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那几页笔记翻的太快,文字没看清,目前我也只能分析个大概。
这部分补充交代了电影的背景:1、李俊因为对破案太过疯魔,没时间陪家人,因而妻子患上了抑郁症自杀,之后李俊产生幻觉看到了恶魔,被调离了一线工作岗位。
2、早年李俊就调查过方礼信母亲和哥哥的案子,所以在车上和陈仪分析方礼信的时候,才能一下子说的那么详细。
结尾玻璃上出现方礼信的意思:首先,这明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可能导演自己都没确定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故意留了这么一个开放式的镜头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因此只要是符合逻辑的理解都是合理的。
1、最通常的理解:善恶一念之间,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
人啊,如果没有向上的动力,没有坚持、没有底线,是有堕落的自然趋势的。
所谓深渊,有让人堕落的引力,就像重力一样。
有时候善恶就在一念之间,李俊如果为了报仇杀了方礼信的孩子,就变得和方礼信一样了,甚至会是更加邪恶的存在。
好在李俊内心有对正义的坚持,还有女儿的认可,使他最终没有像方礼信一样堕落。
但为善不易,想堕落却只要放任自流就好。
一个人如果放松了对自己内心恶魔的约束,随时会有堕落的可能,这个结尾就是想表达这个哲理。
2、表明神探依然是神探李俊之所以是神探,当然是因为他出众的办案能力。
但其最有特点的地方在于,其精神失常后,在办案时会根据已有的线索代入到凶手的视角去说话。
有观众会觉得结尾是李俊的病好了,一是女儿被杀后,李俊再次消灭了心魔,并获得了陈仪的肯定;二是回到警队后,李俊说的话太过严肃和正常。
不过结尾这个镜头,表明了李俊病并没有好,他依然会代入到罪犯的视角,他在看到笔记上方礼信的案子上又代入到了方礼信的视角。
这样,如果电影拍续集的话,刘青云依然可以这样飙戏;相反,如果李俊的病彻底好了的话,之后再拍续集可能就很普通了。
因此,结尾的镜头旨在表明神探依然是神探。
再说几个不太可能的分析:(1)李俊就是方礼信,方礼信就是李俊,方礼信不过是李俊的多重人格之一,一切只是李俊的幻想。
说方礼信就是李俊,解释不通其它所有角色对两个人的反应,从剧情的合理性上来说,两者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当然,你如果扩大范围,说所有时间也都不过是李俊的幻想的话,那所有电影都可以说是主角的幻想,结论就是观众看了个寂寞。
除非导演有明示电影是幻想,否则这样的分析角度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最没有意义的。
(2)屠夫是方礼信,魔警是李俊。
不可能,方礼信在杀两案的子女的时候亲口说了,我是魔警,也是屠夫。
(3)李俊堕落为了方礼信。
这个也不可能,至少在电影结束时没有发生。
因为李俊的女儿以他为骄傲,因为即便是在女儿被杀情绪几近崩溃的时候,李俊依然坚守了底线,因此电影中李俊并没有堕落为方礼信的可能,相反他是方礼信的对立面。
而从他的表现来看,之后堕落为方礼信的可能性也较小。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人一旦放松自律,就存在堕落的可能,因此李俊还是要时刻警醒自己的,毕竟他的职业要时刻凝视着深渊。
好久没这么畅快淋漓看一部电影了。
《神探大战》绝对是今年最好看的港片。
感谢导演/编剧韦家辉,看到久违的“银河映像”风格电影,最开心的是这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扎实剧本带来的电影魅力。
整部电影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虽然片长仅100分钟,但电影节奏很紧凑,很生猛很爽,由剧情递进带来观影快感,叙事干净利落,但信息量满满,让人看得很过瘾。
从片名的“大战”可以看出,《神探大战》与2007年同是韦家辉导演/编剧的《神探》气质截然不同,《神探大战》更侧重大战,大场面更多动作场面到位,剧情更刺激,尽数了香港这些年的奇案,值得反复推敲,很适合大银幕观看。
两部电影有一个相同人物设定:多重人格的神探。
不同的是,《神探》里的“神探”有窥见他人内心阴暗面的天赋,这些阴暗面被韦家辉变成一个个具象的心魔;《神探大战》里的“神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一层面的意思,是一个人内心执念产生的多面。
《神探》强调了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鬼,而《神探大战》说的是“与恶龙缠斗过久,终将变成恶龙”。
《神探大战》致敬多部韦家辉自己的经典作品。
开头就拿出“魔警案”的换枪情节致敬《神探》,影射“警魔徐步高事件”;中间部分剧情有串联起《盲探》的伤心少女失踪案相关情节;结尾林峰和刘青云的对话“你成了我,我成了你”,疯子与神探,更是让人想起《一个字头的诞生》一段台词:“这两年我卖花圈,看见不少人死,有的人死地风风光光,整条街都摆满了花圈,有的人死了,连问都没有人问一声,连个小花蓝都没有。
” 主演刘青云素来和韦家辉合作无间,从tvb时期的《大时代》就开始合作,这次十几年后再次联手,依然有出彩的化学反应。
刘青云的演技当然不用质疑,长年累月的默契让他饰演韦家辉笔下那种意想不到的角色设定很恰当,这次饰演“李俊”这个疯癫神探,游走于疯子与神探的边缘,演绎很有难度,刘青云做到既让我们相信这是一个有精神障碍的病人,同时也让人相信这是一个办案很厉害的神探,做到这点真不容易。
在韦家辉创作的影视作品里,双雄格局非常常见,透过双雄的对立营造张力,刘青云更是御用的执行者,无论是《大时代》与郑少秋股场大斗法,还是《暗花》与梁朝伟在镜阵枪战,抑或是《真心英雄》与黎明惺惺相惜。
韦家辉擅长用这种双雄关系去推进剧情,彼此去影响双方命运,从而产生化学作用。
这次《神探大战》双雄是刘青云/林峰,看之前老实说为林峰捏一把汗,看之后我们多虑了,他与刘青云对戏表现很好,可以说的势均力敌,把角色演绎得很有说服有层次感。
另外,众所周知在香港犯罪动作电影里,女主角一般是花瓶存在,但这次阿sa蔡卓妍不算是。
她在电影里戏份不少,角色也很适合她,有发挥空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她在水库脱衣服露出伤痕以及后期知道真相的戏,挺触动人。
韦家辉的影视作品除了奇思妙想以及巧妙的细节设定,也有一定的时代性与现实意味。
记得他在采访里说过“当时我写到恒指一万九千几点,已作大了很多倍,谁知到了今天,昨日的天马行空原来很保守,上帝的力量超乎人的想像,当时的离谱,已变了今天的常态,一天上落一千点,在我创作《大时代》时,已经叫做大奇蹟日。
”他还有更过疯狂的想法,曾构思拍一部电影,写恐怖分子在九龙城用火箭炮射击飞机,引发大灾难,结果电影拍不成,没想到美国几年后发生九一一事件。
《神探大战》里探讨的不是精神病,而是这个大大时代里的小小暗涌,人们由执念产生的仇恨,由仇恨演变成怪物。
电影最后说得很好,我们不是神,我们需要做到“探”就可以。
相比一些拉胯的院线片,神探大战算得上出色,但相比《神探》《暗花》,就有点不够看了,唯一进步的地方是刘青云的演技,可以再战10年!
导演是个想法很多的人,但可能在商业化、审查方面拉扯,最后像交出了一个半成品怪兽的隐喻、正邪的镜像、疯子与天才、德语歌谣,都可以看出导演野心,但最终只沦为影片里一晃而过的点缀。
导演选了最简单粗暴的路线来完成反转悬念揭示太早,没有留白空间了。
刘和林的猜想都有可能,但锁凶的关键竟然是林峰亲自去组织了一帮手下,手下都认得这位,如果神探首领从头到尾没露面,那么最后参与其中的人都死得差不多,阿sa也没有目睹刘林两人的对峙,这其中发挥空间是很大的。
但人证们直接把林峰捶死……导致结尾的反转有点莫名其妙,只能认为林的人格在刘身上重生了。
令人难受的是,导演不想搞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所以又给案子留了破绽。
刘是否有引导神探作案的可能,在导演最初的构想里肯定是有的,他精确赶到每个地点很可疑,这点已经由多个路人之口提出了。
十几年前的烟头也是一个bug,林如果十几年前布局,为何又去相反方向栽赃一个智障。
如此精明的罪犯想栽赃嫁祸,会搞错左右手这么关键的信息吗?
(如果说是为了映射两人是镜像,那咋不说这部戏都是刘青云的幻觉……)屠夫和魔警是一个人吗?
从犯罪心理来看不合理。
屠夫是心理变态折磨他人,跟林的成长背景有关,但他搞魔警和神探案动机不明导演到底在想什么,只能去问他自己了[/cp]
01看香港电影,总是浮想联翩。
你总会在叙事的间隙或情绪涌动间,窥见导演的秘密。
尽管有时分不清那究竟是导演的潜意识流露,还只是你个人的臆想。
但无论哪种,都无所谓。
毕竟电影是一种接受美学。
在当下的大银幕,香港电影无疑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尺度最大的那类电影。
《神探大战》中,暴力、阴谋、枪战、血浆、骸骨……几乎俯拾皆是。
它用目不暇接的节奏,铺陈都市之乱;用狠绝的姿态,展现极端之恶。
若说《智齿》中的香港是个垃圾场,那么《神探大战》中的香港则是乱葬岗。
从大类型上来讲,这是一部犯罪片、动作片,或更直白说,是一部爽片。
单纯这么看,也完全没问题。
但我在看的时候,却一直“走神”。
我更在意影片的旁枝末节,或者说,更在意导演逗漏出的隐隐的结构。
对于一部影片来讲,血肉总是最迷人的部分,但真相往往在骨架上。
02韦家辉,以及大部分银河系创作者,都具有同一特质。
他们的表达欲,总是大大盖过讲故事的欲望。
这在某些时候,可能会造成“问题”。
特别是当表达欲过于旺盛,到了非此不可的地步时,情节往往会因为迁就表达而失于自然。
《神探大战》中,当我们复盘反派动机,会发现,他接连犯下的屠夫案、魔警案、神探案,实际并不是同一体系下的犯罪。
反派因童年创伤,造成心理扭曲,成为变态杀人狂,犯下一连串针对女性的罪行,即所谓屠夫案。
这在逻辑上是容易理解的。
但他此后“假扮”警察杀警察(魔警案),以及煽动蒙冤者的后代们团结起来,以暴制暴(神探案),则是另一回事。
但正如我前面所说,为了凸显表达的精确,有时不得不牺牲情节的连贯。
韦家辉之所以这样处理,就是要完成一种结构,即“屠夫、魔警、神探”的三位一体。
这是全片最核心的表达。
它实际在探讨,是什么将这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混为一谈?
是什么模糊了正义与邪恶的边界?
03故事的原点可以追溯到一件事,就是刘青云饰演的李俊被警队开除。
他是昔日的神探,曾经坐到O记总督察的位置,却因为“精神问题”被迫离开。
自他走后,香港变得一团乱,恶性事件接连爆发,屠夫案、魔警案、雨夜杀人魔案、旺角烹尸案、油麻地飞尸案……不仅搞得整个社会人心惶惶,更把警界闹得鸡飞狗跳。
而少了神探李俊,O记又根本无力破案。
他们一次次错杀好人。
终于,这些蒙冤者的子女们组成了“神探组织”,绕过法律,以私刑处置落网的真凶。
整部影片由此展开。
它实际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人们不再相信公义的世界。
那将是一个彻底向暴力臣服的世界。
正因警局这一合法垄断暴力的组织,无法再保护普通人的安全,他们只好拿起枪,自己保护自己,自己惩治罪人。
警局是何时堕落的?
恰恰始自李俊离开。
在一次缉凶过程中,李俊率领警队冲进一个幽闭的房间,那里的地板上躺满了死尸,血流成河。
李俊突然看见房间的一角正趴着一只怪物,那怪物长着三只血红的眼睛,满嘴獠牙,还有一对蝙蝠般的翅膀。
李俊大喊着冲上去,朝怪物射击,但他身边的警员们却无动于衷,因为没人看见怪物的存在。
这是一个过于明显的隐喻——房间里的怪物,只有李俊看得见。
那一巨大、显眼到不可能被忽视的真相,却被所有人一再忽视。
也正因如此,李俊这个唯一还清醒的人,被所有人视作疯子。
他遭到搭档黄欣(李若彤饰演)的举报,被开除警队。
而黄欣则顶替他的位置,做了O记的总督察。
片中这一暗写的逻辑链条,才是关键所在。
它实际给我们看的是劣币如何驱逐良币的过程,是一个乌烟瘴气的组织如何把最后一个“好人”也揪出、清除的过程。
自此,那个最会探案的人走了,留下的是黄欣这样的“只会到现场摆Pose”的无能官员,社会又怎能不乱。
所以,只有看懂这个大前提,后面的故事才顺理成章。
这部影片看似惨绝,实际又留下希望。
它其实讲述的是良知如何回归的故事。
最终,在破获了一系列案件,使众人沉冤得雪后,李俊重新回到警局,接受所有人的致敬。
而他回归的关键,又不仅在于破案立功,更在于此刻,清醒的人已不止他一个。
在最后的决战现场,李俊指着飞走的怪物问:“你看到了吗?
”警队未来的希望——陈仪(蔡卓妍饰演)回答他:“我看到了。
”那一刻,李俊露出了释然的笑。
终于,他不再孤独。
这是良知正在回归的信号。
04《神探大战》在表层的追凶故事下,藏了一个潜在文本,关于房间里的怪物如何被众人无视、默许,进而不断膨胀,最终使所有人丧失生存空间。
这是故事的一面。
那么另一面,则是李俊不停叨念的那句话:“与怪物搏斗,小心自己也变成怪物!
”这句话我们听了太多类似的版本,如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你;或屠龙少年,终成恶龙……那么《神探大战》的另一层叙事,就是在讲要如何抵御深渊的诱惑。
那么关于这一层,影片实际保留了一定的暧昧性。
我们可以说,李俊最终抵御住了诱惑,因为女儿的那一句“老爸,我以你为荣。
”为此,他甘愿继续做一个“好人”。
这是情感的胜利,是温暖融化了欲望。
但另一种可能,始终都存在。
特别是当李俊重回警队后,站在众人面前,仿佛“正能量上身”一般,大谈警察的责任,敬业的重要……那一幕,看似搞笑,却也令人不安,甚至不寒而栗。
我不禁在想,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一切都是李俊的算计呢?
是他为了重回警队布下的局?
看上去,是真凶在利用他,实际是他在利用真凶,利用所有人,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的。
为此,他在大街上写下所有凶案的线索,引人入局;他将计就计,步入凶手的圈套,实际也在暗中接近真凶;他为自己打造神探的形象,虏获了一大群追随者。
因为他知道,此时的他在警界已经孤立无援,要想翻身,就必须通过非常手段,比如煽动民粹,为自己造势。
于是黄色雨衣,改造后的警车以及地上的涂鸦,都成了“神探”这一品牌的icon。
最终,他成功了,他回到梦寐以求的地方,享受所有人的敬礼,如同重获一张张选票。
如此看下来,这将是一个无比黑暗的故事。
那么影片最后的镜头,也不再是故弄玄虚,而是一个明确的印证。
玻璃中,李俊和真凶意味深长地对视。
至此,深渊,凝视了深渊;少年,终成了恶龙。
或者说,我们共同见证了,恶龙再次假扮成了无辜的少年。
当然,你也可以完全不理会这种暧昧,只记住一场代价巨大的胜利。
但无论我们怎么想,它注定是一场暂时的胜利。
至暗之处的诱惑仍然存在,恶龙与少年也总会换个模样,上演新的故事,唯有深渊之前的对峙是永恒的。
对于个体来说,是否坠落是一种选择,但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来说,几乎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取舍机会。
那么,房间里的怪物,你看见了吗?
这是韦家辉对银幕前的观看者毫不遮掩的一记直问,也是我们需要时刻送给自己的一句提醒。
说实话,在连续看了刘青云的大象和拆弹专家2两部烂片之后,一度陷入绝望。
无论作为影迷还是粉丝,都非常失望。
难道90年代的刘青云一去不复回了?
现在的刘青云就只剩对市场的妥协了?
神探大战今天狠狠打醒了我!
不!
他还在!
他还在!
🎉 整体感受真是爽啦!
剧本说实话就还好,没有特别出彩。
如果拿英皇的质量来讲是上乘之作。
如果以银河的标准,剧本就一般了。
大家提到的孕妇bug以及生孩子速度bug之类的,表示赞同哈哈。
演员小点评:1.本剧出彩点在于对演员的使用,可以说韦家辉真的特别能开发刘青云的潜能!
从前是!
现在也是!
默契绝佳的老搭档!
2.阿Sa也有进步,也许是成熟了吧,看得出来比20年前拍的《恋上你的床》要好得多,但不可否认,仅仅及格哈,仍需努力,可以看得出是韦家辉对英皇的妥协。
3.林峯真的要夸一下,其实以前对林峯也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是能演好戏的演员,在这部电影里他依然表现很稳定!
非常优秀的演员!
我认为他是个多面手,完全可以应对很多其他类型的角色!
现在正值壮年的他,我相信以后的电影路,他能走得更远!
加油!
4.李若彤就马马虎虎,角色的戏份不多,真的就是在摆摆pose哈哈😆不过也是感谢姑姑的出演,圆了银河映像的梦吧!
对他本剧中的表演仅仅及格。
对于韦家辉:说完演员想夸一下导演大量使用了香港本地的场景,非常赞!
我认为拍港片就应该多取景本地,这才是我们所熟知的香港电影!
这次韦家辉没有做CG,跳水沟,爆破戏都是真拍!
让我想起以前的《十万火急》!
这次影片也用到好多《神探》中出现过的台词!
真的对于银河映像的忠实粉丝来讲,满满的回忆!
就是爽啦!
银河映像,难以想象!
那个已经快被遗忘的银河时代,仿佛在电影院的100分钟里,我找回它了!
对于刘青云:对于刘sir,真的有太多太多想说的。
能看到青云能再这么爽的演一部电影,而且能在内地公映给大众看,真的,够了!
满足了!
相比起他剩下的《扫毒3》《明日战记》《风林火山》,的确在票房上后面的电影可能更有保障!
但这也是青云剩下的存货里唯一一部男一号了,而且是这样一个能将演技表现到极致的角色,无论对于青云自己还是对于青云的粉丝,都是一种享受!
剧情剧透分界线—————————————接下来我们聊聊电影本身:影片时间线完全是正叙,基本没有难懂的地方。
所以我更想称之为港产动作悬疑片。
它并不是《神探》的续作,故事完全独立,《神探》更偏文艺片一些,《神探大战》的爆破戏枪战戏明显更多!
所以我不会将这两部电影进行比较,会把它看作是平行宇宙一样的关系来处理!
诶,有联动!
但它不是它!
影片很有意思,在前面介绍李俊的时候片中介绍他有一个老婆是自杀的,但在影片的最后刘青云的镜子里出现了“屠夫”的脸。
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在20多年前他船上遇到的怪物就是他的隐藏人格,而他在这个人格下杀死了他的老婆并伪造了自杀,在最后他玻璃中透露出来的就是他的隐藏人格。
另一种则稍微复杂点,船上刘青云枪击恶魔,恶魔掉入海中。
而林峯的藏尸小屋正好在海边,我们可以合理想象恶魔其实在林峯身上。
而林峯死后恶魔再次出现,这时镜头有点微妙,刘青云打了几枪镜头直接转给阿Sa,注意没有恶魔被打跑的镜头,恶魔可以理解附身到了刘青云身上,所以结尾玻璃中出现了怪物。
当然无论哪种解释,这都是导演留给我们的开放式结局!
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
这就是韦家辉的高明之处!
再聊聊全片节奏,说实话很多人冲着101分钟的片长在上映前就进行各种不看好。
但从我个人角度出发,我更喜欢看快节奏不水时长的电影!
《神探大战》它做到了!
全片非常紧凑,整个叙事一条线下来非常紧张刺激,真的爽!
绝对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
给我的观感非常棒!
观后感慨:今天是7月9日的凌晨,截至目前《神探大战》的票房是3844万。
我希望市场能够给港片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排片!
它是香港回归二十五周年后的第一部港片!
而且是一部质量还不错的港片!
它值得更好的成绩!
也值得更多的人去了解它!
观看它!
我希望电影市场仍然能有港片的一席之地!
是的,主旋律电影的确需要,但主旋律并不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所有!
我们的包容度,我们该有更多的类型!
希望我写的文章能打动到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如果你能走进电影院,我相信你会和我一样全身心的享受这100分钟!
有了韦家辉和刘青云这两个名字,《神探大战》注定要被拿来与他们的前作比较。
一部2007年的电影《神探》,一部1992年的电视剧《大时代》。
刘青云演的都是“癫佬“,疯子,一个是眼里看到人格分身的神探陈桂彬,一个是从命运谷底翻盘的股市奇才方展博。
到了《神探大战》中,年近六十的刘青云还有不坠青云之志,只身跳下洪水滔滔的沟渠,或趴伏在汽车顶部急速冲过闹市,都像是一个小孩子重新拾起年少时的轻狂,他把演技这把刀交给韦家辉——你也六十岁了,我们一起做回小孩子,玩尽兴。
就是这股“狂”意,让我看《神探大战》时不断睁大瞳孔。
它拒绝与《神探》并行,那边已有冷静收敛的镜头语言,这边就要夸张火爆的动作场面。
那边已有阴郁鬼魅的高冷,这边就要大雨倾盆就要洪水滔天。
反其道而行,把坐标系里的各个坐标拉到相反的最大值——《神探》讲一个人如何神,一个人如何探;《神探大战》讲一群人反神探,一群人大战。
但整个坐标系,依然构建在香港这个逼仄生猛的城市空间之中。
甚至故事的素材,故事的主角,韦家辉都有意重复。
尤其利用震惊香港的真实案件“魔警案”,再造一对神探刘青云与警察内魔警的故事,十几年前,他们是简单的善恶之分;十几年后,他们互相缠斗凝视彼此,一起坠入恶的深渊。
整个故事的立场,早已随创作者的心境和时代巨变而变。
一个人是天才、一个人可以挽救世界的古典英雄模式,在《神探》中可以娓娓道来,在《神探大战》里却无能为力。
当一群人以“神探”之名集体复仇时,怒火中烧、情有可原的集体作恶,竟让人无法不回想韦家辉早年的名作《大时代》——那里面所有人也都是疯子,所有人都有执念,所有人都共同奔赴悲剧。
兜兜转转之后,一个人再天才、再会破案,也改变不了集体的平庸和集体的恶。
前神探陈桂彬可以帮助警队里的同僚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尽管最终死于非命,但他扑灭不了人性复杂多面中恶的那一面。
安志杰饰演的正义警员,终究要在破案还是顺利升职之间选择,就像“魔警”林家栋已经做出了选择,选择欲望,选择贪婪,选择牺牲别人,成全自己。
而到了《神探大战》中,这些犹豫迟疑、善恶抉择的部分已不再重要。
开门见山就是两宗命案,血腥暴力邪恶之极。
看似没来由的两件事,直通要害,成为后来叙事大幕拉开的关键点。
每个角色选择自己的命运都有了理由,他们不问善恶,只问公不公平。
李俊——刘青云这次饰演的“癫佬”,陷入了更难的题中。
他知道已有人作恶在先,后来作恶的人也有复仇的理由,但他要阻止人再作恶,就是阻止人追讨公平,追讨负债的正义。
——当案件只有开头一个李菁饰演的鬼魂现身时,刘青云还能奋不顾身跳下河沟,任由自己的身体被冲撞到闸门,急于找到真相。
但当真相一件一件剥开,就像连环套一个一个解开时,李俊发现,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开连环套,这个套反而只是一个更大的套中套,令他和周边所有人都深陷其中,只能继续背负过去的恶债前行。
这熟悉的宿命感,是韦家辉故事里始终绕不开的核。
但他这次有意要破罐子破摔,不给你思考的时间,不给你犹豫的时间,上来就是狂轰乱炸,枪打爆头,人被扔下楼。
极其快速的剪辑似乎有意点明人心的选择已变得更加简单粗暴,本应有多重人格中各种取向的一面——就像《神探》里林家栋的七重分身,还有犹疑的瞬间,在《神探大战》里都变得直来直去,没有分身,只有一个选择,最坏的选择。
最坏的选择,对集体复仇的人而言,甚至是“最好”的选择。
亲情没有感化的作用,爱情更加没有。
集全部恶于一身的“魔警”方礼信(林峯),变成了一个超级怪物,操控尚有善意的人的情感,利用他们的善变成更大的恶。
这更大的悲剧竟由神探李俊而起,他为了破案写下的大字报,竟成了魔警的工具。
成了连环套中使得一个个复仇之套燃尽仇恨的火和油,为复仇的戏码加重了更深一层的悲剧。
《神探大战》让我想起这两年港片中的力作,陈木胜的《怒火-重案》和邱礼涛的《拆弹专家2》。
三者都把矛头直指本来代表正义的警察,警察里有内鬼,警察里有魔头,警察里也有战胜不了的恶。
他们彼此间的矛盾甚至成为核心矛盾,最终引发更大的暴力事件,令社会难以承受。
善恶不再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方和另一方的事,而是一群人把命运紧系到一根绳索上难舍难分,一个人坠落,就一定有一群人坠落。
作为香港电影工业中最为成熟的叙事类型,警匪片时至今日已发生巨大变化。
警和匪不再泾渭分明,警可以摇身一变为悍匪,利用熟悉的规则漏洞操纵规则,撼动更大的恶。
韦家辉、陈木胜、邱礼涛执导筒各有千秋,三人讲述的故事却把核心问题都指向一处。
他们怒吼,他们批判,他们质疑,叙事的方式也更加暴力更加大声更加直接,似一代人集体发出的嘶喊。
往娱乐的方向看,这些港片仍在我们熟悉的商业环境里做让观众感官愉悦的事;但往艺术的方向看,创作者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全力表达对深层社会问题的担忧。
只是以极为刺激的视听语言作为屏障,哪怕观众只要爽到一层,他们也在有限的空间里输出了自己的愤怒。
癫狂的不是角色,而是角色所处的时代。
令一个两个越来越多的人癫狂,做出不得不做的选择,才是让人感到悲哀的缘由。
当你以为一个神探可以圆满地回到他的警员职位继续追随正义时,韦家辉善用的反转戏码——刘青云在镜中凝视林峯的脸,再次提出了对人性的质疑。
正如安志杰在《神探》结尾的换枪,一个善的人与恶缠斗久了终会坠落,天才癫佬也不能脱离这魔咒。
他凝望自己,那时代之恶塑造的超级怪物映照出他的面孔——在不可预测的未来,他所执念的正义会不会被推翻,他会不会也变成另一个超级怪物,电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千斤重的炸弹,终被这四两眼神拨弄。
癫佬无需搏命,一个眼神就示意了癫狂的未来。
1995年杜琪峰拍摄《无味神探》后一年,银河映像成立。
此时的神探似乎还不具有什么超乎常人的能力。
主人公在一次被子弹击中脑部时大难不死,不仅如此,还靠着仅存的意志抓住了罪犯。
在经历这次事件之前,他脾气暴躁对人冷漠,无论是工作中还是与妻子相处过程中都显得极其不在乎周围所有人事物。
直到在经过这次与死亡擦肩后,尽管他失去了味觉嗅觉,他好像才对自己的生活重新有了一些深的体悟。
片中李若彤饰演的妻子出轨且怀了孕,她一直一个人纠结着丈夫是否能接受这个“别人的儿子”。
她犹豫着是否要跟着出轨的有钱老板一起离开香港远走他乡。
这个97之前的故事让人不禁联想这是否像是一部分当时港人面临的问题在电影中投射出的缩影。
还没有和韦家辉搭伙的杜sir在这部影片中显示了他对场面的设计和调度风格,但在编剧策略上有显不足,很多情节被现在评论吐槽为言情剧。
其实这种情节是我看过杜琪峰为数不多对婚后夫妻间情感关系的描述。
这种别样的浪漫设计不知来源何处,但是看到结尾停在一家人过马路,小孩子手上拿着冰激凌和气球的画面突然想到了《爱你九周半》。
而在《To Love Somebody》煽动人心的歌声里,妻子决定不走了告别富商老板跑回家里发现丈夫不在,而与刘青云饰演的丈夫在街头双向奔赴的场景令我记忆尤深。
确实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一件事故使这位警察生活中的一切都改观了。
却意外的有人情味,李若彤饰演的妻子不知道为什么会舍去一个会好好照顾自己和亲生孩子的情人去照顾一个已伤透自己还残疾了的丈夫,可能就是这种说不上来是什么的情分存在在每个人之间社会才能看起来那么美好,现实好像也在这样的氛围中少了一些残酷。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会被讽刺这是泡沫剧剧情的原因之一吧,而这里的剧情方向可能也为今后银河映像另一部分港式商业片主打都市男女题材的发展奠定了一些时髦思路。
说点轻松的小想法,说不出为什么每次看到被枪击的楼梯戏时会想到《猛鬼街》弗莱迪;很喜欢刘青云在餐厅知道妻子怀孕但孩子不是他的那场戏里他穿的Barbor绿风衣(纯目测有待考证);还有看到不正经得把最后决战戏安排炸掉一层TVB大楼的私货夹带真的是笑到了;漫天撒纸钱这种场面是不是除了黑泽明影响也有出于对奥逊.威尔斯的爱也说不定等等一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帅气的毒贩与流着鼻涕的肥仔警探最终对决时因为失去嗅觉闻不到瓦斯气味所以敢直接开枪的情结有些老中二了。
插曲《无味》里用了《To Love Myself》 和《I Am Easy》这两首歌,放出来当时就在脑内直接炸开,并且随着两首曲子的场景也永远留在了我脑子里,没错《I am easy》就是罗伯特.奥特曼《纳什维尔》那部里名场面中唱的同一首歌。
遇到工作瓶颈的人就像片中刘青云饰演的警探,逐渐对生活和工作感到“无味”,失去对人生的热情,渐渐变得冰冷陌生,只会贪求一时刺激,实际内里只有无限疲惫的身体和愈加虚空的精神。
意外其实让他意识到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夫妻生活、社会身份包括自身的性命和生存对于一个人来说的脆弱性。
整个人物的转变完整而不动声色,以前天天不着家的男人开始买菜做饭,为了追妻在腿脚还没好利索的时候小跑过马路跑掉了一只拖鞋。
以前每次动不动就骂人的队长开始在执行任务破门时首先考虑警员自身的安危。
不珍惜怎么行 不感动 怎么能 开始爱人也是爱自己的表现,并没有《神探》里的预测生死和窥透人心的能力,只是爱惜一切现有的,却帮助他逃过好几次生命危险,这里的神探可能是神奇幸运的警探。
其实我认为《神探大战》里害怕被冤案亲属报复杀死的原凶们一直重复的那个问题是三部神探电影里都涉及到的问题:人渣还要不要救?
人渣是不是就该死?
《无味》里主人公原本在做人上面就很“渣”,但经过生死一劫后看人看事有了变化,最终回归了正常而幸福的生活;《神探》则突出表现了一个魔警人渣背后犯案的复杂心理和动机,虽然故事结局冷峻且带有着悲观,但不乏为观众展开解释了普通人与凶手之间一念之隔的人性脆弱与多变;《大战》更是不给观众质疑和做道德选择题的机会,直接将“人渣也要救”的答案与快节奏查案的剧情绑定在了一起。
这其实可见在这个问题上的回答上,三部电影贯穿始终的是一个普世的价值。
在人物性格上,除了第一部《无味》在结尾刘青云饰演的警察对人情处理做出了一些变通之外,神探可以说在做事上都有着不懂“人情世故”的不成熟或者我行我素到他人眼中视为癫狂的许多行径。
《神探》中彬sir告诉何家安“你不是我”,你也变不成我,也许这是一句客观陈述的同时也透露着要变成他这样的神探需要付出的代价和舍弃的利益,都是常人所不能接受的。
世界上的人自私自利又无情,说出事实揭穿这一切的人,被他人认定精神有问题。
《大战》里这个差异进一步明显,只有疯子才会在已是用完即弃非警察身份下继续冒险查案,在所有都不相信时还在天桥下写天书说实话,在明知别人看不见时开枪大喊着有魔鬼。
一时之间,我也分不清这种对于讲原则道义,心怀大爱的精神的鼓励和支持是一种香港遗风,还是现代人对上个世纪里那种美好热血精神的浪漫的一种心酸式的怀念,也许是都有的。
这种心酸在《大战》结尾刘青云回头问看没看到他开枪打得那只魔鬼时阿Sa迟疑但终究说她看见时的心情是吻合的。
2005年之后的银河映像开始接触大陆市场,在寻求合作的同时寻找着影像当中的共鸣。
如果说《枪火》是杜琪峰在没有韦家辉情况下无心插柳的成功,2007年的《神探》则是杜琪峰与韦家辉合作的真正强强联合,两人长处的结合成就了这部电影。
这部里神探真的很疯魔,能够看到人心里的鬼,通过观察模拟来分析断案。
嫌犯波澜不惊的脸孔后是多种人物心理的交织和纠缠,已经不再被需要的警探内敛的情绪背后是面对虚无和迷茫时的无措和病态转移。
他能看透人心里有无罪恶,但是却不能阻止人心生鬼胎,不能排除人心的阴暗面,包括他自己的心魔。
自诩神探,其实只是用他人做镜,想照清楚自己。
判断谁是凶手其实并不是最难,难得是即使测清人心也找不到方法化解人心里的恐惧和逃避,了解了之后会产生同情,但如何拯救你我一样的平凡人,才是电影中无解,也是真实世界里真正有挑战性切从未有人给出标准答案的地方。
可能我们从来就不需要拯救,需要的可能是尤瑟纳尔所说“世界很大,但愿有神明,让人的心灵能够包容一切生命”的心灵。
然而,现实是警队不需要陈志彬,前妻不再需要他,这个世界没有人需要他了。
他除了能快速确定犯案凶手是谁之外一无所长,好在还有人来求他帮忙,相信他与他一起共事(何家安)。
至少现在他是被需要的,即使这会最终害死他。
这似乎是神探没看到或者说拒绝看到的东西。
他想要开心一点,他其实是在这个已经失势的时代和社会里寻求一些个人价值。
案发现场可以造假,凶犯可以栽赃嫁祸,人心里的鬼始终存在。
但是什么迫使韦家辉讲《神探》里的心中有鬼变化到《大战》中集体外化的一只总徘徊在事发现场的魔鬼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许是韦家辉编剧身份一时爽显露出的毛病,许是进入内地后的市场选择,许是时过境迁后对观众口味变化的迎合改良。
无论是什么,从千禧至今的香港-大陆电影市场和创作方面的变迁,在这一系列电影中可以侧面体现出一二。
2022年《大战》外放的表演和直白的台词,速激一般的快节奏叙事,咆哮着像极了今天喧嚣的世界,没有人在乎为何会有那么多冤假错案,没有时间在乎到底神探是人格分裂还是在坚持他认为的真相。
这种轰炸式的编剧策略无疑是在找市场票房和观众high点的再一次大胆尝试,在保留原先港片大部分外在特点的同时大幅度调整了内里银河映像的冷峻风格,将以前内敛且多诉诸精神表达的东西变为直白外化的“简单粗暴”。
这点显然不仅仅是因为没有了源自杜琪峰风格式的表达,而是对于大多数观众喜闻乐见的揣度。
这种揣度后的结论可能是视觉和精神上的爽感、反转和炸裂数量上的刺激占了上风,而细致复杂但也憋屈的个人内心变化与人物转变这种路数无法形成票房收益上的有效保证。
一个神神叨叨的陈志彬已经不够,得需要一群神探,最好是有神探对上神探的戏码,加上多方势力混战和间谍内鬼反水作为反转,岂不快哉。
数据为王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根据信息的指示去当神探,也可以有无数场爆炸、枪战等等紧张剧情在影院影荧幕上放大倍数地刺激感观。
这可能也是我最担心的一点,以前的港片虽然有“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一面,但是与这一特点并不相符的港产电影并不会太受影响,而现在会有一种被标签化的趋势。
虽然不敢断定《大战》是否有意延续《拆弹专家2》和《怒火重案》的成功,但是从类型上确实呈现着对这种火爆的靠拢,即使不论思想内核和现实表达来看《大战》反而是退了一步的事实。
但是,也再没有一场《无味》里睡着在车上警察的戏。
铁路警示灯边,从雨夜到天明,打着未熄火的车,雨刷一直不停地摆动着,远景中,交警骑着摩托路过,敲敲车窗,叫醒了车里人发现是同行。
一场看似简单毫无直接剧情影响的设计,却让我觉得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情绪铺垫感觉满满。
可能我还是认为如果一切都是白话语言般的直给,一切都要通过台词斩钉截铁地喊出来,无疑像是吃了一顿只能产生当下口腔满足感的快餐,能吃饱当时也会很开心,事后却也发觉这事并没有太多营养可以给我们汲取。
而韦家辉则像一位给一群饥不择食的人开伙的大厨,能见其非凡厨技固然好,但那种可能再见不到一个人心里有至少7种声音来影响其行动的神来之笔的想法会时不时跳出来让我很难彻底高兴起来,甚至会有在这个时代若是《神探》上映会不会受到影院大众喜爱也难说的想法。
最后还是说点好话,初次拿手比枪是《神探》中模拟抢运钞车案发现场处出现,虽然《大战》中将无数个可以像《神探》拿一部片子长度讲得十几个案件折叠浓缩到一部的剧情设计中,《大战》将空手比枪这个想法真正以香港实景空间中动作戏的设计施展开来,如果能坚持到最后的神探vs神探决战戏中会是一个很好的设计(最后还是拿真枪出来了)。
还有,就是那只魔鬼的出现,估计连承认都很困难的时候,设计一个疯子来讲出一群正常人的可笑是值得夸赞的地方。
人心很复杂,而丧失理智暴露过失控状态的人还能否回归到正常社会?
《大战》给了一个含混略偏光明的结局作为答案。
至于彬sir在这次案件结束后被警队再次启用,作为警司顾问,是收编还是给定一个仅形式上的认可,无论究竟,他仍然需要在那个属于他的角落,独自一人继续和自己心中的怪物作着无休无止的斗争。
《无味》里的孕妇李若彤在《大战》中做了警队madam,阿Sa怀着的屠夫/魔警的孩子最终也像《无味》中那样在最紧急关头出生,象征善恶 生死 因果的符号给予了结局一丝光明。
《无味》里的神探是一个回归普通的人,《神探》里的陈志彬发现神探与普通人的分别也就是一枪之隔,《大战》中嘴上说只是探不是神,但其实却表现的像拥有着圣母光环一般,杀了女儿的凶手和命案真凶在眼前,他坚持赦免他的孩子做一个不那么普通的人。
也许一切都在变化中,我们都在向前走,但我还是想问:下一个时代的神探会变成什么样子?
或者,还会有下一个神探吗纯基于三部电影的观察日记,感谢观赏。
⭐ ◀ ▶ ⭐ ⭐ ⭐「大邪若正,大惡若善」,【韋家輝】深諳「宿命論」之道,偏愛探索「人性」幽暗之極端和「因果」、「執念」的永恆輪迴;正邪、善惡、癲常 … 兩兩對立卻互為交織交纏;最終【李俊】重返「警隊」,他望向窗外「魔警」倒影,如此「神魔合一」,虛虛實實,瞬息萬變,「善惡」往往剎念之間!
將「政治驚悚」融入敘事,構設「警隊」是為「邪惡」溫床,將有權有勢的「警司」(人魔)和「探員」(「父」仇)的滲入表現為體製內「警隊」的腐敗和治理的無能;潛伏於「警隊」的「父仇團」遭表面標榜「正義」的【方禮信】(警方)淪為玩物般利用和欺騙,【韋家輝】算是將「命運(權勢)」弄人和「天意」的無奈、悲涼刻畫的極盡絕望!
象征「權威」和「公義」的「警方」已然難以維系這個充滿憤怒的「冤冤相報何時了」的陷入瘋狂和扭曲的失序世界,而必須依賴自知其「癲狂」和「分裂」而依舊選擇深陷其中的可以躍過常規程序,遭「警方」驅逐了身份和情感聯系的「邊緣神探」來幫助破案;【尼采】的「與怪物戰鬥,小心自己成為怪物。
」的多次引用,試圖將其視為慎防自身的「告誡」,並賦予探案「過程」一種哲學層面的寓意,可惜結局「正義必勝」的「意識形態航船」終歸於「政治正確」的彼岸!
韋家輝 ★ 男 🔥 60 SR 🔴 2022 🔵 中國 X 香港 🟣 2024 ▲ 7月 🟣 ➊ 🟣 24🟣 線上 觀影 🟢 55 inch🟣 Ⅱ ≈ 101分鐘(24幀)🟣 粵語音軌 ★ 中文字幕 🍁 ★ ★ ★ 7 9 🍁
本片是本人2022年度目前在电影院看到的top1,观影过程仿佛掉入湍急的水流之中,时而被裹挟急转,时而破浪前行,一气呵成没有喘息!
且其故事又很寓言性地映照着现实,能在大银幕做到这一点的电影真的不多了!
青云说,杜琪峰拍的是人的故事,韦家辉拍的是故事中的人。
《神探大战》拍的是李俊,他是一个独孤的天才,在混世中执着于真相,沉溺于同人性之恶对抗的神。
李俊的大脑的运转和记忆力远高于常人,但完全不懂与人相处,所以外人眼中他是疯子和精神病。
但对于李俊有这样极致的大脑,韦家辉带观众体验到一种疯癫又何妨的架势,碾压众人,在混世中冲出一条血路,疯得过瘾,疯在世界之巅,疯成全世界的神!
这种疯狂是对人类大脑达到绝顶高度的礼赞。
正因为李俊有着这样的大脑,他积累了无数的杀人案件和真相,同时也积累了犯罪背后的巨大的人性之恶。
对于李俊,他太明白、太了解人性之恶,并被此不断地刺激着,终于,人之恶的具象化,在一起存在巨大邪恶的集体屠杀的案发现场,以他经常把玩的恶魔怪物雕塑的形象被激发出来。
但李俊有一种瘾,一种与这恶魔对峙而产生的兴奋的快感。
“与怪物斗,小心自己成为怪物。
” 李俊被这怪物,或者说人性之恶捆绑着,裹挟着,他痴迷的是“与怪物斗”,并成为“神”。
“我不是疯子!
我是神探!
”神探代表着得以发掘真相,他有瘾似的沉溺于与人性之恶的博弈之中,不断地追逐着凶案的真相,昭示真相是与邪恶对抗的方式,昭示真相是李俊毕生的意志。
方礼信,这个强大的对手,更像是功能性的角色,方礼信和恶魔怪物一样,在他身上集合着所有的恶意与邪恶。
所以,故事最高潮,也是李俊人物的最高光,方礼信给李俊成神还是成魔的选择,“我杀了你女儿,你会杀我儿子吗?
” 李俊自己也是经过痛苦地抉择,“他们可以成为怪物,为什么我不可以?
” 但他的本质是神,他的女儿虽然曾误入歧途,但最终也依然保留着善良和神性,并且在关键时刻拉回老爸“成为怪物”。
这对儿父女一同完成了神性的救赎。
本片对正邪的定义非常之清晰,纯粹的恶滋生出更多的恶,神性在怪物之上凸显。
整部影片,李俊没有杀过一个人,而是一直在拯救生命。
如果说唯一模糊的点,那即是结尾。
李俊翻看剪报,前两份是方礼信亲手杀死了两个造成他成为邪恶之人的亲人,第三份剪报,是李俊沉迷查案逼妻子抑郁症自杀,随之玻璃里的倒影变成了方礼信,变成了恶魔。
在李俊回归试图融入警队,放弃“神”探这一身份,这一幕便出现了。
某种意义上,试图融入社会的李俊反而变成了给他人带来灾难和不幸的恶魔,这之前,他已经成为了他妻子的恶魔和怪物。
也许,“神”注定无法和凡人共存。
天才疯子永远是孤独的。
正像青云所说,韦家辉创作的角色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李俊又体现着韦家辉的孤傲与自恋。
李俊的疯狂也透露着孤独与无奈的,无法与人产生连接,无法被人理解,无法获得认同。
所以,当陈仪在认可,贡献了全篇最令人动容的台词。
“你看到怪物了吗?
”“看到了。
那一刻,李俊不再是一个人,也终于和世界相连。
神探这个角色,有点迷惑他是真的鬼上身呢,还是属于有人格分裂幻想症之类的精神疾病,毕竟鬼附身后的推断预测又都是准的,所以都搞不懂是神鬼片还是推理片。
那些恶鬼怎么改好意思找上神探的,必须恶有恶报。
如果没有陈仪,他这精神病算是扣牢了,如果没有神探,陈仪可能一直被蒙骗活在虚假的幸福里,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茫茫中有天意,互相成就吧。
这部电影的缺点是节奏快,快到掩盖了本身在推理和逻辑上的缺陷,优点也是节奏快,因为再拖沓一点的话,它就连三颗星也不值了。
觉得好看的一定是魔警吧
刘青云的演技是还不错,放在这种故弄玄虚的电影里,就很荒谬,演的越用力就越荒谬。还算可以的剧本,被拍的暴躁又破碎,韦家辉退步严重。枪战指导是玩BB弹玩多了吧?
为什么选林峰!!!!
百丽宫陆中店8厅。把一切伦理砝码都加在一个角色上,然后让又开天眼又开挂的主角来平衡(以及解说),这不就是手撕鬼子的写法……爆炸的场面、爆炸的伦理、爆炸的剪辑,都变成一种若有所指的特效,和特效一样浮皮潦草。
近乎冷血地指明凶手,对即将生产的女人,满身的伤痕也只是证据链条上的碎片之一;不讲策略的火拼,枪法何其不准,死亡却异常轻率;镜头从不延长濒死的时刻,拒绝任何渲染悲壮的可能;搬演犯罪现场,还原杀人手法,指向历史而不问未来。一切呼之欲出:只求因果,也必然会有因果;不问对错,对即是错,错也是对。需要调度吗?警察一窝蜂像野猪一样狂奔,也许是最恰当的调度。
很韦家辉,他的戏永远都是一种很抽象的论调在支撑着整部电影。如果你没办法忽视其中摸爬滚打也安然无恙的孕妇、乱街扫射一个人也没打中的枪战、结尾一顿轰炸仿佛炸药不要钱的爆破戏,你就没办法看见他真正想讲的一切。整部戏也只是在拍一件事,所有人心中善良有口皆碑的神探,其实是连自己亲生儿子都要杀的魔鬼,我们看不见魔鬼,因为他一直在我们身边假扮天使。而这位“天使”你觉得是谁呢?
尼玛 得给钱 加钱 加美元才能看下去
复二代联盟
全场mvp阿sa:生完孩子立刻提裤跑路、跳水、上岸拿枪杀老公,太猛了🥲
极快的节奏,极大的信息量、极多的硬伤,但无法否认是一部佳作。确实和近年来的港片(警匪片)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序列,疯狂、恐怖、错乱、身份、无法和解的代际之争(《新警察故事》),神探和魔警(《无间道》),而大水漫灌,冲毁堤坝,竟不约而同成为了对城市暴力的终极想象(《拆弹2》〉。Be water。
【4】制作上有硬伤:混音失调、字幕错误。开场略糟糕,以为要走上什么烧脑电影的邪路,好在之后从繁复的建构里逐渐找到了清晰的语义:“大邪若正”。伴随近年大热港片同样的无边戾气,呈现出一组对立又模糊的关系:满身伤痕的怪物先同样对待你,然后假意施救,说真心爱你,同他生活许多年。黄衣的神探虽疯癫激进,却也破获了真相。至少在电影里,劫难中还诞下子嗣,她尚且能生存,他们尚且看得到曙光。
有演技不在声高,大佬!
港片是真的没有实力新生代了吗?写不成刑侦悬疑、现实主义批判性、成长性的电影剧本吗?这片的叙事逻辑节奏是脱离现实的魔幻题材呀,永远打不中主角的子弹和爆破,落后至极的故事和主题……港片是没落中,已经没落成这地步了吗?港人的愤怒情绪,就这样不知所谓地就能得到释放?这样报复就是自我救赎吗?编剧和导演试图通过“不疯魔不成活”,此神探非彼“神探”,是人是鬼是怪??凭着装神弄鬼的李俊领着一群摆着演的人(刘青云也带不动呀),他们一起在过家家,看着他在演、他在笑、在癫狂:“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真是难为刘青云先生
看完很矛盾,觉得剧情应该是非常出彩的,但是拍摄手法和人物刻画实在是看着别扭,感觉香港的电影好像是与世界脱节了一样。而且电影节奏真的太快了,快到看完之后,我只记得有个特别强悍又可怜的孕妇。
刘青云不拿影帝说不过去了吧,蔡卓妍的角色前期铺垫不够,导致后面看得有点迷惑,跟刘青云对戏倒是都接住了,充分说明了一个女性被逼到了绝境是什么都做得出来的。林峰在剧中无数次无能狂怒的时候我真的笑出声,很难不出戏,跟刘青云的演技对比太惨烈。。。
被童年阴影改写的“魔警案”和“屠夫案”。“神探”之神,不再是人格的复杂性,变成了神奇、神迹与变态,而“大战”部分,完全是按“爽片”套路拍的,这很香港电影,但不那么韦家辉了。
这办案能力怎么当上总督的?只会下命令和恍然大悟,有点判断力好不好。全片节奏过于跳脱,用力过猛,过渡很不自然
一星献给刘青云的声带,他喊的好累😅
感觉全员躁狂症,吵得我头痛,刘青云演技没得说,其他的感觉过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