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我是专门为了这部剧下载注册的豆瓣。
但是我很相信豆瓣评分。
我以前看过很多好剧,比如越狱,国内的很少看,因为被神剧弄出阴影了!
这个剧偶尔看的,很吸引,正好对比的有部新版的封神榜,两个对比我简直要吐了,急诊科无论在专业,人物,演技,我觉得都无可挑剔。
看的我很感动!
真的是部好剧!
大大的赞。
说实话,我原以为这是一部难得的良心医疗剧所以入坑了。
结果追了几集,发现真的还是和韩剧医疗剧有一定差距(别说我崇洋媚外,我真心推荐你们去看看)。
那我就来说说差距在哪儿(有对比才有进步)。
第一:本剧有着最近职场剧的通病,职业展现少,生活感情多;医疗剧人们最喜欢看的无非是紧张的抢救和抢救中所展现出来的专业性,但这部剧只看见有人送来,很紧张的摸了摸身体搞个初诊在查个ct来印证(非学医用词不专业)初诊对了很牛x,那么对比韩剧急诊科,病人送来后第一时间马上诊断然后开始各种心电图啦各种专业术语啦各种类型的病啦。
让你分分钟对医生的那种专业性崇拜起来。
第二:救治病人虽多但类型重复;感觉编剧想给我们营造医生很累很忙的感觉,但每个故事都是浅浅来一笔就过去了,我以为会浓墨重彩展现大抢救的超级细菌和煤气罐爆炸也是浅浅带过,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韩剧在这里就不太一样,接诊病人多但只写几个重要的故事,会大笔墨的书写如何救治救治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其他事情救治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一个故事就能引起一系列的情节,有退有进。
第三:过多渲染医患关系反而引人反感;医生高危,但也有可怜的病人,不好好写专业表现,一只写医患矛盾反而是剧情特别单薄还引人反感,显得只有血没有肉,韩剧就是有可恨之人也有需同情之人,有血有肉很饱满。
第四:女主人设很尴尬;你留学归来就和开挂了似的牛哔,行,大家都认了,你要设置成桀骜不驯的人设,大家也认了,可是你动不动就飙些生活用英文,专业英文却不说了…这是什么鬼……我自己学法律的,专业术语需要有时不自觉会说些专业词语英文,但生活中不会那么平凡可以的去说生活英语啊……而且特么还是对中国人各种飙……还各种圣母心……现在已经不流行圣母了…有血有肉有内心冲突、并且在冲突中产生人性的人才是能引起观众共鸣的人。
这点韩剧就很好,主角大都是(不全是)在慢慢成长中,不一定是专业但一定是性格。
总而言之,有待进步,这部剧有点就是专业上似乎没有什么大问题,每集后面的小贴士很贴心。
这个干得很漂亮,也是支持我每集看下去的动力之一(另一动力就是男主啦,老帅老帅老帅的~哈哈哈哈哈哈)以上是我个人见解,主要是为了抒发一下;英雄所见也各有不同,接受不能的也请多包涵。
半夜拿手机敲的字,语句不通有错别字什么不要在意,哈哈哈哈哈
补一颗星,里面有两段情节还是值得肯定的,一个是关于那个孕妇那段情节,还有后面要不要截肢的讨论,都处理得很好,但这个剧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职业剧(不限于医疗行业)的通病,依然严重。
里面的病例怎么样,演员操作规不规范,这些其实无伤大雅,但剧里面的人物关系,医生之间的关系,医护关系,医患关系,都无法引起作为医疗工作者的共鸣。
并不是说要完全按照生活拍,一个剧是否能给人真实感取决于细节,就好像科幻电影情节虽然虚构,细节却源于生活(再有说“难道拍成纪录片?
”的麻烦您重点看看这句吧!
)。
这个剧的主体情节没有问题,一个女医生遇到生病的小偷,送他去医院,然后引出一个发生在急诊科里的故事,这个医院的急诊科里有两个主任医师在争行政主任的职位。
这些都没问题,但是当女主用英文打电话给朋友借钱,结果却来了个中文流利的中国人的时候,当急诊科医生面对重病人却忙着撩妹的时候,当这些违背生活常识的情节出现的时候就给人一种剧情很蠢的感觉。
这就好像,富二代带女孩去美特斯邦威买了“很贵”的衣服一样可笑。
再比如说,第一集我看到刘主任跟何主任说不要使唤我的人我就看不下去了,哪个领导会蠢到把小团体摆到台面上,回到办公室还对下级医生说你要是不想跟着我干了可以跟我说,这要是宫斗戏,这个角色肯定第一集就死了。
另一个情节也很受不了,王珞丹送小孩急救,急诊科的医生却忙着撩妹,emmmm无话可说。
还有动不动飚英文真的很蠢,确实大医院医生英语都很好,因为科研有要求,但很少会在国内说日常英语,医生说英语通常出现在以下几个情况:1.教学 2.和外籍专家或留学生交流 3.学术交流必要的情况下说专业英语。
我不太能够理解,为什么打电话借钱说的是英语,却来了个中文流利的中国人最后,为什么王珞丹口型对不上,看起来很不舒服。
再说几句吧,任何一个职业的人,首先都是人,并不是披上一件职业装就跟普通人从生活习惯到语言习惯就不一样了。
医生的生活和普通人一样有利益纠葛有娱乐有抱怨,有拼了命工作的时候也有偷懒的时候,这些日常很无聊当然不会是电视剧的主要情节,但应该成为人物背景,其他的怎么编都不会让人觉得离谱。
高明的编剧把人设融入背景,让人设为剧情服务,而有些编剧让剧情为人设服务,让剧情变得生硬,掩盖了优点
看了很多医学公众号的推送才决定来看一下该剧,原本抱有很大期待,以为中国终于也能拍出来像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雷一样的经典医疗剧了,结果,看了第一集就大失所望。
别说和美剧比较了,就是跟前几年的心术比较也是差了不是一点半点。
医疗操作方面,毕竟有协和医院的把控,还算勉强合格,没有出现很大的漏洞而且剧末还有急救知识科普,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电视剧毕竟不是医院科普宣传片,还是要在剧情上能吸引观众看的下去才算好剧。
从一些小细节上就可以看出一部剧的好坏。
除了张嘉译让人觉得是在正常说话之外,其他的人之间的对话听起来完全就像在听工作汇报,各种医学术语,像说明文一样,读课文一样的讲出来。
医生也是人,实际的交流中肯定不会这么说话的,即便是同样的医疗知识不同人说出来在语调,停顿上也会有不同,而在该剧里面,为了体现医生反应迅速,说到给药的时候,都是脱口而出:“鲁米娜,100mg,肌肉注射” 还有发现病人室颤,嘴里说的是患者室颤,力月西注射完毕这种口令式的交流方式,完全没法让人觉得这真的是医生在抢救,明显的就能感觉到是演戏。
还有孕妇胃穿孔保大人保孩子的问题,大夫根本都还没有告知家属诊断和治疗方案,也没有提及是不是需要有保大保小的选择,孕妇的婆婆自己就提前对状况有了预判,开始喊着要保孩子了,这明显就是不合逻辑的。
还有一点,女医生在讲反跳痛的时候,都没摸病人肚子,病人脸上也没有突然疼痛加重的表情,就能说出有反跳痛。
张嘉译在询问小偷家属情况时直接问的就是你有没有家属?
家属这种书面语出现在口语对话之中,真的是听得别扭。
面对一个未成年人询问他家属的情况,很自然的应该是问你父母在哪,你父母怎么没来之类。
诸如此类的生硬台词还有很多,主要问题就是没有细致的观察生活,自然就无法营造出让人觉得真实的情景。
不是说,把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心肺复苏等等操作拍正规了就算好的医疗剧了,想要成为好剧,台词还是得更走心一些。
我没有去过急诊科,更不了解急诊科医生,但我可以肯定,剧中很多事情一定是理想化了,我知道现实是更加残酷的。
可是,我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说它不好,虽然它确实存在一些其他问题。
原谅我自身水平有限,无法站在急诊的专业角度评价。
我喜欢《生门》那样现实的纪录片,也喜欢《急诊科医生》这样理想的电视剧。
关于病人没钱治病,两者有相似的剧情。
《生门》肯定是真实的,可《急诊科医生》就是假的吗?
我不敢说世界上就没有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基金存在。
如果要说那是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那对电视剧的讨论就没有了意义。
电视剧本来就是把发生在众多人身上的典型事例集中到了少数人身上。
所以说,真实到底是不是评价一部现实剧的标准,真实的标准又是什么?
电视剧是一种艺术,就在于同一件事的呈现,可以是揭露式的直抵现实,也可以是理想式的给人温暖。
电视剧是一种艺术,也在于同一件事的呈现,可以是从我的视角,也可以是从你的视角,还可以是从上帝的视角。
对我来说,一部剧,它以一种我接受的方式,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虽然结果理想化,但它指出了很多现实问题,让我思考,让我反思自己,它就是好的。
很喜欢这部剧的一点:干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干脆地接受或拒绝,有什么是什么。
当然,这也是理想化的。
只是个人性情决定的个人喜好,反正我是受够了那些误会呀,错过呀,纠缠不清呀……也是因为这样,剧情节奏有点快,还好这部剧没有走“披着行业剧外衣的爱情剧”的老路。
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急诊的知识,也学会转换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多理解一点。
不同的患者,不一样的故事,常常会让我心痛。
让我明白跟我有不同想法做出不一样选择的人,他们是为什么,我一贯坚持的是不是真的正确。
可能得了胃癌,女朋友离他而去;中了大奖,女朋友又回来了。
我们常说,苦难是爱情的试金石,他又何尝不知道。
他说,他年纪越来越大了,他需要有一个人照顾他,他不想拖累自己的女儿,他不让医生告诉他的女朋友,自己还且活呢。
爱情,在我的心中该是多么纯粹美好。
可是现实又是怎样。
也许,他的选择才是正确的。
海洋这个人,我是真的无法原谅他。
毕业论文抄袭?
七八年的学习,这就是成果?
不知道医学生是不是有专门的医德教育,单单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有最起码的对法律和对自己职业的敬畏。
也许是我自己太狭隘,我不相信这样的人是一个坚定地要当一名好医生的人,我不懂他的“热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我无法理解的“热爱”。
我知道谁都会犯错,但有些原则性的错误我无法原谅。
纱布落在病人肚子里?
手术天才?
无力吐槽。
刘苗招了无数人的恨,可是我感觉我理解她。
她对哥哥刘凯说的话,着实深深地扎了我的心。
爸爸妈妈还有妹妹辛辛苦苦供哥哥上了那么多年学,指望着他挣了钱可以养家。
可是,哥哥在大城市刚刚可以养活自己,什么都没有。
妹妹没上过什么学,在家受了那么多苦,来到大城市,自然别人对她有一丁点好她就会死心塌地。
刘凯这个人,最讨厌了。
心说怪不得你们全家指望不上你,大学白上了。
尤其是贫苦人家出身的,别以为上了大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光要在学习和业务上争气,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要学。
呃,演员演得波澜不惊的。
江晓琪被冤枉,我是真的哭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医患关系会这样。
患者不相信医生,医生害怕患者闹。
昨天,跟小姨聊天时,我说到,“身体还是得自己注意,医生就是碰运气呢。
”说出这句话,我很愧疚,我觉得自己白看了这部剧,我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么多优秀的医生。
可是,她看了那么久,看了那么多医生,病还是没有好。
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看剧的时候,看到那些无知的无理取闹的病人,恨得我牙痒痒。
可是仔细一想,我又理解他们,甚至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因为看电视剧时,我们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医生付出的一切。
可是生活中,信息不对称,再加上个别医生一只屎壳郎坏了一锅粥,我们不信任医生了。
太难了。
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多理解医生。
更新——看不下去了,没了。
——————————————————利益相关:已经在医院实习过的医学森评价背景:已看过第一集第二集,并且有丰富的医疗剧观看经验。
经典的如《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急诊室的故事》,新鲜的如《周一清晨》《夜班医生》《良医(A Good Doctor)》。
以及国内的《外科风云》《长大》《心术》等等。
先说优点1,节奏明快。
终于改掉了拖拖拉拉的毛病,只是前两集已经暴露出了非常多的信息,也解呈现了好几个病例。
两集的容量已经有如下病例——孕妇急性肠穿孔,而摊上了孩子为大的婆婆,孤儿(可能是)小偷有I型糖尿病发生了酮症酸中毒,工人手被碾压导致严重外伤,孕妇在厕所生产。
至于剧情信息方面——首先是各个角色人设——何主任与刘主任是竞争关系,并且手底下的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也很自觉的的分门别派暗自竞争,估计要上演一波【急诊科风云】。
体现何主任性格的情节有两个——孙萌大夫被杀,被一个精神病割破颈动脉致死;直接建议手外伤患者截肢,在女主角建议后才给出了第二种治疗方案。
这里表现了何主任的一大缺点——经验主义,有一些自负,但也表现了他的一个优点——救命大过天,最好不要有任何生命损失。
刘主任,业务能力很强,但是不像一个老油条主任,居然直接在饭桌上指桑骂槐明朝暗讽的怼齐了何主任。
可能编剧是想表现刘主任这个人性子直吧,但是个人觉得在咱们国家这个人情社会,这种事情不会太明显的就发生了。
海洋,这个主治医生我也是很服气。
下肢花斑,板状腹你摸不出来,一上手术就要小解,但是手术室里你又夸夸其谈,并且毫不掩饰的拍马屁,堪称目前人设最差的角色,没有之一。
乔雯医生,太像宫斗剧里的绿茶婊女配角了,此处无恶意,只类比人设。
刘主任刺儿你两句直接哭出来,挽着主任的手说:我把你当亲姐姐,刘主任夸孙萌大夫你明里暗里的拍马屁,嗯。。。
这个行为。。。
我不说话大家自己体会。
此外护士长及护士群体,两位年轻的住院医和实习大夫——小王大夫(后来分给女主角的那位帅哥)和刘凯大夫,还没有太多的着墨,只能看出来是新手上路。
最后是我们的女主角,她的人设已经很明显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急救医学专业博士,时年31岁,空降燕京大学国际医院就诊科,职称是副主任医生。
父亲母亲被称为老师,并且和另一位保养得当家境优渥的郑阿姨有共同研发药物的背景,自己身边有一个“准钻石王老五未婚夫”。
因为父母的去世对急救工作有特殊情节,并且信奉【我只治病救人】的原则。
在这个职场政治中堪称小白,上任第一天就着急科室开会筹备基金。
此外,根据对专利书的背景交代,以及女主角对父母当初病情的描述,我大胆猜想,女主角父母的死亡并非意外,与这位准婆婆郑阿姨有很大的关系。
角色部分完毕。
2,科普意识很强。
片中对各个术语有字幕简介,片尾有急救小常识。
说实话这个真的是不错的设置,普通群众的急救常识确实是很匮乏。
我还记得大二的时候去外校参加活动,一大波985院校的大学生不知道CPR怎么做,不知道运动后普通外伤要怎么简单处理,还有人认为洗牙会伤害牙龈,认为嗓子肿就吃阿莫西林。
3,场景设置。
急救室的混乱与患者百态,医生休息室到处是病历和专业书,各个科室之间的协调(尤其是血库那段),手术室里的聊天与参观大夫,都是确实存在的。
比起前段时间的外科风云那偶像剧般的场景设置确实要真实一些。
再说缺点首先,女主角的人设这么开挂啊?
完全不管国内的规培晋升制度啊!上来就是副主任啊!你知道多少大医院里四十岁的国外医科博士还在主治上苦苦挣扎么!此外你是正儿八经读出来的博士,又不是有社交障碍的天才少年,自行车停到停车场还咄咄逼人你有理了是吧?
你一个博士,就算看到人家孩子昏倒,能不能把你的包背好,把你的东西收拾好再去检查病情啊?
最后丢了个干干净净真的只能怪自己。
其次,两位主任的竞争也太有点过火了吧!为了个行政主任拉帮结派到这种地步啊!都是奋斗了几十年上的职称,一点老油条气息都不存在啊!难道这点职场政治觉悟都没有啊?
这一点还是《外科风云》的扬帆显得更现实一点。
就看了两集,评价难免有失偏颇,等后续发展吧。
医疗剧,我必追,好玩的是,王珞丹白百合这张傻傻分不清的脸,竟然在同一年分别出演了医疗剧,担任女一。
个人觉得相比之下这部剧更吸引人一些,因为讲的是急诊科,肯定比较紧张一点。
这部剧的case很多,也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比如:吞电灯泡的、喝农药的等等,值得一提的是群众演员们给个大赞,演技深入人心,只是这里过度美化医生,让人有点唏嘘,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强烈建议大家看看美剧芝加哥急救。
你们只要看看第一季第一集,就知道差距了。
场景真实,对白简短,节奏明快,病情分析,治疗都很专业,对友情,亲情,爱情,角色的刻画很到位。
最明显的是那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尊重让人感动,充满正能量,还没有撒逼狗血八卦煽情。
在国内急诊科医生感觉就是其他科室混的不如意被排挤的。
在芝加哥急救里,急诊科医生的地位很不错,水平低的医生还进不来。
自白百何失恋33天横空出现后,王珞丹就一直免不了被和她进行比较,似乎自那之后王珞丹成绩也是一直被压制。
一直在对比一直被比较,而这部急诊科医生之前白百何的外科风云也是播完不久。
同样的医疗剧,不可避免再度比较,虽然外科风云吐槽也是满满,但白百何个人的表演绝对一贯水准,而王珞丹一出场我表示我想弃剧!!!
太失望了,装!!!
作为一个医学生,看到第四集一半必须弃剧。
作为一部电视剧为了衬托女主王珞丹的精英人设,其他医生大概是小学毕业,对于一个抽搐病人用鲁米那静推,后面那个小医生一脸懵逼,对于一个破伤风病人最基础的避光避免刺激还要王珞丹亲自上场教,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好吗?
其他医生上的是个假医学院吧,连这都不知道还用你教?
整部剧值得吐槽的太多了,算了,作为一个医学生表示,真的玷污了我心里的感受。
不值一评。
我能容忍作为电视剧某些医学知识的不严谨,但我不能忍受为了衬托一个人设,其他医学生都是傻子。
每集结尾的小科普很赞
关于医疗的部分我觉得还可以,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开头有个要截肢的人那个情节印象深刻。然而比较接近生活的剧情感觉有点不是那么的真实。
剧情的白痴程度已经到了无法理解的境界
口型对不上不知道什么鬼,第一集就要集齐多半医患关系,人设跟外科风云也太像了吧!王珞丹是不是就跟白百何过不去啊
妙手回春的奇迹是假的,但是人情冷暖是真的
王珞丹总是露出一副“我这个人说话比较直”的表情,全世界就她三观最正…她和赵又廷是当下最令人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能红的明星…
喜欢每集后面的医学小贴士,学到了很多。但始终觉得神化医生不太好,医生护士也是人,他们只是心怀善念,利用所学,谨慎细心做好自己的工作。还有这感情戏也太多了
整部剧有种土土的感觉,郑导把古装剧音乐强加上很出戏。所有配角配音化妆土演技尴尬,有很多常识错误,这部剧只是一场披着急诊的肥皂剧,既想中国式赤裸裸的讲医患关系,而且每个故事很不真实好像是为了说明问题而说明,又想用狗血剧情吸引观众,这就是中国电视剧和美剧的差别,不真实,不追求细节
能看,至少及格了。
因为新冠病毒神预言来看的…没想到一看就看完了43集…
线太多太杂,医疗戏份被减的太少了,支线又没有一条刻画的比较深刻详细的,全是一笔带过,女主身上的硬伤什么的就不说了。。。
人生百态
比外科风云好看 外科风云根本看不下去 感觉像在莆田系发生的故事 白百合演技哪里好了?演啥都一个样吹胡子瞪眼的 王珞丹也不咋地 但是江珊呲嘚患者的时候已经很接近现实中的大夫了 两部的编剧都不好 总局限制没办法 但是这部的患者数量就很真实啊 外科风云里那么空旷的医院现实中只有莆田了吧
要拍出专业的医疗剧还是为难中国编剧了!但是希望能有更多镜头反映医生护士工作常态!不要为了狗血而狗血!
反映了很多现实问题。
算很良心的医疗剧了吧,我是用优酷播放的,每一集后面还有个医疗啊,急救啊什么相关知识的科普,挺好。王珞丹的医生给我一种很干练的感觉,张嘉译的大叔也挺好的,也反映了一些现实的医患问题
一开始就想编剧不会让王珞丹和张嘉译在一起吧,哎,果然还是怎么老套,看到张嘉译的老脸,我就亲不下去,王珞丹牺牲真大,张嘉译怎么喜欢接老牛吃嫩草的剧;王珞丹第一集出场太帅气了,我就喜欢这种女人。
本来我男神有新剧是多开心的事儿,王珞丹什么鬼,还不如换一指弹来演,怎么着都比她强…毁我男神,开口跪,还是去机场背背吉他咔两张适合你……人设强行牛逼都带不动节奏,弃了
外科风云真的好看太多了,白百合也比王珞丹好看太多了
建议立法,禁止张嘉译和年下女在电视上亲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