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艾格斯导演的粉丝,北欧人给我的整体观感是失望的,虽然导演前作《女巫》《灯塔》都在豆瓣7分多,但是这一部实在让老粉心伤。
虽然《北欧人》是卡斯豪华,众星云集,外媒好评如潮,但豆瓣评分却一只滑落,到如今跌落到6分多, 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这几点:1.观感层面而言,本片的摄影,表演,美术,导演技法都是一流的,遗憾的是,中国观众都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观看本片,观感自然大打折扣。
2.俗套的故事,这个时代还需要复仇故事吗?
或者说21世纪的王子复仇记要如何讲述?
我想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题材对于日益挑剔的观众而言,绝对是俗套且庸常的,如此豪华的阵容,你却给我看了个这,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超高预期的,但结果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3.文化隔膜, 对于维京历史,中国观众大多都是陌生的。
4.作者性的丢失,想想A24时代的艾格斯,锋芒毕露,在小格局里做出了强烈的故事张力,反观与环球影业,焦点的这次合作,虽然质感还在,但是曾经的独立性消失了。
5.虽然是哈姆雷特的原版真实事件改变, 但却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语境了。
维京王子复仇记,虽然是原版故事, 但珠玉在前,在一个山寨之国, 有时候康师傅也干不过康帅博, 何况康师傅自己也会翻船。
记得某高姓名人说过,大概意思是, 时代变了,这是神奇女侠的时代, 以前所有男人的史诗都可以换成女性视角重新讲一遍。
这是这个时代的语境和语言, 男权叙事为主流的时代, 过去了,我们也回不去了。
导演前两部片子还是很有灵气, 横空出世的,和大厂合作,泯然众导矣。
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就是少康复仇记, 后羿乱政导致太康失国,寒浞乱政废除后羿, 半个世纪之后,夏人少康击杀寒浞, 重新接续了夏王朝, 历史上将这两件事称之为“太康失国”与“少康中兴”。
但少康复仇记并不是最早的, 以如今文献记载来看, 排名第一的当属帝舜后代复仇记, 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六百年的商朝。
如果要拍中国版,推荐乌尔善执导,这种题材他擅长。
一定给你魔幻巨制,放好几年鸽子,直到电影院都快要消失了,还没个影。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很符合我印象中有关北欧人/维京人的形象——这就说明这部电影不够好:又一部帮我建构北欧形象的“老派”电影。
但是也可以看到其中些许的变化。
在《哈姆雷特》的故事中,皇后是一个男性幻想中的女性:始乱终弃,但(男性)又无法理解为何始乱终弃…而在这一部中,皇后多了些自我意识:在先王回来后提出了性的要求,而先王却因为要保持男性气质而拒绝进行——这里很好笑,禁欲恰恰是最淫秽的;在与阿姆雷特的对话中,提到自己对Fjölnir的爱慕。
结果又让安雅成为了一个新的男性幻想/幻象,这…必须要有一个伥鬼!
晕整体完成度还不错,也算是一个开启了解北欧的切口
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画面我肯定给满分。
这个画面不仅仅是广角的风景镜头这么简单。
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才思。
比如拿尸体组成的马,宗教活祭的黄金比例,都是很有冲击力的画面。
这些画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很惊艳也很能表意。
故事的话其实不同于《哈姆雷特》或者《王子复仇记》那么简单。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古神的成功反扑。
很难说,导演没有深黑基 督教体系。
所有的残忍献祭,恶的意图,在电影中均来自基 督教祭祀场景。
当然,这不是基 督教,说是什么导演安排的什么勃 起 神,生殖崇拜神。
导演也没有这么说。
但是从图形特征上看,就是这么干的,为什么这么干?
显然,这才是导演的私货。
他想要还原早期基 督教,旧约圣经中的形态。
至于很多影评说战力崩了,个人不这样认为。
这个王子先被母亲砍了几刀,然后又被弟弟背刺了无数刀。
到火山决战的时候,血已经泡透了半身衣服。
所以才跟年迈的叔叔五五开。
其实全片最不能让我接受的,还是来自于画面,即带牙套的女武神。
我不理解,但是大受震撼。
不知道是这个乖张的导演故意为之,还是他忙忘了。
This movie has:- an adequate but (always) insufficient amount of anya taylor joy- 50bpm techno music- bjork being a fortune teller after a furry convention- the worst (collective) shroom trip ever presented on screen- anya taylor joy 在一艘帆船上用冰岛语rap in order to借东风- the most uncomfortable father-son bonding scene ever, in which they role play as dogs with willem dafoe hosting the event under a mask in the background- the most uncomfortable mother-son bonding scene ever, in which she tries to seduce her son- a white and black horse that came outta nowhere to save the day and it took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to boats that came outta nowhere- the protagonist waking up from a coma in a hot spring besides a naked anya taylor joy- american football meets cricket meets squid gameApparently Hamlet is based on this movie, didn't know Shakespeare can time travel.P.S. Do y'all think Vikings use "what's your fursona" as an icebreaker (no pun intended) question???
个人归类为肾上腺素片,打斗血腥场面还是不错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哈姆雷特无聊时可以看看,简单粗暴,一个字,爽如果抱着了解北欧历史,奥丁,维京人就别看了,故事性很一般。。。。。。。。。。。。。。。。。。。。。。。。。。。。。。。。。。。。。。。。。。。。。。。。。。。。。。。。。。。。。。。。。。。。。。。。。。。。。。。。。。。。。。。。。。。。。。。。。。。。。。。。。。。。。。。。。。。。。。。。。。。。。。。。。
《北欧人》是我期待了很久的影片,这不仅是安雅和导演艾格斯继《女巫》后的再一次联手,当初看其预告时,电影风格亦让我想到了《启示》中蛮荒而残酷的世界。
总得来说,《北欧人》部分地满足了我的预期,风格上,影片更像是融入了斯巴达300勇士与A24风格的莎翁戏剧,从故事而言,这是带着《麦克白》预言与宿命感的《王子复仇记》,在蛮荒的时代,充斥着城邦的攻伐屠戮,在文明尚未全然开化的古早之日里,巫术,预言与亲人的离叛,让本片于银幕上呈现出一派独特的影像风格。
1.哈姆雷特与阿姆雷斯今年接连有两部与莎翁剧作相关的影片,一部是年初的《麦克白的悲剧》,另一部就是这个以《哈姆雷特》原型故事为卖点的《北欧人》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王子复仇记》与阿姆雷斯故事的关联。
阿姆雷斯这个形象,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传说(斯堪的纳维亚通常意义上就是包含了诸如挪威,冰岛,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的地区),这个形象最早出现在12世纪丹麦成书的《史莱瑟伦斯编年史(丹麦语:Lejrekrøniken)》,据说这个阿姆雷斯故事更早来自于北欧地区用古冰岛语写成的一首诗歌,只是很可惜,这首诗歌并未能流传至今。
故事大致(非常大致)是阿姆雷斯的父亲来自维京,他杀死了挪威国王并强娶了丹麦国王的女儿格鲁莎诞下了阿姆雷斯,冯因为爱慕格鲁莎杀死了阿姆雷斯的父亲,阿姆雷斯装疯卖傻逃脱了冯的追杀,之后阿姆雷斯经历诸事种种,终于完成复仇杀死了冯,而阿姆雷斯在携妻子回到日德兰半岛后在与别人的打斗中战死。
阿姆雷斯的故事有很多版本,大纲基本与上述相似,莎士比亚毫无疑问地改编了阿姆雷斯(Amleth)的故事并对主角的名字稍作改动(将h从名字尾提至名字之首),命名其为哈姆雷特(Hamlet)。
《北欧人》虽然看似描述了原版阿姆雷斯的故事,但是除了基本的大纲之外,里面的内容和细节其实也早就面目全非。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对最早版本的致敬,在传说中,阿姆雷斯用杀死敌人的尸体放在木桩上吓退了敌人,而《北欧人》里,主角也把敌人尸体摆成了古怪的图腾。
抱歉打了码但里面亦有一些对《哈姆雷特》的借鉴,比如丑角尤里克的头骨被挖掘就和本片中愚人海米尔的头骨被男巫“复活”的场景相对应。
2.来自北欧的箴言《北欧人》故事情节来自于阿姆雷斯与哈姆雷特形象的混合,而整个场景与氛围的构建则极大参考了北欧的种种神话与风俗,这种追溯地域传说以搭建氛围之感颇像《仲夏夜惊魂》,当然对于执导过《女巫》和《灯塔》的导演艾格斯来说也算是驾轻就熟了。
女武神瓦尔基里(1)火山首先在影片中出现多次的火山,原型来自于冰岛真实的火山赫克拉(Hekla)。
hekla实景而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中,意为“通向地狱之门”,“Gate of Hell”在本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向,通向地狱之门,也是复仇者和被复仇之人的死亡之地。
(2)命运纺织者:诺恩斯影片中屡次提及的神明诺恩斯(norns)也是来自于北欧神话,诺恩斯是掌管命运的三女神,她们通过纺织命运之网,为众生与诸神定下命数,在我们如今可以看到的关于诺恩斯的画作中,通常三女神的形象有长幼分别,年龄最大的乌尔德(Urd)掌管过去,年轻一点薇尔丹蒂(Verthandi)司管当前,而最年轻的是编制未来的丝蔻蒂(Skuld)。
本片中虽然以“复仇”为主线,但也充斥着“宿命”的论调,命运三女神在《麦克白》中亦有出现,因而我觉得本片也在一定程度上从莎翁的其它作品中获得了一些灵感。
《麦克白》中的三女神(3)世界之树不知道大家看到本片中的大树,有没有想到《艾尔登法环》中的世界树,实际上,《北欧人》中的世界之树(Yggdrasill),正是来自于北欧神话,而这个构筑整个世界枝干的概念,亦影响到后世诸多影视,游戏。
世界之树的名称意为“奥丁之马”,一种说法是奥丁在这棵树上绞死了自己,而绞刑架(Gallows)可以被称为(the horse of the hanged),也许因此有了此树之名。
世界树据说连接着九界,包括:米德加尔德(人界),阿斯加德(阿萨神族),海姆冥界(亡灵之国),尼福尔海姆(迷雾之国),穆斯贝尔海姆(火之国),约顿海姆(巨人之国),亚尔夫海姆(光之精灵的国度),斯瓦塔尔法海姆(黑暗精灵与侏儒的国度),华纳海姆(华纳神族的居所)。
树根又连接着诺恩斯三女神乌尔德之泉,智慧之泉密米尔之泉和邪龙尼德霍格所在的赫瓦格密尔之泉。
(4)渡鸦和奥丁《北欧人》中,主角所信奉的自然是北欧神话中的至上之神奥丁,奥丁的造型是独眼,在片中也有展现。
而片中另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便是渡鸦(Raven),影片中阿姆雷斯的父亲被称作渡鸦王,因此阿姆雷斯之后被渡鸦所指引,所救护,可以看成是父亲的魂灵在保佑着他。
当然,也许渡鸦并非是父亲,而是来自于奥丁。
在北欧神话中,奥丁手下有两只渡鸦,一只叫做Huginn,一只叫做Muninn,两只渡鸦是奥丁的信使,因而指引阿姆雷斯走向复仇之路的,或许正是奥丁本人。
(5)失落的运动本片中有一场叫做Knattleikr的球赛,阿姆雷斯所在的一组和对面一组打球,最后却演变成了一场血腥运动。
Knattleikr没有一个准确的翻译,它来自于冰岛的维京人,也是爱尔兰某些运动的前身,但是留存至今的关于这项游戏的规则比较少,只是两组对抗,用棒子击球,并且游戏时间持续很长之类的,而具体得分与游戏规则我们则知之甚少。
电影中的该游戏看着像是曲棍球与橄榄球的结合,但两边人越打越少,这哪里是在打球,分明是在打人啊。
(6)与马合葬影片中,Fjölnir为自己大儿子举办葬礼,还有为妻子和小儿子进行简单葬礼的时候,都斩断了一匹马的头颅。
这个仪式同样来自于北欧的维京人传统,对冰岛墓葬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与死者同葬的马匹,而且检查后发现这些合葬的马均为壮年的雄性马匹,这些马有些被割喉而死,有些则是被击打头部而死。
根据目前的研究和推测来看,与马同葬的维京人通常都是有权有势的,因此这种葬礼习俗或许是在彰显墓主人的地位,就像是中国的陪葬品有金有玉一般,对维京人来说,马匹或许更加宝贵。
(7)武者的归宿影片中出现了几次阿姆雷斯幻想着自己被女武神瓦尔基里骑着白马带领,前往天界之门瓦尔哈拉(Valhǫll)的场景。
在北欧神话中,瓦尔哈拉是一座位于阿斯加德世界的巨大宫殿,瓦尔哈拉由海姆达尔守护,在战争中死去的勇士,可能会被战争女神瓦尔基里选中,带入瓦尔哈拉,因此这个圣殿,大概也是所有武者最心心念念的归宿。
瓦尔基里带着死去的战士来到瓦尔哈尔(8)戴牙箍的女武神?
相信很多人会奇怪于电影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女武神瓦尔基里看上去似乎戴了牙箍。
这其实也是关于维京人的一个小细节,我们把上面的图放大放大再放大,我们发现这并不是牙箍,而是牙齿上的刻痕。
根据瑞典学者对维京人骨骼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一部分人的门牙上有深而平行的凹槽,这种对牙齿的特殊处理方式还是在欧洲首次发现。
而对于维京人为何要在牙齿上进行如此修饰的原因,专家提供了一种说法,说维京人可能会在凹槽中填充红色的颜料,在和敌人对峙时,这种造型会让维京战士显得更加可怕。
哇,写了好多,本来还想再分析一下剧情的,但上面的背景写太多了,干脆就用安雅来结尾吧。
3.安雅-寻常爱情故事安雅是我最初决定看本片的原因,导演艾格斯在《女巫》之中,将时年20岁的安雅置身于宗教的囚笼与恶魔的怀抱之中,并让她最终倒向恶魔,赤裸身体飞向天空。
所以我一直期待,过了七年,安雅能在《北欧人》中会有怎样的表现。
结果,安雅依旧美丽,甚至导演依旧让她赤裸,然而她只是演出了一个平平无奇的爱情片女主。
在一个以血腥暴力复仇为主题的影片中,奥尔加这个角色虽然出镜时间不少,但存在感则极其稀疏。
请试想,无论有没有安雅的营救,阿姆雷斯被渡鸦所救后都可以逃离地狱,无论有没有安雅的怀孕,阿姆雷斯也同样会去完成复仇,无论安雅有没有投放毒蘑菇,阿姆雷斯也都能在每夜袭扰仇人...
安雅的角色,在本片中纯粹是个添头,这让她这个角色沦为了一个性格有些倔强,却仍旧可有可无的花瓶。
反观妮可基德曼饰演的母亲,同阿姆雷斯的几句话中,就将一个缺爱,不忠而又疯狂的角色淋漓展露,当她试图亲吻儿子的时候,我相信大家的感受绝对比安雅把血劈在别人脸上要震惊得多。
当然,安雅的存在或许只是为了给阿姆雷斯补全一条感情线罢了,就像奥菲利亚之于哈姆雷特一般。
但在宏大的北欧图景与你死我活的血腥复仇之中,这场感情怕也是最容易被抛弃,被遗忘,被背叛的了。
整体就是北欧民俗+王子复仇记+戏剧电影化电影里面加入了一些巫师、鬼魂、祭祀、乌鸦啥的,还有再加上片子较长、台词戏剧化的缘故,让这个电影变得神神叨叨的。
在电影表现手法上,摄影算是一个亮点,一些平移镜头啥的。
至于音乐上,真的还不如让导演拍《仲夏夜惊魂》这样的北欧民俗恐怖片,配上这音乐,足够惊悚恐怖了。
不然在这样的一个剧情片上,就觉得有点聒噪。
动作戏份有暴力血腥场面,因为戏剧化原因,演员数量有限,没啥大场面。
妮可基德曼的几场戏份很有戏剧感。
安雅算是电影亮点之一。
烂番茄媒体分数虽然接近90,但观众评分才六十几。
注定了是一个两极分化的状况。
不过,奥斯卡的几项提名,比如演员、摄影上应该会青睐这片子一些。
20220515天堂电影院观影之《北欧人》本片比较小众,又是大雨之夜,当晚天堂电影院只来了3位影迷,我因为天堂电影院不过咫尺之遥,所以欣然前往。
我又坐在罗导所说的“皇帝座”(就是音响效果最佳的核心位置[旺柴])这是到天堂电影院观看的第22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到电影院观看的第511部电影。
影片风格很戏剧感,场面非常写实,配乐和服化非常到位!
融入了北欧神话和女巫、宗教等元素,对维京人为代表的北欧人的风俗习惯也是相当考究。
男神王子和女神安雅都贡献了自己最美的一面,妮可基德曼短短几分钟的自我剖析就把她的隐忍、爆发和扭曲刻画的淋漓尽致!
一本好莱坞关于编剧的书说到:“几乎所有的电影故事都可以简化为一句话:某人要做某事,成或没成。
”所以,《北欧人》讲的就是“北欧的哈姆莱特为父报仇,成了。
”从妮可基德曼的演绎来看,男女有别,容易动情的是男人,而能做到破釜沉舟的,却往往是女人。
剧情还是差点,没有新意。
老外的古装片,实在是难看。
第一个,这点规模也敢称国王,对于我等见惯“大场面”的子民而言,实在——不值一提。
第二个,这种“王子复仇记”的老汤,实在没熬出什么味道。
第三个,故事里头的每个人,都是神叨叨的神棍,结局都安排得妥妥当当的,结局既然都安排好了,过程就相当的寡淡。
故事里头倒是大咖云集,伊桑霍克作为受害人,其实是有话要说的。
然而,即便是“受害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这种权谋斗争中的甲方乙方,无非是一只狗和另一只狗的游戏,所谓复仇,和小民也没什么关系。
威廉达福也是神棍一个,当年的蛮荒大陆,日子基本要靠神棍撑过去。
作为故事反派,好像也没见犯下什么大过。
然而,关于统治就是这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反正是个反派,没跑了。
而到了改朝换代的时点,好像也就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
一个国王,窃取了果实,然后因为惶惶,逃到了鬼不生蛋的地方苟活,大概故事就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吧。
王子的伴侣,也是神叨叨的神棍。
故事冗长到只能靠其他戏份来凑合。
蛮荒时代,只能靠预言活着。
故事基本靠妮可撑着。
然而,妮可的戏份并不多。
如此“坦荡”的角色,也不多见。
老外对于权谋这回事儿,实在不怎么会玩。
人跑过来问,这边就老老实实说了。
这场儿戏,也就老外看着自嗨罢了。
这片子还挺出乎我意料的,虽然哈姆雷特故事和太诗歌化的叙述方式确实难免又长又闷,但里边的一些原创情节颇有意味,内核也并不是单纯想复述一个古代史诗,而更像个用现代视角对古代故事进行剖析的人性寓言。
其中有一个最没预料到但又很合情合理的情节设定,也是在我看来本片中最大的亮点。
就是此片狠狠批判了绑架、拐卖妇女的行为。
男主的母亲,那位美丽尊贵的王后,其实是一个被绑架、强暴的女人,内心始终怀着刻骨的仇恨。
在以往的英雄史诗中,这些女人要么只是顺从的花瓶,要么被神化或魔化,而缺乏她们作为一个人的内心话语。
在《哈姆雷特》中,王后也只是个随波逐流,直到最后才展现出一点自我意识的人。
而本片中的王后,她既有花瓶的表面,也有阴谋家的隐藏面,但更重要的是,在儿子的复仇行动中,她有机会也呐喊出了她,一个被损害和扭曲的女人的心声。
而且影片还非常直接且锋利地指出两点:一个被拐卖的妇女就算巧合地过上了富贵生活,甚至如片中一般当上了王后,也完全可以憎恨这种生活,以及给她这种生活的施害者。
一个被拐卖的妇女完全可以不爱自己被强迫生下的孩子,即便她抚养了这个孩子。
她可以在怀疑孩子将沿袭施害者的秉性后恨不得让其去死。
或许作为旁观者,很多人会解释男主眼中的父亲是伟大而和蔼的,并非母亲眼中的样子,所以母亲坚持认为儿子对父亲的崇拜就是孽种的一脉相传是不理性的。
但问题是,一个被拐卖的妇女,她自身一切的遭遇都没有理性可言,男主于她而言只是从她身体里爬出来的又一个恶魔,你让她又如何能对这个世界理性?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讲的就是对妇女的这类恶行引发的痛苦和连环仇恨如何毁灭了一切。
因此讽刺而悲哀的是,男主一生心心念念的“我要救回你,妈妈”,对于好不容易逃离囚笼的母亲来说,却正是个不折不扣的噩梦。
由此便引出了全片最震撼我的两幕。
一个是母亲故意用男女的方式亲吻男主,讽刺他也不过与其崇拜的父亲一样,只是个残酷而粗暴地追逐权力和女人,用恐惧去强迫别人的恶魔。
然而儿子回吻母亲,却只是在渴求自幼失去,或者说从没得到过的母爱。
虽然母亲说着“我比谁都了解你”,但实际上这一刻,两人谁都不认识谁。
另一个则是接近结尾时,母子对打,母亲死在儿子剑下时,脸上露出了终于从痛苦的回忆与噩梦中解脱的神情,说着“谢谢你”。
或许她心中某一瞬间还在想:“我果然没猜错,他跟他爹一个德性。
”于是那最初的邪恶造成的结果就是母子俩始终没了解过对方,从生到死,彼此只有憎恨和空想。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意识到母亲并非很多评论里所谓的“恶人”、“暗黑角色”这种刻板形象,她会爱自己发自内心选择的对象,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只是这个女人终于有机会复仇并发出一声呐喊,而她那些没有机会的同性们,却只能一代代化作男性故事中沉默的尸骸。
因此很多人批评这片子不够爽,我觉得不爽就对了,我猜导演本来就不打算拍爽片,整个故事的目标就是把英雄史诗那华美袍子下的虱子全给抖出来。
男人描绘的阳刚、伟大,在转为女性视角的瞬间便化作一地狼藉,接了地气后变得如此不堪,这或许正是导演想要的。
而且此片其实对于近期的我们来说更具现实意义。
只要稍微关注一下时事,大家肯定都知道近几年身边有很多同类型的事件,但直到今天还有为数众多的人在说着美化、洗白拐卖的言论,比如什么“被拐卖后过上了更好的日子”、“那毕竟是她的孩子”之类的屁话。
如今还有很多人以为祥林嫂被卖掉,并被买家贺老六强暴后被迫留下,在这样的遭遇后不过是过了一段还算平和的日子就算是好事了。
而此片毫不留情地把这些人全部扇到脸肿,直白地说出那个不变的真理——拐卖、绑架妇女背后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美好和温情,最多以无奈下的顺从为掩饰,只有痛和恨才是永远的核心。
至于男主呢,他在残酷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一直处在单调的执念中。
但在人生的最后,随着执念的崩塌,以及适时遇到女主,他也迎来了转机。
虽然男女主的相见依然源于屠杀,这是那个时代不可回避的,但两人能从平等的位置结识并自由地产生感情,女主也成功让男主内心的人性复苏,这便是希望的开始。
至于安雅饰演的奥尔加这个角色,虽然乍一看让人觉得似乎像个工具人,但也绝非如此。
奥尔加作为一个大地之女,其实象征的就是大地本身(我看很多朋友在疑惑她到底是不是女巫,我觉得确实是女巫,毕竟最后她真的能召唤风,只不过古代巫术并不像现在奇幻片里搞得那么花哨罢了)。
女性的勇敢、坚韧、智慧、包容、狂暴等等特质体现在奥尔加身上,也对应着大地的坚不可摧、危险、不可捉摸,及其在破坏中不断走向新生的力量。
因此身体很强,精神内核却如无根浮萍般彷徨的男主,也是通过奥尔加才得以扎根,获得了作为一个人的新意义。
这对于那些传统中被推崇但实际上符号化的男性英雄故事来说,更是个莫大的讽刺。
看名字还是个斯拉夫人来着,那阵子斯拉夫人总被抓去当白奴最终男主得以升华,并不仅仅因为维京人的信仰和大仇得报,更由于他在那之前拥有了真正发自本心去爱的对象。
先是试着放下仇恨,随后为了守护去完成了自己的命运(虽然全片仍以古代史诗的方式强调命运的不可回避,但男主的最大转折是,他将走向结局的目的从只为了报杀父之仇转向了保护自己的爱人和孩子)。
通过爱和保护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男主挣脱了只用仇恨驱动的机械状态,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也终于在临死时结束仇恨,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因此在我看来,这部影片几乎是在贴脸说:“睁开眼看看那些在帝王将相、英雄史诗背后被隐身和被扁平化的女人们。
她们不是花瓶,不是圣女,不是魔女,而是活生生的人,一群千百年来被压迫、损害的人。
要听见她们的悲鸣和怒吼,再看看所谓的大男子气概背后是怎样的虚无和荒诞。
”所以虽然这次被普遍批评说在个人风格和商业化之间没有做好平衡,但就我个人观感来说,导演其实还是那个导演,依然在表达着与《女巫》、《灯塔》相似的内核,甚至这次的手法更加直白,就看观众愿不愿意去面对了。
PS:最后再说个此片中母亲这一角色更加悲哀的一点吧。
母亲与叔叔联手杀了男主父亲后改嫁,虽然因为各种变故沦落到荒岛上,只能当个贫穷的小领主,但心里比之前幸福得多。
在与儿子对峙时她说叔叔才把她当人看,所以自己和叔叔之间才是自白而平等的爱情,他们的儿子也是她会真心去爱的。
然而实际上从男主的视角,我们在片中能看到更多——叔叔的秉性实际上和父亲没啥区别,也是一路货色,依然是那和充斥着杀戮和强暴的人。
以母亲的聪明,不会完全看不出这一点。
她逃离了一个闪笼,其实又落入了另一个囚笼而已。
但如今她也无力继续逃了,只能告诉自己这次的男人至少比上次的好点,矬子里拔将军,勉强也满足了。
而且,由于长期处于这种文化状态中,母亲或多或少也受到了同化。
在自己的痛苦之外,她对和曾经的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别人似乎也并没什么同情心。
这便是那个时代的女性无法逃离的悲剧。
——————————————————————————————顺便提一下服装方面的一个小趣事。
本片有请来一位名叫Nille Glæsel的著名维京时代服装研究大佬当顾问,所以里边一些服饰设计——尤其后边两家领主聚会那里——是形制很纯正的。
就是这位女士而她其实也在片中出现了,客串了另外那家领主的太太。
也就是中间四人中左二这位红衣蓝袍,包着浅蓝头巾的夫人。
整个就是把戏剧演出电影化了,莎剧感极强
一款太专注影像诗以至于忘记了要有剧情的北欧部落风情宣传片。我知道你是Hamlet式的复仇故事,但发生在这么个不到五十人的小村子,斗争激烈程度差不多就是高中选班长,到底有什么好神神叨叨地打打杀杀两个小时的!开头我在睡觉,后半部分在演员朗诵的散文诗里思考明天中饭吃什么。
蛮血腥 也蛮血性 最后是火山口的两人 哈哈
不知看的是个啥
赛德克巴莱的二分之一水准
味如嚼蜡。
取景和音效不错,内容略微空了一点。
3.5,横向比较,观感比《绿衣骑士》好。反哈姆雷特的王子复仇记,影像的不可靠建立了神话的现实感。怪异的仪式感百看不腻,可安雅再美,调度再绝也没能拯救故事毫无张力的俗套。但还是值得一看!
有点史诗感的叙事诗,三部作品可以说是完全不同。这部电影有点完全不同的感觉
点开那一刻我就创进了地狱之门。
不算很爆款,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惊艳之处,支撑阿姆雷特复仇的根本,是他相信自己的父亲是遭到背叛的英雄,而叔叔是弑父娶母的小人,但整个故事被颠覆在于,他发现自己的认知根本就是错的,这种冲击相比一次复仇要来得多,最终他还是要回去杀死叔叔的理由不再是为过去报仇,而是保护自己的未来。《哈姆雷特》被讲了好几百年,再不加点儿新东西确实就搅和不开了。
古董味儿的东西出厂似出土
四星半。最喜欢的《哈姆雷特》改编。完全剔除了莎翁戏剧的多愁善感。神话和写实水乳交融。
艾格斯的电影怎么突然那么多能听懂的人话了?比他前两部的剧情容易理解太多了,就是北欧版王子复仇记,另外含雅量有点低啊,其实比起男主如何复仇,我更想看女主如何成为maiden queen。除了上面这些问题,妮可的王后好绝,我喜欢这种狠人人设,维京人的蛮荒与信仰真的展现的好赞,尤其是葬礼那里,几次血腥长镜头也好棒,最后裸男火山打架什么的真的是太美好。话说,玩艾尔登法环后遗症,太多既视感了,尤其是最后火山决斗,好想找个人在火山边上对决。
完全提不起想继续的兴趣,但还是有始有终坚持看完了!
3+,挣脱神话的启示和悲剧的束缚,勇敢去爱和战斗吧!
杜比影院的视听效果太棒了,刺激直接的复仇故事。
生理期观看可享受4D沉浸式血腥观影体验
哈姆雷特北欧if线,故事内核却与原著完全不同,倒是讲出了原著从未涉及的侧面。维京文化血腥残酷的外皮带来爆炸性的雄性荷尔蒙,把王子复仇记的男性叙事夸张化到让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而讽刺的是故事原本的驱动力并不在于男性主导的权力争斗,而是王后这样的女性对于自由和爱情的渴望。奥菲利亚的爱情这一次也没有拯救愚昧的王子,但是至少让自己免于毁灭。整部电影为数不多的亮色调全用在安雅这边了……
月夜下的驰骋、火光中的交战,在视觉上依然出色,并全然着迷于它所构建的世界;那里只有无尽的杀戮,也同样寄予遥望着信仰。无论是与《麦克白的悲剧》还是《绿衣骑士》比照(用经典、寓言装点这类),它都可能拥有更简单直白的讯息,并书写着它对所谓“史诗”和维京年代的理解。从《灯塔》和萝卜,再到Alexander Skarsgård与这里,或许演员们需要Robert Eggers,来激发他们的能量和另重鲜见的趣味。【《灯塔》后期望A24推画册剧本,这里是希望有设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