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大多数人是怎么想的:是战争扭曲了人性,是政治和利益扭曲了人性,如果没有战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单纯而美好的,看,被困小木屋的敌人因为远离了战争和政治,所以成了朋友。
但我要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被困在风雪中的小木屋的,是德国人和犹太人,结果会怎样?
或者,是德国人和苏联人。
德国纳粹屠杀了600万犹太人,而战争期间德国俘获苏联战俘有二百多万人,但最终只活下来八十多万,据说苏联人俘获德国人,结果也差不多。
这你们怎么解释?
战争难道不是人性的表现?
政治难道不是人性的表现?
难道战争和政治是凭空出现的抽象现象,是天降奇观,和人没关系?
那如果被困在风雪小木屋中的是日本兵和中国兵呢?
如果双方不能友好相处,你们又会发表怎样的高见?
这样的电影,举着人性高尚的大旗,却避尔不谈这样的一个事实:在战争中,德国人一直把英国人看成是和他们平等的人,但对待其他一些国家,就不是这种看法了。
那么英国人呢?
他们的国家可没像中国一样经受过侵略者的蹂躏,没有像中国人一样经受过奴役、屠杀、掠夺和几乎亡种之灾的苦痛和恐惧!
我不是说这样的电影不真实,但它对战争的表现是有局限的,因此它所描绘的人性,也只是局限中的人性,并不具有广泛代表性。
甚至这样的电影看多了,会让人产生错觉:“你看看人家西方人多高尚,即便打仗也那么绅士,也那么高雅!
”其实他们吃肉不吐骨头的时候多的是,当初抗日时期背弃国民党军队的做法就是例子。
别说战争扭曲了人性,战争本就是人性,别说政治多么肮脏,政治反映的仍是人性。
这种电影满是西方的反战思想和价值观,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但太过狭隘,甚至暗地里满是对西方精神的鼓吹。
佩服这部影片的编剧,把五个汉子放进一个木屋就可以拍出一部如此精彩的电影。
脱去战争残酷的外衣,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三个德国纳粹士兵,两个英国飞行员。
在空战中被彼此击落。
他们在挪威白雪皑皑的大山里,先后到达一个无人的小屋里避难。
德国人的刻板严禁与英国人的高傲倔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在小屋里,德国人持有武器,英国人手无寸铁。
德国人给英国人画了“三八线”。
面对自己长官允许开枪的命令,被希特勒洗脑的“小纳粹”却在犹豫后选择不开枪。
家境良好外表冷酷的德国大个子是个内心另有追求的温暖大男孩,如果不是战争他也许是个可爱的画家。
德国中尉看似威严,其实他是个做事总出岔子并被戴绿帽的丈夫。
在彼此防备中,德国人与英国人坐在一起吃饭。
在英国人抢过武器后,德国人变成了“俘虏”。
在双方彼此的盘旋中,五个人都丢下了武器。
他们为了生存,烧掉屋子里能够燃烧的木材;在狩猎后思考如何做饭;在发现小屋中隐藏的食物后,他们欢歌起舞;再发现“小纳粹”受伤的手臂坏疽后,他们一起救治他。
被困小屋数日后,他们不再提起彼此国家的政治目标。
他们谈论自己喜欢的妹子,谈论自己如果不打仗会有怎样的追求。
挪威狙击手射击德国大个子的时候,整个氛围瞬间凝固。
德国士兵中枪身亡,英国士兵抱着他流泪。
被挪威军队俘获后,德国中尉与英国中尉甚至不能好好地道别。
影片最后用安静的文字告诉我们他们之后的经历。
影片最初,英德两方的军人彼此斗智斗勇,想手握武器,让自己占领上风。
而全片,除了狩猎,枪支没有给他们太大帮助。
拯救他们自己的是放下政治立场后的彼此关怀。
影片中最讽刺的是1. 英军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来擦屁股,随后德军中尉将它扔进火炉。
2. 英军盘问德军为什么还要继续战争。
德国占领了近一个欧洲,为什么还不满足。
德军回答是因为“命令”。
德军反问英军为什么英国要有那么多殖民地。
英军也是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枪去屠杀他国人。
两个帝国不分彼此,都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英军讥讽德军太固执于规矩,德军嘲笑英军说“正因为如此,德国强大,英国没落”。
英军和德军中,都有士兵压根就不明白战争的目的。
他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
好在战争并没有磨灭他们的人性。
一战二战中都有很多温情的瞬间。
梁文道在他的一个栏目里就说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到了圣诞节,有人呼吁在这个温暖的节日里休兵。
但是出于交战的双方却不愿退让,因此上级没有下达休兵的命令。
不过在圣诞节这一天,双方士兵却自己休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很恶劣,士兵都在肮脏血腥的战壕里。
在英德交战的一个战场,平安夜当晚,英军听到德军的战壕里有人唱平安夜的曲子。
英军听后也不由主的唱起来。
之后有士兵走出壕沟,他们放下武器,在平地上握手,交换香烟,举杯饮酒。
他们聊起彼此的家人,甚至有人踢起了足球。
一战中发生过不少类似的情况。
圣诞休兵的事情传出后,不少报纸谴责在战场上唱圣诞歌的士兵。
双方的最高将领也下令严惩他们。
但这不能消除我们对这些温暖瞬间的赞美。
不少影视都出现过类似的场景(例如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战马》)。
战争中难得的温情瞬间,让我们后人不得不反思,战争是多么无聊和残忍。
《白色严冬》是五个男人一台戏,基本在一个小木屋里完成所有拍摄。
这部靠剧情和演技撑起来的电影,是部不可错过的佳作。
北欧的茫茫雪原像是一张温床,让剑拔弩张的英德双方冷静下来。
为了生存大家慢慢放下防卫,在一起重新思考战争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同为天涯沦落人,导致彼此忘记了军人的身份,不忘的是军人间的协作、执行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印象最深的是英军问德军:“你们侵略别人是什么感受?
”德军答:“我很难过,但那是军令”。
最后,随着挪威军人的一声枪响,打破了和谐与宁静,把我迅速从幻想中拉回了残酷的战争现实。
作为观众的我好想他们战争期间就呆在小木屋里,喝酒跳舞,没事再在屋外的极光下面唱唱彩虹之上……若干年后,一对好友能再聚首是对战争和观众最大的安慰。
《白色严冬》 反战片,很好看。
英国兵史密斯是哈利波特里的罗恩!
他的长官也好看死了,睫毛好长好长哟。
这部电影讲的是1940年4月27(或者7月24?
记不清了),英德两军为掠夺原材料在挪威交战,互相击落对方一架战机,德军三人,英军两人,在茫茫的雪地里于一座小屋相遇。
对立双方彼此仇视,狭小的木屋里双方各怀心思。
然而或是身为受过教化的人类,在相遇最初德方小士兵虽然叫嚷要杀掉两人但始终没下手。
双方长官维持着两方五人之间微妙的平衡。
所谓患难见真情,老祖宗诚不我欺,除了一些真正的变态,没有人喜欢战争,没有人喜欢杀戮。
友谊的橄榄枝互相传递。
为了挣脱父亲的控制而参军,心里却藏着成为画家的梦;每次出任务都会导致自己手下死亡,妻子跟最好的兄弟私奔,为了活下去也为了证明自己,再一次接受军令上战场…了解敌方其实也是一些与自己一样的普通人之后,谁的心里又会想要战争呢,大家都想回去跟女孩约会,跟家人吃晚饭啊。
德军战俘坐在小船上越行越远,两人站在岸边目送他们离去,英长官深邃的双眼中,也映着那身子虽然矮小脸庞却一脸坚毅的男人,在想到这次任务自己最年轻的手下可能丧命于此,快要落下泪来的场景。
我们的心愿是世界和平。
《Into the White》,第一部让我看了之后不愿去打分的电影。
甚至连平时写影评时惯用的背景音乐伎俩都不愿拿出来用。
如果像往常那样的评判标准,这部电影在我心里也就是7分上下,但是这部电影最后十分钟急转直下的剧情、极其压抑的对白,让我突然就发现它已经脱离了电影的范畴,笔调简单地拖出了我心里久久压抑的那些夹生和无奈。
荒原上这么亦敌亦友的几天,生存绝境下建立的信任和友情,回到现实世界后被战争的规则摧残得体无完肤。
有人说这是反战片,如果没有战争,就不会有这么一切。
可我不仅仅这么觉着。
在《Into the White》里,战争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敌对友都有一套操作熟练的章法可循。
可在生存边缘硬生生从敌人变成朋友的我们,在这些章法面前,所有情感都变得喑哑,我们想呼喊但喊不出声,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该呼喊什么。
我们经历的人情温暖旁人未必能懂,他们眯起眼睛审视我们,对于我们作为个体的情感际遇置若罔闻。
在濒临生存绝境的时候,这些源自生命本质渴求的情感多么来之不易,但是你离开那个白色荒原,回到原本的地方时,原有的一切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你鲜活的经历统统抹杀,你只是觉着难过,但是又说不上什么来。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社会造就了一个既定的规则,对此对彼都红线分明桎梏难破,我们早已习惯甚至追寻这样的规则,各种书籍、电影大行其道大肆主流地渲染它、烘托它,但当我们在某些时刻拥有了从内心生长的藤蔓的时候,我们才发现世界之大,但这些植物除了在我们内心便再无生长的角落,它在我们内心的狭小空间里滋生蔓延渐渐长成我们自身痛苦的一部分,而这痛苦宛如瓜农邓正加的女儿面对倾尽所有热爱的土地和横尸这片土地的父亲时的不知所措、愤怒绝望。
纵观我们身边人的一生,二十岁以前在社会的边缘自满自大自娱自乐,二十岁后开始体会到所有关于梦想和现实的夹生与无奈,四十岁后要么站在社会的漩涡里创造和推动着这个漩涡、要么挤不进漩涡中心就在旁边晕眩着、适应着。
可这所有,我们都没觉着有什么不对。
我们觉着的不对,是他有爹可拼,我孤家寡人,可我们痛斥这些腐败、这些丑恶的背后,仅仅怀抱一个希望,他变得孤家寡人,我变得有爹可拼。
我们痛斥这个社会、这个规则的时候,却只是希望我们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睥睨一切。
这才是我们这个社会供养给我们的最大毒品。
这世上,脱掉所有外衣的生命磨砺出来的美好人性才最美丽,可这人性早在这个世上站不稳脚跟,那些挤走它、占有它的冷硬规则早晚会成为我们头上悬着的那尺白绫。
只是,有时候它带走你身边的同胞,你无关痛痒;有时候它勒死你躯内的灵魂,你苟且偷生。
是在家里电视的电影库翻到这部电影的,在整个页面标示需要收费的电影中,它免费的一枝独秀,也许是这个别树一帜的名字,也许是同样的2023年的冬日天气,我点开了这部电影。
在小段文字的背景介绍后,映入眼中的是无穷无尽的白。
偶尔的,在冷硬的白中刺出一块铁黑的山体。
一切似乎都诉说着这里是个笼罩在大自然严酷之手下的无人之境。
一架坠毁的冒着白烟的飞机,三个小人从里面跳将出来,机尾的倒万字符和几句德语对话显示了他们的身份——德军轰炸机飞行员。
这个小群体在茫茫白雪中显得那么渺小,无论是如同凶兽残骸一样坠毁在雪地里的飞机亦或是驾驶这战争机器大开杀戒的人类。
暴风吹起粗粝的雪沙,他们不知所措地张望着冰天雪地,犹如一碗水里漂浮的蚂蚁。
然后他们找到了小木屋,和两个同样坠机的英国人呆在一起。
严酷自然环境对生存提出了迫切需求并迫使双方暂时把战争、民族仇恨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放在一边,首先考虑考虑物质基础类的问题。
令人感慨的是,尽管偶有擦枪走火,德国人和英国人始终遵循着《日内瓦公约》和基本的道德原则礼貌地对待着敌人。
他们分享为数不多的食物,照料得了坏疽的德国下士,两位长官尽力约束着下属。
比较好笑的是。
在电影前段,英国人和德国人都对彼此怀有戒心之时,双方的互相挤兑。
比如吃饭时德国人在寒冷的小木屋里脱下大衣穿上军装,而英国人也不甘落后,又如英国机枪手要上厕所,德国兵故意衣装单薄地跟出来展示自己不怕冷的实力。
英国上尉和德国上尉的唇枪舌剑也十分有趣。
英国人说你们德国人为什么要侵略波兰,德国人说你们英国人拿着枪和Bible就殖民全世界。
英国人说按照日内瓦公约你们要给俘虏提供食物和活动场地,德国人说你们我们吃一样,然后德国上尉猛地拉开小木屋,展示门外的狂风暴雪说欢迎来到美丽的挪威乡村。
在战争这巨大的鸿沟外,德国上尉和英国上尉还存在阶级身份之差。
当他们烹制英国机枪手猎来的兔子时,英国上尉说他是第一次做饭,德国上尉忍不住问你不帮妈妈做饭吗?
英国人说他妈妈也从不做饭。
在喜不喜欢每天准时做饭的老婆上两人的观点也不尽相同。
很明显这是一个中产家庭出身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薪家庭的儿子。
不过似乎一切的裂隙都被茫茫风雪所暂时遮掩,几个人在相处中产生了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影片的小高潮在他们帮德国兵截肢后决定喝木屋里找到的酒,酒精彻底融化了几人的隔阂,他们开始畅谈理想、亲人。
在英国机枪手不成腔调的over the rainbow歌声中,四个人站在黑暗中凝望着亮绿色魔幻的极光,本是敌人的四个人诡异而和谐的站在一处。
此刻,这个小木屋仿佛也是一个出超现实,跃然彩虹之上的应许之地,包裹着四个人小小的安宁。
第二天,在挪威兵射杀大个子德国兵的子弹中,战争又回来了。
围绕着众人的仍是狰狞的现实,几天前暴风雪里激发出的人性之光如此脆弱,若不是摆满木屋的新死者的素描画,几乎使人无法想象它曾经存在。
然而它毕竟产生了影响 ,电影的结尾,两位上尉在战后以朋友的身份再见。
也许在所有黑暗之下都沉睡着人性之光,只需要一些特殊的催化剂就能改变麻木、冰冷的心灵。
战争从来都不是每一个普通人的错,2023年,愿世界和平。
推荐一部2012年的挪威影片《白色严冬》,豆瓣评分8.4。
二战期间,德国飞机被英国飞机击落,掉在了挪威的雪山上,3个飞行员死里逃生,为了活命,抛弃了赖以生存的给养,历经磨难,找到了一个荒野中的小木屋。
一架英国飞机,也被德国飞机击落,幸存的2名飞行员,在茫茫大雪中也来到了这个小屋。
战争中幸存的敌我双方,汇集到这个不大的小木屋里。
德国飞行员有枪,自然占了上峰。
为了生存,从开始的针锋相对,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反对战争,期待和平,向往生命的想法,慢慢的充满了这个小木屋。
直到后来挪威军队,发现了击落的飞机,搜索到了这个小木屋,并且打死了一个德国飞行员,他们和谐共存的“生活”被彻底打破了……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战后,这名英国飞行员,邀请德国飞行员来伦敦相聚。
这对战场上的敌人,战后的朋友,相会在伦敦。
PS:当年《哈利波特》里的小黄毛儿,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
我的评分:8.0影评:盟军和德军的空战,两边的飞行员都跳伞先后落到雪山上的小木屋进行避难,等待暴风雪过去。
开始两拨军人见面后,都想杀死对方。
后来由于环境的恶劣,不合作就都是死。
慢慢双方开始合作,并逐步产生了同志般的感情。
等暴风雪过去之后,双方组队出去找食物的途中,遇到了另一方的部队,短暂的“朋友”又变成了敌人,立即被杀死,剩下几名飞行员成为俘虏。
战争是残酷的,能让从来不认识的人,瞬间互相杀戮。
一直喜欢德国人的片子,尽管豆瓣标注是挪威片,但是整部看下来,感觉就是借挪威的地儿用了一下,完全没他们什么事儿。
五个人,一个小木屋,戏剧的冲突性张力满满。
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类似的片子,十二怒汉,这样单纯靠编剧、台词和演技撑死来的片子,真的是实力藐视好莱坞风,令人不由再次感叹欧洲的文化底蕴。
人物有主次,但演技都倍儿棒。
从最初碰面时的尴尬,到剑拔弩张的对立,再到了解带来的接受,其实,脱下军装,放下价值观,不过都是一样拥有七情六欲和人世烦恼与无助的普通人。
世界或许变化太快,但是世人心中的基石不应轻易改变。
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成为魔王时,你是否依然懂得自制,这是决定我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根本。
反复看了一下标签,不是喜剧,不是喜剧,不是喜剧,导演应该是要拍严肃电影。
题材不错,但是落实到演员情节设定和编剧功底就太羸弱了。
首先德国兵与英国兵第一次相见,并没有想象中的你死我活的场面。
仿佛是德国兵和轴心国其他同盟国兵相见,同志不同路,这种和谐气氛导致后面两者矛盾不突出。
(一种错觉仿佛是英国兵到领居家串门) 第二德国兵是有枪械在身的,即使英国兵在维护自我尊严也不能频繁挑衅德国兵,本来严寒地冻,物资短缺,一个寄人篱下的战俘有食物吃就不错了。
还叽叽歪歪,提什么《日内瓦公约》,当真腰里的枪是摆设吗,当真德国兵不会开枪。
这个时候绝对食物比人命更重要吗,这种敌我仇视氛围营造太差劲,德国军官一直忍让英国战俘各种要求,我都狗血的看不下去了,这是血性的第三帝国军队吗。
第三,德国和英国在最初相处的时候我觉得编剧你给的台词太多了,既然敌对势不两立,开始应该相互沉默,最后由各种事情,让德国军官慢慢开始对英国兵情感转变,开始把他们当朋友,放下仇恨放下枪,尊敬彼此。
第四,正是因为前面敌对仇恨营造的力度不够,导致后面英国和德国兵和解,共面生死,对战争嗤之以鼻的主题情感显得很鸡肋,因为他们本来相处就很和谐。
总之,矛盾不突出,对比不强烈,不能显示出,士兵是杀人机器,是政治牺牲品,战争泯灭人性,而放下武器,即使是敌人也能融洽相处,战争是可恶的主题就不明显了。
祛除了國界和政治,患難與共,自然就展現出人性的光輝。
主戏的场景很单一,也设定了若干剧情冲突,有好有坏,只有英德民族性格对比这个部分非常出彩,其他我觉得一般。剧情很讨巧,演员也很卖力,但并未展现电影应该有的最佳状态。倒是值得一看。
今年看过的和《我们的父辈》并称最好的两部战争片,竟然是挪威人拍的。冰天雪地的挪威木屋里斗智斗勇的那几幕既张力十足,又幽默搞笑。德国人的古板内秀和英国人的装蛋二逼都还原的不错。最后补充,把这纯爷们的一部片子硬和腐联系起来的人,全部拖出去用鲁格P08给枪毙了!
和隔壁班的小孩打架
严肃文学小品,欧洲太多同类型片了,略无聊
看了半天才发觉是罗恩
很好的题材,叙事过于拖沓
前半段有点闷,人物少,场景少,本片的戏剧性就在于两个敌对的势力处于同一封闭的环境中,人性最终战胜意识形态 三星+
很无聊,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还行
历史告诉我们,战争虽然残酷,总有温情人性的一片。
三星半。干净简单的片子。
既有两国战士在严苛环境中的风度和纪律,又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抨击了战争。
乌鸦站在猪背上 谁也别嫌谁黑 | 好笑的是居然是挪威制片,其实两家想的都是你的那些资源
怎么说呢寓意不错,可片子本身即使到结尾也觉得还差一口气,一般吧
这部电影的好在于你愿不愿意思考回味,战争中何为敌人何为友谊,信仰和国家不过是一种傻乎乎的政治工具,支配你去干一些所谓的正确的杀戮之事,这个根据真实事件的故事后劲太足了,尽管过程还是显得颇为平淡。美丽的挪威雪景,北极光和《Over The Rainbow》,鲁伯特唱跑调了依旧那么动人。★★★
战争外的人性
好题材,糟呈现。情节的推进与情感的升华过于明快与想当然,但在部分细节又保持了执拗,显得死板又怪异。
好基友好基友,好基友~
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