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一个女权主义的标志或是引领者都没有得到幸福的婚姻,到底女权主义影片是在歌颂女权者,还是暗中冷讽热嘲他们/她们,这也许都不得而知。
然而,她们都邂逅了动人的爱情。
就像影片中只有亲身深入阿拉伯沙漠之中的Bell才真正了解这个地方,这也给予了她对于发生在那里的未来的远见,她也因此在一战后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局势中站有一席之地。
但这一切都始于初次邂逅的爱情的灰飞烟灭和悲痛欲绝,似乎在任何人的女权主义视角,爱情和功名都是水火不容的。
可至少影片没有那女权主义的偏见强加在浪漫主义之上,诗 似乎从来都是Bell最好的挚友。
影片随很清晰,不做作,但看到最后似乎又再次勾起我的揣测,这难道不是又一个大国沙文主义的记事簿吗?
《沙漠女王 Queen of the Desert (2015)》又碰到了不会讲故事的著名导演,居然还是大名鼎鼎的沃纳•赫尔佐格。
看他的《陆地行舟》,故事还不错,怎么多年之后,讲故事的技能严重倒退?
影片除了展示壮丽的沙漠风景之外,剩下的可以概括为不知所云。
难道女一号就简简单单见见沙漠酋长、送点礼物、吃吃饭,就可以获得对方的尊敬?
何况在历史上,真正的格特鲁德•贝尔可是007的同类项,所作所为虽然没有劳伦斯那么惊险、刺激,背后的各种阴谋诡计总少不了。
另外,在本片中,妮可•基德曼还是老牛吃嫩草,和她配戏的男演员,除了温特斯上尉看上去年纪差不多之外(妮可还大4岁),剩下的都差10岁以上,嫩牛五方简直可以做妮可儿子。
当然,最可笑的是开场的台词,说格特鲁德•贝尔的尺寸巨大,不过妮可•基德曼的各种八卦就不说明了,反正尺寸严重不符。
最后,看看本片的各种惨不忍睹的平衡,只能说妮可•基德曼除了掌握回避对自己不利的婚检协议的技能外,在选片上面能不能有点长进?
对比她那位离婚时候腰包大出血的EX(所以靓汤为了弥补损失,接片精挑细选,加上滥用制片人的职权,对配戏的导演、剧本、演员横挑鼻子竖挑眼,换来票房、口碑的双赢),应该在婚前协议或离婚协议上增加一条:靓汤必须无条件传授接片技巧,并且要包教包会,学会为止。
妮可基德曼显得是有点激情不足,乏力。
全剧显得松垮垮的,对于女主的巨大作用交代不足。
尽管本片汇聚了不少好莱坞明星,但是没起到什么正面作用。
妮可·基德曼有着一头红红的金发、蓝蓝的眼睛、修长的双腿,她纯洁、诚实、亲切、慷慨,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善于展示自己的女人。
她在事业上都拥有相当不错的成绩,一直在努力创造自己的银幕形象,并不断取得成功。
她不断抓住各种机会,在镜头前展示她的演技,来证明自己不仅仅只是拥有美貌的女人。
曾经的妮可基德曼,在冷山和小岛惊魂里的表现令人无法忘记,多么美丽,漂亮,吸引人,魅力难挡,甚至有似乎是真实的感觉,沙漠女王依然想把她那高贵的魅力延续下去,但那无法掩盖的年龄衰老痕迹,在扮演少女部分显而易见,太过于牵强,而妮可本身的演绎,也无法达到当年的水准。
本片主要败笔有两个,第一个是前部分的初恋,太过于平淡和无聊,并且非常罗嗦缓慢,没有亮点,让人感觉很多余,第二个是妮可从少女到获得女王称号的十多二十年内,相貌几乎没有年龄的变化,全片没有给人时间长久沧桑、令人撼动感动的变化。
本片虽然不算成功,但妮可...你仍然是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没有之一。
今天看了《沙漠女王》妮可基德曼主演的,原型是英国驻伊拉克女外交官葛楚德·贝尔的传记。
在影片里女主叫“格特鲁德·贝尔”,是一位在沙漠中骑着骆驼苦行探索荒野文化和每个部落现状、风俗的人物,是旅行家、作家、政治家等角色集一身的女性。
大约半年前看《摩纳哥王妃》时,就有看到推荐里出现此片,那时我一看就觉得枯燥乏味,又太长,根本不想浪费那一个半小时(每个时期的自己都不一样,哪怕是几个月,随性而定很好),可是昨天略到此片,一点也不排斥,昨天到今天,各看了一半结束,我觉得挺好,不像很多影评说导演拍的一般般,不过可能是我,总能发现好的一面,让我领略其中之意。
从我的角度去看,格特鲁德·贝尔这一次又一次沙漠的探索,倒更像是一场自我救赎和排解内心痛苦的一次旅行!
因为回国赢得父母对她和恋人婚事的肯定,长久未归,恋人坠崖,留下定情时的一半亚历山大帝硬币,面对此事,她长恨于此。
因为他们有太多未尽的激情和诉说,就好比还未弹琴尽兴,琴断无法修补一样。
失去了一个知音、一个爱人,无人能明白她想如何、想做什么、想去哪?
这种悲悯,更多也是可怜自己,随后经历了几次爱的擦边球,影片最后她自己写日记时,也说到了,自己终究与爱情无缘。
不过影片大部分叙述了她在沙漠中遭遇不同部落的惊险场面,动不动一堆男人骑着骆驼拿着猎枪就围堵了四人行的队伍,自我感觉这样的情景有点单一,可能也来自于事实?
没探究。
不过这时她眼睛里那种坚定和自由,没有人不尊重!
想写的很多,唠叨😏了。
貌似这部电影评分不高,可我看到的是:圈养天鹅和鹿的美丽英国庄园,充满异域风情的大使馆,铺满鲜花花瓣。
女角们的衣裳:细皱褶高领连衣裙,白色绣花蕾丝裙,中东特色绣花袖口。
干净又可爱的白色骆驼,女主漂亮的手写英文字,沙漠特有的景色。
初恋男主角沙哑性感的声音,合二为一古银币浪漫爱情信物。
细节很漂亮,撇去跳跃剧情和理不出女主为什么信仰在沙漠游走的动力外。
我喜欢这部电影。
阿富汗的巨变 让中东这块土地的命运和历史重新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这个时点遇到这部电影真是太巧了。
女人以对波斯诗句的喜爱 与德黑兰伊朗结缘。
在一段美好也荒谬的恋爱终结后,她开始在伊朗和现在的阿富汗的伊朗高原上游荡。
依靠着英政府的强大,无穷的财富,完美的向导,已经无畏的精神,她和沙漠里传说中杀人不眨眼的酋长们谈诗歌谈信仰谈历史谈波斯的荣光。
之后她的目光又拓展到西边更宏大的阿拉伯世界。
这次她开始和贝都因酋长们谈先知,赠送现代工具,许诺未来。
阿拉伯的崛起,她和劳伦斯像两股绳编织在这将升起的国家图画里。
maker of kings。
阿拉伯的国王,伊拉克的国王,约旦的国王在她的挑选和建议下,由英国扶植上位。
从看剧的传统体验来看,太浪漫。
但在如此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像远古先知,创世纪般的大刀阔斧场面之前,只有诗歌般的只强调美感,或许才更能传神,传递那种壮阔的情怀。
阿拉伯的劳伦斯毕竟也写了 智慧的七柱 这首情诗给阿拉伯。
辛巴达历险记,奥德赛,伊利亚特,二十世纪再加一位沙漠女王。
=以下引用自网络=1921年3月,在开罗,英国殖民事务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召集了大约40名研究近东问题的一流专家,讨论对这一地区新获得的版图进行最终政治分割的问题。
出席这次会议的人几乎囊括了所有一流的英国阿拉伯问题专家,有丘吉尔的亲密朋友劳伦斯、珀西·考克斯爵士、格特鲁德·贝尔等人,这次会议的结果是成立英国殖民部中东局,取代1916年成立的阿拉伯局。
根据在开罗拟定的计划,美索不达米亚被重新命名为伊拉克,由麦加的哈斯米·侯赛因·阿里的儿子费萨尔·侯赛因统治。
英国皇家空军飞机永久驻扎伊拉克,伊拉克政府被置于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官员的有效控制之下。
真实人物传记,虽然不无改编美化痕迹,但是基于历史人物原型拍摄的沙漠女王,依然在女性典范上给予女观众一剂清醒良药。
电影里的女主,博学、独立、勇敢、自信,即使多次坠入爱河,也从来没有被男人控制过思想意识。
首先是自己足够优秀,毕业于牛津大学,精通文学诗歌,因此有足够的底气自信。
当被第一个男人爱上之后,能迅速get到心意并且予以反馈,互相爱慕喜欢,也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
然而在收到父亲不同意的回信之后,毅然决然地离开男主,当面请求父亲同意。
即使是爱的男人,也无法左右他回家的心意,最后死的有点突然,但也为女主开挂的人生奠定基础。
从此,女主不再想着谈情说爱,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自我追求上。
认真的女人最美丽,就在女主一心一意专注自我理想的过程中,散发的迷人魅力难以避免会吸引一个又一个男人,即使有妇之夫也难以阻挡地沉沦其中,不择手段地想献上自己所能贡献的力量,为女主偷来一匹好马,送上一箱好枪,无视妻子的感情。
女主的自信还在对于感情的敢爱敢恨,即使知道对方是有妇之夫,也没有压抑隐瞒自己爱的反馈,在沙漠里为男人写下一封又一封信,一本又一本日记。
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第二个两情相悦的男人也死了,导致女主更无心思谈情说爱,全神贯注搞事业,凭借着高超的双商,在动荡不安的沙漠里赢得一个又一个人的尊敬。
优秀的女性当然不会缺少男人的青睐,但是她们还是足够理智与清醒,不会因为男人的垂怜就全身心依靠,仍然不断学习和努力,发挥自己智商与情商的能力,在追求自我的人生成就上不断前进。
所以,优秀的女生在某种程度上非常具有男性的理智,恋爱只是和呼吸、吃饭一样重要,但不代表全部,也没有必要为了男人放弃自己的人生梦想,尤其是在自我条件还这么优越的基础上,更不能浪费双商,毕竟大部分男人是配不上拥有这么美好的女人的。
如果说看一部女性电影对现代女性有什么启示?
想想主要还是不要太把男人和恋爱当回事吧,有讨好和猜疑男人的时间心思,不如花时间充实自我,思考人生梦想,专注实现自我追求。
另外,爱情来的时候也不用逃避。
一个优秀的男人会让你更清晰地认识到自我的优秀,也会为了对方变得更好。
女人总是需要爱情的,有了爱情的滋润人会变得年轻、美丽、性感、柔美,但是这指的是优秀男人给予的好的爱情。
如果没有运气遇见好的爱情,从精神领域获得满足也是可以的。
在那一片只有自己知道的王国,做自己的女王,无需迁就,不用自卑,懂得享受,深得其乐,最终开挂的人生都是靠自己实现,男人不过是点缀!
【开篇碎碎念】主人公只有一位,就是沙漠女王格特鲁德·贝尔。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就是她的传记,记录她传奇一生中那几个重要的切面。
古今中外,这世界上多得是普通的无名之辈,而我们为什么要看传奇?
对我来说,是因为有趣、有指导性。
人都喜欢听故事,在听故事的时间里,我们并不无聊地由时间流逝,同时获得一些趣味和启迪。
只是这启迪或有,或无,或早,或迟。
一场多年前看的电影,可能在经过无数被遗忘的时间后,突然发现它的某种价值。
电影女主人公格特鲁德·贝尔,为省事好记起见,以下称她为“贝尔”。
-【从童年说起】生在近代、英国、贵族家庭的少女,她穿着有及踝大裙摆和繁复蕾丝花边的连衣裙,接受作为一名贵族淑女的教育。
但她天性并不淑女,她拥有历史学学位,向往骑马和外面的世界。
面对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她很坦诚地说,她不喜欢对方,他也知道对方并不喜欢她。
她不喜欢安于相亲结婚的男人,也不是对方所期待的宜室宜家的女子。
她前往伊朗,电影里没说明具体的原因。
或许我们人生中是会有这种想做一件事,但没有具体理由的时候。
理由是有的,只是不能被表达,或者不具备实用性、普遍性而无法被理解。
但正式这中想法中,藏着我们生而为人的真正向往。
很高兴见到,在当时的环境下,贝尔得偿所愿,想去就去了。
-【初恋亨利】在伊朗,贝尔邂逅被派来引导她了解当地的大使馆秘书亨利,一个独角兽遇见了独角兽的美丽但悲剧的爱情。
父亲不同意他们的婚事,亨利殉情,贝尔“被打碎”。
衷心喜爱着历史、诗歌,天性高雅清静,这样的人注定在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上回和生性平庸世俗的大多数迥然有别,因此不合群、孤独。
亨利就是这样的。
其实贝尔也可能是,但她因为有贵族的出身、美丽的外貌而不至于受到冷落疏远。
但在家境欠佳的亨利身上,就成了把他和周围人隔离开的无形的屏障。
因此他们相知相契,因此亨利在得知贝尔父亲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后,怀着被拒绝、被离别的失望和悲伤,难以为继地结束了自己凄凉的人生。
这段悲伤的插曲结束后,贝尔的心沉寂了,不似从前喜欢骑马的活泼,但仍保留着饱受教育的知性,于是渐渐转变成追求文化型冒险的旅行家。
中东的沙漠,从边缘开始,越来越深入,还一度进入了所有认识的人都劝她不要去的嫉妒危险也嫉妒神秘的沙漠中心黑伊尔。
-【勇敢与智慧】一个你认识的人都极力劝阻你前去的地方,并且并没有非去不可的客观理由,只是你自己想去,你会坚持自己的追求吗?
我不能。
别说有人阻止我,就是没有客观理由这点,就足以劝退我了。
因为并不富裕的经济条件,并不允许我追求消耗稍微大一点的个人爱好,只能在有限的限度内劳逸结合,比如看看电影、吃顿火锅。
小时候天真烂漫,想着长大后去做环球旅行,长大后才发现,环球旅行依然令人向往,但我却没有经费。
如果条件允许,但别人都在反对呢?
会被劝退,作为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我一向非常重视别人的意见,我自己的似乎并不怎么重要。
但是贝尔不。
虽千万人吾往矣。
到达黑伊尔已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却遭到软禁三周有余,然后才终于见到黑伊尔的“首领”。
对方要把她纳入后宫,她借用对方信仰的伊斯兰教的箴言说已婚的女人不能碰,自己得以全身而退。
在这件事上,贝尔的人格魅力不在于引用安拉的话回怼了对方的机智,而是被软禁三周后,见到其首领,还能据理力争,而不害怕因此被囚禁、被虐杀的勇敢。
-【沙漠女王】沙漠女王之名从何而来?
这是一顶无形的皇冠,由无数由衷钦佩贝尔的智慧和勇敢的人们为她加冕。
她不是统治着哪一寸土地的王,她只是沙漠之上无人能及无人不尊的沙漠女王。
-【后记】良好的教育,对文化的热爱,对未知的好奇,对危险的无惧,这是贝尔,也可以是我们。
工作原因,在撒哈拉待过半年多时间,看到片名便点了进来。
电影中一望无际的沙漠,徐徐前行的骆驼队,画面之外,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恶劣严酷,但是让贝尔刚毅机智,果敢赤诚的真性情流露的更加淋漓尽致。
故事跨越英国,伊朗,沙特,埃及……中东和西方文明的差异在服饰,家居,饮食,甚至言谈举止的细节中不断的碰撞交融,但又各为乾坤。
贝尔生命中两个爱而不可得的男外交官,同样的对爱痴狂,温柔似水,可是性格又截然不同,让人不由得感慨情为何物。
贯穿电影也贯穿贝尔一生的那本占满了风沙和血泪的日记,永远地留住了那段激情时光,成为阿拉伯夜空中一颗遥远明亮的星星。
(´△`)♪所以她是靠着已婚身份横行沙漠吗?就是觉得在这个年代,一个女人带着一支队伍成为沙漠女王,政治家,厉害。但是电影拍得不咋得,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确实给了她更大的力量,坚持深入沙漠。平淡。
赫导你为什么要接这么个烂剧本,还有这选角……
包装还行,场景/音乐/服装啥的,都还上乘,其他都太平庸了。 3星
加一星給咆哮的駱駝。選角只能用慘絕人寰形容,讓人懷疑是不是都自暴自棄了,付蘭蘭真是只能活在instagram裏的人啊,然而不能怪付蘭蘭一個人,尼可就像永遠的高中生小栗旬,和誰搭戲都僵硬。故事還能更小家子氣一些嘛,沒有kinski不成啊,不瘋癲的herzog太難看了。
Werner Herzog should have caved into documentary works long ago. All his millennial narratives were lack of necessary nuance and magic a drama desperately requires. With all the great locations and production design, the camera barely captured the essential spirits due to meaningless and self-important movement. The color and sound were awful, too.
个人很喜欢,正中我的猎奇题材和电影风格
沙漠風光與Nicole皆美出新高度,但敘事太過零碎,非但聖潔化女主,也將她以外的人物平面虛無化。我希望看到的是更有深度和力道的女政治家傳記,而非女探險家情史……還原歷史照片那段拍出了點弔詭世局及幽默感,但還不夠。
竟然是荷索拍的?
沙漠和她的思念,如此美好。在她失去第一个男人的时候,就已经抛弃了这个现世的生命,去追求阿拉伯先知世界的另一种永恒。
中东题材 推荐
付兰兰基本告别正剧了
昏昏欲睡的文艺片。从付兰兰到“劳伦斯”,片子里每一个青年都像猥琐男。片子也并没有表现她如何建立了中东新秩序(虽然建立的秩序现在也是个P,绿癌是扶不上墙的)
服装道具景色演员都到位了,可是故事核心还是一部玛丽苏的大女主故事,即便有历史加持也活生生地拍成了一部平庸之作。
虽然看影评有批评它省略了很多重要史实,但是我看来,壮美的沙漠风景,两段没能成的爱情,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女性,在如此艰难的年代,为了自己的理想、价值,顶着各方压力,穿越沙漠,行常人所不能之事,改变了历史进程,这样独立能干的女性让我倾慕敬佩不已(虽然和史实会有出入…)。
记得看完特别想去沙漠。想学波斯语读诗。
被剧情闷得快睡着的时候,总有几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特别醒神。
画面绝佳,当人物传记或中东风景片看都不错,了解了一段历史。二十世纪初,一个贵族富家女,牛津历史系高材生,不安于英国舒适的生活,只身前往中东沙漠地区,带着向导和仆从,骑着骆驼,和酋长们聊聊天,写写书,收集下情报,经历两段痛失爱人的感情,成为一个传奇。这样的故事只会发生在上个世纪
怪不得这片子没水花,平闷内核又没意思,力不讨好大众,也入不了文青的眼。
全程用心在找寻 可能只有寂静之塔天葬台那里有一丝丝荷索的印记 剩下的真的就是无聊到死的人物传记作品了 论 Nicole Franco Pattinson Damien 哪个更差我都比不出来 这些情感戏一起都删了吧 我看骆驼马匹 沙漠风烟 烛火月光都比看人舒服
虽然大家都给了差评,但我感觉还是可以的,给一个提分的评价吧。不过最后的字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翻译出来没了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