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细节上可以改进空间太大。
2 很多时候真理往往是被绝大多数人所不齿,人普遍认为琐碎的现实的事才重要,真正重要的事都与生活太遥远不相干。
3 小投资电影也可以有想法有野心?
4 故事很简单却值得回味。
5 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时代都是如此。
6 节奏慢,故事比较无聊。
7 五毛特效没得说。
刚刚在爱奇艺无意中看到了标题《海带》,介绍却是科幻喜剧。
感觉有点意思便看完了这部电影,电影不得不说很有深意,从最开始的随意到后面越来越正视它。
带给了我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影片最开始是主角小磊在精神病院的一次集体休闲娱乐中去到海边钓鱼,却无意钓到了一个“海带星人”并被其告知地球即将毁灭,人类想要生存必须在毁灭之日时身缠海带扭动身体,这样一个“荒诞”可笑的求救方法。
随后小磊回到精神病院,在院长的出院审核中小磊否认了出现外形飞行物一说而得以成功出院。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主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病,只是患有抑郁症和间歇性幻想。
回到家中的小磊第二天正常去公司报道,这里导演以似真似幻的方式来描述这一过程经历。
这让很多人觉得是因为主角的幻想症病发了!
或许是真的病发吧,笔者看到这里时内心莫名的伤感。
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小磊?
我们平凡着却不甘平凡。
就像一个个普通的小磊,我们渴望着他人的理解,信任。
可现实里却不那么尽人意!
所以我们幻想,像小磊一样去幻想着美好。
回到家中的小磊收到同学聚会的邀请,明明自己刚刚出院一天,就有同学聚会。
也为后来小李的有所图作了铺垫。
小磊抵不过两句劝便答应了,可以看出主角内心的良善,不会去拒绝。
就像普普通通的我们,内心向往着美好!
住着最本真的柔软!
因为小磊的原因,同学会上只留下了小李和他。
人性如此,对于“不好的”事物,选择避开是社会的普遍现象。
因为内心的苦楚小磊和小李大醉一场。
酒后小李吐露出职场的不顺,并直言“我们是一类人”获得主角的信任。
小磊和他说了毁灭之日的消息。
惊喜的是,小李却对此并不反感。
小磊和小李醉后交心,一拍即合。
良善的心让他们开始向身边的人做思想工作,以期帮助更多的人,幸运的是亲人们选择了相信所谓的“毁灭之日”。
于是在小磊亲人的一起帮助下小磊劝导了更多的人。
充足忙碌的生活让小磊也一度精神满满,干劲十足!
亲人朋友貌似都已经准备好了“毁灭之日”,万事大吉,只等“海带星人”了。
可是在最后的集体谈话中,小磊的“幻想”破碎了,这一切不过是亲人配合他治疗而演出的一场闹剧。
让小磊努力建立起来自信立马崩塌,苦求“你再骗骗我”
精神崩塌的小磊跑出家门,痛苦之后的冷静让他想到,就算没人相信他,世界末日,人类灭绝。
也要拯救人类。
他冲进医院,疯狂的收集“捐精试管”,企图为人类留下希望。
这里很感人,这时的他真的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精神病”,最后一剂镇定剂,小磊被送回精神病院。
电影到了这里,反应了人性,引人深思。
不过,笔者看到了像小磊一类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丰富,思想已经脱离了正常人类,因为不同,他们被冠以“精神病”,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一切回归正轨,毁灭之日也不期而至,其实我们都知道,所谓的“毁灭之日”只不过是小磊的幻想而已,不过这里的编剧很有心意的把它写了出来。
和万万千千个像小磊一样渴望美好的人般。
编剧走心的给了小磊想要的“美好”,给了我们无限的幻想。
“小磊飞了”,像他说的那样,外星人接走了他。
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思想,脱离了这个世界的美好,和小磊一样,飞了。
同样,带走了我们内心世界里和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
我们何尝不是一个个“卫仁磊”?
渴望信任,心存幻想,只是我们的棱角渐渐被社会磨平,没有了“小磊”一样的“荒唐”,可是我们的内心同样孤独,同样“荒唐”!
“死如长夜不眠”曲尽意终。
卫仁磊再见!
和我一样“荒唐”的你,再见!
(看完电影突然想写点东西,第一次影评,语误之处,多请见谅)
1 声明一点:精神病≠智障,请导演和编剧尊重精神病患者。
2 配乐、表演、镜头、剪辑都是没有道理的乖张和荒诞,故作可爱,不讨人喜欢。
3 看到最后会以为有一个牛逼的反转,结果就是外星人来了?
不知道导演想要说些么。
(请尊重精神病患者的意见??
)结论:期望值很高,结果看了今年最闹心的一部电影。
精神病院的戏份一开始看着还算好玩,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劲了,有必要找几个歪瓜裂枣的演员挤眉弄眼地去演精神病患者吗?
这就是导演所理解的幽默吗?
一点也不高级。
影片画幅的变化是真有存在的意义还是卖弄?
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需要一个半小时吗?
无厘头电影有罗志祥的四美就够了,其他电影里再用这个梗就是拙劣的模仿。
奶奶的戏份想要表达什么?
你可以荒诞幽默,但请别侮辱病人
很难得国产电影,现在整个国产电影都太浮躁,不愿意关注社会底层状况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浮夸海大。
不错的题材,角度也很不错,当人们都认为你是疯子的时候,是没有人会相信你的任何话的。
一方面精神病人需要关注,另一方面也在讽刺普通民众的麻木与没有言论渠道。
执着的坚持,只为了有人相信,所以才会发出有时候真希望是真的疯子的感慨。
虽然拍摄和技巧以及配乐略显稚嫩,但还是很高兴和乐于看到有这样愿意去关注社会现象的导演和编剧,只有着眼于社会现状才会有真的生命力和灵魂,也才是中国电影正确的发展方向。
昨晚打开爱奇艺,翻看电影页面时候,看到了这部《海带》,说实话当时心想打开随便翻看一眼,但是不知不觉就被剧情勾住了,直到结束都没有感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一部大电影的时间。
今天上班路上,一直在想这部电影的立意和镜头。
有一种细微之处见真知的感觉。
《海带》讲的是发生在海边城市的一个荒诞故事。
画面进入,海面上男主在钓鱼,很荒唐的有了一个和所谓的“海带星人”的对话。
开篇十分钟,作为观众大概都会觉得这就只是一个简单的科幻片。
但很显然,导演想要的并不是科幻本身,而是“荒诞”这个点。
男主是个被关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的“非正常人”。
剧情的第一次转折在主人公想说出自己和“海带星人”的对话, 但排在他之前的病友率先讲出实情后,被当作没有精神病没有康复的症状,被再次推上电击治疗。
此刻的主人公内心其实是非常惶恐的。
他小心的保守着这个秘密,他觉得这这是精神病院的不正常。
他只要出院,一切都是新的,有希望的。
这里导演给了观众一个希望。
因为观众在看的时候,也期待主人公的出院,我们和主人公一起认为,外面的世界是正常的。
外面的人是正常的。
剧情进展到第二个转折点是,男主人公的同学出场。
因为主人公发现,家人、同事和这个世界都对他不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就对这个世界绝望。
因为还有朋友。
因为朋友的相信,生活似乎出现了曙光。
家人也跟着一起信了。
这一段也是整部电影中最轻松最充满希望的的一段场景。
剧情的第三处转折出现在所有人告知男主真相的那一刻。
所有先前建立的信心和对肩负的责任感,其实都是被大家看笑话。
此刻的男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再一次彻底坍塌。
他发现所有人的信任其实只是一场戏。
最后的一个转折点是在男主重回医院的剧情中。
在此不和大家透露剧情了。
这四个转折点,从男主自身的境遇着手。
从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到对这个世界的责任再到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最后再到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坍塌。
完整的一个心路历程。
他其实更像是一个年轻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代人走出校园,惶恐但又充满期待的走进这个世界。
和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朋友倾诉的自己的梦想。
但大家“欺瞒”式的鼓励,再到朋友对自己的欺骗,再到自己所有努力得不到回报。
这和男主的遭遇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故事不过是借助一个精神病人作为载体,完整的讲述了所有的“正常人”、“普通人”的日常。
最真实的日常。
说完故事的立意,我还想讲一讲故事里的一些细节。
男主出院的第一场戏,是全家一起吃饭,家里人劝他认真上班。
虽然每个人都表面上在祝贺男主“康复”,但是大家还是在讨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精神病”的可怕。
这个点其实也是在影射现实生活中的大家对现代年轻人心理状况的误解。
对待抑郁患者像是躲避瘟疫,立马带上有色眼镜,退避三舍。
看到剧情我真的被戳到了。
因为我自己也算是一个长期陷入焦虑的人。
被家人这样去认知,非常感同身受了。
另外一个细节就是大家对常识的认知。
吃猪心,听专家,做电击可以拯救“精神病”,让他康复。
作为故事的局外人,看起来十分荒谬。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事情多到数不胜数。
没有一个人是这个世界的例外。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时候,还有很多的人做为帮凶出现。
我还想说的是男主朋友这件事。
其实到最后,我始终相信主人公的记者朋友,仍然是想要出自真心来帮助男主的。
但他的不信任也是真的。
换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朋友哪里都是。
最后想来说说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
电影用了很多插曲。
欣喜的是我居然听出了海绵宝宝和数码宝贝的配乐。
剧情本身节奏进攻性不强,加上这些配乐还有节奏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电影因为是在青岛拍的。
整部影片有一种海的味道。
淡蓝色的滤镜,所有的镜头都带着风。
精神病院的镜头都带着明亮的感觉。
镜头的构图也很好,有一些可以直接截图做壁纸了。
希望后期片方能多上一些截图来豆瓣让大家欣赏。
最后电影看似是一个癫狂的荒谬的精神病故事,但是这其实也是小人物的平凡人生。
很多普通人也有大梦想,也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拯救人类),但当他们往往在和身边的人说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他们,甚至会歧视他们。
至亲至爱还会“演戏”给自己看。
跌跌撞撞,时代变化太快,我们这一代人该信任谁?
该坚定什么才是对的?
该如何抉择?
到底是世界疯还是自己魔?
我们每个人没有必要为了社会的进步,把自己搞的粉身碎骨。
把自己是病人的秘密藏在心里。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当海带精来的时候,茫茫人海你会就被擦亮,被标识,拥有一点点不平庸的权利。
网络大电影素来是烂片的聚集处,即使在去年经过洗牌之后,也没有太好的作品出现,不过是制作水准的提高。
毕竟几千几万的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烂片已经排不上A档回报了,甚至有网大最低花销三十万这个概念出现。
但是更多的钱还是花销在宣传方面,至于电影制作上面,就不得而知了。
当知道《海带》这个片子的时候,其实并不想看,但是豆瓣评分高达7.3分,这实在是罕见,国产片上7分就可以说是不错的了,是值得一看的,不像日韩欧美什么的,8分起步。
但毕竟是网大,还是带着消遣放松的心态来看。
本片类型标签是喜剧和科幻,其实科幻元素只有片头的外星小人和小飞船,还有片尾的远景大飞船,可以说特效十分没有看点,但其质量还是不错的,比起国内其他一些影片要好得多。
整个剧情说是喜剧,还勉强算是,毕竟地球还是毁灭了,且剧情里有许多悲伤的片段,被家人欺骗,被朋友利用,被人鄙夷等等。
全片故事十分简单,简介里已经介绍清楚了,主人公被海带外星人告知,13天后的中午,身披海带并且像海带一样扭动身体就可以获救。
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一位周遭的人真的相信了他,但不过都是人们的配合,以为这样能够缓解他的精神病。
主人公遭受打击后,心底绝望,冲进捐精处抢夺冷冻箱里的精子,想着自己被外星人救后还能给人类留一点希望,但最后还是被精神病院抓回去了。
心如死灰的主人公与一群病友仰天谈哲学,说的倒是挺有道理的,最后也就只有他们几个人侥幸被救走。
拿他当傻子的亲戚,悲痛的父母,利用他发表文章的朋友,他暗恋的人,精神病医院的院长和下来检查的领导,都在这一刻被黑影笼罩。
整个故事可以说比较完整,但中间的剧情有些部分还是显得过于拖沓,尤其是回家后吃药产生幻觉的那段,虽然拍摄的很有想法,也很有实验性质,但着实没有处理好。
还有采用4:3画幅和16:9画幅来回切换的,明显是模仿的多兰,但是多兰的画幅变化存在意义,而影片里的更多的具备实验性质,其真实作用并不大。
再有就是音乐的选用,可以说每一首出现的音乐都会十分符合主人公那一时段的状态和心情,但是却不适合,因为音乐的效果强过了画面,音乐过于好,使还不错的画面显得比较一般。
最喜欢的是片尾的那段,主人公得知被欺骗的真相,一路跑出,那一段的气氛渲染的很好,颇有种我为苍生而苍生非但不解还要负我的意味,配合原创音乐,很有感染力,音乐在开头已经附上,很好的音乐,歌词很有意味。
网大能做到这种地步可以说是很难得了,近年来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国产的水准都有提高,当然也有粗制滥造的作品,这是绝不了的,但只要有一部分作品长进了,就还有希望。
烂片可以拍,我们可以选择不看,但真实情况是,烂片似乎大部分人都看,看完了就开骂,有这样的时间何不看点好电影,生命哪有时间浪费。
说实话,看这类电影不能说自己看懂了。
只能说自己看懂感触了那些。
主角演技很不错,比很多演员都好。
导演把精神病者的内心世界观研究的非常彻底了吧,这种电影要耐心看,国产这种电影应该点赞。
表达了很多社会的现象,很有暗示。
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啦啦啦阿拉啦啦啦啦啦
老实说,这部电影拍的很平庸,这种题材的科幻电影其实上世纪80-90年代就有很多了,普通人知道了惊天的信息却没人相信,然后做一系列让人信他的一些事情,一般都有比较好的结局,像这部剧算是bad结局了吧。
前面就是以叙事的手法用讲故事的方式拍一遍,至于描写人性的手法有是有也比较普通,比较大众化的描述了吧,快到结尾处剧情略生硬的把主角弄回精神病院这点实在让人看不懂,还好结局处理的还不错,整部电影虽然不算大制作,没有酷炫特效及明星演员,演员们也都中规中矩没有大的缺点,比起其他国产烂片来说已经算好的了,矮子里面找高个的感觉,希望导演再接再厉拍出好电影吧
2017年,喜剧科幻电影《海带》 作为喜剧电影,这个片儿算是将将及格了,在烂片涌现的大陆市场也算是清流了,倒是再次证明好的故事远比特效重要。
但是这个特效。。
确实有些寒酸。。
上来也是要吐槽下,男主家的装修好犀利。。
让人感觉都不是一般人家呢。。
奶奶这个角色很有亮点啊,可惜完全没有发挥出来,暗喻?
讽刺?
那也过于含糊了。
(我个人是没有看出什么端倪)但是,说好的话,也只是将将及格的水准,中间拖沓的剧情发展,感觉已经没的可以再尬演的反复折磨你的观影体验,这样的铺垫让人感觉乏味,最后的高潮又如此仓促,不如一出现就戛然而止或者让我们好好体验下他们的忏悔。。
这样尴尬的结尾处理,真是糟糕。
这个虽然老套的题材却没有拍出来,也是非常可惜,中间的BGM也是莫名其妙,抛去表演,又没剩下什么闪光点了。
人性的主题升华倒是瞥见一斑,主要是为了喜剧效果,有点偏离主题,如果有一个刚出精神病院的人告诉你穿上海带跳舞,你会相信吗?
其实错的不是世界,只是主角自己。
--我是海带的分界线--推荐指数:★★☆(5/10分),还算有点意思,不过挺牵强的,无聊的时候乐呵一下,倒是还算可以了。
这部电影其实看着并不是很吸引人,整个节奏都很慢,让人有些想放弃观看。
看着主角卫仁磊一直想办法说服身边的人世界末日在13号到来,只有当天身上缠满海带方可被外星人解救,觉得可笑也觉得他很弱智。
为什么要顶着精神病的骂名去散布这一个消息,地球毁灭了又怎么样,原本宇宙的生命就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生命终有缘灭再而重生,即使你存活下来了,如果只有你或者你的家人你在另外一个星球如何生活下去,何必让别人把自己当做疯子,尤其是看到家人的亲朋好友都开始远离的时候,甚至觉得他的世界毁灭的幻想已经害了家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疯子连我自己也会深恶痛绝。
但是当发现原来一切胡闹只是家人为了配合卫仁磊能够康复而演的一场戏而已的时候,确实被他的父母感动了。
而此时的卫仁磊却是被家里的欺骗彻底绝望崩溃。
这一刹那,这个电影已经走入人心了,前面一直觉得这部电影一直在胡闹,搞笑却不够味,没有很强的逻辑。
而此处卫仁磊的崩溃让观众感同身受,原谅了他之前的神经病行为,他何尝不是一个可怜的人。
于是他想再尽自己最后的一点努力拯救世界,乃至于最终还是被勾回了精神病院。
医生的弩弓像一只魔抓勾住了拼劲全力逃跑的卫仁磊,让他的世界从此黑暗,让他重回牢笼。
而他也把自己的思想关进了牢笼,如此沉痛的打击让他失去了原来的光芒变成了一个“霍金”弓着身体、与世隔绝般蜷缩在椅子上。
故事到这里已经基本结束,谁都知道根本没有世界末日,结局有没有世界末日已经不重要。
这部电影的看点主要在于一个患有臆想精神病者的一个拯救世界的历程,他被嘲笑过被冷落,但是他始终还是怀着对家人的爱,不畏艰难地向更多的人宣导我自己从海带那得到的末日的消息,希望能尽自己的努力救更多的人。
多少冷眼下,他还是那样充满自信、充满活力地坚持自己的事情,与后面被亲友打击之后崩溃的样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精神病院的医生是否真正关爱了这一群病人?
亲友以及社会是不是应该对他们怀着包容和关爱?
整个故事看下来搞笑之下还隐藏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悲凉。
最后导演出人意料让外星人带走了卫仁磊和他拯救的几个病友。
似乎一直等待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但是并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
在这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当一个人的思想已经超脱大众的时候往往被认为是精神病,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天才都被认为是思维不正常。
既然连变性都能接受,更何况只是不同寻常的思维而已?
对网大而言是五星佳作了,看似荒诞实则现实
一个精神病知道了世界末日会怎么样感觉算是国内拍的可以的 很有心意好朋友居然是利用 MMP
海带星人
想法很好。但是拍得太差了。被莫名其妙的口碑给骗了。
构思奇特,有魔幻现实主义感觉。角色设置也很巧妙。完成度高,悬念一直到结尾解开。除了有点业余,其它都很好。推荐。
说服力太弱,从表演到剧本到镜头语言,都非常粗糙而尴尬,人物动机凭空出现,为了说教强行安排推动剧情而放弃所有逻辑并冠以精神病人幌子试图掩盖其荒诞和不合理处。整个片子几乎可以不用改动直接搬上话剧舞台,非常初级。bgm也显得极为刻意和模糊,纯粹是为了创造一个完全不存在的气氛。
故事有趣,至少让人有看下去的欲望。
其它都还行的。就是特效实在是看不过眼,其实如果没有那飞碟出镜,整部片子的x格会高很多。
网大是个科幻电影的好去处,无论对于导演编剧还是观众都是。中国没有B级片历史和基础,网大一定程度上可以学习B级片的经验。
这大概是中国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世界末日”这个概念?制作粗糙,但值得鼓励。男主角为了拯救地球,宁愿是自己疯了。我觉得,如果中庸得和所有其他人都一样才能叫正常,那我宁愿自己是疯了。
理想主义的突围~
有想法,有风格,虽然在技法和经验上还有欠缺,但确是诚意之作。7分
想要拍黑色幽默,格局小了些,科幻的意味反而重了些。人生在世,谁能说的清楚自己是不是精神病呢?
当别人认定你是疯子时 你的一切行径都在证明你是一个疯子 包括说真话
想起了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精神病人的世界是玄妙的。
十几分钟能讲清楚的内容非要生拉硬扯到一部电影的长度,太拖沓,用那么多bgm给原作钱了么?
莫名的喜感
太模式化
无论是镜头语言 ,电影深度,构图审美,还是是贯穿全篇的配乐,都让它足够成为在网大里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荒诞有趣,完成度挺高。但无论是世界真的要末日还是主角就是精神病,这两个结局都很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