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5周年》之后,Andrew Haigh 带着他的改编电影,又来了。
这次他不再像《周末时光》和《45周年》那样将个人情绪放到一个特定的、短暂的时间段里发酵,而两人之间的互动也不再是作品的主要形式,《赛马皮特》里的小主角 Charley 甚至是一个沉默寡言的 15 岁少年。
但角色情感的细腻刻画仍然是他作品的核心,大段的看似无意义的画面留白也仍然会出现在《赛马皮特》中,只不过这一次将情绪放到一个看似没有尽头的公路之旅,少年 Charley 从 Portland 出发,却并不知道 Wyoming 是不是他的终点。
在亲密关系探讨上,Andrew Haigh 自 6 年前《周末时光》之后,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以光速奔往大师级殿堂,《周末时光》和 HBO 两季的《寻》奠定了 Andrew 在同志电影/电视剧领域无可撼动的地位。
就在我们将要把他牢牢地归纳为同志影视导演的时候,两年前的《45周年》又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进阶赛,将亲密关系的探讨范围延伸到了异性恋领域,更送了一个奥斯卡提名给 Charlotte Rampling。
Lean on Pete 非常的 Andrew Haigh,因为在少年 Charley 身上他看到了熟悉的无助感。
这种无助感无关于金钱和地位,可以是《周末时光》/《寻》里面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也可以是《45周年》里得知真相的绝望,而在几乎不涉及到爱情元素的《赛马皮特》里,Andrew Haigh 刻画了少年 Charley 与他整个松散人生的拉据战,这是一种扎根于贫穷的无力感,那种你想用力全力却不知道如何落根的无助感。
热爱跑步的少年 Charley,晨间训练、偷窃之后、被警察追捕,甚至只是心绪不宁时都在奔跑。
跑步几乎占据了他人生最大的篇幅,因为往远方奔跑是他所能掌握和控制的适应生活变化的唯一技能。
但这个远方,他并不知道是什么。
同名作品改编,Lean on Pete 原著作者 Willy Vlautin 在国内少为人知,在国外也并没有达到街知巷闻的程度。
作为主唱的乐队 Richmond Fontaine 也离知名二字有着甚远的距离,但曲调风格却总有着荒凉般的伤感,开头的 Blind Horse 即出自乐队之手。
Vlautin 所写的文字非常浅显,但情绪的铺垫和对人物的心理刻画却有着极大的同理力,让人读起来内心柔和。
他极少将笔触伸向诸如谋杀、性虐待、出轨等噱头性话题,寻常人家的平凡生活和生存是他的永恒主题:两班倒仍然无法完全支撑房贷、却仍然不断努力不让儿子失望的父亲、有着恶毒父亲却想要拯救失足女孩的夜班护士……这些都是普通人,是我们每天醒来就可以遇见的例子。
他们并没有遇到电影/电视剧上所编写的重大“生活转机”,从此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但即使望不到生活的希望和尽头,也并没有天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他们仍然不断地努力地活着,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奋斗之中还能存有一点点友善之心去帮助更需要帮助的人。
Willy Vlautin 不断书写着光鲜亮丽的城市灯光之下,却不那么美好的努力生存着的人生。
这是他笔下的城市悖论,远景看到的是繁华与迷幻,近看却是生命的艰辛和活力在撕扯。
Lean on Pete 同样带着浓重的 Vlautin 风格,文字简单(遣词造句大概在高中生水平左右),从不制造悬念,在松散的剧情之下极富耐心地通过看似重复的场景一步一步地积累情绪。
没有高潮没有结束,但适时的小爆发又觉得让人通畅淋漓。
虽然书名 Lean on Pete 采用的就是里面其中一只赛马的名字,但其实由头到尾都是 15 岁少年 Charley Thomson 的独角戏。
经常将“我很好”“我并不需要更多”的 Charley 看过很多东西,看过爸爸和别的女生做爱,在床上、沙发上、厨房里做爱,看过素未谋面的女人仅仅穿着底裤和他爸的衬衣在厨房里做早餐,看过他们吸大麻,看过他爸吐在水槽里,看过只剩下一只胸罩的女人晕睡在车的后座上而且还失禁了,看过小孩用枪爆了一只狗的头,看过一个男孩为了取乐把他的妹妹的睡衣撕开,看过一个小孩被打得口吐白沫并癫痫发作。
唯独没有见过他的妈妈。
这些不堪这些限制级场景,都是贫穷市民的日常,一不小心,就会成为 Charley 的未来。
Don't think about it. 是 Charley 身边所有的朋友所能给出的最好建议。
道德感和修养是通常和贫穷相分离的两个社会既成定义,Charley 对这两者都毫无概念。
因为若他对这两者有丝毫的敏感,贫困两字早已将将其折磨至变形。
他不会“诚实地”把别人多给的工钱还给对方, 吃饭狼吞虎咽、声音巨响,在父亲数日不归家、给的钱已用光时会去超市偷东西、流串到无人看守的家中洗澡、把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的罐头食物都偷走,偷别人汽车上的汽油、在餐厅里吃霸王餐……但我不会强行将道德感和修养这两个词和天性搭上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后天社会、教育和经济状况所能塑造的东西,贫穷可以将这两个社会属性引往令人发指的方向。
Charley 和他的父亲 Ray 无疑是过着最最底层的生活,当 Ray 被他的情人在家里殴打重伤入院之后,Charley 在父亲的抽屉里找到的仅仅是 7 美元。
贫穷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变一个人,可以淡薄道德感、修养也可能无法与它沾边,但唯独一个人的天生秉性是贫穷无法改变或者打败的,是恶是善,自出娘胎之日起,多半就已经定了。
即使是 Ray,我也会称其为一个善良的人。
一无事处、酗酒、睡别人老婆,却也仍然保有对儿子的爱,对未能让 Charley 得到更好的照顾而感到愧疚,我们不能用“天下没有不爱儿女的父母”来解释这件事不是吗?
毕竟近在眼前的例子就是 Charley 的母亲终究是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他的生命里。
“Ray: Sorry I can't give you any more.Charley: I don't need any more.”Charley 也是善良的,不然他也不会带着 Lean on Pete 漏夜出逃;即使是被追赶得自己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只能喝水充饥的时候,也仍然耐心地等待着 Pete 慢慢地吃完草再上路;当偷来的车坏掉、他们只能步行在荒漠之中,举目无人、救助无援的时候,他所想到的不是自己是否能够生存下去,而是责怪自己未经思考制定计划就贸然将 Pete 带离马场。
“I was a horrible person, and I had gotten us in a huge mess. I felt as lost and lonely as I ever had and I couldn’t stop worrying about Pete. ”Willy Vlautin 也是善良的,因为在最后的最后,他给了 Charley 的摇摆人生一个终点,一个落脚的地方,一个可以参加足球队的学校,一份醒来就可以吃得到的热培根,一身不需要从迷你超市里偷来的衣裳,一个虽然和哥哥有争执但自始至终爱着这个外甥的小姨,一个他不曾拥有过的家。
幸福就像迷宫终点,如此的触手可及,如此的毫无头绪。
城市那么大,渺小的一个我,用尽全力地奔往快乐的另一端。
写在《赛马皮特》公映之前。
朋友ParkerLI对本片最大的不满,是片名《Lean On Pete》的中文翻译《赛马皮特》,我认同。
本片与马有关,但与赛马无大关联,且很容易与赵婷的《骑士》产生不必要的联想。
Lean On Pete只是那匹马的名字,并且在中段便退出了叙事——它是片中最为重要的意象。
而影片从始至终的重点都是查理·汤普森(Charley Thompson)。
不管是本色出演还是经过调教,查理·普拉默(Charlie Plummer)无疑将这个15岁的流浪少年诠释的非常到位,顺理成章地在威尼斯得到了肯定。
表面上,这是一部私人化的电影。
数字摄影延续了安德鲁·海格影像上一贯的脆弱延绵。
他仍以部分去情节化的设置去突出中心人物,并将情绪暗中积累并消化掉,不求外露。
只是这次不同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三场较为激烈的运动戏(并非动作戏)暴力地打碎平缓的节奏之余,也让人物情绪有了几次彻底的爆发。
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却显然是海格在考虑主题与内容之后所做出的更新。
《Lean On Pete》通过描述查理在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流浪,去影射一个情感割裂的荒漠化社会和个体的成长困境。
上一次让海格名声大噪的《45周年》,讲的是对“爱情-时间”正比关系的讽刺与背叛,更早的《周末时光》则是通过对话和有限的动作,描述同性母题下审视自身的过程。
在后来相同题材的《寻》中,仍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显而易见的,安德鲁·海格是拍室内场景的好手。
一般来说,室内戏的调度需要更为精确,光线亦要更加地道。
封闭空间中人物的活动往往不甚激烈,于是情绪流也不容易让人明确感知。
我们首先会想到对白的功效,但是通过影像本身的营造,人物的心理状态亦可能被精准捕捉到的,且蕴含的情感张力不容小觑。
这是法国人的长项,他们所研究出的技法,如今遍用世界各地。
我们已在《周末时光》和《45周年》里领略到了海格对室内戏的创造性效果。
《Lean On Pete》刚上来,就是查理在房间里摆东西。
他沉缓的动作不仅是对物体的小心翼翼,同时也传达人物面对生活的虚掷态度。
房间黯淡无光,宛如牢狱。
背景的窗户是影像的主要光源,映出查理瘦削的轮廓。
印满花斑的玻璃让窗外的清晨显得阴蒙蒙的。
不需要言语,僻静与疏离的氛围便一览无余。
这是摄影、灯光与调色一同作用的结果。
以查理的晨跑作为影片开头,是相当高明的安排。
一方面,镜头随他身体游移于街道与建筑物之间,及时展现出了他对周遭世界充满好奇心的一面。
另一方面,当查理的生活崩塌之后,“走”与“跑”两个动作就成了一组极为有趣的反差。
至此,影片还未让主人公开口说话,我们便已切身感受到他的内心。
门与窗户构成的线条,在海格的电影中一直是暗示人物心理最重要的手法。
《Lean On Pete》刚开始便是大量的封闭构图,查理与父亲的对话是和谐而开放的,但二者的行为和语言被限定在了一道门之中,显得异常逼仄,在影像上显现出极其不协调之感。
包括每次用完封闭构图后,常常会很快切到室外远景和全景。
这种人物状态与环境的冲突,以及景别的大跨度转变,在影片中比比皆是,形成了内在的反差。
当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德尔(Del)出场之后,叙事便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查理与老马皮特的情感在此没有必要去加力渲染,因为通过之前一系列的人物行为(包括片名),我们会下意识地认定这个少年与马一定会形成某种情感认同。
德尔是个美国乡村题材中典型的投机商人,包括他的女伴邦妮(Bonnie),也声称不能与赛马产生感情,它们只是比赛和赚钱的工具。
影片在每个对立面上都没有反复去强调,无论用台词还是戏剧性情节,只是很随意地带了出来。
这就让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冲突没有凌驾于影像风格之上,从而形成由外而内的自洽。
这是文本的精炼老道。
实际上,虽然《Lean On Pete》偏向于散文化的勾勒描绘,但影片的意图实现了几个较大的转变。
首先是参与德尔的赛马工作,将查理从家庭中解放出来,影片不再仅仅局限于室内戏的铺陈。
其次是父亲的受伤,这是影片第一场暴力戏,却是靠画外音来完成的。
父亲之死,本质上已将查理推向了广袤无边人迹罕至的沙漠,标志着他被动流浪的开始。
然后便是偷马,预示着与文明社会律法与道德的进一步决裂,也就有了后来偷超市东西,吃霸王餐的一系列情节。
再后来是皮特之死,暗示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纽带的消亡。
查理的流浪自始至终便有着明确的目的,即找到自己的姑妈。
但除了几次电话询问,我们在角色身上似乎看不到对这个目标过于明显的积极性。
当然,影片结尾查理还是顺利找到了她,善良的姑妈也收留了他。
但是在故事一大段的公路戏上,叙事重点完全不是建立在“寻找”的主题上的。
这是一个少年与老马带有放逐意味的逃离和反抗。
二者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背叛社会的既定原则。
影片虽然没有对社会本身的指控与剖解,永远紧紧跟随查理的个体视角。
但故事背后的指向性也是易被洞察的,于是也不可避免的让表象本身沾染一些残酷的色彩。
几场染血的场景便是对故事内质的回应,其中又以皮特被车撞死最为沉重。
皮特的死,是由逃离与反抗导致的。
这匹安静的老马,通过查理的视角已被建立起性格,无论其是否为马内心的真正所想。
当它脱离缰绳时,我们便会与查理一同紧张不安。
马与少年的双重表意关系,至此迎来终局,同时也构建了影像上的高潮。
当然,影片也并未一路残酷到底,查理的结局还是较为光明的。
《Lean On Pete》继承了美国新独立电影的影像与叙事形式,当然,这也与安德鲁·海格自身的英伦导演属性脱不开关系。
但是从文本性上来说,影片就像是“垮掉的一代”的变体——也是威利·瓦伦汀的原著气质所然。
我们在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的小说、诗作中都能找到如查理一样的原型,只不过本片剔除了那些癫狂与荒诞的部分,变得更为肃静。
虽然影片并未直接展现,但这种肃静无疑是建立在21世纪美国政治与经济演化的乱象格局之上的,是失语的反叛。
当然,查理本身也是一个失语的少年,无论在德尔面前还是流浪时。
他可以自由交流的只有两个对象:父亲与老马。
二者都是被抛弃的边缘化群体。
皮特本有明确的形象,却经常与查理形成错位与交融,至此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表意。
首先它是一个被规训的野生动物,本就不属于人类环境,是被强行拖拽进来的。
其次,它是可以随时被抛弃淘汰的工具,被不断易手,毫无安全感。
查理亦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查理与皮特的流浪,就是两个被驯服的角色自我放逐,寻求灵魂解放的过程。
这是较为常规的写作手法,即用其他事物去比喻主人公自己。
然而,在海格的风格加持下,这种“老套”的手法仍然是新颖而独特的。
那么,一切的矛盾与不安也就有了明确的落脚点。
查理拥有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再加上单调迷惘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了他归属感的缺失。
从他与父亲女朋友的态度就能看出来,他甚至在自己的家里都像个客人一样。
所以他与父亲的对话就不仅仅是一种构图上的美感和暗示,也成为了文本主题的注脚之一。
后面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是建立在这种缺乏归属感的状态之上。
考虑到他的家庭以及年龄,查理便可看作一个典型的心理不完整的少年,具有某种精神上的代表性。
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不接受任何权力机构和救济制度,于是从医院逃离;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可以心安理得地偷车偷马,吃霸王餐;归属感的缺失,令查理在目睹老马皮特的死亡后,本就不完整的内心又形成了一道阴影;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可以叩开别人的家门,或者住进流浪汉的房车里;归属感的缺失,令他即便找到心心念的姑妈之后,还是以奔跑与对周遭的迷茫观望成为故事的结局。
于是,也许我们可以换个平素更为常用的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孤独。
《Lean On Pete》就是以一次另类的迁徙过程,对孤独与死亡做出细腻描绘。
从而通过个人化的客体意识角度,自然流露出一种慈悲温和的情感体验。
在晚年的海德格尔看来,人与生俱来的畏惧、厌烦与死亡与事物的本真存在是联系在一起的。
人是一种“被抛弃的设计”,是孤独的无家可归的现象界。
因此,“孤独”不仅是海德格尔的哲学对象,同时也是认知世界寻求“此在”的精神张力。
在人类或个体寻求本真、“此在”的过程中,孤独是无处不在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只是,海德格尔将孤独体验最终指向于东西方结合的神秘玄学上,消解了其中的说服力。
无论如何,孤独从最初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来对待,到哲学对其存在理性/精神感性的广泛研究讨论,令其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标签”之一。
尼采便说过“孤独有七重皮,任何东西都穿不透它。
”雅思贝尔斯的“自由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以个人为轴心的内心体验的自由,是精神个体通过与自然、现象的“ 孤独”交游而实现的。
叔本华和康德也以孤独的自在心灵自居。
总之,“孤独感”是现代西方哲学上具有本体论涵义,是决定个人意志、实践行为、文化创造的精神性存在。
中国古典哲学对“孤独”的阐释也很有意思。
由于东方思维的特殊性,先秦老庄等并未如西方哲学家们那样对其构建了统一理性的立场结构,没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更多是心灵上的静观,直觉“唯识”,把“孤独”视为主体的神秘体验,是掣望万物、创造齐物化我境界的精神工具和心理方法。
它在中国古典哲学上是超万物的虚无先验的本体,凌驾于所有之上又居于或超于每一存在物,非语言、逻辑所能把握的东西。
随着发展,“孤独”最终化为一种具有东方具象思辨色彩的诗意哲学,并赋予其自由性、创造性、超越性、审美性。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抛去“孤独”那些形而上的观点,这个概念都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和美学观念。
“孤独关照”实际上便与“爱情”、“战争”等一样,成为具有亘古生命力的文化创作母题。
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克尔凯郭尔的“孤独个体”和弗洛姆的现代性孤独心理理论也都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
本片中缺失的归属感是一系列行为和事件的原始动力。
通过这个渠道,安德鲁·海格用死亡去对照孤独,有意无意间靠近了西方解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孤独-单独-异化-共同体”这一议题。
查理无疑是一个“孤独个体”,并且死亡也在他身边发生。
通过他在马场工作的段落,我们能深刻意识到劳动不仅本质地规定了查理(我们)的自我,同时也规定了查理(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而塑造一种共同生活。
但是反过来,个体也正是在这种劳动和活动中,逐渐对人类社会的共同生活失去了信任。
从这个角度来说,查理到马场工作也许并不是一种自由的解放,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标志,反而进一步决定了他放逐流浪的命运。
《Lean On Pete》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几无配乐,视听上也非常冷静克制。
表面上讲述了一个少年流浪成长的简单故事,实际上也对现代社会的非宽容本质和自我异化进行了一番探讨。
影片实现的手段,是以缺乏归属感与关注度的边缘少年为视角,在“孤独关照”的主题框架下,运用类似“垮掉一代”的叙述脉络,进行一番存在主义式的主观体验,从而与观众建立起心理层面的感性认同。
其以简驭繁的形式风格,自然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片尾曲Bonnie “Prince” Billy 的《The World’s Greatest 》太好听了,可在本文首发公众号“论戏书影”听到!
还有(应该是)Scott Saslow 的海报设计也很美!
Title: Lean on Pete Year: 2017Genre: Adventure, Drama, SportCountry: UKLanguage: English, SpanishDirector/Screenwriter: Andrew Haighbased on the novel by Willy Vlautin Music: James Edward BarkerCinematography: Magnus Nordenhof JønckEditor: Jonathan AlbertsCast:Charlie PlummerSteve BuscemiChloë SevignyTravis FimmelSteve ZahnAlison ElliottAmy SeimetzLewis PullmanJustin RainBob OlinTeyah Hartley Rachael Perrell FosketKurt Conroyd Rating: 7.8/10
Title: National AnthemYear: 2023Genre: Drama, RomanceCountry: USALanguage: EnglishDirector: Luke GilfordScreenwriters: Kevin Best, Luke Gilford, David Largman MurrayMusic: Nick UrataCinematography: Katelin ArizmendiEditors: Amber Bansak, Josh SchaefferCast:Charlie PlummerEve LindleyRene RosadoMason Alexander ParkRobyn LivelyJoey DeLeonD'Angelo LacyRating: 7.3/10A star has been born. Two films headlined by up-and-rising New York-born actor Charlie Plummer and they can practically be viewed as a diptych. A 17-year-old Plummer plays Charley Thompson, a 15-year-old, Portland-dwelling teenager in Andrew Haigh’s 4th feature LEAN ON PETE, and 6 years later, he plays Dylan, a 21-year-old construction worker in New Mexico, in Luke Gilford’s feature debut NATIONAL ANTHEM. While the Beaver State and the Land of Enchantment are not geographically contiguous, Charley and Dylan share quite a lot commonalities. Both are raised by a single parent in a rural surrounding, have an affinity with animals - spoilers alert! Both film feature a heartrending death scene of a horse which alters the course of its narrative -“Lean on Pete”is actually the name of the sorrel Charley gets emotionally attached to, whereas Dylan chances upon a self-contained community of queer ranchers and rodeo performers, and begins to come to terms with his sexuality, performing his first rodeo, doing his first drag performance and falling in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free-spirited trans woman Sky (Lindley, a bombshell unfortunately shoehorned in a manic pixie dream girl role). A thoroughly warts-and-all Bildungsroman, LEAN ON PETE circumspectly curates the vagaries of Charley’s woeful life. His naff father (Fimmel, completely shedding off his model physique and comfily settling into the daddy bod with a beer gut) isn’t going to be his role model and will peg out soon rather stupidly. That is the prospect for the small-town folks like him, and Charley isn’t like him. Still not completely contaminated by the countrified uncouthness and callousness, Charley retains his innate goodness and sensitivity, finding contentment as a minder of racehorses, hired by trainer Del (Buscemi, effortlessly inhabiting his character’s neither-good-nor-bad grey zone without much fuss). Charley is particularly taken by Lean on Pete, who is not a prize-winner, but an also-ran, just like him, marginalized and neglected. When Del decides to sell Lean on Pete, Charley takes the plunge to embark on a one-man-one-horse odyssey, the destination is Wyoming, where lives Charley’s maternal aunt Margy (Elliott). But the journey turns out to be far more treacherous than he imagines, both kind-hearted and awful people (When Steve Zahn goes maniac, he becomes quite a terror) are transient down the road. Sometimes, using violence to recuperate what is legitimately his is a must-learn lesson in the school of hard knocks, along with finding out an apposite outlet for his buried grief and bereavement.Under Haigh’s quintessentially conscientious supervision, LEAN ON PETE is an echt heart-string puller without resorting to sensationalism. It is in default of any pretension or schmaltz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poverty porn” designatio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its characters are built upon realistic situations rather than dramatic interpretations. Sevigny’s sympathetic jockey Bonnie is never going to be the magic conduit whom viewers might fantasize to save Charley from his plights, although her spontaneous, demonstrative aspect might suggest that. An encounter with a diner worker who magnanimously lets him off the hook for pilfering isn’t a beggar-belief construct, but a universal moment of commiseration and a precious occurrence to act on it. A sojourn with two young army veterans expertly imparts the jarring discrepancy through a communicative disjunction, Charley doesn’t share their parlance or mindset. But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LEAN ON PETE sticks to its landing firmly as Charley is ready to resumes his life anew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rite of passage, and with a new hairdo. Charley’s story can smoothly segue into Dylan’s in NATIONAL ANTHEM. 6 years elapse and he assumes a man-of-the-house responsibility to support his family together with his single mother Fiona (Lively), a hairdresser who often leaves him to attend to his younger brother Cassidy (DeLeon). In the meantime he also saves his earnings to purchase a RV, so one day he will have a means to explore the world out of his usual peripheries. Gilford’s film is a zeitgeist booster in a sense that it creates an Elysium where queer people can live and love freely, make merry freely, enjoy horse-riding and lip-syncing without being subjected to any kind of prejudice, malice or struggling. It certainly and blatantly bucks the tired trend of tragic queer stories awash with rejections, homophobia and deaths. Ergo, the stake isn’t really high, even Fiona is conspicuously avoided to be a blinkered killjoy when confrontations are expected, and NATIONAL ANTHEM unbridledly nails its colors to the mast of its be-your-self, love-conquering-everything fanfare. Dylan is hopelessly infatuated with Sky, who conducts an open relationship with her boyfriend Pepe (Rosado). Their love triangle is calibrated with much deliberation and tenderness, although not without discomfiture. Their threesome experiment is shot during the night under dim, deep purple light, thus it is not discernible whether Dylan truly further explores his sexuality with a rather masculine Pepe. One might expect Gilford to be bolder or at least clearer on that front, along with Sky’s transsexual presentation. Cocooned in its own utopian, pastoral landscape, NATIONAL ANTHEM - which is celestially rendered near the end by a cross-dressing cowboy (Lacy), symbolizing that Dylan is on the cusp of striking out on his own - is a competent debut work comprised of stunning color (warm, varicolored shots of candid otherness), swooning mood (greatly enhanced by Nick Urata’s ethereal soundtrack and Perfume Genius’s gossamer chants) and sincere benignancy (a non-binary Mason Alexander Park provides a cordial emotional anchor for Dylan). From LEAN ON PETE to NATIONAL ANTHEM, from leaving behind a dead-end future behind to finding one’s own place and people, Plummer excellently ripens from a precocious teen to a bankable young man who blesses audience with an obliging openness that bares all the gamut of emotions. His Charley exudes a touching, dewy-eyed vulnerability often juxtaposed with a steely resolute and the accrued world-savviness learnt from life itself. Yet he also dives deeply and swimmingly into Dylan’s self-discovery and self-emancipation with such distinction that his warmth and exuberance is almost infectious. As I see it, Plummer has it in him to go all the way ahead to attain an illustrious tracking record as a serious thespian, and he has already had two coruscating gems under his belt. referential entries: Haigh’s ALL OF US STRANGERS (2023, 8.0/10); Sam H. Freeman and Ng Choon Ping’s FEMME (2023, 7.5/10); Saim Sadiq’s JOYLAND (2022, 8.1/10); Lukas Dhont’s GIRL (2018, 7.4/10); Chloé Zhao’s THE RIDER (2017, 8.1/10).
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海格在这部片子里注入了太多的感情,有低谷有巅峰,有怯懦有勇敢。
他从来没有让一种单调的情感主宰过角色哪怕一分钟。
并且海格选了个好演员。
主角charley由英国演员charlie plummer饰演,他的内敛且坚定的表演让整部片子变得更有深度了。
Charley的作为有些超过道德界限之外,吃霸王餐、偷超市东西等。
其中值得思考的是charley的态度,或者说海格让主角应该有的态度。
往常在剧中出现此类出格行为的角色们都有一个超强的动机,表示自己非如此做不可的原因,因为饥饿等。
有了这个理由,他便可以毫不犹豫地去盗窃、去抢劫。
有了这个借口,这些角色们显得心安理得,被抓住亦有辩解的理由。
或者角色设定为反叛的青少年们。
本文公号地址:这片让我想起20年前和兄弟分道扬镳,钱包被偷然后卖唱的夜晚少年查理,16岁。
母亲在他很小时候就抛夫弃子而去,按照他爹的说法:你妈太爱party了。
查理一看就是属于少年老成,小小年纪挑大梁的那种孩儿。
他不是不想依赖,而是无人可依赖。
老爸靠不上,在他十岁不到的时候就会为了约炮,把查理一个人扔家里好几天不管不顾,姑姑想让查理跟她过,但老爸不让,声称我们靠自己,就此唯一可以依赖的姑姑也被老爸屏蔽了,多年杳无音信。
然而老爸嘴中的靠自己=查理你要靠自己,而不是:我查理,我来照顾你。
这也行吧,自己养自己也可以,只要有“爸爸”这个存在,好歹给人一种家里有个人的幻觉。
查理找了个活儿,给一个赛马的老板干杂活,养马。
查理跟其中一匹叫皮特的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皮特跑不快,比赛中腿也受了伤,老板随时准备把皮特卖到墨西哥——美国这边好多州不让杀马,墨西哥可以杀。
在这之间,查理他爹因为偷人家老婆,被正主打伤了,本来只是被玻璃划伤肚子,结果医生漏了一个X片上的伤口,败血症迸发,老爸就这么走了。
无法接受这事实的查理,带着即将被卖去墨西哥的皮特逃亡,去寻找他的姑姑。
皮特已然成了查理在这世界上最亲近的生物。
皮特跟它一路讲述着他的心里话。
在路上,查理去“蹭饭”的一个地方,查理问一个姑娘,为什么她爷爷对她那么态度恶劣,她却不离开。
姑娘说: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因为我没地方可去,无处可去那种感觉,就是感觉被困住了。
然后...赛马皮特也出意外死了。
他变成了孤身寡人,姑姑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他无处可去,身无分文...后面就不剧透了这片在我看来,是讲:渴望依赖而不得——让别人依赖——依赖和被依赖都丧失——独自面对这世界——分叉 A 死 B活 (死活不是指肉身)。
皮特是渴望有人可以依赖的,然而妈妈跑路,爸爸依赖不上,于是他转而成为被依赖者,去保护,照顾一匹马,在这种被依赖的关系中,感觉到有“人”需要他来保护和照顾的感觉中,找到自己强大的感觉——“别怕,有我呢”这种被依赖关系中,往往有时候能给人强大的理由。
皮特这个人是围绕“依赖”来展开的,也就是说,不管是通过自己需要依赖,还是让别人来依赖,让他找到存在感——强大的理由,必须有“依赖”这个支点。
当跟依赖有关系的对象都消失后,他面对的路径只有跟“依赖”割裂,真真正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没人再可以给他依赖,也没人再需要依赖他。
成长,都是逼出来的。
20年前,那是一个只有BP机,大哥大还罕见的时代。
某天,在陌生的城市街头,和出发前一起仗剑走天涯的兄弟,分道扬镳。
当时,我刚辞掉一个金饭碗,决绝地离开,准备和兄弟一起去走另一条全新的路。
在那天晚上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胆子大的人,别人也这么觉得,想干什么就马上去干,很有不管不顾的势头。
那天晚上的前半夜,我发现我的胆大是因为,有朋友们在,有兄弟可同行,而当一切都消失,需要我独自面对的时候,慌了。
我的慌来自于,只是有人同行,有人计划,我不必担心这些事,然而,突然,依赖消失了,我不知道付出巨大代价后,要往何处去,我能否独自面对。
半小时后,更大的慌来自于我穿过一个天桥下熙熙攘攘的地摊群后,钱包没了。
我站在陌生的城市街头,不知道往哪儿去,接下来要干嘛,能找谁,明天吃什么,这个城市我一个人都不认识。
在巨大的恐慌轮番侵袭过我大脑后,我稍微镇定了点,开始想辙,我身上唯一能让我挣到钱的物件就是随身带的吉他,好在那时候我狠下心来装文艺嗓音,弹唱《恋恋风尘》《往事随风》《灰姑娘》什么的,还是挺唬人的,好在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有背吉他弹唱的产业,好在那时候我长发飘飘,颜值还行。
于是我回到天桥下,占了一片地方拿出吉他开始唱歌,不知道偷我钱的人有没有也丢了钱过来,总之那天晚上我挣到了比我想象要多的多的钱。
最重点的是,那天晚上那个节点,我才真的一个人上路了。
附:(公号地址有音频可听, 公号地址见文首)《路过》词曲.唱:陈哈路过鲜花 鲜花在枯萎路过湖泊 湖泊在干涸路过空气 空气在腐烂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路过诗歌 诗歌被干掉路过远方 远方被屏蔽路过时光 时光被遗忘不做沧浪水不为淡水河只做你杯中水
安德鲁·海格的电影如同他本人一样温文尔雅,这位英国导演两年前凭借《45周年》为世人熟知。
在他的作品中,平淡如水的叙事,表面上不露声色的人物,内心往往流淌着不易为人知却又细腻丰满的情感。
《45周年》里的Kate是这样,新作《赛马皮特》中的Charley亦是。
从格局上讲,《赛马皮特》相较于海格的前两部作品《周末时光》和《45周年》都要广袤许多,导演不仅将场景搬到了美国,而且视角也不再局限于短短的一个周末或是几天。
在这部有些“公路电影”特质的电影中,主人公Charley所处的环境和面对的人,都要比先前作品里的角色要复杂得多。
因此,《赛马皮特》里未知和不确定性占据了更大的比重——直到最后Charley走进姨妈家门,我们一路上都不知道哪里会是剧情的终点。
但是,看海格的电影并不需要依托这些未知和不确定性。
可以说,这位导演的叙事风格反倒相当“确定”和沉稳。
他从不刻意挑拨观众的视听神经。
我想,这种缄默和略带点儿枯燥的“确定性”,应该源于导演本人对“好莱坞”式起承转合的摒弃,和对此类电影中过于浪漫化的人设的不以为然。
有人曾经打趣道,海格的字典里就没有高潮这两个字。
在这一点上《赛马皮特》与《45周年》一脉相承。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高潮的形成方式之一,就是利用角色间的矛盾外化和激烈冲突。
虽然《赛马皮特》和《45周年》刻画的是截然不同的角色,但巧合的是,与主角对戏的“二号”人物都处在相对话语缺失的状态。
《45周年》基本就是Kate“第一人称”视角,她的老伴Geoff成天不见人影;而到了《赛马皮特》里,陪伴Charley漫漫长路的lean on Pete,干脆就是一匹不能说话的马。
掷出的话语没有人聆听响应,“角色”之间没有正面交锋,某种意义上,海格荧幕里的人物都是相当边缘而孤独的。
自己就身为边缘人 [注:这里并非刻意拿导演的戏外身份说事], 海格关注和“凝视”这类人群的目光更显慈悲和温暖。
《赛马皮特》后半段Charley独自与lean on Pete踏上征途,我们发现,镜头开始不断地从近景,中景,远景以及各个角度“关照”着他们,一刻也不离开,生怕跟丢了似的。
导演刻画人物过程中对角色的呵护和关怀,在这样持续性的追踪式视角里彰显无遗。
用沉稳大气,举重若轻来形容这位剪辑师出身的新锐导演或许有些过誉,但海格电影里流露出的真挚和诗意正是通过这样轻巧而清晰的叙事方式来展现的。
我想形容他“举重若重,举轻若轻”,不加矫饰,就像一位扎扎实实的书生,一心一意把剧本的原貌拍出来给你看。
同时,海格希望自己的每一部影片结束之后,观众才被里面的角色感染,打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才是通过“电影语言”与观众交流沟通的正确方式——人物不应停留在放映屏幕的画面上,而需要真正走进映后每个人的脑海与心底里。
海格擅长在电影中营造出恰到好处的距离,他用安静的运镜,舒缓的节奏,和细腻的情感,将自己对主题的独特思考呈现给观众。
这也是看罢《赛马皮特》和回顾《45周年》后我对海格执导功力欣赏的最主要一点。
这位英国导演的剪切和“留白”能力非常强,他的影片里几乎很少看到“废笔”,很多时候情节的铺陈与推动都是通过人物不经意间的对话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场景描摹实现的。
例如《45周年》里Kate去镇上旅行社询问的一幕,不仅侧面交代了剧情,而且观众也能在饱满完整的Kate视角中去体会她当时的心境。
《赛马皮特》里也一样,影片前半段对Charley这个人物的塑造,多半是通过Del的点评完成。
马厩里的“Don't run, walk!”,还有餐桌前的那句“You don’t have any manners, do you?” 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他多少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
相似的是,Charley家庭的过往和变故,和姨妈Margy究竟是谁,也没有通过画面直接呈现,而是借Charley本人的喃喃自语(或是与lean on Pete的对话)交代。
再举一个例子。
父亲这个角色在全片中消失得很快,但是他在厨房里和儿子聊天时候的一句“All the best women have been waitresses at one point.” 却是一句十分精彩的台词。
表面上这是一位父亲在儿子面前对女人侃侃而谈,然而联想到后来“跑路”时企图吃霸王餐的Charley,决定放走他的正是一名waitress,我们不由得感叹这句早就铺垫好的双关语的巧妙。
其实不止是父亲,在《赛马皮特》中除了Charley之外的所有角色(包括lean on Pete)都停留得十分短暂,归根结底,他们只是云烟过眼和匆匆过客。
海格在Q&A时也说他想要营造的就是这样一种氛围,这未必是孤独背后的漂浮,而是站在另一个角度看待生命,看待成长时的广阔与豁达。
“We have really amazing supporting characters. They come in, and drift out. Just like life.” 是的,just like life,安德鲁·海格从《周末时光》和《45周年》中对情感关系的描摹与剖析中走出,以一个少年成长的角度巧妙切入,去展现他眼中生活原始,质朴而纯粹的那一面。
《赛马皮特》未必有《45周年》优雅,或《周末时光》般用情,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丰富也更成熟的海格。
导演:安德鲁·海格编剧:安德鲁·海格/威利·维劳汀主演:查理·普拉默/崔维斯·费米尔/史蒂夫·茨恩/科洛·塞维尼/史蒂夫·布西密制片国家/地区:英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2017-09-01(威尼斯电影节)/2018-05-04(英国)片长:121分钟这不是一部动物作主角的故事,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查理,是一个孤独的少年。
查理是一个特别乖巧的男孩,看起来阳光健康,完全不让大人操心,自己找零工挣钱,吃苦耐劳,自理能力相当的强了。
爸爸这个人,有点一言难尽。
看起来不是很有责任感,自己仿佛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
父子关系还挺融洽,但感觉孩子对父亲特别客气,太相敬如宾了。
连父亲的爱抚亲昵,他都表现出强自镇定的局促不安。
对父亲的有些混乱的私生活表现出认可宽容无所谓都可以。
太过正常太过恬淡的表现,总让人觉得有哪里隐隐不对。
眼前的日子过得平淡安详,波澜不惊。
话不多的少年,认真本分地打着自己的工,跟新认识的女骑手,相处得也蛮融洽。
妈妈这个角色缺失了。
唯一童年的温馨和亮色,来自能稍稍取而代之母亲角色的姑姑,他无法抑制地特别想特别想她。
她伴随着他的童年,有过很多有爱的回忆,可他最终被不愿放弃他的父亲带走,“啊......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故事当然不能始终这样一帆风顺,爸爸跟有夫之妇交往东窗事发,被男人找上门来,揍成重伤住进了医院。
终于第一次见到淡定的查理惊慌失措的样子。
陪伴爸爸度过最初难捱的几天,又不得不因为金钱的原因而去继续工作,这明明应该是大人的责任,现在却沉沉地压在了他瘦弱的小肩膀上。
没有过多的详述跟父亲过着如何辗转流连的日子,但查理的表现就仿似水面上的冰山,看到的只有一小块,但海水下其实有那么多的历历在目有那么多的欲说还休。
小小年纪,如此多的隐忍,如此多的克制,如此多的拘谨,如此多的强颜欢笑。
父亲最终还是死去了,他也从此成为孤儿,一刹那查理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他逃离了医院,逃离了要把他送入福利院的好心人,去寻找现在唯一的安慰,赛马皮特,这是目前唯一一个能让他的爱有付出并能感受到回应的生命。
可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皮特要被淘汰要被卖掉了,而卖掉的最终命运就是被屠杀。
他无法忍受,尽管之前老板和女骑手都认真地提醒过他赛马不是宠物,不要对他投入过多的感情。
可皮特是目前他感情的冰原上唯一有温度的存在,失去父亲和即将再度失去皮特的巨大恐慌将查理紧紧包裹,他不顾一切地连夜偷走了皮特,带着它踏上了寻找姑姑的旅程。
这部电影不止一次地让我想起《德州巴黎》,同样无垠的荒原,同样刻骨的孤独,同样缺失亲情的家庭,一个男人,一个男孩。
走在各自寻找的道路上。
路上偶遇的两名男子,给了他一个短暂安歇的地方,这既是一个温情的给予,也是一个无力的现实。
他们显然也陷入了生活的迷惘(这也从侧面对人类的战争行为进行了批判和揭露)。
再加上遇到的胖女孩,人人都处在对现有的处境无力改变而忧心忡忡地自我挣扎的状态。
他只能离去,也必须离去。
所有的心事,所有的情感,只有在这段旅途中才有机会讲给一匹马来听,因为它是他唯一的听众。
他所有的强自镇定和云淡风轻,只是“不想让他们(同学们)知道我过着怎样的生活”,只是想让他们以为他和他们是一样的。
他所有的负面情绪,只能自我消化,从来无人也无法指望任何人来分担一点。
明明是个孩子,他却自我赋予了必须要拯救皮特性命的的重任,可这看似简单的愿望竟也如此奢侈无法实现,皮特出了车祸被撞死,在面对警察的时候,查理又一次惊恐绝望地选择了逃跑。
厄运总是接踵而至,单纯的查理又遇到了老道的骗子,骗光了查理辛苦挣来的微薄薪水,连观众都要陷入绝望了。
生活真的这样不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吗?
非要这样一个打击接着一个打击地击垮他吗?
就没有一点爱,一点温暖,一点关切,让他来感受一下人生的美好吗?
他为了夺回薪水拼命殴打骗子的时候,真是让人既解恨又不安。
解恨固然是对骗子挨打的痛快情绪,不安则是担心他就此被击垮要么一蹶不振,要么走上反社会的道路一去不回头。
绷紧了十二万分的神经,观众终于等到了一个温暖的结尾,查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姑姑,找到了全世界唯一在意他的人,唯一能给他满满爱意的人,唯一能给他正常生活的人。
我们都不敢相信,以至于通过查理的嘴,强自镇定地问了一遍又一遍,再三确认后,还是不敢相信,在得到反复反复肯定的答案后,查理终于放下所有强撑的坚强和淡定,抱紧姑姑,崩溃痛哭。
这是一个巨大的松懈,是一个巨大的释然,是幸福到极致的无措,是重回天堂般的喜悦。
啊,台下的我,也陪着他,哭得直抽抽。
理智派可能会批判:如果一个悲剧的结尾会令作品更加震撼人心,鞭策更加深刻有力,这皆大欢喜的结局,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力量!
夏瑜的坟头上都会有个花环呢,对吧?
愿所有的孩子都拥有健康开心的未成年时光,不要沦为大人们失败人生的牺牲品和填充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让彼此更幸福。
但很遗憾,绝大部分的父母在成为父母的时候是完全意识不到这个沉甸甸的社会责任的。
另:片中的少年演员查理·普拉默,居然就是《金钱世界》中,被我形容成花蝴蝶的小肉票。
我真是万万没想到,这部片子里实在被他的表演惊艳到了。
而他也凭借《赛马皮特》中查理这个角色,斩获了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马塞洛·马斯托依安尼奖(新锐演员奖)。
服气!
对于这部电影原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怀着以往一般的心态点开了这部电影,但却没想到它带给我的是那么熟悉的一种感觉一个15岁的少年,从从小被母亲抛弃再到后来的父亲去世,他失去了可以珍惜所有,然而这一切事情的结果,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成长。
而令人惊讶的是我竟然在他的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观看时的感动和看完后的深思,使我不禁感叹起生活的残酷与现实。
查理一个十五岁的孩子,从小被母亲抛弃与父亲和姑姑一起上大,但父亲却又是一个不安分的人,经常在外面找女人又夜不归宿,导致了姑姑和父亲决裂最终是姑姑也决定离开了他的父亲,这一切的经历让查理从小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学会了自立,学会了吃苦。
对于查理从小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从来不会对任何人说起他心里的痛苦,他每一天总是表现得很快乐,不论对于陌生人还是朋友,她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自己的遭遇,更不想要别人因此而可怜他,他会在流浪汉面前说出自己是18岁,会在帮别人哦工作时说自己是16岁,而这一切表现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男孩天生的倔强和一颗极强的自尊心因为从小的经历让一个十五岁少年在腼腆的外表和性格下埋下了一份同龄人所没有的成熟与稳重……对于一些人来说这部电影可能是一部看起来普通甚至极为无聊的电影,因为对于他们这部电影里的这个剧情是从来没有发生过,也从来没有想到过,甚至在以后也不用去想的一个故事。
仅此而已。
他们每天起来面对阳光,感受到的是它带给他的温暖,并且笑着去面对生活所带给她的快乐,他们不用去想晚上吃什么,未来会怎么样,不用因为生存而感到忧虑,因为他们从小看到的生活就是阳光虽然我不知道他以往的生活,但我却能看见某个漆黑的深夜,在床边捂脸痛哭的画面,他肯定是问过上帝,为什么生活要对他如此,他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却为什么从小要承受同龄人所不该承受的东西,为什么他要失去那么多……一次又一次,通过泪的磨练,走向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与成熟,扛起了她不应该现在就要扛起的责任。
整样一部片子,他从来没有留下过一次眼泪,他用他稚嫩的心背负起了他所承受的一切痛苦。
然而他还是一个孩子,他也会在父亲受伤的时候惊慌,在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之后无助,在被店员抓住吃霸王餐之后的忐忑,在别人家过夜之后不怕在给他们增添麻烦的想法。
他从来不会拘泥于一个不属于他的地方。
但同时他也会在工作时认真,在面对警察的追问时的从容,甚至在面对他人暴力时的反抗他不善于言语表达,他也会爱别的东西就如皮特,他会把一切的感受像皮特述说,那时的他似乎找到了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他不用担心这个朋友会歧视他会可怜他,他也不用再他的面前伪装起自己本来说并有人那颗脆弱的心,因为皮特让他有了一个宣泄的地方,渐渐的不再把它看完成一批马,而是一个朋友……也许对于我们,每天晚上与自己的家人坐在一起开开心心的吃一顿平平常常的晚餐,对于查理来说也是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再实现的梦。
往往对于我们来说最简单,最平凡的一天也是他触不可及的美好回忆……所幸的是,他最后找到了还爱着她的姑姑,相信这个结尾也是我们所想看到。
我不会忘记,当他的姑姑对他说:“你是我的小查理啊!”时他所露出那最满足的笑容……
最近看了两部喜欢的电影,关于成长,迷失与寻找,庆幸的都有一个美好的有希望的结局。
<契克>里的两个少年与邋遢少女。
与<赛马皮特>的十四岁少年查理相遇了。
他们是那样相像,都是青春里美好有温度、不服输、有勇气的小孩,没有一个完整的美好的家庭,在屏幕外看着他们成长的我,很希望可以陪伴在他们身边,像个大姐姐一样。
有谁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我没有幸与不幸,但真切的感受到童年在滋养着我的同时,我也在克服成长过程中带给我的那些阴影。
他爱跑步,里面也有几场关于他逃跑的记忆,父亲离开后他跑开医院,为救皮特他跑开马场,皮特离开后他跑开现场,伤人拿上钱后他跑向怀俄明州,影片结局我们看着他清爽的跑向未来,留下了一个微笑。
为观影者,作为他人,我们一直在看着他的背影跑远,若是你在路上遇到了那样的少年,一定要给他们微笑,我想可以的话,希望陪伴他们一段路,因为他们像是落在沙漠上的小王子一样的存在。
那个牵着一匹名为皮特的马走在西部路上的少年刻在了我的心里。
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的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少年和一匹赛马的故事。
《赛马皮特》中的皮特,并不是电影开头那个在黎明的街道上慢跑的15岁瘦长男孩。
不,“我”是查理。
皮特后来来了,一匹坚忍的赛马——他的赛马名字就是他的名字。
很快,他们“分享”了电影,两个不知疲倦的跑步者加速陷入困境。
虽然导演安德鲁·海格是英国人,但他的第一部电影是在美国拍摄的,影片的基调还是带有些许美国特色。
作为一名电影制作人,他之前的拍摄地点包括诺丁汉,在那里他拍摄了浪漫周末的补品,以及半乡村的诺福克,《45周年》的场景,完美地描绘了一段古老的婚姻。
现在,他的背景是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市,查理和他的单亲父亲住在一间蟑螂横行的肮脏的平房里,他的父亲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蓝领好色之徒,尽管经济拮据,但他仍然爱他的儿子。
他跟那孩子说话就像个酒友。
“最好的女人都是女服务员,”他在早餐时大声地说。
当查理成为德尔·蒙哥马利的助手时,他不是在寻找一个能替代父亲的人,而是在寻找一笔现金。
德尔·蒙哥马利是一名朴素的当地教练,有一群落选者——其中包括和蔼可亲的皮特。
这是第一个惊喜。
在另一部电影中,德尔会是一个脾气暴躁、心地善良的人。
在这里,现实是冷冰冰的。
终点柱后面很可能是屠宰场。
不久,家里的灾难让查理与德尔和骑师邦妮一起踏上旅途,直到他对等待皮特的命运感到不满,他再次跑步,带着马开始了一次越野“奥德赛”。
铸件是偏心的。
作为赛马场老手,布塞米和塞维尼可能在1998年的一部纽约独立电影中以证人保护身份逃了出来。
但是普卢默是有吸引力的,海格明智地去掉了那些只会让他的电影好看的情感。
就像许多在美国的英国导演一样,你可以感觉到他爱上了美国的风景——当沙漠在前方“打哈欠”时,我们肯定不再是在诺福克了。
但文化冲突产生的成就却在人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
在男孩和动物之间苦乐参半的亲缘关系中,影片让人想起英国的电影里程碑《小孩与鹰》——一个可怜的孩子从裂缝中挣扎出来的故事,无声的愤怒贯穿其中。
《赛马皮特》让人感觉自己就像狄更斯一样,站在漫天星斗、充满威胁的美国天空下。
By:Danny Leigh
201904没妈(马)的孩子像根草,好在结尾是治愈的。然而我们从不幸运。
唉...庸常至极。一方面戏剧成分松散,另一方面导演缺少自然意识,不懂得用生活化的细节去包裹寡淡的内容。《自私的巨人》便处理好了此两方面
最后,清晨他又开始奔跑。
故事充盈着男性躁狂的语境,而除结尾外,女性基本失语,且有更多的细节将其指向男性成长的主题,考虑海格处女作就叫《Greek Pete》,Pete就像查理分身,与其形成互文,又有点同性爱的影子。电影依旧是细腻的海格,情绪、色彩、运镜都是我爱的。4.5
每次都把情感小切口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观众完全淹没在这种情绪当中。
3#
好平啊,一些行为不是很懂...
#Venice2017# 本届第一个五星,搁今年戛纳都是拿奖水平。看好前三和影帝。尊严政治和社会观察堪比肯洛奇(不只是「Kes」哦),剧作完全出人意料,堪称当代狄更斯……安德鲁海格的摄影真是没得挑。影片有他鲜明的个人风格,处理得真是举重若轻,见证他一步一个台阶地往大师狂奔而去……
不是一点无聊,赛马皮特被车撞死这一出,真是开脑洞
#BJIFF 2018# 只有我不喜欢这种刻意的克制吗?
可能是近期看过最不适合电影化的一个(好)故事,即使全片无一明显败笔。
三星半。
一个男孩的公路片,孤独沉默却坚强,一路以来发生的事,遇见的人,带走的马,都在帮助Pete成长,他追寻的,始终还是真我。很现实的片子,结局还是给人留了希望。
剧本真像头脱缰野马,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又见绝美风景大空镜,头痛。
和《45年》《周末》差距太大了。结尾带来的观感差别尤其大。Andrew以后真的不要再选这种公路片治愈题材了好吗。
看不下去……毫无逻辑……5分
我可能不再喜欢看电影了。
如此老套平庸的美国东岸派影片,最致命的是所谓的两次相似的情节高潮,却从内容到人物都未能实现转变。反而电影前后两部分,构造的极为断裂。本片着眼美国未成年人的生存问题,非抗争而似压抑。在无措的成人世界,只是完成了一次亲人身份的改变,两小时如少年梦中历险,实则毫无改变。
很奇妙地,把英国少年骨子里的愤怒和硬气,和美国广袤无际的荒野景色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种绝望过后还有重生的感觉,就像那一幕幕绝美的朝阳场景。皮特不是凯斯,动物自有它寄托的象征意义,但这里的查理并没有太依赖这个象征。或许美国故事里,再苦的地方,人也总会更相信自己能活下去吧。
镜头沉稳冷静,人物敏感柔软。流浪的16岁男孩,有着爱护动物的童真,也有着失去家庭的早熟气质,穿越广阔美国的荒原去找自己的亲人,赛马只是他经历的一部分,成长的过程便是不断地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