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顶着油头被冤种室友拉出去看《爱很美味》,由于之前看过同名剧,当时印象不错,自然而然地会对影片抱有较高期待,总体观影感觉也确实不错,但细想之下,还是很多问题。
如果让我做个总体评价,我会说它足够真实,但不够深刻,无法细品;有一定的野心,但能力明显不足。
尽管电影是我比较感兴趣的题材,但也只能给它7-7.5的分数。
一、戏仿与真实——主创团队的野心与优势先说说我欣赏这部电影的地方。
《爱很美味》是同期电影中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也是难得一部没有让我立刻在电影院翻白眼的电影。
它让我欣赏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它足够挑衅,足够ky。
一开场先戏仿《小时代》里时代姐妹花合唱的场景,说实话,一听到《友谊地久天长》我就PTSD,心想导演你可千万别给我整这套,不过后面的情节让我彻底放下心,“云千骨”“扶蔷传”“漫漫长歌”等无厘头戏仿的剧名也让我会心一笑。
多数国产影视剧都太过局促和小家子气,极力规避争议,圆滑是圆滑了,但诚意也没了,显得空洞乏味。
《爱很美味》这种挑衅姿态背后是主创团队的自信与松弛,正如演员王菊大方地展示自己的小肚子——我只负责展现最真实的我,至于你喜不喜欢,关我屁事?
作为观众的我难得在一部院线电影上窥见一丝敢于打破陈规的主体气质。
展现真实,这也是《爱很美味》的野心所在。
《爱很美味》和《小时代》的题材都是女性友谊,但前者通过戏仿的方式公然向以后者为代表的塑料姐妹情挑衅宣战。
《小时代》描写了四个女生之间抓马、狗血又虚浮的友谊,作为其反面,《爱很美味》必然着力于塑造真实的女性友谊,真实的女性生活。
电影里包含了大量极具真实感的生活场景,譬如刘净为了试探姜山木是否真的出轨,自己去注册了约会软件的账号,发现对方真的骗了自己,为了找回所谓的内心平衡,一气之下答应了厨师向东流的约P邀请,差点擦枪走火。
向东流使用约会软件的目的也很简单,不想谈恋爱就是不想谈恋爱,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譬如当刘净说自己和姜山木分手后,方欣和夏梦都没什么反应,无意和刘净同仇敌忾一起吐槽渣男,免得自己说的话将来会成为呈堂证供,万一刘姜复合,她们就得罪了姜山木。
又譬如方欣因怀孕被身边人无微不至地照顾,但相应地却被排挤在工作圈子之外,只能忍气吞声。
大量的生活细节让电影“落了地”,彻彻底底站在了《小时代》和其他众多精致悬浮女性剧的对立面,成为令人眼前一亮的都市女性电影。
同时,电影也一定程度抛弃了道德束缚,大胆地表现女性的欲望。
从夏梦和陆斌之间性生活的暧昧展示,到刘净在出轨与坚守恋爱道德底线之间的挣扎。
它不避讳女性的欲望,也无意塑造道德完美的假人,它只负责真实地展现女性生活。
二、情节小bug与流于表面人物刻画——细说电影文本展现的短板 电影包含了大量真实的生活场景展现,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短板,因为过多生活场景的展现就有堆砌之嫌。
细细想来,电影其实包含了很多无意义的情节。
举个例子,刘净年迈的外公说想吃她做的红烧肉,但她却以不方便为由拒绝,安慰外公可以到她店里去吃,随便什么她都给他做,但还没等到刘净重返餐厅事业,外公就匆匆去世,只剩下她伤心懊悔。
这个情节设置有何意义?
对刘净的人物塑造有何帮助?
是不是为了推动刘净实现成长?
完全看不出来,或者说这其中的逻辑关系不是那么明显。
此外,电影还有一些bug,比如说夏梦为了谈下版权死皮赖脸接近罗KK,但是她本人并不喜欢罗KK的作品,甚至也没读完,问她喜欢哪个部分,为什么喜欢也只会答一些空话套话,被质疑公司能否做好这样一个IP也没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夏梦前期的准备工作明显不足,诚意也不够,以为靠下属写的大纲和读后感就能糊弄原著作者,显然是犯了大忌。
我以为后续的剧情是夏梦努力研读作品,凭借对作品的新颖理解扭转罗KK对她的印象,获得他的青睐, 从而拿到版权,这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夏梦最后也没展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只是侧面说明她做出了令罗KK满意的改编方案,而罗KK为什么选择她而不是对家,也没有解释,总之不太能让人信服。
剧情bug和人物形象bug是息息相关的。
电影里的人物塑造普遍出现火候不够的问题,通俗来讲就是不太能够立得住。
电影里方欣外表看起来需要人照顾,活像个玻璃人一样,但实际上内心十分强大。
但恕我直言,就电影而言,我真看不出方欣有多强大,或者说,她强大得“不够味儿”。
这个人物确实有灵感乍现的时刻,比如说面对模特谭可欣的质问,她能够灵机一动,把“旅途”变为“冒险”,在剧里,她也能够想出香槟蛋糕的点子,偷偷录音一转局势,拿捏住性骚扰的上司。
但是,她的“强大”塑造错了地方,真正的强者永远是具有强大而稳定的人格,是面对自己的核心困境永远有破局的能力。
方欣的核心困境是什么?
在我看来,是她脆弱、需要保护的身体和她渴望挣脱保护、发挥自身主动性之间的矛盾。
电影里,方欣简直就是个玻璃人,过敏东西一大堆,这不能吃那不能吃,无论是前夫还是现任,在两性关系里她永远是那个被无微不至呵护的人。
过度保护也是一种束缚,方欣渴望挣脱这种束缚,但电影到最后也没有刻画出她挣脱束缚。
在工作中,她因为怀孕受人照拂,但另一方面也被排挤出工作圈子之外,谭可欣不跟她谈工作却跟别人谈工作,她没有抗议而是默默接受;上司假装寻求安慰,实际上是让她替自己完成私事,这种明显不合理的要求她也没有拒绝。
她明明反感张挺无微不至、近乎于管束的照顾,却没有明确提出这点,只是提出不要急着结婚,再多些时日相处。
我并没有看到方欣解决自己核心困境的能力,相反,对于核心困境,她一直秉持着鸵鸟心态,缺乏主动破局的能力。
其次是刘净。
电影里,夏梦指出刘净是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不干不净、不清不楚的性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是她体验生活的方式,她只有体验过后才能做决定。
但其实主创团队犯了个错误,因为刘净这两种优缺点并非是一种性格的一体两面,反而很多情况下是完全不相关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体验派并不拖拉,反而比较理性且有决断力。
人之所以犹豫,很多时候是不清楚自己真正要什么,至于为什么会不清楚,就是因为没有真切体验过,不具备足够的理性。
一时的犹豫是人之常情,而倘若一个人长期陷入犹豫中,甚至养成不清不楚的性格,很大的原因是TA不仅缺乏深度体验的能力,其人格主体性和理性也是缺位的,这样的人,必然没有主见,需要时刻依赖他人的意见和点拨。
刘净既然是个体验派,体验过后才能做决定,这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犹豫延宕,只是人性使然而已。
她也并不是一个完全没有主见的人,在关乎事业的重要抉择上她并未依赖好友做决定。
事实上,刘净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事业,而在于两性关系。
她身上最令人无语的地方严格来说也不是犹豫,而是恋爱脑,从两个朋友对她分手的态度上就能窥见一斑。
她是那种和朋友吐槽完前任后还能复合,让朋友气到吐血的人。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看,和这种人相处不被气死就算成功,你费尽心思想要安慰失恋的朋友,苦口婆心地给TA建议,想要拉TA一把,结果对方压根不领情,只是把你当情绪发泄的垃圾桶,回头该和好还是和好,独留你风中凌乱,活像个小丑。
这种恋爱脑的毒点是不理性和以自我为中心,明明知道对方不是好东西,却依然割舍不了自己的性癖,强行和对方在一起,结果自己既不能接受对方的缺点,也无法独自咽下这种苦果,只能朝身边的朋友大倒苦水,搞得所有人都筋疲力尽。
这种恋爱脑对两性关系的态度还停留在本能层面,理性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自身也没有足够成熟的人格,谈恋爱不仅内耗自己,也外耗他人。
因此,剖析刘净这个人物要从事业和两性关系两方面看待。
在事业和人生发展上,她绝对不能说是个拎不清的人,但在更能反映深层人格的两性关系领域,她的犹豫其实是不够理性、不够成熟,而不是因为她是体验派。
刘净这种性格,就算体验再多,也还是粘粘乎乎。
最后是夏梦。
个人认为她是整部电影里失败得最明显的人物。
电影借方欣之口说夏梦是个强势但不自私的人,有时会多管闲事,但这种多管闲事却为朋友提供了很大帮助。
但就电影而言,我实在没看到夏梦为朋友解决什么问题,也许为刘净的餐厅跑腿办手续算是一样,但这也是她自己说出来“道德绑架”好友为她帮忙的,这侧面说明夏梦本人并没有足够大的人格魅力让好友不带怨言地帮忙。
电影呈现的夏梦更多就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为了拿到版权她不择手段,明知道男朋友不喜欢骗人还哄着他帮忙圆谎,甚至排练时也很少顾及朋友的心情,三人冲突的导火索也正是来自夏梦的自私。
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少会顾及他人的感受,电影里的夏梦也确实没表现出什么同理心,反而一再要求别人配合她。
至于那些为朋友出头、“多管闲事”的情节,一个都没有。
她更多时候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替朋友出谋划策,为好友的生活困境指点迷津。
这也注定让夏梦这个人物流于苍白,缺乏说服力。
三、“爱”的缺位——主创团队思考的不足经过这么一剖析,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女主角其实对于两性关系的态度其实都是不理性、不成熟的,方欣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不适,刘净的恋爱脑,夏梦的以自我为中心。
人物塑造的缺陷其实折射的是主创团队深度思考和艺术创作能力的不足。
艺术的难度在于它要求创作者有对生活敏锐感知的能力,有高度概括的能力,有丰富强大的表达能力,而电影在这几个方面是明显不足的,当然也不只是《爱很美味》,近十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国产电影都有这个问题。
回到本趴标题,为什么说主创团队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呢?
最明显的就在于电影名称。
电影沿用了和网剧一样的名称,也沿袭了网剧的问题。
爱很美味?
什么是爱?
主创团队有给出自己的理解吗?
为什么说爱是美味的?
为何会用美味来形容?
仅仅是因为主人公之一的刘净是个厨子吗?
电影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它明明名称里包含了一个“爱”字,通篇却让人感受不到爱,自然也无法领会爱为什么是美味的。
什么是爱?
父母之爱是爱,朋友之爱是爱,夫妻情侣之爱是爱。
既然电影主要聚焦女性友谊,那么它讲的想必就是朋友之爱。
但纵观整部电影,女主人公之间却很少有爱的成分,大多时候三个人都在自说自话,然后互相指责,再互相理解、重归于好,剧情这么一轮完,其实只是重复了网剧的情节模式,到头来三个人该怎样还是怎样,爱在哪里?
起了什么作用?
对她们的人格发展有何益处?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爱很美味》和它所吐槽的《小时代》一样,塑造的只是表面友谊,只不过它更接地气一点。
按照弗洛姆《爱的艺术》所言,爱不仅是本能,更是一种需要理性支撑的能力。
爱不是被动的获得而是主动给予,在给予的过程中,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获得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认与满足。
所有形式的爱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要是按照弗洛姆的理论,整部电影其实是没有爱的成分。
我看不到女主角之间的主动共情,相反她们还挺有边界感,很少掺合对方的事业和情感,所能做的不过是帮点小忙。
电影只是三个人在分享自己的生活而已,和朋友圈互动也没啥差别。
了解呢?
关心呢?
责任呢?
尊重呢?
她们是否体察到好友面临的矛盾困境?
是否积极帮对方寻找出路?
是否为对方付出?
是否在付出的过程中完成人格的自我成长?
如果摆脱弗洛姆的理论,那么电影是否给出自己对爱的理解?
主创团队要是指望我从小时代式的情节模式里体会到爱,那我只能双手抱拳说少侠的境界果然不是我等凡人能领会的。
甚至根据电影结尾留下的空白来看,这个IP可能还有后续,和谐、吵架再和好的剧情又轮一遍,这下好了,真成《小时代》了。
屠龙少年终成恶龙了属于是。
说了这么多,《爱很美味》的亮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够挑衅够ky,够自信够大胆,同时也不会冒犯到女性,但也确实禁不起细究,能力配不上野心。
如果它的定位是爆米花电影,那是完全合格了的,至少它让我这个观众看得挺舒服。
但要说它包含了对女性生活困境的探讨,刻画了女性之间深刻的友谊,展现了女性的成长,那是鬼扯。
它顶多是真实不做作,但绝对不能算得上有脑子。
2023年04月26日,华夏影院(九亭)。
电视剧版的浓缩,算是口罩期间的正能量影片了。
三个姐妹淘的爱恨纠葛,有时候跟闹着玩似的,有时候又刻意较真起来。
你说说,这女孩子要哄好,共情起来可真不容易。
以不同的味觉来勾勒女性之间友情倒也是新颖,三个女孩演得也够用力,不错。
在一部音乐剧表演里重拾过去,反思自己,保鲜了友情。
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层的感触,是它将怀孕母亲的工作中的艰难,清淡而从容的描述了出来。
感动而不过于抒情。
在如今的社会,母亲,罕见地让员工和老板站在了同一条战线来对抗她。
员工嫌弃孕妇做不了工作让自己劳累,老板嫌弃孕妇做事少而工资体现不出价值。
孕妇,是一个让整个社会都嫌弃和不喜欢的群体。
因为一小部分甚至极少数孕妇就职即怀孕,让整个孕妇群体遭受了灭顶之灾。
部分公司恨不得让入职女性写一份声明或者做一份检测,声明她们不会怀孕,或者检测她们没有怀孕,才准许入职。
丈夫无法提供任何帮助,他们更希望孕妇待产在家,全职育娃与工作脱节。
这样未来离婚,他们就可以以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要求抚养权,也可以以我供你吃穿来获取颐指气使的家庭地位。
于丈夫有益的事,他们也不会支持孕妇去工作,去支撑她们的社会价值。
在这个环境下,还在不断的在要求生育率,这个被整个社会都在拒绝的群体,苟延残喘,濒临灭绝,生存艰难。
没有人想给孕妇托底,也没有人愿意给孕妇托底。
她们只有自己承受着这一切,挣扎在胎儿和生存之间。
陈导是个好导演,他看得见女性那些细节的难处,他也在力争把这些难处很好的表现出来,让它们拍出来好看,融入到整个剧情中。
作为看完剧版的人来说,影版还不错,算是延续剧版,人设也没崩。
夏梦陆斌这对上大分,虽然在当代看来,两人好像不太匹配(其实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但是能恰好提供情绪价值的男人真的太少了!!!
最后继冲出去转了一圈回来又顶替胡总,是不是说明他当上了夏梦的领导?
这显得职场对一直在一家公司打拼的得力干将是不是太不友好了?
这内部晋升也太慢了……还是说对女性不够友好啊?
不太爽。
刘净真的很像一般的普通人吧,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总要都去尝试下才能决定,但是有时候试错成本真的很高,尤其是在时间的消耗上(可能这个说法显得人太功利了)。
方欣张挺这组,希望方欣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张挺影版的人设显得有点一般了。
最后想说,两个都坐办公室的打工人谈恋爱是不是不太好看?
所以剧情上都没这么安排,除了剧版里分手的夏梦和继冲,后面都没看到这种组合了。
“现代人最喜欢的大女主人设”男性合作方质疑女主角不懂熵增原理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满满都是自以为是的傲慢和自我框架对他人的审视和分级我们太懒了 懒到用一种标准一种态度去面对和理解周围的世界和人与其说男人多数爹味不如说自以为的上位者的优越感简直是人性之癌难以去除因为我记得曾经有位男性友人尝试和我讨论近代物理学,我也是一句:“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你看了什么书吗?这点基础都没有你和我聊什么?”我是女性,且比对方年轻。
这个傲慢来自我我自以为的博闻强识和阅读量这就是“自傲自大”的人性之癌那个“我”无比强大,对外全无他人东亚文化圈里的男性,只是在教育和被扶养的过程中,被周围的家人和环境加重了“你是全知全能的责任担当者”的思想钢印而已而“心理上的全知全能感”,无疑是最巨婴且脆弱的不接受能力有限 不接受失败 不接受无知 不接受人人均有其边界 不要一味打性别战争放下简单粗暴的评价标准和流行空虚的语言体系,放弃标签化自己与他人才是和自己和解 和周围和解的第一步
能在我这个人印象这捞回一点点分数,是因为我喜欢张含韵。
然后我也喜欢李纯。
我以前没发现李纯这么好看。
其他我找不到啥好说的了啊。
我是去豆瓣准备打分的时候才知道这东西原来还有个电视剧版。
这部电影的立意不能说差,某种程度上,我能看到团队想让展示现代女性更多的样貌,在没看过其他版本的前提下,我的观感就是,导演用最俗套的方式,最老土的剧情,和最俗套的方式,来试图讲述一些不那么刻板印象的故事。
但这并不是说我就揣摩出了导演的立意,不是,我没那么厉害。
我也能感受到导演某种程度上的日常用心,试图还原,接近生活,就讲好一些生活中的故事的点。
但这东西有个悖论。
你提炼出几个角色的时候,这几个角色,就不再是人了。
距离感已经被天然的拉开了。
这种距离感不是靠一些贴近生活的小段子,小场景,小道具就能挽回的。
我这不是批评什么,而是我自己逐渐发觉的一个规律。
人物角色一定是有一面,代表着一个什么东西的。
但你只有把人真的放在那个场景里,你才能看到那个代表的东西。
当你觉得你发现了,试图基于这样的东西提炼出来的核心给它找场景找故事,它就会开始变形。
很像以前我们互联网行业很爱搞的用户画像那一套。
当然幸好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大家终于不再谈那套歪理邪说了。
脱离了实际场景,人物画像就只是个画像,和人半毛钱关系没有。
这电影给我不好看的感觉也恰恰是在这里。
我其实很难挑出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刺,我也不是来挑刺的。
角色好看,台词问题不大,场景贴近日常都市生活,已经很努力的在还原了。
跳舞的剧情虽然俗套,但也可以理解。
我现在想来我觉得看的出戏,有悬浮感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这几个人物的性格,他们遇到的事情被提炼的太典型,太新闻化了。
张含韵遇到的问题是千千万万个女性遇到的真实困境,也是男性会同样遇到的问题。
它是一个你我都会关心的共通的东西。
但你把它作为符号提炼出来后再盖到一个人物身上,就显得很奇怪。
一种和以往的悬浮感不一样的高级的悬浮感。
但他们带来的虚假和让我无法与故事共情的结果,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可惜了。
爱情像美食一样需要自己亲自去“品尝”,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无论何时,敢于做真实的自己,爱也会很美味。
《爱很美味》影版是剧版原班人马出演的,剧情算是延续剧版结局的展开,但电影情节设计的很巧妙,无论是否看过电视剧都不会看不懂或是有割裂感。
这是我看过比较好看的表达女性题材展现girls help girls的片子,整体结构和节奏很棒,导演很巧妙的紧抓女性职场、婚姻等等社会热点和痛点,主角的台词特别棒,简直就是我的嘴替,幽默而有趣,也没有太多的狗血和苦情,所以带入感很强。
漂亮女孩方欣,温柔却内心强大,始终有自己的坚持。
事业女孩夏梦风风火火敢想敢拼,始终独立清醒。
创业女孩刘净乐观积极,面对挫折困难,敢于直接面对,不轻易放弃。
应该说,三人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好姐妹,是因为都有着相似的灵魂,那就是做真实的自己,不怕失败,不会逃避,永远积极主动,三个人在各自的支线上都努力活出最美好的自己,又彼此相交,互相斗嘴也互相帮助,包容彼此的缺点。
当然,比较可惜的是美食和情爱元素在后半段有些淡化,所以与“爱很美味”的呼应稍显不足,而且片子细节上还是可以处理的更有张力一些,让人物更加立得住、接地气一些 ,可能会让观众的代入感更强。
总得来说,电影很值得看,尤其是女生会很喜欢,很有共鸣,有不少经典台词,整个剧情有趣不狗血,观影体验舒适放松,比想象中好,值得一看。
电影《爱很美味》延续了电视剧的剧情逻辑,讲述了刘静、夏梦、方欣三个女孩之间的情谊与故事。
但与电视剧不同的是,也是由于电影媒介故事的封闭性,电影分别围绕三个人之间的各自故事展开讲述。
本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完全全将视角视点放在女性本人身上,而非站在传统男性眼光视点凝视女性的故事与情感,评头论足地用男性的价值观指点女性形象的所思所想。
影片让女性人物力量自己说话,自己讲述自身的故事。
如方欣如何凭借个人力量,站在自己本身的角度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以及收到其他女性角色的引导和吸收;刘静也是同理,对于事业和爱情的关系,以及在男女双方关系如何进一步地思考;夏梦则更是偏向于自身的事业,仍旧是老生常谈,女强人如何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中进一步发展问题。
三个人面对的问题各不相同,两性、职场等等,但最终都回归到同一主旨上——女性如何在社会中活出自我,是做自己,而非男朋友的对象、下属的老板、客户的同事等。
本片中的主角是三个各异、却有联系的女性,其中的男性人物也只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形象,不强制改变女性人物的发展走向,而是通过两性中的情感联结引导主要女性人物做出自己的选择。
全片的视角也都是女性角色出发,是在情感迸发的涓涓细流中涌现出,她们如何看待、认识、适应、改变周遭的世界,并且在与世界、与他人的交往中认识自己、适应自己、成长自己,不为他人所左右,从自己的立场上决定自己的人生与目标。
综上,完全以女性视角为出发的电影很少,大多数也都是站在男性凝视角度去评判女性力量。
但《爱恨美味》做到了,其延续了电视剧的风格,但视点却更加凝聚集中,在“她们”身上发出更加有力的声音。
正想着这部电影应该打几分,看着评分的大家也觉得自己可能是阅历远远还不够,可以打五分吗?
那就按观感来吧,我还是很喜欢很喜欢,但是最后用感觉喜欢还差那么点才能满上,相比起剧,觉得可以这个故事绝对可以更好一点。
(也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整个过程都挺期待的最后结束反而有点突兀感觉太短了)这部剧是高二的时候同桌三个人一起看的,当时也说好了出电影一定要一起看,只不过无奈时间地点都不太配合,性格也稍稍不配合。
但我还是对这个三人组充满共鸣和向往啊…三个人的形象都十分鲜明,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姐们朋友应该不在少数,她们都是如此珍贵。
我时常羡慕过对于男生友谊来说总有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篮球,这是他们普遍的,所以才特别,而且很神奇,仿佛男生和篮球就是紧贴的。
而对女生来说,逛街,当然也是特有的,就像小时候经常喜欢洒在喷上发胶的头发上的亮片,女生的友谊就像那般,“bulingbuling”!!!
最后互夸甚是精准啊,而且这个点也特别好,这个时代批评一个人太容易了,我们不能再只会通过自我批评来升级了。
我觉得我就特别像刘净,凡事犹犹豫豫拖拖拉拉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因为想要自己去体验一次才能知道而已!
这真是一种极好的支持…填报志愿真把我给搞迷茫了,让人感觉把过去的人生都交给了未知的未来,要命的就是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一个让我感到害怕的问题就是我以往不断强调的我究竟是想要一个怎样的我的人生,是的,但在周围人的话语中,我迷茫了。
于是,寻找答案…方欣看着照片中演员坚定的眼神,那是未知的未来,因为未知所以是冒险,但我想或许方欣一开始都不知道自己怎么就说出了那样的一番话,她当时可能只是为说服演员留下来。
可是后来,当她写稿的时候,心中却满腔言语。
所以能够给出答案的人是我们自己,有时候经常会震惊自己竟然说出了一番自己都想不到的话,真的是想不到的吗?
虽然这种时候挺多,但是这种言语到底是从哪里来,我还不是十分清楚,只能说,就是「体验」吧。
人生的体验,就是生活的享受,一切都是未知的却又仿佛安排好了一般,答案就从这里面找到,就像结局让我感到突兀一样,因为那并不是结局,电视剧剧尾的结束也并不是结局,它会继续发展下去,随性一点,不用太刻意,想逛街就逛街!
想跳舞就跳舞!
想看电影就看电影!!
喜喜!
悲悲!
是是!
非非!
不要害怕去寻找答案!
像跳出爱情剧的夏梦一样,经常去接触新的领域,去慢慢实现「升级」。
以后应该再看一遍,原来这叫都市轻喜剧啊
我就要打破常规!
男导演?
怎么就需要感慨了
陈正道导演团队熟悉的,面对每个人生活中真实的【困境】,与我们需要像少年一样相信的【勇敢】。
爱很美味,本就是一个真实得像是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的故事。
在我看来,每个人只有“性格”,没有“人设”,看了一些对电影版人设失望的人的评论,莫不是对女性的要求太尽善尽美?
爱很美味是成长故事不是完美女性启示录。
放过她们也放过自己会更好一些。
电影的slogan,已经说明了一切“不完美的我们,最完美的姐妹”。
这部电影相比剧版,是输出了在面对自己不完美的勇气的。
2023看到的最有力量的院线电影。
祝IP越来越好!
前面不错,越到后面越混乱。导演依然是用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在拍电影,到最后想升华但弄巧成拙,不伦不类。
好看的电影,节奏够快,没有太多煽情,路人友好。有不少直男get不到的剧情,比如三人吃包子,李纯说她一个人没问题,张含韵马上说她不行我留下陪她,王菊说好你留下吧;李纯做红烧肉,白恩吃完说挺不错的,仅仅几个表情,李纯就把成年人的崩溃、无助演绎出来了。关于台词表面下的潜沟通,没有爹味的教育,反而展示出女性视角的正能量,这真的需要编导有细腻的感知力,很有感染力。原本只想表现几个人物的日常生活,却一不小心在大银幕上记录了一个时代。
终于在主旋律飞起的电影市场里又看到了小妞电影,而且不是那种撒狗血的青春疼痛文学或者粗制滥造的爱情喜剧,就是精准地探讨都市男女痛点,很好,也是难得剧转影不崩的案例,陈正道很有两把刷子。其实整体就像电视剧三集连播,开片与小时代达成联动,其实通片看下来剧情对于这个IP的推动近乎没有,但是人物塑造是连贯且讨喜的,真心不错。希望这个IP能直接演到三个女人五六十岁,一直缠缠绵绵相爱相杀hhh…以及最后伏笔,我最爱的竹马线要上分了吗!
楠
是我不懂
很水,剧迷表示吹不动,外公那个铺垫就是俗称的画公仔画出肠。
影版规格的缩减叙事下依旧以生活流作为创作蓝本,除去导演的私人表达之外几乎没有参照英美大女主都市群像戏玩不适配的婊气cosplay,反倒衍生出本土色调下的社会切片样例集锦,对多元女性议题的暴露选择自然埋设,从根源上摒弃了低级的直面摁头强塞,既不功利也无爹式说教味,在引发“吃女性题材红利”的潜在声讨中先声夺人,观感非常舒适;“你真信了?我骗你的”,陈正道用了一种唾弃廉价狗血情感的方式重申剧作基调,持续反常规、反套路、反刻奇,保留人物原始缺陷,灭掉传统的主角光环,深化对女性心理的洞察和对多类情感剖析的细腻性,多处饮食描写拓宽了对主题中“爱”的探讨,开篇对《小时代》的致敬比起理解为雌竞下的调侃更偏向看作是多元女性群像的合理共存。真诚希望这个ip能够继续做下去,至少在现环境下它是异常可贵的…
首先从片名来讲就有点文不对题的感觉,从一开始少女阶段的开场白,几乎就已经把全片剧透完了,难道三女主戏就一定得先好、再吵、再好这样的套路吗?几乎是炒冷饭的代表……
王菊线很假。小妞电影,各方面在大陆同类电影的水准线上。再接再厉。
初中没有跳完的那支舞,还想要跟你再跳一次。尽管最后突然发现两小时了,并没有实质的故事进展,还落入了girls help girls的窠臼,但就好像跟三个老朋友又见了一面,听她们聊一聊最近发生的故事,听她们仨聊男人,我真的还可以看十季吧。最后那场北舞+超女+创造营的公演,陈正道好爱她们仨,我也好爱她们。
Let’s Have a Kiki一出来就绷不住了,陈正道掌握男同密码
这系列以后得是宝贵的历史资料,差不多是唯一一部能记录疫情时代都市生活的非主旋律片了吧
@电影小时代 所以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大家都diss你了吗?
正道许导太能驾驭女性题材了,并且真正懂女性,其他直男导演望尘莫及。开篇以探店讲故事的方式切入,既交代前史又扣主题,非剧迷也能迅速代入。三条线齐头并进写姐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羁绊,关照女性欲求与困境,不时迸发着调侃跟自嘲,带有最具当下性的女性视角,甚至还有密接转运这样的贴地飞行(剧版就是最早引入疫情元素的影视)。学生时代没能完成的舞做到了有始有终,许下的规矩也在最后时刻结果,一切都是扎实的剧本结构带来的。本以为我不是目标受众,没想到也能被打到!
市场角度看,这片子走流媒体效果会更好,总比现在炮灰好。
没有高潮的一集电视剧。
作为剧场版来说非常成功了,三段非主流关系(女强男弱、未婚先孕、炮友crush)比剧版做得更平衡。最大优点是不回避covid对三个主角生活的影响:餐厅被lockdown(消防整改)、逛商场的男友被隔离、影视行业人员一直住酒店。而且经典美剧(喜剧)的借鉴也很巧妙,比如方欣线就化用了Friends的Rachel故事线(bossy女上司、单身母亲、抽烟融入职场等等)。max如果把欲望都市重启剧给陈正道拍估计会更好(捧杀了)。建议情人节七夕档的国产妖魔鬼怪都看看,这才叫女性向爱情。
最后跳舞那段有点想哭。虽然有些地方有点理想化,但还是给我带来很多正面的情绪价值。一直拍下去!
影片同時顯示了流行文化創作者對當下大眾所關心議題的敏銳與精明:關於年齡和性別的焦慮,惡的領導和職場的壓力,對婚姻及養育下一代的猶疑,對城市中露水情緣的沉溺,包括三年管控給社會生活帶來的陰影,悉數被浮光掠影地提到,機敏地一筆帶過,並故作輕鬆地按下不表,創作者對大銀幕紅線的試探小心翼翼,並不敢越雷池半步。影片顯然應被定位為“延期的”青春成長片:儘管片中人物皆已年近四旬,但仍被告知人需要不斷地學習成長和自我提升,以便不斷成就“更好的自己”/“新人”,這種“長青春期”“終生學生”的社會要求與個人心態,可被視為一種時代症候。儘管姐妹同心的陽光和正能量,似乎使它同全員惡人、通篇撕逼的《小時代》系列拉開了距離,但在對中國都市日漸嚴酷的生活景況的表現和表達上,《愛很美味》IP所提供的文本,可以說仍是不入流的。
拒绝在电影院大荧幕看两集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