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刘伯温,看的事情很透,一眼看到未来,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都在他的预料当中,可是他没有办法……原本想归隐,回青田老家;皇上的恩威他也看的透,不得不又回来。
他是回来了,可是心却不在这(已经看透了,很无奈的选择……)最后被歹人下药毒死,很凄惨,更应该说是“恨”小人的卑鄙,“悲”刘伯温的结局。
可反过来想想,也只有死能结束这躲不过的一切,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面对这样的情况,做到了“大智若愚”,可是仍然没有用……
这版朱元璋简直了,需要你时就舔着脸“礼贤下士”,再不行就耍无赖。
不高兴时就马上翻脸不认人,把你骂得体无完肤。
然后又需要你了,又舔着脸求你。
最后等你没用了,再把你杀了。
完全无脸面一人。
看到最后感觉朱元璋能成功,完全不是心机手段有多厉害,也不是因为有多残暴,而完全因为无耻、无赖……这剧真的是把朱元璋的残暴表现的玲离尽致了。
朱的残暴也好,手段也好,都源于他的极端恶劣生存环境下的经历与底层逻辑。
在他眼里所有人都是极端的,随时随地都会背叛,而且一背叛就是要你命,所以他不放心任何一个人,同时他自己本身就是极端的一个人,他不懂得解决问题,他也不会,所以他做着杀死每一个人的准备。
这剧特别有意思,又出乎意料一人就是刘伯温。
开始他意气风发,后来唯唯诺诺、杯弓蛇影。
他早就看透朱元璋,可又让自己越陷越深。
他明明看透世事,可被朱稍一冷落,又郁闷无比。
所以他是假装豁达,实则是斗不过淮西帮而装的?
有时看他的一些建议,看似为国为民,似乎又“深谋远虑”。
他几次和朱提淮西帮是祸患,最终导致所有勋旧几乎全军覆没。
这里朱用他做挡箭牌,可这事也确实是他提的。
或许他本来就知道朱不会放过他,所以他故意拉淮西勋旧陪葬?
他最后写的遗奏,似乎又看出他郁郁不得志才是他的真实内心。
他给的建议也都是真的,因为他知道朱元璋知道他水平如何,想听他说真话,他不敢搪塞。
反正朱和刘这方面戏份,把刘写的太没用,把朱写的太恐怖。
其实说白了,他朱是疑心病,杀人魔,反复无常一小人。
你拿正常人心思去猜他,不累死自己才怪。
还有一点刘连自己仆人是卧底也猜不到,这智商确实差了点。
持动易,守静难。
功名之心文臣武将一样旺盛,文臣耻言利,有涵养。
所以懂得隐藏。
有些事情热闹起来看不清楚,冷静下来才能看清楚。
赏而不能制,那就暂时不要赏。
一个人哪里能成了党派繁华皆是云霄虚幻之境。
患难时下,大有可为!
只看天不望地,早晚要踩空道不怕他们相争香斗,就怕他们不争不斗,抱起团来跟上面过不去。
心字上头一把刀,要忍,而且要一忍再忍。
引而不发,比离弦利箭更厉害。
是非曲直难断,流言蜚语不绝。
在朝廷做官,就跟登山一样,有些人爬了那么高,就不知道该怎么落下来,硬落不是摔折了腿就是摔折了腰。
家中床,太平觉,寻遍天下找不到能臣走到哪儿都得踩在是非窝里有时候请人吃饭不是要等人来,而是要给他一个拒绝的机会人有贤愚,物有良莠,不可能事事尽善。
权利一旦给了别人,就和长在身上的肉一样。
想从身上剜出来,就非得流血不可。
真管用的事情,用不着记
一集不落地看完了,感慨良多。
这部历史剧讲的是遗憾,遗憾是什么?
是伯温至死都以为是皇上赐死了他,是善长跟随上位多年却遭兔死狗烹,是妹子走了再没人叫他重八,是白发人送走苦心培养多年的接班人,是太阳站下了年华却不复返....胡军演得也太好了点,年轻时的果敢勇猛义薄云天,中年时的气定神闲乐于驭人,老年时的刚愎雄猜满腹狐疑。
但无论是哪个年龄段都永远透着一股帝王之气,犹如洪武大帝亲临。
马皇后也处理得不错,妥妥的贤内助,温柔贤惠又富有主见,笑点和泪点都被这夫妻俩承包。
06年的剧竟如此清晰,分辨率高于一年后的大明王朝!
服化道一般,常服设计都还可以,朱元璋的服装最多最好看。
但官服不太好,四品以上文武颜色参差不齐,四品以下花样颜色百出,臣工上朝时手中连笏板都没有,帽翅也没有下垂设计。
导演冯小宁是电影导演,将各种拍电影的习惯用在本剧,例如本剧除旁白外没有使用任何一个配音演员,所有录音均为同期声。
这样做风险较大,有利有弊,利在这种原生态的表演反而更真实动人,贴近生活,且主要演员除玉儿一人外台词功底均过关,声音不一定好听但绝对浑厚有力掷地有声;缺点也很明显,配角不用配音声音不堪入耳,且具有一定的噪音。
另外,作为电影导演,冯小宁的镜头审美很地到,朱元璋在夕阳下的几场戏很有排面。
切镜干脆利索,叙事节奏很快。
一看导演和剧组就熟观03版天龙八部,从打光服化道到演员都承袭其衣钵。
本剧不愿意花钱请群演,导致群演甚至一些配角都演得极差,并且不用配音原声放送......朱苏进是编故事的天才,编出来的真他喵的耐看,他担纲的《朱元璋》让我知道,夫厌妻多嘴,臣子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关系不仅仅刘和平能处理好!
可朱苏进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研究历史和地理知识,导致他的剧时常错漏百出。
然而,本剧请了历史顾问,因此没有太多知识性错误,不过言语中也有少许逻辑漏洞,不过瑕不掩瑜。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当一个人手执天子权柄,有了毫无节制的权力,怎么会不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呢?
即便有与妻儿兄弟的人伦情谊,但与膨胀的权力心相比,这些脉脉温情就显得微乎其微又不合时宜了。
天子圣聪独断,怎么可能纡尊降贵听糟糠之妻的谏言?
天子帝王心术,怎么容许臣子对他洞若观火?
天子受命于天,怎么会忍受没有兄弟子侄就没有他这个皇帝这种荒谬说法?
所以朱元璋恨啊。
他恨马皇后屡屡挑战尊卑界限,更可恨的是,她竟然有着与她地位不相称的智慧,让她有底气来挑战他的权威。
面对第一场恩科后险些酿成的学潮,她举重若轻,将北方士子的汹汹民意化为感戴天恩;在内廷,她润物无声,几十年如一日地厚待军眷稳定军心;对大臣对儿子,她比皇帝更懂他们的心思,更知道如何因势利导,使其宽心。
其实夫妻两人心知肚明,马皇后未必逊于朱皇帝,但朱元璋却说「若她是个男子,能当中书省的丞相」。
他肯定她的才能,却一定要压她一头——她能当丞相,虽为万人之上,却必要居于一人之下,那就是他,朱元璋。
他也恨刘伯温。
皇帝与臣下相处有如猫捉弄老鼠。
如果一只老鼠竟然能判断猫伸爪是要它性命还是虚晃一招,甚至在猫还未伸爪前就料到它要伸爪,那猫的尊严何在?
威慑何来?
朱元璋曾疑心刘伯温也有称帝之心,一次是问他与刘邦可有血缘关系,一次是受胡惟庸提醒担心刘归养后被浙东百姓拥戴。
刘伯温,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朱何必作此疑猜?
盖刘实在太聪明了。
刘的心智照得朱元璋的心思无所遁形,谁也不想一丝不挂地见人,何况皇帝。
进一步的,朱或许会想到,把刘放在皇帝的位子上,以刘的目光韬略,难道不比朱做得更出色?
这种「我会的他都会,我不会的他也会」的差距,对骄傲的朱皇帝来说是不可忍受的,这也是他近乎虐待刘的原因之一。
而在刘伯温身上,我看到了可怜的职场人的缩影。
只不过这个职场只此一家,不能跳槽,只能认命。
老板虽然精明强干,文治武功,却视人命如草芥,触怒即杀,视能臣干吏为工具,用完即弃。
乱世之时,刘还有改换门庭或回乡退隐的机会,盛世初建,他却被削去了所有其他选项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的鞠躬尽瘁,和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哪里是一样的呢?
朱元璋电视剧画质粗糙,化妆丑陋,服装道具廉价,可是人物饱满,故事完整,起承转合都设计的很好,很棒的人物传记,意外的好看,尤其是人物刻画,胡军演出了朱元璋的草莽劲,又有帝王的霸气和阴狠,还有很重的猜忌心,有时又像孩子般任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归根到底是一代帝王。
很不错的历史剧,朱皇帝晚年权谋有点吓人啊,能杀的全杀了,废丞相归六部杀功臣清乱党,果然当权需要狠心啊!
话说朱家人都挺善权谋的,朱棣嘉靖尤是。
朱元璋给朱标做那个荆棘的比喻很生动啊!
1.前半段稍显无聊,后半截直接雄起,看的我茶饭不思,一口气到大结局,主演和主要配角演技很好,至少极其符合我的口味,是我幻想中的朱元璋的形象,与胡军相比陈宝国的就略逊一筹了。
2.但必须指出的是这并非历史纪录片,也不是所谓的历史正剧。
认真的讲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可以将它看成是对那段历史和主要人物,事件进行了改编和再创造的影视娱乐作品。
3.既有大的历史框架和基本的逻辑,也有一些野史杂闻的添加,如果是历史爱好者和影视爱好者,这是属于你的饕餮盛宴,如果你是找茬人,和“正剧”爱好者,这对你来说是毒药砒霜。
这部剧将朱元璋和明朝初期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民间奇谭编织而成的一部恢弘灿烂的历史传奇,也呈现了一台啧啧称奇,精彩异常的封建帝王君臣的政治权谋表演。
4个人认为瑕不掩瑜,找准定位,别鸡蛋挑骨头,把它当作经过改编再创的影视作品来欣赏,而非苛求其为“历史正剧”你会收获远超预期的愉悦;把它看作是权谋斗争,君臣博弈的影视作品而非历史作品,你会赞叹剧中的各个角色互相博弈斗智的快感;把它看作是民间历史传奇的演绎而非一板一眼的历史记述,你的偏见会改观许多。
5.另外,仔细琢磨,你会毫不质疑的发现许多角色,事件是巧妙编排,有意设计,似乎在“含沙射影”。
导演和编剧肯定是“阴阳人”。
这些彩蛋虽然不是准确清晰地表明什么观点,抒发什么立场,得出什么结论,但细细品味或者猛地会想起,很有意思,会不禁道出“哦!
原来是这样,我一开始都没反应过来”比如:a朱元璋的那几个亲密战友有没有很像谁?
b朱元璋农家出身,农民起义,喜爱游泳是否令你想起某位伟人呢,哈哈?
c洪武大帝的主要死对头陈友谅的发型已经不是暗示,而是明摆着在说这就是常凯申了吧?
d还有就是明朝开科取士第一届的进士朱元璋打破常例,让他们下基层历练实干这是在说什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
e另外,杨宪,急功近利,贪名冒进,为了迎合朱元璋的厚望和期许欺瞒君上,大放微信,这在说什么,自不待言?
f另外我自己发现的一点,可能比较隐蔽,如果你对现代史上教员的背景,经历熟悉的话,也不难发现。
就是朱元璋,本淮西布衣,身份寒微,学识浅陋(其实聪明绝顶,能力超流,胆识过人,善于学习);也许是每个人都会有的阴暗面和心里创伤,他对自己早年的出身还是会有些许自卑,对自己学识浅薄既感遗憾,同时对饱学之士,诗书大儒始终又爱又恨。
既尊重仰望,也痛恨如仇敌,觉得他们都是顽固不开化的酸臭腐儒,百无一用是书生,只会空谈,却脱离实际,不沾地气儿。
与刀尖滚来,血中杀去的山野武夫不同,甚至与读书人相比较,认为武人更质朴单纯,而后者则更为心机狡黠,同时也与最广大人民群众不亲近,始终尿不到一个壶,不是一路人的感觉。
所以对于那些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有一种异常执着的轻蔑和鄙夷,最典型明显的情节就是朱元璋与刘伯温(只谈剧中的影视形象而非历史)这条故事脉络,刘伯温在剧中是朱元璋麾下最为聪明智慧的臣子,朱与他一直爱恨纠葛,相互折磨,刘对朱总是有敬仰钦佩,却也十分惧怕帝王天威;而朱对刘呢,则也是亦有敬仰之情,也不乏憎恶轻蔑之意,朱对他的评价和印象是:过分聪明,总能猜透朕。
孤高自赏,自命清高。
老是仡老归乡,想远离咱,既是惧怕我,也是看不起我。
所以,朱总是捉弄,威吓刘,激烈反感其数次乞骸骨,究其原因,就是心中自卑,对刘这种典型的读书人中的人杰精英,对其才智嫉妒,对其所谓自命不凡的态度鄙夷,这种情绪,从而在朱一统华夏,问鼎中原之后,成为人极帝王后愈发不可收拾,此前的不满加上现在取得的权力,致使朱更加想要征服这些桀骜不驯的读书人,想要使他们不仅在表面上称臣,而且必须从心里由衷的拜服。
必须完全地,根本地通过玩弄,威吓,贬低等诸多方式最终击溃其虚伪无用的气节和自尊,令其完全心悦臣服的忠诚于我,从而收获无上权力带来的征服欲望和驭人快感。
那么最后这个我自认是彩蛋的彩蛋,你们发现了吗?
斗胆对比一下与教员心路相似之处:1.教员的早年经历: 尽管当时在湖南已经小有名气,而且是新民学会的领导者之一。
但到了人才济济、精英聚集的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之后,就大有小佛见大佛的感觉了。
因为他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地青年,没有人会注意到他。
多年之后,他曾以一种略带自嘲的语气回忆这段在北大的经历:由于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愿同我来往……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头面人物的名字,我对他们极有兴趣。
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土话。
2.教员后期对于知识分子异常偏执的鄙薄和轻蔑,改造知识分子的诸多大运动可窥一点教员的内心世界
我入戏了,胡军他就是朱元璋…比陈宝国版不知好了多少,胡军的朱元璋人物性格拿捏非常到位,里面的李善长,马皇后,刘伯温演的也都还行,就是群演略坑…电视剧就是一部艺术作品,不要非要和历史对号入座!
比如什么蓝玉守洪都等等。
奉为神剧的雍正王朝大明王朝什么的哪个是真正符合历史的?
不都是改编小说嘛!
央视经典的水浒也是改编的面目全非。
该剧可能不符合历史,但绝对符合我心目中朱元璋形象!
剧中前半部分确实差点意思,武戏太随便,但后半部分的文戏实在没得说!
朱元璋人物性格的一步步转变,刻画的入木三分!
绝对影帝级表演!
对胡军也是路转粉了!
我真的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老朱!
马皇后和李善长个人也很喜欢,觉得无论外形和表演都无可挑剔。
如果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部剧封个神估计没啥难度!
陈友谅都知道,斩人不一定是为了做事而杀鸡儆猴,更多是为了立权而斩将立威,但立威要注意时势风向。
若是手擎火炬,那便是风助火势;若是手掌孤灯,那必然是风吹灯熄。
“王公大臣,不知危亡吗?
”“你以为,就你知道危亡?
那些王公大臣比你更知危亡,他们早把家眷、财产搬到上都去了。
”哪有大人不知天下大势的道理,要么是声色犬马夜夜笙歌不肯睁眼,要么是高谈阔论党争权斗暗中移民。
天威难测不错,勿擅揣圣意也没错,这都是帝王之术罢了,但是隔得远了就一定看不清了,哪怕有铜管也是一样,甚至只会将屏障织得更密。
记得数年前和家父讨论时曾说起,朱元璋既然传位朱允炆,又为何给予朱棣等王那么大军权。
我当时想来,一来当然是朱元璋作为小民出身,信子不信臣是思想遗留;二来他也未必没想过藩王可能造反,但若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连此事都处理不了,那兴许就应该让靖难发生,好歹肉还是烂在了自己朱家这口锅里罢。
“如果你这一刀砍下去,不能让他身首异处,那么你这一刀就万万不要砍下去。
引而不发比离弦利箭更厉害。
”这不只是在说杀伐果决,更重要的是说不要把刀刃用在太多脖子上,刀刃若新发于硎是因为用的巧,也是因为用的少,用多了总有砍卷刃的那一天,那一天也正是自己的脖子变成疤的时候。
特务机关不比文官集团,他们出身低微依附皇权类似于宦官,他们可以帮皇权鞭策官僚体系,却做不到让国家机器润滑起来,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阻塞活塞运转的污泥。
就像看瓜甜不甜熟不熟轻轻拍拍即可,若是打了洞虽然尝到了但再也不可能塞回去了,即使把每块瓜皮都塞回去它也早已经死了。
“不知道洞里有什么就根本不要去掏,同样的道理,不知道查出什么样的事情,就根本不要去查。
”刘伯温此言,Humphrey也说过,说明这可能是官僚体系的最终必备的潜规则之一,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体系,也许也只能维持一个稳定的体系。
“养身之道在于养心,心静,身子骨就轻松,若是用心太过,就容易把心用灼了。
”幼时总觉心思缜密是优点,长大才窥见优点必有缺点,心力得省着用,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哪一种都好,只求别虚度谨慎。
曾经羡慕皇帝,权力至高无上,生杀予夺,全在一念之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人都是皇帝的臣民,要什么有什么,这生活多美滋滋。
看了好几部关于皇帝的电视剧,才知皇帝辛苦的很,尤其是圣君,不光是政务繁忙,更要心狠手辣,杀伐果断,抛弃个人的感情。
朱元璋便是一个苦皇帝,狠皇帝。
地狱难度开局,父母贫农,双双饿死,出家为僧,化斋为生,怎么看都不像一个皇帝的开端。
可朱元璋得遇贵人马皇后,一路扶持,开创帝业,马皇后居功至伟。
有一个好女人,后方内务管理的井井有条,朱元璋才可在战场上无后顾之忧,大杀四方,战胜各路豪杰。
成帝业,关键还要有人才,文臣运筹帷幄,武将攻城拔寨;为帝者,要精通文韬武略,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皇帝,每天都在不断学习。
这些好像别的帝王也有相似特征,康熙有孝庄辅佐,会用人,善读书,同样杀伐果断。
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贫农的根子,他没有辉煌的身世,他被官府压迫过,差点被饿死,他说:“要是咱当时能吃上这样一个烧饼,咱断然不会起兵造反。
”他对统治者有一种天然的厌恶,所以他对明朝官吏极狠,“蓝玉案”和“胡惟庸案”斩杀数万人,几乎将明朝开国大臣斩尽;同时他对文官也很厌恶,认为他们和他不交心,那些高级知识分子从心里看不起他这个放牛娃,所以他对刘伯温又爱又恨,出于报复把老刘玩于鼓掌之间。
老朱是个狠人,杀气重,疑心重,创锦衣卫作为他的情报和暗杀系统,朝廷之上人人自危,包括太子朱标。
朱标与马皇后思想一致,提倡仁政,与朱元璋严峻吏治不符。
朱元璋用荆条告诉朱标,这荆条全是刺,你拿不了,父皇将这些刺全拔掉,你就能拿了,他将交给朱标一个处理的顺顺当当的王朝。
从老朱角度看,为王朝的兴盛,杀一些刺头,为后世之君铺路,是对的,是帝王之术。
但朱标与马皇后心善,看不得如此杀戮,马皇后不理朝政,压力尚小,朱标上朝理政,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压力山大。
结果马皇后与朱标相继离世,剩老朱一个孤家寡人,老朱直接心态崩了。
他说,他终于懂得了刘伯温所说的寂寞,白天没人吵架,晚上没人说话。
李善长临死之前维护朱元璋的一段话,保住了他孙女儿的性命,朱元璋则将李善长的小孙女儿留在身边,给这样一个垂垂老人带来一丝生气,伴随着日薄西山,一代雄主就这样结束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成为帝王,你就不是你了,你首先是这个国家的,其次才是你自己的,万事以国家大局为重,任何人都可以是棋子、工具,一旦有人威胁到国家和皇权的安全,即杀无赦,甚至宁愿错杀也不可放过。
诗云:“一将功成万骨枯。
”成为一位皇帝,又该有多少枯骨和遗憾铺在路上呢?
最符合老朱形象的演员。
粗制滥造全靠演员演技撑着的剧
胡军的演技真的是炸裂,可惜经费不足,如果剧本再细细打磨,群演认真一点,经典程度不亚于1566
历史硬伤不少。不过,倒是真的演出了一个朱元璋。
今天都市剧场连着播了有十来集吧,后来看烦了就睡觉去了。几个主要角色都太脸谱了,一看面相就能把他的下场猜个八九不离十。
有点儿戏化了
疯狂隐射……秃子陈友谅、三年建设新扬州、状元上山下乡劳动改造、引蛇出洞胡惟庸、抢班夺权义子蓝玉、鞠躬尽瘁刘伯温。朱苏进简直了……
演技断层,除了主演,群演水平不行
通篇表达『我,朱元璋,帝王婊!』通篇不伦不类的历史流水稿,情理线扯不正剧情,剧情撑不起史实,两星给马王后和刘伯温。
画质粗糙,化妆丑陋,服装道具廉价,可是人物饱满,故事完整,起承转合都设计的很好,很棒的人物传记,意外的好看,尤其是人物刻画,胡军演出了朱元璋的草莽劲,又有帝王的霸气和阴狠,还有很重的猜忌心,有时又像孩子般任性,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是归根到底是一代帝王。
剧本和导演都太老了,经费也看得出来一般,想复刻康熙大帝,但使不上劲。前半段打天下有点敷衍,可能是经费导致的。后半段全是宫斗加反腐剧,很有时代特征。胡军演这种草根皇帝简直信手拈来,很多收音是现场收的,那气势加上那身形,绝了。可惜年代过于久远,前半段敷衍,后半段精细反差感很大,观感很奇怪。
主戏还可以 支线太次...
是我最爱的电视剧!没那些大制作投放巨款,但确比那些好看1W倍!
历史剧
B站看了剪辑版,朱元璋太腹黑了
画面粗糙,错误偏差之处比比皆是。人物细腻,但深度广度稍显不足。
就这????
to朱八八:净捡老刘头虐 能换只羊薅不? 看的咱肝颤 PS:编剧把⑧⑧最后"仅存"的人性全留给了虚构的角色😂
拾音效果不好6173胡军版演得朱重八还是太好了点。明明是个更变态更毒辣的人
马皇后连名字都没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