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学校的吹奏乐部前去为本校棒球队演奏助威,一群参加补习班的女孩子负责给他们送便当。
便当因为天热而变质,搞得部员们集体拉肚子。
情急之下唯一没有吃便当的中村只好组织女孩子们构成临时吹奏乐团,由于人数不够,改为演奏爵士乐,大家只好硬着头皮上阵。
没想到以此为契机,这些女孩子们喜欢上了爵士乐,她们多方求教努力练习,不断四处汲取灵感,一支乡间女高中生爵士乐队由此诞生。
她们发现许多元素都可以溶入爵士乐,于是,家庭主妇拍棉被的声音,同学打乒乓的声音等等,生活中的各种声响都被她们吸收进自己充满青春活力的爵士乐中 。
比较喜欢里面的贯地谷诗穗梨,她和友子一样本是为了逃课而去参加乐队,而后受到音乐的感染毅然选择继续留在乐队演出。
最后出场的摇摆少女们演奏得很棒哦。
精彩!
好的音乐,少女的活力就是很让观众受到感染!
青春勵志片,一直是日本人的拿手好戲,由數十年前的《青春火花》,到近年的《五個XX的少年》等,都拍得不錯。
《喇叭書院》故事講述一群女學生因誤事而認識了爵士樂,短短的2個星期便由一竅不通到懂得吹奏簡單的旋律,後來因事作罷後,當中的幾位卻愛上了爵士樂,為了爵士樂而改變,由懶惰貪吃愛美的女生,變成為了理想而努力。
青春片一向的手法,當然是老老土土的因她們而感動了整個樂團,最後來過大團完結局了。
故事雖然簡單,但卻拍得很好看。
導演矢口史靖曾拍攝《五個撲水的少年》和一些青春片,這次的《喇叭書院》也是由他自編自導,比上次更好看又更好笑,能令今時今日看青春勵志片也不覺沉悶,矢口導演的確有一手。
最厲害的,是這個17人大樂隊,差不多全部成員都是第1次接觸樂器。
為了拍成電影,他們(當中有1位男成員)要在3個月內學成演奏,戲內所有演奏戲份,絕對是100%由各演員親自演繹,不是運用鏡頭剪接或技巧拍攝。
這點最難能可貴,難得電影公司肯投資之餘,演員們肯花時間心機來學習,在香港便沒可能發生了。
多說一點題外話,日本人做事的手法實在與別不同,電影中的場景由百貨公司到中學校園到火車,均是實景和在山形縣拍攝,所以在上映後那裏成為了遊覽景點,還特設旅遊指南來給大家去遊覽拍攝場地,去年10月和今年3月更有主題列車和電影中的便當售賣。
唉,為何我們的港產電影沒有這種真實感,令觀眾能更投入電影世界呢?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5/09/19/331/
很久以前写的……搬上来有剧透===========================终于看完摇摆少女了。
载了屯在电脑里有一个月了吧,一直没看,因为一直在学习与看片之间矛盾,并在矛盾中不知不觉把空档接龙的胜率提高到了81%……orz……但是,数理方法让我走出了矛盾。
因为我发现,无论看不看片,我都无法继续学习了。
是冲着对上野树里以及nodame的爱,才去下的这片。
看介绍说是高中女孩子组乐团,于是联想到k-on,以及J-pop,以及各种卖萌。
结果,居然是一群挺不良的少女和一个懦弱的男孩异想天开玩爵士!
高中、女孩、爵士!
故事其实挺简单的,说的是暑假时一群被留校补习的女孩,给管弦乐团送便当,却因耽搁使便当变质导致整个团住院,于是她们被强迫顶替团员演奏管弦乐,又因为人数不够,所以决定演奏爵士。
正式团员回来后,她们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爱上了爵士,于是自己凑钱买二手的乐器拼命练习。
各种艰难险阻,加上一点好运气,终于在比赛上完美演奏~~原本对爵士是既无感也从不听的,但是当他们在台上演奏的时候,我却情不自禁的想着:“爵士乐果然也很不错呢!
”是传统老套的日式励志剧,剧情也没有美剧的跌宕起伏,但是看完却心情很好,片尾曲的时候甚至忍不住想要一起摇摆。
没有生离死别,没有海枯石烂,却足以感动人——大概是因为真实吧。
不是要夸树里的演技,但真的她让那个角色显得真实。
没什么责任感,做事三分钟热度,不好好念书,为了买二手的saxophone变卖了妹妹的playstation,可是对于乐团的事,她比谁都要坚持。
男主也很平凡,懦弱、不帅、连钹都敲不好、在管弦乐团被欺负,可是他没有放弃这些外表很屌、连五线谱都不认识的女孩们。
被swing girls阴错阳差视为大师的小泽老师,其实也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纯粹是个爵士乐爱好者而已,在初学者教室里被老师嫌弃为“学得最慢的学生”。
还有一边减肥一边饕餮的鼓手,还有花痴到连超市里的衣服模特都kiss的号手,还有永远嚼着口香糖的贝司,还有一群好不容易赚到买乐器的钱却都花在名牌包包上的团员们……每个人都有着各种不大不小的毛病,而且似乎各种毛病都能和身边的人们对上号~“好想组乐团啊~~~!
”看完的时候我不禁感慨。
是很欢乐的感慨,但是也带有一种“年轻真好啊”的失落。
不是觉得自己有多老,只是已经走过了可以张牙舞爪不要负责胡作非为乱来一气的高中时代。
那是还没有“定下来”的时代,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校园,学同样一些课程,高考可以说是目标也可以说不是,未成年可能是约束更可能是借口,大人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学习,所以我们不用考虑什么未来,可以有更多时间异想天开,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想想。
我总觉得被定下来的人生太过无趣,完全丧失胡思乱想的乐趣。
所以,当进大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定下自己未来的方向时,我多少是不情愿的。
目标总是很高很大很现实很无趣。
主宰人生什么的,有什么意义呢?
剧中的swing girls并不是天赋卓绝,也没有从小立志爵士,当然,她们的音乐也并非多么卓越而能够得到大师的赏识。
连音乐也是平民得很啊。
但是她们努力过,她们笑过,她们做过梦了——这样就好了啊。
我不能想象她们之后会分别过上怎样的生活——虽然对爵士有爱,但是若要靠这个吃饭,她们还差得远;她们学习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她们工作起来也笨手笨脚,还时常心不在焉。
即使曾是台上聚光灯下的swing girls,下台后她们依旧很普通很普通。
可是,有这样的一段回忆——即使是对未来能够顺利站在金字塔顶端起不了任何作用的回忆,不也够了么?
也许,当不再年轻时,会絮絮叨叨抱怨着繁琐而收入不高的工作,但是看到窗外一群穿着制服的女孩跑过,却会停下碎碎念,会心一笑。
大概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喜欢臆想另外一种人生。
如果小时候没有自闭倾向,而是很自然开朗的,会不会和其他孩子玩到忘了回家,因此看到妈妈焦急不安难过而一瞬间释然又突然生气的表情?
如果没有遇到小R,会不会和初中班上的同学一起夜访鬼屋,然后不知为什么被揪到了派出所?
如果当时没有一念之差放弃了,选择逃避和不联络,会不会壮起胆子向爸妈提出去日本读书?
如果学习成绩很糟,会不会放弃高考,做些孤注一掷的事情,比如写小说,比如画画?
这些事是真的考虑过的,不过还是一路很“正经”地走过来了,所有都是想想而已。
所以很佩服并且羡慕电影里的那些人,尽管平凡,却依然努力地去做。
高中时也不是没干过什么疯狂的事,但无非是被所有酒吧赶出来只好在24小时M记里看世界杯,半夜在操场上吹风喝酒,或是因为旅费不足几周都只能好几人挤在一间40块的标间里,并不是什么因为大家的努力而终于有了成绩的光彩的事情。
后悔谈不上,算是遗憾吧。
很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只是做着平凡的工作,但回想起曾经做过的一些事,眼睛却能发出光彩。
棒球队的学长说:“世界上有两种人,摇摆的人,和不摇摆的人。
你们选择哪一种呢?
”
本来以为青春片拍到像<花与爱丽丝>那样温柔透亮已经是极致了,但swing girls--我真没法给它们俩排名.如果说<花与爱丽丝>是春日的樱花雪,那么swing girls就是盛夏的向日葵花田.好久没看过,这么单纯快乐的电影了.爆笑的地方说太多太多,写出来就不有趣了,随便说几个我喜欢的镜头吧:女生们在暑假被管乐团的拓雄抓去练习,到黄昏时候累得乱七八糟,七七八八坐在防火梯上东倒西歪的吹萨克风. --其实是很寻常的镜头,但不知道为何看到这里我就觉得所谓青春就是如此,自己完全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在别人眼里已经就是一幅画.终于吹出第一组音符,女孩子们刚刚开始沾沾自喜,刚刚开始觉得--JAZZ其实还不错的的时候.正式团员回来了.在倔强的友子的带领下,女孩们一个个一脸冷漠的把乐器交还回去.然而一走出音乐教室,友子就头一个心痛的大哭起来,后面的女孩们也一个个跟着崩溃嚎啕--看到这里我没心没肺的大笑出来,开始喜欢上这部电影.友子卖了自己的电脑和妹妹的游戏机换来一只萨克斯.放学后女孩坐在河堤上,不胜珍爱的抱着黑不溜秋的二手萨克斯,美滋滋的吹出第一个音符.附近有琴声传来,友子一边吹一边拨开芦苇找过去,发现河对面练习琴的男生拓雄.两人会心微笑,隔河合奏.和风月完全无关,他们只是单纯的享受和伙伴一起演奏音乐的快乐--虽然,吹得很难听.夏日傍晚的乡间,少年和少女隔着金色的一江水得意快活的合奏TAKE A TRAIN,好像突然发现一个美丽新世界.当夕阳照在女孩吹得红通通的脸上,还有比这更浪漫的吗?雪花纷飞的街头,他们第一次吹出找到漂亮的音乐,(老实说,在前面大半部片子中她们美滋滋的吹出来的音乐可真够难听的...)第一次在音乐中自由的裙摆摇摇.听到掌声的那一刻,谁能不为这些女孩子骄傲呢?乡下的风景也拍得非常清丽.而且更难得的是导演完全没有刻意把风景拍得美,不会像很多电影弄得像风景明信片一样.夏天的蓝白色水手服映着青色的山脉,冬天的海军蓝制服配合雪花纷飞的小镇,非常自然和谐.说它是喜剧片,它又有好多细腻温柔的镜头.说它是励志片,它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说教,没有一句日本片里看得我发麻的"加油""要坚强""为了梦想"啾啾啾啾.看的时候,我一次又一次觉得,这就是我想看的青春片,热烈明朗,像盛夏的向日葵在风中摇摆.一路下来,会心的笑,捧腹大笑,笑出眼泪,笑中带泪.最后女孩们在音乐节里头大合奏sing sing sing的时候,简直没法不站起来,感动得要命又一直停不住傻笑.如果我是中学老师,嗯,其实小学大学也一样,一定要带所有的学生到电影院看,大家一定会在最后大力鼓掌,站起来和电影里的女孩子们一起摇摆.
就像《水男孩》一樣,是一部熱血青春校園電影,矢口史靖這次的題材則是爵士樂。
故事圍繞在一群參加暑期補課的女學生,替管樂隊運送便當卻造成食物中毒,為了替代樂隊表演,在這個奇妙的夏天裡,她們臨時組成一隻有吉他和貝斯的爵士樂隊。
這樣描述熱血青春、勵志的故事總是遵循一定的模式進行著,從對樂器一竅不通、經過一陣埋頭苦練、到最後終有起色的過程,是美好而忽略現實面的公式。
但是這群swing girls最美好的結局卻不是發生在那個認識爵士樂的夏天,因為在她們像金剛戰士準備變身的時候,管樂隊又生龍活虎的要回演奏機會,這個悶熱無比的暑假也在有點特別、有點熱血、有點失落的情緒裡悄悄結束。
短暫的爵士樂訓練,讓有些人就像做了個美夢般難以忘懷,開始打工賺錢買樂器,用克難的方式繼續完成爵士樂隊的夢。
電影最後一幕結束在一場校外表演,舞台上盡情吹奏搖擺的swing girls and a boy終於彌補那年夏天未演出的遺憾。
劇中另一個有趣的角色是竹中直人飾演的數學老師,對爵士樂歷史如數家珍、因此被這群siwng girls當成指導老師,但事實上他對吹奏樂器可是一竅不通,只好偷偷報名爵士樂養成班,在片中引起不少笑料。
比起這些年輕小孩,大人們總是愛面子,硬是不承認自己的弱點,而學生們超強的學習能力也沒被賦予到竹中直人身上,可能導演認為,這個中年人不屈不撓的精神也算是勵志故事裡重要的一環吧。
比起《水男孩》,雖然同樣講求勵志取向,但是這部電影顯的太理想化而超現實,學習樂器倘若像swing girls一樣可以速速有成,那麼音樂會的門票就應該降價了...:)
作为 Lindy Hopper,看到耳熟能详的摇摆乐是如何一步步被努力搭建起来还是非常感动和激动的。
这部电影做得最核心最有亮点的是:用Swing串联并撑起了所有,无论是剧情、感情、氛围、情绪,都随着欢快的爵士乐而动,如流水般自然变化,非常契合。
从一开始配合乏力的演奏(我还是第一次听到这么苦逼的Inthemood和Atrain又和剧情相衬哈哈哈哈),到红绿灯开始找到节奏的奥秘(那首歌count basie 有Swing版本的),电影才真正欢快(Swing)了起来,最后的Sing sing sing是高潮(每个人都在Solo部分有了自己的高光,如生命之花绽放,男女主的好感也通过钢琴萨克斯的互动很好地呈现了出来,实际听大乐队能通过音乐感受到乐队成员在互相交流)。
不过我被打动和感动的,或者说最能体现Swing价值观和特性的,应该还是他们困在暴雪中,情不自禁地演奏起了A Train,只要有音乐,哪里都可以演,一如Jazz总能如列车般冲破困难重重的迷雾、团结所有,用摇摆的音乐节奏带给人们永恒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如何将一群功课不及格的高中女生转变成一支训练有素的顶级爵士乐队?
本片给出了最佳的答案。
将青春洋溢的校服女生和老男人们钟爱的爵士乐器有机结合起来,看似不可能,但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我说,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青春的励志,同时也是一场典型的『治愈系』演出。
COOL。
青春音樂電影,講夾Jazz band講理想講實踐。
會唔會好說教架?
請放十萬個心,《喇叭書院》唔會。
導演矢口史靖響朵作係《5個撲水的少年》,今次只係由韻律泳變為爵士樂。
睇過《5》既難免會將《喇》相比,因只怪時序推進太似,成班學生由唔識爵士樂,到盲中中咁試、錯摸,到愛上、不惜自費學習,簡直同《5》既骨幹一模一樣;以上都未算,最似既都重係電影選材:《5》所描寫既韻律泳,係水上活動中最浮誇既一種,而《喇》既爵士樂亦係奉旨浮誇,邊吹邊跳舞,造作到離奇既曲風,偏偏導演可以拍到流暢唔突兀;《5》入面既漫畫化搞笑情節,係《喇》度都搵得到,而表演依然幽默唔誇張;《5》從來冇硬質咩長篇道理玩說教,《喇》繼續承襲此優良傳統,輕鬆自然,唔會夾硬迫你聽佢?蔭M。
如此清新既學生電影,只有矢口導演先拍得出。
電影另一班功臣,就要讚班學生妹女主角。
導演選角確實有一手,當年1個妻夫木聰,紅到家陣;《喇》入面成班學生妹,尤其女主角上野樹里,有演技唔造作,自然流暢舒服。
演繹一班音樂初哥,由乜都唔知識,到吹水樽練氣、聽交通燈盲人指示聲感受爵士樂韻律,直至愛上爵士樂,而不惜做兼職賺錢買二手樂器;如識得玩樂器既入到場睇,會好有共鳴。
到家陣,幾位口靚妹個個都吹得似模似樣,重出埋CD開埋concert。
冇呃你,真係連隻CD都精采,睇完戲,記住買隻番屋企。
Emotion Layer‧情緒斷層:http://www.emotionlayer.com
非影评,跟本剧没有太多关系,请跳过关于jazz中学的时候第一次听jazz还是从robbie williams的这张专辑开始这也大概是我中学对jazz唯一的记忆了根本也不会想到上了大学之后会这样的喜欢上jazz的确很难让人把青春励志片和jazz联系在一起刚开始看到封面的时候还以为是跟摇滚乐有关的连名字都没仔细看就放一边了gershwin把jazz带入了交响乐,或者说用交响乐团来演奏jazz这部电影的主角当然也就是big band jazz虽然我比较饭 bebop和cool jazz.....关于剧情还是说两句吧,青春剧并不一定要围绕爱情这个主题,也没有必要探讨人生方向这种无聊而沉重的话题(想起了坏孩子的天空),逃逃课,玩玩乐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这才是青春关于人物竹中直人,饰数学老师. 觉得自己跟他好像,五音不全,没乐器天赋,但是又疯狂的喜欢.看看他那间超赞的隔音间,诶,简直就是我的梦想阿, 一间恒温恒湿隔音间,用来保存唱片红酒和雪茄.....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跟他一样,背个小号去跟小朋友们一起入门.丰岛由佳梨,饰鼓手,胖子剧里我最喜欢的角色,那淡定的眼神让我不能99不能自拔......觉得比上野有魅力多了.....从一开始淡定的调试着自己的减肥腰带,到抱着一桶jumbo的哈根达斯,淡定的任由裙子滑落脚踝........最后附上剧中曲目部分为演奏者take the A trainbilly strayhornin the moodjoe garlandmoonlight serenademitchell parish / glenn millersing sing singlouis primamake her mineeric lessemexican flyerken woodmanrecollectionkohsuke minewhat a wonderful worldlouis armstrongL-O-V-Enat king cole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Swing Girls摇摆起来实在是好看,我实在是喜欢看她们快乐的样子,音乐就是要快快乐乐的嘛,老师就是要和和气气的甚至有一两个不能被人知道的小秘密嘛,观众就是要全部站起来一起摇摆的嘛。
一切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嘛,我觉得。
如果我当年也有这样的体验,那不要说小提琴了,可能大中提琴我也都学会了,都不会半途而废了。
小MOI对着笑瘫在电脑前的我说,摇摆个什么劲啊,你没发现她们一摇摆起来,全都鼻孔朝天了么?
我继续笑瘫,同时也鼻孔朝天了。
想起我的高中,想要和朋友组一个话剧社,每天下午放学都在教室里幻想要怎么怎么样,直到今天,我脑子里的剧本也没实现,我才终于承认我们都是幻想派。
世界上实在是只有两种人,懂摇摆的和不懂摇摆的。
懂摇摆,并不一定就正在摇摆,甚至曾经摇摆或者将要摇摆都是不一定的事情。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懂摇摆,就够了呗。
街上等红绿灯的时候摇摆下,看球赛的时候摇摆下,洗澡的时候摇摆下,超市里打工的时候摇摆下,银行排队的时候摇摆下,甚至医院里排队等着处理伤口的时候也来摇摆下,至于说如果遇到了野猪,那更是一定要摇摆下的。
摇摆的时候要记得鼻孔要唯我独尊地朝天,脚要跺的响一点,步子要凌乱一点,脸上和心里都欢快点,这就够啦,已经很摇摆啦!
亲爱的们,有什么关系呢?
就一起鼻孔朝天地跺着脚摇摆吧。。。
小日本的演技简直让我从头尴尬到尾
青涩的树里真好玩,真觉得她有一张喜剧的脸。真好看真好看~~
不喜欢少女的夸张...状态不对?
多么可爱的电影,多么可爱的上野树理。
日本人就喜欢搞这么一套
毫无底子的临时班子有点扯,但是青春无敌,老师真的好好。拍摄手法弥补了剧本上的无聊,短发贪吃女同学和野猪贡献了意料之外的亮点。
和爸爸一起看的 主要喜欢里面的音乐
啊爵士的秘诀是摇摆
有时候感觉,只有青年时期才会如此心无旁骛执着忘我地献身一件事情,再年长些就会权衡,会慢慢失去决心与勇气。
不错啊~!
矢口史靖的电影公式之青春+夏天+音乐。最后好燃啊!爵士乐也太美妙了,如听仙乐耳暂明。夏天的少年少女们中二又可爱。
很搞笑,很不错电影~!!
我太无趣了,估计属于这个世上不会摇摆的那类人吧……
看过,忘了。。。
太有爱了 太感动了还在内牛满面....找回了看交响的那份感动....杯具
音乐和青春的题材我无法抗拒!还是爵士乐诶!!!!!!!
2014.09.11 晚间【完全看着评价高来的,其实很平庸很平庸的一部励志片,真心没啥意思。
主题还行,细节有趣
青春~摇摆~
不知道为神马没被惊到,但还是被我保存为我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