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演员?
好的演员就是演什么像什么。
父亲像父亲,母亲像母亲,老师像老师,学生像学生。
每个人都有独立而完整的性格,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以为正确的事情。
大家都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大家也都知道最终结果是错误的,有了矛盾,有了冲突,多米诺骨牌般的推出环环相扣的一大串的错误。
而最后,事情也远远没有结束,留给你无限的遐思。
到底是谁错了?
我很喜欢这部剧,不同的人会从中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或许答案是唯一的。
代入不同的角色你会得出不同的体会,尝试着去理解他们,体会他们内心的纠结,而最终大概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尽管,你也知道,那个选择是错的。
错的是事,而不是人。
It’s all about a covert war between a black student and a black female teacher. Like what happened to Luce, trained as a child soldier in Africa, adopted by a white couple in USA, cicatrized through mental appease for years, brilliant in speech and sprint, but under suspicion of carrying fireworks in his locker, initiative of violence in his paper, sexual assault to his former Asian girlfriend, all those denounced by his teacher Harriet Wilson, who reports to Luce’s parents and principal of high school, gets revenge and set up from Luce’s coterie instead, finally loses her job... No one is guilty, if we consider the fire as a mischief, but everyone has his/her own heart knot, suffered from his/her childhood, family of origin, relatives, skin color, distrust, reflection in others’eyes... When you harbor someone that you love, you should be ready to face all the unknown consequences... Everything doesn’t look like what it used to be and should be any more...
区别于国产电影的政治明确这个电影仿佛发开了我的新大陆,看惯中国电影总觉得卢斯需要被揭发,所以当电影结束时我想着卧槽这就结束了?
我很擅长假装 每个人都应该擅长伪装 每个人都喜欢揣测 真的与假的不重要 人们只相信揣测 其实一开始我看半天都云里雾里的,因为分不清卢斯说话的真假,他说假话的时候太真了。
现实不也是这样吗,说假话的时候太真了,假装的时候也太真实了。
算了别跟人计较了,生活是一个人的,要开心要好好生活
影片的最开始,由放入柜子的一个纸袋开场,同时也成为了整个事件的导火索wilson起初的“好意”,希望心中下一个“奥巴马”的事件在自己“正确”的处理下,大事化小,结果却由如多米诺版变得不可收拾wilson的好意让luce变得异常反抗,同时勾起了,她曾对同是黑人朋友Deshaun问题的回忆。
最后情感爆发的时候,“他们并不是嫉妒,他们只是想搞明白,他为什么变得那样”---“因为多一个我没有打压的Deshaun,就会多一个我没法培养的luce,这就是我们的人生。
”看到最后,脑子回绕的都是种族、家庭关系、血缘、政治正确这些字眼,一开始的和平,转接到和平背后下黑暗的涌动,再到黑暗被每个人所看清,看清过后呢,又回归到和平、光明,仿佛一切没有发生过。
所有的问题被拎到台面上,被抖落出来看一看,我们都在面临些什么,然后,我们一如往常
社会有很多不公,老师使用她的不正当权力,给主角的朋友带来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主角策划了一宗不正当的事件,让老师也得到不公平的对待,很公平!
---这正是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的想法,只是很多人不敢做或者做了也不成功,主角在主角光环下成功了!
主角:重情义,有正义感,特别是对朋友(其它就不提了,这个最重要)老师:正直,重原则,教导学生,特别是黑人学生,很严格,恨铁不成钢只是,可惜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剧情就这样发展了年轻时,我会喜欢主角,现在,还是会:)年轻时,我不会喜欢老师,现在,我还是不喜欢,但是,我能理解,并且尊重...
Luce这个名字可以来自Lucifer,Morning Star,也是撒旦在成为魔鬼之前,作为大天使时所拥有的那个充满光芒,前景无限的名字。
电影名为Luce,隐含众人希望Luce成为盒子里那道光,而这样有可能却扭曲了一颗原本单纯的心,让这个男孩反而生活在每日假装的世界里,内心的黑暗和愤怒一点点积累。
听起来似乎也是圣经里的Lucifer曾经经历的… 究竟是光明还是黑暗,由观众自己来理解,而制造了这一切的是上帝吗?
还是自诩为上帝之地的美国?
编剧着实高明,对政治正确以及身份政治的思考很犀利,这部电影的名字起得也极好。
#生活碎片/电影/LuceLuce means light! 生活在盒子里的人,永远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得到光。
去掉所有的标签,Luce是一个因为朋友被不公平对待,而放肆的高中生,做了一些冲动的、甚至是过分的报复,心思之深沉让人害怕。
加上标签,他是学校需要的标杆,是需要完美的存在,这里想到《性教育》里的Jackson,明明有不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因为好学生的标签,却不能轻易说“不”。
在加上肤色的标签,故事的政治意味又被加深了一层,黑人老师在历史课上,时刻不忘记肤色的区分,黑人同学就必须苦大仇深的铭记黑人独立的历史,Luce也不是一个人,而是被选择好的符号,一个讲述美国梦、美国是如何peace&love&多元的工具。
没有人关心Luce作为一个人的感受,会有性的需求,会有愤怒,会有做个坏学生的欲望。
看到Luce在学校里所有老师、爸妈面前,自由扮演着模范学生的角色,得心应手;看着他在空无一人的礼堂,念着演讲词“来了美国才可以让我自由做自己”,泪流满面;所有人爱的,都不是真实的、那个妈妈念不好名字的小孩。
从他成为Luce起,他就是一个产品。
为数不多的,他和妈妈对话的时刻,那个本我出来,“我快要窒息了”,这时候多渴望妈妈和Luce有个坦诚的对话,像爸爸说的一样,我们期待的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家庭。
但遗憾的是,妈妈是偏执的妈妈,妈妈深爱Luce,确也不是无条件,你是任何样子我都可以接受的热爱,而是对一个被塑造成为完美产品的热爱。
当Luce把🐟给妈妈,说我们再来一次时,我们看到故事最底色的悲哀。
Luce最终还是妥协,本我回归到小小角落,再次和妈妈一起,开启一个造神的故事,扮演一个 完美的符号。
人生就是一个盒子。
阿甘的盒子里全是巧克力,每一颗都有不同的味道。
而卢斯的盒子,是他的枷锁。
7岁时的卢斯生活在非洲战乱国家厄利垂亚,是一个童兵。
来自美国的白人中产父母艾米和彼得收养了这个孩子。
在父母、学校、国家的保护与照顾下,聪明的卢斯克服了多年来的阴影,成为了标杆一般的优等生,同时也成为了某种“政治宣传标签”。
电影《卢斯》讲述了17岁时,即将高中毕业走进大学的卢斯和非裔老师威尔森之间,从小摩擦演变成大冲突背后的矛盾与真相。
卢斯的经历太过特殊。
你可以说他是被政治拯救了的孩子,也可以说是被政治捆绑囚禁的孩子。
美国人希望卢斯成为一个典型——证明美国民主社会可以改变这个来自战区、千疮百孔的孩子;美国的土壤和阳光,可以把这样的孩子滋养成参天大树,正直挺拔,优秀,甚至是完美。
各种社会资源和优惠都倾斜于他,他被安排在了聚光灯下,所有人都带着“有色放大镜”看他。
他必须完美,别无选择。
他的经历决定了他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被过度解读,也决定了所有人最终都会袒护他的“小问题”。
但再特殊的经历,也不能改变卢斯其实也是普通人的事实。
他并不享受这种曝光,也受累于这种优待,更不希望被贴标签。
这也就是卢斯和威尔森老师之间矛盾的缘起。
卢斯的亚裔女朋友斯蒂芬妮在一场聚会中喝醉,成为了卢斯的朋友们——一群喝醉的男孩子的娱乐对象。
威尔森老师得知了这个情况,鼓动女孩告发这些孩子,并上升到“女性争取自己权利的政治运动”的高度。
斯蒂芬妮摇摆不定,而卢斯想保护朋友,也劝说斯蒂芬妮保持沉默,并且和她分手了。
由于威尔森老师的不断暗指斯蒂芬妮隐瞒了事情,流言越来越多,也将卢斯和威尔森老师的矛盾不断激化。
卢斯的黑人朋友德尚本身是学校运动队的奖学金选手,因为威尔森老师在他的储物柜里发现了大麻并报警,导致他失去了一切机会。
严格意义上说,威尔森老师并没有真的做错什么,只是基于政治正确的立场在执行着她认为老师应尽的职责——十五年来,她对待学校和学生鞠躬尽瘁。
但她也并不是完全公正客观,铁面无私的。
因为一次作业,卢斯选择了一位提倡暴力反抗政权的政治家。
因为卢斯特殊的背景身份,威尔森老师对他的思想感到恐慌,于是私下搜查了他的储物柜,在里面发现了一包非法烟花。
但威尔森老师既没有公开,也没有选择报警,而是叫来了卢斯的妈妈艾米。
在那些美国成年人的眼里,他们塑造的优秀典型人物是容不得任何污点的。
不管是对他个人的前途,还是关系到美国的政治形象。
德尚的大麻事件后,威尔森老师叫来了运动队所有的黑人男孩子,让他们向卢斯学习。
事实上卢斯也参与了吸大麻,只是德尚是那个被抓住的人。
而在这群半大孩子们的眼里,包括德尚,也包括卢斯,他们明白但不能接受这所谓的“政治正确”——为什么卢斯和别人不一样,为什么卢斯永远是标杆。
在17岁的年纪,卢斯和很多孩子一样迷失自我。
他在排练演讲时讲到自己名字的由来,泪流满面。
那个7岁的时候就端起枪保护自己和同伴的小男孩,迷路了。
他或许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但也不希望被任何人标签和定义。
更何况那包烟花是公用储物柜的校队成员放在卢斯柜子里的。
但结合他的论文和他的背景,似乎他有这样的暴力思想和行为才合理。
所以他用自己的小聪明在抗争着以威尔森老师为代表的“政治正确”和”刻板印象“,他步步为营,设计让父母和校长认为威尔森老师有问题,直到最后把威尔森老师逐出了学校。
在聪明的“典型范例”学生面前,威尔森老师也不得不成为“政治正确”的牺牲品。
威尔森老师也是黑人,还是女性,同时还有个精神疾病的妹妹。
她用自己几十年的人生,切身体验着那个无形的盒子的存在。
在卢斯看来,她是看守盒子,或者决定盒子里的人谁可以看见阳光的帮凶。
但威尔森老师说,是像卢斯一样的孩子,自己决定了是否能摸到光。
其实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自由乐土,只是盒子有多大,多高,多亮堂。
但边界永远都存在,是法律,是政治,是规则。
与其说威尔森老师是政治正确的帮凶,不如说她明白没有人能抵抗盒子的边界。
所有人都只能在框好的范围内,用自己的努力去触摸那道光。
而这一切福利、条件、优惠、光鲜……对于黑人来说并不容易——你必须要成为站在最上面的人,才能享受这一切——因为标签,因为刻板印象。
不能犯错,也不能有污点的卢斯,其实内心深处是希望对抗这种宿命感的。
他最终也许一样会走上威尔森老师一样的路,接受这个盒子的存在,接受所谓的标签,接受只能优秀不能犯错的别无选择。
但17岁的卢斯只想做一个普通人。
在电影的最后,卢斯正式在大礼堂演讲中,讲起了自己和父母的初遇,讲起了名字“卢斯”的由来和含义——父母给他取名卢斯,意思是光明。
他不再泪流满面。
他站在盒子外面看他的人面前,在被安排的戏中,他带好了面具。
妈妈艾米一直在找寻真相,她一方面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这样的人,一方面又害怕事实似乎正是如此。
而直到最后,她也没有得到故事的全貌——但她选择了闭口不言,成为一个帮凶。
真相对于她来说,不重要了。
爸爸彼得从头到尾都深爱这个家庭,他希望像普通人一样生活,而不是把日子过成政治作秀。
所以他和每一个普通的父亲一样合理怀疑儿子是不是撒谎,也在一些被告知的真相中,选择了相信儿子,和家人站在一起——尽管妈妈艾米的选择他可能无法认同,他最终选择了家人,而不是政治,但也成为了知道却隐瞒真相的帮凶。
电影的最后,也没能给出一个真正的答案——问题是无解的。
每一次关照必定交织着歧视,每一个选择必定混杂着偏见。
那些被翻到阳光下的问题,又被藏回了盒子里。
一切又归于平静,一切也只能归于平静。
-END-原创:艺小萌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实际上这个电影的脉络十分清晰:卢斯在战区长大,10岁的时候被美国的养父母收养。
所有的美国人都想拿卢斯作为一个例子,证明美国民主社会可以改变这个战区的孩子,让他成长并长成一个“成功”的孩子。
因此,各种社会资源和优惠都会倾斜于这个孩子,同时,社会所有的人都希望他必须成为一个完美的优秀的孩子。
但是对于卢斯来说,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和其他黑人或者说其他普通人一样,没有不同。
整个经历就类似于一个富人家的孩子,请最好的老师,有最好的资源,被逼活在聚光灯下。
类似于“思聪”,老爸给了这么多资源,还不行没道理~却忽略了他是个普通人。
但是,卢斯自己并不喜欢,从他不喜欢公开演讲就能明白。
关于卢斯的女朋友,当时大家只是都喝醉了,然后玩游戏,这个可能在黑人圈子里面很正常。
但是,却对卢斯的女友造成了伤害(or Not),卢斯为了自己的兄弟安慰了女友,与女友分手,不想她再被伤害(楼下的另一版本更令人信服,slut女友不在乎的和那些朋友玩,卢斯知道之后比较伤心,提出的分手)。
然而,这时候威尔森老师出现了,她看到这个情况,对孩子的作为很不满,想要鼓动女孩告发这些孩子,卢斯认为威尔森老师这种做法会让他的朋友前途尽失。
这里,威尔森老师占了政治正确,即美国黑人在白人眼里就是一帮混混,都不值一提。
这时候,就出现的开头的一幕,不知道是谁的烟花放在了卢斯的柜子里。
同时卢斯又写了作业认为应该要站起来反抗那些压迫的人。
实际上很难说这种反抗的观点是否正确,如果说有“ISIS是恐怖分子”,那么应该消灭,政治正确,然而在所谓“恐怖分子”眼中,美国是一个不知道哪里来的外来者,带着自己目的来的另一个压迫者,应该站起来反抗。
威尔森老师代表了美国的政治正确。
即战区的孩子,怎么能有反抗的思想?
可是,美国人可能杀死了卢斯的父亲,母亲,兄弟,因为他们可能就是所谓“恐怖分子”或者“反政府武装”里的一员。
因为被领养的前提是卢斯失去了原生父母。
这时候,就特别能够理解,美国人,或者政治正确的人,就是想要塑造美国的美好形象,而制造了卢斯,他被逼迫的必须政治正确,放弃所有的一切仇恨,成长为所有人需要的那样。
所以,威尔森老师就开始使用她的“民主”和手段达到目的,比如侵犯卢斯的人权和隐私去搜查,不做调查就说这个烟花是卢斯的,同时影响卢斯身边最亲近的人,利用他们去向卢斯施压。
这是不是像极了现在的美国政治正确的做法,没有理由的关押某些企业的人,非法手段获取所谓的证据,利用对手身边的人比如对方组织内部的独立势力进行施压等等。
看似正确,其实就是play dirty。
另一方面,她也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的偏袒卢斯,找到卢斯的烟花,选择告诉他的父母,发现德尚的大麻,却毅然告发,让一个有为的年轻人黯然堕落,这也是卢斯不乐意看到的,他想要保护他的朋友。
就如同反抗压迫的思想,在卢斯角度上,也是为了保护身边的人。
这里卢斯明白,威尔森老师这样做,不是替卢斯着想,只是为了实现学校的要求,社会的要求,卢斯必须被美国社会改造完美,他不能让外人看来像美国“黑人的整体印象”一样堕落不堪。
为此,牺牲一些其他人的人生和利益变的理所应当。
卢斯的选择很有意思,这个其实是大多人不具备的,首先他先通过交流,口头警告了威尔森,说我喜欢独立日,所谓独立日,实际上是独立战争胜利的纪念日,反对殖民统治!
这就是公然的向威尔森老师宣战了。
报复的动作,片子中说的很清楚,首先,通过FB查找了威尔森老师身边的人,即她的妹妹,决定从她们下手,制造巧遇,诱发其发病,制造矛盾,再把她带到学校。
后来又制造一系列事件,包括找人在老师的窗户上写字,让他女朋友欺骗老师,让老师觉得胜券在握,但后来却变成老师被众叛亲离,卢斯利用的自己养父母想要的正确(学校会议中需要保护自己的多年“成果”,回家调查后,养母知道是卢斯放了烟花之后,还强迫养父站队,已经不问事实,只问站队了),校长想要的政治正确(了解事情大概,就不要继续追查事实了,默认卢斯正确),和社会想要的政治正确(校长向老师说,学校也保不了你了,谁让你挑战我们的政治正确呢)。
卢斯赢的很彻底,他太了解这一套了。
最后,卢斯面对养母,说出了,我就是善于伪装,早知道你把烟花放这里了,面对老师,也承认了就是他干的,最后和威尔森对话的那个场景里的那句that‘s different就是承认了。
威尔森老师也说了,你以为我们这样的对你是我们想的吗,这个学校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对每个人都有影响。
整个国家的政治正确就是——“黑人是混混,白人随便上好学校,美国制度优越,一个战区孩子来美国就能成功变好”。
这不是你我可以改变的,你虽然可以斗倒我,可是依然需要屈服于政治正确。
最后一幕,也是最悲剧的一幕,主角卢斯说着言不由衷的话,说他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人,忘记自己的名字,投入一个陌生人的怀抱,假意失去自我,面带微笑,不会再像练习演讲时一般因为回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而哭泣,告诉大家美国就是好,就是可以让我成功。
然而内心的他,是跑步的那个,带着仇恨带着愤怒,拼命努力,拼命前行!
这才是真正的卢斯,他不是那个美国之光的代表,他只是一个来自战区的普通孩子,努力的保护着身边的人。
《卢斯》讲的是更切实存在的一种偏见,一种常常装扮成关爱与理解的偏见;一种建立在平权意识上却因此而变得更为隐晦的歧视。
这种偏见与歧视在影片中被表现为种族问题,但绝不只局限为种族问题。
一种偏见在时间上成为既有的,那么为消除偏见所做的努力也变成了这一偏见的一部分,它所带来的关于人权平等的冲突依然激烈。
影片把威尔逊老师设置为黑色人种是关键性的。
不仅是因为这让影片免于遭受种族主义批评的老生常谈,更是因为威尔逊老师的黑人身份与经历让上文所说的问题深入进了潜意识层面。
作为黑人的威尔逊在影片末尾卢斯与她告别的一场中明确表示自己曾受过种族歧视,而也为威尔逊这个人物在整部电影中的观点提供了有效的支撑;更重要的是,这种创伤性记忆让她把对抗歧视的心理投射到了她的学生身上,这种现象不仅激化了矛盾对立,实质上造成了一种新的偏见与歧视。
“美国把我们装进盒子里,可盒子里的光就这么多。
”威尔逊决定让卢斯照进光里,让德肖恩进入黑暗,可决定权本不应该在她手上,从几句台词来看,偏见似乎依然源于美国黑人生存空间的狭窄,导致他们的生活如履薄冰,似乎稍有不慎就会掉进万丈深渊。
这或许的确是事实,但另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就算这是事实,威尔逊对自己学生的一系列做法显然的激化这一种稍有不慎既是万丈深渊的处境,即所谓的“刻板印象”本身。
只要种族歧视曾经存在的事实依然在人们脑海里,这种偏见就永远不会消除,这是影片所揭示的种族主义的更深层更具体的困境,而这一困境也显然不仅局限于种族问题,性别平权,阶级平权,残疾平权的各处,这种困境都永远存在着。
鄙人真不知道 这么高的分哪里来的
……浪费时间 圣母们都有病
中国公司有投!给中国金主爸爸选剧本眼光点赞。黑人小哥演技很棒,social假笑面具冷人背脊一凉。我奶米不需要为这种戏漏点吧?!
通片的悬念感维持得很好 思考 有些东西是不会被改变的
有一说一,电影很不错。对亚裔女性外表的刻板印象令人恶心,只能给一星。
结局反高潮设计,无解的身份认同和种族故事。但我有点不明白中国资本为何要投资这样一部高度宣传美国意识形态的电影。
卢斯“稳走坦途”的这种选择,已经说明了他的内在;他所展现的他就是真实的他
是不是我又理解错了,我怎么感觉就是别和来自贫穷落后国家的人民玩心眼儿,因为环境原因和求生欲望,你永远都斗不过他。
这种政治正确的片子实在讨豆瓣的欢心
一部借用校园悬疑片外壳的社会心理学寓言,既反映了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与阶层分化问题,也指涉了当下的“Me too”运动等政治潮流,同时亦探讨了贴标签的正反效果、刻板印象与偏见、对他者之镜与规训的内化、因沉没成本而将错就错等内在于人类心灵机制中的痼疾。剧作上佳,所有关键事件均在影片中缺席,真相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需要被放逐(或牺牲?),政治正确需要被保证,偶像需要继续被塑造。| “美国把你放在盒子里,里面狭小肮脏,你动弹不得,但现实就是这样,不管你愿不愿意,我们都在一个盒子里,而盒子里的光是有限的,有人能照到,有人照不到,但谁能照到不是由你决定的。”(8.0/10)
Luce, 意大利语的光明,英语里又和lose发音相同。一个名字就看出了电影主题的高度,种族主义的电影都是在宣传人权与平等,Luce却意在反应一个黑人心里真实的感受。
题材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但剧本中人物设置比较巧妙,很聪明地避开了许多触雷点。同时电影的视角也比较客观,虽有倾向,但并不明显,只是小心地探讨问题。在讲述故事时,拍得又很有悬疑色彩,算是今年拍得不错的电影。
SQUARE.
美国近几年流行的黑人题材电影,这几乎是最大胆深刻的一部。它发出的诘问是双向的,即使是对移民抱有最大善意的美国公民,他们的支持和信任又能承受住多大的考验?而新移民面对怀疑,是应该选择坦诚还是反叛?选择一个不是故乡的地方作为归宿真的很难。
太无聊了。
只要表现得足够好大家就不会发现,只要站得足够高光束就能照到我。在需要完美的世界,只能面目狰狞地奔跑。
人生习惯被定义成功或彻底失败,说到底也是背负他人的期许,真相几乎在非常坦白而微妙的界限游离,剧本做的还是比较踏实,所以尚有瑕疵也可以接受。 Watts的好不用多说,而Kelvin Harrison Jr也奉献出了令人眼前一亮的表演,镇定自若几乎像是假面一般镶嵌得体的微笑几乎不寒而栗。
电影中反映了不少美国社会的热点议题,尤其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个人发展的自由度,怎么去规避由过度的关注和保护所带来的群体性负面影响成为片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就类似片中的卢斯,如何让一个孩子主动自然而然地成为“奥巴马”而不是被老师或者父母捧成“奥巴马”一样,勉强只会带来欺骗与伪装。
可以让人思考的一部电影,似乎谁都有 道理,似乎谁都有问题,如同海报,每个人都不是全脸出现。配乐像打鼓,一直在催你思考。#20200319
剧本很扎实,卢斯因出身、历史背景、新家庭背景和美国的社会政治气候而变得复杂。结尾处,你会明白每个人都在撒谎,每件事都是谎言。选角让我相信《卢斯》是《趣味游戏》的续集,只不过孩子换了肤色。可惜蒂姆·罗斯的父亲角色写的不深入,没什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