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王朔写过一篇《鸟儿问答》的文章。
凭空杜撰出一个记者,与自己斗智斗勇。
文章具体讲什么问题我忘了,可这种自己跟自己较劲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
《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鸟儿问答”的电影版,那个较劲的人可能是徐静蕾,也可能是王朔,又或者是两人的混合体。
因为梦剧的导演是老徐,而编剧则是一脸坏笑的王朔。
梦想与现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
老早以前赵传就在《我是一只小小鸟》里问到: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
老徐要表达的,可能更多是一种“呈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深入、质疑、否定,却并不阐释、回答。
对于我们无法解决却又难以回避的东西,把它晾在那也是一种态度。
电影在文本意义上的试验色彩很浓,两个人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来缝合一场叙述,而叙述却又非单纯的“呈现”(记录片),而是披着“讲故事”的外衣——老徐的勇气值得敬佩。
正因如此,台词之于电影变得格外重要。
语言既不能太平淡,失于沉闷,又不能太闹,失于油滑。
王朔的力度把握的不错,台词里抖着机灵,却又不是那种浮在表层的单纯搞笑。
如果没有王朔操刀,不知道老徐的勇气是否会打折?
老徐同学有点文学青年的气质,当导演还凑合,演起戏来却总是一个模子,千人一面。
我始终觉得她一直都是本色演出,也只能本色出演。
身边也有类似性格的朋友,有点神经质、偶尔歇斯底里,有时候会很“唧唧”,内心世界经常掀起风暴(纯属主观臆测)。
所以,她的表演看起来毫无惊喜可言,老韩演的也中规中矩的。
结尾那个面对面发短信的桥段很有意思,特生活。
人真可以无聊到无耻的地步,比方在qq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说废话,吭哧吭哧的发图片;比方在电话里没完没了的腻歪;比方面对面的发短信……这事咱不都干过吗?
梦想放在哪了?
聚光灯打在哪了?
路走到哪了?
生孩子的车已经出发了,导演,我们还出发吗?
我觉着我真是个严拧的人。
而且越来越有毛病。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哪根弦儿搭错了线,看悲剧看得发笑,看消遣唠嗑的戏笑着笑着就哭。
《梦想照进现实》是个好片子,比我想象中好,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你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没惦记着倒是能落这点儿好了。
这片子好就好在让人看着挺累的。
2个多小时就见着两人跟那儿蹲着唠嗑,唠得那是昏天暗地裂山崩溃得很。
韩童生是个好演员,徐静蕾麽,因为以前毁她的戏儿太多我对她印象一直不咋地,这部戏,好歹让我觉着,她不那么装纯得让人恶心了。
比《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好多了,这片子应该得奖的。
王朔是个明白人,活明白了又不甘心明白的人都严重拧巴。
所以他写出来的那些个台词,大段大段的显着贫儿,偶尔的一新鲜词儿听着耳朵里头就跟在挠痒痒似的,熨帖,逗乐。
可是写得特实在了,特现实了。
现实中的乐呵,总是乐呵着乐呵着,一不留神就郁闷了,不由自主就严拧了,自己跟自己死磕,跟个漩涡似的往死头拧巴自己个儿了,拧着拧着就崩溃了。
里头有句台词,老韩说的,说得特别招人。
他说,人一生最重要的也就是年轻时候跟谁一块儿过了,等年纪大了,跟谁在一块儿,遇着谁了,跟谁打过招呼,都不重要了。
日子过到后来就是熬,赶紧的熬干了算个事儿。
原台词太长了,记不清楚,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总之听得有点儿想西里哗啦一场的那意思。
我不记得我年轻时跟谁在一块儿,还没怎么着过那,怎么就突如其来老掉了。
怎么着日子还没阳光灿烂过就开始慢慢熬了。
怎么着就变得不好意思谈梦想就敢没心没肺死惦记钱了。
我真不是故意活成这样的,谁他妈的爱故意活成这样啊。
可是我能怎么样呢。
那句台词说得真惊心动魄啊,谁他妈的百年之后不是自己陪着自己个儿跟土里头埋着阿。
这话真让说的人跟听的人,都耳根子发麻,身子上起鸡皮疙瘩。
这年头,谁好意思理直气壮地谈人生谈梦想啊,都他妈的没种,只敢先把自己忽悠成一流氓,再把别人都忽悠得以为你就是一流氓。
谁都倍儿讨厌装纯的人,稍微有点儿年纪的,还他妈的一副纯真操行,要么是不要脸特别死乞白赖的,要么就是真蠢从来不想事儿的。
这世上人人都在装,不装不行,不装让人见着你怎么死的,自己跟自己没法交代,索性装把装把不是罪,谁他妈的都是在装。
说到底,梦想为什么让人们都不好意思说,都他妈的不惜的说了,是因为人人最初的梦想都他妈的一个样儿。
谁他妈的都希望世界大同,人人美好,没心计没勾心斗角,人跟人都特肝胆仗义,爱一个人被一个人爱那就是天荒地老宝马奔驰都拉不回来的事儿。
一切都很美好,一切都很顺利,所有人都特快活特高兴特幸福地过着生活。
这梦想一经现实的孔儿照进现实了,就虚无飘渺难以达到得骗自己都骗不过去了。
所以大家伙儿都不好意思说梦想了,咱们都心照不宣地管那叫做意淫了。
这多么猥亵的世界多么残酷的现实,哪配得起用上梦想这么高贵圣洁的词儿。
跟现实有关的那就只能叫做意淫,所有的人都是淫荡的。
这样反复暗示自己给自己催眠,把对日子的期望值降低到只要有得日就是好的,只要跟个牲口似的有吃有喝能睡就是美滋滋的,不这样,怎么熬巴这日子。
能拧巴的时候证明自己还是活着的,别一不留神沦陷了,成了个特别面儿特别磨即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肉蛋就成了。
告诉自己,他妈的哪有这么好这么美的事儿,折腾成啥样是啥样吧。
拧巴干了,就是个头儿了。
喜欢这片子得符合以下几条:1.不讨厌王朔,也不能太爱他。
2.能适应北京人侃,不晕,不烦。
3.绝对不能讨厌徐静蕾。
4.真爱电影,至少是真爱看。
(公映什么看什么,随大流的那属于慈善人士)符合上述条件的,看了出来估计不会大骂。
电影方面,我觉得要做好一些前期工作就更好了:1.人手一剧本,头进场半个小时发,早看了也不好。
(新京报连载过剧本)实在不行,建议还是买盘回家看,被侃晕了的地方还能倒回来重看。
2.咱要是有俩房间就更好了。
开灯关灯,放音乐,吃饭抽水烟袋,老徐换发型、戴墨镜,上厕所,有沙发不坐坐地上。。。
能耍的地方不是一般小,看出导演尽力了。
现在详细说。
影片开始的超近镜头很有感觉,不过进屋了以后就没再用了。
也是,地儿太小,玩镜头显得太不真诚。
而且这片子话太密,镜头再乱就有点不道德了。
说到台词部分,的确很有王朔风采。
那些关于“说话一套一套的,不真实”的评论,绝对是没见过俩北京人深聊。
可能是说得流利了点,但一套一套,话语中透出的想象力特丰富,这是一定的。
王朔一直以北京方言写作,并创出了一类风格。
但,口语化写作写出来的毕竟不是真正的口语,特别是在对白很多的情况,还是会有点文,断句或语气稍微不到位,观众就晕了。
韩童生的台词相对比较多,有几处还是能感觉在背,背得太熟了语气就有点乱。
而且故事一上来就聊,虽然后来铺垫了导演和演员很熟,还是稍显突兀。
当然,爱听这一口儿都等着呢,甚太长时间也不现实。
导演方面,主要任务就是把握节奏。
把几大段台词分开,让观众感觉得出来翻篇儿了,到下一章了,或者主题进一步深入了。
上述的徐导用的开灯关灯等计谋的确达到了这个效果,分寸把握得比较到位。
演员方面,韩的表演没什么挑,除了上面提到的台词太熟,但这谁都难免,最怕的一个字一个字蹦没出现,真好。
老徐感觉前面有点紧,或者也可能是我还没适应电影的气氛。
后来两个人的嬉笑怒骂,气氛的几次改变,都很好地掌控了影片的节奏,可以使观众一直都集中精力,并且没跟丢。
广告方面,除了百合网,其他的都可以接受。
百合网没少砸钱吧,太TM明显了。
鉴于为了艺术的尝试,都忍了。
主题非常有意思。
让话从导演和演员的对话里说出来,满足了观众偷窥的快感,也满足了自个儿泄愤的需要。
其实如果非要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个主题上较真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话题。
无数人说过了,要不是王朔的贫法儿,话说出来可能会变得特别老生常谈。
记得当初对冯小刚就有又爱又恨的复杂感情。
他没有一般大陆导演的要么变态的内心,要么高大全的虚荣,有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加上对电影的热爱,一步一步在自己稳赚的情况下,走出一个商业化模式来。
但同时,又觉得他对所谓的艺术不够衷心,能为了养家糊口而做出一部分自我放弃的人,总感觉有点危险。
老徐的出现让我觉得另一个入世的大陆导演出现了,而且还带着女性视角。
公平一点说,中国电影先需要像上面两位这样的专业电影人,等电影业繁荣得跟好莱坞似的了,再出几个非要跟艺术死磕的人也不晚。
而这个想法,也很靠近梦想照进现实的主题大意。
谈了一夜,导演和演员都拧巴了,或者都豁达了。
接下去这戏还拍不拍,生活说了算。
建议把这电影拿到电影学院给学生们看看,结局自个儿决定。
您要是不缺钱,就不拍了,扭头找艺术去;要是指着这电视剧吃饭,就废话少说,给人家拍生孩子去;要是您都红到家喻户晓了,还给人家拍生孩子呢,那您就站窗口沉思吧。
我给了这个片子四颗星,冲着这个名字。
徐静蕾在片中说,唉,名字挺好,戏如果不拍了就是有点可惜这个名字。
也看得出来对她来说,最最真切地表达感情的,也就是这六个字而已——梦想照进现实。
有的时候表达一种极其隐秘而复杂的感情并不需要很多语言,几个不合逻辑的字就行。
但是,要得这几个字排列得恰恰好。
韩童生说,本来这还有个“当”字,当梦想照进现实。
“当”引导从句,倘若真用了这句话,估计单说名字就得长篇大论了;然而去了一个字,却得到了更完整的意义。
“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
这该是片中唯一一句解释名字的话了。
王朔大爷就这么去嘲笑梦想,这么毒,这么狠,这么讽刺。
然而却又这么落寞,这么悲哀,这么理想。
其实整个片子就是这样,不断地去建构一些东西,然后去把它们一个一个地解构掉。
给每一件事物一种说辞,给每一种说辞一个反驳,给每一个反驳一句嘲讽,给每一句嘲讽一丝悲凉。
它究竟要说些什么呢?
我不知道。
但是我唯一知道的是,就连王朔本人,都会不知道。
因为任何一个答案,只要他说出口,他都可以条件反射般地找到一种反驳和嘲讽的方式。
而这甚至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似乎一切皆可理解,然而又都值得怀疑。
梦想对我们只是未坍缩的波函数,我们知道它就在那儿;但是,对不起,我们不能言说,不能触碰。
因为一旦非要以一种实在的方式表达出来,梦想就变得,像韩童生说出那句“人人平等”时一般可笑。
最后韩童生说,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
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
我脚麻了,跺着脚一遍遍看这句话,然后同样一遍遍地想,这就是梦想啊。
因为尽管谁也说不上来这些句子要表达什么,但是你知道我也知道,这就是美好,明亮,光芒四射。
梦想照进现实,就是那芭蕉船,银杏树,一片橘子色,满河金被子。
这文是电影上映那年写的,有点早。
目前的生活让我突然想起这部电影来,算是纪念或者是梳理?
总之是心甘情愿的一篇小儿科文章。
听说才女徐静蕾前段时间自导自演了一部电影,我挺好奇的,然后就买了张DVD。
电影名字挺文艺叫《梦想照进现实》。
回到家,把自己扔进柔软的沙发里,眼前的屏幕亮起来,我整个人的精神都起来了。
第一遍竟然没有看明白,我就有点怀疑我的智商了。
打电话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朋友说对这部电影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看过的人一半说特好,另一半说特别差,站在中间的人很少。
我就问,那像我这样没有看懂的呢?
朋友扔给我一句:再看一遍,就把电话挂了。
我真就听话地看了第二遍。
然后我找到了自己的立场,我站在说特别好的那边了。
这部电影的确不适合在电影院看,先不说大段大段的对白,能把人说着了吧,电影院里黑得很,现代化的放映厅,舒适的座椅一副催眠的样子。
你别不信,真就有人在电影院里睡着了——比如之前叫我看第二遍的那位朋友,因为他第一遍就是在电影院看的。
不用多说,他定是回家又看了第二遍了。
好吧,下面我就来说说这电影的情节和我为什么要站在“特好”那边。
其实,我刚刚写下“情节”这两个字的时候,自己的手直颤。
这部电影真就没有明显的起伏的情节可言,我能要是真能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我也就成公认的“才女”了。
不过,我还是要说。
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女演员和一位男导演,天南地北地谈了一整夜。
起因是女演员不想演下去了,男导演劝其看开,才有了这么一个故事。
饰演女演员的就是才女徐静蕾,而饰演导演的是韩童生。
两人一言一语间把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许多问题都用幽默而生动的话语摆到大家面前。
一.关于矛盾女演员说,她不想演了原因是她觉得拍得特别假。
导演说,假的观众才爱看,真的谁看,都在生活中了。
我觉得挺有理。
想象也是,那句经典的话不是这么说的么:艺术源于生活。
矛盾着的人生是可以向前延展的,正因为有了矛盾在平淡的生活中擦出了艺术的火花,所以我们才能获得跌宕起伏,有滋有味。
二.关于记忆在导演将他家里各种各样的收藏展示在女演员面前时,女演员的情绪明显高涨了。
而导演讲述着那些东西的来历时,两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也许只有回忆是一针兴奋剂,打在心上,能让人顿时爽朗起来吧。
当女演员被导演到会那一个个动人的场景时,电影突然出现了一种平缓的情绪,最舒缓的部分就是在这里了。
三.关于饭不能忘记的是导演与女主角聊天到深夜,女演员说肚子饿了,剧中的导演叫饭那词真是绝了:“......”(在这里不重复了,看了的人就知道了,没看的人希望你们去看看。
)这话说得顺当的叫人挑不出什么来。
饭是中国人及全世界都很重视的一种文化。
两个吃饭的人,突然有了某种专注,虽然话已经停下来,但我们可以感觉到精神思想在某个地方交流着、传递着,丝毫没有停歇。
饿——这个与生俱来的本性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我想这代表着人最根本的自然属性吧。
四. 关于梦想梦想是什么呢?
是自己对未来的幻想吗?
还是一场白日梦,或是夜里突然冒出来的想法?
过往是不会消失的现实是从没停下的当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种意外而又平凡的希望。
这梦想每时每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而我们时时刻刻都存在于现实当中。
所以梦想总能照进现实,我们总能看到希望。
在这里,特别要提到“北京话”,它也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特色。
正是因为有了这语言,给影片增色不少。
众所周知徐静蕾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她特别用到“拧巴”、“糟心”等词汇,而且从刚刚那段导演叫饭的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来。
以上就是浅谈一些我印象深刻的东西,自知能力不强,所以只能随便说说。
电影的最后,女演员与导演相视而坐,伴随着门外人叫早的声音,他们保持沉默,只用手机来交流。
可是当太阳放肆地照进屋子,新的一天一切照旧。
我想后来那位女演员一定去演戏了,而导演也如期上工了吧......这大概就是我为什么给这篇文字起名叫“一切照旧”的原因吧,希望我们的梦想一如既往的进入现实来。
如果说徐静蕾是一才女,那还真是挺让人希望相信的事情。
首先,她很美丽,但不妖娆。
用她那新片里面的话来说,就是装纯。
咱们谁都知道她不可能清纯,可当小蕾同学这么在你跟前一站,你宁愿相信她很清纯。
其次,她管自己叫老徐,写了一个博客,又导了几部片子。
一个让人宁愿相信清纯的妞,叫自己老徐,总会让人觉得这妞不非常简单,至少可能会有那么一点趣味。
这有了一点趣味又能导一记片子,那么自然除了美女以外还得管人叫一记才女。
切记,如果才女不美貌,那实在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情。
你想呀,如果芙蓉姐姐站你跟前和你讨论这MV应该怎么拗造型,你受得了嘛你!
但是,假装才女本质总归也不是才女。
虽然,人总爱往美好的地方想,总以为梦想就是现实,但是,这梦想恐怕永远也照不进现实。
老徐也好,清纯妞也罢,都是演出来的。
不然这所谓实验电影怎么那么让人生厌呢!
王朔很能说,可老徐不会导,这样的戏也没法演,所以只能是一个烂片。
当然,由于该片为实验片,既然实验,难免会有失败,这丝毫不会妨碍徐导才女的称号,反而,还让她成了一个很有勇气很有想法敢于自我突破的才女。
直可怜了那原著,本来通过文字才有趣的故事,却成了两个人的相声表演。
若是话剧,还能赞叹演员底气十足地坚持了这105分钟,可这还是一部像模像样的电影,只能称赞演员记性很好。
莫名其妙的百合网和Nokia,还有那沸腾鱼,这片子啊,就和这人一样,装。
可就算是装,怎么也应当装得认真一点,装得大家伙都乐一点嘛!
徐导的确很精。
这显然是一部卖点太多的电影,王朔、才女、实验、国产,等等,再加上她在博客上一忽悠,不管好看难看,人都有猎奇心理,这票房也就成了!
毕竟,要骂你也得看过才能骂呀!
这就是票房炒作艺术,和电影无关。
王朔还是那么贫。
《梦想照进现实》还不错。
王朔话痨本色没改,不过这回唠的太形而上了,太本体论了,太存在与虚无了,散场之后一个还没到一米三的小妞拉着她妈手说,太不好看了。
可是不闷。
徐静蕾本色,一小资女演员,喝大了,空虚了,忽然想起人为什么活着,就决定不装了,罢演了。
男导演臭贫,活脱一王朔化身,饶着弯子劝,劝着劝着搂不住了,漏出了小资的尾巴,顺嘴猛烈思考起来,烤焦了,铐着了,虽然自称“我是经过粗俗化运动打过戒断针的,‘艺术’这种病人说的话要是能从我嘴里说出来我能立刻倒地而死,还有高雅,还有情调,不死也要抽自己致死。
”后来还是捂着脸唠起了梦想。
梦想是什么呀?
永久交配。
人人平等。
相信有个幸福存在。
——觉得地上每一点亮都是那个梦想照下来的,都仰着脖子去接光。
脖子晒热了,就觉得温暖;晒黑了,就觉得健康;烫皮儿了,梦更近了;起泡了,已经在梦里了。
痛并快乐着;泡破了,露肉了,肉熟了,肉糊了,肉疼了,鼻子哭了,这都没走。
走多不牛逼呀,必须死扛,必须的,聚光灯关了,爷们儿没的扛了,闪着爷们儿了,爷们儿拧巴了,爷们儿生命不能承受只没东西扛。
爷们儿玩火柴,爷们儿攒烟头,爷们儿屁暖床,爷们儿晒月亮,爷们儿管什么也瞧不见还站在那瞧,仰着脖子,瞪着白内障,叫信仰。
王朔顺溜儿,什么“70后80后”韩寒郭敬明拍马也追不上。
可是时间流逝,他已经过时了,从前他颠覆了消解了别人,现在成了被遗忘被消解的那部分,于是心里不得劲,拼命寻找存在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什么什么的。
就说这段——男:我再见你,记住,不是青苔,也不是蘑菇,是一片橘子色。
芭蕉船,银杏树,柿子雨,深秋雨后收割麦田,迎着晚霞采摘向日葵,你想要一只铜哨,结果得到满河金被子,你发现河里有一正在做的泥锅,旋儿得十分紧凑,十分头冲下,在拧自己,在严拧自己,一转儿紧一转儿,一转儿紧追一转儿,极力转圆了,游成立锥,极力——差一点就从皱纹里揪出字母了,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在拼汉语拼音“你好”,汉字我已经不熟了。
接伴儿你发现夕阳西下,金被子变成一河血黑绸子,巨雀跃,巨轻浮,吹荡鼓舞间闪动着无数媚眼,那还是我!
那还是我!
趁着最后一点亮,瞅你呢。
这太文学了,搁在纸上还行,可是被满脸烟火气的男导演那么一念,就那么别扭,就整个透着装的味道。
看了这个,我除了烦老徐的博客不怎么烦徐静蕾了,虽然这里她还是装纯,王朔说了,装纯就是你的路子,其实我觉得是本色。
导演说了,土匪有真土匪,流氓有真流氓,真纯的,没见过,可是装纯装久了,也就半真半假了纯度也能增加一星半点吧。
本色就不烦人。
就象许晴,纯情,浪漫,小资,嗲,媚,经过粗俗化运动打过针的一听这些词肯定一头撞死了,可是爷们儿就喜欢,女人嘛。
咦,为什么扯到许晴?
存在感之一种。
“还得是光速,笔直30万公里;笔直再笔直,笔直乘2;乘乘乘乘下去,那是回不了头了。
拜拜吧。
光和光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吧?
最黑的地方见。
就冲这台词,说来说去,王朔是最小资的,应该作为所有小资们的偶像。
虽然小资早成为骂人的话了。
一堵墙和另一堵墙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墙角见。
梦想和现实怎么打招呼你知道吗?
不知道。
梦想怎么照进现实你知道吗?
不知道……喝大的时候。
这部电影的DVD碟在好几家音像店都是大摞的堆积,不用问店家,就知道它的命运同老徐的那本博客书一样,与其热闹的博客形成鲜明对比,问津的人鲜有。
老徐在拍这片子时大概也想到了最后会死得很惨,但她没为赢得票房在媒体面前使劲糟蹋自己,从而再次成功与那些知名美女明星拉开不小的距离,离真正的艺术家又靠近了一步。
同时,观众的不买账或多或少又一次证明了大家多么喜欢自欺欺人,明明是脑袋琢磨事的功能日渐退化,却还偏说老徐的电影太文艺,看不懂。
何况,无人问津不代表片子就糟,小众与否也更是要相对来看。
如果从单调狭窄的电影空间,略略极端的拍摄手法,以及老徐和韩童生两个人聊的那些影射娱乐圈混乱的事上来说,这片子确实有些小众,让人提不起精神。
但如果我们能稍微留点心,会发现电影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和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有关。
老徐说“我不拍别人看不懂的电影”并非为了把观众哄进电影院,影片的确不是那种应景的热闹之作,可是其中的力量要靠耐心才能寻到。
当老徐和韩童生跳出原来被宥的演员与导演身份,索性敞开来谈不准备再拍下去的电视剧的本子时,原本压抑的矛盾也跳上了桌面。
导演发现原来自己的民主公正,在演员这头不过是表面装样的自大狂——这样直接的碰撞多少有点杨德昌电影的味道,人与人交往时都在装虽是彼此心知肚明的事,但如果真捅破那层窗户纸,全然接受在对方心中原来龌龊到了不堪的形象还是需要一定勇气的,搞不好就会崩溃。
如果说有不足之处,该是结尾女主角在所谓的强调重现生活原状的“理论”下让导演将那些丑恶的面孔全从剧本里删了去,只留下她自己,还反问一句“这不就是现实吗?
你原来的梦想是什么?
”这说明老徐还不够残忍(或者说老了的编剧王朔失去了在《动物凶猛》里的那股劲)。
本来英文片名“Dreams may come”里的“may”特别有味道,它能很好的说明生活原本要比电视剧还要恶心,这样一搞,反给人装纯装B的嫌疑。
看《梦想照进现实》,有几个意外。
意外原来小看了徐静蕾,不是说是否拍得、演得已经怎么样,而是她理解这东西,有共鸣,而且还有胆量。
意外王朔原来还有少年的心,有激情,还有梦。
并不是说感觉他以前已经失去了激情,而是惊诧于他现在的激情。
意外有很多的人看,起码排名在这么前的位置。
可能是因为老徐之名?
王朔?
anyway先讲35这条沟。
我没到,但心智年龄到了。
我很肯定地认为35岁以上的人看了才有可能有共鸣,这是一条壕沟,你可以说它是代沟,意思就是你是越不过的。
所以一些评论里看到的说不理解的gg mm们没关系的,这不是给你们的东西,王与徐没事先跟你们讲而已。
梦想,看作品名就知道这讲的当然就是梦想,不过还是很多人没看到。
没看到的人可能是不曾有"梦想",或已忘记了原来自己有过"梦想"。
又或者他不满足上面那条。
至于什么梦想,这点倒是王朔在整个作品里交待得最清楚的、毫不故弄玄虚的一个内容。
王-导演-剧中角色-你,或者:你-王-导演-剧中角色,继续转换也是可以的。
终于看过《梦想》一片, 首先我要说,这不是一部电影, 如果把图像去掉, 依然不会对这部作品有任何损害。
这仍是王朔的一部小说, 如果没看过该片,我强烈建议看一下。
片中有太多的欲言又止,且话又密, 最理想是买碟在家看。
但这部作品仍然是王朔的一部杰作, 该片王朔的印记太重, 已经完全看不到导演在哪。
在看片的时候我时常会把片中的导演一角置换成王朔, 然后会心一笑。
王朔对现实有思考, 但因缺乏理论, 深度还不够。
因此只能对一些事情进行表面的调侃。
看《八十年代》访谈录中的崔健一段, 也有此感, 他对现实有批判, 但仍是他接触的那个小圈子。
另外,对片尾的处理表示不满, 后面的拖沓完全没必要, 不如以急促的敲门声来结尾。
徐姐很棒!
太多对白,不然更好。
废话忒多
一直以为自己的味口也算很杂了,但看起来,还有更小众的电影。。。
自说自话
一间屋子,两个人,一小时四十一分钟没有让我移动开荧幕一秒。
真忒麽无聊
老徐最不好的电影
好片,够文艺
台词太贫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唠叨得我的心都凉了
值得一看
..
这个有意思吗?我看不下去
无关你我的梦想和现实
评分:D-
没错 现实就是个洋葱
没看懂
我觉着就俩人谈话谈一个小时40分钟能让我看下去的片子就是好片子
20060806