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开始,以为这是一部描述二战的影片影片中段,以为这是一部描写种族歧视的影片当然,影片都顾及到了以上的内容,但是这时我觉得这么豪华的电影叙述的意义是不是太简单了。
当上校被枪杀的时候,我脑海里先是停顿了一下,接着呼啸而过大量的信息与记忆(至少也有500GB),瞬间被冲击了。。。
这个世界上,如果有人犯错,那就需要另外的人承担更多的重量,但是这个世界,人们的主流思想一直在矫正自己的错误,不断调整方向,就像一部部经典的电影,小说,音乐,思想应该都是积极的,人类才会不断前进。
荣誉、责任、勇气、牺牲。
这四个词在结尾重点提到的,也是本片的主题,这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的,然而内行人却能看出本片讲的是关于军官的价值与尊严。
军官的价值与尊严是成正比的,在美军中军官的尊严格外突出,因为在战时他能决定属下的生死,平时则表现在森严的等级制度。
军官的尊严不仅要体现在平时和战时,本片给我们讲述的却是被俘时和受审时的情况,在这两种平时不受关注的情况下的尊严和价值。
哈特的招供换来了少校的鄙视和不信任,但最后的自己牺牲赢得了所有人的认同和军官的尊严。
少校在集中营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不屈的反纳粹斗争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他自己的尊严。
这是一部讲述军官的电影,军官的尊严体现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价值,混乱时刻的镇静,屈辱时刻的抗争,牺牲时刻的奉献!
本片需要打上“二战”、“集中营”、“种族歧视”、“越狱”的标签。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本片是一部文戏。
几乎没有动作枪战的场面。
哈特在纳粹集中营配合麦克拉马拉上校的越狱行的。
我相信上校起初是想牺牲掉黑人少尉斯各特。
但是在哈特牺牲自我的感召下,上校最终决定在完成爆破德军兵工厂的任务之后,牺牲自己,保全全体战友。
哈特、斯各特和上校用自己的行的诠释了什么是军人的荣誉、责任和牺牲。
堪称完美的片子。
1、情节有悬念,一再反转、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2、主要演技出色,细节到位,没有多话。
布鲁斯·威利斯最帅气又最有诚府的角色;3、三观正,从个人成长到对团体的责任、荣誉,但不做作、不假;4、片中能学到不少管理技巧,少校对招供且撒谎的中尉的处理,中尉与室友的关系、如何维护黑人军官的尊严。
5、德国军官对战俘特别是战俘军官的尊重,规则意识,让人惊奇(如果基本符合史实的话)。
这点与日军的残酷、野蛮有天壤之别。
参看安吉丽娜·朱莉导演的《坚不可摧》。
可能文明层次不一样吧,德国毕竟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基督教教会法规则的熏陶。
不太喜欢看战争片,但想看Colin Farrell,就硬着头皮看下去了!
说实话影片的拍摄角度很独特。
首先,影片里的纳粹的军官不总是邪恶的,他有事还挺和善,很有教养;美军上校也不总是那么完美,为达到一些目的不择手段;主角Hart开始并不引人注意,但他的勇敢吧影片推向了高潮……这部影片感动了我。
一直很排斥战争片的我第一次喜欢上这种类型的电影,以前看国内的一些所谓战争片看的心里都有阴影了:比如只要是坏人最后肯定死的很惨,好人肯定胜利!
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集中营无疑是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恐怖的一个字眼之一,而影片《哈特的战争》讲述的就是一场发生在集中营的战争噩梦。
由于父亲的政治夙愿,法律专业二年级学生汤米-哈特(Tommy Hart,科林-法雷尔饰,Colin Farrell)中尉作为一名军官的助手,从军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战争结束前夕,哈特被俘并被投入德国战俘集中营时,在那里他发现除了美国俘虏与德国士兵之间的战争之外,还存在着白人和黑人之间的肤色战争。
集中营内战俘军衔最高的威廉-麦克纳马拉(William McNamara,布鲁斯-威利斯饰,Bruce Willis)上校指派他为一名被指控谋杀了白人同伴的黑人战俘林肯-斯科特(Lincoln Scott,特伦斯-霍华德饰,Terrence Howard)中尉辩护。
中营发生了白人俘虏被杀死的事件,一名黑人士兵受到了指控,而哈特则被德国人指定为律师为黑人士兵辩护。
在个人荣誉和国家利益、士兵的职责和自己的信念之间,人性显得十分矛盾并且左右摇摆。
战争迫使哈特作出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将违背他的做人的原则。
其实所有的战争都是无声的人性之战,这样的主题挖掘也成为了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最终的结局出乎意料之外,但是也弥足追思。
我们可以鄙视老美诅咒老美骂老美腐蚀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却不能不从电影中得到感动那聚光灯照射下的身影那骄傲地换上自己国家的军装那句我们都是失败者那最后的望向战友的一眼35人的逃脱是为了炸毁敌方的军工厂如何不感动如何不落泪荣誉和勇气责任和牺牲伟大就在于此我不得不赞扬
牺牲一个人还是牺牲35个人?
又是一个经典的哲学命题探讨。
不同于康德的静态实验条件,这一次条件或者说本体显得更加复杂。
时间是在1944年,二战胜利的前夜,地点是在德军的一座美军战俘营里,前提是上校布鲁斯为代表的军官们发现了一个德军的兵工厂,即便是在战俘营里,这些士兵也不忘记依然还身在前线的事实,他们自发的组织了结尾的炸掉工厂的一个军事计划。
男二被设置成了一个代表权贵的耶鲁法学院的中尉,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脑子里想着法制,身体却出卖了情报,在追求个体正义的最后,他最终选择了自己承担死亡而没有出卖上校,这个转折是从怕死到无畏的一个经典的战争变化,用德军长官的话来说,战争足以改变一个人。
出卖情报时的男二还是一个刚刚从后方初入前线的牛犊,在见过了足够的死亡之后,他有了新的理解。
美国人实在太会玩了,从拯救大兵到辛德勒到诺曼底,所有战争类型的电影已经覆盖到了理性思维的各个角落,精英文化深植在这个群体之中。
很难用电影的语音来表达这部作品的好坏,他是对文字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就像某人说过的那样,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反战!
电影的结局,当一贯狂傲的看守长说,看来这场较量是你赢了。
上校冷静的说:不,我们都输了!
当战争对摧毁一切,摧毁人心和良知,带来惨痛的回忆!
身处这些之中的人,谁敢说他赢了!
他只是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他失去了什么?
失去的是无法挽回的生命,还有那些跟随着生命一起被埋葬的人生。
上校用自己的死,换来大家的生!
他虽死犹生,留下这些矗立在寒冷雪地上的士兵,敬礼只能表达他们唯一的哀思!
这片子光看前半部你会以为是一出黑色幽默,一帮子美国战俘为了黑人白人之间的矛盾居然在战俘营还开庭审问,一帮德国士兵还两头帮忙。
但看完全片,你却会为这中黑色幽默所做的铺垫而深深感动,战俘营中也有战争,也有牺牲,更有荣誉。
德国人对战俘有这么好吗?杀了自己那么多同胞的人。
暴虐的一部影片结尾却越来越狗血。。二战影片大部分都是专注传递正能量。。
根本是胡说八道
也许类似题材看多了 觉得一般
上课看的一部电影 不太喜欢 很牵强的逻辑剧情
其实比较关注的是泰伦斯·霍华德,他后来成为了红色机尾的主演
看完这个电影,感觉集中营也不都是那么恐怖。相比较而言这个电影里展示的集中营就要人性化许多。还以为又是一个枪战大片,可惜不是……
我承认我是冲着纳粹去看的。。环境营造的忒不现实了
以前看的
在71那天看的,很有意义。
在强权的压迫下,为了信念暗自战斗,他们都是战士
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下孰对孰错,我们回望历史,好怎么看待。当局者迷,我们除了有勇气面对,也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额。没想到这么大的一个局。幼稚的孩子,不要自以为是,有时正义和公平是相对的
片子引入有点慢,这也许是它在快餐式的现代社会中并没有受到太好评价的原因之一吧。除了本片的主旨之外,我略觉矛盾的是,在德军初级审讯就“投降”的哈特,何以在半个月之后,就能成长为挺身而出“拯救”黑人的“英雄”?
大无畏,军人的国家荣誉感和奉献牺牲精神,老布每次都能精彩带动观众的情绪。
没新意
总觉着Colin在这片里有股当年罗伯特德尼罗的范儿
为什么要在这样的背景下下讨论这种话题
责任和信仰,有的人挂在表面,有的人藏在内心,往往后者会更加令人值得敬仰。
十年前这片子刚上映的时候,我对老威利死的那个瞬间记忆深刻,十年之后终于得看,却挺失望。好像法瑞尔的所有片子我都不爱啊,一个有美人尖的爷们,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