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22 July,0722:极右挪威(台),7月22日:当挪威不再挪威(港),7月22日:挪威爆炸枪击案,7月22日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冰岛,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狼少女月八日记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五季4天情人节深海寻人十小福零号舞台第一季优雅的家初见倾心西游ABC女王办公室特殊演员青春24秒雨天的妖怪你第五季幸福的拉扎罗正义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11季抗倭侠侣第二季野蛮人SugarSugarHoney为子搬迁小小阳光时髦老爹水煮金蟾我的灵魂是爱做的怖谷鸟镇巴女子幸福马上来征途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长篇影评

 1 ) 挪威的法律依据不能保护这个国家了

新纳粹是怎么来的?

片中罪犯说反对多元化,反对移民。

为什么要反对?

就是因为这些移民破坏了原先白人的价值观。

有人选择忍耐,有人选择妥协。

而关键是有人选择反抗。

而当有人选择反抗后,杀了77个人竟然只是无期徒刑。

在监狱内甚至还能有不错的生活,21年后还有机会假释。

魔幻不魔幻?

神奇不神奇?

简直就是极大的讽刺,无论是极左还是极右,都活得不错。

反而伤害最大的是那些中间派。

而中间派是社会上最大的派系,当他们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那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挪威甚至现在整个欧洲的政治氛围已经严重扭曲,对待难民问题极端妥协,极左派不断煽动难民往欧洲跑,中间派被政治正确压得不敢发声。

而极右从而有了生存的土壤。

当极右行动的时候,那受伤最大的反而却是中间派的普通老百姓。

这位新纳粹如果不是杀自己的同胞,而是专挑新移民杀,我反而敬他是条汉子,可惜他也只是一味把怒气发泄在自己同胞的“懦夫”而已。

问题搞到最后还是白人之间的内斗,而新移民毫发无损,该去欧洲的依然继续,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 ) 艺术的呈现与现实的矛盾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探讨了法治与国治的相同及不同。

让我见识到导演在处理恐怖与政治相结合事件的把控度。

在我的认知中,法是制约人们犯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大秦帝国》系列一中商鞅使我认识到依法定罪的条件,及法不诛心。

这是我认为的最初法律的形成,由它来制约人们的罪恶行使权。

我一直认为人都有着罪恶度,也经常处在浪漫,空想的环境中无法跳出。

而每当看着刺眼的新闻,责任感便要强迫我跳出那构想的浪漫环境,这时的我,内心极其矛盾。

我费力的思考着两者的极端,以至于我跳不出我构思的两者的极端。

也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极端。

我记得影片中庭审法官的一句话,“法庭在为挪威的最佳利益着想”。

恐怖事件发生后的最佳利益便是人民所在地的安全程度,及让策划者,行使者承认自己的罪行,并向人们认错,以此制约以政治为目的的恐怖行动。

国治,庭审官预想的国家最佳利益。

法治,是原告与被告双方和平的交流。

这一层,更多的是基于人性的表达。

法庭有理由让双方对话,以此验证国家民众的文明。

影片极右分子与右派的对话足以给予极右分子政治上的挫败感,也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

而极右分子的另一层挫败感及是他的“独自一人”。

到了最后,他什么也得不到。

辩护律师出于职业与人权为他辩护,辩护完成后,律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对辩护律师这样的处理,是否又太过于理想化。

除了律师还是父亲,这层的两难导演不想深究。

所以影片的理想程度高于它视听所构建的现实常态。

我挺喜欢这层矛盾感的。

 3 ) The poor/rich motivations

There is two sides of this movie. One side is the killer. He thinks he is leading an organization that helps or saves people. The other side is the survivor, who feels incomplete, lost, physically and mentally struggle, and finally stand up for his trial - he has family, friends, love, hope while the killer is completely alone. 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have fears. The fear that how apathetic the killer’s face is. He seems complete chill in the trail. As he said, he was completing the mission that he was given to release the people. I feel scared and it also makes me think about my thoughts about freedom of the sexual minority group. We all want to have freedom and hope. Living in a circumstance without validating environment can be threaten and hopeless.That was my motivations and hope for so long and put me here. I think now my mission is how to create my own validation environment for myself and others too. I hope to create the safe zone that we can be ourself, but also have family, friends, dreams and love.

 4 )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的真实感受

该电影是以挪威恐怖袭击事件为背景,毫无疑问,在观影的过程中是非常揪心的,尤其是当极端分子举起手中的枪射向每个学生的时候,那种冷静与毫无人性的眼神,就像手中的枪射向的是动物一样,每个学生纷纷倒下,学生们无助与惊恐的眼神,这一幕太令人震撼了,在观影当中,我心里一直在想,为什么警察会来得这么慢,为什么速度不快点,当警察好不容易赶到时,却没有出现我希望的所有警察一起朝极端分子开枪的一幕,虽然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样,那种严惩极端恶徒的快感,但归于理性,他们是警察。

极端分子不管是有什么样的理由,向手无寸铁的人开枪,都是不可饶恕的。

 5 ) 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依然钟情于政治性的表达,当然在这部信息量庞杂的作品中,还灌注了道德伦理、人性与法律,以及对当下欧洲时局尤其是难民问题的见解。

看之前以为画面上会充斥不少血腥冷酷的杀人场面,结果大屠杀的段落只占了影片开头半个小时不到的篇幅,而且表现手法相对比较克制,并没有过分渲染杀手的残忍行径。

剧本重心反而是悲剧之后幸存者心灵重建、恐袭者接受审判,以及辩护律师和首相控制局面多条线索彼此交错,逐渐编织出一个北欧民主国家遭遇恐袭后逐渐疗愈的痛苦过程。

由于故事线索繁多,影片给我的感觉更像是电视剧集的浓缩版。

幸好有导演一如既往的摄影和剪辑技术奠定视听基础,令影片不至于沦为平庸的电视电影。

其实可以对比去年德国导演法提赫·阿金的《凭空而来》来看,同样是表现新纳粹主义给欧洲社会带来的负面冲击,但比起法提赫·阿金“以暴制暴”导致无解的处理手段,格林格拉斯显然要理性得多。

恐怖分子的辩护律师这条线索无疑让观众有更多的思考点,不仅局限在这个民主国家的法律制度,还有更多关于人权以及道德上的复杂问题。

处理得最出色的莫过于让恐袭幸存者最后在法庭上与恐袭者对峙的段落,巧妙地将两条主要线索融汇一起,更暗示着这个国家经历惨剧后恢复昂扬的斗志来面对艰难险阻,乐观睿智的姿态让人看得动容。

 6 ) “他有枪,我们有爱”和“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比较一下最后法庭上男二号说的“他有枪,我们有爱”和巴黎恐袭后那位父亲说的“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我是把本片当做一部关于欧洲白左的高级黑片子看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本片题材恰恰是拍电影的禁忌:整部片子对男一号恐袭前的精心准备,杀人时的冷静,以及后面对审判过程的精准掌控,还有最重要的,其政治观点的诉求,表现得都极其充分。

整部片子看起来完全成为了枪手的个人宣传片 。

能想象美国有人敢去拍一部以911事件制造者为主角、表现他们如何炸毁大楼的电影吗?

而本片拍摄和上映的时间又掐在难民潮给欧洲带来强烈的冲击之后,难以想象,有多少当地观众会在观影过程中对男主枪手的政治观点五味杂陈?

片子另一条线展现了受伤的男二号及家庭劫后反应,但他们展示的所谓爱与宽容,在整片所展示的强大的恶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男二号伤前(夏令营里)伤后(法庭上)高调的政治口号式的发言,与一众热血壮志青年在枪口前上演的狼奔豕突的亡命奔逃戏码,更像导演精心安排的一出反讽戏。

欧洲人不通过此片认真反省,必将自取灭亡。

片中男一号用了一个长得很像中东人的演员,跟现实中的男主差别极大,我怀疑亦是导演有意为之。

真实男主

 7 ) 人间惨剧被拍成电影:135分钟屠杀77人,判刑21年的时候他笑了

现在已经是文明社会,人类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

但与此同时,来自于同类间的相残却从未停止。

这种同类相残的现象,一直“没有最恶劣,只有更恶劣”。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都免不了感叹一声“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7月22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挪威,变态杀手造成77死、300多人受伤,可谓“惨绝人寰”。

令人震惊的是:这起惨案是由他一个人造成的,更令人震惊的是:那个罪犯现在还活得好好的。

上面这张脸,就是制造“于特岛惨案”的挪威人布雷维克。

2012年8月22日,法庭宣判,凶手受到挪威最严厉的惩罚——监禁21年。

听到宣判结果的那一刻,他竟然笑了!

惨案发生在2011年7月22日。

当天下午三点多,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政府办公楼突然发生爆炸。

伤亡数字很快出来了:8人死亡,10人重伤。

事情还没完,45分钟后,奥斯陆郊区的于特岛上出现枪响。

一个32岁的男子突然朝在这里露营的学生射击。

90分钟后,特警赶到岸边,他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69人被射杀,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凶手很快被抓住,他承认还制造了政府楼下的汽车炸弹案。

一年后,他被判决监禁21年,这是挪威史上最严厉的惩罚。

什么?

这就是“最严厉”了?

因为:挪威没有死刑!

谁能想到,已经到了现代文明社会,还会出现这种残忍的大屠杀?

这起惨案被认定为挪威境内,自二战结束后,最为严重的暴力袭击事件。

为了永远铭记这次惨痛的教训,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拍摄了名为“7月22日”的故事片。

电影的拍摄、上映饱受争议,甚至一度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能公映,好在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坚持了下来。

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导演,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还有一大堆荣誉加身,《谍影重重5》就是由他导演并编剧的。

他的电影以快速剪辑著称,因为剪辑快速凌厉,所以他是一个很好的动作片导演。

但在《7月22日》,他则保持了冷静客观。

整部电影像是新闻纪录——惊天大爆炸,用摇晃的手持镜头,架在无辜的受害者身后。

或者直接用附近的监控影像,保留真实。

变态杀手布雷维克没有精神病,他受过高等教育,曾在商业学院修习商业管理,后居住在挪威东部开办农场,从事农产品生意。

案件发生后,他的律师很快到场,可见:他提前早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找了律师,还对整个行动进行了周密的策划。

【电影中的布雷维克和现实中的布雷维克】在营地里,他欺骗孩子们说他是警察,然后进到房间里举起枪……确保没一个孩子漏掉,当他看到装死的孩子时……竟然还会沉着地补枪。

在他的身上,有一种反人性的冷静,这种冷静令观众为之胆战心寒。

所有人都想问一句:为什么?

真相极其简单,这个凶手是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反对外来种族移民,反对穆斯林。

但是,2011年的时候,挪威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为外来移民。

因此,他将愤怒的枪口对准了政府,制造了政府大楼爆炸案。

那么,他为什么屠杀青少年?

因为这些年轻人都支持政府,“他们将会在未来让世界上的所有人都成为一家人”。

布雷维克是一名极端的挪威进步党党员,这是一个右翼党派,反对移民开放政策,反对多元文化,又被人称为“新纳粹”。

说回这部电影,电影其实更多地聚焦在对现代文明的反思。

事件的幸存者,有些余生都活在恐惧之中,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永远难以愈合;还有另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面对内心的恐惧,勇敢地活了下来。

而我们这些旁观者需要思考的是:文明的发展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形式?

民族分裂,恐怖主义,贫穷,极右翼……人类的文明每一步,往往都伴随着仇恨与不平等。

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付出极大的理性,和真正的勇气与坚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文明和秩序上的进步。

就像那个没有获得死刑判决的罪犯,因为:挪威本来就没有死刑。

 8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

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

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

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

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

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

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

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

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

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9 ) 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畜生的手段

看完这部影片。

一个感悟是: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义愤填膺的用畜生手段对付畜生,如果那样,那么公权力,也就变为了畜生。

影片中,无辜青少年受害者在痛苦心理挣扎中、或在痛苦接受手术时,画面一转,一个看起来较为舒适的审讯室,凶手却坐在那里大吃披萨、喝着可乐,主张自己的手指因被受害者头骨碎片迸溅划破,应该接受处理。

律师也只好“职业而体面”又很尴尬的提示景茶“我的客户应该休息下”、“我的客户应该处理下伤口”之类,景茶也就上来为其将伤处贴上创口贴。

凶手还很变态的“优雅的“,”礼貌的(教养的)“说了声谢谢。

是的,这种反差的给观众的心理冲击,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气的牙根发痒,恨不能扑上去将这个畜生撕碎。

但是抱歉,私权利,你怎样做都OK。

but公权力,我们无法像也门一样,用石头活活砸死墙间幼女者,只能枪必or注射。

虽然我绝对赞同石头活活砸死(but,如果这人是被冤枉的呢?

是的,在这里,依然讨论冤枉和不冤枉这个奇怪的论点,因为它对看客心理的影响力的不一样)but这里不讨论那些开化国家的先进。

只讨论事情本身。

个人非常崇尚重刑主义,but看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地区北欧五国之一的案件后,我的思索是:各有利弊。

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描述事实

 10 ) 十一月最后一夜观影《7月22日》:大风卷黄沙,无良是种病

这个十一月,大风卷着黄沙呼啸袭来。

娱乐圈是产瓜大户,但这个十一月似乎格外多。

这个十一月的社会伤亡事件也相对较多。

不过30天,热门事件不胜枚举:重庆公交坠江真相、兰海高速车祸15死45伤、炎亚纶劈腿翘屁嫩男、五星酒店杯子的秘密、马拉松递国旗、杭州城管暴力打狗、多地现非洲猪瘟疫情、俞敏洪女性堕落论、D&G辱华全网抗议、蒋劲夫家暴在日本被逮、孟庭苇离婚内幕狗血、乐山轿车撞向公交站台7死4伤、张家口化工厂附近爆炸22死、基因编辑婴儿出生、陈羽凡吸毒持毒被抓、薛之谦意难平出新篇、香港旅游巴士与的士相撞5死30伤……然而,有一件事,理应持续追踪,却好像突然没了热度:

11月22日,辽宁省葫芦岛,29岁男子驾车在小学校门前故意撞人,6名小孩身亡18人受伤。

男子被抓后供认因夫妻矛盾轻生厌世,随机选择作案目标。

最近的一个进展是:11月27日,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葫芦岛撞人案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冬季安全工作的通知。

然而,案件本身的后续似乎已难以见诸报端。

当然,有可能是维稳要求,也可能是案件在进一步调查尚无节点。

我们也不会忘记,事故发生24小时后,在雪花中,许多市民来到事发地点燃了3600根蜡烛以示悼念。

粗粗一梳理,其实今年已经有多起针对社会无差别伤害的案件——•4月27日,陕西米脂,90后男子持匕首对放学的中学生们行凶,造成9死12伤。

犯罪动机是报复母校,罪犯9月27日已被执行死刑。

•6月22日,陕西西安,40岁男子在公交车上持刀伤人,下车后继续袭击,造成4人死亡8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投资失败等原因产生厌世情绪,蓄意报复社会。

•6月25日,山东烟台,45岁男子驾驶叉车疯狂撞人,造成1人死亡十余人受伤。

男子被民警当场击毙。

•6月28日,上海,29岁无业男子当街持菜刀砍死2名小学生,砍伤1名小学生和1名女性家长。

凶手自称“因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

•8月20日,广西柳州,54岁男子驾车撞击并持刀伤害沿路群众,致使6人死亡12人受伤。

犯罪动机是因感情纠葛而报复杀人泄愤。

•9月12日,湖南衡东县,54岁男人驾车故意猛烈撞击人群,又下车持械砍伤现场群众,导致11人死亡44人受伤。

•10月26日,重庆巴南区,39岁女子在幼儿园门口持刀行凶,导致14名儿童不同程度受伤。

惩罚罪犯,也要遵循程序正义,这是毋庸置疑的。

像陕西米脂案那样,案发五个月后罪犯就伏诛是非常快的速度了。

在这类案件里,我最关心罪犯心理,也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

都说事出必有因,但心理问题本身就具有神秘色彩,在我们常人看来,这种报复社会对于消解厌世情绪肯定无用,但为什么总有人走上这条路呢?

在这个十一月的最后一夜,我观看了电影《7月22日》。

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入围了主竞赛单元。

前几天拿到了第90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的自由表达奖。

影片以2011年7月22日发生在挪威的爆炸枪击案为背景。

挪威人布雷维克先在挪威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然后又在首都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枪杀参加挪威工党青年团夏令营的人群,共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

挪威警方消息人士称,此次袭击事件看起来与国际恐怖组织并无联系,更像是一个疯狂男子的所作所为。

这部电影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虽然走写实影像风格,仍自然会有电影化的处理。

影片以阳光、森林、小屋开场。

交叉叙事,一边是记叙布雷维克的准备工作、开车去市区、潜入自己家中,一脸冷峻;一边是记叙青年们去于特岛参加夏令营,欢声笑语,两者对比鲜明。

岛上这群青年有点特殊的是,都是有意将来从政的,也大都有家人正在从政。

在布雷维克那条线,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可谓步步为营。

他在政府大楼门前引爆汽车炸弹引发混乱(首相当天在家办公躲过一劫),立马驱车赶到于特岛,由于穿了警服假冒警察,言行举止又非常从容冷静,他很轻易就获得了信任,搭乘渡轮登岛,并让负责人把所有人聚集起来听所谓的安全简报。

保安主任还是有点警惕意识的,不过马上被他枪杀了,还相当有经验地补射。

然后布雷维克立马大开杀戒,见人就杀,还四处搜寻。

有些青年想装死,但他显然很像专业杀手,会一 一补射绝不放过。

青年中有个叫维亚的,中了几枪仍大难不死。

警察到来后,布雷维克没有任何反抗,迅速投降被捕,但全程没有惊惧之色。

2小时24分的片长,只花了32分钟还原惨案。

接下来剧情转入对幸存者的救治、对布雷维克的审问。

故事线依然是多重视角,维亚及其家人、政府警方、辩护律师、布雷维克。

维亚伤势严重,但好歹保住了性命。

不知道是镜头语言的感染力,还是这个夜晚观影比较感性,当他父亲在受害者接待中心问了一句“他被打中了吗?

”就很催泪。

布雷维克迅速交待姓名、动机和政治诉求(完全禁止移民,结束实施多元文化主义),并威胁称首相若不同意,紧接着还会有袭击。

他对一切都早有准备,还指定了辩护律师。

他对警察一切行为都很配合,他把警方的审讯视为谈判。

他不仅镇定自若,要求有吃有喝,要求医护人员治疗他被死者头骨割伤的手指,而且立场非常强硬,即使知道首相在旁听也神态轻佻。

政府方面最关心的也是探究他这么做背后的原因。

辩护律师从布雷维克原生家庭、成长经历着手,发现供词和调查结果不符。

律师虽然不认可他的行为,但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准备先以“精神不正常”为辩护入口。

对此布雷维克的反应是,哂笑着说“人们会很生气的”。

专家认定布雷维克有多年偏执型精神分裂病史,如果法庭认可这一点,意味他会被送医而逃脱牢狱之苦。

结果布雷维克自己跳出来否认自己有精神病,说之前他在扮演一个恶魔,而其实他是一个战士,他这么做是要掌控全局,为了在法庭上发言。

维亚苏醒后,不仅肉体疼痛(需要两到三年康复),还被梦魇折磨,而且还有碎弹片残留在脑干附近,对将来的生活也是不定时炸弹。

周围的人都告诉维亚一切会好起来,维亚也在假装一切会好起来,而实际上并没有好起来,终究有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黑暗经历是个无底洞,是无法忘记的。

他痛苦地诘问:告诉我,我应该怎么活下去?

他父亲说:我也不知道,我只是希望受伤的是我,不是你。

法庭同意了布雷维克出庭替自己辩护,为了不让庭审成为他的政治宣传,很需要证人出来说出经历的一切。

但幸存者出于心灵创伤对直面凶徒是会心有顾忌的,维亚最终决定出庭作证,也是他的出现才终于让被告席的布雷维克有了一丝不安和紧张。

维亚的证词击败了布雷维克虚张声势的骄傲,打动了法庭上的所有人,也打动了我们这些观众——

我本不想哭,我特别不想在他面前哭,我本想保持坚强,因为我要为了他们(遇害者)这样做,这样他们就不会被忘记。

当我被遗留在海滩上,我不知道自己是死是活,从那之后,我一直就困在了那里。

但现在,我意识到,我还有选择。

因为我还有家人,有朋友,有回忆,有梦想,有希望,还有爱,而他没有,他完全孤身一人。

他会在监狱里度过余生,我活下来了。

我选择活下去。

在电影里,布雷维克被判被判无限期单独监禁,而现实里他只获刑21年。

现场图显示真实的布雷维克听到宣判结果后露出了微笑。

对于西方高度文明来说,取消死刑是文明,给罪犯同等的人权是文明,但对受害方甚至对其他群众来说,要理解这一点需要很高的境界。

而我,只记住了朋友对维亚说的一句话:表现出软弱也不代表不坚强。

身边有反社会人格你该怎么办呢?

在一本名为《The Sociopath Next Door》(中译本叫《小心,无良是一种病》)的书里说:千万千万不要妄图去感化TA。

撒开脚丫子,逃吧,逃得越远越好。

离开TA,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悲伤的十一月,好歹结束了。

十二月会星星点灯,会让通往新年的路亮起来吗?

最新消息:北京因为空气重污染,12月1日起中小学幼儿园禁止户外集体活动。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短评

有时候民主也不是啥好事

7分钟前
  • 毛豆
  • 较差

啥矛盾也没体现出来,一边倒的好人坏人

12分钟前
  • -
  • 很差

问题确实是非常深与难。个人情绪与公共正义难以两全。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并没有选择好一个方向讲好故事,而是试图双管齐下,最终两边都没照顾好。另外庭审后的犯人一系列的情绪变化似乎都有大量被加工过的感觉。或许是为了让观看者或被害者遗族心里好受些而让他并不是完全的丧心病狂?而是给了他一个寂寞而发狂的形象。

16分钟前
  • 还行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1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真实的屠杀(恐袭)事件,肯定触怒了挪威民众,对当事人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但是事情的解决并不像凶手杀人那么简单。影片在屠杀后的身体和精神创伤中,努力重建生活的希望,用凶手、律师、幸存者三条线,勾勒了一个理智的社会与人的关系。规则和程序可能会触犯许多人的愤怒神经,但对爱和理性的坚持,才让生存变得有希望。

22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不够深刻,中阶段过后几乎沦为了高歌主旋律的电影,还是有点失望。

26分钟前
  • fleur(焦虑中)
  • 较差

我想,面对如此沉重的伤害,个人层面只有去生活,才是对加害方最好的反击,无论加害方是个人还是组织,个人永远无法打倒他们,只有使对方的动机不能得逞才是最有效的抗争。

28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力荐

Very平庸

31分钟前
  • 彼得唯
  • 较差

3.5吧,克制这词估计被提及最多的吧。这种风格感觉这几年也并不少见,但也说不出同类的,相反的倒是想起了今年另一部波士顿啥的。演员表现不突出成了很大的亮点,剧本戏剧性很强,配乐用的不煽情,我喜欢。片末维亚和安德期隔空对决到当庭对视,全片最精彩的部分,还是保持克制的表达,让人用心听到了维亚的表达。一些听来的事实并没有见于影片,也不好评断。

33分钟前
  • 那一抹无名的红
  • 还行

作为电影,有点平淡;取材自真实事件,还是很震撼。

37分钟前
  • 一只影迷
  • 还行

克制到平静如水,大多数时候仅仅纪录不做评判是优点也是缺点。但电影的余波还是铿锵有力,看完两天还记得「我们会打败你们,我的儿女,他们的儿女会打败你们」。

42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拍得很克制的一个故事,比较还原事实,着重审判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但没有对凶手的行为做过多挖掘,也没有和更多后续的衍生问题产生蝴蝶效应。

45分钟前
  • Adarkwalker
  • 推荐

不能深入到问题的根本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爆炸枪击之后,电影有真正挖掘和出什么关于或人性的或政治的思考吗?只看到角色走过场式地完成了新闻中的既成事件,感觉什么都讲了却什么都没讲透。既然是已经在用调度(以及对真实细节的改写)对事件做戏剧化处理了,哪怕后面的法庭戏能做到像前半小时那样坚挺,也不止能刻画到这种浮浅的层次啊。

47分钟前
  • Alain
  • 较差

傻逼法律

50分钟前
  • Godzone
  • 很差

3.5

54分钟前
  • 西南北
  • 还行

高潮前置却仍然保证了完成度,尤其是开头犯罪过程的呈现,一气呵成(说实话拍得比大多数商业动作片爽多了!),导演用冷静的叙事技巧和节奏有条不紊地把观众情绪引导到自己设计好的情感框架里,同时回避了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本质性,受害者主角的身份使得高潮庭审戏中恐怖分子的反难民核心价值观都没有被击穿,那它作为现实题材的高度也就仅限于此了。

55分钟前
  • 🌵🌵
  • 还行

我敬佩有理想的人 视钱如粪土 那些小孩子真的快进看

58分钟前
  • untery
  • 还行

不喜欢这个节奏感

1小时前
  • 市民梅艳芳
  • 较差

比美國人拍此類型的片好多了

1小时前
  • 腐可敵國
  • 较差

北欧这法制真是服 遇到这样的恶魔还能如此克制

1小时前
  • 鱼进锅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