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政府投降 不等于战士缴枪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入侵丹麦,几个小时,这个北欧小国就沦陷了。

德军拥有坦克飞机装甲车,丹麦人只有自行车和打一枪撸一下的“三八大盖”,即使这样,丹麦边防部队还是拼死抵抗到最后一刻。

昏庸的政府、无知的百姓、低级的军备构成了一个一天就被打穿的国家。

然而,这里还是有一帮不怕死的爱国者,是悲?

是喜?

想想1931年日军侵占我大东北,唉……

 2 ) 丹麦在二战的一天抵抗之旅

《开战日》,1940年4月9日,德军凌晨进入丹麦,当日上午,丹麦政府投降。

这也能拍成电影,我还是挺佩服导演的。

影片讲述丹麦边境线上的一个自行车班。

初次阻拦德军,战死一人,逃走。

二次在小镇阻拦德军,再次逃走。

第三次在城市拦截德军,未有一人阵亡,就选择了投降。

然后,德军说,你们政府早就投降了,为啥还抵抗那么久...那么久...我不知道应该佩服这个自行车班班长,还是应该嘲笑他。

不过,用自行车抵抗机械化德军,也算他们很“了不起”了吧。

 3 ) “排长,命令是什么?”

“排长,命令是什么?

”“自行车再蹬快点!

”“排长,命令是什么?

”“子弹上膛!

”“排长,命令是什么?

”“注意隐蔽!

”“排长,命令是什么?

”“掩护队友”“排长,命令是什么?

“马上撤退!

”“排长,命令是什么?

”“站着别乱动”“排长,命令是什么?

”“一切都结束了!

”“排长,命令是什么?

”“我先出来投降!

”“排长,命令是什么?

”“都跟在我后面一起投降!

 4 ) 哪个愿臣虏自认,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

男主角的国家被大魔王入侵,男主角就提前带人埋伏。

但是打了一会儿发现没法打敌人装备领先太多了。

于是就撤退到下一站继续埋伏打了一会儿发现还是没法打继续撤退。

就这样一直撤退到城市里。

现在就没有地方再撤了,男主角就和大魔王他们打起来了。

很快问题就来了,有人受伤了并且大家已经弹尽粮绝了。

男主角就问手下的翻译,投降这句话用大魔王他们的语言该怎么说。

大家就这么投降了,随后他们会被送到某地看管起来。

上车前大魔王和男主角聊了几句。

大魔王手下要没收男主角的手枪,大魔王说不必了。

大魔王很好奇为何男主角要坚持战斗4个小时,有什么意义。

男主角说我接到的命令是在此地坚守4个小时。

大魔王说你们不知道吗,一个小时前你们的带头大哥已经宣布投降了。

男主角说我真的不知道,忘记看朋友圈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明白身为大国只能血战到底,而对于一些弱小的国家早点投降才是明智的。

毕竟零星的抵抗只会造成更多的无谓伤亡。

也根本改变不了战局!

 5 ) 少尉的眉头一直紧锁

下午起床,无意看到一个电影,《开战日》,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

由丹麦拍摄影片看的很震惊,装备并不寒蝉(至少在轻武器方面),跟中国部队比起来,要好上很多,然而没有什么战斗意志。

有的是紧张,焦虑,主人公少尉一直是紧锁的眉头,从战前到战中到投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高层本身就对战争含糊不清,战前就十分惧怕德国,甚至不敢展开战前动员令,任由德军大摇大摆得开进丹麦国境。

从一个老妇人的话语中:这里20年前是德国的,对于我是没有什么区别。

投降后民众对德军的欢迎小孩子们爬上德军战车欢庆,一方面解释了没有民众基础的战争是打不赢的,另一方面,投降的少尉看到这一幕,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是会死人的,一个战士他最想的是去做个小商人,找个可爱的姑娘,生一堆孩子。

一粒子弹,一粒本不必要的子弹毁了他梦想,夺了他的生命。

说是本没必要,是因为战争打响几个小时以后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这些士兵没有收到消息。

一个可爱的卖牛奶的小朋友,一粒子弹,让她的母亲撕心裂肺。

不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以后的母亲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德国人的关系。

对于德国军队的压倒性优势,缺少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高层政府的软弱,人民的模糊,甚至国土纵深也不是很深,这都是原因。

电影最后对老兵的采访,老兵们也大多是后悔,愧疚,不堪。

这是时代的悲哀,愿和平永驻!

 6 ) 丹麦果然和德国比较亲

少尉给未婚妻写信,用的万宝龙钢笔,不知道是146还是149,好有钱。

丹麦军官用的手枪是自己按照毛瑟驳壳枪仿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尽管据介绍性能一般,但好歹是自己的工业完全仿制造出来的。

北欧国家,总是让我感到神奇想接近,而通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介绍,他们的社会发展历经一次二次技术革命,能跻身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硬生生的创造出优势来。

没打仗其实是对的,保住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财富,另外,作为少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其实可以感受到打仗的结果是意义缺缺的,农妇的话说明,普丹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这块土地,现在德国又要来要回来。

究竟是谁的,没什么重要的。

而且,他们拼死抵抗,上面却早已投降,连告诉他们都不告诉。

也许,军官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是不错的,想用军官实现人生价值,有点不自量力。

 7 ) 电影BUG问题,MG42机枪搞穿越!

电影中士兵们在黎明最先与德军交战时候,德军使用MG42通用机枪(1942年生产),而此时是1940年,这真的让我严重怀疑这部电影的水平,瞬间关掉不想看了,这也太不严谨了吧 而且,这部电影把德军拍成了一群铁憨憨,又笨又傻,明显没有拍出德军真实作战水平。

德军在战争前期士气高昂,作战上普遍上很规范和有策略

 8 ) 无奈的抵抗

片子拍的比较真实,终篇描写的是作为小国寡民面临压倒性优势的敌人的时候,作为国家守卫者军人的无奈。

战斗基本在班排一级,连手榴弹都没用上。

看完以后第一反应,这是在打仗?

平地上连战壕都没有,打机枪就跑了。

城市战在大街上随便对射几分钟就投降了?

军事实力和国防力量相差太多,尽快结束没有意义的抵抗也是无奈之举。

小国可以如此,大国却不行。

德国侵吞丹麦,对丹麦伤害不大,这样一个小国根本就是可有可无,无战略意义,无重要工业资源,形同鸡肋,最重要的还是想借道丹麦进攻挪威。

大国放两枪就投降,基本就等着亡国灭种吧。

第一体量太大,入侵国一口吃不下,第二资源工业必然属于被掠夺对象,人民属于被奴役对象,不抵抗投降基本就宣布本民族和国家被开除球籍了。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无法如此!

 9 ) 小国的乏力感

内容总结如下:丹民不知亡国至,闲逛售物看热闹。

军队政府无斗志,寥寥数枪便投降。

或许有人会说这没有激烈冲突,这没有大场面,但正是这样才能体现丹麦在1940年的独特性,在不刻意的叙事中,却让你自然感受到历史的紧张感,在平淡中凸显出小国的乏力感。

入侵丹麦的战争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只有一两句话:“在4月9日上午5点15分开始发动对挪威和丹麦的作战”,只是重点叙述挪威情况时附带提一下。

丹麦少尉率领的自行车排前后死了两个士兵,在面对第二个死亡时,他大吼一声:一切都结束了。

宣布投降。

转折似乎有点突兀,但这或许折射了丹麦本来就不坚定的抵抗意志,稍有挫折便放弃。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国人估计难以理解丹麦的选择。

再深入一点,在人权和主权遇到冲突时,你该怎么选择?

国家的存在是为了护卫生命,那么为什么要为一个虚幻的国家概念牺牲自己的生命?

很多问题答案似乎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10 ) 我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战争?

本来名字想写成“该用什么表情面对侵略”,但是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看到其他影评解读中有很多是中尉内心戏的~由爱国到崩溃,有焦虑有纠结,我觉得有些过度解读了,在通篇观影中我反复得看到一种情绪,就是困惑,以及困惑背后的恐惧。

黑暗中失联的3号哨所,只有两个人,电话断线,指挥所里还在“喂喂”发问,但谁都知道结果。

摩托班撤退,自行车班布防,死了一个士兵。

在接受撤退时有个士兵要提出问题,中尉硬顶回去没让他问出来。

退守城镇,驱不散的围观群众,通篇没有人问他们战事如何,只问要不要便宜的牛奶。

最后巷战,“中尉你的命令是!?

”从质询变成哀嚎。

我说不清哪一个镜头让我更恐惧一点,然而恐惧得莫名。

甚至超过了窗台上挂着的万字旗和装甲车上的儿童。

历史最后的老兵陈述也不像一般的反法西斯影片“他们说这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其中一些人(some)来说,代价太大了。

”这是最后一个老兵说的。

他是在说死去的战友么?

当镜头扫过战俘和看守时,我惊叹这个剧颜值实在太爆炸了。

年轻的看守和俘虏长得何其相似!

20年前这是德国,我与敌人一脉相承,战友的父亲是德国人,甚至俘虏我们的看守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

敌人如此强大,国王下令投降是理智的选择,我相信他们会善待我们的人民,如果早些知道情报也许能避免战友和小男孩的死亡。

甚至敌方长官还有邀请我加入的意思。

甚至可以说我的国家没有灭亡,只是“加入”了德国。

但是我的国家被侵略了。

它的主权已经消失。

我应该愤怒么?

在这片“没有被蹂躏”的故土?

在和蔼的敌军面前?

我应该悲伤么?

因为我战友的死去?

平民的死去?

还是那些长得和我们如此相似的敌人死去?

甚至,我是否应该长舒一口气,感谢国王的睿智,牺牲自己让我的家园免遭屠戮?

或者羞愧一下对面毫无战意的敌人被我们偷袭了~其实完全可以说清楚就好了?

直到现在中尉美得过分的眸子都仿佛在盯着前方,我忘了他的眸子是翠绿还是碧蓝,哪是一种素描般的图画,只有情绪,却没有色彩。

他在问:我该用什么表情面对战争?

《开战日》短评

小另类的战争片,但是刻画很细腻,不论是局部战斗部署还是人物的性格。在别样风味中不输大片的观影体验(比如钢锯岭),能想到类似的就是《71年》,都是心头好啊。德军装甲师已经开过边境,让我们自行车排去迎战吧!

9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头盔一星,自行车部队一星,男主的战斗精神一星。当时丹麦军队没有手榴弹吗?

10分钟前
  • 的确良少
  • 还行

丹麦帝国荡气回肠的二战全史,一个自行车小队发现德国入侵,接触,投降,历时四个小时,投降的国王战后得到好评,因为时机选得好,又打了,又没打太多。

14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盔给一星

19分钟前
  • Pip
  • 较差

就这样反侵略?。。。。

24分钟前
  • 魏晓波
  • 推荐

渐亮天光下缓慢地骑行机动,类似《锅盖头》里科威特油田大火的诗意。

28分钟前
  • ivauke
  • 还行

白打了。。。

30分钟前
  • kenda
  • 推荐

非常写实的一部历史电影

31分钟前
  • 忧郁的仓鼠
  • 较差

这片特有意思,丹麦的二战。没见过这样战争片,战争和日常界线模糊。五六个士兵,中尉始终指挥若定,战斗得有板有眼,又毫无意义。

33分钟前
  • ypapanti
  • 力荐

除了一号坦克是唯一想看的

34分钟前
  • Kill tcyxzmy
  • 较差

小国的悲哀、战斗了十几个小时死了十几个士兵的战争应该是世界战争史最小规模的战争了、不过此片描述了丹麦在应对德国的开战前的那种小心翼翼、到开战后只能给每个士兵准备40发子弹、而且用自行车去应对坦克还有那不娴熟的布防工事、印象最深的是德国军官没有收主角的配枪保持了贵族的身份、个人再英勇也无法改变大局、德国军官说你们国家都投降了十几个小时了。你们还顽抗什么、你说爱国究竟是爱什么、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7分钟前
  • sunkun
  • 推荐

从《地雷区》那边摸过来的,在开战日当天结束的战争,这个小队凭着一支几乎无法执行的指令走到最后,得到的只有挥之不去的满目苍凉、落寞与悲哀。本片几乎没有太过激烈的战事,但战争的可悲无处不在。顺带发现战争片的一个规律:如果一个人在讨论理想和未来,那么他一定离领盒饭不远了。

38分钟前
  • 陶可宸
  • 还行

历史上的丹麦战役,双方死伤加一起都不到100人,本片确实拍出了小国的尴尬,尽管这么尬其实观赏性也就比较有限了

42分钟前
  • 满地
  • 推荐

童话之都多怕死,舍生取义又为何?

46分钟前
  • 鼓浪青蛙
  • 还行

“几个小时前,你的政府已经投降了。” “20年前,这里还是德国。现在这里是丹麦。” 无意义感,最后一切终成空。看完这部,再看《地雷区》,对于里面丹麦军人的情绪有了更多的共情,屈辱,不甘,愤怒,等等等等。

50分钟前
  • Maxxie
  • 推荐

情节简单的战争电影。表演一般。

55分钟前
  • 小虎牙
  • 还行

小国家差距大没法抵抗,也拍不出那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你剑走偏锋搞情怀可以,可实在无聊,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感情线索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一本流水账,一个自行车小队死了俩人抵抗了几个小时,还在这吹什么。人人怕死不抵抗,没收到上级命令没有弹尽粮绝直接投降,二战胜利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什么都没干你躺平你拍什么战争电影。

60分钟前
  • 很差

我宁愿听到你牺牲,也不愿听到你没有抵抗

1小时前
  • 阿强
  • 还行

德军当年入侵丹麦一共死了两个人,这电影实在是233333

1小时前
  • 奔腾子
  • 较差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1小时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