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过会看这部片子,在不经意中发现了它。
刚开始和大家一样,丝豪不懂该片这样表达用意何在。
直到土著少女卡洪斯塔在失去了船长约翰·史密斯后面对又一个真心男人的爱情时才有所悟。
一个女人失去自己所爱的男人时,总会有另一个好男人出现。
当一个男人失去自己所爱的女人时,却总是不得不独自享受自己的痛苦。
也许男从不该欺骗女人;也许男人不该追求功业;或许男人天生就是失败者;或许在爱情中男人永远都是失败者。
当我们的真爱己不在时,我们该怎样来面对今后的人生,在失乐园的世界里还不曾也答案。
文明的落后并不意味野蛮,他们相当于老实的农民,拥有的只有土地,而现代人的侵略打扰了他们宁静的生活,他们需要“文明”吗?
好像并不需要,因为他们生活的很快乐。
印第安女人喜欢英国男人,这似乎是个隐喻。
土著是善良而多情的女人,现代人是贪婪而冷酷的男人。
从国王到囚徒是一瞬间的事。
“缺乏经验反而是我们的智慧”,开拓者如是说。
杀戮使印第安人失去了家园,如同强拆使农民失去了土地一样。
女人把鱼埋进了土地里,是埋葬还是为了收获?
影片同时讲述了两个典型的爱情故事,她爱他,他也爱他,他却抛弃了她;她不爱他,他却爱着她,她嫁给了他,后来她爱上了他。
不知道她的叔叔的木棒上划了多少道,酋长让他见一个人划一道的。
虽然上尉是骑马来的,但她终究选择了留下。
风中奇缘改编的真人版的电影《The New World》,感觉是难得比动画拍得好的改编的电影之一。
真的被感动了。
记得朋友说过一句:文明社会多无耻!
是的,所谓的文明却架构在对所谓蛮夷的血腥杀戮、掠夺以及随意践踏最纯真的真诚之上!
我们文明的大厦啊,给我们带来的是我们自以为的方便与舒适!
可是是否有人想过,皮肉舒适的代价是无穷无尽的心灵的荒蛮!
我们害怕失去这舒适,于是就跳进瀑布,只能顺流直下,离我们的天堂越来越远,而我们却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现今的低能,让我们离开这文明就无所适从,歌功颂德吧,继续出卖心灵的土地吧,梦中的家园在梦里、在歌里、在动画片里……
1.基于真实人物的故事,这点看电影之前倒是没想到。
2.总的来说,既有西方人的自满,也有对于文明的反思;欧洲人终于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一个应许之地,在这里可以实现人的平等,可以建设一个新的伊甸;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切,他们必须要毁掉一个比他们更为纯真的文明。
3.后半部分相较于前面的部分来说,还是有些脱节的。
想讲的事情太多了吧,关于种族的、爱情的、信仰的、自由的与文明的,也就什么都只是在银幕上轻轻飘过。
4.形式上做得很漂亮,随着生活的安定逐渐减少的手持摄影与意识流似的剪辑,确实带来了新的伊甸园的气息。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
为啥史密斯上尉要离开?
真实的历史记载是他在一次火药事件中受伤了,回国治疗修养。
本片中的意思是,他想要找到印度,即航海家探险的理想。
年轻人可能会觉得爱情比较大,尤其是上天安排的,但其实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什么爱情,男人的抱负是在第一位的,那时人们想要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当然,现在的情况跟古代有点差别,因为资讯发达了,大多数人意识到了自己留不了名。
这部片子很强,几乎每个镜头都像是一副画,导演和摄影商量说不用人工照明,室内戏为了加强两度蜡烛都是四根芯。
我蛮喜欢这种风格的,缓慢而宁静,我觉得只有用导演的这种方法才能真实还原出最初的美国历史。
因为美国的祖先有两个,一个是殖民者,一个印第安人,这两个人交流是有障碍的,但是又不是完全不能交流的,所以导演用这种内心独白式的叙事显得很贴切。
要是一般的殖民片,肯定都是以殖民者的角度来叙述。
这也难怪,因为印第安人几乎没有了,拍片的都是白人,很容易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这类片会大讲人道,宗教,以及为当初的掠夺作些反思与粉饰。
风中奇缘给我印象不深,我对故事本身不感冒,导致大致情节都忘掉了。
不过那歌太棒了,尤其是歌词部分,我当时看的是台湾配音版,歌由万芳翻唱,国语版的也很赞,建议听听。
电影倒没什么可看的,个人觉得是迪斯尼比较差的作品,不像熊的传说那种记忆深刻的。
本片的真人版,由于导演的特殊叙事显得动人很多。
新世界有两个涵义,从英国人的角度来看,一个未被开垦的北美是新世界;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外面高度发展的同样也是一个新世界。
最近在看BBC的纪录片《生命》,想法发生了改变。
比如说现在我们讲的和谐,什么是和谐?
老虎和羚羊相亲相爱么?
自然界的规律不是这样的,老虎要吃,羚羊要跑,某一次追到了,某一次逃跑成功了,我觉得这才是和谐。
同样,看本片时,我又觉得我了解了爱情。
以往,爱情被文明过分修饰了,因此很多人被蒙蔽,忘记了它的本源。
如本片中所描述的,两个人言语不通,背景迥异,更不要谈什么价值观兴趣爱好了,依然可以产生感觉。
因此,我觉得,爱情应该更加本能一点。
而如果涉及到婚姻,才会加进人类文明发展的东西,如门当户对,理想一致什么的。
最后,可以想象,本片票房肯定很难,叙事缓慢还三个钟头,在05年,人们早就习惯了快节奏,谁高兴去看。
耐心不太好的朋友,建议别看了。
今天有空看了172分钟那张BD,因时间关系仅看一半,画质非常不错,清晰度、色彩、景深俱佳,CC真是业界良心。
电影是第一次看,马力克的片子依旧令人惊异的美丽,迷人,依旧像一篇隽永散文诗,心灵特别沉寂时刻才能细细品味,尽管这几天为俗事颇有些浮躁,选看此片也是为了强迫心灵静止。
个人认为这种风格在《通往仙境》中到了登峰造极。
马力克的新作《圣杯骑士》立即纳入购碟手单。
从侯麦到特吕弗,从杨德昌到李安,从马力克到库布里克,从大卫芬奇到大卫林奇,这些风格迥异的导演,都是我挚爱的 。
你会看到一个很温暖的结局为了这个结局,是值得的,但中间的过程是真TMD难以忍受的。
上了2次厕所,冲了杯芝麻糊,喝了杯茶水,顺便把被罩的拉锁修了一下
全片节奏沉稳缓慢,恍若梦境,尤其是前60分钟,颇有2001太空漫游的感觉。
无论情节如何发展,整体的调子出奇一致。
对于部落公主来说,这是她个人的新世界。
对整个人类历史来说,也是人类社会的新世界。
个人情感与人类发展很好的融合。
从爱情角度来说,现实意义在于,对于已经过去又无法挽回的感情,确实需要一次勇敢面对地澄清,这样才能拥抱自己的未来。
据说是改编自《风中奇缘》,实际上是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
网上资料如下:你还记得狄斯尼前几年拍摄的动画片“风中奇缘”吗?
那个可爱的印地安人小姑娘的名字叫波卡虹泰丝。
她约生于一五九五年,死于一六一七年。
她原是弗吉尼亚地方上印地安人包哈坦部落酋长的女儿,据传说,还曾救过有名的殖民者约翰·史密斯的性命。
后来她被英国人捉到,送到詹姆斯镇(Jamestown)受了洗礼,嫁给了英国来的殖民约翰·若尔夫。
一六一六年,她与夫婿来到英国,受到国王和女王的隆重接待。
她在准备回到弗吉尼亚的时候不幸去世,葬在英国革拉夫森的一所教堂中。
她和丈夫有一个孩子,叫托马斯。
至今还有许多弗吉尼亚人声称是她的后代呢。
这张波卡虹泰丝雕相的照片摄于弗吉尼亚的詹姆斯镇。
目前那里的考古学家正在发掘最早的殖民时代的教堂遗址。
——这样看来,《风》片也是出自这个典故了。
殖民主义是否有原罪,涉及的方面太多,需要做长篇累牍的研究。
不过单就推动生产力发展而言,它起的是正面的作用。
种族之间的仇杀,在不同的印地安原住民之间一直存在,被打败的种族不论老幼都被屠杀殆尽,说到野蛮,印地安人倒也不比欧洲殖民者差到哪里去。
正如很多人所说,这是个大闷片,配乐不说超级烂,起码跟《风中奇缘》比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
吸引我看完全片的,除了美洲自然风景和殖民开垦的历史画卷外,就是女主人公纯纯的爱情了。
爱情是盲目的,爱上了,就要发烧。
但世间的爱情往往不美满,那是因为有一方保持了残酷而现实的清醒。
在这片子里,清醒的是男方,为了“远大理想”,忍心抛弃爱人远航万里。
《色戒》里有易先生,《投名状》里有庞青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有小明,我们身边总是不缺这样的故事。
由此看来,要遇到一位为爱而爱的人,真是要万世修来的缘份才可以。
是什么吸引你把这出戏看完?
1、齐膝深的河水?
望不到尽头的沼泽?
高过人的草丛?
2、长达170分钟的鸟叫?
虫叫(即使回到英国后也是如此)?
3、史上最隐蔽的广告?
问:什么是hour? 答:60minutes.4、阿凡达之地球版?
5、最贴近真实的17C北美殖民史?
6、爱情:民族,政治,土地,粮食,矿产,宗教?
(还是人类的好奇心)7、与《细细的红线》同一导演,尽管这与新线被并购没什么关系?
8、最名不符实的海报?
9、真爱的标准:始终如一?
既来之则安之?
你善良吗?
你找到印度了吗?
我想我错过了。
10、为什么?
为什么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