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新加坡电影,故事以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刚分家时为时代背景,给人做小的二太太因为丈夫过世,又没能生出儿子而被大太太赶出家门,带着几个女儿,挺着孕身回到乡下娘家。
作为家中大姐,自出生时便因为是女孩而被说不祥,只能称自己的父母为“四叔”、“四婶”,此番回到娘家时的处境可想而知。
剧情横跨数十年,从村落生活到政府组屋,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同处在新加坡,有人信上帝,有人信观音,闽南语、马来语、印度式英语穿插其中,热热闹闹,导演也借由这部电影让世人对新加坡的发展历程作大致了解。
相比较之下,大姐的奋斗史倒不足以成为影片的出彩之处,大姐在重男轻女的文化环境里一味隐忍和退让亦是让人非常反感的地方,愚善之人必定受命运欺辱,这点在电影里还算写实。
片尾值得一看,插曲和片尾曲也值得听。
无意中看到的一部电影,一口气看完两部,天啊,怎么会有这么接地气的电影。
这是新加坡的一部变迁缩影。
习惯了忍辱负重,逆来顺受的女主,努力顽强生存。
当人受到不公平对待时,不一定会公平对待别人,而是继续把这种不公平传承下去。
女主就是重男轻女思想的受害者,因生不出男孩而被赶出家门,但同时自己也重男轻女,对后来生下的儿子偏心。
对大女儿就像她家人对她一样,要承担一切作为大姐要肩负的,包括一切不公平。
女主是没有自我的,凡事为家庭,为孩子,唯独没为自己,因此直到去世都没再为拥有自己的感情。
也许对她来说,家庭面前,什么都不值一提,这也是那个时代女子的悲哀。
另外,看了电影后对新加坡有了多一点的了解,不得不佩服,新加坡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发展成小强国,它的政府管理就很到位,得人心。
在解决种族冲突方面就值得借鉴。
当华人和马来人有冲突时,印度官员是家家户户去宣传和平共处理念的,他们的官员是可以到家与百姓接触沟通的。
也许是这样团结整个国家才能强大起来。
希望疫情早日过去,能去新加坡看看。
《晓说》第一期讲的就是新加坡,从此开启了我对这个弹丸小国的兴趣。
从一个一穷二白没有任何资源连水都要进口的四线国家,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成为东西第一强国,标准的发达国家,说是奇迹一点都不过分。
电影借用了《阿甘正传》的讲述手法,以小人物的经历,串联起几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可惜在人物情感塑造上有型无实,没有留下一个可以感动我的桥段(我是铁石心肠)。
电影6分,情怀+1,7分。
《晓说》里讲,新加坡人民善良、虔诚,所以有福报,他们选择相信李光耀,老天眷顾,选对了人,从此过上了好的生活。
其实不是的,电影里讲的很清楚,新加坡的华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是一群连饭都吃不起娃都养不活的最底层人民。
选择相信政府、相信领袖?
对不起,他们连最基本的政治生活概念都没有,选举是什么?
国家是什么?
政党是什么?
他们完全不知道。
他们也不相信政府、也反政府,也耍流氓的。
新加坡直到今天,并不是什么人民的选择,单纯就是因为出了一个具有超高政治能力的领袖,高晓松那是情怀,信不得。
电影中很少直接提及李光耀的执政理念,只是因为我个人对李光耀先生的推崇,哪怕是一丁点的讨论,我都敏感的捕捉得到。
一个老生常谈的争论,马基雅维利主义到底对不对?
个人隐约记得李光耀先生是推崇过《君主论》的,也处处体现了《君主论》里的论点:与其让人民爱戴,不如让人民惧怕;惩罚要一次性给够,奖赏要分多次慢慢给;君王绝不能追求慷慨(福利)以讨好民众,钱要花在最需要的地方等等。
顺便安利一个李光耀先生的观点:“民主政治最大的问题是短视,大家都知道这个社会有病,得治,但是如果政治家开出的是一副苦口的良药,短期来讲会危及社会的福利,但是长期对人民有利,在民主政体下,这样的政治家就上不了台。
我从来不追求民众短期的喜欢(讨好),长远的发展最终一定能得到民众的认同。
”事实也如此,李光耀先生目前在新加坡有如此高的声望,其实也不是一直这么高的,也有过反对声音的。
新加坡的发展之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资本输出,就是这么简单,我们的政府哪点没有学了?
只是中国比新加坡了大多少?
人口、国土面积、民族多样、地区差异,如果赞同新加坡走过的道路,那就应该赞同我们目前正在走的道路。
严打、控言论、抓左派、关大学,李光耀先生比我们做得还要极端,这些地方为什么就不提学新加坡了呢?
还真是选择性失明。
两三百年的时间,根本不足以检验一种政体是否先进。
世界近代史当中,还真没有靠民主政治改革让一个国家从落后到发展的先例,俄罗斯、乌克兰、伊拉克(战后)、泰国。。。
相反,在集权体制下翻身的例子倒是很多,中国、伊拉克(战前)、新加坡、利比亚。。。
我相信这其中一定是有深刻的原因的。
邓公当年敢在老慕之年而不顾死后名声,冒天下之大不韪力排民主政治改革,今天看来是多么的可贵,多么的高尚,中国人民是多么的幸运!
刚好最近,新加坡宫斗大戏拉开帷幕。
威权制的问题就是领导人的权威总是一代不如一代,李光耀先生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人民的无限爱戴与信任,但是李显龙与其父亲能力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当李光耀先生的政治遗产慢慢淡去,新加坡将何去何从,让我多少有点担忧。
当年的发展,其实跟整个东南亚经济大发展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从殖民地到独立的国家,生产力解放不是一点半点,可惜好光景总不长,如今全球政治生态恶化,像新加坡这样的弹丸小国的国恐怕并非自己能够掌控的(中国人民好幸福)。
站队美国真的是个好选择吗?
还是拭目以待吧。
仿佛看到了父辈的生活,当然我的父辈应该比剧里面更难。
而我想的更多的奶奶👵,剧中的阿嬷就是奶奶,永远在细声细语,永远的给爷爷端茶递水,永远的逆来顺受,永远的忙忙碌碌。
生活总是一地鸡毛,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接受然后继续向前。
“逆来顺受”那个时代的重男轻女,刻在骨子里的,根深蒂固了,就像剧中的旁白说的“好像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从小到老的要求就是让、忍。
奶奶的这辈子就是这样,忙碌辛苦一辈子,没有享福没有收获“家人”,女主说的最多的就是“我们都是一家人”,所以每次争吵矛盾之后,她都会忍让,然后主动寻求化解矛盾。
其实家家都是这样,总有着无数的矛盾,而正因为是家人,所以最后都可以不计前嫌。
“活着”这个电影会让我联想到活着,当然活着更残酷更残忍,那个时代更不近人情。
《我们的故事》又名「请回答1965」,又名「新加坡往事」。
名字是假,魅力是真。
[偷笑]电影分上下两部,通过本地华人一家N口人的生活际遇,讲述新加坡这个六十年代一穷二白,连水都要进口的国家数十年的演变史。
作为新加坡成立五十周年的献礼片,真是见微知著,看得人荡气回肠。
据说搞创作的都有这么一个定律,写大人物(事件)要往小里写,写他的日常、平凡、真实。
写小人物(事件)要往大里写,写其命运与时代、历史的关联。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至暗时刻》中用了大量笔触刻画丘吉尔的老迈蹒跚,暴躁刻薄,抽烟嗜酒等生活常态。
而《阿甘正传》的暗线则直指二战后美国波澜壮阔的三十年。
然而在看《我们的故事》时,会本能地忽略国家,历史,时代这些宏大词汇,它们像一管针剂般悄无声息地注进了这个普通家庭的日常。
再加上导演是一个能带观众玩情绪过山车的高手。
我们的情绪随着人物的命运悲喜交加,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起落沉浮。
一般而言,做作的主旋律电影会把你摁在地上强行要你热血沸腾,或是用能炸瞎耳朵的BGM来彰显它的慷慨激昂。
好在这类技法在这两部电影里都没有。
但仍旧不妨碍你热泪盈眶,涕泗横流。
我对新加坡的初印象来源于这个国家有着令人闻之色变的鞭刑以及不能携带口香糖这般严苛的律法,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
至于「亚洲四小龙」,「国父李光耀」,那都是很后面的事了。
看完这两部电影,才知道原来1977年他们就有高楼,电梯,停车场了,嗯,蛮吊的。
1.9号晚上打开爱奇艺想看一些电影,然后就觉得这个电影很有年代感,我好像会很喜欢,然后就在今天看了,是讲新加坡人的故事。
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以重男轻女直入话题,不过,故事的女主角还是蛮有韧劲的,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们能好好的生活下去自己一个人做各种生意,解决家里的各种麻烦,是一个很有头脑,也敢想敢做的人。
可能导演想要传递的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吧,因为对于那个时代那个国家了解较少,所以很难有力事情节。
不过也可以在小人物的故事中感受。
人生多有意思呀。
连续看了1,2两部,作为一个福建农村,且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地方,大概也是感慨很多。
大姐在整个影片中的表现出来的善良,容忍,甚至有点圣母,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那个年代下女孩大多都会被灌输这样的思想。
常常也会听大人说以前肉都是给男孩吃的,女生只能啃骨头,还不能去读书。
然后到了我这个年代,虽然父母已经开明很多,但是妈妈也会跟我们说她生了第二个女孩的时候,流了多少眼泪,村里的人背后总是议论纷纷,说这家没有男孩,当然我很庆幸,自己家里只有一个妹妹,我不清楚,如果有个弟弟,我会变成什么样,我是不是就会像影片中的大姐一样,或许也会变成扶弟魔吧。
再回到影片,父亲临死前的感悟,还有大哥的改过,可能都有点强行大团圆的感觉。
但是大姐劳累了一生,最后还是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体会刚开始的一点甜,这可能是最大的遗憾,最后也希望素婷可以不和大姐一样,好好为自己而活。
整部电影没有太浮夸跌宕起伏的情节,打动人的是温情和真实,默默地将真性情渗透在每个小情节中,再加上演员满分的演技和恰如其分的配乐,泪点就上来了。
整部电影风格纪实接地气,有心酸有欣慰有笑有泪,演员语速和情节都不拖泥带水,第一部和第二部我都毫无快进地看下来了。
我很少看新加坡电影,这部家庭电影更像历史片,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诠释了新加坡数十年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史,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是成功的,也是优秀的。
in this movie there are at least five languages appeared in this movie, they are: Mandarin, Cantonese, English, Hindi, Bahasa Melayu. but during these languages nobody use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but Singapore want to better mixed in this global environment, so it choose English as its governmental language.this really helped different nations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more convenient, and it also form “the Singapore English”
身为新加坡人,可能就会觉得这部剧很多地方都很贴切。
里面发生的事很多都是真的,水灾,对政府的不满,因造谣而坐牢。
这部电影的意义应该在于一种新加坡独有的现象,种族和谐,kampong 的精神。
我记得我看了这部电影的制作过程,其实都是特别辛苦的。
亲自下场,粪便,被打,哭 。
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很高的,马来语,中文,英文,福建话。
还有一场戏,打戏,大家一动不动的,掉了威亚,定格特效。
这部电影就是记录了新加坡的成长,大家的成长。
淹水的那场戏是人工制作出来的,想一下到底有多辛苦,多贵。
拍一部60年代的电影一定有困难。
要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又要去找道具。
电视机,风扇,德士,还有很多很多细节一定是特别难找出来的。
找出来是一回事,用的了是另一回事。
这部电影在我看了制作过程过后就觉得真了不起。
这是天灾加人祸大拼盘啊
小人物大时代
第一部挺震撼的,第二部就庸俗了。
新加坡爱国片,讲选举、种族冲突和居民生活变迁,浅薄地像开玩笑。倒是“重男轻女”思想还原地极好。
看不下去,尬。
政治宣传片
政局导致民生、语言、价值观的流动变化,以小见大的民族志。
宣传片拍的很好,黑社会看了都落泪
新加坡往事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是在被时代推着走,从来不知道前面等着我们的是什么。” 新加坡版请回答1988~
喜欢这种讲诉生活的片子
唉,受不了扶弟魔,所以给2分。我们福建以前的女性,自己就是重男轻女的受害者,反过来还要变本加厉的重男轻女。不过现在好太多了,很多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女的也很疼爱,或者第一胎是男孩,第二胎都想要女孩,而且更加疼爱女孩了。
真廉价的贩卖
是我的菜
小国寡民、筚路蓝缕,艰难建国、属实不易。以新加坡建国初期一个华人家庭的悲欢离合为载体,展现了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在吸引投资、增加就业、兴建组屋、消除腐败以及调和马华民矛盾等方面做的实事,以及对普通家庭产生的深远影响。ps:母亲这个勤劳善良、朴实忠恕的形象固然值得敬佩,但也有脸谱化之嫌;倒是那个口无遮拦、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大舅,虽然让人反感,倒是颇为出彩……期待续集!
有侯孝贤和王童的叙事风格的影子,新加坡能出这样厚重的电影,很难得!
被骗了,这特么是个苦情电视剧~~~
3.5
记录历史变革的影片。
看了二十分钟没觉得多好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