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惜增肥,一脸胡渣,被熊糟蹋,生吞活剥,与自然和命运抗争,演技再度提升。
小李子坦言这是从影以来最艰难的表演。
金球奖三次封帝,已证明其实力,奥斯卡影帝志在必得。
好莱坞一向有对自毁形象的演员倾斜的传统,小李子,我看好你!
小李子凭着眼神演绎出欣喜、悲伤、恐惧、空虚...大量长镜头不仅把荒野壮丽展现,最主要的是把那种原始的暴力场面展露无遗,还如此真实。
人性被暴力杀死的状态,小李子报仇后那个迷茫的眼神就能诠释。
好看。
总结说在前,小李子这次这部电影的表演我觉得不是他最细腻的一次,但是是他最疯狂的一次。
奥斯卡给了他这个奖是因为今年的其他电影其实都可以用中庸来表达。
没有更多的惊喜。
那么在平庸的电影中再和几个也表现一般的提名演员比起来,小李子算是最好的。
接下来我们一一解构:一:导演——亚历桑德罗. 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相信有部分朋友熟知这位墨西哥导演是去年奥斯卡大放光彩的《鸟人》。
但现在凭借《荒野猎人》再次拿到奥斯卡最佳导演。
奥斯卡双连冠!
实力可见一斑。
其实,他早已是奥斯卡的常客。
他的电影也早已取得很独特的地位。
他的电影视角,一直都放在感受人类苦难和折磨的上。
<图片3>由于导演本身名字的拗口,所以记住他电影本身比记住他名字来得容易。
伊纳里多喜欢用多维空间去阐述自己的电影。
这个空间可以包括是现实的空间,比如《爱情是狗娘》,《巴别塔》,《21克》都是错开不同地域事件最后回到一个核心。
这个空间也可以是个人经历后精神层面上的,比如《鸟人》。
主角在过气明星——戏剧——幻想——现实中来回切换。
形成很庞大很复杂的一个多维空间。
这个空间也可以是生与死的,过去与未来,幻象与现实的。
比如《美错》,比如我们要大讲特讲的《荒野猎人 》。
所以,导演的影片风格大概通俗点就是这样子:<图片4>当然这种在电影术语里叫多线性故事结构。
并不是导演独门秘笈。
著名的导演昆汀里的《低俗小说》。
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
日本的今敏等。
都差不多是这种类型。
但伊纳里多却玩出了自己味道。
尤其是是2015年奥斯卡的《鸟人》,影片的多维解构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从虚幻到现实,从小说到戏剧,从低俗到高雅。
让观众如同蚂蚁在玻璃魔方上转悠。
那么,《荒野猎人》里导演又在他的立方体中做了新的尝试(是尝试,不是升级)。
那么图片演示是这样的:<图片5>《荒野猎人》的重点放在了人物身上,让观众无限贴近人物,而周边围绕着人物星球事件,地点,动物,甚至电影本身的核心等等,都是绕着人物公转的。
这么做其实很冒险。
导演稍微运用不当影片就会类型化,就会变成一部单一的复仇血泪史。
所以控制好各个恒星的公转速度,自转速度,以及恒星之间的距离。
都要拿捏准确。
导演尹那里多做得只能说到位,因为要完全服务于人物,所以即使两个半小时也没办法去铺张整个皮草荒蛮时代的落基山大时代。
还好,导演对人物的雕刻终于让小李如愿以偿。
二:画面隐喻对人物的塑造小李子这次拿到小金人。
和导演镜头的运用和后期的剪辑是分不开的。
首先在电影剧本的角色上,真的很难让小李往内去发挥。
只能不断去往外扩张。
用力的往外演!
外部扩张的演技其实很难得到专业表演的认可。
因为你只要对发生的事件做反应就可以了(这里只是往简单里说,当然外在表演也很重要)。
但内心的表演(简称内心戏)波折却要通过演员本身去慢慢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然后产生心灵碰撞的化学反应,再通过演员表演表达出来让观众得到共鸣。
<图片6>同样是是台词很少,躺着演。
去年奥斯卡得奖的《万物理论》男主埃迪.雷德梅恩就可以依靠故事本身的一波三折去展现内心戏。
而《荒》本身故事主线只有一条,复仇。
从而不得不在外向表演中加重戏份。
从而得到小李有史以来最虐电影。
前面说了,本影片服务于人物,接下来就主要分析聪明的导演如何通过别的画面和后期的剪辑来填充人物内心的空白处,从而扬长避人物内心戏份的不足。
影片开头影片一开始的回忆梦境,就奠基格拉斯(小李饰演的角色)自身的内心就是复杂和矛盾的。
印第安的妻子,混血的儿子,被烧毁的村庄,这些似幻似梦的现实,一直围绕在格拉斯的梦里很多年。
影片一开头就直接让观众进入格拉斯的内心,展示给观众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格拉斯现在唯一的精神寄托,只剩下儿子。
儿子,就是他活下去的理由。
“借景抒情”为了能更好的表达人物的绝望的,呐喊的,迷茫的,愤怒的内心世界。
影片很多次借助了壮丽的景色来表达。
第一次格拉斯在担架上抬头看天是儿子安慰过他以后,高耸的树林中有一轮明月,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是平静的,树林安静的围绕在他周围。
他和之前一样想念着自己的妻子然后渐渐入睡。
同时借此回顾了格拉斯的过去。
之后妻子漂浮在空中,看着格拉斯抱着儿子安详睡去。
说明虽然丧妻之痛还在围绕着格拉斯,但他内心因为有儿子还能找到些许慰籍。
<图片7>第二次是fitz当着格拉斯的面把他儿子捅死以后,他甚至连喊叫的能力都没有,最后依然只能抬头看天。
而此时的树林化作了他内心撕心裂肺的怒吼。
树木被风刮的不停的摇摆。
整个世界如同地震一般坍塌。
格拉斯的心中仅存的那一点点希望也随之熄灭。
靠着复仇的火种,格拉斯从“坟墓”爬出来,蹒跚爬到儿子的尸体面前,躺在儿子尸体上,呼出的气体模糊了镜头,之后沿袭着呼吸声,镜头切换到一个山脉,山脉围绕着浓浓的雾气,此时的雾气就像格拉斯的内心世界,在一团雾气中迷茫,对自己是否能活下去迷茫,甚至对复仇成败的迷茫,对世界的迷茫。
紧接着山脉的迷雾切换到了fitz抽烟突出的烟雾。
此时的fitz内心也同样迷茫,他是后悔的,毕竟作为被迫成为罪人的他,恐怕要一辈子去背负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图片9>格阿斯得到印第安人的援助之后,两人有一次坐在雪地上休息,玩起了吐舌头吃雪花。
这是格拉斯在影片中唯一的笑容,唯一的一次放松,从周遭的世界转了一圈又从地狱重新回来的他。
仿佛在这片刻的休息中重新找回了生活的那么一点点,只有一点点的趣味。
下一个画面是在晨光中的树林正是映衬了他的那么一点点仅存的对生活的期望,但是下一秒迷雾暴风雪很快到来,重新笼罩他整个世界。
<图片10>同时,全片的天气主要都发生在阴云的雨雪天气。
也是为了烘托出影片压抑荒蛮的味道以及人物本身的阴沉绝望的情绪。
一切都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三,幻象及其他隐喻对人物的塑造影片先后一共出现了格拉斯的六次幻象。
每一次的幻象都是递进式,从开始的回忆式梦境慢慢演变成超现实,加入了更多虚幻和错觉。
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幻象是格拉斯被仪式般的包裹在“烟熏疗法木房子”里。
他来到了一个破旧的教堂,见到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拥抱。
这一段后现代末日般的景象。
代表了格拉斯已走入鬼门关最深处。
墙壁上被钉在十字架的耶和华,也预示着他将会和耶和华一样得到重生。
这一次重要的幻象,更像是精神上宗教洗礼。
为最后为何没有亲手杀掉fitz做了铺垫。
“让上帝之手决定。
”最后格拉斯并没有亲手杀死ftiz<图片11>从格拉斯开始复仇计划之后,就一直披着那张让他差点死掉的熊皮。
把自己打扮成一头熊的样子。
这也间接暗喻了其实格拉斯自己也和熊一样,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掉自己的性命。
在这层关系上,格拉斯和熊是一样的。
保护成了他们共通的思想。
格拉斯从湖上来看到平原上一群野牛在逃跑,一群狼扑向一只野牛并将其咬死。
展示这一原始的弱肉强食的一幕,更贴切的说明了格拉斯所处的环境,不管是自然的环境还是当下人类文明的环境,依然是弱肉强食,野蛮,荒蛮的时代。
在格拉斯的幻象中会经常有一堆野牛的尸骸砌成的金字塔,而他站在那堆尸骸面前一直观望。
那堆尸骸就是所谓的利益源头。
人类的利益就是为了追逐野牛的皮毛,河狸的皮毛,大自然所赐予的所有好处。
皮草的贸易都成为了人类之间互相厮杀的源头。
四,影片结尾与核心影片的结尾是开放的,同时也是影片要表达的全部核心。
是的,这部电影的核心不是复仇。
是格拉斯对妻子和儿子的爱。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一旦你开始有复仇的计划,其实你已经在挖着两个坟墓,一个是敌人的,一个是自己的。
最终不会有任何人在复仇中真正的获胜。
就像快死的fitz最后对格拉斯说的:你很享受在这次复仇吗,即使这样你儿子也不会复活。
“虽然最后格拉斯说“把你交给上帝处理”有些主旋律嫌疑。
但导演要表达的还是让观众更深的去理解复仇对生命的意义。
最后”获胜“的格拉斯,又一次看到自己的妻子,然后镜头开始失焦。
这一次妻子并不是站着不动看着他,而是离他远去,这其中我觉得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跟我走,离开这个我们看不懂的世界。
第二是格拉斯的“第三次”重生。
他要彻底放下他的过去,去面对将来的生活。
在此我更愿意接受第一个含义。
因为影片的最后,格拉斯对着镜头的凝望,充满着前所未有的空洞(这是这部电影内心戏的精华),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一切,肉体的存在方式已经不重要,对于格莱斯的内心世界,已经像亡魂一样,游走在边缘。
这也很好的点明了电影的名字《the revenant》,直译成中文就是亡魂的意思。
这一段结尾的内心戏,同样成为小李子拿到小金人的重要筹码。
<图片12>但作为开放式结局,主人公何去何从,就在这个对着镜头的复杂眼神结束了。
这个让我想起了《四百击》经典的结尾。
主人公小男孩同样用迷茫不知所措的眼神对着镜头。
直击观众内心。
关于小李可以勇敢的说,如果只靠着这一部电影的表演,小李是绝对拿不到这个小金人的。
毕竟前面也分析了很多,内心戏虽然精湛,但人物的复仇主线被描绘得过于粗大,以至于不得不扩张各种行为艺术般的野外生存真人秀表演。
但毕竟奥斯卡以及那些金球奖美国工会奖之类的奖项,都是投票决定的,也就是说最佳男主总不能空缺吧。
而且相比今年一起提名的其他演员。
最大杀伤力的就是法斯宾德饰演的《jobs》了。
可惜的地方就在于人物传记片难驾驭不光在演员也在于整个电影的方方面面。
综合看下来,小李在功劳上大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本身以及导演的功力。
当然在这里并不是说小李不配拿这个奖,要我说他早应该在《无间道》的时候拿了,那个角色黑白两道之间的切换小李把握得非常好。
但因为《无间道》同时拿下了当年的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加之当时更强劲的对手《末代独裁》的男主特克。
只能遗憾失败告终。
但可喜可贺,小李的拼劲和实力,终于!
终于!
拿到了小金人!
也是实至名归的!
加菜环节——电影之外的故事1.电影立足于Michael punke 写的《The Revenant: A Novel of Revenge》(亡魂:复仇的故事)2.关于熊的打斗,很多文章写小李被熊强暴,其实看了影片就知道,一点也不像是被熊强暴。
只是前期为了做足宣传的营销手段罢了。
上映不久后官方也出面澄清小李在戏里其实没有被强暴。。。。。
至于那头熊,其实是他。
3.熊虽然不是真实的,但是熊的皮草为了做到真实感,它确实是真实的熊的皮草。
4.另外也确实真吃了很多牛的内脏和一些极端重口味刺身。
5.出于怕被动物保护协会指控,当然也出于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
里面死掉的野牛,马,都是CGI特效或者是道具。
当然也包括小李睡在马肚子上的那一匹马。
本届奥斯卡,关于最佳影片这个最大奖项的归属创下了历史关注最低点,最佳导演被同一人连续两度蝉联也没能成为话题,全球影迷与非影迷的视野都集中在影帝的对决上。
当被国人亲切地称为“小李子”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手捧小金人时,媒体上的轰动好像香港回归或北京申奥成功。
也许,这就是国人的《铁达尼号》情节吧……对于小李子的本次争奥,媒体给予的评论中有四个字尤为醒目:搏命演出。
从《不一样的天空》到《飞行家》,从《血钻》到《华尔街之狼》,五次提名中为何独独《荒野猎人》被誉为“搏命演出”?
从影院出来,第一时间给圈内好友微信剧透,原文为:演出就演出,为什么叫搏命演出?
看了才知道。
和棕熊搏斗了5分钟,竟然用了长镜头。
马戏团的熊也不行啊!
回曰:长镜头?!
这也太拼了。
这大概也就是“搏命”两字的最直接诠释了吧?
剧中还有一处,格拉斯(Leonardo DiCaprio)纵马狂奔逃避追杀,与丑陋如同斑鬣狗般的骏马一齐失足跌入深谷。
同样的长镜,同样在搏命。
两处搏命长镜是否使用了科技手段(作弊)不得而知。
(09年阿根廷影片《谜一样的双眼》,那段闪瞎了所有人双眼的球场长镜头被影迷爆出是由5,6个镜头合成而来,让人大失所望。
也让我对以上两组长镜头拍摄的真实性存疑。
)3,5分钟的普通长镜头对于导演过《鸟人》的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轻车熟路,无论翻山越岭、群斗独斗,从影片中随手拈来一段,都可能是被包含在某组没被切开的镜头之内。
此君依靠《爱情是狗娘》打出一片天地,随后又拍摄了《21克》和《巴别塔》。
三部杰作均打乱时空,用错乱的顺序拼接出一幕幕中产阶级家庭伦理剧。
许是某天突然观看了某胖子的《绳索》后精神错乱脑洞大开,转变风格开拍《鸟人》向胖子叫板,从此走上了告别交叉叙事的不归路。
在《荒野猎人》中,森林中荒凉的原始风光、阳光从高大笔直的树木间透出、湍急的河流冲打着冰石、作为人的生命个体在广袤的风雪场中的广角镜头,无不显示出导演运镜的扎实与非凡的摄影功底。
在一场群狼冲开犎牛群,合击猎杀成年犎牛的戏中,广袤的原野、受惊的群牛、撕咬的狼群在一幅画面中完美呈现,使剧中人格拉斯与剧外人的我们同时震撼。
前者的格拉斯震撼于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后者的我们震撼于大自然的优胜劣汰法则与银幕所呈现的画面感。
此处,饿狼便俨然成为了这片平原上的“荒野猎人”。
“荒野猎人”身份随时转换的不确定性成为影片的另一大看点。
不单单狼,棕熊扑向格拉斯的一瞬,印第安人偷袭白人,菲茨杰拉德(Tom Hardy)残杀格拉斯儿子等,都属于其时其地的“荒野猎人”。
接近片末,菲茨杰拉德麋鹿般疲于奔命,格拉斯对杀子仇人展开追踪。
此处的追踪与片头射杀麋鹿相照应,使格拉斯成为起始和最后的“荒野猎人”。
狩猎者与猎物的多次转换也给予了片名的多重性解读。
相较之其余几部被提名作品,平心而论,《荒野猎人》铺得更开,主题也宏大与沉重出许多。
对原住民的亏欠之情,宿命轮回与因果报应之天意也在影片中隐隐浮现。
对于奥斯卡评委给出的选择,《聚焦》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关注,它审时度势,把握局式一举获胜,展现出该制作团队高超的战略眼光。
奥斯卡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商业的,缺乏档次的。
在艺术性上是无法媲美戛纳、柏林、威尼斯的。
可她就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使主流的非主流的电影工作者拜倒其裙下。
即使费里尼,在得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都不免“一把辛酸泪”。
与好莱坞势不两立的法国,在朱丽叶·比诺什获影后提名后,却举国欢腾。
如果把奥斯卡比作屎,那它也是惹人喜爱的水果口味的屎。
最后提一句,小李子获奖致辞关于全球变暖那一段精彩绝伦,感人至深。
这是一部让你心脏揪紧、呼吸急促却又哭不出来的电影。
这是一部让你感受复杂人性、求生执念的电影。
那些杀戮的场面,无论是杀人还是杀动物,并非只是引发生理上的不适,而是它们紧紧和情感相连,让你体会到掺杂着狠毒的无奈、凝结着深爱的仇恨。
它们触动了心灵深处的某些细弦,隐隐地生出共鸣和哀伤。
在潜意识深处,格拉斯也许是期待死亡的。
然而他必须活,因为儿子尚存。
儿子是这世间唯一和妻子血脉相连的人,他能做的只有保护和陪伴。
于是他把与爱意相关的情绪都压抑了下去,因为一旦泛起,太过痛苦。
于是他成了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
不在乎自己的身体,不在乎自己的生命。
他不会痛,不会哭。
影片最后,格拉斯完成了复仇计划,所有该死的人都已死去,所有疼爱的人都已离开,那么他呢?
他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妻子的呓语和幻影再次出现,然而那一份慰籍只是暂时温暖,所有的载体都已经消失,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
他哭了。
也许,这将是一次重生吧。
影片中塑造了菲茨杰拉德和格拉斯两个截然对立的人物。
他们是故事中的矛盾双方,又像是人性的两张面孔。
菲茨杰拉德是人性中的懦弱一面。
这懦弱表现在他对欲望和恐惧的无限屈服。
他带着并不奢侈的欲望来到美洲──赚一笔钱,回家买一块地,为自己养老。
但是,仅仅就是这个欲望,也可以让他不择手段。
他受雇于他人,仅仅将大陆当作掘金之地,在他的眼里,只有利益,没有人情,没有道义。
置身于危险环境之中,他难免心怀恐惧。
相比较眼前的可见的危险,对危险的恐惧更让人恐惧。
敌人没有出现,危险却滞留在脑海中,经久不散。
对潜在敌人的恐惧,在想象与幻觉的滋养下,变得漫无边际。
面对头脑中看不见的敌人,才更害怕。
这是一种“盲目的无用激情”。
如何消除恐惧?
他选择的不是与恐惧直接照面,而是懦夫惯有的方式──欺负弱小。
正因为他就是懦弱的化身,他于是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人的弱点来为自己脱罪。
在每次做出“恶”行之后,他总是能轻易地戳破他人的恐惧、自私和怯弱并以此来证明“你并不比我更道德”。
格拉斯代表了人性的另一面。
他首先在身份上就有别于那些冷血的强盗。
他只是受雇于队长,为他们的猎捕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他也和那些对肤色不同之人充满歧视的白人不同,他和印第安女人相爱,还有一个褐色皮肤的儿子。
不幸的是,他妻子死于殖民者的杀戮,为了保护家人,他还杀死了一个“同族”的白人军官。
在他昏迷时的幻觉,或沉睡的梦境里,不时地出现死去妻子的形象。
印第安语的符号图像与诗句、坍塌的教堂,也在暗示着他的内心世界里,有尚未抚平的伤害与痛苦,有需要重建的心灵家园和精神信仰。
与其说他是一个猎人,不如说他是一个身份不明者、一个等待救赎的负疚者和负罪者,他是被抛掷荒岛的鲁滨逊,又是但丁笔下的漫游者奥德修斯,在不断寻找回家的路。
他是影片中唯一的英雄。
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战场上的勇敢和常人不及的顽强意志。
还因为他在孤绝与恐惧之中的表现,以及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显示出了人类理性和道德所可以达到的高度。
在电影院巨幕的震撼下,两个半小时过后,嘈杂的放映厅里,一片寂静,连前排进场时超级活跃的棒球帽小哥,转头起身时,表情都是睁目结舌,更不用说,后排一直传出惊呼的女性观众们。
相信大多数人已经看过高清资源下的影片了,还记得小李子最后看向的是哪里么?
对的,是镜头,是我们。
他追寻妻子的眼神是渴望的,脸上是满足的微笑,然而当臆想中的妻子逐渐走远,他回到了现实,目光里便开始有了恐惧,眼神从虚到实。
他目瞪的、看向的,是世界、是我们,每一个坐在荧幕前的观众。
这眼神是导演透过猎人格拉斯,向我们刺来的一把匕首,短促有力地刺中了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就凭这个最后的眼神,今年的小金人早已是小李子的了,就算没得也不用灰心,因为他已经在这部可以载入史册的影片中,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也抛弃了自己的一切,塑造了荒野猎人——休.格拉斯。
影片背后的主创团队,无论是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还是摄影师:艾曼努尔·卢贝兹基,这对奥斯卡级别的墨西哥兄弟,不用多做介绍。
影片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深山雪域里,拍摄了7个多月,拍到魁北克都没有雪了,又辗转阿根廷南部,完成了为期九个月的拍摄。
影片交替使用了胶片与数字的摄影装备,画面景深与广角前所未有的宏大,这使得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如壮美的山河画卷,表现自然的美、人类的渺小、信仰的伟大,以及杀戮的丑陋。
影片的海报里,幽蓝的色调,两个人共骑一匹骏马,在荒野中穿行。
前无来路,后无归处,一个是重伤的猎人格拉斯,一个是水牛勇士。
他们有着一颗同样在滴血的心,在无数寒冷的黑夜里,那一小撮火苗,是他们燃烧的希望,复仇是其中之一,永不磨灭,直到生命最后的那一刻,借助造物主之手,让一切结果。
影片中,白天与黑夜,轮番上演着求生、挣扎与厮杀。
故事描绘的,是人类早期扩张历史的缩影,是文明之间相互的碰撞与践踏,是不断上演的悲歌。
令我们感受到的,是从未停止的苦难,杀戮的双手,以及流血的内心。
在追逐自然光拍摄的镜头里,我们无数次的看到了“上帝给的定点光。
”。
很多演员都说,他们每天的工作过程,就是等光来,时间到了,光影到了,就开演。
雪山的炸裂,冰川的洪流,暴风雪与迷雾森林,在自然的舞台下,是印第安人的夺还战,是掠夺者的探险生意,是猎人休.格拉斯的复仇之旅。
在尾声的部分,有一个镜头,格拉斯与菲茨杰拉德,双双滚下山坡,来到河边进行最后的搏杀,后方的远景峡谷里,正好洒来一束夕阳。
我们无法分辨这是在朝阳还是夕阳的时候拍摄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时刻,一束上帝洒下来的追光,令这一瞬间,再也无法被复制。
在这个极美的地方,复仇与猎杀,生存与死亡,动物与动物之间,人类与动物之间,人类与人类之间,总是在这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轮番上演这些重复的戏码——生存权的战斗。
而关于这部电影,小玄儿在反复重看的时候,被坂本龙一的配乐深深的吸引。
声音与影像,是搭配来的,这是电影带给人们,声光电的立体感受。
我强烈建议,大家看完影片后,找来原声专辑,戴上耳机,躺下静静地聆听一次电影的主旋律《The Revenant Main Theme》,你会被这组反复回响的低音提琴旋律,再一次带回那个冰原雪地,感受到猎人格拉斯的意念与喘息。
而《First Dream》是心痛的重击,《Goodbye to Hawk》是丧钟的悲鸣,《The Revenant Theme2》钢琴与提琴的旋律,是孤独且沉重的脚步,坂本龙一在弦乐的运用上,有着东方人的悲悯,打击乐里充满自然的肃穆。
女人与勇士:生命本真的赞歌在掠夺者的眼里,印第安人是野蛮的,他们说,要用枪炮向原住民展示文明的力量。
而我们的文明,就建筑在这片土地的血泊之上,这些动物的皮毛之下。
而导演撕开历史的自圆其说,为我们展示印第安人的智慧,他们的人生哲学与生存技艺。
这样的美丽灵魂,自然由女性来代表,她是猎人休.格拉斯的妻子:美丽的尼波族人。
她在影片的开篇,就为我们带来生命的诗歌。
而在这里,猎人休.格拉斯的特别,也被展现出来,他和原住民的关系,是相爱的,并没有本质上的对立,反而是爱的结合。
当然这样的爱,在殖民的大时代下,是无法长存的,他的妻子,终被一位军官夺去生命,村落被焚烧,差点失去了儿子。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猎人格拉斯,拥有双重的立场,而我愿意相信,他战胜一切的原因,也在于此。
令的他一路活下来的,是传承的信念,是他交给儿子的,是儿子念给他的。
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尚有一丝呼吸,你就不能放弃,要战斗下去。
而格拉斯在几次生命游离的梦中,梦到了妻子的死,妻子的凌空飘浮,风中的话语,麦田的对视。
无论多么的艰难,这永远是他心中最美好的瞬间和情感,而他也认为,妻子一直在看着他。
正因为拥有这份情感,他才从未因杀戮而迷失自我,他只是个, 不爱说话,不喜纷争,一心只想守护儿子的父亲。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是正在河边觅食的格拉斯,遇到驯鹿群渡河,条件反射地迅速拿起拐杖,瞄准、射击,这是稳准狠的一枪,他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猎人。
逃避制裁、做向导、与印第安部落无法避免的斗争,是他不得不选择的生存立场。
当杀子之仇已报,他最后臆想中的妻子,是微笑的,是转身离去的。
此刻,他与亲人之间,与自我之间的救赎圆满了。
而当妻子走远,剩下的将是无比的空虚与恐惧。
就像汤姆.哈迪扮演的队员:菲茨杰拉德说的,无论你做什么,都无法让你的儿子回来了。
在这个复仇的循环里,没有胜利,也没有喜悦,只有一颗淌血的心。
而生存技艺的展示,依托在水牛勇士(Buffalo Warrior)身上,他从犬狼的口中,抢下猎物,分享给格拉斯,还带他一起前行。
他们友谊,建立在至亲的失去、咀嚼的痛快,以及对飘雪的玩味里。
影片在第二天早晨醒来,拍摄这位勇士的时候,塑造的是仰视的尊敬,他嘴里说出的土语,如同诗歌,“复仇之心掌控在造物主手里”,这是继妻子之后,印第安人传递给格拉斯的又一条真理。
当格拉斯在雪地里倒下,这个男人在风暴中,为他点起火堆、烧热石头、围筑帐篷、用干草为他治疗、用冰雪释放蒸汽、用熊皮包裹赤裸的格拉斯。
每一个动作,组成了风雪间,最伟大的舞蹈,绽放着救助另一个生命的光辉。
在结满冰霜的眉间,我看到了目光如炬的伟大眼神,他在与造物主拼时间,拼力气,只为挽救一颗,同样破碎的灵魂。
复仇之心:杀戮的无限循环印第安人在影片中,既有复仇与战斗的部落,也有独立且伟大的个体。
而反观拓荒者们,贪婪的行为,除了印第安人,他们还杀自己人,并且是冷酷的将人置于死地。
格拉斯一路被拓荒者抛弃,一路被印第安人救助。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大量的拓荒者来到北美的土地上,他们漂洋过海,离开家乡,却也让原住民失去家园,于是这片土地的沉寂终被打破,一切对自然的崇敬与文化,都被所谓的更先进的文明抹杀。
枪炮和马匹,带来了杀戮的循环。
如果说上一次的《鸟人》,导演将好莱坞的名利场和生态圈,解剖给我们看,是存在精神在现代都市的释放。
而这一次,他不只犀利,且野心更大。
他用《还魂者》将早期殖民掠夺的原罪,展示给世人看,是存在精神在荒野的释放。
这样的悲壮,必须在大自然的原生态下去演绎,才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感受其中的悲怆。
无意中看到一段资料,显示影片拍摄地,至今仍是法语区的加拿大魁北克地区,于1535年,法国船长杰奎斯.卡蒂埃,带领200多人来到了东海岸的魁北克附近,停泊在一个印第安人部落旁边,船长杰奎斯问酋长,这是什么地方?
酋长指着一片棚屋说:Kanada,意为“村落”或“聚居地”,船长便将这片新法兰西土地,命名为Canada。
影片开场的一连串大场面调度,镜头追身地跟拍,最后仰天望向几只雄鹰飞过,惨烈与悲壮难以形容,只能依托于,镜头视线回落后,远处走来的老人,呢喃的吟唱,像是灵魂的超度。
不知道这中间是否有过一剪刀,但是这段流畅的战斗群戏,远方的战马奔腾,天空的飞鹰掠过,毫无保留的,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的战场。
影片中的部落首领,一向是严肃恐怖的,苍老的脸庞上,画着黑色的图腾,他的眼神里是仇恨,是失去女儿的愤怒。
而当他们最后与格拉斯正面的相遇,杀掉格拉斯的仇敌,又从他身边走过时,是不屑的饶恕,是造物主的宽容。
这样的杀戮从来都不是死循环,良知令人们心怀感激。
上帝之手:在造物主的注视下印第安人说,造物主掌控一切,他们是真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造物主心怀敬畏,懂得与生灵共存,在心灵上,离神明最近的人。
他们不知道上帝是谁,但是他知道尊崇自然法则。
上帝与造物主,也许就是那个赋予你生机的人,他可以是林间的松鼠,可以是倒地的水牛,可以是原谅你的敌人。
当水牛勇士,走过残破的教堂时,他的心中,也可以读懂那更古不变的苦难。
这间破败的教堂,是残存的信仰,在这里有家人,有爱。
导演亚利桑德罗的影片,从来不缺这样的梦境与臆想,他要表达的,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都在这里。
演员多姆纳尔·格里森在采访中谈及,导演在开拍前,同大家举杯说:“我希望所有人,跟我一起,享受这场苦难。
”,之后就正式开拍了。
这部电影里确实充满了苦难:肉体之苦,心灵之苦。
并且这份苦楚是有温度的,摄影师似乎从不在意镜头被血溅、被湿润。
从灰熊的喘息开始,之后是格拉斯的气息,以及与仇敌拼刀子的血溅。
格拉斯在从坟墓里爬出来,与儿子告别,踏上复仇之旅后,他从一个猎杀与掠夺的循环里,脱离了。
从庞大的时代车轮下,微小的依存者,变成了一个伟大的独立个体,他逆向而行,踏上自我救赎的道路,数次在风雪中、甚至是马肚子里,天与地之间,如同赤裸的孩子一般重生,只为他的Blood of My Blood。
惨痛的失去,让格拉斯更加坚毅的存在。
他也知道杀了仇人,儿子也不会归来。
但是这是蛮荒之地的生存法则,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战斗到最后,对灰熊是这样,对仇人,更是如此。
上天赐予我们存活的机会,让我们总是先经历伤痛,再思考如何存在,这也是格拉斯最后看向镜头,抛给观者的问题。
灰熊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死,格拉斯也要为了孩子拼劲最后一份力气,他说他早已不怕死了,因为与死亡之间的搏斗,他早已完成了。
令他恐惧与震撼的,是梦中那数以万计的水牛头骨,他看到了人类的残忍。
似乎可以预见,在这之后,将会变成无数的人类头骨。
有人说好的电影故事,充满想象,令人血脉喷张,亦或者展现个体的观察,令人体会深意。
我任性的觉得,这部《还魂者》都做到了,所以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震慑。
人说伟大的故事都是悲剧,而这部《还魂者》也不例外,其中的悲怆难以名状,它是小玄儿内心中,2015年的最佳,没有之一,愿与你共赏。
小李同学,一路走来辛苦了,我在此预言1月10日,也就是今晚,他将再度加冕金球奖,最佳男主角。
并且奥斯卡,我也赌他赢!
虽然法鲨也很强,但是小李更值得褒奖!
2016年1月10日 金球奖红毯倒计时一小时18:00 多伦多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一部自我展示的电影(变成一场技术展览会),一部“没有”导演却拿到最佳导演的电影(好莱坞的自我褒奖),一部法西斯电影(一如《鸟人》)。
摄影机强力凌驾于一切之上,好莱坞技术成为掌控影像的强权。
导演消失了,失去调控作用;摄影师被强制,成为展览技术的工具;演员失去生命力,悲惨与痛苦成为消费对象;故事被消解,复仇演化为发展松弛影像的单一骨架。
这是好莱坞的自我歌颂,一次对其内部机制的崇高展览。
这是影像消失的开始,也是电影终结的到来。
我们,有责任时刻警醒。
前天帶著全家人一起觀賞了小李子獲得奧斯卡影帝的《荒野獵人》。
滿屏都是白雪皚皚的落基山脈,視覺衝擊力還是挺大的。
但是為了渲染困難重重的氣氛,畫面顏色調得比較藍比較暗,如果為了看北美荒野風光,我覺得看《荒野求生》之類的也夠了吧。
不過這些畫面倒是勾起了我的回憶:十年前,我也是驅車幾乎一天一夜、在大霧中翻越過落基山脈的。
片中的雪山、針葉林、黃石河、麋鹿、黑熊也是相當熟悉噠!
對於電影的劇情方面,其實很簡單,沒有什麼懸念,感覺就是小李子的個人表演秀,看他遇到困難的面部和肢體表情、以及展現各種荒野求生技能。
再就是電影反映了一下美國早期白人於印第安人矛盾的歷史,原來美國人、歐洲人是這樣在美洲西部大陸上這樣掠奪森林資源的。
我想電影是否想探討一下人性之類的,可惜我無法很深刻的體會到,整體感覺比較平淡。
最後,電影畫面比較血腥,6歲的閨女幾次嚇得都蹲地上去了。
少兒不宜啊!
它以复仇为主线,并不在意讲述复仇的快感,而是将人置于一个无感情的容器,看人性怎么在里面挥发出超人的求生意志,又怎么被环环相报的暴力杀死。
这是过去一整年,看得我最痛的一部电影在电影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到格拉斯一家三口在一起的画面,伴随着女人的旁白:“As long as you can still grab a breath ,you fight.keep breathing”这句旁白贯穿全片,在每次格拉斯接近死亡时这句旁白都会响起,呼唤着他,请努力活着。
在被菲茨杰拉德抛弃之后,身负重伤的格拉斯爬出坟墓,由于喉咙被母熊划破,导致他喝水都喝不了,为了粘合伤口他往伤口撒火药,然后点燃。
为了生存直接生吃活鱼和动物的残肉和内脏。
为了避免被追来的里族人发现他在激流中求生。
摔下悬崖后刨空身边被摔死的马的内脏,然后裸体躲进肚子里取暖。
就像这样死过几次之后,他活了过来,并最终在一场战斗后成功复仇。
某种意义上,这句话同样也是说给里族人的。
还记得那个救了格拉斯的波尼族男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前往更南的地方找那里的族人,可最后还是被路过的法国人吊死在树上。
印第安人这个群体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短暂的历史中,他们一直都在为了生存而迁徙,为了生存而战斗,然而还是弱肉强食。
影片很残酷,暴力血腥,摄影太棒,非常美妙的镜头语言让人难以置信,极简的复仇故事,在导演完美的调度、卢贝斯基绝美的摄影、小李的表演相结合下带来了最震撼的视听感受,小李也终于凭借出色的表演拿到小金人。
绝美的摄影,超神调度,标志性长镜头,极度血腥的杀戮和严酷自然环境造成感官不适,好几次胃里翻江倒海。
感情线弱,偶尔闪现的希望火光赋予人的意志以神性,本片绝非单纯复仇记,人欲执念信念神性灵性值得深思。
勉强及格。故事很简单,跟杰克·伦敦那些冒险小说的架构并无太大出入,拥有皮草猎人、白印混血、白印交战(夺皮毛或是复仇)等元素,在蛮荒的背景上的一则复仇故事,推进很慢,直到一小时后才切入复仇的正题,大量片长是摄影师的大气势全景秀(近景则窜到马利克那里了)加上小李的个人表演秀,不过一些砍杀的镜头在设计上还是很惊人的,纵马掉悬崖、印第安人中箭什么的,镜头很逼真的一气呵成。全片充斥蛮荒的美,生吃内脏、冰河里翻滚,像种人与自然亘古缠斗的意志力礼赞,但剧情就相对无聊了,比如最后公司头目居然一人就跟小李去追反派(这个头目还是全片中置身蛮荒但维系人类社会规则的主要力量),这摆明了是要头目身死,小李再手刃仇人嘛,这么没脑子的设计,实在没法看
荒野求生(雪山版)PS.主角这血条至少999999999999999999
身在荒野,猎人和野兽也没什么区别。摄影和故事比不上八恶人,演技比不上荒岛余生。灰头土脸,看着就累。
莱昂纳多:这次该轮到老子了吧!
风光片。男主角好惨,人熊大战很可怕,法国佬真坏。
工整、无趣又漫长的个人秀,前一年拿过奥斯卡的导演第二年就应该好好休息……
汤老湿藏的好深,那口音深深的演技派
小李子这片能拿奖,感觉就是都不容易、来都来了、人都死了【半死】,全片所有人都遭了大罪,奇观电影
小李子熬了半辈子终于凭借该部作品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实至名归,演技确实没得挑
汤姆哈迪更值得一座奥斯卡谢谢!
【160319】一群秃头的雪地乱斗。充斥着这么多血浆和冲突还能拍得这么闷这么让人想睡觉,我也是挺佩服导演的。只喜欢里面的雪地风光。
血淋淋的荒野求生记,很多细节写实到令人咋舌。大家都在扎堆刷小李的演技,忽略了逆天的摄像和男配汤姆哈迪的表演。令人动容的说不好是小李的经历还是演技,尼玛都让熊拍成肉酱冻成冰棍了也没法细腻了。生活的苟且非常重要,不然你只能在断气前把诗和远方刻在石头上。
评分都是给摄影的
困难很多,危险不少,让莱昂纳多受了不少苦,但也就有了疑问:为什么在儿子身边睡了一觉就会挪动,为什么掉进水里翻腾之后就会走路,为什么吃了几口生鱼就不用拐杖,为什么救他时可以去一帮人、复仇时却只有两个人……竟然困难可以如此轻易地度过,震撼人心也就不太可能,就当参观了一次肉联厂吧。
小李的个人秀,这片就应该科恩兄弟来拍。★★★★
小李子演的好也很拼,但太真实缺乏了观赏性O_o
出了卖惨就是卖惨
好残忍,吓人,不过小李子终于拿奖了,可喜可贺。
影片对得起这些标签:人性 冒险 感动 复仇 暴力 励志 等等等。抛去我们头脑中对莱昂纳多的一贯印象,单从演技来说这个人真的是如琢如磨。影片整体很有气势,情节安排也是栉比鳞差并不凌乱,总之是一部还算震撼的影片。
除了摄影以及那些花哨的长镜头外,真是毫无意义,只能对幕后制作特辑有点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