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的是狗剩奔跑的镜头,一次又一次的卖命参军,一次又一次死里逃生,一次又一次的向着家奔跑。
在他参加了新四军之后迎来的第一场战斗,他在站起来逆着冲锋的方向逃跑的时候,虽然知道他这是要当逃兵了,但心理还是为他默念,跑快些,再快些。
就好像珍妮对着阿甘喊:forrest run!
forrest run。
当然最后他还是幡然醒悟返回战场,但我觉得他就是逃走了跑回找他的杏儿了,也不应该被追责。
他没有犯任何错误就要冒着生命危险做一件事情,这不论是出于任何情况都不是一个理所因当的要求。
电影从不止电影本身而已!
刻意模仿姜文《鬼子来了》,无论是从电影立意,还是从黑白画面,还是结局的设置,都巧妙地雷同。
同样是大历史中小人物的命运飘零,同样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去阐释战争的残酷无情,但那个时代《鬼子来了》就是成功的,甚至享誉世界(第54届戛纳电影节法国文化奖-年度外国电影人: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提名;姜文第5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姜文),遗憾的是当年因为未经审核便拿去参加戛纳电影节而被内地禁播,那是在16年前。
今天的战争片尤其是抗日剧跟16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一概而论。
这15年里,抗日神剧层出不穷:GCD是领导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这是主旋律,随着中日在历史与领土争端不断,国民们开始用种种抗日神剧的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醉:抗日大侠神功盖世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各种虾兵蟹将嘎子二蛋厨子戏子痞子都是抗日英雄,连鸭子都能给GCD放哨送信……但随着徒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荒唐至极的神剧出现的时候,似乎审美疲劳的观众都不买账了,舆论媒体纷纷谴责与反思。
当下提起抗日剧便是笑柄,这是一个承受过战争灾难民族的不幸!
战争,何以书,何以讲,何以拍,何以正历史!
王毛不是抗日神剧,但王毛选择了抗日战争这个题材,本已经失败了一半。
不是说这个题材碰不得,而是这个题材真的不要轻易再去碰了,无论用黑色幽默,还是庄严肃穆,都无法让这个题材复活,即便王毛真的很真实!
在这里真的不得不提一下韩国对历史的反思与认知,对战争题材电影的态度,真的很值得我们去效仿甚至模仿都不为过,绝非妄自菲薄,厚此薄彼。
从2013年的《辩护人》,2014年的《鸣梁海战》,2015年的《暗杀》,2016年的《鬼乡》,韩国人在政治、历史、社会类题材的影片中无不彰显自己民族的深重反思与感悟,战争是痛的,是悲惨的,是血腥的,是冰冷的,一个民族的伤痛真的不是又笑又哀叹便可以体悟的。
我们缺乏一种很深刻的反思与觉醒,而止于战争表面,动辄喊打喊杀,一个民族对战争的浅薄理解,在影视作品中暴露无疑即便王毛没有错,小成本制作,很合格的一部片子,故事性很强,尤其是人性的描写刻画很真实,但最后还是落入俗套中去了:政治辅导员扶正了人性,从而激发了小人物的民族大义!
很多细节上过度得略显粗糙,没有《鬼子来了》细致与宏大。
本想表达王毛在国民党军队、亲日汉奸、共产党军队、日本军队等势力下的辗转来刻画战争年代里的动荡不安,又拉出一条村里围绕杏儿的婚事而纠缠为线索,但导演都没有表达好,90分钟真的很勉强。
王毛真的不是鬼子来了而已!
电影真的不止电影本身,要承载反思历史与人文关怀的重任,才是好电影!
不应流于表面,不应止于形式!
被安利了多次,但是这片子名字实在是透着一股子“二”的气息,所以从没想要去看。
今天想翻个影片看,看到了这部,于是突然就看了。
刚开始看着男主那张脸真是无法直视,满脑子不在剧情里(你懂的)。
而且没想到是黑白片,但是农村的大背景看着真是很舒服,从布景、服装造型、口音、人物气质啥的,毫无违和感。
看开头还以为是喜剧来着:男主狗剩一门心思只有小家,看着憨实却有自己的小狡诈,干爹爱财自私,干娘真心疼爱,干弟弟虽然智商有点问题但是傻子也能分出远近亲疏,也知道趋利避险。
干妹妹也是暗恋对象杏儿则好像是处于另外一个遥远的世界,因为喜欢,所以从狗剩的角度来看,更觉得距离好远。
因为小时候干爹的一个承诺,说攒够20大元盖三间瓦房就能娶杏儿,狗剩一次次为了钱当兵,又一次次为了命当逃兵,搜死去战友身上的钱据为己有,典型懦弱小农的那么一个人,不过却也在听说当了日本人的兵的时候想给钱也不干,听了新四军指导员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时候觉得有道理,故意放枪放水逃跑起来比兔子都快。
在狗剩加入新四军之后,我以为最后结局会是男主被感召成了抗日英雄,回家乡打败情敌娶了媳妇最后皆大欢喜什么的。
实际上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这样欢乐的,就算是狗剩在战场上逃跑时想起指导员的话,想要小家必须要保卫大家赶走日本人,然后思想转变又跑了回来,这时候都还是没感觉到战争的沉重感,因为后来指导员又因为一颗金牙和狗剩苦口婆心半天,旁边还有人幸灾乐祸。
回家娶媳妇真是全剧最高潮了,真的不想多说了,真是把美好的东西生生毁在眼前……哭死了。
杨三带着日本人去找狗剩,然后在日本人开枪打死王毛的时候,突然傻眼了,嘴里开始不停地说,这一家子都是好人啊。
然后弟弟、爹、娘一个个死在眼前。
在刺刀刺向杏儿的时候,杨三突然抓住刀说真的不能再杀了,这时候突然就想起来,杨三之前和狗剩喝酒抢亲斗智斗勇的时候,他自己也说,我是真爱杏儿,但是不会为了杏儿去挨枪子,而每次去抢亲也都因为“怂”落荒而逃。
我以为杨三是典型汉奸角色的人物,然而又想错了,他是坏,是没什么善恶忠奸大是大非的观念,只有自己的利益至上,孙殿英、日本人,谁有权利他就可以给谁当狗。
但这个人坏并不是他最突出的特点,而是无知。
因为无知,所以遵从动物的本能去行事,因为无知,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会给别人带来多严重的后果。
唯有看见杏儿一家死在眼前这样大的冲击,才真正刺激到他麻木的心。
不过也许无知也恰好让他没坏到真的彻底,没坏到明知道一切会变得那么糟糕,还乐意去做的地步。
豆瓣很多评论说拍得农村人太小农,太劣根性,太没节操,真是不敢苟同。
我反而觉得,我们何必不敢去面对这样的真实呢?
整个故事就像个复杂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上面一个节点,他们只是在最原始生态下按照本能在生长,除了指导员,“教育”“思想”这样的词,根本就从没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过。
他不是王毛,他是狗剩。
他并不是贪财到没下限,他只是想娶媳妇,想努力获得自己的幸福。
结局狗剩被救活,在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之后,怀抱着幻想继续参军。
继续打日本人,是因为仇恨?
因为对保卫大家的认同?
因为别无其他追求?
或是因为其他的什么?
希望我们都知道自己是谁,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都明白自己在追求什么吧。
PS,到最后王毛又出现幻觉,我这时候突然意识到,也许王毛有家族精神病的遗传病史也说不定。
我非常喜欢《士兵突击》,其中许三多的的爹许百顺(罗京民)和二哥(王大治)这两个角色给我印象很深,没想到他们两个在这个电影里面又饰演父子,让我觉得很是惊喜,尤其是王大治饰演的许二和。
在《士兵突击》里面,王大治饰演的许二和是个不折不扣的农村二流子,花花衣裳,吊儿郎当,啥都看不上,一直要外出闯荡。
在许三多参军前,二和是个二流子,对父亲的话满不在乎,踢拉着鞋叉着腰抽烟,对史今毫不客气满脸的不耐烦,不屑一顾地晃悠着走回屋里,那神情、那动作,直令人叫绝。
但他同时也有温情在。
在许三多被成才率众围打的时候,许二和举着锄头就冲过来了。
二和对许三多的爱护,还是很有哥哥样的。
最喜欢的是哥俩在水边草坡上的谈话,那时候的二和跟那一汪秋水和那一抹夕阳一样柔和。
家庭剧变后的二和是个作困兽斗的男人,父亲在牢,大哥出逃,三弟遥杳,在炸成一片黑灰瓦砾的家的废墟里风餐露宿,面对这一切需要何等的勇气!
买烟的二和落魄中仍带足了流氓气,独有那一句“我现在只能硬,不能软”暴露了他的内心,那个红了眼眶强忍泪水故作硬气的二和,值得赞叹。
后来主动要和三多一起还债,“两个人一起还得快”,这句话,看似平和,却足以令人泪下。
这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在《我不是王毛》里面,王大治饰演的是狗剩,他自小被收留在王毛家,从校暗恋青梅竹马的杏儿,但穷二代 的他遭到岳丈(罗京民 饰)嫌弃。
少林寺学武归来后,一没家产继承,二没手艺创业的狗剩只能顶替兄弟从军,以舍身卖命的方式赚取军饷,攒钱提亲。
在战场上,狗剩意识到自己天生是个神枪手,并结交了一些战友,与他们经常在生死线徘徊。
每次日本人压上来了,他为了活命都会装死,等日本军队走后,再爬起来跑回家里。
就这么装死,逃跑,再参军,再装死,再逃跑,来来回回参了三次军。
最后一次参军,他跟着八路去打仗,指导员看出了他的心事,准许他回老家料理好自己的私事。
狗剩在经历这么多生死考验之后,终于能高兴地回家准备娶杏儿,却没想到悲剧马上就发生了。
原以为结局会好一些,没想到最后还是让人那么的悲伤,喜剧变成了悲剧。
但是王大治的演技演的是真好!
王大治长得很普通,也就是这种普通,造就了许二和和狗剩,显得十分真实。
从那小小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眼神,有玩世不恭,有淡漠,有温情,也有愤怒和绝望。
就凭这两个角色,我觉得他是个好演员。
这是一篇写于很久之前的影评。
从去年到今年,电影市场不乏各式各样的喜剧片。
有时尚小白暖心《滚蛋吧!
肿瘤君》,有笑cry到让人尴尬癌犯了的《夏洛特烦恼》,还有星爷个人风浓烈精刻细雕的大制作《美人鱼》等等,兵临城下的攻势席卷各大卫视及网络娱乐头条,加之众电影人都深谙观众笑点,点穴之功无一不精准,且点穴手法如暴雨梨花,无一不密集。
因此观众也都乐于在开怀大笑中掏钱买账。
谈到这里,似乎中国观众的笑穴已经被点完,再想出一部引爆满场笑声且令观众甘心买账,并不被诟病炒冷饭嫌疑的佳作真是不要太难呀!
既然有难题,自然就有功力深厚的大侠接招。
这不,就有我们现在谈论的这部电影《我不是王毛》。
这部电影不是我在各种贴满包治百病老中医的电线杆上找到的,而是在豆瓣,M-Time,大众影评等电影评论网平均分八分以上的推荐中找到的,关键词:轻喜剧,战争。
打开电影,从刚开始镰刀锤子根正苗红的“八一”标志,到由灰变彩的结尾,我只能说一句心悦诚服的“赞”。
平白简洁的叙事结构,毫不刻意的峰回路转,脱离苦大仇深的说教模式,而是以轻松的语气将一个深刻的命题抛给观众在笑过以后去思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譬如金庸武侠的化骨绵掌,化一切于无形。
单看影片简单的介绍,走惯套路的我们无非两种想法:第一种,屌丝男主在尝遍人世所有幸酸后化悲愤为浆糊,哦,不,力量,奋发图强励志逆袭,迎娶白富美,出任民国CEO,走上人生巅峰!
第二种,本片有抗日元素,定离不开“手撕鬼子”,“八百里射杀鬼子”等中国式超自然SUPER抗日男主!
但是,我只能说“但是”!
为啥?
因为这部电影的买点之一就是各种各样转折式的“但是”。
所以,接下来我要安利的是那些令我惊喜的小彩蛋,至于剧情和笑点,留给大家在电影院慢慢享受。
影片刚一开始通过一个风俗式的饭局解秘了呆萌男主的凄惨身世,在乡邻面前归来的男主并未功成名就,耍一套少林拳法都那样滑稽难堪,直到最后,在众人的不屑和无视中鼓掌一击,劈裂的桌子才象征性的收回了一些存在感。
这样的峰回路转略有点像袋鼠国的《恶女裁缝》,同样是点到为止的喜剧,同样是身世惨淡回归故里的主角,不同的是《恶女》是一部复仇式的救赎,女主带着直冲云霄的女王气势华丽的虐了一把麻木不仁,胆小猥琐的乡邻。
而《王毛》的男主,是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所能威慑众人的,还是一套略带滑稽毫不显眼的武术,面对乡邻也是憨憨的笑着以求共容。
为了追爱,我们的三无(无颜值,无身家,无男友力)男主角开始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各种花式上战场,因此,也拉开了我们的战争场面。
男主角征了兵,上了前线,蹲了战壕,在枪林弹雨,火烧烟滚的战场上,战友死了一摞又一摞,大家都在仓皇逃走时,无计可施的男主角只能选择装死,侥幸逃离死亡后对着故乡,拔腿就跑。
这一点和《阿甘正传》有略相似之处,只是呆甘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还能想的起心上人那句暖心的嘱咐“Gump, run, just run!”而我们这部剧的男主,只能一个人孤独面对死亡,奋力求生。
连一句祝福语都没有的孤胆求生,微微让人心痛。
男主在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余生时,这样的转折表述《黄金大劫案》也有用到,只是《黄金》的男主机智过人,命悬一线时还能靠惊人的应变力躲过命劫,而我们的这部男主,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危机时,只能用寻常人的本能去求生。
没有夸张的手法,只有直白生动的事实。
一直到电影的结尾,看到由灰变彩的画面,都会让人想到姜文的《鬼子来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以及小反派杨三的引火上身,玩火自焚,也和老美的《社交网络》略有相通之处,同样都是人生百态,同样都是剧中的人物一己之私所造成的伤害,细追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正确。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会说话,用余华式通俗易懂的表述,将一个具有世界共性,又有本民族特性的小人物,以渐进式的笑点,让观众笑中带泪,感到了被尊重的智商。
所以说,本片全程无嘈点,还附带各种大片、经典电影及经典小说效果。
怎样?
心动吗?
接了我这片安利如何?
全片黑白灰的画面似乎是在致敬鬼子来了,相较起来画面明快很多似乎预示片尾不至于让人太过唏嘘。
一个妈疼dā不爱的信球货被送到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练成了据说是一巴掌能拍死个人的绝技。
然后就是替瓜娃子王毛参军打鬼子。
一子弹爆了钢盔引来一辆坦克。
坦克压过来不跑就是死。
跑不过只能赶紧躺地上脸上胡蹭两把血双眼失焦装死。
鬼子返身来回扫射 只有火苗滋滋的声音,看见子弹打在尸体身上是连呼吸都不敢的恐惧,说不定下一个就是自己。
幸好没有下一个。
之后替日本人打共军,逃掉了。
再后来一脸懵逼加入新四军,被一口一个“狗剩同志”的指导员感化后,带着任务回家娶了天仙一样的杏儿。
可是那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是悲剧,娶亲并不代表幸福终于来了。
再明快的画面,都会被失去的人命带走色彩。
所以鬼子来了和我不是王毛都不需要有色彩,黑白片里看到的血都是黑色的,在那个时代里血就应该是凝重的黑色。
狗剩终于一掌拍死了向杏儿一家开抢的鬼子,画面也在那一下变成了麦浪温暖的金黄色。
之前我会有意淡化一些历史加于我的负担,因为我觉得世界在一个一个的时代里都是不停变化的。
看了王毛,我觉得可能有些东西想想就会让人不寒而栗,比如没有温度的人性。
所以我愿意选择去记住一段特殊的历史,无关乎民族仇恨这样过于庞杂沉重的话题,可能只是有关复杂的人性吧。
难得的一部好剧。
电影绝大部分是黑白色,只有最后的结局是彩色,而黑白的是现实,彩色为虚幻。
狗剩为了四块大洋连续参兵三次,目的是盖三间瓦房娶杏儿,但最后一次加入的是新四军,没有大洋。
在新四军的带领下,他逐渐懂得了民族意识。
之后他接受命令回家探明敌情,同时也解决自己的心事。
于是,狗剩为了杏儿拉响手榴弹的那一刻,杏儿终于爱上了他,幸亏手榴弹是假货,狗剩没死成。
柳三一直想把杏儿占为己有,他撺掇日本人搜寻作为新四军的狗剩,却没想到害死了狗剩一家人,杏儿也被凌辱至死,虽然最后柳三也因为救杏儿而死,但他也是罪魁祸首。
狗剩报告新四军后挑着灯笼想要回来娶媳妇,发现惨剧后,神色麻木,一个人去日本鬼子的根据地报仇,虽然最后一巴掌拍死了军官,新四军姗姗来迟收拾残局,但狗剩死了。
电影前面是喜剧,后面是悲剧,我想如果导演想要拍的更真实一些,那么狗剩去报仇甚至一个人也杀不了就被乱抢打死,那这样就太悲伤了。
彩色的结局里,狗剩牵了牵杏儿的手,跑向了新四军的队伍,虽然是虚幻,但是充满了希望。
起!对于本片最后的彩色镜头,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我为什么敢给出所谓最终解释,因为我的解释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道理呗.当然也有点装B...闲话少叙,直接点题.因为狗剩进入了弥留期,感到温暖与幸福.就好比西方人上天堂时看到光一样.所以影片变彩色.狗剩弥留时的看到的三个景象.1,儿时的杏儿拿着风车.可见狗剩少年时代就对杏儿一见钟情.出于爱屋及乌,杏儿手里的风车成了他的念想,成了他的原动力,风车就是杏儿,杏儿就是风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反复闪现风车,因为那是他儿时的回忆,初恋的感觉.2,成年的杏儿伸手拉他.这就是说,狗剩已经马上要死了.灵魂跟死去的杏儿汇合了.得不到的幸福,终于握在了手里.3狗剩戴好军帽,走向了队伍.狗剩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八路军冲进来杀鬼子.为他报了仇.他闭眼之前是欣慰的.无憾的.感恩的.所以他临死的最后心愿就是真真正正的当八路,再无牵挂,跟着他们杀鬼子.完.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
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
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
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
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
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
家里有父母,有姐姐。
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
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
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
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火了,有些电影还没上映就被遗忘了,《我不是王毛》就是这种!
说它被遗忘,是因为它无论是出身,还是选题,又或是演员,乃至电影的营销推广都像是刻意营造的一般与市场格格不入!
说真的,电影于2016年3月11日上映,最终名气了了,甚至都没有几个大众知道它的存在便草草下线,最终的票房也只有可怜的193万,真是活该被遗忘了,不过这个结果并不让人感觉意外,甚至觉得应该如此,毕竟先天不足么!
<图片2>只是,在偶然看完了电影之后,稍稍回昧,还是未免会感觉有些可惜。
先说说他注定被遗忘的几个原因:第一,这电影出身太正!
确实很正,电影是八一制片厂的出品,算是根正苗红,却偏偏小制作,上不得大席面,而且八一制片厂的特性也使得它不可能得到太高的推广费用,映前关注度几乎为零。
第二,这电影的选题!
正是近年来越来越少有人触碰的“抗日”题材,这一方面也不用多说,随着抗日神剧被人口诛笔伐,再加上国内一些“文化人”引导起来的“逆反”思维,导致所有的抗日题材或是“正能量”抗战剧几乎都逃不过一个“未映先衰”的结果,而对于一些影评人来讲,你去夸这样一电影,都要冒着被扣一顶“五毛”帽子的风险,实在不值。
<图片3>第三,演员方面!
我只想问一句,若不是几年前的“白莲花”事件,谁能认识王大冶?
而王大冶在电影里,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人了,你就可以想象他的演员阵容了……就这么一部几乎注定要被人遗忘的电影上映了,然后也确实被人遗忘了,可在某天夜里T哥看到了之后,却决定要夸一夸它,就因为从这电影里流露出来的“诚意”!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赵小溪,他的名字你可能没听过,但他的父亲赵葆华应该不陌生。
<图片4>没错,传说中《无人区》延期四年上映,就是他的手笔,在某一部分,甚至说很大一部分观众眼里,赵葆华简直就是广电的代言人,也就是手持一把大剪刀毁掉你们想看的电影的人。
<图片5>父亲是广电剪刀代言人,而电影又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从这两点来看,《我不是王毛》就算想不是五毛都不可能了,想必这也是许多人从它还没上映的时候,就把它划进了黑名单的原因,因为在很多人的想象里,它必定是无趣的,说教的,一昧歌功诵德的……<图片6>但它真不是!
《我不是王毛》讲述了一个抗日时期的屌丝青年狗剩,他从少林寺挑了十年的水回来,想逆袭白富美却又没钱(需要三间大瓦房),因缘巧合下,狗剩代替自己的干弟弟王毛从军(干爸不舍得让自己的儿子去挡枪子),从而学会了把自己卖入军队来换大洋,三次从军然后返回的故事,这构成了整部电影的核心结构,也表现出了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在电影的结尾,也并不像简介里说的那样最终逆袭,实际上主角只是被生命当头劈了一棒子,杀了他的白富美,也断了他的最后一份念想,最终签了一份不再逃脱的卖身契而已。
<图片7>电影不无趣,通篇地道的山东话台词以及扎实的剧本,使得电影格局虽小,却跌宕起伏,在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上几乎达到了满分,或许不会让你大笑,也不会让你大哭,但总会让你在该笑的时候咧下嘴角,在该哭的时候攥紧拳头,简单来说,就是看进去了……电影也不说教,包括片中新四军指导员的那几场“教导”,都抱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意味,而且电影里也没有任何试图教化观众的意思,他只是不急不躁的讲了一个故事,把小老百姓、汉奸、伪军、日军等各种形象徐徐展现在你的面前,最终能看到了什么,瞧你自己。
<图片8>至于歌功诵德,就更不用说了,最让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坦白与直接,从来没有试图用镜头去歌颂任何一个角色,统统都是直白到让人心里发闷的风格。
主角狗剩(王大治饰)本身是一个看似憨厚实则有些鸡贼的人,他一心想娶自己的干妹妹杏儿,为此颇有一种无所不用其极的气概,通过卖自己进军队然后当逃兵来赚钱,可见他打从根上就不是一个传统样板戏里高大上的工农兵,就算他最后一无所有,成为了新四军一员,但影片也没有对他彻底的歌诵,反而用更详细的篇幅铺展了他的投机取巧以及农民式的“狡猾”。
<图片9>而第二配角,汉奸杨三,也就是狗剩的情敌,则是一个将奸猾表现到了极致,但最终内心还有着一份良心的人,最终这份良心也最终让他丧命在日军屠刀之下,没有彻底批叛。
<图片10>至于电影里的平民代表——狗剩的干爸王大举——则一心给自己天仙儿一样的女儿“攀个高枝”,因而对狗剩下了三间大瓦房的高门槛,也是他为了护住自己的傻儿子王毛的命,跪了下来求狗剩替他的儿子去“挡枪子”,而且直到最后答应了把杏儿嫁给狗剩,都一直在念叨“亏本了”,这份觉悟也着实与传统抗日电影里睿智开明的“老乡们”丝毫不沾边吧?
<图片11>也就这么一群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形象,构成了《我不是王毛》里形形色色的镜头。
我从未见过任何一部抗日剧里将百姓的愚昧与荒唐刻画的如此淋漓尽致——当然,除了一部遭封杀至今的《鬼子来了》——大家都知道骂人的时候最气人的就是面无表情的说着最为歹毒的话,而《我不是王毛》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也就是不动声色的讲述着最残酷的故事,甚至整部电影用的都是黑白色彩,直到最终白富美一家死光了,希望没了,色彩反而回来了,这一点与《鬼子来了》极为相似,但说不上谁模仿谁,都带着种残酷的绝望美感!
<图片12>论格局,论深度,《我不是王毛》当然与《鬼子来了》相差甚远,但若是结合他的出身来看,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点了,它是八一电影制片场出的,而他的导演也是比电影更为根正苗红的出身,但他做到了这一步,是不是代表着,某些时代的变化也要来了呢?
<图片13>当然了,《我不是王毛》的缺点也很明显,比如说电影本身的名字就有些撑不出主题的味道,并不贴题,更像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某些情节的设定,也太过巧合,多了些许斧凿痕迹,只不过,这些东西却都不是我想要说的了,有句话叫“瑕不掩瑜”,电影表现出来的诚意,足以让我们忽略这些美中不足的点,而这份诚意,也正是我推崇它的最主要原因。
《我不是王毛》在中国电影市场里存在感很低,但它的意义或许还要大过存在感,还是那句话,这是一部注定被遗忘的电影,但或许该有更多人看看,更多人支持一下,也好让我们中国的导演们更大胆一点,多做一些这种打破格局、挽回口碑,也拥有更多闪光点的佳片。
最后提一句,《我不是王毛》票房不佳,豆瓣得分却达到了7.6,算是少有的好口碑了。
<图片14>从这一点讲,或许《我不是王毛》也算赢了。
⊱ 关注剧透社(Jutou321)⊱投稿:[email protected]剧透,是为了让你更懂电影
看起来很差的一部片,却意外的好看。荒诞中带点辛辣,八一制片厂拍出了一部带有浓郁独立风格的抗战电影,大写的意外。
居然是八一厂拍的
八一厂拍出这么一部风格浓烈的抗战三无电影,让人感到惊喜。黑白与方言的选择非常明智,对历史的思考可圈可点,和姜文的鬼子来了有点题材很像,都是底层小人物与抗战的故事,真实中也带着荒诞,小人物在历史中沉浮,没有那么伟光正,但却最接近人性。王大治很有戏,狗剩这个角色代表着那个年代最底层的人民出身卑微温顺忍让,不作恶但也算不上善良,思想觉悟不高,在乎的只是自己碗里的那点东西。
可以看出编排上用心了,但依然无法脱离抗日影视剧的窠臼。小人物的确够“小”,但从小家到大义的转变仅仅靠几句政治宣传式的口号,令人失望。金色的希望和黑白中的一抹红虽然烂大街了,但的确有冲击力。杨三演的很好!
虽说有抄袭《鬼子来了》和《举起手来》的嫌疑,但是真心算是良心之作。简直笑到停不下来,黑白画面充满了荒诞幽默。王大治刻画的狗剩这样胆怯又勇敢,愚笨又聪明,渺小又伟大的小角色真的挺让人难忘的。演员演技都很好,故事再有点深度就完美了。
这绝对是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搞笑而不低俗,各个细节,拿捏得恰到好处!难得一部我从头看到尾,没有走神的电影。打9.9分,还有0.1分保留,怕他们骄傲。可能黑白片吓退了大部分观众。剧本谁写的?我很感兴趣。
能看
荒诞的黑色幽默,还可以,能看出用心
只能说王大治拿了影帝给这片子增添不少人气。
带点cult的黑色幽默抗日片,小成本佳作,前面的戏谑到最后严肃悲壮,确实独树一帜。
共产解放暴力美学
小成本,有亮点,三星半。
不难看,也有荒诞的一面。就是结尾浪漫主义过头了吧(也可以叫抗日神剧式结尾
竟然意外的好看!黑白,方言,适合的光影,懵懂的演员,糙,但却非常黑色幽默。三次服役,两次逃兵,动机不重要,结果才是目的!有意思!
作为方言电影开头很入戏,但编剧明显从商业角度考虑弄成了个半吊子
八一厂佳作,国产片遗珠。剑走偏锋的抗战片,惊喜程度大体与《唐人街探案》相当。
八一版《乱世儿女》。谁能告诉我这个片为毛评分这么高吗?不是王毛,难道是五毛?
小成本电影能拍成这样说实话已经很不错了,用黑色幽默的形式诉说着历史的严肃感,黑白的色调也给人一种不一样的感觉,但有些地方确实处理的很杂,一般般。6.2
算个小品,有不断的剧情输出,有自己风格。中国老百姓抗日动荡史的写照
很不错。前面很多地方很好笑,从狗剩结婚就猜到要悲剧了。哎。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