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这段时间在看《从文自传》,这是沈从文写自己年轻时候的一部分经历。
其中有他当兵那几年的简述。
他写到他们部队入驻一个小镇,只杀了一千人。
而他们上上个部队是3000,上个部队是2000.他们已经杀很少了。
又提到他作为部队的文书,每天记录部队拷打犯人的记录,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往往被打的神志不清的时候,在证词上画押。
最后他提到,他的善恶观念从此变了。
和城里那些人,那些在和平地带的人的善恶观念不一样了。
我无法说明白他具有怎么样的善恶观念,我也无法想象。
就像他说的,我根本就没见过死那么多人。
一件事情亲眼看到,和耳朵听到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官冲击,带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而这部电影,也带给我这样的感觉。
什么是善?
什么是恶?
特别是那个胖子最后时候把那三个人都杀了。
最后被那个还是孩子的警察杀了的时候。
你能分清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吗?
《黑暗边缘》集合了一代动作天皇梅尔·吉布森,两代007的杰出护航者马丁·坎贝尔,小金人在手的金牌编剧威廉·莫纳汉,这种级别的行家联手,加上吉布森从导演椅回归到大银幕的宣示效应,注定影片会引来不少热切企盼的目光。
只不过很多时候,一部影片里有太多的老面孔并非一件好事,因为从创新或是改良的层面上来说,这样的“强强联合”很有可能会演变成一次联谊会,大家齐聚一堂各自缅怀彼此的闪亮业绩,照此思路推算下去,今年8月上映的《敢死队》又会是一个奢华的空心大party。
这类影片的目的大抵就是为惦记“老家伙”们的影迷带来一次久旱逢甘露的感受,它只是一个引子,引领观众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引发观众的集体共鸣。
因此的确不能够对这样的一部影片太过苛刻,太过认真,更何况《黑暗边缘》只不过是翻拍自坎贝尔当年自己在80年代执导的同名电视剧。
一个单身的年迈警察,在女儿卷入见血封喉的阴谋之中而惨遭杀害之后,兀自踏上孤身奋战的道路,义无反顾地去迎击背后那股深不可测的强劲势力。
可以说这是一个经典得已经有些许发霉的套路,如果踢爆的是政治丑闻的话,这就是一部政治惊悚片,主角即使成功最后都是要在同归于尽和长期逃亡之间做个抉择;如果摧毁的是一个没后台的犯罪组织,没准主角还会受到上级嘉奖抱得美人归。
《黑暗边缘》属于前者,小人物扳倒“官商勾结”的大财团,在美国特殊的政局环境底下,这在老美心中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一种情结,这其中应该离不开其政治丑闻的多发,特别是水门事件的影响,那两位不顾生命安全揭发水门事件的华盛顿邮报记者大抵就是这类小人物的原型。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老警察是记者在动作片领域的化身,他有非寻根问底不可的信念,有无牵无挂奋不顾身的“本钱”,有不得不以暴制暴而游走于法律和私刑边缘的愤懑,有结实的肌肉精准的枪法足以置人于死地。
以暴制暴曾经颇具争议也好,影片也会悉心呵护他的人格,为他寻找理由,让他置身于不得不为之的地步,将他的想法和行为净化随后灌输给观众,以获得认同。
《黑暗边缘》显得中规中矩的地方就在于它在主角复仇的主线上,都是按照此种套路和策略,标准得可谓是“教科书”级的。
只能说吉布森演起这样一个角色来是驾轻就熟,文武兼备,独角戏演得有板有眼,动作戏中身手依旧矫健。
台词也颇有讲究,让人回味那些在终结敌人时妙语连珠的风趣幽默。
有个场景也颇有心思,吉布森擦去溅在自己面上的女儿的血,悉心地将毛巾保存起来,用水池里的水洗掉手上的血迹。
镜头俯拍着水池中迅速流走的血水,血浓于水的情意被无声地传达了出来,这一幕使其后诸多回忆女儿的戏显得有些多余了。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是雷·温斯顿的角色,受雇于幕后黑手的议员,又同情吉布森,构建起惺惺相识的情谊。
罹患绝症彻底激发了他内心的愤世嫉俗,将多年来的忍气吞声一次过爆发出来,完成了吉布森未能完成的。
这样一个捍卫良心底线的人最后又被心狠手辣的人干掉了,如果说《无间道风云》(同一个编剧)最后还有马克·沃尔伯格出来捍卫正义的话,这里只能说是英雄已死,仿佛是跟那些不杀“手无寸铁”的老牌英雄开的一个玩笑。
有人评价《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人性和社会性探讨已超出其他超级英雄一大截时曾说“英雄已死”,我相信“死”的不是新版蝙蝠侠,而是吉布森那种已趋脸谱化的经典老英雄,还有雷·温斯顿这样一个“食古不化”的家伙,毕竟他们都不再年轻了。
片子不错,煽情到位,演技更是无懈可击,动作、射击赶紧利落,该用特技的地方用的也不错。
主题虽然稍显老套但有深度,这种主题放在这里有导演敢拍吗,有“黑暗”面的电影能问世吗?
梅尔•吉布森回到演员队伍,这一噱头就足以成为《黑暗边缘》吸引我的理由了,虽然作为牛人,梅尔吉布森在导演、制片等环节都非常出色,尽管我认可一个影人应该宁肯多出佳作也不要如尼古拉斯•凯奇一样一年接一堆烂片。
但是看着梅尔•吉布森近几年无比淡定的慢工出细活,还是让我着急,毕竟,对于喜爱的影人,还是期待经常可以看到他的作品的。
于是,在《黑暗边缘》中看到梅尔•吉布森依然眉头紧锁,以一种不讲道理的霸气横扫一切时,感觉真是好极了。
总的来说《黑暗边缘》属于不能说优秀,但是也称不上糟糕的电影,整体感觉中规中矩,剧情很模式化,警察与女儿团聚,不想女儿在一次看似针对父亲的谋杀中遇害,于是,复仇老爹一根筋似的要查出真凶,却发现了与当前流行的低碳社会,环保至上很不相符的真相。
美国人总是很不信任政府的,他们信奉的不是得了荣誉先感谢国家,而是出了事儿先怪罪国家,于是,针对政府,特别政府与大财团官商勾结的阴谋论总是喧嚣不已,相关影视作品也是不断,相应剧情模式已经流水线化。
所以,这其中,人物性格和演员发挥常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说梅尔•吉布森支撑起了本片毫不夸张,他从一出现开始,就表现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和魅力,表情依然显得冷峻,在复仇火焰燃烧下,做法依然硬朗,硬汉形象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倒是同时结合剧情,让他带上了一丝沧桑和柔情。
同样富有魅力的是雷•温斯顿扮演的调查人员,可以说行走于黑白两道,尽管受雇恶人,但是却有自己的原则,一开口说话,带着磁性和人生沉淀的嗓音就已经非常迷人,何况身患绝症的他表现的看似冷酷,却在救赎的爆发中充满了张力,让这个角色与梅尔•吉布森的角色呈现惺惺相惜的相互映照和呼应,有力的烘托了本片的一丝悲情效果。
尽管老将魅力至关重要,但是如果剧本太烂也只能让牛人徒呼奈何,不信的话,看看近期阿尔•帕西诺的表现即知。
作为迷你剧集翻拍,本片的剧本稳定而又已经受考验,这也才给了演员表现的平台,更何况其切入点到今天更充满了现实意义。
小人物、媒体、官商势力,在美国阴谋论电影中常常形成一个均衡的三角关系,小人物看似柔弱,却因为种种原因爆发着不可阻挡的内在力量,而正是强势的官商将这种力量引出,类似梅尔•吉布森,本是个尽职尽责警探;类似他的女儿,本是一个带着些公益之心的职员。
然而,一个弱女子为了揭示真相也能迸发足以让强势集团颜面丧尽的力量,而恶商的灭口正是对其力量的侧面体现。
在美国电影中,已经N次证明了,杀谁,也不要杀警察的亲人,作为体制内的力量,他们的爆发常常有着摧枯拉朽的威力,而梅尔•吉布森正是出色的表现了这种力量。
小人物身上的力量常常体现在勇气上,然而作为与官商的对抗,他常常需要媒体这一放大器的作用,有时候,在美国类似影视剧中,小人物干脆就是媒体的一员。
复仇老爹可以不惧死亡的与恶人同归于尽,然而真正让这样的牺牲体现价值还是需要媒体的仗义执言,所以,这类影片也表现着美国民众对媒体的强烈信任和期待,就如本片梅尔•吉布森最后的嘱托也是留给媒体。
官商自然处于天然的强势地位,核产业背景下,我们看到的是商业和政府的勾结与腐败,而正是这种强势地位常常让他们忘乎所以,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上帝,不断激怒着复仇老爹这样的个体,激活着无冕之王的媒体,正是这样的三角关系让社会处于总体稳定状态,一场腥风血雨后,最终依然回到秩序的轨道。
《黑暗边缘》是部有味道的电影,因为梅尔•吉布森这样的老将的出色发挥让整个故事显的厚重有味;这也是部充满激情的电影,小人物扳倒恶势力的故事总是让人看着解气,尤其当现实中这是一种极其虚无的可能时。
所以,梅尔•吉布森虽然老去,其气场却依然魅力犹存,在黑暗边缘中表现着其演技的光芒。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a89fade933dcb5995ee37f3.html
由于牵扯进危及国家安全的工作,相关人一个个的死去,而且很惨烈。
其中一政府官员由于良心发现,最终杀死了反对揭露事实的参议员,无怨无悔的被保安杀掉。
最终,所有人都死了。
成年后与父亲日益疏远的女儿,带着一个秘密回到家乡看望父亲,却当着父亲的面,在自己家的门廊上被人一枪命中。
身为侦探的父亲认为女儿因己丧命,凶手的目标是自己。
为了查出真凶,侦探强忍丧女之痛,单枪匹马展开调查,好像他早就知道不能够信任他的警察同事一样。
他同时也开始一一联系女儿手机中的联系人,包括女儿的男友、生前好友,还去拜访了女儿生前工作的地方。
抽丝剥茧的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梅尔·吉布森饰演的父亲已将近垂暮之年,尽显老态的动作戏被吉布森演绎得十分到位。
与连姆尼森在《飓风营救》饰演的父亲不同,吉布森饰演的父亲演绎的是不平凡的平凡人。
与年幼的女儿在浴室一起刮胡子的场景绝对会让不少观众泪目。
本片最意外的惊喜,是杰得堡上校(雷·温斯顿)在临近片尾时的一分钟高能戏,完美诠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尽管豆瓣评分只有6.8分,117分钟的观影过程也偶有略显沉闷的场景,但这不失为一部能够激发大脑皮层运动起来的剧情片。
导演马丁·坎贝尔对本片简直是情有独钟,本片是翻拍自他自己在1985年导演的同名影片。
马丁·坎贝尔的动作片和剧情片都很棒,最出名的要数《007:黄金眼》、《007:大战皇家赌场》,最近一部是《英伦对决》。
PS:与马丁·坎贝尔有相同嗜好的导演汉斯·皮特·莫朗,也曾经翻拍过自己的电影《冷血追击》,原版在挪威拍摄,翻拍版在美国。
1、让我想到了《荒野猎人》;2、影片的内涵和美感震撼人心,从中我觉得自己更进一步了解了自己的父亲,无怪乎主人翁年轻时没死在战场,老去后要死在为女儿复仇的路上。
配角演的也非常好;3、影评中豆瓣网友“到灯塔去”写的《暗处的亮色》,与我最有共鸣;4、对于杀人子女的仇人,犯的是天条,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杀掉,以消心头之恨。
父女之情的描写应该可以4星,特别是剃胡子那段我给满分,很感动。
后面胖子之死感觉有点像《无间道》的结局,那么突然、干脆。
我喜欢最喜欢的台词,参议员遗言:“你怎么能杀我?
老子是人大常委啊!。
”,胖子老特工:“假冒人民代表,你小子就是欠扁”
片如其名本片应该属于那种介于边缘的电影影片对政治环境的揭露以及片中诸多的暴力血腥场面透着一股时下流行的或直接或间接的感官刺激而众多明星的参演又是那么具有好莱坞特质不得不说的后面那场枪战的戏当梅尔吉普森掏枪摇晃着身体举枪直接将保镖A爆头又在楼梯干掉另一个保镖B这一场戏直接让我想起了的士司机中的罗伯特德尼罗可以说当年的那些边缘化的电影以及电影元素如今已经渐渐的的登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主流电影里我觉得这足以说明当年那些饱受争议的电影是多么的具有先锋性也不难看出当下的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影片最后一幕父女一起走出医院看上去是那么的唯美这也是身处在黑暗中的我们永远不变所追求的梦想吧
一位探长的女儿因向参议员揭露自己所在公司秘密为外国制造核武器,而被公司老板派人杀害。
探长经过调查发现真相,却被那个公司的人抓住并让他中毒,探长在死之前杀了那个公司的老板。
最终和这个公司关系密切并受其捐助的那位参议员也被政府的人员杀死。
但是被杀女孩生前录制的说明事情真相的视频光盘却已经被探长寄到了电视台。
影片故事虽是虚构,但其揭露的美国政府议会官商勾结的黑幕,却是真实普遍存在,影片所描述的也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
官商勾结,在任何国家都存在,而由其引发的各种事件,普通人永远都无法知道真相。
在这部电影里,探长最终得知真相并给女儿报了仇,还是理想化了。
而且,即使有事情真相的视频光盘被电视台得到,也是无法公开播出的,现实永远如此。
哥们儿我真不懂你丫在讲啥
9分。该片挑战观者舒适区,若能坚持看完,会尝到片尾的一丝辛酸的甜头(被世界遗弃却不放弃自己,一种酸楚的感动),也算值了。片头片尾呼应精彩。影片在控诉父母失责、青少年成长的重重危机上无声而有力,也同时唤起了自救的主题,发人深省。影片残酷压抑,风格独特,不是一部容易被忘记的影片。02/24
一般吧,有点 阴搓搓的味道,中间看睡过去了,但演员的情绪化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浪费了我85分钟的时间。
气质迷人,故事神经
关于童年、阴影家庭破裂以及一个少年人仅凭赤手空拳和心中发疼的乌托邦柔情伫立在这个黑暗坚硬的世界。在一系列极度压抑的心里状态中,梦境和现实混为一体,少年的精神也濒临崩溃。在影片的结尾,有一个自我救赎完成的意思。也许真的是涅槃重生,但又也许只是少年心中不灭的对乌托梦境邦的美好向往。
虽然节奏慢到抓狂,氛围静到催眠,但整体还是有很迷人的气质。
乱看的一部,有点莫名其妙的故事,但是画面不错。
#11th FIRST# 少年性萌动+家庭危机,控制狂母亲与不负责任的父亲,结果转成了一个心理惊悚片。夜晚雨水与跨性妓女。摄影不错,写心理很有招,也很有电影感。但……真的无聊得要死啊!!!也就是个短片的故事容量。
故事神经,气氛迷人
男主角的分裂演绎,心理状态的外化描绘最精彩,令叙事逐渐陷入虚实难辨的情节里。不足之处在于核心主题的表现不够充分,雨夜偷车亡命之旅为的是满足青春性萌动的欲望,而面对现实和成人世界的黑暗与复杂则一带而过,充其量只算是一部短片的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