卖,第二次做;然后更多次。
有钱后,他捐助退伍协会,为老兵们增加和修缮娱乐设施,为孙女补足学费……,他明知是违法贩毒,依然淡定而坚定的一次又一次做骡子。
当他驾驶的车上放着价值千万的毒品,毒贩们紧张的要死的时候,他依然能边唱歌边开车,碰到年轻人爆胎,停下来帮他们;碰到警察携缉毒犬查车,机智的躲避;甚至去开导缉捕他的探员。
所以说,虽然老爷子一生做错了很多事,但他始终是自由的存在,自由的种花、自由的开车、违法也是他自由的选择。
当妻子责问他为什么只顾种花时,他说“它们那么美,只开一天就凋谢了,难道不值得用心对待吗?
”妻子接着问“那你的亲人呢?
”老爷子无言以对。
这不也是现代人的想法吗?
觉得辛辛苦苦是为家人打拼,怕机会稍纵即逝而放弃陪伴家人,以为家人不需要陪伴,以为家人永远会在那里。
直到最后,老爷子终于明白了家人的重要性,在妻子临死的一刻,冒死陪伴在身边,以此换取了家人的谅解,她妻子临终时说“你在我身边,就是全世界”,“不管你有钱没钱,我们都能相互陪伴”。
老爷子最后说“我可以买下所有东西,唯独买不来时间”。
厄尔在人生近终点的时刻,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当然,同时得到救赎的,让所有自由变得更有意义的,还有他的花儿!
东木并不想把影片拍的更政治更正确,让观影者体会到自由虽可贵,可是有些被束缚的自由,那些陪伴家人的时间更可贵。
影片还毫不留情的对网络和手机进行了批判。
东木老爷子大概和剧中的老厄尔一样,想开导下年轻人,想以老者的智慧给一些人生的建议,如果此片能引发观影人对人生的些许思考,这就足够了。
毕竟东木快90岁了,我们且看珍惜吧!
2019.04.06感觉剪辑不是太好,故事本身讲得也一般,最后硬拗到“珍惜家人”有些不自然。倒是贩毒集团内部好些人的人情味儿比较有意思。那个头子看着像Andy Garcia,但胖得我没敢认,原来真的是他啊……
絮絮叨叨的背后,是东木爷爷衰老的真相
没觉得怎么好看,十分不理解。bug也多,最明显的一个,在路上都知道是黑卡,在汽车旅馆,居然就不知道了,要按人头来查?停在汽车旅馆的黑卡多的查不过来么?
对东木这种don't give a shit about political correctness的死硬派老保我还是服的,活人味太足了,非常洒脱非常轻盈,你坞的泥石流。
老了就去开车吧,开滴滴,或者,开毒车
看伊斯特伍德这几年的电影,老是有虎头蛇尾、气力不继之感。这样的主题本来可以发散出更多关于生命和岁月的思考,结果最后却只落在了滥俗的煽情上面。而且能够很明显地感到他在重复自己的《老爷车》和《完美的世界》。
mule 家庭片运du拯救家庭危机。。。不能理解。。。。孙女的婚礼费用都得老爷子承担。。。。东木,你千辛万苦逃出来,干这个了???
老骥伏鸡,志在田里
毒品的梗嚼来嚼去几十年,老调重弹;家庭说辞换来换去,依旧旧梦。套路化的骡子已打动不了21世纪的口味,只剩名声的伊斯特伍德如同暮马穷途,无枝可栖。
既东木又不东木的一部犯罪片。一方面,沉稳克制的叙事、恰到好处的镜语、独行侠式的主角、一贯的右翼保守主义倾向和对政治正确的揶揄都是十足的老牛仔特色,对美国少数族裔的生存现状也有犀利的呈现(尤其是面对缉毒警察拦截盘查时不断重复“这是我这辈子最危险的五分钟”的黑人司机);另一方面,这位长年忽视家庭、浪荡不羁又无法跟上数字网络时代的90岁老毒贩不再能称得上是个英雄。暧昧而具有阴暗面的主角又与戏外的东木自身经历形成互文。或许,这亦是伊斯特伍德的自我反思之作,带有忏悔与赎罪的意图。| “你是我毕生至爱,也是我毕生苦痛。”(8.5/10)
大银幕看东木真特么带感,看老爷子哼着小曲带货居然很享受......看老硬汉回归家庭,还是有些感动的,又一部男人必看。
70/100,“骡子”是特定人群亦是东木自己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用如此稳固又流畅的手法承载着一个看似平庸守旧实则执着的故事,家庭、社会、个人,我们眼中的“老生常谈”是他心中恪守之信条,精准的情绪把控,从平静自然推向紧张焦虑,用沧桑的眼去凝望这新世界。原来执着的是他自己与他心中的视界,平庸的是所有观看这部影片的人,我们做不到这样的坚定。
D+/ 伊斯特伍德卖萌片。
比《老爷车》里的东木又老了十岁,依旧是古道热肠的倔强老头。东木就是美国老炮儿,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有些看不惯年轻世代的处事方式,但外冷内热,铁汉柔情。东木爷爷请继续拍下去吧,看不够。
伊斯特伍德演出了每天靠左、右手挣面包、从不向政府伸手的感觉。
家庭线太潦草,Cooper也很潦草。毕竟也88了……
被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骗去看了,能感觉出来老爷子真是热爱演戏,但是… 被无聊到了…
4/10,非常老白直的视角,但是出电影院后我总算亲到了小哥哥,不虚此行加一星
派对焦点有罪
so...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