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这个宋威龙的演技是真的虚弱无力,从神情到姿态到说话 完全没有一个古偶的身段,这样的片段放到综艺上都拿不了卡的,不知道导演是怎么忍下来的。
有几个点是真的要叹出声来都接拉垮了。
不是说其他人的演技就好,这个剧里的主角好像都没有信念感,有的人扮相也并不适合古装,是完全浪费了这个服道化的。
再有,这两个主演从外形到演技都无张力可言,演的连朋友都不太像真是玩尬的了。
其它:转折生硬,一个个故事衔接的非常莫名其妙。
本来主演就不知道自己在演什么,镜头语言的提示也非常低级。
每一个故事都能猜到,台词也毫无新意(台词功底为负数),白瞎了搭这些景。
非常形式主义而每个人却又对自己的角色的逻辑毫无思考,究竟是演员的问题还是导演的问题?
总结:毫无诚意,毫无新意,坐立难安
就没当做耽剧来看。
有些东西好不好的,也不知道了,毕竟四倍速看的。
这年头主角都是愣头青人设了?
情商全无,不懂人情世故,就靠一项技能走天下,横冲直撞,成天闯祸,但凡没点儿外援,估计能死八百遍都不够。
感觉井柏然演个偏执狂应该能挺不错的。
汪铎演过多少疯批了?
太适合了。
张舒纶小皇帝不错啊,戏份也挺吃重的,希望越来越好。
看到师父来京城就觉得要不好,后面为救张屏被杀,看的意料之中又有些眼热,谁说师父不会算命的,他明明什么都知道才会来的,不就是为了保护张屏嘛。
镜花水月术是催眠?
权势当真那般好?
迷了眼,也惑了心,亲生孩子性命不顾,滥杀无辜,只为了藏住自己的秘密。
辜清章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不过想要母亲一句“后悔了”,可是永远都得不到,为何其他人都是家国大义,却无人明白他的委屈,一瞬想要天下陪葬的疯狂,也可以理解吧。
最后身边无一人,是心死的绝望吧。
如果当初没有告诉他身世就好了,就让他一辈子在那个世外桃源生活下去,有母亲,有弟弟,有族人,那该有多好,他一定会很幸福。
“真龙,假龙,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个好皇帝就好。
”“倘若人人关心真相,黑暗便无处可藏。
”
前面是“少年包青天”探案,后面是阻止灭霸毁灭人间。。。。
就。。。
剧情断裂,匪夷所思。
前面虽然是探案吧,好歹能自圆其说,故事是完整的。
后面走向就很奇怪了,杀了兰家全族80多口,杀了摩罗村整个村子,结果俩人发现了始作俑者,又准备以大局为重,决定不复仇不公布真相了,这不是“君子”,这是违反人性的。
宋威龙的台词完全是“气呼呼”一片,全是气音,不知道在说啥。
张屏开始是一根筋地横冲直撞,后边开窍了,依然也只有“呆”,还不如“陈筹”灵动。
别说角色不同,“死脑筋”的表现不是目光呆滞。
井柏然很美,自带贵气儒雅,其实台词也不是很好,每一句都调动了五官的每一根神经,有种用力过猛的感觉,基本上都能看见后槽牙。
但是衣诀蹁跹,美说优点,画质,服道化精良,超越了优秀。
井柏然和那个真皇子的几身衣服,很仙气,质感很好,演出了我们普遍认为的古韵;太后的服饰妆容也精美细致。
我甚至非常喜欢看井柏然红色官服,正中间那根叠衣服的折痕,让人感觉很整齐干净舒服。
墨闻演的也很好,有热血的感觉,但也会有些过于用力。
总得来说,可以看看
剧叫君子盟,可主角一点都不君子,仪态演技通通不合格,结局更是各种人设崩塌。
张屏前期跟个傻子一样,各种横冲直撞,为了查案什么都不顾,结果后面为了大义又说谎掩盖真相。
兰珏为父申冤蛰伏二十年,以为张屏是仇人之子都想设计陷害了,而结局又轻易放弃复查,直接背刺辜清章。
而他们所谓的大义却是保护杀父灭族的仇人,背刺十年的玩伴挚友,前面这么多铺垫仿佛都成了笑话。
辜清章也是,报复权欲熏天的太后明明夺位就行了,偏偏要搞禅位灭城,更离谱的是兰珏张屏连一句规劝都没有,直接想着除掉他。
最后仇是辜清章报的,大义是张屏二人的,只觉得讽刺。
剧名多多少少有点讽刺兰珏,一个为父报仇,浸营官场多年。
张屏,一个嫉恶如仇,执着于真相。
君子否?
圣人也!
太后,一个灭了兰氏满门屠杀摩罗村的罪魁祸首,身为受害者的兰珏和张屏却不能为家人报仇,不能为家人申冤。
为了百姓,为了朝廷,选择拯救太后,保护太后,不得不说这很圣人。
从国家大义来说,他们两个的选择没错,可以说是伟光大。
主角从小爱升为大爱,顾全大局,可是始作俑者仍然逍遥法外,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受牵连的人依然无法沉冤得雪。
兰珏前面十几集铺垫为父洗冤多重要,后面槽点就有多少。
张屏前面有多嫉恶如仇,后期就有多崩人设张屏最后也学会说谎了!
张屏曾说慕叶生是他的超级偶像,我要像他一样进大理寺探案。
现实的慕叶生早已向黑暗低头,当张屏说真龙是假龙,掩盖真相时,是否意味着他也会走上他的老路?
那句“倘若人人关心真相,黑暗便无处可藏” 真讽刺啊,到最后只有掩盖真相才能拯救苍生!
井柏然两个阶段的兰珏演得不错,一眼就能区分,而且克制,避免了少年时故作天真的矫揉造作。
少年时期,神态自然,动作干脆,连声调都轻快了不少。
青年时已经在官场翻滚多年,沉稳老练。
以前没看过他的电视剧,确实给了我一些惊喜。
————————————————————————全集看完了,我完全理不清其中的人物逻辑,只觉得漏洞多如筛子,编剧怎么自圆其说?
心里憋了一堆话,但是想想算了,没必要。
————————————————————————20集食用完毕,实在是有很强的倾诉欲。
虽然,镜花水月很玄学;虽然,兰珏下狱频率高得不科学;虽然,兵部尚书之女太过嚣张;虽然,刑部侍郎王砚工具人属性明显;虽然,礼部侍郎天天查案不务正业;虽然,好像整个京城只有伴月楼一个公共场所……但是我必须承认,这部剧给我不敷衍的态度,恍惚间在看北宋时代的故事:有庙堂之上风云波谲的斗争,也有市井之徒苦苦生存的点滴。
总而言之,除却耽美的名头,当做普通古代探案剧,亦有可圈点之处。
但我还是觉得很可惜。
本可以很好嗑的主cp,怎么成了这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状态(仅代表我个人,你杠就是你对)。
屏兰这条线,编剧刻画得极为丰满:从戏剧性的相识,互相看不顺眼,到并肩探案,袒露内心,再到误会陡生,上代仇恨,雨中决裂,重归于好,但谜题未解。
(我猜测他们必然不是仇人,等后面揭开谜底)人设更是下了大工夫,十个受八个胃病,兰珏也不能免俗,编剧就安排了张屏擅长做面,在按头你们谈恋爱。
再谈演员,井柏然没有长在我的审美点上,他不够精致,五官不够美,尤其是嘴唇,很多角度嫌太厚。
脸型偏长,半披发就更显长了。
但是,他穿上官服,仪态端庄,神情从容,动作优雅,加上一把细腰,如松如玉,乍看之下确实能给到六分,代一代古早文官受还是可以的,何况他眉目流转,有几分风情,剧中一堆箭头也不算牵强。
而宋威龙,身材,样貌都没得挑,可是他的演技只能用呆来形容,尤其眼神,时刻暴露出他的内心:我是谁?
我在哪儿?
我要干什么?
张屏是内心执着,有所坚守,应当是坚定不移的眼神,断然不会放空。
但凡面对兰珏,能多点眼神戏和火花,cp也不至于如此鸡肋。
唯二两处有点get到的,一是屏兰考场重见,张屏躲闪兰珏的眼神,二是雨夜决裂,张屏把剑拉到自己喉前那一瞬。
其它很多地方都是令人可惜——就这反应?
就这?
TM的兰珏在向你示好你给点反应行不?!!
嗑这对cp我都嫌崩牙。
刚打开lof,君子盟tag下最热的几个都是砚兰。
创作向的主cp和邪教五五开,这剧也算是独一份了。
王砚无非就是兰珏的外挂,屏兰的助攻(参见王打张修罗场部分)。
靠的就是剧内演员cp感。
写在前面我不是谁的粉,只是喜欢看剧。
最初点开《君子盟》纯粹是因为对这个剧名很好奇。
后来才从别的渠道知道这部剧是有原著小说的。
不过我没有没看过。
以下所有的展开仅仅针对这部剧,不针对任何原著人物。
点开这部剧的头五分钟,其实我就已经打算追下去。
舒服的滤镜和配色,古朴的道具和服饰,这部剧都正好戳中了我的心尖。
后来不断展开的探案也是我个人很喜欢的。
尽管案子并不完美,但可以让人看下去。
不过当剧情发展到了大约十集之后,我开始觉得节奏明显慢了下来,剧情也开始显出疲态。
本来说好要追到结局的,结果我在这时犯了犹豫。
不过好在疲软的剧情到了二十一集有所抬头,因为一个角色的出现。
但也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出现,导致剧情在最后三集全面崩塌,无法转圜。
你问我喜欢这部剧吗?
我一开始是喜欢的,真心喜欢的。
你问我讨厌这部剧吗?
最后三集我是讨厌的,是发自心底的厌恶。
但是这部剧却诞生了一个我非常喜欢的角色——辜清章。
关于辜清章其实辜清章算不得是什么很创新的反派。
他有着几乎所有反派角色的基础设定——曲折离奇的出身、凄惨的童年、亡命天涯的经历、众叛亲离的人际关系以及最终孤独赴死的结局。
然而这部剧的结局却有些将错就错地让辜清章这个人物如此令人难忘。
其实这部剧的结局以我个人的口味来说,是糟糕的,太过于妥协,太过于说教。
可也许正因为如此,辜清章才显得更让人意难平。
他被他所有所珍视的人背叛。
他的亲生母亲三番两次要置他于死地,甚至不惜屠杀无辜;他一起长大的(义)弟弟隐匿唯一能够证明他真正身份的玉碟,更诬陷他是疯子;而自己舍命相救的知己更是想要直接手刃自己,结束一切。
辜清章的一生和他苦苦追寻的清白和复仇,到了最后仿佛成了最可笑的事情。
没什么比大局重要。
追不追求真相不重要,大局最重要。
可是,一个建立在谎言和无辜之人性命之上的大局,还值得这么维护吗?
辜清章的经历可怜,可他所做之事也只能以可恶可恨来说。
他以镜湖先生之名屡次借他人之手掀起血腥的案件,这也是我无法苟同的。
在我看来,悲惨的经历从来不该是作恶的借口。
也正因为如此,我是多么期待这部剧的结局能让真相昭然于天下,把辜清章该有的清白和该赎的罪孽都公正地给他,让他在最公正的审判下得到他该有的下场。
可是编剧没有这么做,他用了和本剧最大恶人太后一样的手法,摧毁两位男主角的所有伏笔,埋葬所有的真相,牺牲一小部分人,维持那虚伪的大局。
我自然是不认同辜清章的做法,但是我却仍然认为这是一个优秀的角色。
原因无他,只因他行为逻辑始终自洽,并且性格立体多面。
作为真天子,他一身傲骨,不向命运妥协,纵使落难,仍然顽强地活下去。
作为摩萝村的养子,他始终记得曾经承恩,更没有忘记族人的悲惨遭遇,始终抱着要为族人复仇的信念。
他天资聪颖,年少便好学,长大又研修医药,这都是为他日后复仇奠定了最基本的实力。
又心思缜密,步步为营,为了复仇之机可以蛰伏近二十年,期间纵然曾经困苦迷茫,却最终坚定。
可也是因为遭遇太过于凄惨,导致其性格极度偏执,执念于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如二皮匠死于红雾,玄机死于为太后顶罪,以及想让自己的母亲被装进棺材被活埋以报当年太后遗弃自己又命玄机活埋自己灭口的仇。
可是,他的骨子里却还留存着养母在童年带给他的那一点点温暖。
当他向兰珏诉说复仇计划时那忍不住落下的泪,张屏被熊枭刺伤那瞬间他心疼的目光,以及最后太后对他的诛心之言和那声“昙儿”后悲鸣绝望的神色,都还昭示着这个人身上依旧还残存着的那些温情。
更不必说漫城的红雾中,他毫不犹豫地抱起啼哭的婴儿,更是把这个角色的悲情烘托到了极致。
在看完全剧的时候,我是觉得非常憋闷的。
我实在是讨厌这种虚伪至极的大局观。
可是啊,我又不得不与自己和解,毕竟,这只是一部剧。
如果按照再玄的说法,也许辜清章虽是真龙,却无龙命吧。
关于这个角色的诠释如果说演员有所谓体验派,那么我大概是个体验派的观众。
能让我感受到角色情绪起伏流动,让我能产生共情体验的于我来说大约就是优秀的诠释。
我觉得辜清章这个角色和演员是做到了。
我对于辜清章这个角色的喜爱30%来源于角色本身的特质,70%是演员的诠释而让我形成的深刻印象。
这里想谈谈我印象最深的几场戏。
第一个就是辜清章在兰府向兰珏诉说身世和复仇计划。
这场戏很长,辜清章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到最后引出自己欲向太后复仇。
这段推进得节奏非常妙。
一开始辜清章的神色平静放松,仿佛只是在诉说另一个人的故事。
可渐渐地,他的表情多了起来,说到太后欲置自己于死地那段,他的表情很克制,却又传递着“难以置信”。
辜清章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的母亲会对自己如此狠毒。
直到最后,说起复仇计划,他的表情起伏更多了,有阴冷的笑,有对权力和欲望的不屑,越到最后面部明显紧张了起来,眼眶也开始发红,眼睛开始变得湿润。
直到说到要让太后由巅而坠,要让天下大乱,要让太后看看自己是如何玩弄权力,他终于落下了一滴泪,苦笑着落下了一滴眼泪。
这滴眼泪传达的情感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以至于我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去表达我当时看到这里的感受。
我作为一个观众,只知道切实感受到了此刻这个角色内心的决绝、悲伤、痛苦、不甘,同时却又仿佛看到大仇得报的欣快和难言的空虚之感。
第二场是一场很短很短的戏,也许很多人会忽略,但是这段却是我最为触动的一场戏。
就是在地下水渠,熊枭假装刺死了张屏,然后向辜清章投诚时辜清章的反应。
当他看到张屏被杀的那一瞬间,他并不是觉得万无一失了,而是悲伤和震惊。
这是十分合理的。
张屏是和他一起长大的,虽然两个人小时候兴趣爱好截然不同,但是同一个母亲养大的恩情却做不得假。
他看了一眼熊枭又转向张屏,此刻眼睛里已经开始有了泪光,在周围火光的映衬下,更加明显。
当他扶住倒地的张屏,他的表情是真切的伤心和心疼。
他说,这样的世道,为了苟且偷生转身便背叛你,还值得你这样做吗?
当张屏给了他肯定的回答,他的神情更加悲伤了。
可转瞬却又变成了苦涩的笑容。
他心疼自己一起长大的弟弟付出了生命,却又仿佛在庆幸自己离复仇成功又近了一步。
第三场是高台上辜清章和太后最后的对峙。
辜清章从头到尾其实最想要的只是太后的一句“我错了”。
可是他直到太后死,也得不到。
太后冷酷地对着他,仿佛对着一个完全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冷漠地告诉他,权力本就是冷酷无情的,自己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太后,而他什么都不是。
辜清章那一刻失去了理智,他越来越无法控制自己,他的脸因为仇恨和不甘而扭曲,他用力地掐着太后的脖子,质问她为什么就是不愿意认错。
可转瞬,他就悔了。
那是他的母亲,是他渴望了三十年的亲生母亲。
他的表情突然就柔和了,眼睛里噙着泪,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孩,不停地抚着母亲的衣领,用近乎乞求的语气说,他只求一句“我后悔了,母亲的心里有过你”。
他忍着泪,用力扯着嘴角,想要微笑着,想要微笑着得到母亲肯定的答案。
这时候镜头切到太后,与辜清章满是期待的表情相对的,是太后的冷若冰霜和那句利刃一般的“哀家从不后悔”。
这时候辜清章的处理简直让我感受到了一样的绝望。
他慢慢地远离太后,没有歇斯底里的哀鸣,没有泪流满面,他的眼神开始变得狠绝,嘴唇紧紧地闭着,恨意和不解仿佛就要满溢出来。
可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让那眼泪落下来。
渐渐地,他平静下来了,面部舒展开来。
他释怀了,笑了,他终于明白了,对于母亲而言,权力和名望才是她所求,而自己只能是那个被牺牲的祭品。
可当他走在漫天的红雾里,听到那声“昙儿”的时候,他还是无法控制地停下了脚步。
那是母亲第一次唤他,却也是最后一次了。
第四场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场就是最后复仇成功的辜清章终于也选择赴死。
红雾弥漫,死者遍地。
复仇成功的辜清章恍惚地走在路上。
他飘忽的样子同街上四处奔走的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复仇成功了,可是他的笑又空虚又疲惫。
突然一个婴孩的哭声仿佛把他的魂魄从地狱里暂时拯救了出来。
他微笑着看着那个婴儿,毫不犹豫就把他抱在怀里。
三十年前,也许自己也是被养母这样抱着,拯救了吧。
他的笑此时突然仿佛有了真情和希望,他甚至开心地转了一个圈。
那样的笑容仿佛让人突然有了生的勇气,原来这世上有一个孩子和他一样同病相怜。
可是,转瞬,孩子的母亲寻来,带走了那希望。
辜清章望着远去的母子,又再次被绝望包围,眼睛里一瞬间盈满了眼泪,也盈满了绝望和羡慕。
他又微微地笑了,那笑仿佛是在和一切道别。
此刻,他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支持他活下去的理由了。
他望了一眼死亡的红雾,叹了一口气,认真地整理了头发和衣裳,微微望了一眼通向生的路,便慢慢转身,一步一步走向了最终的结局。
写在最后虽然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好剧,却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剧。
我不喜欢结局的安排,却也倾心于辜清章的塑造和演员的诠释。
我想我多年之后也许会忘记很多剧情,但是我一定忘不掉那个红雾中孤独绝望的背影和那双曾经有过片刻希望的泪眼。
大结局盐弹引雨,红雾还选择性吸入是吧湿布比防毒面具还牛,现代科技都没这么玄幻。
一个皇朝跟过家家似的宫变只需要十几个人,然后复仇更是搞笑了,受虐狂害死了京城那么多百姓就为问一句妈妈爱不爱我,皇家血脉不搞清老兰大人就能沉冤得雪了逻辑在哪里。
还有结局硬搞一个孩子,原著起码孩子开头出来了是有意义的,这剧里为了生撇清耽改的嫌疑最后搞个台词里的孩子太无语了。
这剧情太烂了。
虽说是在擦卖腐的边,但是两位帅哥井柏然和宋威龙是真的,这是一部我爱看的探案片也是真的,有这两个元素就值得看了,是不是卖腐其实不重要,也不是冲着卖腐来的。
看完后,结论就一个,如果不是该死的结尾,这个片子的分数可以再高点。
其实,片子的质感还是很不错的,开头几集情节紧凑,看客完全可以代入剧情,不弱智,反转再反转,颇有几份探案剧的精彩。
后面连续的案子,和贯穿始终的摩罗村屠杀案,和两位男主家世、身世紧密相关,并抽丝剥茧,关键人物逐渐上场。
两人之间有合作,有默契,有误会,有反目。
到这都是合格的。
可是!
什么狗屎烂尾啊。
突然两个人就变成了圣母,口口声声要去阻止和背刺自己的兄弟,为了保护自己的仇人太后,为什么觉得太后死了就天下大乱啊,为什么就觉得辜清章是个疯子啊。
看到后面已经在心里骂了无数句SB了,这两个人是脑子被驴踩了吗。
辜清章真的全剧最惨,一心一意为他们打抱不平,平反冤狱,结果这两个人,一个用刀背刺他,一个手里明明有真的皇家族谱不拿出来,这是什么忘恩负义、脑残、绝世大圣母啊。
宋威龙证明了辜清章手里的皇家族谱是假的,但关键不是这个好不好,人家身份是真的,而且你手里就有真的但不拿出来。
所以呢?
人家辛辛苦苦卧薪尝胆这么多年,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了一个好医生,培养了不少手下,嘴上说着要搞乱天下,其实也只是想为自己的不公待遇求一个说法,结果你俩知情人,而且也是被太后坑害的,还不是坑害了一个人,一个是死了爸爸,爸爸还是因为被太后威胁要伤害他而不得不赴死,一个更是全村全族都被害死了,就直接站在辜清章的对立面,还以陷害的方式让他失败。
这踏马的是神经病、大傻逼吧。
辜清章的演员演的真好,井柏然用刀刺他,ps辜清章是井柏然的救命恩人,为救他替他喝下毒酒,导致自己身体不好,他转过身来的情绪转变,还有最绝的就是那一滴泪,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全剧美强惨,辜清章,演员也演得很好。
太后也好有毛病,自己的孩子都治好了,为啥死活不要了啊?
到最后孩子问她,你后悔吗,她也不后悔,666,真牛逼。
最后还来了一句“昙儿,你的名字是昙儿”,这是啥意思呢?
突然想起来要说一声???
也没感受到必要性和啥情绪啊。
还有,要把孩子扔了,就要全城的昙花也扔了,这都是什么逻辑啊?
最后又开始全城昙花,结果毒就在昙花里,为了个啥呢,主打一个莫名其妙的仪式感??
他们报仇什么的也都是说说的,自己活着就行了,亲人死就死了,太后害我,那我也要保护太后。
呕。
然后他们也不知道怎么互相就看对眼了,可能见得次数太多了,还有小时候见面的滤镜吧。
吐槽一堆,还是觉得剧还成,就是避雷最后三集。
猫咪也好可爱。
剧中有两种真相。
我觉得这两种真相在皇权专制的时代是需要区分的。
统治者作为享有特权的阶级,由于信息的不对等,他们的很多真相在历朝历代都会成为后世的未解之谜。
相对而言,百姓的真相比较能反映出一个皇朝的司法机构的运作效率。
我觉得剧里的故事证实了一件事,就是统治者一定要尽可能地让百姓的真相公开而透明,否则可能就会给你的统治带来重大的灾难。
摩箩村的真相,是属于百姓的真相。
辜先生在戏台拐走太后,制造纵火烧人的现场之后,留下了一个摩箩族的水器,和一首诗。
有些票友说这是不是想提醒屏儿为族人报仇,其实我觉得……也不尽然吧?
他应该是查过弟弟的一些底细,知道他这些年是怎么长大的。
弟弟对当年的事不甚清楚,再加上那种嫉恶如仇的性格,把所有坏人都绳之以法的架势,肯定是不会跟他合作的。
兰大人也说过,他疑心很重并不信任任何人。
所以这个行为我觉得就是想向世间揭露太后曾经对摩箩人犯下的罪行这个真相。
京城有人认识这个水器,知道它跟摩箩人有关;而摩箩村已经被灭二十年,所以这势必会引起一大群人的恐慌。
不过这并非理性的指责,而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是他对朝廷,对世人一种无情的嘲讽。
在苦若的回忆里,哥哥不太爱讲话,跟他玩儿,而只是自己一人看书。
我想在哥哥的童年时代,他并没有把苦若的母亲真正当作自己的母亲。
因为养母给他起名叫龙儿,告诉他,你是真龙血脉,你真正的母亲是京城宫里的太后,她还不知道你还活着。
如果你想见他,那我会为你安排。
他很羡慕苦若,可以天天缠着自己的麻麻,所以可能有一点儿抑郁。
在他的憧憬中,有一天自己也会跟真正的母亲相见,尽管京城有点远。
但是屠村事件发生之后,当他走出摩箩村,一步一步发现真相的时候,他才明白这世间不如摩箩村,这世间充满了他曾经根本无法想象的污秽与险恶,而这些本该是他那个年纪不该看到的。
这种认知渐渐地转化成他的绝望。
这时他才明白,曾经养母的单纯,善良是多么珍贵;摩箩村那座他曾经生活过的房子,变成了这世间唯一的一处净土。
村外的一切,都是那么污秽不堪。
既然如此,那拿他们做我复仇的道具,又有何不可?!
他何以会恨世人?
屏儿爱说”若人人关心真相,黑暗便无处可藏“,但这二十年间,(在他的眼中)世间并无人关心摩箩村的真相(其实陶寺丞还是有关心的),而是对天谴的传言人云亦云,甚至代代相授。
屏儿曾经与小基友讨论过摩箩村当年的事情,若小陈筹是差不多的年纪,那当年也不过三四岁,但却能对传言脱口而出。
可以想像若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在调查真相的过程中几百次,几千次地被世人如此,尽管是无意地,伤害,那对他的心态是多大的冲击。
我觉得在哥哥的眼里,世人并不无辜,如果太后是罪魁祸首,那世间所有人都是帮凶。
有票友问他为什么不用不把自己和所有人的利益对立起来的方式来揭露真相。
那这二十年来,世人为何都(无意识地)站在了摩箩人的对立面呢?
他这看法对不对呢?
不尽然,甚至可以说是很偏激的。
因为在皇权专制的社会,由于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信息的不对等,百姓没有权利和能力去关心,调查,质疑,究竟什么是真相。
百姓会这么认为,那是因为朝廷说摩箩人遭到天谴。
理论上,他是可以用更加理性的方式解决这些事情(虽然其实也很难,参见陶寺卿的自尽);但是我想在不谙世事的年纪经历过太多的情感冲击之后,再加上没有什么世外高人的开导,他的思维装置中有一部分已经坏掉了。
并且当他决定实施复仇计划之后,他会对支持这个计划的论据不断地自我强化,而对不支持的则加以弱化。
屏儿在他面前装死,他说你看看,世间为了一点点利益就背叛的人太多了,他们值得你救吗?
屏儿说即使再来一次,我娘还是会救你。
世间永远都有好人和坏人,不可能都是好人,也不可能都是坏人。
这就是心态健康的人和心态不健康的人看待世界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在为坏人洗白吧?
我只是想说,既然他不是罪恶的根源,那他所有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也都有根源。
他并不是说“我一个人得不到母爱,就要让天下人以死来为我赔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不是那样的。
这两件事有联系,但是是间接的。
母亲不爱他,是这一切的根源;若母亲爱他,那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再看看我们今天。
现代社会要么废除了帝制,要么解除了皇族的特权,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每一个成年公民都是法律行为责任人。
协助警方破案,是公民的义务;随意捏造证据,叫做妨碍司法公正——这其实就是把“若人人关心真相,黑暗便无处可藏”法律化了,成为了每个公民的义务。
因为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句话的重要性。
那回到皇权时代,百姓的真相要靠谁来保障呢?
就只有一个能够秉持公正的父母官了。
所以看这个剧我一直都最喜欢屏儿,不管是前段有说他冲动讨厌的,后段说他无端圣母的,我一直都觉得,他的人格几乎没有瑕疵,当然这也符合他在原著中第一主角的地位。
凤凰头遗失案,在场那么多当官的,只有他一个人在差点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依然惦记着马叔的安全。
他所关心的真相,可能都与某一个小人物的生死息息相关。
如果我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百姓,夫复何求呢?
真假皇子的真相,是属于统治者的真相屏儿小时候最爱读的话本,让他吧对世间一切真相的探索深植于心;但是当他追寻着偶像的步伐来到大理寺,才发现,关于偶像的一切都已被从这世间抹去。
我特别喜欢陶寺卿自缢前他们的对话,也认为陶寺卿的死是整个故事非常重要与精彩的一笔。
陶寺卿的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从对百姓的真相的调查中,无意间发现了统治者的真相。
他是这个国家的执法者,但是他手中的权利依然低于至高无上的皇权,所以他停止了追寻真相的脚步。
统治者有没有权利让属于自己的真相曝光于天下?
我觉得这是个很难界定的问题,因为统治者拥有许多百姓无法拥有的特权;而统治者之间的各种争斗,动机也大都来源于对这些特权的争夺。
举个栗子,宫斗剧中常有“人在宫廷,身不由己”的角色——因为你处在享有特权的位置,不争便是不去保护自己;因为你所处阶级地位的权利已经凌驾于司法权之上,所以法律无法保护你,你只能靠你自己。
真假皇子的真相最终没有大白于天下。
就是坐在皇位上的假圣上,剧情也让他绕开了揭露真相的现场,换句话说他并不算官方被通知,只是他私下里自己知道了而已。
皇室的丑闻一旦被暴露,就是皇位觊觎者出兵的良好藉口。
兵荒马乱会带来生灵涂炭,生灵涂炭又会引发各地暴乱和统治基础的动摇。
所以自古以来,皇室秘闻多如牛毛,但在百姓中间永远只是传说,直到今天大部分还是未解之谜。
童年偶像的死给屏儿的人生理念带来巨大震撼,他甚至开始怀疑起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是否现实,自己要不要再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很多人觉得结尾处他不应该放弃自己一直追寻真相的信念,其实我觉得剧情在这时候已经有了充分的铺垫。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最感兴趣的就是,他之后会如何处理这个陶寺卿手中这个未能完结的案件。
在受到震撼之后,他一定会从中学到些什么。
他无法走出那个时代,他只能在尊重皇权,安抚百姓和保护自己之间选择最优解。
真假皇子的案子对他和兰大人来说其实并没有程序化的解决方案。
既然如此,解决这个问题就不是一项技术,而是一项艺术,并且是一项相当危险的行为艺术——可以这么说吧。
艺术没有定规,但是它反映的是作者的思想和理念。
虽然作为观众都知道,主角领盒饭的可能性不大;但按剧情的刻画,他们早已互相约定了身后之事。
有票友说他在太后的丧仪上细数哥哥莫须有的罪过,是臣鞭君尸——这也许没错,但是身为君,难道不该做一些光明磊落的表率吗?
你不要搞一些名为继位实为禅让名为禅让实为复仇的这些迷惑行为吧。
何谓君为臣纲?
为君的行为不端正,做臣子的还不就上行下效了?
难道说只有你能给别人下套,别人就不能给你下套啊?
其实我一直觉得屏儿这里蛮聪明的(虽然他一直都挺聪明),他不但学会了说谎,还学会了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身为人臣(虽然严格来说那时候还只是民,或者算是个臣的candidate吧),他做了不忠之事。
兰大人同理,不但不忠君,还想要弑君。
但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并不是忠君。
他们最高的理想是什么?
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对不对?
——这不是对凡人的要求,而是对圣人的要求。
所以,难怪他们显得那么“圣母”。
在没有什么先例可循的情况下,他们只能让自己的选择尽可能地接近自己的理想。
就像兰大人说的,我别无选择。
君子盟,是君子与天地之盟。
君子立于天地之间,该如何自处?
你的一切行为要符合你曾经许下的誓言,我觉得这就是两位主角最后一起携手做到的。
镜头语言和服化道都很在线,大败笔还是宋威龙的台词和演技,好好练练吧……没想到全剧最喜欢的一幕戏,是辜清章一个人走在毒雾弥漫的街头,笑着抱起被人遗忘在摊位上的小婴儿,而那孩子最终还是被亲人哭着抱走。这世上,没有一个人,要他。
井柏然是有演技的,宋威龙麻烦再多上点表演课。
古代版河神,宋威龙和井柏然实在是毫无CP感,节奏不好,以及再次出现了“小河神点香辨冤”的“宋威龙水器破案”,这套关键道具(法器)进入虚拟空间的手法还要玩多少次?故事可以说很无聊了。
看了三集,张屏的性格不太讨喜,即便是书呆子,也不通世故的有点过了。既然有查案的本事,应该很能体察人情,为何这样不食烟火,崖岸自高呢。
井柏然挺帅的 剧情还可以
只get到了辜清章,好迷啊,不会讲故事拍个什么劲儿?越着笔铺垫的越应该好好圆。似乎是想弄个长安十二时辰那样的故事,根本没那个笔力。
服化道可谓赏心悦目,前20集也智商在线,探案甚好,后面自从镜湖先生开始,实在是糟粕,最后红雾,完全是把观众当傻子了。。。井柏然这次表现真不错,可惜被面瘫的男二硬生生给拖累了。。。男二的演技已经不能叫烂了,而是0演技,直接面无表情到剧终。。。
因为宋威龙,已经期待这剧很久了。要正名一下,还是好看的。最惊喜和意外的是场景和特效、服道化太好看,那几场舞台表演以及心中幻境都美呆了,可以当美术片看,可以走向国际的审美。剧情,开始以为一般,到后面也越来越引人入胜,后几集简直惊呼,已经有了家国情怀的大格局了,于是改到5星。
这剧有个问题,不能1.5倍快进,这会让宋威龙本就不咋地的台词雪上加霜。剧情还行,可以继续观望。
笑死不会真的以为有人能磕到吧😅最后一集来个莫名其妙的加戏给谁看
鹅,你头好铁。
这剧情真的蛮离谱的
我其实还挺喜欢这种华丽诡异的古装探案的,但是磨皮滤镜太重了真的好糊,而且剧情节奏问题很大/两个主演一个脸上没了棱角看起来好妖娆,一个太现代的外形完全不适合古装而且演技真的太差了大概就比木头好一点吧……/w侍郎真的好嗑
颜值、服化道、美术、剪辑、配乐,统统在线,除了宋威龙不会演戏,其他都不错。作为下饭剧,赏心悦目。
也很无聊。虽然井宝也没有多出色,但是小宋真的太稚嫩了。。剧情也是,完全不吸引人啊。原著的推拉一点儿不剩。
补标2.14。结局像*一样,糊里糊涂放弃坚守初心的张屏,和令他失望透顶的慕叶生有什么区别?妈呀,看了29集就为了看一个理想主义者向现实屈服的吗?团结就是力量!在集体主义精神的鼓舞下,京城官民打响了这场大雍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斗争,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灾群众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低了红雾灾害造成的损失,夺取了红雾斗争重大胜利!表现出大雍子民大无畏的英勇气概,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缓则辜清章自取灭亡,现已自戕。而适时降下的大雨更表明一切都会站在正义一方,繁栋氛紫终将自取蔑汪!!另外,据知情者称,这次抗雾的首要功臣礼部侍郎兰珏大人现已将前28集提都没提过一次的儿子接回府中亲自抚养!为提高大雍生育率做出了表率!👏👏
质感很好,中式恐怖太有氛围了,“镜花水月”有点古装版《河神》的意思。背景虚化太严重。逻辑一点都经不起推敲,别的不说,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吧, 纯金巨物还能跟着热气球飞走?越往后看越难看,剧情一塌糊涂。师父千里送人头。小皇帝没有布局吗就公然叫板了。结局烂得透透的,一心追寻真相的人居然做了伪证。悲哀,辜清章活像个笑话,成了“君子们”拔高个人的工具。张舒沦台词铿锵有力,汪铎演技自然能够共情,反倒是两位主演扯后腿。井柏然拜托控制一下五官,嘴部幅度好大,印象里演电影不是这样的,现合理怀疑,是不是想带动对手。宋威龙不开窍的演技确实如同愣头青一般,对面情绪激动,他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一句轻飘飘的鼓励,就像是冷眼旁观的局外人,台词也差,不看字幕不知道他在说啥。
播了,热泪盈眶。从开拍就追一直到今天播出,太激动了,剧里的每一帧截图都是桌面啊好美,张屏呆萌演得很可爱,兰珏兰大人角色好带感,应该有个复杂的身世,互动也有趣,案子简单明了,五集一个案子,会员半月就能追完,好刺激的追剧感受,色调好评,眼睛舒适,后面俩人君子结盟一起破案追查,特别像少年包青天哈哈,给好评,希望大家看剧愉快,工夫制作不错。
说真的,技法层面没什么问题,美学风格也很吸睛。只能说因为各种原因可惜了吧......
如果狂飙是掐头去尾挑线后可食用的虾系电视剧,这部就是只有首播集可以看后面越来越离谱的诈骗系电视剧。几个苦心积虑追求灭族亡家真相,一心复仇的主角团,面对一个虚弱王朝维稳需要,一秒钟就放弃了所有真相。并立刻站在助纣为虐的位置上主动毁灭证据,主动撒谎,制造更多的假象。不愧是及时反应时代价值观的新bl剧,真正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