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
השוטר,幸福的警察(港),铁男特警(台),Policeman,Ha-shoter
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主演:伊弗塔赫·克莱恩,Yaara Pelzig,迈克尔·穆索诺夫,梅纳什·诺伊,迈克尔·阿洛尼,Gal Hoyberger,Meital Barda,Shaul Mizrahi,罗纳-李·西蒙,Ben Adam,Tracy Abramovich,Roy Arad,Ariel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1
简介:Man到不行的特警亚隆相信纪律,相信个人得为团体牺牲;他与队友们兄弟情深,却面临出状况时得找个替死鬼扛责任的尴尬局面。富家女希拉加入左派团体、朗读口号,相信为了理想,必须压抑小情小爱。当看似毫无关连的两人命运交会时,他们对各自的立场,是否仍如此肯定?详细 >
拉皮德的处女座,两段式用最后的黑暗相交汇
一种理想主义的实践与残酷
8.2/10
两类阶级叛徒,可能由于是虚构故事,其实远没有像《夜的表象》那种真实故事诡异惊人。
政治的,左翼的
7#不知为什么,总感觉拉皮德的电影在浅显的道理上用力过猛。但电影结构和人物设计设计,尤其是结局的走向,确实十分巧妙。
两女对骂戏,与剧中人同步鼓掌。凝视前半段对男性身体的凝视。
石破天惊的首作,象征着权力的手枪几经易手成为罪证,而左翼分子真正需要的只是一个扩音筒。明确的行动线将人物紧紧吸附,镜头所迷恋的恰恰是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即兴桥段,那些身份与经验之外的不合时宜让行动本身成为一场须倾尽全力的虚无。拉皮德用标签定义人物,再用断裂的逻辑和行迹的荒诞诱导观众怀疑、破解,后景中的人流与车流始终维持着在场性,而故事的主角,连同我们,已于某时被拽入幻境——一则高度浓缩的警世寓言。
没中字,对白基本靠猜T.T 20161003找那么久的字幕没找到居然在数字电视的点播就有→→。两段式毫无关联的叙事在最后十多分钟联系起来,以左翼青年和武装警察迷惘结尾,条理清晰但批判不够有力。
细腻不是拉皮德的强项,他的电影语言强烈依赖于从演员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能量。这部早期作品出色的第一段无比尖锐地指出了以警察为代表的以色列民族主义力量对于男性胴体的执拗,拉皮德把拍肩膀的声音稍加放大,就让整场戏弥漫出可笑的情色味道。而第二段的散漫则体现出他在这种政治话语中的无可适从,尽管身体依旧是主题之一,但中间掺杂的意识形态呐喊显得不真挚。导演这种平行叙事的手法显然是在点出现代以色列社会的分裂,极右和极左之间成为真空。然而当理想主义和民族主义冲撞在一起时,豺狼一样的右派大多是赢家。
4.0 电影之神没有现身。置入合适悬念的影像才能持续地创造未知,它需要调动观众的期望。更希望看到内容表达和电影节奏、气质相辅相成的作品,而不是谁在利用谁。
冷峻并严肃着戏谑关于社会引发的阶级认知。有种近乎荒谬的冲击力。
倾向性很明显
一方講求團結但在個人利益上不得不出賣隊友, 勸喻臨盆在即妻子不要分享生產資訊背後自己偏逢人便說, 一方講求全員犧牲危難關頭仍然叮囑隊友多喝水. 電光火石衝突後的四目對望, 所有年輕人的信念和價值被粉碎得無從探究
作为国际政治局外人去看拉皮德的这部处女作会有种对他在对于阶级问题的探讨上带有了自身国家属性的局限感,所以它会在国际化的影展崭露,这里面人物没有明显的阶级属性,仅占三分一的警察所代表的国家机器戏份很难与在理想化,荒诞的左派革命里唯一代表中产的女子之死引发对于主题更深的探讨,而克制,多细节,少线索,弱类型化的剧作处理方式能看到拉皮德在处女作就具备了艺术片的气质。
以色列社会不同阶层的割裂表现为叙事的突然中断以及结尾的冲突高潮。《同义词》里的主题隐约显现,但在当时还处理得比较简单化。
重看
眼看着大厦崩塌,所有固化的逐渐消散,它终将会消散,答案在风中飘。三星半
一部在专业影评人评价甚高的电影,在我看来却难以吸引我…闷是这部电影的最大感觉…虽然对革命,爱情,理想,责任都有讲述,但前面的铺垫实在是太过沉闷。影片是两段,从两个方面讲述了一个故事。果然我还需要磨练电影素质。
“你说的对,但是学生都是petit bourgeoise,军警才是prolétari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