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看的一部电视剧!
良心之作,致敬剧中的老戏骨们,都是我喜欢的演员,看不出她们在演戏,而是真的生活在那里。
演出了家人的亲情,邻里间的友情!
太多的泪点,确实让人感动!
超级喜欢招娣。
年轻演员,心美演的没延禧攻略好,珮珮演的最差。
由于跟《大江大河》同时播出,影响了收视率,也让你跟《大江大河》比较,就会觉得差那么一点点。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感觉就是看着不像上海的味道,上海拍过很好弄堂市井片,比如《孽债》比如《儿女情长》,电影《股疯》,感觉即便演员讲了很标准的普通话,这也是在讲上海的事情,可能举手投足中他们就是上海人吧,说真的叫胡歌来演真的会好很多,细节决定成败,太多细节把这部剧毁掉了,真是不错的剧本。
反倒牛犇老师,张芝华之类的配角倒是演出了上海的味道,但稍纵即逝,东方卫视没有播,当然与并非投资方有关,但假使播了,大概在本地的收视率也不会很高。
不得不想起黄蜀芹导演,当年的《孽债》真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后面的大概无法超越了。。。
这部剧并没有进行过多宣传,确是制作精良的好剧,有温暖的旧时光,本来是翻来看看的,但是越看越好看。
杜爸爸说的没错,男人不能一般轻易动手要动手也是为了保护心爱的女人,这就是教他的孩子一个男人应该有的样子,遇事不怂,有胆量和魄力。
又看到杜父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幕真的泪奔了,超感动,一家人演的都很好,演技在线,我决定追下
浏览了一下优酷首页,看到了《外滩钟声》,继《琅琊榜》后,我便没怎么看过国产剧,本打算路过却又本着文好题一半的原则点了进去。
阵容是导演管虎,主演俞灏明,故事是上海弄堂里的人情冷暖,平凡家庭的柴米油盐,顿时便增了不少好感。
于是便连刷了更新的两集,目前四星观望。
第一集总结下来是一把大提琴引发的血案,剧情开头是一群年轻气盛的红卫兵气势汹汹百折不饶的一定要找到女学生隐藏的大提琴,所以追迫,殴打,辱骂女生,男主人公出现英雄救美帮忙隐匿大提琴,双方在巷子两次家里一次共三次交锋未果后,便引发了红卫兵袭击钟楼,杜父惨遭误杀的悲剧,第一集故事节奏有条不紊,把时间,背景,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讲的很清楚,没有多余浪费的镜头,从开头展现的红卫兵的蛮横、知识分子的批斗大会的一种严肃又不那么肃杀的环境里,从小弄堂的街坊邻居的日常有烟火气又有些世俗化的交谈中,导演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带着沉重阴霾的黑暗岁月里也有微光和温暖的社会视角,一家六口日常晚饭嬉闹怒骂的温馨幸福画面和与当时压抑的政治社会形成巨大反差,也为接下来的危机和转折巨变埋下伏笔,所以第一集的戏剧冲突是十分强的,包括在第一集所简单勾画的各色人物形象,人物背景与时代背景交织,命运的齿轮向前,在第一集中必定有很多为下文埋下的点(突然想追下去了是什么鬼[皱眉])。
第二集,在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家庭生活突然变成黑白色,本以为会在较后面揭露的真凶在第二集中段便“伏法”了,值得一提的是在真相大白的群戏中,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好,在事实真相的打击和自身下意识的反应下,郭母的伤心,害怕,慌张,护犊,直至最后的绝望,阿昌的悲愤,难受,正义和亲情的拉锯,郭的害怕,怯懦,杜的愤怒,杜母的伤心,哀恸,几个人的感情表达的都很到位,是非常具有戏剧张力的表演,说到表演和演员,虽然不说是特别成熟老练自然,但是都是很用心了的,眼睛里有内容,和很多眼神空洞的脑残国产剧比起来已经是很良心了的。
另外实名diss里面的绿茶女生佩佩,我没有说她是女主角,因为不知道后续会怎么样,毕竟国产剧不像韩剧的初恋一定是心头爱朱砂痣明月光那样。
不过如此绿茶,真的上位女主那就太跌三观了[皱眉]。
接下来是上山下乡,想必也会有很多故事,持续观望吧,不过暂时不安利,说不定有玻璃渣,那不就毁了我逢安利必精品的招牌了吗,其实细说那个年代的那些事会有很多可以讲的,在历史洪流的人们总会被刻上历史的印记,个人的命运是和时代命运挂钩的,尤其是在那个社会动荡黑白混乱的时代,公社运动,大跃进,文革,上山下乡到后来改革开放,互联网时代到来,时代的烙印在慢慢消失,伤痛也慢慢抚平,可是那个时代的那些人不应被忘记,忘记是对自己最大的背叛。
如今不论六间房直播间还是大都市里的CBD甚至县级市的商业街,大眼睛的女生如过江之鲫蔚然成风,先天的后改的都有,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在影视圈里大眼睛的演员很多很多,单眼皮小眼睛林忆莲的那种很少。
大眼睛并能成为心灵的窗户的凤毛麟角。
吴谨言是个例外,眼睛大还是心灵的窗户。
在《外滩钟声》里,她的大眼睛让人难忘!
像好莱坞的嘉宝(葛丽泰),费文丽(魂断兰桥),中国三十年代的阮玲玉,王人美以及后来的王晓棠,陶玉玲,祝希娟。
眼睛会说话是演员的基本功也是衡量一个演员演技水平的一个数据云。
吴谨言在第三集才正式亮相,主要的戏剧点还没有转移到她的身上,但她仅有的几场戏已经将观众视线收拢。
在她和闺蜜曼莉被小流氓绑架的一场戏中,小流氓要脱曼莉的衣服,被捆在椅子上的心美(吴谨言)既愤怒又无助的眼神让人心碎。
她的呼喊和眼神让观众看到这个弱小的女孩内心蕴藏的巨大的能量!
她的爆发力是惊人的!
她的哭喊声几乎要撕裂观众的五脏。
那是对闺蜜的真情对暴力的抗争!
送姐姐去东北插队的时候心美还小,再次见到姐姐是在若干年以后,当她和哥哥弟弟来到姐姐插队的村庄,见到姐姐的那个瞬间,从吴谨言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她对姐姐的无穷的思念、压抑火山般情感的眼神、混杂着难以名状的痛苦爱恋心痛,眼泪含在眼眶里,她越是控制,观众越是心酸。
她的眼泪,观众在替她流。
在前面的几集中,心美有很多次是没有台词的,有的时候就是一个镜头。
她的眼神总是那么准确。
那么楚楚动人。
她不是在表演,她是在生活中,她和杜心美这个剧中人物的灵与肉合为一体。
如今这样的新生代演员不多,值得珍惜。
我们将在后面的剧集中会继续看到吴谨言心灵的窗户:她的眼睛。
大,并不重要,深,才好,根本是纯真。
感谢吴谨言让我们看到纯真。
如今纯真正在减少,所以,这双眼睛才如此的珍贵!
我们愿意为心美流泪!
这部剧就写几个弄堂家庭的喜怒哀乐,却揭示了那个年代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人间真善,仿佛就是我的邻家,接地气,不假大空。
故事的起承转合牵动人心,在家长里短中呈现人间悲欢离合,小人物大情怀,表明导演功力相当了得,俞灏明吴谨言还有牛犇、陈瑾、谢园、张之华等老戏骨助阵更给全剧加分。
剧的画面格调也写的不错。
不足部分是第二三集稍散,但瑕不掩瑜,之后就集中了。
后续就是编剧成功的把所有人写崩了,这个编剧初恋情节非常严重,渣男全部洗白白,好人全部黑化,五分变两分真的不是演员问题,而是这个父女编剧真的三观不正,极度不正。
所以还没有看的就不推荐看了。
杜心美是怎么可以放下两条人命去接受郭阿昌的?
是失忆了还是爱情婊,我简直气死了。
好好的白老板明明前面都很正,怎么后来说变就变,跟龙卷风似的。
我想捅死编剧。
杜心生这个渣男真的无力吐槽,都有老婆了还和初恋卿卿我我,还各种关心别人,反而还觉得自己媳妇不懂事。
我的天啊!
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么不要脸的剧情?
要不是吴谨言谁特么看这剧,快被气人了,没有看的,正准备看的,就没有必要看了,我怕你们心脏受不了。
要说改革开放的题材,随便让一个50+岁的人去叙述,也不至于总围绕“爱情”吧,毕竟在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里,爱情真的显得微不足道。
但在打着40周年“献礼剧”的《外滩钟声》里,爱情却成了主题,甚至每一段都是狗血三角恋。
(1)心美(曼莉)♥阿昌--闺蜜撕架抢男人。
上一部这么狗血的电视是《我的前半生》,反正我看到唐晶从香港回来就吐血撤了。
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株草。
这认干哥哥干妹妹的戏码,编剧,请问你是没词了吗?早八百年晋江小说都不带这种写法了。
(2)俞佩佩(苗招娣)♥杜心生。
他爱她,她爱他,她也爱他。
反正导演按照数学定律去拍---三角形最为牢固,肯定不会错。
(3)曼莉父亲(滑稽叔叔)♥曼莉妈胖嫂小年轻的爱情戏不够,中年人来凑。
还是遵循三角形关系最为牢固定律。
反正我要看吐了。
中间还插播了未婚先孕的毛阿大♥杜心芳。
这就算了(无力吐槽)……后面继续是未婚先孕的阿昌♥杜心美。
我就问你狗不狗血!狗不狗血!!!当然,还有强行横插成四角关系的心根♥曼莉我先去吐一升血……面对隔壁热血沸腾的《大江大河》,这套婆婆妈妈言剧情显得另类而又孤独。
导演真是大杂烩般地给观众炖了一锅“爱情鸡汤”。
反正我是饱了,你呢?
“编者按第一剧集(diyijuji)坚持做单剧的周主题策划,每周只关注一到两部剧, 志在提升内容壁垒,深度垂直剧集领域。
今日起,是于今晚收官的献礼剧《外滩钟声》。
无论这部剧的故事和播出效果如何,其内里的上海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弄堂里的烟火气息。
以下,第一剧集(diyijuji)对《外滩钟声》中的上海印象进行了分析。
”繁华的外滩、源远流长的黄浦江、响彻上海城的外滩钟声,这些不仅是许多外地游客对上海城的印象,也掺杂着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
对第一剧集(diyijuji)的小编来说,关于上海的初印象,来源于儿时观看的一部部经典民国电视剧与小说:《情深深雨蒙蒙》中陆依萍纵身跃下的外白渡桥,张爱玲笔下的公寓楼和电车铃声,《长恨歌》里摇曳生姿的弄堂女性……时光荏苒,岁月的脚步不断向前推进。
长大后,关于上海的印象,则来自一部部时尚的都市情感剧,如《上海女子图鉴》《杜拉拉升职记》中摩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年轻的职场精英们,在这里上演着亲情、爱情的挣扎。
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很难有标准答案。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滩钟声》给人的是全新的上海印象——烟火气。
准确地说,是存在于老一辈上海人之间,在狭小弄堂里的人情味儿。
外滩、钟楼贯穿全剧▲▲▲“外滩钟声”。
这四个字,是整部剧的核心,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
这部剧从1966年讲到1992年,横跨将近30年的历史。
而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围绕着外滩这座标志性的大钟呈现。
我们从故事开篇讲起。
镜头缓缓移动,一幅上海外滩风貌的全景图便缓缓拉开,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黄浦江边的海关大钟,伴着《东方红》的阵阵钟声,准时报时。
杜心生(俞灏明饰)在钟楼里认真调试着设备,坚守着他一生的事业。
而现实中,这座海关钟楼由来已久,1893年兴建完成,历经风风雨雨的几代历史,成为时至今日上海外滩极具历史与人文气息的风景线。
剧中,钟楼的变迁侧面反映着上海人生活的变迁,围绕着海关钟楼的每一次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标志着时代的一次进步。
先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蔓延至全国各地,佩佩(刘碧渠饰)的外婆被批斗,自己也被红卫兵围追堵截,珍贵的大提琴即将被销毁。
在这个关键时刻,在钟楼工作了数十年的杜爸爸决定,将大提琴藏在钟楼中。
最终,琴保住了。
但是伤害却不可避免。
杜爸爸因为护琴与红卫兵起了争执,被失手推下楼梯,至此,杜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心生承担起杜家的大梁;二姐杜心芳与阿大去东北下乡,二人因意外撒手人寰,只留下了爱情结晶安安;胖嫂也被迫与丈夫分离,也让她与女儿曼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这个时间段内,钟楼实际上是所有人的保护盾:它让杜心生有工作可做,可以养活家里人;它保护着佩佩心爱的大提琴,让她与杜心生的爱情生根发芽。
接着,时间的指针指向1976年。
这时候,文革结束,《东方红》的钟声传遍了整个上海城,也流传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当年,杜爸爸拼命保护下的大提琴,终于可以重见天日。
而新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开放的思想,佩佩通过高考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但杜心生却遗憾落榜,更因为要照顾家人而放弃了读书,两人间渐渐拉大的阶级差距,让佩佩与心生渐行渐远。
这时候的钟楼,不再是佩佩的庇护,其实也预示着杜心生不再是佩佩依赖的后盾。
以前他们离得再远,钟声也能传到彼此的耳边,但如今,无论两人离得再近,也传不到她的心里了。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梧桐里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更加红火起来。
外滩的钟声悠远又嘹亮,不仅代表了一代人的回忆,更是时代更替的证明,未来,也将一直存在于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老上海的弄堂是人情世故的集合▲▲▲除了海关大钟这个关键的元素,《外滩钟声》中这条名叫梧桐里的上海老弄堂,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地点,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
弄堂,这个老上海人对自己居住里弄的称呼,既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
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格式,又带有西方建筑的精美,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上海的弄堂之于老上海人,就与老北京的胡同对北京人的意义一般,多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而《外滩钟声》中无处不在的烟火气,正是通过梧桐里弄堂人家的家长里短表现出来的。
生活在这里的老上海人们,互相斗嘴、帮扶,小人物的性格,就能看出那代上海人的故事。
大哥杜心生,因为父亲的意外离世,需要提前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
长兄如父,他继承了父亲作为一名外滩修钟人的衣钵,踏踏实实地将工作做好,照顾独身的妈妈,管教不听话的弟弟妹妹们,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老虎灶爷爷(牛犇饰)自小在梧桐里长大,这些年,他做的就只有两件事:抚养自己的孙子毛阿大、给梧桐里的街坊邻居们烧热水。
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而老虎灶爷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也深深刻在上海人的灵魂中。
不过,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这种奉献坚守型的角色,往往以女性形象居多,而《外滩钟声》则选择了杜心生这样一个隐忍坚强的男性角色,及老虎灶爷爷这种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以此展现上海的时代变化及弄堂文化。
也正因为有这样隐忍的哥哥,杜心美(吴谨言饰)才能做勇敢追梦、敢拼敢闯的设计师。
在哥哥的放手与爱护中,她从裁缝铺做起,经历了从给家人和邻居修修补补,到奋斗至自己的梦想职位,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过程。
此外,由支持子女闯荡的杜妈妈、风姿绝伦的周姐、大大咧咧的胖嫂组成的“梧桐里老闺蜜团”,还有尖酸刻薄的小组长,都是这部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也符合人们认知中关于上海的印象。
同时,剧中人的衣着也直接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变化。
从粗糙的麻布素衣,到改革开放后时尚的背带裤、格子裙,再到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喇叭裤与洋西装,心美设计的衣服款式的变化史,也是上海一步步的发展史。
从中不难看出,上海人一直走在追求时尚与潮流的前端。
梧桐里人们的衣着变化,一直紧跟心美的设计眼光,日趋潮流。
心美为好朋友曼莉量身打造的衣服,吸引了不少男孩子的目光。
胖婶也是个走在时尚前沿的女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早早穿上了大花布,“大摇大摆”地出街了。
也有个例外,那就是恪守本分的大哥杜心生。
他日复一日穿着朴素的工装服与回力球鞋,这身装扮在佩佩的同学会上,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不过,时至今日,回力鞋历经多年的岁月磨练,早已成为时尚爆款,被众多年轻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裁缝铺依然在上海存在,董家渡著名的上海裁缝一条街,是许多外国人定制服装的首选。
时至今日,上海人依然走在时尚的前沿。
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时尚元素都在此处汇集,可以说,上海弄堂的变化与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
当然,杜心生这个人物也是无奈的,因为家庭的重担,他不得不有所舍弃,不仅初恋离他而去,自己被迫接受了家里的相亲安排,还需要抚养妹妹的女儿安安长大成人。
作为杜家唯一一位“坚守者”,在弟弟妹妹们纷纷离开梧桐里时,杜心生依然守在这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在兢兢业业做好一名“敲钟人”,并为家人提供最大的庇荫与帮助。
老上海人的生活,就是由这一个个小人物串起的,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不过与北京胡同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的上海弄堂,更多是作为景观供游客们观赏与回忆了。
海派剧中少有的烟火气息▲▲▲梧桐里老上海人的家长里短,以及邻居之间相互帮扶的温馨故事,让《外滩钟声》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剧,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
这在海派剧中其实并不太常见。
毕竟,我们印象中的上海,一般都是冰冷与奢华的。
不同于北京胡同文化的直爽奔放,老上海人儿时一般生活在弄堂里,南北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也反映到人们的性格上:北京人“贫”,上海人“精”。
并直接表现到文艺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文艺派别: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
一直以来,北京的电视剧,以北京胡同、四合院为故事背景地,京片子为载体,着重讲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多是搞笑且亲民的,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等。
而上海,往往是摩登潮流、充满现代化气息的。
一个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叙事,一个注重流行文化及现代都市的描写,两者互有交叉,并行不悖,殊途同归。
而《外滩钟声》却是以弄堂人家的烟火气来表现上海气质。
这部剧中,在文革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巨变的年代,上海弄堂里老街坊们相互扶持、互相照顾,有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也有爱情的纠结与美丽,让人看到了上海的另一种颜色。
杜家爸爸因意外离世,老虎灶爷爷给杜爸爸唱他生前喜欢的小曲儿,佩佩冒着危险拿来西洋乐器,给杜爸爸放约定好的大提琴乐曲。
老街坊们平时共用一个厨房,互相打趣逗嘴,红鸡蛋、焖肉面、生煎包等传统小吃也“很上海”,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部剧不像传统的海派风格,倒是沾染了不少京味剧的“烟火气”,这大概与管虎与费振翔两位导演,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很大的关系。
不过,这种与传统上海印象与众不同的气质,倒也令人产生了对上海的新印象——这是一个时尚气与烟火气并存的城市,不仅有商业的繁华,还有各种感情的汇聚。
—The End—出品 | 米瑞文化主编 | jin编辑 |月半校对 | 格鲁特
[cp]#电视剧外滩钟声# 打开窗户晾挂衣物,已经是夜里十一点多了。
清寒的空气扑面而来,对面的楼房也是零星的光芒,外滩钟声连续看了三集。
不由得想写些什么,心芳和阿大不是颜值多高的流量演员。
那样的感情,也许是电视剧杜撰的情节。
但我总是相信那个年代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感一定是真实的。
现在人的爱情像流光溢彩霓虹灯四下的光束交织,灿烂却不辉煌。
因为摸不着真实的那一束,四溅的也像渔网。
捕获一网的鱼都是丰功伟绩。
浮躁的影视作品也比比皆是,有的观众选择做海外作品的忠实粉丝,有的跟风追流量剧。
真正的影视作品都是需要触及心灵,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其实也是一个个或真或假的故事,浅薄而单纯。
俞灏明是令我敬佩的演员,申明本人不是他的粉。
记得他刚出道的时候确实是流量模式发展,那时候我感觉这名字听起来就像一个偶像的名字。
如果不是人生的一次意外也许如今他还在走着千万小鲜肉蜂蛹的偶像群,或者默默无闻了。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今的他可以驾驭各种戏路,实力诠释各种角色。
老照片里的故事,每个家庭的相框里都会镶着相似面孔却陌生的亲人,他们奋斗努力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样子。
也许年轻的人们觉得与时代脱轨,说起来道出口都觉得土气。
不屑提不愿接触。
那是一个褪去夜上海十里洋场,销烟烽火散去的崭新年代。
短发就短发吧,衬衣就衬衣吧,轻飘飘不加修饰快乐只需要一颗糖。
那样的年代因为苦难而辉煌,因为辉煌深入人心一些情感弥久不变。
如今键盘世界里“畅所欲言”的人,弑母杀妻的新闻,明星公众人物家常…… 一路走一路得,一路失去。
想起鲁迅先生的话,适用于任何时期的中国。
招娣说“幸福的幸里面有个辛,只有经过辛苦的幸福才能历久弥新”很浅显易懂的道理。
如今的生活让我们很安稳,安稳到麻木。
娱乐至死不应该是社会主流,一路欣欣向荣的同时。
不妨回过头看看杜家人岁月长河里有条不紊行走过的道路。
第一次写电视剧影评,可以说每看一集内心都百感交集,很多民国片浮华浮夸,无法真正还原和真实体现服装各种。
你只会被花里胡哨的旗袍,蕾丝帽掩住真实的历史和生活。
美化的民国片让我曾经一度以为民国时期的生活质量和服饰一直是领先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
后来才发现民国言情片的“误人子弟”。
而《外滩钟声》这类年代片也有拍出来“穿越”之作。
而且比比皆是,在《外滩钟声》里我看到很多真实和用心之处,绝非评论里莫名其妙的黑。
这样的电视剧市场里说他迎合政策也好,总是比许多片子拍的要走心。
希望豆瓣我唯一看重的点评网可以给它一个实至名归的分数,而不是一股脑互喷的骂!
俞灏明越来越优秀了,加油,哥哥
圣父心生、圣母心美、苦瓜白莲余佩佩、傻大妞受虐型人格招娣、软弱愚孝郭阿昌、自私狭隘小组长……性格表现最正常的就是曼丽和心根。前面一直都在讲人要向前看、向前走,但结局强行把每一对都凑成大团圆很难受。
吳謹言演技表情還是有點用力過猛。劇情鮮活得可怕,那年代那矛盾,甚至夫妻感情之間,感情容不下第三者。距離感跟安全感。人有時候完全分不清自己在幹什麼,想要什麼。招娣跟杜媽媽是這部戲演技最好的。那些年錯過的初戀,在當時兩人想要的都不一樣,就已經看出以後走向的端倪。配曲不錯,G調的演奏。到最後招娣都心淡,看透這個心裡沒太愛自己的心生。心生太自私了。這一家子都自私,總要身邊的人配合。
本来俞灏明的CP就让人很尴尬,还想着后面主线走起来之后会不会步入正轨,没想到吴谨言出场后让我果断关掉了这部剧......演技这么尬导演你是怎么接受的...
配角非常出彩,小市民演的太好了。故事简单但感受到烟火气,特别是景真的很80年代的魔都。第三集开始海关大钟呢?这剧主线有问题,东一点西一点
好看啊
拍得挺好的。被俞灏明感动到了。演得挺好的。挺适合在家里当背景音,背景剧。忙的时候,就听听声音。闲了坐下来看,也能随时进入剧情。
剧情真的一言难尽
郭阿昌多好啊,又老实又浪漫,还有男人味儿
看了六集,这是在美化文革吗?没有一点反思,反而营造一种美好,但现实不可能是这样。刚看了《芙蓉镇》,简直没法比。要拍爱情偶像剧也不要放在文革拍啊。管虎怎么了……
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剧,比那些网络小说改编剧高出n个档次
评论里的如懿传脑残粉真nm够了,头像、id名称豆瓣动态暴露的还不够明显吗?就因为吴谨言在剧里演了个小角色都能追到这儿来黑了?好剧不愿欣赏就罢了,要撒泼也得找对的地方撒吧?都12月份了还不能释怀到处蹦跶,我真是惊了。
噢真的很好看,太下饭了,一集都没有用过二倍速,特别狗血中又特别生活,巧得要死但是还都可以接受
女主差评
尬黑的有意思么。。
快来看鸭管虎拍电视剧上瘾啦!俞灏明好评,女生都一言难尽。璎珞还没出场,往后好了再改。
改革开放前后的上海弄堂生活,不同阶级的爱情,看到了久违的宋宁大哥,加上俞灏明,让我回到了当年看同样是说上海的爱在春天。第一次看虎的电视剧,不知道是不是他拍的第一部电视剧,我应该会继续看下去。虎头蛇尾,后面在赶什么,赶成这样。
总觉得心芳演的最自然,最感人
追完了,苗招娣跟我有点像。只是结局不像。真好啊,原来如果he的话,结局是这样的…周姨真漂亮,希望我以后老了也跟她一样漂亮。第一次看俞灏明演戏,很满意,真的很棒。实名diss阿盛
平民的故事只要有真实情感去演绎,就能很感人。这片不讨巧的地方可能是卖惨的地方太多。另外一点就是这片子爱情的部分太多,因此而削弱了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