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又酷毙的电影!
里面的人物都好喜欢。
唯一不喜欢的部分是结尾处理有点脱节。
约翰·卡尼 John Carney电影独特的地方在于着重记录和营造,而非传达甚至是说教。
因为歌曲生来就有很强烈的表达、宣教作用,他很好的把握了其中的中间性。
很高兴在《再次出发 Begin Again (2013)》之后重回“曾经”的他,摒弃了此类题材的俗套桥段,并且运用了更多电影形式化的处理,效果也不错。
依稀记得几年前这部电影还是以电影英文名称直译的形式被叫做《唱街》,而不知何时被改名成为了《初恋这件小事》,我之观点还是《唱街》好些,一是乐队名称就是'sing street',二来本来电影就是个群像剧,导演约翰.卡尼虽然是在拍爱情片,与导演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所表达的纯粹的爱情以及爱情中的酸甜苦辣不同,这部电影更加融入了乐队成员们所面对的原生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而1980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可能也更像是导演的个人亲身经历。
乐队成员大多都面临着种种原生家庭问题,有父母不和的主唱康纳,有16岁便开始独居的mv女主蕾菲娜,有单亲家庭的埃蒙,甚至有连豆瓣演员都没放进来的黑人角色恩吉等,整个乐队都是面临着种种问题的少年们。
而这才是一系列好听的歌曲能够出现的原因,如果没有经历,年纪轻轻的康纳又怎么会写出"brown shoes"这样的歌曲,而在那个众多朋克乐队在英伦扎堆的出现的时代可见这样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个例。
当无法改变社会时候,以艺术化的方式来表达自我,表达诉求,这可能才是那个时代群星闪耀的真相。
乐队主角康纳不由得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乐队花儿的大张伟,虽然大张伟当下已然成为了乐子人,但若是将时钟拨回到1999,当16岁的少年在纸上写下"寂寞围绕着电视,垂死坚持,在两点半消失"的时候,当时他又在思考什么?
当本不应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和深邃到他的身上的时候,他又经历了什么?
这些作品的诞生对他来说,是福是祸?
<图片1>半个月完成了三刷《sing street》,今年来还没碰到一部怎么看都不腻的电影,喜欢电影静静地叙说着故事的节奏,喜欢电影里平淡而美妙的音乐,喜欢电影里每个角色赋予的人生缩影。
第一次看完时,脑子里满是千丝万缕的念想,结果三遍看完,发现突然间写不出东西。
电影里讲了康纳和拉菲娜之间美的不像话的初恋;也讲了康纳的父母只是因为做爱而结婚的爱情。
电影里讲了埃蒙这些对音乐充满热情年轻人;也讲了康纳他哥哥布兰登因为音乐而颓废的人生。
音乐不一定是全部,但却改变着一个人的一生。
音乐让一些人疯狂后沉沦。
But once,I was a fucking jet engine.☞【为了撩到你 造座城堡也值得】我喜欢康纳这种纯粹的喜欢,为了撩你,就去组个乐队。
初恋是义无反顾的,所以完全想象不到康纳第一次见到拉菲娜,编出的理由竟然是我有一支乐队拍MV需要女主角。
但其实感同身受的一想,其实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初恋,初恋必是疯狂。
初恋给你的有多么印象深刻。
好像应该巴不得把全世界都给到对方吧。
会因为一点点对方的话语和小动作而欣喜几天;也会因为恋爱中稍微的不悦,仿佛感觉自己是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所以每每看到康纳和拉菲娜在影片中的小动作和套路般的对话,都觉得有些可笑,因为这样幼稚的初恋,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经历,却在情理之中。
在电影里,康纳和拉菲娜见面了三次,拍摄MV两次,约会了一次。
第一次是康纳主动的搭讪,这个时候康纳还是乖乖的小学生,所以浓妆艳抹的拉菲娜对他是有些嗤之以鼻的。
而康纳这小孩套路也深,乐队,制片人,MV各种耍酷成熟的词把拉菲娜逗得一愣一楞的。
我觉得第二次见面是最可爱的一次交流,好像两个心照不宣彼此好感的人,却互相要着面子。
康纳刚见到拉菲娜,表现出非常熟悉似的问好:最近怎么样呀?
拉斐尔却说:哦你是那个乐队的男孩呀。
当时康纳的失望表情和飘忽的眼神,特别可爱特别写实。
后面,拉菲娜说:这首歌真贴心。
康纳却轻浮地回答:别误会,歌曲不是关于你的,是写给另外一个模特的。
但比康纳阅历丰富的拉菲娜怎么会不懂这套路呢,她立马就回答:我不一定有空,最近比较忙。
多么有趣的初次相识有互相喜欢的人之间的对话,而且表演的特别传神,简直把初恋时的状态演绎的出神入化了。
有个小细节,在康纳离开的时候,回头不小心撞到了停在路边的小轿车,可想而知,这段虽然只有三分钟的对话,康纳是在心里演练了多少次,当时又是紧张到什么程度。
想想真的觉得好玩又好笑。
第三次见面是拉菲娜主动到学校找的康纳,这时的拉菲娜穿上了非常清纯的衣服,不化妆不戴首饰,她见面给康纳起了个艺名,叫做科兹莫。
这次见面是他们聊的内容最多的一次,也许是因为康纳刚在学校被顽固的校长批评了一顿,而拉菲娜被康纳的歌曲听哭了好几次,所以两个有点小情绪波动的人,话就特别多特别投机。
而也是这次,拉菲娜教会了康纳:爱是悲喜交加的。
两次的拍摄MV,结束后一段非常非常浪漫的桥段。
第一次拍摄结束,康纳载着拉菲娜回家,我想载着喜欢的人兜风,这应该是最欢喜的一件事情了吧。
巴不得一路越远越好,最好永远不要到头。
在分别的时候,康纳想吻拉菲娜,结果拉菲娜的男朋友突然出现,让康纳心情立马跌入了谷底。
第二次拍摄结束,在海边拉菲娜向康纳说了自己的梦想,康纳此时也正式开始把音乐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他开始知道做音乐该去哪里,该怎么做。
但我觉得这段最烂漫是在坐火车回去途中,在暧昧的夕阳中,两个人于人群中相隔着一个过道,彼此相视,微笑,其实不知道两个人心里想的是什么,但就是很美很浪漫,好像彼此的眼神里就把话语讲的非常清楚了。
这时的康纳已经少了份义无返顾的冲动,多了一份成熟的爱恋。
最正式的约会,也就是拉菲娜离开前的一次,康纳带着她去到一个岛上,彼此度过了一个慵懒的午后,接吻,谈心。
而这次接吻的过程,真的是让人觉得滑稽又好笑,康纳那种笨拙的索吻方式,烂透了,但却单纯的感同身受。
整部影片最让我动容的地方,是最后一次康纳去找拉菲娜,结果发现拉菲娜已经不告而别,而且没有留下一点的口信,得知结果的他,无力的压抑着眼泪,疲倦地瘫坐在地上,好像整个世界都沦陷,好像生活没有了色彩和意义。
之后的生活,对他而言一切都悲伤,悲伤的父亲一个人在客厅看着不断重复的电视,悲伤的哥哥一个人抽着烟,我觉得这组镜头导演安排的真是太完美了,而康纳的表演也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仔细去观察,康纳的每一次表情和眼神,都把“失恋”的那种状态表现的天衣无缝。
这时的康纳,写出的歌曲也悲伤起来,《up》里的歌词让人心痛。
所以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有过初恋的人要认真的看看这部分的镜头和表演,可能很有代入感,非常容易找到自己过去初恋时某个时期的自己。
最后康纳的演出成功了,而且还抱得了美人归。
他们自己搭上一座小船,要横跨海峡前往英国。
故事以这么疯狂的举动结束,也是寓意着初恋就是疯狂的这种意思吧。
最后有个小细节,他们行使在暴风雨中,遇到了一艘游轮,于是他们跟着游轮,开始前往他们梦想中的国度。
其实在前面康纳带着拉菲娜去岛上约会的时候就有个伏笔,他们看到了一艘前往英格兰的游轮。
好在整部电影是个完美的结束,哦不对,不能说完美,初恋是美好的,但婚姻不一定,所以他们这样没有依靠、身无分文的前往英国,很难说之后的故事会是完美的。
但这样点到为止最好了,不管在英国他们是否会因为生活而吵架,是否因为柴米油盐而斗嘴,是否因为花花世界而变心……这些都算了吧,不去破坏浪漫的初恋,因为原本爱情都不是如相识般那么纯美。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一直在讲康纳和拉菲娜的初恋经历,可能是电影本身给我的就是初恋的这个概念,而看了三遍,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康纳和拉菲娜彼此的初恋经历,一些对话,一些小动作都让人啼笑皆非。
☞【But once,I was a fucking jet engine】其实我很同情康纳的哥哥,布兰登。
But once,I was a fucking jet engine.在后面,布兰登和康纳争吵的那段,是布兰登几十年来最歇斯底里的一次宣泄,他咆哮了自己的人生,砸毁了自己最喜欢的音乐设备,而这一切都是他的人生,他一辈子的梦想,所以他咆哮着:But once,I was a fuckingjet engine.的时候,莫名的有些伤感。
在整个康纳的家里,最具文艺气息的地方就是布兰登的房间了,仔细看,堆满了卡带磁带专辑书本,贴满了名人音乐海报,连躺在沙发上抽一下午的烟都那么文艺,文艺的充满了颓废的魅力。
所以有故事、会音乐的人,连颓废都颓废的这么有魅力,不是吗?
在康纳遇到任何爱情、生活,以及音乐上的问题时,都是在这所小屋子里,布兰登一点一点教会了康纳,就如布兰登第一次的对康纳说的:我要跟你彻夜长谈,这里就是学校。
最可笑的是康纳完成的第一首歌,哥哥布兰登形容是:你是想交配想疯了吧!
哈哈,康纳写的第一首歌,没想到哥哥一听就揣摩到了弟弟写歌的用意。
于是在这间小屋子里,布兰登教会了康纳:玩摇滚是要有风险的;拍摄MV需要锻炼想象里,提前在脑海里构思好所有的画面;不会有女孩会喜欢上一个听创世纪乐队的男人;人生需要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布兰登教会了康纳很多。
其实康纳三兄妹都有点彼此的小隔阂,会因为立场和梦想而吵架闹矛盾,但在这间小屋子里,他们就一起玩嗨,一起跳舞,亲密无比。
在最后送走康纳和拉菲娜的那场,哥哥布兰登不舍的快要落泪了,但看着康纳船驶离而去的时候,他像小孩一个夸张的欢呼和跳跃,那种激动的动作表情,就好像是他自己完成了这样一次冒险经历一样。
他在为康纳高兴,因为康纳做了自己曾经不敢去做的事情,他喜欢音乐喜欢的那么彻底,他也曾做个完美的计划逃离小岛去往德国,可惜计划被妈妈发现了。
他说:伟大的艺术家都得离开这座岛,留下来的不是抑郁了,就是成了酒鬼。
所以他希望康纳能离开这里,成为伟大的艺术家,完成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
父母的爱都是奇怪的,在电影里每个人的感觉都是这样,包括布兰登,包括康纳,包括拉菲娜,包括埃蒙。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是需要天赋异禀】哦对,我还想说说电影里音乐天赋最全能的埃蒙。
埃蒙的出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先来一段表演,八种乐器先搞一遍,结束推一下眼镜。
一个文弱书生似的小白脸音乐玩的这么溜,帅到不行。
我们说任何兴趣和事业有一个志同道合的人非常重要,而埃蒙就是康纳最志同道合的那个人,影片里两人一起搞(写)基(歌)的桥段很多,而且每一次创作彼此都非常默契,非常欣赏对方的想法。
有时候感觉这样一对CP,如果到达一定年纪了,两个人再在一起弹着吉他写着歌,那画面简直美到不敢想象。
想说说埃蒙,其实不仅仅只是电影里的他,而是我觉得活了几十年,好像经常就是有这样的人存在,这种人外表看起来华而不实,但却精通于某一项东西,精通的不得了。
不出场就算了,一出场就一鸣惊人。
我非常羡慕这种人,这种人平时看起来很平凡的人。
我遇到过很多,以前在公司里一同事,人长的简直了,在公司里也低调的失踪也不会有人发现的那种,结果在某一次活动中,发现她钢琴八级,会写歌写曲,写了一首好书法,绘画拿了一堆的奖……我当时就震惊了,这种人是怎么存在的。
电影里的埃蒙也一样,可能在学校里,很少人会知道这样一个乖乖的学生会玩音乐吧。
而且埃蒙谈起贝斯的动作,很滑稽,仔细看。
整部电影所有人物的设定,导演都用了很多心思。
康纳父母的婚姻,和康纳自己形成的强烈对比;埃蒙音乐家庭的背景和布兰登的音乐悲剧形成的对比;黑人家庭在白人生活群中的地位;学校里的小混混巴尔里,在学校里的暴行,是因为家庭环境所致;还有那个滑稽却有着商业头脑的小孩达伦……仔细看,整部电影导演人物设定真的非常出彩。
电影里的音乐很好听,但相比于导演之前的两部电影,《曾经》和《再次出发》,《初恋这首情歌》中的音乐没有那么亲和力。
可能电影时间背景原因,那时候的摇滚乐,现在还是有些无法完全接受。
而《曾经》和《再次出发》里的歌曲,那是可以单曲循环一个月的。
记得看完《曾经》之后的那次,里面的音乐后来听了好几个月,falling slowly和if u want me,还去学了弹唱。
看了很多影评,关于里面很多乐队和乐手的,可惜自己真不懂音乐,所以什么摇滚风格,什么主流的乐队都不记得,他们的音乐也听不懂。
噼里啪啦敲了两个小时,好像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却也表达不好。
但《初恋这首情歌》真是一部好电影,真值得去看看。
玩摇滚是有风险的;创作音乐是永恒的。
初恋这首歌,怎么写都是写不完的。
生活里没有什么烦恼是音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自己组个乐队搞音乐。
这是导演约翰·卡尼(John Carney)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从2007年拍摄的《曾经》(Once)到2013年的《歌曲改变人生》(Begin Again),再到今年的这一部《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音乐始终是约翰·卡尼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电影中男女主角们改变自我和改变生活的催化剂。
《曾经》海报看过这三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get到其中的相似和共通点,在约翰·卡尼的这三部片子里,故事的一开始,总是主角们或囿于生活的困顿,或烦恼于梦想的停滞,各有各的琐碎烦恼,然后无意间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乐队,从而通过音乐最终获得一些力量翻开人生新篇章。
《曾经》如是,《歌曲改变人生》如是,《初恋这首情歌》依然如是。
于是有不少评论都喜欢把这三个片子拿到一起来说事,把它们视为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很有意思的说法,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世界里,音乐恰是如此迷人,也拥有神奇般的魔力,同样也异常动听。
之所以约翰·卡尼会一连拍摄三部以音乐为最大元素的电影,与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1991年到93年,约翰·卡尼曾经是摇滚乐队“The Frames”的贝斯手。
在乐队的时候,约翰不仅参与演出,也身兼乐队录音和拍摄音乐录像带的职责,这些工作为他日后成为导演的身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初恋这首情歌》中的一些故事设定与约翰·卡尼的个人经历有相似的地方)
约翰·卡尼在电影《曾经》的拍摄现场从1996年年底约翰·卡尼拍摄了第一部个人长片算起,二十年来,约翰拍了不少电影,但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同样也是他个人导演生涯中评价最好的片子,正是这“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身为爱尔兰人,约翰·卡尼电影的故事背景多以爱尔兰为发生地,电影《曾经》、《初恋这首情歌》便都是发生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故事。
但从大陆的译制片名《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便可以看出,电影《歌曲改变人生》是一个例外,这部片子相较另外两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制作本身都有所提升,因为这是导演到美国拍摄的片子,采用的演员都是大演员大歌星,包括凯拉奈特莉、“绿巨人”马克·鲁弗洛、以及当红乐队“魔力红”主唱亚当·莱文。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这个片子的。
电影讲述的一个弹唱的吉他女孩通过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凯拉奈特莉正是这个女孩,潦倒困顿之余,她遇见了同样潦倒的落魄音乐制作人马克·鲁弗洛,然后一起组乐队出唱片,因为资金或资源的各方面缺乏,他们一行人到路边到天台录制了一首首歌曲,最后上线到互联网,被更多人听见,他们也被更多人看见。
去年6月的时候,在距离电影首映时间过去了21个月之后,《歌曲改变人生》在内地上映。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个星期六,上海下着小雨,我拄着伞到长泰广场看这个片子。
看完后我心情极佳,甚至想淋雨。
因为诸如此类以音乐构建整个故事的片子,实在太让我欢喜,到家之后,我还迫不及待的打开音乐播放器,听电影的原声歌曲,后面足足听了一周,男配角骚当的《lost stars》至今仍不时听几遍。
《歌曲改变人生》剧照相比约翰·卡尼的其他片子,《歌曲改变人生》是一部显得更现代更梦幻也更“美国梦”的电影。
事实上,尽管《歌曲改变人生》比起导演的其他片子,既让他赚了一些钱,同时片子也获得了口碑上的一致肯定。
但约翰·卡尼却并不怎么满意,谈起这个片子以及女主角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时,约翰·卡尼大为失望,甚至语气用词都十分贬义。
今年在宣传《初恋这首情歌》时,导演甚至直言与凯拉奈特莉合作不愉快,说她表演不真诚、毫无演技像个超模。
也正是因为在美国拍片一些合作上的限制或难搞,才决定重返爱尔兰,拍摄了新片《初恋这首情歌》。
《初恋这首情歌》海报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约翰·卡尼重回爱尔兰拍片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相比《歌曲改变人生》,我个人的确更喜欢这部新片《初恋这首情歌》,相比纽约这座城市在《歌曲改变人生》里的被“架空”状态的,《初恋这首情歌》中60、70年代的都柏林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年代感。
毕竟这里是导演成长的地方,有更多的故土情怀所在,就像当年周杰伦拍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会把学校戏份的拍摄地放在自己的母校淡江中学一样,《初恋这首情歌》故事发生中的学校——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正是导演约翰·卡尼的母校。
学校充满了霸凌现象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4岁男孩康纳(Conor)的个人成长故事,电影的一开篇,镜头对准的是康纳一家的家庭会议,因为生活的拮据,康纳被转学到了新学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一开始男主角显得懦弱怕事,受到同学欺辱。
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康纳生活里充斥着不少烦恼,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爱情,母亲在外边处了新欢,与父亲两人时常争吵,在学校里,康纳也必须面对来自同学以及老师的霸凌和压制。
女主角拉菲娜遇到女主角拉菲娜(Laphena)之前,康纳的生活可谓灰不溜秋毫无特别。
但当美丽的拉菲娜出现在他眼前时,为了搭讪和引起注意,康纳声称自己有个乐队,要姑娘来拍录像带。
骗成功之后,康纳开始找人组乐队,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在学校也不认识什么人,但乐队还是很快组起来了,名字就叫做(唱街)Sing Street,正是电影的英文片名。
Sing Street第一次拍音乐录像带电影由此开始了主线故事的讲述,围绕Sing Street的成长,男主角康纳也会有所成长,他经历了初恋的痛苦和甜蜜,和欺负自己的同学化敌为友,在一遍遍和自己的乐队成员的排练和演唱中,在哥哥Brendan的帮助下,他渐渐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同所有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的电影一样,男主角康纳最终在电影中呈现的样子有了很大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电影结束前的一场学校舞会的现场表演戏,台下尽管也有人不断嘘声,刻薄的老师不断制止,但康纳依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演唱了包括写给拉菲娜的慢歌《To Find You》在内的三首歌曲,他在歌曲了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愤怒,以及表达自己的热爱。
他在台上兴奋地一遍又一遍的喊:请记住我们,我们是来自都柏林的Sing Street。
电影的最后一幕充满了象征色彩,甚至激昂的不像真实,表演完的康纳牵着拉菲娜的手不停的奔跑,回到家里,央求哥哥Brendan即刻送他们去渡口边,他们最后开着爷爷遗留下来的那艘快艇,不顾一切地去了开往英国的方向,尽管天下起大雨,海上波澜四起,两个人却笑得比什么时候都更坦然和喜悦。
康纳与拉菲娜,以及Brendan而镜头转过来,是更加激动的哥哥,仿佛弟弟的出走,是战胜某种生活困顿的体现一般,让他一下子重拾了当年的激情。
事实上,相比主角康纳,哥哥Brendan更让人动容,他总是在弟弟身边扮演着一个“导师”一般的角色,告诉弟弟该听什么样的音乐,该如何向女孩表白,该怎样去当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跟随者。
在电影中的许多地方,弟弟的许多言行是直接模仿哥哥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有了哥哥Brendan的引导和影响,弟弟康纳才找到自己的出口。
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哥哥Brendan曾也是一个有着热血理想的人,他也爱音乐,甚至更加热爱。
但作为长子,他或许承担了更多的来自父母之间失败婚姻的阴影,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苦恼,对于失落的理想,他选择用放荡不羁来掩饰。
电影中有一场戏,Brendan咆哮着对弟弟说:曾经我也是一个喷射发动机。
这是一部我最近看过后便最喜爱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能够让我有所动容,少年青春热血的故事总是可以鼓舞人心的。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也在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极为舒畅的片子,他的节奏他的镜头以及充满青春自信的演员们,都是让人所愉悦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音乐,真是太好听了。
如同约翰·卡尼的《曾经》、《歌曲改变人生》、以及我很喜欢的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一样,看《初恋这首情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如何从无到有?
勇气或爱又是如何从无到有?
故事中的人是如何从生活中的泥淖里走出来?
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之于人的魔力。
《歌曲改变人生》有一句台词,马克·鲁弗洛对凯拉奈特莉说:我之所以喜欢音乐?
是因为音乐会让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突然变得“闪亮”。
《歌曲改变人生》台词就像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或许我们不能说是音乐成就了电影,但音乐确实是这些电影里最迷人和最发光的部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什么烦恼或孤独是看电影听音乐遣散不了,如果有,那就看/听一部如《初恋这首情歌》一样的音乐电影。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0NjAwNw==&mid=2649834487&idx=1&sn=87c3acd22023ba8948b5ece99692bfb6#rd
电影没的说,喜欢影片中的人设,哥哥最爱...只是康纳说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从爱尔兰看到威尔士,我觉得不太可能,就去谷歌地球看了看,然后顺便把海边的取景地都找出来了。
<图片1>
这个还是比较好找的
恩,你可以发现那个圆柱状的建筑和房子形状的建筑是吻合的,所以可以确定。
这个也不难找,都是在那个小码头拍的,根据栈桥的形状(左边有一个小尖尖,小康纳还开船碰到过)可以确定。
<图片7>
这个取景地还是挺难找的,不过还是找到了<图片9>虽说爱尔兰的海岸线不算复杂,码头也不是很多,但是要确定下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乐队是坐火车来的这里,所以先找到两个有大型栈桥的码头缩小范围,然后看爱尔兰的铁路分布进一步确定,但还是不确定,最后从镜头中后面岛屿的背景可以确定是基尔莫尔码头无误..额,对,就是这...
以后看电影多注意注意,旅行的时候会更有乐趣
正文在分割线后,前面这一片区是我的叨逼叨板块,与电影无关。
①内地上映了,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
那啥,像这种自我介绍型的留言就不必写好多次了,你是啥玩意儿我已经了解了。
欢迎你联系我线下面对面口吐莲花,我一定抽你一个耳光代替你失格的老妈和老师教育你读书不等于吃屎。
②评论里用“果然一般都是女性才”句型扣帽子的男性,你有事吗?
🙂喜欢不喜欢这种个人好恶判断标准跟你带不带把有关系?
我还喜欢death metal呢,你不喜欢那就被开除男籍了呗?
不喜欢就不喜欢,没人强迫你喜欢,但少猥琐兮兮上来就拿性别扣帽子。
③我居然有朝一日等到内地上映啦哇哈哈哈哈,重刷日程安排上!
分割线- 一个月内三刷达成,脑仁儿里的躁动让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写下久违的作文。
-我是本电影的自来水,思绪非常主观偏颇散乱--别人都在谈梦想爱情音乐,那我就谈谈家苦吧- “唱通街”,这是香港字幕为Sing Street起的乐队名。
粤语里“唱通街”的意思是大肆宣扬,当然,这是在香港呆了五年仍不能讲好粤语的我特地去google过才知道的。
倒是这个名字,特别符合我对男主Conor和他的野鸡乐队的第一印象。
不就是中二+撩妹,这阵式还真是恨不得“唱通街”让全都柏林都知道呢。
尤其是创作出的第一首酷炫狂霸拽的The Riddle of the Model,那火树银花的用词,那霹雳混搭的曲风,那递给Raphina磁带时心口不一的傲娇,简直一击即溃好么少年,你真的太好懂。
说实话直到这时我都觉得自己在看一部美国范儿的热血励志青春歌(舞)片,毕竟我这个年纪对恰恰介于“刚刚过去”和“很久以前”的青春,有一种十足的不愿深交的尴尬感,而前半段确实有足斤足两的笑料,于是让我觉得就这么轻松地吃吃爆米花也不错呗。
谁知,我还是低估了青春这颗炮弹的余波。
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过窝在房间里隔着门听父母吵架的经历。
我依稀记得发生这种事的时候我是蒙着被子哭,或者冲到他们中间对他们大吼要他们停下。
索性这都是过去的事了,父母也早已变成了老夫老妻,一起爬山自驾,偶尔互相埋怨,大多时间是站在统一战线对我的婚姻和未来絮絮叨叨。
但是偶尔回想起来,一个独生的小孩,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和家就是天。
可是天要裂了,连个能说说的人都没有,毕竟这对我而言属于“家丑不可外扬”的范畴。
所以看到兄妹弟三人伴着门外的争吵声,播放黑胶碟片,抽烟,跳舞,欢笑,以同胞的纽带互相保护,我真的很羡慕。
印象很深刻的是兄弟俩坐在楼梯上看着妈妈的背影聊天。
“树木太高挡住前路,所以她退回来了。
”哥哥说这话的时候,妈妈正以一种近乎别扭的度假姿态,反手撑着台阶,戴着墨镜,啜着小酒,翻着报纸,坐在自家门口晒太阳。
这一幕太奇特我却好像又懂。
这是一个人,已经听天由命的人,却仍有一点不甘心的人,在短短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尽全力摆脱和忘却家庭丈夫孩子债务组成的生活,用阳光晒晒那已经潮湿生霉的梦想,不愿它就这么死掉。
杀死梦想的,是生活,是互相爱着的人。
多错啊,但是多对。
Raphina感叹过,父母的爱,真是奇怪。
可是哪种爱不奇怪呢?
哪种爱又不自私呢?
爱是双刃剑,可以让人开心,也可以让人伤心,这就是happy-sad。
男女之间的爱情,是多巴胺、肾上腺素以及其他种种或化学或魔法组成的玩意儿,是更纯粹更强烈更随心所欲的happy-sad。
然而至亲的爱,却是永生交织着血缘、责任、义务、伦理,它们有时候毫无保留地披荆斩棘,细心呵护不为外界伤害;但有时候,它们成了刺,成了牵绊住前进脚步的藤蔓,成了痛苦的始作俑者。
这种happy-sad,却是欲说还休。
哥哥Brendan这型的非常是我的菜。
壮(注意,是壮,不是胖),懂音乐,俏皮话随口就来又不失自我的深度。
“Rock n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这话我简直能记一年。
如此可以想象当年的他,大学生,短跑健将,意气风发,玩得一手好吉他,撩妹一撩一准。
可是如今却落得一个蓬头散发家里蹲的辍学毒友。
Brendan对着Conor发飙那场戏我看了三遍,三遍都飙泪成狗。
你要说他憎恨父母厌烦兄弟那我肯定是要骂你的,从他对父母内心的了解以及对弟弟梦想的支持都可以看出这是个情感很重的人,是个很爱很爱这个家的人。
说个剧透的细节,某次深夜父母再次爆发争吵,Brendan隔着门听到模糊难辨的对吼,就能捕捉到母亲外遇的蛛丝马迹,他简直敏感细腻到不行。
但这样一个尚未脱离青春范畴的年轻人,却善于用嬉笑和不正经来对抗父母的权威以及调戏弟妹,善于用一种不在乎一切的态度加以掩饰,娴熟得如同一个跌打滚爬几十年的老油条。
大概就是这份亲人之爱,伤害了他一次又一次,让他失望了太多太多次,以至于让他觉得只好不在乎,不在乎的话伤痛就能轻一些,还轻不了那就麻醉自己,辍学,飞叶子,放弃音乐,甚至放弃这份沉重的爱。
然而这欲说还休的happy-sad哪是说扔就能轻松扔掉的。
纵然父母每次争吵时自己都能像个没事儿人似的插科打诨抽烟睡觉,但当真的知道他们婚姻破裂无可挽回的那一刻,强装镇定的Brendan其实早就乱了阵脚。
而面前这个一心只想着自己演出的亲爱弟弟,他脱口而出的无心之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下有对话剧透)。
Conor(对兄长的异常情绪摸不着头脑):“你怎么了?
” Brendan:“我不知道,我只是现在有点焦躁。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两天没飞叶子了。
” Conor:“为什么?
” Brendan:“因为我想为我自己的人生做点正经事。
” Conor(不理解地笑了一声):“为什么?
” 我觉得这段对话简直绝了,就是这短短的交锋让我对导演大叔的敬佩陡然提升到了殿堂级。
按理说,父母兄弟姐妹,这些人应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是我们自以为最了解的人,但恰恰很多时候,这自以为的最了解成为了最大的误解。
就好像小学阅读理解里遇到的故事,妈妈每次吃鱼都夹走鱼头,儿子就认为妈妈爱吃鱼头,直到多年后娶妻生子,才意识到妈妈是为了把鱼肉留给孩子吃。
同理,Conor大概是真心以为自己的大哥就是这样一个骨子里玩世不恭的黑胶宅,沾沾毒,听听歌,日子得过且过才是常态,此时的波动的情绪实在是难以理喻。
Brendan突然变得不一样了,Conor的脑子却一时回不过弯,下意识地诘问来表达自己的不解,却正中大哥最痛的伤疤。
Brendan爆发的自白非常触动我。
他对父母和弟弟的指责于我有了共鸣。
不怕暴露我阴暗的一面,我想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对父母的怨恨,那些怨恨掺杂在爱里,成了心头一个死结。
Brendan曾经有梦想,曾经有翅膀,曾经想飞,却被母亲以爱的名义生生拦下。
继续往前数,当他曾经是独生子的时候,想必他也经历了如我小时候一样不能与外人分享的家庭之苦,本该被祝福而降生的孩子,独自充当着幼稚年轻父母的粘合剂。
而后他有了弟弟和妹妹,他用自己前人栽树的经验教训保护着弟妹,指导着弟妹,在Conor机缘巧合下继承他音乐之路的时候, Brendan更是倾囊相授,甚至仿佛看到自己的梦想在灰烬中有那么一点重燃的盼头。
然而被自己支持着的Conor,却也是这么不懂自己,误会自己,甚至敏锐地感觉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无意的轻视。
“你走在我开拓好的路上,但是,我才是他妈的那头开荒牛。
” “You just moved in my jet stream, but once I was the fucking jet engine.” 原台词太棒,哥哥我爱你。
终于的终于,Conor读到了一点Brendan那不肯轻易示人的心。
当他循迹走到了Brendan搏到尽开拓出来的道路的终点,即将自己铺设崭新而未知的轨道时,Brendan依然毫无犹豫地做了那只给出第一把力气的推手。
惊讶,激动,羡慕,不舍,担心,祝福,当小船已远走,Brendan靠在座椅上粗重地喘着气,我想他应该看到了另一个时空里自己义无反顾前行的背影。
到底有人,替我高飞,不管结果,总算试过。
该对谁道谢呢?
对这只有我尝过的happy-sad。
其他方面,比如原创歌曲超好听(非常推荐Up和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购入了OST的我每天循环五百遍),比如80年代怀旧金曲简直棒(Rio和Maneater太抓耳),比如MV都拍的超带感(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那支美国校园舞会风真的非常Back to the Future),比如男帅女美(我好喜欢鼓手,不对我每个人都喜欢),我就不多扯了。
一部电影好与坏,除了硬件软件客观主观,我倒觉得最讲究一个”天时“。
所以,感谢Sing Street在我生命中最对的时刻出现,really happy-sad。
通篇看下来这是一份极其散漫的自来水作文。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这么爱Sing Street,恨不得”唱通街“,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
PS.表达一下我对《初恋这首情歌》这个译名(连带港台译名都很烂)和豆瓣简介的反对,编辑者要么没看过电影要么看歪了嗯。
约翰卡尼的音乐三部曲里面最喜欢这一部。
导演把青春期的各种情感拍摄的非常细腻真挚,破碎的家庭,婉转的初恋,为了女神坚持的摇滚梦,这些都表现的太棒了。
当女主听到demo流泪时我都会愤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为喜欢的人和事付出更多。
喜欢本片因为他足够真实,不像有些摇滚电影一路反这反那反到底,当他们遇到青春期的种种不顺心和委屈时,和我们曾经一样,大多数都默默忍受和妥协,只是男主的态度是get on with this shit and make some art,后面这半句就说明有些人真的生而不同。
而女主为了模特梦独自去伦敦吃了大苦头,幸运的是她也没有放弃,当他们最后坐上破船乘风破浪去伦敦追求梦想时,爱情也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
PS:除了大爱女主的颜以外,她的口音也是非常迷人啊。
正如题目所说,一开始跟着音乐抖脚的我,最后是哭着看完的……而且一共看了五遍。
对于太喜欢的东西啊,反而不知道怎么开口,所以只讲点关于这个电影的小花絮小八卦1. 扮演妈妈的Maria Doyle Kennedy是演员兼歌手,年轻的时候演过另一部发生在都柏林的关于组乐队的电影The Commitments,其中的主角叫Jimmy Rabbitte。
一开始各路影评误以为Sing Street的男二Eamon成天抱着小兔子不放是因为导演想致敬这部电影,导演在采访中解释说他少年时期真的有个叫Eamon的朋友特别喜欢兔子,虽然他也很喜欢The Commitments,但并没有致敬的意思。
2. 导演提到的这个叫Eamon的朋友被导演请来参与音乐的创作和弹贝斯,他自己也决定重拾音乐事业,最近在instagram上宣传。
导演曾经评价演男一的小演员说他挺好看的,跟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好看。
我一直以为他开玩笑呢,直到这个真Eamon在instagram发了他们小时候的照片(下图左和右),两个人都很萌,而且腿长逆天……一点都不开玩笑!
3. 演Eamon的演员基本上是本色出演,乐队三件套都会,而且试镜的时候也是一副酷得不行的样子,咕嚷着I don't wanna be in a film, I just want to do my music (那你为什么要跑去试镜……= =)4. 演Eamon的演员还表示,Up那首歌(就是电影里出现的第二首原创,晚上Connor跑去Eamon家写歌然后他们一个拿民谣吉他一个弹钢琴,镜头一转就变成了白天乐队拍mv,随着长镜头慢慢扫过去一个个乐器加进来那一幕)真的是一个长镜头,本来穿着晚上的厚衣服的他和男主在镜头转开之后得赶紧换衣服,他的运动裤太紧脱不下来,还要两个人帮他一起拉才脱掉……难怪镜头最后转回他们的时候两个人都满头大汗。
5. 关于电影里出现的乐队和唱片,导演表示确实一个个打过招呼,很多精力花在了跟律师打交道,获得授权上。
音乐,造型,还有拍摄那些专辑封面的摄影师都要一个个问过来。
有些乐队一开口就要2万欧,所以没能放进来。
但是The Cure最酷了,他们问Robert Smith说:我们一个小成本电影,只能给你500欧,能不能借歌和造型一用?
Robert Smith大手一挥说钱不用给我了,你们捐给慈善机构,给我看个收据就行啊!
爱画粗眼线的人都是心地善良的大好人T___T 壮哉我大保健乐队!
6. 虽然是亲身经历改编的电影,但导演说家庭那段并不是真的。
他自己家庭挺和睦的,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他倒真是有个哥哥给他带路。
而这个哥哥在电影上映前不久过世了,所以才有了电影结束以后的那句For brothers everywhere. T___T7. 最后一条比较严肃,导演说他以前为了生计去做音乐相关的工作,但是并不喜欢那一段经历……从此决定再也不用自己热爱的音乐作为赚钱的方式。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他在电影里借哥哥之口发自肺腑地黑了一番翻唱乐队。
其实导演在电影里夹带了很多私货,除了喜欢的乐队,他中学里有个女孩子总是像抱孩子一样把包抱在胸口,他很想却从没上去搭话,更别说组个乐队来引起她的注意……导演还说最后结局的用意是希望像那个High School Prom一样,从现实慢慢变成幻想中的MV,但很多观众误以为这真的是个happy ending,为此他有点后悔没处理好。
我当然知道音乐并没有那么大的魔力,可至少我们眼泪之中仍有慰藉。
懂的人自然会懂。
(可能有微剧透 我也不知道算不算 捂脸.jpg还是慎入)看了约翰卡尼三部曲的第3部 第2部真的很喜欢 这一部的结尾依然没让我失望 一开始其实没有太get到女主的颜值 直到快到一半的时候她和男主在海边走真的很美!
这张当时看的时候简直觉得她是迪士尼公主如果说4星给剧情的话,那么剩下一星一定是给兔子哥!!
我真的全程截屏只要他一出现就开始咔嚓咔嚓QAQ他怎么能这么帅啊啊啊!
他的每一件毛衣我都很喜欢!
虽然这件不是咳)
不好意思看他太专注了好像没有截全员的图 哭)整个电影其实强调乐队团魂部分不是很多 着重还是描绘了男主和女主之间的感情线 还有男主家庭学校生活方面的一些内容 相对出现的比较多的还是兔子哥(可能因为我只关注到了他咳咳)校长的人物塑造方面感觉还是稍微有点扁平(只是一点点!
我这里其实有点挑刺)完全不影响整部电影给我的好感!
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结尾的部分!
第二喜欢的是兔子在结尾说话的时候!
第三喜欢的是男主和兔子之间的友情!
结尾让我感觉到哥哥这个人设是真的完全的立体了起来 非常喜欢!
最后的那个一越简直越到我心里去了 感觉直接升华 而且片尾曲也是我整个电影里面最喜欢的歌!
最后一段的氛围就是暗暗的很多云 看着真的很舒服看到最后才想起来男主好像跟我差不多大 可能就大了一岁😂说实话挺羡慕电影里的情节的 但是也觉得现在没什么不好 可能我就是比较喜欢平平淡淡的一生 但是当我看到他们趁着青春去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时候 真的由衷的感到开心!
可能是青春的感觉吧 就像里面的台词说道“我不知道这个举动胆子蛮大的——就这样吧”可能在我即将到来的青春里面不会轰轰烈烈也不能肆意妄为 但是希望在我做选择的时候能想起虽然我不知道前方的路怎么走,但是就这样吧!
共勉。
(第1次写影评写的不好的地方请多指教 而且我读书也很少思想也不是很深刻语句可能也有不连贯逻辑也有可能不通顺还请多多谅解)最后是几张兔兔的美照!
我永远喜欢这张图要把它改成我的朋友圈壁纸!
————————分割线———————2023.2.7听多少遍《go now》都会热泪盈眶这段时间断断续续听了很多摇滚乐 意识到:约翰卡尼真牛!
用了半年的壁纸
不说帅哥美女,初恋,情歌,说说电影里1985年都柏林小镇的傻傻酷酷,抑郁颓废又小变态的风土人情,也许只有在这种Depressed and Distressed 小镇才能酝酿出英式摇滚:少年都有家庭问题,都抽烟喝酒不学习,要么就整天喂兔子;成年人都很无聊郁闷,要么因为酗酒和暴力被关起来;要么出轨,整天和老公吵架;要么干脆得了抑郁症。
老师打学生,男人打女人,有的人还打邻居。
这些人仿佛一只只鞭炮等待着被摇滚乐点燃炸响。
每个人都会一个乐器,还有不少深藏不露的音乐高手,或者家里藏了一柜子唱片,或者地下室满是乐器。
如果一个少年的职业目标是建筑师,不是歌手,艺术家或倒垃圾的,就是放弃梦想。
支起乐器敲敲打打是最酷的事;组个Band和组桌麻将一样快速,因为参加Band和参军一样,人人有责。
而且哪怕再烂,Band必须唱自己写的歌,唱口水歌会被鄙视。
为什么要组Band?
沟女。
学校一定有一个变态保守的教导主任,像质量监督员一样保证所有学生的服装都整齐划一,对稍有不同的“次品”疯狂打压,但这个乐队一定会令他抓狂的。
混迹在校园里表面规规矩矩的学生,音乐一响都是反叛派,极端分子,破坏狂。
至于爱欺负人的小混混,很快也会“改邪归正”,被乐队收复。
先是对拍Video的男主角出言不逊被打,然后被男主角几句话搞晕,比如“你在我的世界,但我不在你的世界,你只是我写歌的素材.”“你只会阻止事情,但不会创造. ”,最后乖乖做了乐队的保镖。
哥哥会让身无分文的15岁弟弟和他16岁的女友开一艘小船从都柏林私奔去英格兰追求梦想,还说:“You probably gonna die,but anyway,go on!
go!
”
不如前两部那么让我丧失理智
为爱奋斗的男人,为你写歌
男主是个奶娃娃... - 小“鲁尼” 他哥 和养兔子的男孩有意思。
兔子哥好帅
最近最好看的青春片,最好听的原声。
真看出这家伙拍电影越来越上道了,这部镜头上来说很游刃有余,不仅是个跟音乐有关的故事,而是真的能讲个音乐的故事了。真是一帮小孩儿啊,年轻不就该这样么,写歌也大胆,拍片也大胆,装扮也大胆,唯独对感情小心翼翼,一旦开始却又毫无顾忌。创作过的人会更有感触吧。和一帮朋友一起做事的日子要珍惜
估计是文化差异大吧,全程无感。。。
啥玩意啊,拍的真幼稚,女主还丑
Happy—sad,London calling.
男主角才16岁啊16岁!!不知道国内那些都快奔三的还僵直卖萌的小鲜肉们怎么有勇气不退出演艺圈的。
在吉他手家練團 吉他手媽媽進來送吃的 瞬間我就哭了⋯⋯(OST已入(二刷達成(三刷達成(dvd已入(四刷達成(siff2017五刷(2020院線六刷
没有她,你们就是巷道里的一群基佬。”—————同《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2013)一样,先听的其中的音乐,才找的电影看 … 也同样认为,音乐与电影未能做到相辅相成,喜欢里头的歌曲之一:《The Riddle Of The Model》,却不能与电影互为沉醉!那一场学校录像还算是有意思,现实中的矛盾与不幸,在这一次MV录像中通通化解,还致敬了一手《回到未来》(1985)和《颤栗》(1983),骑摩托入场的【杰克·莱诺】又有《洛基恐怖秀》(1975)的样子 …————— 📀 2016·爱尔兰【7月【➊】】【2020 ▲ 384】【≈ 106分钟】【原版 ★ 中文字幕】【⭐】◀▶【⭐⭐⭐】
“为你的悲伤而快乐,那就是爱的感觉,悲喜交加” 约翰·卡尼导演继《曾经》《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后第三部“音乐人生”,而这一次,五线谱上流淌着青春恋习曲,六琴弦里跃动着浪漫必修课。想把我唱歌给你听,就是这部电影最贴切的意境。
太中二了 虚高
少年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感染人,可惜相比前作差太多了,现场转录音非常生硬,各种出戏。而且有一个bug必须说一下,男主这撩妹水平,尼玛这是初恋??骗鬼呐?2星带着你的狗粮,滚!!
好难看 故事无聊 歌太难听 唯一可取的就是男主哥哥 看完啥也记不住 剧情两天就忘了
演唱会男主选择唱慢歌赶客真是不拿乐队当回事!
小子为了妞儿,组了个乐队;哥哥大学退学在家闲待着;父母整天吵架。结局过于美好,说实话,不太是我的菜。
如果只看70分钟肯定是4星,后面就眼睁睁看着场景步入俗套,于心不忍
后半部分泄了气,OST非常好。喜欢把兔子养在床上的兔子男和曾经是jet engine的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