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终于在年迈妻子气息尚存的最后时刻拉起了他那架许久未动的手风琴,他一直心驰神往的世界和他一直不愿接受的现实世界有了第二次连接。
小兰、手风琴、《让我们荡起双桨》,自身情感的精神家园、追求“美”的艺术与境界、动人的音符编织成的梦,陈玉所追求、所信仰的一切于他所在的中国乡村显得格格不入。
相比现实,那个世界的层级太高而显得虚无缥缈,就如同观众之于只闻其声的小兰,永远没能见到她的真颜。
陈玉从那个遥远的世界跌入到了所谓的“现实世界”。
这个世界让他失望连连,但只能妥协,服从组织安排,下乡养猪,买服装被骗,现实每次都是无情地打击着他;现实世界也没让他遇到极坏的人,周老师对他的爱慕,队长对他的包容,学生对他的帮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等着他走上讲台。
从他下乡教书的那一刻,他梦想中的世界注定与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不融。
当他把艺术教育、性教育带到乡下的时候,遭到了校长的反对;他极力关心失去父亲的学生,却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乡下养猪;当他想要为学生们订做演出服装时,却被骗去了所有学生们辛苦工作挣来的钱。
两个世界的无情碰撞似乎从来没有挫败过他,或者说在每一次低谷之后,他都能勇敢的站起来,继续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也许是因为梦中的世界一直支撑着他。
陈老师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名老师,他深知艺术、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至始至终,他能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他们的优点和天赋,而且他会不遗余力地帮助学生。
他深知教育的功用与实质,他也知道如何做来实现自己作为老师的价值,但现实总是在阻止他。
影片中的其他教师似乎多注重基础课程的教学,忽视着艺术的教育。
事实上这种情况也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算是今天的小学中学,也存在着重视基础科目的教育,而忽视艺术、体育等课程。
但艺术教育对于开启一个人的心智至关重要,艺术让原本平淡无奇的现实世界有了乐趣。
从我本人自身的经历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美术课、音乐课与体育课总是被一些所谓的“主科”占用时间,而教育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高考。
而在影片中,陈玉对于儿子的教育上,似乎也陷入了学习为了考试,考试考得好成绩才能进入重点高中,以后才能考入大学,才能成才的怪圈。
直到儿子出走北京,他似乎才接受儿子的天赋与兴趣并不在学校所教授的知识上的事实。
似乎教育在中国被无情的限制住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只为高考这一个目标,而不是为了培养兴趣。
影片中所反映的这一状态似乎就是中国大部分地区教育的现状。
这种教育从来不会告诉学生去寻找自己想做的,而只会告诉学生应该按规定做什么。
就算是这样的学生考入了大学,那么他或她处于人生岔路口的时候,却不会选择。
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于我身边的好多同学还中,他们还是不知道自己以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要从事什么职业。
幸运的是,陈老师并没有放弃学生的天赋和兴趣。
他自己出钱为学生报了声乐班,努力培养着学生的专长,他努力实践着自己信奉的教育。
他的伟大之处要归功于他一直所神往的世界。
他用从那个世界学来的知识与方法教育着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中的学生。
当孩子们穿着洁白的演出服站在舞台上,悠扬的歌声飘荡在陈玉陈老师心中的时候,他梦想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第一次有了和谐的交集。
那种和谐让他沉醉,他终于在现实世界达到了他梦想世界的境地。
只可惜,这样的他只会距离自己的妻子越来越远。
那一刻,妻子疑惑地看着眼前的陈玉,似乎她从来也没走进过他的世界,而对于妻子来说,这个沉醉在歌声里的男人是那么的陌生。
陈老师很幸运地遇到了周老师,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这似乎就是他作为近乎完美的老师代价。
他只能给妻子一个不大的家,他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的家人主动做些什么。
每次都是他的妻子、他的儿子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吝惜地出自己的一份力。
他的妻子和儿子完全属于现实世界。
他也从来没想过与妻子分享过他梦中的世界,直到最后,陈玉才在妻子的要求下拉响了几十年没有响过的手风琴。
也许他太忙于自己的事业、太重视自己心中的空缺、自己梦想的世界,而忽略了身边最爱他的、最关心他的、最值得他关注的人。
电影很静,就算是前半部分表现动荡的年代也没有让观众感到有多么轰轰烈烈。
村中的雨、村中的田、村中的河,见证着陈老师、几代学生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
素色的画面和质朴的对白带给观众的却是由内及外的感动,我们为电影中的人物喝彩,因为陈老师至始至终都全力热爱着他所从事教育事业,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最好。
当妻子去世,儿子也不在身边的时候,他知道自己守着家已然没有任何意义。
小兰再也没有来信,梦中的世界也距离他越来越远,直到消失不见。
但幸运的是,梦中的世界带给他所有关于教育的一切观点与方法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课堂上、他的生活中、他所处的现实世界中。
当他没有一丝事业以外的牵挂时,他终于又回到了学校、回到了教室,回到了他献出一生的精力的地方。
终于,他只属于这里。
【中外教育史期中考试作业】
一個人的一生,關于記憶,關于失去,關于得到。
如同繁花似錦的春天,在轉身的時候已然物是人非。
如果。
60年代的最后一個人死去,這些光和影是否就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如同現在時常能在電視上看到的歷史肥皂劇,被揣測被誤解被修改的面目全非。
我們上上一代的故事。
驚嘆所有的道具和細節,如此的感動人心。
陳舊的學校,老式的家具,泛黃的陽光,大字報,墻上寫著毛主席萬歲之類的標語,屬于那個年代的音樂,盲目但似乎永遠精力旺盛的人們。
她們穿干凈的舊棉布衣服和襪子,在河邊和草木間行走;唱激昂的革命歌曲,忍受命運或盲目激烈;可以花一輩子的時間固執地要修好一架難以挽回的舊式手風琴;可以從二十歲到六十歲,和一個故人始終保持書信的聯系;騎著三角架的自行車去學校,直到退休;照顧孩子,待人溫和;本性善良,一生生活自律。
那是那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安靜和激烈,敢于付出,忠于自己的一生。
我的父親總是用可憐的眼神對我說,那個年代是路不舍遺的年代,而你們什么都沒有。
我們的父輩,即使只是60年代出生的孩子,對那個年代的記憶亦是鮮活的如同生命中的太陽。
一部穿越了六十到九十年代的電影。
即使是80年代的孩子的也能看見的記憶,足以觸動。
一個叫陳玉的普通人的一生。
沒有大的波瀾起伏,沒有大的事業成就,只是這樣默默地生活著,從他的20歲走到60歲,在同一個地方,安靜看身邊的人或長大,或離開,或再也不回來。
他始終一個人站在那里,劇終人散。
待到回首時,看著鏡頭里面白發染鬢,佝僂著走路的老人,突然已是物是人非,黯然傷神。
60年代的人和70年代的人始終是不同。
看見孩子獨自一人站在月臺上的消瘦背影,歲月的鞭子已經狠狠抽打在人的身上。
觀念上的沖擊,再次披上歲月的外衣粉墨登場。
即使是身在其中,人也只能是個旁觀者。
所以,80年代和60年代呢。
90年代和60年代呢。
這個曾經年輕的人,就這樣被碾著,固執地用自己的生活態度,走向了蒼老。
是每一個老一輩的人都能選擇的方式。
梁家輝不再是那個站在湄公河船上,穿著西服的年輕中國男人。
看見鏡頭前,由于拉皮而顯得僵硬的臉,心里抽痛。
然而,始終是演技。
始終是臺詞。
這一切能讓那些遺憾顯得稍微不太重要。
秦海璐的年輕在我看來,就是天生的演技了。
如果,一但劇情步入老年,弊端也在暴露。
年輕著的蒼老,你能接受嗎。
所以,索性不看他們的臉。
就這樣看著他們在醫院黑色甬道里,互相攙扶著蹣跚遠去的背影,就已經十分滿足。
中国电影现在的宣传总是什么好莱坞特效,惊险剧情,大明星,实际上如何呢?
观众喜欢的是一个好的故事,不是那些机器做出来的假的不行的特技,不要总是浮于皮毛,这种老式的情节虽然很俗套,但是足够真实,有着贴近生活的一面。
本人就是师范生,虽然对于专业谈不上热爱,但是看完了也有想要去学校当老师的念头。
可能有些人就是不喜欢这种情节,他们就喜欢什么好莱坞五毛特效,什么阿凡达十年构思,什么几亿美元大成本,以此来唱反调说这垃圾电影,我都是边玩手机边看的,剧情无聊。
我只想说,不爱看那就别看了,这种名字的电影是个人都知道没有你爱的大场面大制作,请百度一下鬼吹灯之流,都符合你们的要求,肯定看着过瘾。
結尾相當巧妙。
最後連陳玉自己也逃脫不了歲月的無情,在兩位愛人相繼消失了之後自己也難免消失在衆人的視線之中。
該片讓我找回了久違的感動。
只怪時間過得太快,生命太短,我們不能沒有成就。
不能讓自己愛的人因爲自己的無能而窘迫抑或是不堪。
中 文 名: 我的教师生涯英 文 名: My career as a Teacher导 演/编 剧: 郑克洪主 演: 梁家辉 饰 陈玉 秦海璐 饰 周敏 金雅琴饰 北京老太 罗德元饰 校长摄 影: 徐 伟美 术: 金 杨类 型: 主流艺术片片 长: 98分钟出 品: 北京红色世纪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湖北红色世纪影业有限公司上映日期: 2007年9月4日获奖情况: 第十四届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香港演员奖【故事梗概】电影《我的教师生涯》讲诉了一名乡村老师跨越四十多年的爱恋和执着。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从海外归国,到了一所名叫月亮湾的乡村小学任教。
走过了大跃进、文革、新时期、新世纪等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初恋,到结婚生子,直到成为一名白发苍苍的老头……【乡间的小河边】乡下有美丽的小河,也有美丽的孩子,或许还有美丽的诗歌,和美丽的希望。
当陈玉背着小兰送给他的那架风琴走进一个名叫月亮湾的地方时,我总是不由得会去想起我幼时上学的地方。
像月亮湾一样,周围遍布农田,还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整天都在做着不厌其烦的恶作剧,自然也没少挨老师的批评。
也许在我开始决定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出现的都是那一条美丽的小河,只是没有像梁家辉一样的老师,也没有那架必将弹奏出美丽音乐的风琴。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回忆之中,我努力地影像中寻找我童年的影子。
也许有我,也许没有我,我还是会去看,只是因为我在回忆我的童年。
那是一次美丽的回忆,正如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支教。
或许,我会看这部电影,有演员的关系,也有童年的关系,可能最大的关系在于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看着梁家辉饰演的陈玉在乡间度过的岁月,我的心也随着开始荡漾起来,一如那首传唱至今的校园歌谣——《让我们荡起双桨》。
听着美丽的歌谣,回忆美丽的童年,还有眼前美丽的乡间景色,亦有那些美丽可爱的孩子,和那慢慢地开出美丽花朵的童年的心。
随着一声声音乐响起的瞬间,我开始做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慢慢地变成一个幼童,再次回到魂牵梦萦的学校,和伙伴们做着往昔的游戏,还有不厌其烦的恶作剧。
这所有的一切,所有的美丽,都发生在一条美丽的乡间小河边,美丽的月亮湾,只是我没有见过美丽的老师,一如那个一直陪伴着陈老师的周老师。
【又是一个夏季,故事】那年夏季,一个在文革中因为个人思想的问题的青年被下放到农村进行改造,于是一个文革中的故事开始了。
描述文革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有精彩的,有滥俗的,只是似乎这一时期仍然是中国影像中的尴尬,至今也没有人敢随意那这个时期说话。
这不是文化的事情,而是政治的事情,文化在很多时候对于政治,只能是扮演一个配角,并不能有多大作为。
因此,文革更多的时候是以一种政治符号出现,而非文化符号。
中国需要改革,需要历史的反思,但是我们还缺乏勇气,缺乏对过往历史了解的勇气。
或许,我们更多的要用一种未来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但是对于历史的了解将更能够帮助我们看清我们自己。
我们失去了太多,到如今能够让我们失去的已经太少太少,我们所需要坚守的也许只是心中残留的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我不知道该部影片的导演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来讲述这个故事,可能我也不想去知道,我所明白的只是发生在一个夏季,文革之中,这个故事有着另外的一种缅怀的情感。
也许告慰过往,也许是告别历史,只是在某一刻我看到的文革仍旧是政治符号,哪怕是那个“五洲震荡风雷激”的“五川”。
毛泽东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以一个政治领袖,甚至是精神崇拜出现,其文人的身份则被缩小到极微之处。
我不愿去争论这部电影的所谓符号,只是想看一下一个人生活的状态,一如我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
似乎很多美丽的故事都是发生在夏季。
陈玉在一个夏季,来到了月亮湾,开始了他在乡间的生活。
和孩子们相处,是辛劳而轻松的,辛劳的是如同保姆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轻松的则是少却了外间世界的尔虞我诈的繁杂。
可能和陈玉相比起来,我的心态要更为轻松些许,他身上背负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负担,而我则多了一层对于精神生活的期冀。
我明白,同样的穷乡僻壤,美丽的歌声很多时候是一种精神激励和心灵抚慰。
而一如那美丽的歌声,爱情也为这个失却了精神的贫瘠土地多了一些浪漫和感动。
我没有,没有美丽的故事,没有美丽的歌声,没有美丽的爱情,有的只是我那颗仍然在开着花朵的对于未来生活的希望之心,或许还有那群有着美丽心灵的我的学生。
【我们无法安放的青春】当青春逝去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便开始被一些琐碎的事情所围绕。
陈玉遇到了周敏,他也开始了安放自己的青春,让生活不再是一锅煮不开的面团。
可能当我跟着吴春燕唱起那首《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放弃了对青春的眷恋,生活的问题已然压着我没有力气再去挥霍我那美丽的青春,更不用谈安放了。
一个人的故事,从青春开始,总会显得是那样的一种悲凉,只是随后的爱情总会让某段青春显得是那样的意味深长。
我开始关注成长,自己的成长,生活的成长,也许还有路边小河的成长,可能也有那台风琴的成长。
头发开始成长,慢慢地褪去了颜色,一如失去青春的生活。
可能说,青春选择跟我们一起生活,到了该走的时候,它不会留恋就那么悄悄地匆匆地走了,只留下满头花发。
或许,当陈玉的头发变白,看着曾经的学生一个个成家立业长大成人,他的青春已经悄悄地藏进了他的头发之中,藏在了他对学生的笑脸之下。
不再年轻,心里的牵挂也多了起来,如同一把草生长在内心深处,每一个学生都能让他那样地思念。
曾经的吴春燕,张宏才,小红,如今的张晓洋,都让这个已然花发的老师忧心,我相信那是一种坚守,一种责任。
可能,逝去的那些青春已经找到了寄托,在另一代身上得到了发扬。
当张晓洋带着南溪小学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时候,吴春燕的眼睛里是感激,而陈玉的眼睛里则是释然。
一点点逝去的青春,渐渐爬上脑门的皱纹,还有那一根根象征着光阴流逝的白发,似乎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陈玉的一生,只是这个一生都是伴随着那群美丽的孩子。
我相信有美丽的存在,也相信美丽的青春不会逝去,只是它们找到了另外的去处。
可能,导演不是抱着一种歌颂的角度去讲述故事,他只是想努力地告诉我们陈玉老师一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能够演奏美丽音乐的心灵的故事。
【双桨荡起,为了未来】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的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们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我们歌唱幸福,歌唱生活,歌唱那美丽的白塔,美丽的阳光,美丽的海面,美丽的水中的鱼儿,美丽的小船儿,美丽的凉爽的风。
渐渐地,我们在美丽的歌声中沉醉,眼前浮现了美好未来的景象。
花白的头发,内心依然藏有旧时青春的梦想,而周敏的梦想仅仅是想听陈玉为她演奏一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未来的生活只会是幸福的,只因有你相伴。
当那曲风琴演奏的《让我们风琴荡起》,我不禁为这样的情感感动,也同样为这样的青春激动。
逝去的青春,原来都被陈玉藏进了这架风琴之中,随着那曲音乐响起,曾经的青春和梦想,抑或忧伤和委屈一并飘出,只是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一层淡淡的爱意,那是对妻子的爱,对儿子的爱,对学生的爱,也许还有对老师和小兰的爱。
老泪纵横的景象总能让人心中生出几分感伤,老俩口看着张晓洋在电视上唱歌,这多少抚慰了陈玉的心,让这个有着音乐梦想的人在学生身上看到了梦想的实现。
我没有哭泣,只是感觉影像中的情感总令我感到有着几分虚假,而是在心里暗暗地对这老俩口表示敬仰和钦佩。
我敬仰于他们的那种奉献精神,敬仰于他们那淡淡的爱情,一如乡间小河的流水、波澜不惊。
摄像机拉开镜头,老俩口的身形开始变小,慢慢地淡出画面,让那悠扬的曲子变得更具有几分诗意和忧伤。
只是,这所有的情感都是我在理解影片的时候强加上去的,因为我也是一名人民教师,总会希望这些故事和情感是真实的。
只是,很多时候,愿望的美好总不会如愿地变成真实,哪怕有真实的事件发生在我的眼前,我仍会带着一种质疑的目光去了解。
当然,我想相信,也愿意相信,可能只是因为梁家辉和秦海璐。
回到了青春时代,只是满头的花发不再像青春时的头发那样地乌黑发亮,而那台似乎记忆了一切青春的照相机的还原让青春最后只会是一副不太美丽的风景画。
当然,我相信,那美丽的小河边还会有一位陈老师和一位周老师,可能也会有美丽的爱情,只是其中没有我。
【也是故事】梁家辉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位香港演员,其所饰演的角色有很多,有帝皇,有僧侣,有书生,有富家子弟,有黑社会流氓,有警察,许许多多的形象都嵌进了我们的心里。
而这一次的教师角色则再一次让他的演艺生涯里多了一个戏份,也让人们看到了梁家辉的千面人生。
可能,没有他的出演,我不会去看这部电影,但是他的出演则加深了我对他的看法——绝对的演技派。
和张学友的教师形象不同,梁家辉给予他人的教师形象是一个有着新思想、有着奉献精神无私的人民教师。
梁家辉能以一名香港演员的身份出演内地乡村教师,且毫无内地生活的经验,让陈玉这个形象如此地饱满圆润,不得不佩服梁家辉“姜还是老的辣”。
我明白,电影能够比生活更为吸引人的则是它把生活的诸多元素揉杂在一起并添加一些人生哲理的佐料,使得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自然地,该部影片的故事可能是好几个优秀教师的故事被放在了一起让我们去感动,去震撼,去感受导演的想法,感受演员真实的角色演绎。
或许,秦海璐的乡村教师的真实性更是从外形上让我某一刻相信了这个故事的真实。
秦海璐越来越漂亮了,不是指她的容貌,而是那种演员的特质。
她的形象在众多女明星中并不出众,但是她用自己的演技在演艺圈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2000年上映的《榴莲飘飘》为秦海璐赢得了演艺生涯的重要奖项——第三十八届台湾金马奖 〈最佳新演员奖〉,同样也让她的演绎道路变得越来越宽广了。
只是,在她戴完金马影后的后冠之后,再也不曾看到她高质量的演出,确是浪费了她的演技,很是替她感到可惜遗憾。
不过,前段时间央视八套播放的《爱有多深》则让我再次见识到秦海璐那精彩的演技,“郑好”的演绎让秦海璐的演技越发成熟了。
此次影片的出演,乡村教师形象对她应该不是什么难题,而她的演绎也比较到位,多少让我能够感受到这个金马影后并非名不符实。
导演郑克洪曾以一部《沉默的远山》赢得了业内人士的好评,此次他用一种抒情的诗意情调讲述一个乡村教师跨越一生的执着和爱恋,让观众感受他自己理解的诗意和奉献精神。
影片延续导演《沉默的远山》里的抒情气质,更好地让那种乡村情绪传达出来,以希望感染每一位观众。
乡村的风景本身就是影片的一个优势,但是影片并没有很好地利用,使得很多美丽的风景淡出了画面,失去了诗意,留下了一片灰绿。
故事在回忆里,在逝去的青春里,却不曾在那首《让我们荡起的双桨里》忘却,因为我们从未忘却那段逝去的青春,因为有梦,因为有爱,因为有美丽,因为心中有美丽的花朵。
作为学生,陈玉想的是不给老师丢脸;作为老师,他想的是让每个学生除了做一个有用的人外,就是努力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为父亲,希望儿子能长大。
作为丈夫,希望妻子能健康幸福。
梁家辉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形象,将近两个小时的影片,如渐渐漂浮的满城风絮,弥漫身心,放开心眼,满川如烟草色,给人淡淡的忧思
其实一开始看觉得挺无聊一个片,于是一边和朋友在QQ上聊天一边看两眼,可是,最后看到老年的梁家辉和秦海路坐在自家的小院里,梁为这个陪伴了他一生,等待了一生的女人拉起手风琴的时候,不禁落泪了,镜头慢慢拉远,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平凡的一生,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平凡的一生,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平凡打动了我在我们还活着,还年轻的时间里,学会爱,爱生活,爱身边的人不要在生活的最后一个画面里留下一片空白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传统,平淡,但时代更迭快,剧情变化不慢,跨度是可以做成一部电视剧的体量,所体现的教师精神立意很高,细腻感人,是现实里极为少见,举凡天下教师只要皆有此心,都可以负得起所有关乎园丁之赞誉虽然有几处是故作情深义重的意思,老师的演绎水准却把持的很到位,朴素也很有人情味,任凭环境覆雨翻云,他帮助学生的真心诚意依然如是最后给妻子拉的让我们荡起双桨,一叠寄出后查无此人的信,回到月亮湾,摆弄数码相机留下的无人照片,山涧,石子,清泉,风云数十载,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都没有改变,甚至连一张照片也没有融进人生海海,自始至终,明明灭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孤独,无他人可以真正理解
1.电影情节跨度很大,有些地方没有交待清楚就跳过去了.2.梁家辉的演技不得不承认. 很真实. 3.秦海璐在这里面的表演让我对她的演技有了些许改观.4.剧中陈老师去找那家工厂的时候遭遇到老太太的那一幕太恶俗了....5.在南溪小学合唱团汇演的时候,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竟然哭了....6.结尾很精彩!虽然那是个意外,但还是一下子就让我想到了"人去楼空". 我能想象把两张照片放在一起对比时的悲伤.
我先来说说梁家辉,不知道各位对梁家辉是什么样的感觉?
你们喜欢他吗?
在香港,或许大多数人说演技最好人最帅的是梁朝伟,但是我对梁家辉,却别有一番好感。
我一直都觉得,这是个很有气质的男人。
梁家辉,是在《情书》里的性感男人,是在《垂帘听政》里的寡落皇帝,还是在《东邪西毒》里的那个风情的黄药师,抑或是在《了不去的爸爸》这类香港泛片里的可爱角色?
还是单纯的想起他之前和张曼玉的恋情?
还是想到了他和他那不漂亮的妻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还是单单的只是梁家辉,这个香港演技最入魂的演员,这个香港本土独一无二的能独挑大梁演纯内地题材的演员?
答案或许是相加。
我喜欢梁家辉,我喜欢这个能够把演和本透过镜头传递给观众的演员。
横跨了那么多年的一部乡村题材的片子,或许从片头,从片名,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这里面的情节走向。
但是我们不会知道具体的内容,并想看看梁家辉,于是就会看下去。
我的教师生涯,陈玉把毕生的激情和寄托都放在了学生身上。
在生活上的每个细节(而事实是他的生活就是和学生们在一起)里,他都能找出理由和方式来帮助孩子们,来奉献自己。
后来当吴春燕的孩子小洋带领其他学生在低下一片艳羡的目光里唱出陈玉最爱的曲子《让我们荡起双桨》时,他微闭眼,跟着哼调,似乎只有这个刹那,他才是彻底放松的,彻底依然的;而在旁边最了解他的妻子周敏,终于有感而发的落下了泪。
影片有旁白。
因此对于此类性质单一、而要表现内容的片子,实质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我们在陈玉苍老的回忆声音中,再看眼前这幅安静简陋的乡村环境,说实话,不是一点感触都没有的。
本片英文名是my career of teacher.career,职业生涯;那么生活生涯呢,其他的或许就不怎么顾得上了。
和儿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切,直到妻子最后临走才拉了首曲子。。。
这些情节让我想起了另一部相似的片子《老港正传》:一样的无私奉献,一样的为他人而忘了自己忘了家人,但我当然喜欢的是前者。
不仅仅因为黄秋生的那张“烂片”面孔,还有我始终看不到他的用心。
黄秋生的表演,我看不到神似,好像就是为了导演为了这片而表现的“爱祖国”,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自己即使那种无私的爱也显得虚假无力。
但梁家辉的表演就很好,他真的是完全进入了角色进入了“月亮湾”,虽然是一张地道的香港面孔,即使有配音,但还是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了执着。
最后说一下我觉得2个小瑕疵吧,我认为如果稍改正一下会更好:1.一开始在月亮湾,李刚追求周敏给她拿来了一篮吃的,说“如果你要吃就吃,不要仍了也行”,那时,周敏转头看到了陈玉,而正好影片前面校长对周敏讲过陈玉的伙食有点问题,需要她照顾下,那观众想这篮东西周敏肯定是会给陈玉的,但她转身进了屋就没了,导演似乎交代的有点模糊,不够细致。
2.最后,只剩下陈玉一人。
他把最后的积蓄建造了“月亮湾教育中心”,他站在河流前独自拍了照。
本人想,如果这个场景是放在“月亮湾教育中心”门前的话,会更好。
因为最后随着相机的抖动,陈玉并没有出现在照片里。
空空的一个教学楼,是陈玉毕生的心血,但最后只有躯壳留下,陈玉什么也没有印记。
那就是和标题他的教师生涯有了很好的呼应,并且从一个思考的角度来看,陈玉更是无私的一个人。
最后说下,我奶奶是刚刚坐在我旁边和我一起差不多看完的。
最后她说“怎么一下子,这个人就满头白发了?
诶,这样一世,匆匆如也。
”
梁的演技是不会让人失望的
F071
培训的课堂教学片~~~梁家辉演技真赞。
50年代的教师
挺水的
资源还不好找,咪咕没字幕,96分钟
一首歌 一个夏季 一把琴 一个相机 几封信……一部电影
还是佩服梁家辉啊,不愧是影帝级别的,在这样一部片子里都能把握的很好...牛,真牛
唏嘘不已,最后的扬琴既动人又伤人。
我以后也一定要去山区教次书,恩,就在毕业后!
有点愤怒,从60年代到现在,一直都会有老师找学生上课的情节,一直都极端忽视音乐等艺术方面的教育等等。我们的教育是没希望的!!!
从八十年代穿越而来的电影
有的人就是能看到别人的苦难,愿意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很接地气的主旋律电影
好像看过。
一般的片子,都没什么印象了
穿越时间的河流
很温馨淳朴的一部电影
这是一部奇怪的电影,梁家辉扮演下放农村命运坎坷的乡村教师。这还是一部奇怪的电影,像遥远的九十年代出品,事实上,是五年前的电影。看这部电影时,我有一种伤感:传统中国电影,不依托于戏剧矛盾,不好莱坞,而是展现朴素的人情美,娓娓道来,已经非常过时,甚至几乎丧失了。
梁和整个片子气质很适配,他融合得很好,就是故事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